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mpact of Fitness between Consumers and Product-harm Crisis on the Online Dysfunctional Customer Behavior 被引量:1
1
作者 Huichao LI Jiaojiao FENG Jun W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4年第5期22-26,30,共6页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this 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form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e information will spread quickly when food product harm crisis happens,and the phenomenon that information ...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this 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form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e information will spread quickly when food product harm crisis happens,and the phenomenon that information of product-harm spills over is very common.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 Frustration- Misbehaving" research paradigm,combined with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otivation theory,discusses that the fitness between the consumers and the crisis will promote consumers' dysfunctional customer behavior.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fitness between the consumers and the crisis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consumers' dysfunctional customer behavior,perceived social damage has a mediator effect between fitness and consumers' misbehavior,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consumers' aggression tendency is significant,but not the emotional tendency.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and valuable implications of findings for communication of crisis management are discussed at l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duct-harm CRISIS FITNESS PERCEIVED social harm
下载PDF
公安机关取保候审适用分析
2
作者 李良义 霍少虹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0-48,共9页
2022年《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在取保候审制度的适用范围和具体执行、被取保候审人的执行监管以及公安司法机关的工作衔接等方面明确了更具操作性的规范。司法实践中取保候审适用违法违规情形具体表现为不严格审查适用条件、“... 2022年《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在取保候审制度的适用范围和具体执行、被取保候审人的执行监管以及公安司法机关的工作衔接等方面明确了更具操作性的规范。司法实践中取保候审适用违法违规情形具体表现为不严格审查适用条件、“保而不侦”“保而不管”、保证金管理不规范、保证人不适格及不履行保证责任以及没收保证金后对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处理不到位,成因涉及人的因素和法律规定两个方面。应完善相关规定及配套办法,科技助力执行力量,依靠群众协助,逐步解决上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保候审 刑事强制措施 社会危害性 保证金 保证人
下载PDF
The Evaluation of Social Sharing Nets Users’ Fundamental Principals According to Nickname Usage and Time Spent
3
作者 Mehmet Ali Seven Mustafa Çağrı Engin +1 位作者 Mehmet Yıldız Ali Osman Engin 《Advances in Internet of Things》 2023年第2期31-62,共32页
This work;It was made to determin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usage informati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social networking networks for users. Today, it is well known how the wide social effects of social networking... This work;It was made to determin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usage informati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social networking networks for users. Today, it is well known how the wide social effects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re widespread and effective. As far as it can be followed from written and visual media, it causes significant damages fo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for individuals. Looking a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t seems impossible to limit the time and necessity of these networks for people, but it is understood that people force their limits and capacity. 