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6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Implementing Social Media With Teaching in Course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r Teachers for Undergraduates of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Naresuan University
1
作者 Tipparat Sittiwong Thanet Wongnam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6年第10期771-777,共7页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1) to study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after implementing social media with teaching in course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r Teachers; (2) to study on students' opinions on...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1) to study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after implementing social media with teaching in course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r Teachers; (2) to study on students' opinions on implementing social media with teaching in the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and (3) to study on behavior of 38 students in Thai Language major, Faculty of Education, towards implementing social media with teaching in the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who attended the course in academic year 2014. The data was collected by using a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ing social media in the course and a questionnaire for students concerning their opinions regarding implementing social media with the course.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finding percentag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SD), t-test dependent, and behavioral observatio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I) the post-study achievement of 38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pre-study achievement with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05; (2) the students "mostly agreed" on implementing social media with the course (μ = 4.40, σ = .37). After considering in each aspect, it was found that the three aspects that reached highest score respectively were overall image of implementing social media in classes (μ= 4.74, σ = .45). Followed by those that reached the same score, which were, "implementing social media allowed students to exchange experience,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between each other more" with (μ = 4.66, σ = .48), "implementing social media allowed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exchange experience,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with teachers more" with (μ = 4.66, σ = .48), "allowed students to work with each other or do more self-study" with (μ = 4.66, σ = .48), "allowed students to study by themselves" with (μ = 4.66,σ = .48), and "implementing social media in classes allowed students to submit assignment, and receiv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t all times" with (μ = 4.66, σ = .48). The third was "implementing social media in classes allowed more methods for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with teachers" with (μ = 4.53, σ = .51); and (3) behaviors of implementing social media with the course showed that (a) in terms of promoting knowledge, social media helped promoting knowledge between friends and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various concepts, which was the part that linked to practicing living together in society with others; (b) in terms of communication, students had a change to participate in more socialization by debating or asking questions via Facebook; (c) in terms of strengthening motivation, students were enthusiastic to learn and used the Facebook group for communication; (d) in terms of adjusting an opened-learning environment, this promoted the behavior that students would study and learn anywhere outside of classrooms,which helped learners to always learn not just in their classes; moreover, this would form the behavior of being able to work anywhere anytime, improve, and adjust their works by having records of the changes as well; and (e) in terms of supporting and promoting two-way communication, students were able to communicate and exchange information more than just in class and they were also encouraged to compete by producing portfolios and present them on Facebook and YouTu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media course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s for Teachers
下载PDF
A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Basic Issu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
作者 Rui SU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9年第12期93-96,共4页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great cause without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Under the general theme of adhering to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basic issues of socialism with...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great cause without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Under the general theme of adhering to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basic issu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specifically composed of three aspects: the ruling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the great leap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stand up,become rich,and become strong,the Chinese Communists,mainly represented by Mao Zedong,Deng Xiaoping,Jiang Zemin,Hu Jintao and Xi Jinping,have relayed to explore the basic issu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ver the past 70 years,and constantly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s gover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ing party,the laws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and the law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ic ISSUES Development course GREAT leap
