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职业教育法视域下的教育机会平等
1
作者 袁泽玮 《职教发展研究》 2024年第2期17-25,共9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历经二十余载迎来了全面修订,拓展丰富了教育机会平等的相关内容,为公众理解教育机会平等提供了新的视野。教育机会平等的语义核心包括开放与共享,语义外延包括尊重个人的自我选择、关注教育的结果以及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历经二十余载迎来了全面修订,拓展丰富了教育机会平等的相关内容,为公众理解教育机会平等提供了新的视野。教育机会平等的语义核心包括开放与共享,语义外延包括尊重个人的自我选择、关注教育的结果以及政府调控等,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拓展了其语义外延,强调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的机会平等。从规范体系内部来看,教育机会平等是结构立体分层的平等,在主体多元共建的基础上,呈现出点面结合的形式。从规范体系所处的外部社会来看,教育机会平等是起点—过程—结果的动态统一,作为社会整合的必要手段,是社会选择的动态反映。描述性分析有助于减少法律概念的模糊性,为教育法规的发展提供理解基础,助力教育机会平等和教育公平的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法 教育机会平等 社会阐释 规范视角 语义空间
下载PDF
居民消费行为与城市生活空间行为规律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杨晓俊 周源 杨晓峰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0-53,共4页
进入消费社会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居民生活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社会空间秩序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以"人本主义"地理学为出发点,应用数理统计和随机过程理论,结合影响居民消费... 进入消费社会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居民生活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社会空间秩序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以"人本主义"地理学为出发点,应用数理统计和随机过程理论,结合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对居民消费行为的演进过程进行分析,来探讨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日常生活空间行为的关系,并总结出相应的居民消费生活空间行为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消费行为 生活空间规律 影响因素 统计随机方法
下载PDF
社会性官僚政治:中国官本位传统之源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成言 肖俊奇 《学术前沿》 2013年第7期69-75,共7页
官本位的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儒家伦理政治的说教、科举制、长期的官僚政治三方面塑造了中国的官本位传统。当前,官本位不仅体现在官场内部,同时还渗透至整个社会范围。这种社会性的官僚政治是随历史演变而得以固化的,并深刻地影响着当... 官本位的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儒家伦理政治的说教、科举制、长期的官僚政治三方面塑造了中国的官本位传统。当前,官本位不仅体现在官场内部,同时还渗透至整个社会范围。这种社会性的官僚政治是随历史演变而得以固化的,并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中国,成为长期制约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之一。欲除此弊,非经不懈的改革不可,从当前看,应从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两方面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本位 社会性官僚政治 法治 现代官僚制 社会空间
下载PDF
“土地换保障”权益协调机制建设——基于“公域”“私域”与“第三域”的法社会学探索 被引量:6
4
作者 郑雄飞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19,共8页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换保障"作为一种权益协调机制得以产生,但其自身却存在诸多制度缺陷和权益冲突。作者借助"域"和"法"的三分法对"土地换保障"权益协调机制建设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任何强制性...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换保障"作为一种权益协调机制得以产生,但其自身却存在诸多制度缺陷和权益冲突。作者借助"域"和"法"的三分法对"土地换保障"权益协调机制建设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任何强制性的"土地换保障"都是不合法和不合理的,相关权益协调机制建设应明确"公域""私域"与"第三域"的利益边界和行动规则,从价值补偿、争议协调和路径优化三方面入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换保障 权益协调机制 三分法
下载PDF
《侵权责任法》第24条的理论操纵及其还原 被引量:9
5
作者 高留志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3-112,共10页
《侵权责任法》第24条规定的损失分担制度,并非公平责任原则的一般条款。在行为人和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均无过错时由当事人分担损失,一般认为其理据在于富人对穷人的社会补偿理论,但这一理论并不必然得出特定的行为人分担受害人损失的... 《侵权责任法》第24条规定的损失分担制度,并非公平责任原则的一般条款。在行为人和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均无过错时由当事人分担损失,一般认为其理据在于富人对穷人的社会补偿理论,但这一理论并不必然得出特定的行为人分担受害人损失的结论。另一方面,受害人不具有任何过错令其无辜地自负损失也将有违人们结合成社会的根本目的。在行为人和受害人均不应承担损失的情况下,损害的发生实质上处于公共空间,应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负担。至于具体的路径,通过社会保障而不是商业保险的方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更为适当。从长远看,构建意外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是解决侵权法内在价值冲突的必然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权责任法 第24条 公平责任 公共空间 社会保障
下载PDF
清末民初出版法的变迁与社会幻想小说的想象空间
6
作者 任冬梅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8期6-11,共6页
"社会幻想小说"于晚清时候出现,是一种与现实主义文学相对的理想型文学,小说着力于向读者展示作者想象中的人类社会的形态。"社会幻想小说"的出版与传播与清末民初的出版法规密切相关。《大清印刷物专律》与《大清... "社会幻想小说"于晚清时候出现,是一种与现实主义文学相对的理想型文学,小说着力于向读者展示作者想象中的人类社会的形态。"社会幻想小说"的出版与传播与清末民初的出版法规密切相关。《大清印刷物专律》与《大清著作权律》一方面规范了文学的出版和传播,另一方面由于初次制定的不完善性,并不能行之有效的对文学作品进行"钳制"。而民国初期颁布的《出版法》与《著作权法》与晚清时候相比,对书籍出版规定更为细致严苛,不过由于民主政体的存在,再加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对于言论出版自由的保障,使得民国初期的社会幻想小说在想象空间上更为宽广,种类更加多样,对政府的批判更加犀利,因而获得了比晚清时候更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幻想小说 出版法 言论自由 想象空间