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general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 areas are mixed and the dominant distinctive effects were weakened. Unable to prevent social dissolution and deterioration was realized by these social networks of networks. However, we cannot only talk about negative effects because their positive effects should be mentioned. Data were obtained in this direction. For example, some segments encourage the users of these sites to have more freedom, to develop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awareness. However, the real problem is when and where to stand. This study;Social networking networks use informati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s;It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purpose of evaluating the use of nicknames and networks for the use of networks. The data of the study were obtain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a questionnaire and the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with approp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study, field study/operational concept scanning is performed and theoretical information is included. In the second par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the problem statu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udy, limitations, assumptions, problem question, research method, research universe and sample are specified and informed. In the third section, the data obtained using approp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are analyzed. In the last section, some important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are made in the light of the data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ycho-social Effect of Facebook Facebook and Personal harms Habitual Activity of Using Facebook Nickname Usage and social Sharing Nets
下载PDF
《刑法》第13条新解:范畴提炼及其内在关联 被引量:1
4
作者 马荣春 《法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应受刑罚处罚性,是从《刑法》第13条中提炼出来的最高刑法学范畴,而社会危害性、罪刑法定性和刑法谦抑性则是可从其中提炼出来的二级范畴。于是,应受刑罚处罚性与社会危害性、罪刑法定性和刑法谦抑性便构成了《刑法》第13条中的范畴体系... 应受刑罚处罚性,是从《刑法》第13条中提炼出来的最高刑法学范畴,而社会危害性、罪刑法定性和刑法谦抑性则是可从其中提炼出来的二级范畴。于是,应受刑罚处罚性与社会危害性、罪刑法定性和刑法谦抑性便构成了《刑法》第13条中的范畴体系:应受刑罚处罚性统摄社会危害性、罪刑法定性和刑法谦抑性;社会危害性与罪刑法定性构成一种递升关系而非两个标准,故二者不存在对立冲突。刑法谦抑性则对社会危害性和罪刑法定性构成一种反转关系。社会危害性虽然具有刑法学基石地位,但其是应受刑罚处罚性的实质根据;罪刑法定性是应受刑罚处罚性的形式根据,且节制着社会危害性;刑法谦抑性则是应受刑罚处罚性的反面延伸。最终,社会危害性、罪刑法定性和刑法谦抑性从正反两个方向共同支撑着应受刑罚处罚性。切中内含的基本范畴及其内在关联来深度再读《刑法》第13条,就是对其进行一番深度评注和教义学展开。深度再读《刑法》第13条,是出于深度领会其内容,以让其更好地指导刑法实践和助益刑事法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第13条 应受刑罚处罚性 社会危害性 罪刑法定性 刑法谦抑性
下载PDF
高铭暄教授“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评述
5
作者 赵国强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61,共9页
关于我国刑法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与大陆法系刑法的“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比较研究,学者之间一直存在着“移植说”和“肯定说”两种对立的观点。高铭暄教授作为“肯定说”的主要代表,认为我国选择“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具有历史... 关于我国刑法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与大陆法系刑法的“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比较研究,学者之间一直存在着“移植说”和“肯定说”两种对立的观点。高铭暄教授作为“肯定说”的主要代表,认为我国选择“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合理性,将排除社会危害性的理论置于“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之外,并不影响其实际功能的发挥,“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既具有“入罪”功能,也具有“出罪”功能。此外,要准确评述高铭暄教授关于“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学术观点,还必须充分把握比较对象理论上的完整性,避免机械地进行不合理的比较,并通过全面了解自身和对方的长短处,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定罪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 三阶层犯罪论体系 社会危害性 入罪 出罪
下载PDF
论行政犯的标准与审查路径
6
作者 李子麒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10期133-140,共8页
