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duction of the Sensible Heat Flux from SODAR Data
1
作者 潘乃先 李成才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53-266,共14页
A new method for deduction of the sensible heat flux is validated with three sets of published SODAR (sound detection and ranging) data. Although the related expressions have previously been confirmed by the author ... A new method for deduction of the sensible heat flux is validated with three sets of published SODAR (sound detection and ranging) data. Although the related expressions have previously been confirmed by the author with surface layer data, they have not yet been validated with observations from the boundary layer before this work. In the study, selected SODAR data are used to test the method for th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The sensible heat flux (SHF) retrieved from SODAR data is found to decrease linearly with height in the mixed layer. The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es derived from the deduced sensible heat flux profiles under convective conditions agree well with those measured by the eddy correlation metho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F profiles deduced from SODAR data in different places reflect the background meteorology and terra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HF profile (SHFP) for a complicated terrain is found to have a different slope from the lower par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ormer reflects the advective characteristic of turbulence in upwind topography. A similarity relationship for the estimation of SHFP in a well mixed layer with surface SHF and zero-heat-flux layer height is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 layer sensible heat flux similarity relationship sodar zero-heat-flux layer
下载PDF
A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e sensible heat flux by sodar
2
作者 Lu Naiping, Li Shiming, Chen Jingnan, Zheng Yueming Zhou Mingyu National Recsearch Center for Marine Environmcntul Forecasts, Beijing,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2期191-198,共8页
During the second course of USA - PRC joint air sea interaction experiment in 1986, the temperature structure parameters CT2 were measured by sodar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Based on similarity theory, a method ... During the second course of USA - PRC joint air sea interaction experiment in 1986, the temperature structure parameters CT2 were measured by sodar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Based on similarity theory, a method is discussed to calculate the sensible heat flux over the ocean in unstable stratification. Becausehumidity is great over the ocean, so we have to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water vapor structure parameter Ce2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e and T on the calculation of sensible heat flux using CT2 profiles measured by sodar. A new formula is suggested in terms of parameterization. The sensible heat flux calculated by sodar measurements is compared with that by bulk transfer method, and the results agree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A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e sensible heat flux by sodar
下载PDF
THE OBSERVATIONAL COMPARISON OF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BY SODAR OVER THE MOUNTAIN, URBAN AND SUBURBAN AREAS OF BEIJING IN AUTUMN
