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xed nanomicelles loaded with thymopeptides-sodium deoxycholate/phospholipid improve drug absorption
1
作者 JIN Shi-Xiao JIN Shi-Ying +3 位作者 LV Qing-Yuan FU Shan-Shan HAN Jin YUAN Hai-Long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65-70,共6页
AIM: To improve the absorption of thymopeptides(TH) by preparing sodium deoxycholate/phospholipid-mixed nanomicelles(SDC/PL-MMs). METHODS: TH-SDC/PL-MMs were prepared by a film dispersion method, and then evaluated us... AIM: To improve the absorption of thymopeptides(TH) by preparing sodium deoxycholate/phospholipid-mixed nanomicelles(SDC/PL-MMs). METHODS: TH-SDC/PL-MMs were prepared by a film dispersion method, and then evaluated using photon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PCS), zeta potential measurement, as well as their physical stability after storage for several days. Furthermore, in situ intestinal single-pass perfusion experiments and pharmacodynamics in immunodeficient mice were performed to make a comparison with TH powders and the control drug in absorption properties. RESULTS: A narrow size distribution of nanomicelles, with a mean particle size of(149 ± 8.32) nm and a zeta potential of(-31.05 ± 2.52) mV, was obtained. The in situ intestine perfusion experiments demonstrated a significant advantage in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TH compared to the other formulations,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H-SDC/PL-MMs potentiated an equivalent effect with i.h. TH in pharmacodynamic studies in immunodeficient mice. CONCLUSIONS: TH-SDC/PL-MMs prepared by a film dispersion method are able to improve the absorption of TH. SDC/PL-MMs might be a good approach for the more effective delivery of drugs like 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itu intestinal absorption sodium deoxycholate PHOSPHOLIPID micelles Thymopeptides IMMUNODEFICIENCY
原文传递
H^+对水溶液中脱氧胆酸钠聚集体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莉 杨展澜 +3 位作者 熊尧 彭疼疼 翁诗甫 吴瑾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196-1199,共4页
运用pH滴定、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激光光散射谱、ICP和元素分析等方法研究了H+的加入对水溶液中脱氧胆酸钠(NaDC)聚集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大于cmc的NaDC水溶液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NaDC浓度越高,缓冲能力越大;随溶液... 运用pH滴定、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激光光散射谱、ICP和元素分析等方法研究了H+的加入对水溶液中脱氧胆酸钠(NaDC)聚集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大于cmc的NaDC水溶液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NaDC浓度越高,缓冲能力越大;随溶液中H+浓度的增加,首先形成质子化胶团,质子化胶团通过酸盐结构的氢键作用使NaDC初级胶团长大,形成较大的高级胶团,甚至形成凝胶体,最终形成HnNam(DC)n+m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离子 水溶液 脱氧胆酸钠 聚集体 氢键 胆汁 生物表面活性剂 胆盐
下载PDF
Co(DC)_2-NaDC凝胶复合络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孙颖 杨展澜 吴瑾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72-176,共5页