行政犯以行政不法的成立为前提,但两者并非“罪与非罪”的抽象关系,而是源于行政犯与其内在行政不法的实定法关联。当前,学界主流的违法判断论与实质解释论均未以行政犯标准为判断前提,混淆了行政犯与其对应行政不法的关系,忽略了行政... 行政犯以行政不法的成立为前提,但两者并非“罪与非罪”的抽象关系,而是源于行政犯与其内在行政不法的实定法关联。当前,学界主流的违法判断论与实质解释论均未以行政犯标准为判断前提,混淆了行政犯与其对应行政不法的关系,忽略了行政不法的功能性定位进而片面推行行政犯审查的“独立论”。首先,行政犯应当以二次性规范论为标准,以行政不法的社会危害程度为中介,对行政犯中的行政不法进行体系化的判断,在入罪阶段过滤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政不法行为。其次,行政犯的审查应当以“限定论”为基本立场,原则上尊重行政法规对行政要素的规定,在行政不法溢出其阈值时强调刑事可罚性的二次性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犯 双重违法性 行政不法 社会危害性
下载PDF
我国恐怖活动犯罪的现状、特征及防控对策 被引量:35
7
作者 梅传强 张永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4-182,共9页
恐怖活动犯罪作为附着在社会机体上的一大"毒瘤",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升级,并呈现出新特征、新动向。当前,在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日趋严重的形势下,我国的恐怖活动犯罪形势异常严重,并呈现出了新一轮的高发态势。我国恐... 恐怖活动犯罪作为附着在社会机体上的一大"毒瘤",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升级,并呈现出新特征、新动向。当前,在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日趋严重的形势下,我国的恐怖活动犯罪形势异常严重,并呈现出了新一轮的高发态势。我国恐怖活动犯罪在动机上的极端化、地域上的扩散化、对象上的无差别化、手段上的多样化以及主体上的多元化等特征,使其成为社会危害性极其严重的一种犯罪类型,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冲击。当前,我国恐怖活动犯罪的防控,应该从完善反恐法律制度体系、整合社会化的反恐资源、注重源头性涉恐矛盾化解、加强涉恐人员的心理疏导、涉恐财产的科学处置以及加强反恐国际合作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怖活动犯罪 社会危害性 心理疏导 反恐立法 反恐合作
下载PDF
有害手机短信息的社会危害及其综合治理 被引量:8
8
作者 马海群 王琼 《情报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8-271,共4页
本文分析了短信业务的发展及手机短信的分类和发送方式 ,阐述了有害手机短信所带来的社会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 ,特别强调了公民自我防范意识的提高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手机 短信息 发送方式 社会危害 诈骗活动 法制建设 网络管理 综合治理
下载PDF
“无证收购玉米”案被改判无罪的系统解读 被引量:13
9
作者 宁利昂 邱兴隆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2-193,共12页
王力军"无证收购玉米"案被改判无罪,是通过个案正义推动法治和社会进步的示例。从实质层面来看,王力军的行为并未造成有形或无形的损害,相反有利于当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缺乏构成犯罪所应具备的社会危害性。从形式层面来看,... 王力军"无证收购玉米"案被改判无罪,是通过个案正义推动法治和社会进步的示例。从实质层面来看,王力军的行为并未造成有形或无形的损害,相反有利于当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缺乏构成犯罪所应具备的社会危害性。从形式层面来看,王力军的行为既在行政违法性上存疑,又因附属刑法条文的空心化而根本不具备刑事违法性,因而也就不符合构成法定犯所必需的"二次违法性"。从责任层面来看,对于王力军的行为完全可以通过引导、教育来加以规制,即便要对之进行处罚,亦只应启动行政处罚而非刑罚处罚。从错案成因来看,在涉及非法经营的场合,一审法院对于逐级请示制度的忽视是首要原因,行政查处与刑事追诉的程序倒置为次要原因,机械司法、司法不谦抑和人性关怀的不足亦为重要原因。从司法责任来看,应结合当下司法改革的背景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实现权责统一,避免今后重现类似的司法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惩罚性 错因 司法责任
下载PDF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辨析——重在从“罪刑法定”视角观之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晓明 陆岸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7-46,共10页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争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是属于两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问题。在“罪刑法定”原则下,社会危害性更应当回归于犯罪学之中,而在刑法学中用法益侵害和严重的法益侵...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争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是属于两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问题。在“罪刑法定”原则下,社会危害性更应当回归于犯罪学之中,而在刑法学中用法益侵害和严重的法益侵害取而代之,并且它们只有被明确规定在刑法中才能叫刑法法益侵害。这样规定,不仅剔除了“社会危害性”这一宏观、模糊的、甚至易受主观价值取向改变的犯罪定义标准,而且有利于刑事司法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罪刑法定原则 犯罪定义 “罪刑法定”原则 法益侵害 定义标准 价值取向 司法操作 犯罪学
下载PDF
论选择性罪名 被引量:18
11
作者 黄京平 彭辅顺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22-27,共6页
目前我国的选择性罪名存在七种类型。确定选择性罪名的根据有三个层面,其直接根据是选择性罪状,间接根据是犯罪构成,最终根据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选择性罪名既有其存在的价值,又有其固有的缺陷。适当限制选择性罪名的数量和规定对实施... 目前我国的选择性罪名存在七种类型。确定选择性罪名的根据有三个层面,其直接根据是选择性罪状,间接根据是犯罪构成,最终根据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选择性罪名既有其存在的价值,又有其固有的缺陷。适当限制选择性罪名的数量和规定对实施选择性罪名中数行为的犯罪人从重处罚是弥补其缺陷的两条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罪名 选择性罪状 犯罪构成 社会危害性
下载PDF