下载PDF
Life course changes provoked by chronic disease: A study on everyday life for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被引量:3
3
作者 Zheng Huangf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 CSCD 2020年第S01期31-37,共7页
Objective:This study examined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as a means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chronic disease on life courses.Methods:A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nine ... Objective:This study examined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as a means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chronic disease on life courses.Methods:A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nine patients in China in 2017;participants were included based on their having or having had facial butterfly erythema.Results:The study focused on both the disease's impact on the patients'health and on their daily lives.Four core themes emerged:visible changes in the patient's bodies,social dilemmas,"the encouragement of disease",and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ease and health.One important finding wa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a chronic disease did not have only negative repercussions;some patients felt that there were advantages to being sick.Chronic disease resulted in a reworking of daily life.The patients developed a self-referential model of healing.Conclusion:The distinc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ame disease offered by different patients served to yield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People with SLE adjust their thinking about the disease based on personal feelings as well as experiences and pursue a dialogue on their illness based on the disease pattern unique to them.The meaning that disease had for the patients was not limited to negative conno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DY Chronic disease Life course Mental processes social dilemma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下载PDF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达成社会适应目标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滕海颖 《浙江体育科学》 2024年第3期68-75,共8页
根据教育部2002年8月6日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社会适应目标是通过参与体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根据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 根据教育部2002年8月6日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社会适应目标是通过参与体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根据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高校体育课程在核心素养视阈下应该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了达成高校体育课程的社会适应目标,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较高的对策。这些对策可能包括:①设计体育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领导力等社会交往能力;②组织体育活动,提供学生与社会互动的机会,如与社区、企业合作开展体育项目;③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社会适应目标。这些对策对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丰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高校体育课程 社会适应 对策
下载PDF
基于主题讲座的“化学与社会进步”课程设计
5
作者 蒋育澄 张琦 +1 位作者 魏灵灵 薛东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4期251-254,共4页
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和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结合陕西师范大学发展战略目标和“双一流”建设要求,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师生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为了更好地达成“化学与社会进步”课程的... 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和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结合陕西师范大学发展战略目标和“双一流”建设要求,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师生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为了更好地达成“化学与社会进步”课程的目标任务,即“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适应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和造就卓越教师和专门人才”,同时为了破解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和化学基础的学生同堂听课的困局以期打造高效课堂,本课程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不使用现成的范本教材,而是定位于“在科普基础上的主题讲座”,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选修课 化学与社会进步 课程设计 主题讲座
下载PDF
基于“校地”融合视域下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力路径探讨——以食品微生物学为例
6
作者 李敏 张红梅 王宜磊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9期31-33,39,共4页
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力,推动学生就业、企业转型、地方繁荣,实现校地融合共享式发展,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为例,从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整合育人资源和调整考核体系四维度入手,提出专业基础课程... 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力,推动学生就业、企业转型、地方繁荣,实现校地融合共享式发展,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为例,从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整合育人资源和调整考核体系四维度入手,提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新路径。一是注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大学生自信心;二是注重培养大学生多角度思维,提高自我认知,拓宽就业渠道;三是注重整合地方优势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体验教学,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四是注重技能掌握和知识迁移能力考核,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沟通表达,提高抗挫折能力。通过四项教学改革措施,有效帮助大学生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加快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的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有效化解企业用人难题,更好地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岗匹配,有力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地融合 大学生 社会适应力 教学改革 食品微生物学