3
作者 吕乃平 周明煜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88年第15期1274-1278,共5页
I.INTRODUCTION The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which strongly influences the transportation and diffusion processes of pollutants in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
关键词 AUTUMN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BEIJING area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sodar
原文传递
DOPPLER SODAR AND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DETECTION
4
作者 周明煜 陈景南 +3 位作者 李诗明 郑月明 苏立荣 吕乃平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91年第3期331-341,共11页
A Doppler sodar system controlled by microcomputer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sodar was used to detect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wind and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i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The detec... A Doppler sodar system controlled by microcomputer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sodar was used to detect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wind and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i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The detecting results show that at night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wind is very complicated, which can appear as a structure of two or three layers. In nocturnal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sometimes there exists very thin layer in multi-layer inversion and it can be retained for a long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ppler sodar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wind measurement multi-layer inversion
原文传递
THE SPECTRAL ESTIMATION OF SODAR SIGNAL
5
《Chinese Journal of Acoustics》 1989年第3期198-208,共11页
In this paper, the autoregressive (AR) and FFT methods are used to estimate the power spectra of deterministic narrow-band signal with theoretic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s and signal samples, stochastic narrow-band sig... In this paper, the autoregressive (AR) and FFT methods are used to estimate the power spectra of deterministic narrow-band signal with theoretic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s and signal samples, stochastic narrow-band signal with samples, and sodar signal. Some satisfying results are obtained. That is in the case of sodar signal, for two closer spectral peaks, the resolution of the AR method is lower than the FFT's; for two spectral peaks which are a little far apart from each other and single spectral peak, the precision of the AR method is better than the FFT's. The power spectrum curves of the AR method are smooth and low sidelobes at any case. We consider that a good spectral estimation method for sodar signal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R and the FFT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SPECTRAL ESTIMATION OF sodar SIGNAL CHB exp FFT AR
原文传递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ODAR DATA DETECTED IN YANSHAN MOUNTAIN AREA,BEIJING
6