关于打击性骚扰行为的刑事立法思考 被引量:4
12
作者 康凤英 丁昊杰 杨娜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4-58,共5页
性骚扰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对受害者造成了严重损害。这一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并纷纷立法予以打击。1985 年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内罗毕战略》把“使青年妇女不受性骚扰”列为主要目标之一。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性... 性骚扰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对受害者造成了严重损害。这一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并纷纷立法予以打击。1985 年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内罗毕战略》把“使青年妇女不受性骚扰”列为主要目标之一。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性骚扰在我国迅速蔓延,严重侵害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其社会危害性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如何打击性骚扰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性骚扰行为侵犯的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这四个方面所具有的特征而言,立法以打击性骚扰是必要、可行的,这一做法已被各国所普遍认同并付诸实践。而进行刑事立法,以国家强制力打击性骚扰则是这一立法体系的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骚扰 社会危害性 刑事立法
下载PDF
作为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的习惯法——刑法视域下习惯法违法性判断机能之开辟 被引量:24
13
作者 杜宇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5-61,共7页
习惯法在刑法领域中,具有贯穿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之“横截式”作用与机能。本文的理论目标正在于,开辟和释放习惯法在违法性判断阶段之重要功能。在作者看来,习惯法完全可以作为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发挥作用,法官可以习惯法上之正当性... 习惯法在刑法领域中,具有贯穿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之“横截式”作用与机能。本文的理论目标正在于,开辟和释放习惯法在违法性判断阶段之重要功能。在作者看来,习惯法完全可以作为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发挥作用,法官可以习惯法上之正当性,排除行为之实质违法性。这不但不与罪刑法定原则相违背,而且有利于保障被告人人权;不仅有利于以收缩的实质理性对抗扩张的形式理性,而且也应合了“社会相当性理论”和“社会危害性理论”———这一违法阻却事由的一般基础和实质违法性判断之根本标准。甚至,习惯法的引入,还将有力地深化和拓展我们对于“社会相当性”与“社会危害性”这一范畴的横向理解和空间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惯法 刑事违法性 社会相当性 社会危害性 罪刑法定原则 阻却事由 违法性 判断 机能 法规
下载PDF
网络游戏产业性质及其调控探讨——基于青少年保护视角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成玉 郭郡郡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1-46,共6页
刺激性、魅惑性和高黏性使网络游戏产业背负"原罪"恶名。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者不计其数,因网络游戏痴迷而引发的犯罪更是触目惊心。作为新兴文化产业,网络游戏产业需要发展,但作为特殊产业,网络游戏产业更需要规范... 刺激性、魅惑性和高黏性使网络游戏产业背负"原罪"恶名。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者不计其数,因网络游戏痴迷而引发的犯罪更是触目惊心。作为新兴文化产业,网络游戏产业需要发展,但作为特殊产业,网络游戏产业更需要规范和控制。最理想的治理模式是网络游戏业者和玩家自觉控制游戏烈度和游玩时间,但玩家的刺激性偏好及业者的嗜利本性将使这种市场的自我调节变得低效,甚至失灵。因此,政府调控、法律管控和社会监管必须多管齐下,将网络游戏产业的危害控制在玩家个体和整个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游戏产业 原罪性 青少年 社会危害 调控
下载PDF
论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刑法规制——兼论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立法完善 被引量:12
15
作者 邱玉梅 罗开卷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48-50,共3页
反向假冒商标行为是指在他人的商品上擅自使用自己商标的行为。该行为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情节严重的,应认定为犯罪。基于罪刑法定原则,反向假冒不能定假冒注册商标罪,实属立法之缺陷。鉴此,应完善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立法... 反向假冒商标行为是指在他人的商品上擅自使用自己商标的行为。该行为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情节严重的,应认定为犯罪。基于罪刑法定原则,反向假冒不能定假冒注册商标罪,实属立法之缺陷。鉴此,应完善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立法:假冒注册商标罪是指违反国家商标管理法规,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或在他人的商品上擅自使用自己的商标,情节严重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假冒 社会危害性 假冒注册商标罪
下载PDF
反向假冒商标行为之刑法思考 被引量:3
16
作者 齐文远 唐子艳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8-115,共8页