下载PDF
社会实践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7
作者 罗文 杨金华 任崇玺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31-135,共5页
对照教育部有关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内涵,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应用性与实践性强的特征,以衡阳师范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践”为例,从课程主题与目标体系设计、课程模块与内容体系构建、课程模式与教... 对照教育部有关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内涵,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应用性与实践性强的特征,以衡阳师范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践”为例,从课程主题与目标体系设计、课程模块与内容体系构建、课程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等三方面,阐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思路,介绍“传承文化基因,助力乡村旅游”的综合实践课程主题和“能力导向、任务驱动下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管理 社会实践 课程建设 一流本科课程
下载PDF
群体化学习方法及其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8
作者 毛新军 卢遥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0-55,共6页
针对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物理边界封闭、对教师教材依赖大、学习问题及其解答难以重用等问题,借鉴群体智能和开源软件的思想,提出群体化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其核心是打破传统班级、年级和学校的界限,以开放社区的形式支持学习者围绕特定... 针对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物理边界封闭、对教师教材依赖大、学习问题及其解答难以重用等问题,借鉴群体智能和开源软件的思想,提出群体化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其核心是打破传统班级、年级和学校的界限,以开放社区的形式支持学习者围绕特定的主题开展自主协作式的社会化学习,包括问题讨论、经验分享和资源共创等。这种方法可产生大量高质量、个性化的学习群智知识,支持学习者解决课程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教师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文中介绍了群体化学习支撑平台LearnerHub,结合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实践,分析了群体化学习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模式,通过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检验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学生高度认可群体化学习方法在课程学习和实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学生群体化学习综合实践表现与考试成绩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化学习 课程教学 群体化学习支撑平台 社会化学习
下载PDF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两导向·三平台”探究
9
作者 王琳 《辽宁高职学报》 2024年第9期46-50,共5页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大思政课”视域中的应有之义,是当前开好思政课的关键创新点。围绕高职教育的类型属性特点,注重把握“两个导向”,即明确实践教学价值引领的政治导向和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的素质导向,注重“知行合一、学做合一”过程把...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大思政课”视域中的应有之义,是当前开好思政课的关键创新点。围绕高职教育的类型属性特点,注重把握“两个导向”,即明确实践教学价值引领的政治导向和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的素质导向,注重“知行合一、学做合一”过程把控;打造专业实训平台、基地实践平台、网络教育平台的“三维平台”,促进实践教学与社会之间的衔接和关联;推动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分众化、社会化和常态化,打造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好教学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思政课 实践教学 社会化
下载PDF
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探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例
10
作者 郭云飞 谢有光 任亮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8-52,共5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知识整合、思维拓展以及教法提升的一个再造过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例,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特点,分析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意义和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知识整合、思维拓展以及教法提升的一个再造过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例,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特点,分析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意义和依据,并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构筑以“中国梦”为目标的教学知识体系,为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材体系 教学体系
下载PDF
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实践课程建设路径探究
11
作者 唐先滨 王莎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31-34,共4页
推进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是完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探究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的实践意义和现实困境,提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改进实践教学模式、完善课程配... 推进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是完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探究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的实践意义和现实困境,提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改进实践教学模式、完善课程配套设施、优化课程评价体系、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等课程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管理专业 社会实践课程 路径
下载PDF
“断代”现象的蔓延及其后果研究
12
作者 陈友华 宗昊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5-80,共16页
现代年轻人的婚育观念与传统普婚普育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抗拒生育,甚至抗拒结婚,进而出现了“断代”现象,并迅速蔓延开来。“断代”指不育而导致的“绝后”现象。当个人生命历程嵌入刚性的制度环境中,给生育带来了更... 现代年轻人的婚育观念与传统普婚普育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抗拒生育,甚至抗拒结婚,进而出现了“断代”现象,并迅速蔓延开来。“断代”指不育而导致的“绝后”现象。当个人生命历程嵌入刚性的制度环境中,给生育带来了更大的时间配置压力时,媒介环境又使得消极生育观念迅速弥散。一方面,传统结婚生育的单一路径选择被打破,人们可以自主选择期望的人生,另一方面,亦需关注终身不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即更可能出现个体层面的孤独至死与宏观层面的人类社会难以为继等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代 低生育率 个人生命历程 孤独至死 社会福利
下载PDF
社会情境视角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
13
作者 李丽 《武术研究》 2024年第7期135-137,共3页
文章基于社会情境视角在分析当前社会发展背景和大学体育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课程思政改革策略:运用项目学习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和问题情景教学法以及建立综合性的课程评价体系,增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性和互动性;通过... 文章基于社会情境视角在分析当前社会发展背景和大学体育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课程思政改革策略:运用项目学习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和问题情景教学法以及建立综合性的课程评价体系,增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性和互动性;通过运动技能学习、观看比赛和组织比赛等形式将思政教育与体育活动紧密结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师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需要适时转变角色,采用持续、综合性的评估方法来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情境 大学体育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工程地质勘察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探讨