作者 吕乃平 周明煜 +1 位作者 苏立荣 陈炎涓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89年第5期645-652,共8页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dar echo,a classified method for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is given. By using sodar data observed in Yanshan Mountain area in Beijing,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hei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dar echo,a classified method for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is given. By using sodar data observed in Yanshan Mountain area in Beijing,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height of inversion layer,thermal plume,and the depth of mixed layer are compared.Finally,the appearance frequency for stable,unstable and neutral stratification is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odar DATA DETECTED IN YANSHAN MOUNTAIN AREA BEIJING Mean
原文传递
中国典型复杂地形风能资源特性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朱蓉 向洋 +1 位作者 孙朝阳 常蕊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6-237,共12页
为提高对复杂地形风资源特性及其形成机制的认识,改进复杂地形风场数值模拟方法,分别选取代表极大起伏山地与宽谷地形的藏南谷地、代表极大起伏山地与深谷地形的横断山区以及代表中、小起伏丘陵山地的山西高原开展风资源特性观测实验,... 为提高对复杂地形风资源特性及其形成机制的认识,改进复杂地形风场数值模拟方法,分别选取代表极大起伏山地与宽谷地形的藏南谷地、代表极大起伏山地与深谷地形的横断山区以及代表中、小起伏丘陵山地的山西高原开展风资源特性观测实验,分析不同典型复杂地形条件下天气背景风场、局地大气环流、地形动力强迫、地表摩擦与热力作用对风资源特性形成的贡献,结果表明:山西高原局地大气环流的作用较小;藏南谷地和横断山区的山谷风环流对其风能资源特性的形成起主要作用,尤其是横断山区还存在多尺度的局地大气环流,传统的风电场风资源CFD数值模拟不足以描述如此复杂的风场。因此,在局地大气环流作用明显的复杂地形地区,需要采用中尺度与CFD结合的风电场选址风资源数值模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场 复杂地形 激光雷达 声雷达 数值模拟 山谷风环流
下载PDF
声波雷达倾斜阵列测量性能研究
8
作者 朱明 《电声技术》 2024年第7期147-149,153,共4页
声波雷达阵列的倾斜角度会影响测量精度,通过建立波束径向速度的数学模型,量化不同倾斜角度下风速和风向的误差变化。理论仿真表明,当阵列发生倾斜时,垂直风速分量对风速的影响程度大于水平风速分量;在倾斜15°内,模型对于风速、风... 声波雷达阵列的倾斜角度会影响测量精度,通过建立波束径向速度的数学模型,量化不同倾斜角度下风速和风向的误差变化。理论仿真表明,当阵列发生倾斜时,垂直风速分量对风速的影响程度大于水平风速分量;在倾斜15°内,模型对于风速、风向的测量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雷达 风速测量 阵列倾斜
下载PDF
坝陵河大桥桥位深切峡谷风剖面实测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朱乐东 任鹏杰 +2 位作者 陈伟 周成 王继全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21,共7页
用相控阵声雷达风廓线仪对坝陵河大桥桥址处深切峡谷中风剖面进行了实地观测,结果表明: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深切峡谷中,平均风剖面受峡谷地形影响较大,形态有时显得较为复杂而不规则,呈现锯齿形、正切变形或逆切变形等多样化。在峡谷的上半... 用相控阵声雷达风廓线仪对坝陵河大桥桥址处深切峡谷中风剖面进行了实地观测,结果表明: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深切峡谷中,平均风剖面受峡谷地形影响较大,形态有时显得较为复杂而不规则,呈现锯齿形、正切变形或逆切变形等多样化。在峡谷的上半部,平均风速较大时其剖面相对较为规则,但不符合规范中描述平坦地貌平均风速剖面的幂函数形式,而具有e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此外,统计显示,风向角在低空范围内受峡谷地形的影响要比在高空范围内严重,其在低空范围的变化幅度也要比在高空范围的变化幅度大。风迎角的散布范围和绝对值大小均随高度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观测得到的峡谷湍流度大于平坦地貌湍流度的规范推荐值,同时峡谷湍流度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并且这种随机性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切峡谷 平均风速剖面 湍流度剖面 现场实测 声雷达
下载PDF
城乡过渡地带低空温度平流和边界层特征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开存 陈长和 +1 位作者 张镭 张文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29-533,共5页
利用兰州河谷盆地城乡过渡区边界层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温度平流和边界层特征。分析表明:(1)夜间热岛环流明显,白天则较弱;(2)夜间200m高度以下有较强的冷平流,在250~400m高度有较弱的暖平流,冷暖温度平流对测点上空边界层温度和... 利用兰州河谷盆地城乡过渡区边界层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温度平流和边界层特征。分析表明:(1)夜间热岛环流明显,白天则较弱;(2)夜间200m高度以下有较强的冷平流,在250~400m高度有较弱的暖平流,冷暖温度平流对测点上空边界层温度和层结变化有显著影响;(3)由声雷达确定的夜间边界层高度对应于Ri<1.0的高度,在这一高度范围内存在逆位温和强的风切变。本地区下垫面和复杂的地形导致夜间边界层高度随时间周期性地升高和降低,变化周期约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边界层 温度平流 冷却率 声雷达图像
下载PDF
基于小波变换的声雷达模拟信号去噪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郭凤霞 戚俊 +5 位作者 陈斐楠 吕祚坤 江世海 李燕 叶荣辉 龚大伟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6-90,共5页