反向假冒商标问题近年来成为知识产权刑法保护中的热点问题,对其是否应当入罪争议较大。可从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典型案例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考察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概念、特征和国外的立法例,可将反向假冒行为进行分类。对反向... 反向假冒商标问题近年来成为知识产权刑法保护中的热点问题,对其是否应当入罪争议较大。可从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典型案例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考察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概念、特征和国外的立法例,可将反向假冒行为进行分类。对反向假冒商标的社会危害性的厘定问题,应从企业、消费者和市场秩序三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部分学者将反向假冒商标入罪的观点既不符合犯罪行为本身应当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要求,也不符合刑法的谦抑性价值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假冒商标 社会危害 道德风险 犯罪化
下载PDF
法益与社会危害性之关系辩证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钢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46,156,共11页
法益概念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实证主义的法益概念未能揭示犯罪的本质,不宜采纳。从前实定的法益概念出发,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故应基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对法益进行定义。将法益界定为社会利益、文化价值、道... 法益概念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实证主义的法益概念未能揭示犯罪的本质,不宜采纳。从前实定的法益概念出发,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故应基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对法益进行定义。将法益界定为社会利益、文化价值、道德秩序或宪法价值的见解以及我国传统的社会关系说均不能妥当阐释"社会危害"的内涵。根据社会系统理论,社会危害性是指社会系统的失效,而刑法的任务正是在于通过保护法益维持社会系统的存续。与此相应,法益应当是指社会共同生活的必要外在条件。社会危害性理论有助于实现法益概念的刑事政策机能,但无法替代法益概念的解释论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危害性 法益 利益说 状态说 社会系统理论
下载PDF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特点及其危害 被引量:34
18
作者 潘莉 梅荣政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4-29,2,共6页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迎合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和平演变战略以及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现实需要,以历史唯心主义为立论基础,以否定和虚无我国近现代历史为主要手段而泛起的一股反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潮。其突出表现是:否定中国近现代历史,鼓吹&qu...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迎合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和平演变战略以及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现实需要,以历史唯心主义为立论基础,以否定和虚无我国近现代历史为主要手段而泛起的一股反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潮。其突出表现是:否定中国近现代历史,鼓吹"告别革命";借"重新评价"五四运动,抹杀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救亡图存的重要作用;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否定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攻击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必须清醒把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危害,旗帜鲜明地批判和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反马克思主义 反社会主义 表现 特点 危害
下载PDF
明代河南宗藩浅述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民服 徐晶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48-51,114,共5页
分封藩王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取的一项重要政治措施。河南是分封藩王较多的地区之一,自洪武十四年始,先后有周王、唐王、伊王等陆续到此就藩。明代其他皇帝的子孙许多也都被分封于河南。至明中后期,河南各地藩府林立。这些宗藩违制越轨... 分封藩王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取的一项重要政治措施。河南是分封藩王较多的地区之一,自洪武十四年始,先后有周王、唐王、伊王等陆续到此就藩。明代其他皇帝的子孙许多也都被分封于河南。至明中后期,河南各地藩府林立。这些宗藩违制越轨,广占土地,擅杀人命,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另一方面,在河南宗藩中也产生了朱载(?)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和学者,为我国的科技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河南宗藩 社会危害 科技成就 分封藩王 政治措施 君主集权
下载PDF
人身危险性之界定及其与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的关系——基于刑法学与陈兴良教授商榷 被引量:15
20
作者 马荣春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7-153,共7页
人身危险性如何界定及其与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的关系是刑法理论中两个极为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犯罪的本体构成,进而关系刑法正义与刑法功利的实现。而只有立于刑法正义和刑法功利,我们才能对这两个问题作出正确解... 人身危险性如何界定及其与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的关系是刑法理论中两个极为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犯罪的本体构成,进而关系刑法正义与刑法功利的实现。而只有立于刑法正义和刑法功利,我们才能对这两个问题作出正确解答:人身危险性独立于主观恶性而包容于社会危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身危险性 主观恶性 社会危害性 正义 功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