14
作者 黄河 禇程程 +1 位作者 翟晓荣 鲁海峰 《科教文汇》 2024年第1期112-115,共4页
该文以放牛山滑坡地质灾害监测点实践教学基地为例,探索了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内容。社会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地质测绘实践、现场监测实践、工程地质综合分析实践、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学期间,通过做好充分的教... 该文以放牛山滑坡地质灾害监测点实践教学基地为例,探索了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内容。社会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地质测绘实践、现场监测实践、工程地质综合分析实践、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学期间,通过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创新教学形式、制定安全措施保障等,确保社会实践课程顺利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基地 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
下载PDF
以“中国式”提升社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度
15
作者 滕玉成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1期184-188,共5页
高校社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度是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而“中国式”正是一个有效的平台和有力的抓手。为此,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在全面理解“中国式”内涵的基础上... 高校社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度是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而“中国式”正是一个有效的平台和有力的抓手。为此,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在全面理解“中国式”内涵的基础上,深度凝练课程蕴含的“中国式”课程思政元素,通过设计实施思政育人目标隐入专业教学目标、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点、思政案例并入专业案例与思政情境引入教学全过程的“四项深度融合”教学,深度提升社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中国式 专业教学 教学改革 社科类专业
下载PDF
社科类通识教育课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16
作者 包红梅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6期131-134,共4页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根据课程类别,社科类通识教育课可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两类;根据授课方式,可分为课堂通识教育课和实践通识教育课两类。社科类通识教育课具有人文性、趣味性...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根据课程类别,社科类通识教育课可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两类;根据授课方式,可分为课堂通识教育课和实践通识教育课两类。社科类通识教育课具有人文性、趣味性、非专业性和多元包容性等特征。当前,社科类通识教育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通识意识不强、课程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课程设置系统性不够、课程缺乏个性化和实践类课程偏少等问题。应引导学生树立通识教育理念、完善通教育识课结构、提高通识教育实践课比重和完善通识教育课反馈渠道,对社科类通识教育课教学进行改革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社科类通识教育课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
下载PDF
“大思政课”视域下教师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17
作者 石群 刘倬言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00-106,共7页
“大思政课”打破了思政课的时空限制,体现了本源性、辩证性、开放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它强调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赋予其鲜明的社会实践性。“大思政课”视域下,教师把握大趋势、整合大资源、争取大多数、转化大成果等社会实... “大思政课”打破了思政课的时空限制,体现了本源性、辩证性、开放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它强调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赋予其鲜明的社会实践性。“大思政课”视域下,教师把握大趋势、整合大资源、争取大多数、转化大成果等社会实践能力,成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问题。在此背景下提升教师社会实践能力,既要加强社会协同机制建设,也要加快自我养成机制培育。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故“大思政课”视域下探讨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结构及其养成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教师 社会实践能力 协同机制 自我养成机制
下载PDF
“课程思政+社会实践”的“交叉融合式”教学模式创新——以土地管理学课程为例
18
作者 张婷 戴崴巍 +1 位作者 陈美球 黄宏胜 《科教文汇》 2024年第20期147-150,共4页
该文从教学内容体系更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分析“课程思政+社会实践”的土地管理学课程“交叉融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框架构建及实践路径。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差异化设计土地管理学专业课与课程思政融合... 该文从教学内容体系更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分析“课程思政+社会实践”的土地管理学课程“交叉融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框架构建及实践路径。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差异化设计土地管理学专业课与课程思政融合推进的交叉点。将珍惜土地、保护耕地、农耕文明、乡村振兴等思想政治及专业素养方面的思政元素贯穿社会实践始终。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教学方式以社会实际问题为导向,“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社会实践 土地管理学 交叉融合 教学模式改革
下载PDF
社会生活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核心要旨与实施策略
19
作者 吴晓璇 《喀什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97-102,共6页
善用“大思政课”,需要把握社会生活与思政课教学的关系,这是在社会生活中讲好思政课的逻辑前提。基于对社会生活的整体审视和资源利用,目标旨归、内容供给、主体多元化是社会生活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核心要旨。审思思政课实践教学的... 善用“大思政课”,需要把握社会生活与思政课教学的关系,这是在社会生活中讲好思政课的逻辑前提。基于对社会生活的整体审视和资源利用,目标旨归、内容供给、主体多元化是社会生活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核心要旨。审思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社会生活向度,可以从全面把握社会生活的具体样态,衔接实践教学内容供给;依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实践教学场景;构建社会资源转向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活 思政课实践教学 核心要旨 实施策略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研究
20
作者 蒋桂芳 王贝贝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5-10,41,共7页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对于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价值。为此,要以准确把握“三进”核心要义为基础,以全面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对于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价值。为此,要以准确把握“三进”核心要义为基础,以全面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科学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参、创新“进课堂”模式、推动教师“引导进”和学生“主动进”相结合为主要内容。同时,在“三进”工作实践中要警惕重形式轻内容、重有形“三进”轻无形“三进”、机械式、粗暴式“、一刀切”等错误倾向,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进” 思政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