雷达信号模拟和信号处理技术对雷达系统研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分析了描述回波幅度和功率谱分布的统计模型,并深入研究了幅度服从一定分布同时具有特定功率谱的声雷达回波信号的建模与仿真方法,实现了声雷达探测大气回波信号的模拟。... 雷达信号模拟和信号处理技术对雷达系统研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分析了描述回波幅度和功率谱分布的统计模型,并深入研究了幅度服从一定分布同时具有特定功率谱的声雷达回波信号的建模与仿真方法,实现了声雷达探测大气回波信号的模拟。基于小波变换理论对回波信号进行了去噪方法研究。利用MATLAB仿真对各种影响小波去噪性能的参数进行了比较,确定将db20小波用于声雷达回波信号去噪处理。并通过对比试验得到适用于回波信号的最佳分解层数和阈值,实现了声雷达回波信号中杂波和噪声的去除,仿真结果验证了文中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声雷达 幅度分布 功率谱分布 小波变换 阈值函数
下载PDF
多普勒声雷达对化音地区风场结构探测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潘桃 胡隐樵 凌佩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35-343,共9页
本文利用1990年8月多普勒声雷达在“HEIFE”区化音站探测的资料,对该地区的PBL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用声雷达回波强度的双对数廓线确定大气边界层高度仍不失为一有效的方法。大气边界层高度演变过程的特点是:白天对流层边界发... 本文利用1990年8月多普勒声雷达在“HEIFE”区化音站探测的资料,对该地区的PBL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用声雷达回波强度的双对数廓线确定大气边界层高度仍不失为一有效的方法。大气边界层高度演变过程的特点是:白天对流层边界发展较快,但维持时间较短;而夜间稳定边界层维持时间较长,且在其发展较高时,在近地层又发展出一个新的稳定层结,呈现多层次的SBL结构。ML内垂直风速方差的归一化结果与Lenschow大致相同。另外,在一次冷锋过境天气背景下风场出现低空急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声雷达 行星边界层 大气
下载PDF
一个混合层高度发展的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桃 胡隐樵 牛国跃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74-281,共8页
本文利用在HEIFE期间戈壁地区采集的资料,并用一个考虑由地表热力及动力强迫和高空下沉等因子控制的零阶跳跃模式,对该地区白天混合层高度增长的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白天混合层高度的增长受来自祁连山强烈的下沉... 本文利用在HEIFE期间戈壁地区采集的资料,并用一个考虑由地表热力及动力强迫和高空下沉等因子控制的零阶跳跃模式,对该地区白天混合层高度增长的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白天混合层高度的增长受来自祁连山强烈的下沉冷空气的影响较大,使其高度的增长受到抑制,且最大值出现的时间超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层高度 声雷达 数值模拟 大气
下载PDF
由声雷达回波反演湍流场结构系数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乃先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77-484,共8页
定量测量声雷达回波强度可以导出大气温度结构系数(C2t)和速度结构系数(C2v).文章简要回顾和评述了过去的工作,并讨论了逾量衰减、风和湍流等因素对该测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逾量衰减主要是由速度场的不均匀性所造成.其次... 定量测量声雷达回波强度可以导出大气温度结构系数(C2t)和速度结构系数(C2v).文章简要回顾和评述了过去的工作,并讨论了逾量衰减、风和湍流等因素对该测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逾量衰减主要是由速度场的不均匀性所造成.其次,风场也有不可忽视的衰减作用,在风速达10m/s时,引起的衰减达50%以上.最后给出了改进后的声雷达方程和反演C2t和C2v的方法.初步的试验结果对理论的应用是支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 结构系数 声雷达方程 风衰减 雷达回波反演
下载PDF
声雷达定量测量C_T^2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15
作者 潘乃先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4-51,共8页
本文讨论了逾量衰减和风对声线的弯曲作用对声雷达接收功率的影响.分析和计算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分子吸收、逾量衰减和风的影响对测量C_T^2是不能忽略的,不考虑这些因素有时可使C_T^2低估500%以上.引进有效湍流外尺度后使声散射截面表达... 本文讨论了逾量衰减和风对声线的弯曲作用对声雷达接收功率的影响.分析和计算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分子吸收、逾量衰减和风的影响对测量C_T^2是不能忽略的,不考虑这些因素有时可使C_T^2低估500%以上.引进有效湍流外尺度后使声散射截面表达式在实际应用中变得合理而简单.由简化的几何模型导出了风衰减因子,经计算和以往的实验事实相符.因此在原声雷达方程中应加入风衰减因子.声雷达方程加上逾量衰减算式、风衰减算式和分子衰减算式,组成了适合定量测量C_T^2的声雷达方程组.利用温度脉动仪测定低高度上的C_T^2值可使估算工作简化,此方法在多普勒声雷达上应用效果会较好,本文并给出了初步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雷达 温度 结构系数 逾量衰减
下载PDF
SWT声雷达探测系统对大气边界层声回波信号的变换与检测
16
作者 赵松年 熊小芸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01-109,共9页
在SWT声雷达探测系统中,采用作者提出的检测声回波信号的跟踪滤波锁相方法(PLTF),提取Doppler频偏f_d的V-F-BCD变换和模块化设计,减小了锁相环(PLL)的失锁现象,改善了声雷达的测风精度,闭路同源标定结果表明SWT声雷达探测系统的测频精... 在SWT声雷达探测系统中,采用作者提出的检测声回波信号的跟踪滤波锁相方法(PLTF),提取Doppler频偏f_d的V-F-BCD变换和模块化设计,减小了锁相环(PLL)的失锁现象,改善了声雷达的测风精度,闭路同源标定结果表明SWT声雷达探测系统的测频精度优于0.1Hz,相当于测风精度可达λ/4/s(λ——发射声波长),由于环境噪声的干扰,将会使测风精度略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边界层 声雷达 探测系统 信号
下载PDF
地球大气边界层结构和天文视宁度
17
作者 潘乃先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2-129,共8页
依据声雷达资料和其他边界层资料讨论了大气边界层结构、地形等对视宁度的影响和有关选址问题.