下载PDF
邻避(NIMBY)设施——物权法语境下的规划新议题 被引量:2
7
作者 叶祖盼 吴星成 聂勇 《重庆建筑》 2013年第6期7-9,共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颁布实施后,由邻避设施所导致的居民维权事件出现了集中高发的态势。文章从邻避设施的社会属性出发,针对现行规划体制中应对邻避设施设置的不足,提出了适应邻避设施社会属性的规划建议,以期对社会转型期的城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颁布实施后,由邻避设施所导致的居民维权事件出现了集中高发的态势。文章从邻避设施的社会属性出发,针对现行规划体制中应对邻避设施设置的不足,提出了适应邻避设施社会属性的规划建议,以期对社会转型期的城市规划发展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设施 邻避设施 物权法 城市规划 社会属性 负外部性效应 城市空间 社会整体效益最优化
下载PDF
城市“居住空间”再认识——感想委内瑞拉的“贫民窟” 被引量:1
8
作者 徐思光 《安徽建筑》 2006年第4期35-36,共2页
文章以委内瑞拉“贫民窟”为反例,叙述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社会性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城市“居住空间”的形成离不开国家、法律、社会的支持,没有社会保障的“居住环境”是糟糕和恶劣的环境,这就是城市“居住空间”的社会化。而社会和... 文章以委内瑞拉“贫民窟”为反例,叙述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社会性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城市“居住空间”的形成离不开国家、法律、社会的支持,没有社会保障的“居住环境”是糟糕和恶劣的环境,这就是城市“居住空间”的社会化。而社会和人的存在及人的行为是共生的,只有科学深刻地理解了人类生活的真实状态、内在需求和发展方向,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体现人文精神的居住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空间 社会性 人文精神 贫民窟 法律
下载PDF
农耕制度演进与村落转型:吉林玉米农区例证
9
作者 傅大中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3-108,共6页
制度空间与生存逻辑决定着农民行为的理性选择,也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转型呈现出多样化形态,东部农村沿着工业化、城市化、非农化方向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而吉林省玉米农区,走的则是非城市化、非工业化的... 制度空间与生存逻辑决定着农民行为的理性选择,也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转型呈现出多样化形态,东部农村沿着工业化、城市化、非农化方向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而吉林省玉米农区,走的则是非城市化、非工业化的另一条社会转型道路。20世纪80年代恢复小农经济的理性选择、90年代种植杂交玉米的热情以及进入21世纪后遇到的发展困惑,都使吉林农民在制度给予的空间内演绎着生存逻辑,并影响着社会的转型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空间 生存逻辑 杂交玉米 社会转型
下载PDF
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及内在动因 被引量:10
10
作者 艾大宾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73,共5页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城市社会群体分化的空间表征,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而变化。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经历了传统社会、近代社会、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转型时期几个主要阶段,各个阶段城市社会空间的形...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城市社会群体分化的空间表征,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而变化。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经历了传统社会、近代社会、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转型时期几个主要阶段,各个阶段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成因素及结构特征有所不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具有自身的规律性,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是演变的宏观背景,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构成演变的内在动因,居住空间分异格局的变化是演变的外在条件,渐进性和继承性是演变的基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演变规律 社会结构变迁 居住空间分异
原文传递
社会主义积累规律研究:基于中国经济增长70年 被引量:15
11
作者 荣兆梓 李艳芬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2-57,共16页
创新发展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形成“创新红利分享空间”,进而构成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劳动者主权的社会经济中经济增长的动态路径使得共享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中国经济70年是符合劳动者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经济增长动态路径逐... 创新发展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形成“创新红利分享空间”,进而构成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劳动者主权的社会经济中经济增长的动态路径使得共享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中国经济70年是符合劳动者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经济增长动态路径逐步展开的70年,高积累率与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相结合,造就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在此过程中,社会剩余(价值)率经历了一个N字形的大起大落,当前正处于第二个上升期的顶部。文章讨论了积累过程的未来趋势,认为共产党领导加上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增长的动态路径还将继续在劳动者利益最大化的轨道上,而市场经济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也会在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中通过技术进步路径的转换而逐步得到解决。社会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创新发展与共享发展统一,生产力提高与人的能力发展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积累规律 创新红利空间 社会剩余(价值)率 两极分化 技术进步路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