关键词 视宁度 边界层 声雷达 大气边界层结构
下载PDF
东南极大陆边缘地区夏季近地面层风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薛峰 张占海 +3 位作者 周明煜 李诗明 李丙瑞 孙波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8-298,共11页
本文介绍了"2007—2008国际极地年"期间在南极东部大陆边缘伊丽莎白公主地区进行的风场结构观测实验。自动气象站(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AWS)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夏季该地区冰盖上的近表面风场主要是由下降风控... 本文介绍了"2007—2008国际极地年"期间在南极东部大陆边缘伊丽莎白公主地区进行的风场结构观测实验。自动气象站(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AWS)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夏季该地区冰盖上的近表面风场主要是由下降风控制,而沿海地区的风场则由于海陆热力学性质的差异呈现出冰盖下降风与局地海陆风交互作用的特点。个例研究表明在冰盖下降风占优时段内,伊丽莎白公主地区的近表面风场具有相当规律的日变化特征,太阳入射辐射规律的日变化是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多普勒声雷达对风场垂直结构的观测表明,150 m以下的各高度水平风矢量的变化特征与近地面层风场近似一致,冰盖下降风和海陆风旺盛阶段,偏东风和偏西风的高度可达650 m之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气象站 多普勒声雷达 下降风 海陆风 东南极
下载PDF
一种基于高斯混合模型抑制声波雷达地物杂波的算法
19
作者 王强 张皓 +2 位作者 冯策 朱明 李悦 《电声技术》 2023年第4期137-141,共5页
声波雷达设备在复杂地形条件测风时,返回信号是大气湍流散射信号和周围环境地杂波的叠加,谱数据中通常会出现明显的双峰结构,且满足高斯模型。通过混合高斯分峰技术区分大气湍流功率谱和地杂波功率谱,结合传统的地物杂波抑制方法降低探... 声波雷达设备在复杂地形条件测风时,返回信号是大气湍流散射信号和周围环境地杂波的叠加,谱数据中通常会出现明显的双峰结构,且满足高斯模型。通过混合高斯分峰技术区分大气湍流功率谱和地杂波功率谱,结合传统的地物杂波抑制方法降低探测误差。试验研究表明:基于最大期望(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混合高斯分峰方法可有效区分地物杂波谱并获取谱特征信息,且进行地杂波抑制后,数据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雷达 地杂波 混合高斯分峰
下载PDF
声雷达资料可靠性及近地面边界层风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曹杨 陈洪滨 王普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15-1324,共10页
利用2016年5月1日至6月15日在河北省邢台市皇寺气象观测站获得的多普勒声雷达风场资料和探空资料,验证声雷达资料可靠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观测站近地面边界层风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声雷达水平风场资料与探空资料的一致性较好... 利用2016年5月1日至6月15日在河北省邢台市皇寺气象观测站获得的多普勒声雷达风场资料和探空资料,验证声雷达资料可靠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观测站近地面边界层风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声雷达水平风场资料与探空资料的一致性较好,证明声雷达资料可靠,且声雷达资料与Graw气球探空和台站探空的一致性好于与系留气艇探测的;风场特征分析显示,皇寺站水平风和垂直风日变化特征明显,表现为显著的山谷风特征,白天吹谷风,盛行偏东风,垂直风速相对较大,对流旺盛;夜间吹山风,盛行偏西风,垂直速度较小;在垂直结构上,30~50 m盛行西风或东风,50 m以上逐渐转为偏南风或西北风,且随高度增加,大风速比例和平均风速逐渐增大,说明声雷达探测到的山谷风垂直范围为30~50 m,垂直风速主要集中在-0.1~0.1 m·s-1之间,说明大部分时间对流较弱,以0值为轴,左右比较对称,表明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出现频率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雷达 探空数据 边界层风场特征 山谷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