本文利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谱,并配合ICP分析,对在水溶液中不同浓度和反应配比的NaDC脱氧胆酸钠和CoCl2反应生成的一系列脱氧胆酸金属络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当NaDC的反应浓度在C.M... 本文利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谱,并配合ICP分析,对在水溶液中不同浓度和反应配比的NaDC脱氧胆酸钠和CoCl2反应生成的一系列脱氧胆酸金属络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当NaDC的反应浓度在C.M.C以上,且Co2+离子浓度较高时,或当NaDC的反应浓度在C.M.C以下时,Co2+离子与单分子NaDC作用,生成结晶度很好的絮状Co(DC)2脱氧胆酸钴沉淀,其组成为Co(DC)23H2O。当NaDC的反应浓度在C.M.C以上,且Co2+离子浓度较低时,Co2+与NaDC胶团作用,交联形成具有凝胶性质的、大分子网状结构的Co(DC)2-NaDC复杂络合物。后者更接近于人体胆囊中Co2+与NaDC相互作用的真实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酸 配合物 脱氧胆酸钴 脱氧胆酸钠 凝胶
下载PDF
荷载雷公藤红素的甘氨脱氧胆酸钠/DSPE-mPEG 2000仿生混合胶束体内外抗前列腺肿瘤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忠孝 金百冶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23-1429,共7页
目的:制备荷载雷公藤红素的甘氨脱氧胆酸钠/DSPE-mPEG 2000仿生混合胶束(C-mM),评价其体内外抗前列腺肿瘤作用。方法:采用"溶解-滴注-透析"法制备仿生胶束,以载体摩尔比例(甘氨脱氧胆酸钠/DSPE-mPEG 2000)、投药量、纯水用量... 目的:制备荷载雷公藤红素的甘氨脱氧胆酸钠/DSPE-mPEG 2000仿生混合胶束(C-mM),评价其体内外抗前列腺肿瘤作用。方法:采用"溶解-滴注-透析"法制备仿生胶束,以载体摩尔比例(甘氨脱氧胆酸钠/DSPE-mPEG 2000)、投药量、纯水用量及透析时间为考察因素优化其制备工艺,以形态学、粒径、Zeta电位、稳定性和包封率为指标表征其理化性质;体外以PC-3(人源前列腺肿瘤)细胞为模型,采用MTT法和AnnexinV-PE/7-AAD试剂盒分别考察C-mM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体内通过皮下接种PC-3细胞建立异位前列腺肿瘤裸鼠模型,检测C-mM的抑瘤率、荷瘤小鼠的瘤重、体质量、肝脾功能、生存时间等指标。结果:C-mM的最佳工艺为:甘氨脱氧胆酸钠与DSPE-mPEG 2000的摩尔比值为3∶1,投药量7.5 mg(相对应的DSPE-mPEG 2000为2.5 mg),纯水用量10 mL,透析时间6 h。C-mM呈球状,粒径为(100.10±4.38)nm,Zeta电位为-(17.92±2.43)mV,包封率为(79.46±2.7)%,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C-mM对PC-3细胞的IC_(50)和凋亡诱导率分别为(5.32±0.46)μg/mL和(70.42±5.66)%,均显著优于雷公藤红素(P<0.01)。经C-mM灌胃治疗14 d后,裸鼠的肿瘤抑瘤率为(75.00±6.26)%,中位生存时间为43 d,体质量、肝脾指数等均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C-mM体内外均有显著地抗前列腺肿瘤作用,且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有望作为口服纳米载药系统用于前列腺肿瘤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红素 仿生混合胶束 DSPE-mPEG 2000 甘氨脱氧胆酸钠 抗前列腺肿瘤
下载PDF
甘草酸磷脂/胆盐混合胶束的制备及其体内评价 被引量:8
5
作者 靳士晓 靳世英 +4 位作者 李仙义 吕青远 付珊珊 韩晋 袁海龙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0-285,共6页
目的制备甘草酸的磷脂/胆盐混合胶束,提高甘草酸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甘草酸的磷脂/胆盐混合胶束,并通过胶束理化性质的测定、在体肠吸收及药动学实验对其综合评价。结果制备的载药胶束平均粒径为(82.99±7.5)nm,... 目的制备甘草酸的磷脂/胆盐混合胶束,提高甘草酸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甘草酸的磷脂/胆盐混合胶束,并通过胶束理化性质的测定、在体肠吸收及药动学实验对其综合评价。结果制备的载药胶束平均粒径为(82.99±7.5)nm,Zeta电位为(-32.23±1.05)mV,分布均一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体肠吸收与对照药物相比,有明显改善;药动学实验中,混合胶束的ρmax达到77.26μg·mL-1,是对照药物的2.82倍,显著提高甘草酸口服生物利用度。结论磷脂/胆盐混合胶束有望开发成为甘草酸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酸 磷脂 胆盐混合胶束 在体肠吸收 药动学
原文传递
链式与面式两种不对称疏水结构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热力学
6
作者 白光月 娄朋晓 +2 位作者 王玉洁 范朝英 王毅琳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41-1049,共9页
本文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法(ITC)、电导法和浊度法研究了阴离子生物表面活性剂脱氧胆酸钠(NaDC)及其与相反电荷的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热力学.ITC结果支持了NaDC在水溶液中先生成预胶束再形成稳定胶束的分步聚集模... 本文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法(ITC)、电导法和浊度法研究了阴离子生物表面活性剂脱氧胆酸钠(NaDC)及其与相反电荷的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热力学.ITC结果支持了NaDC在水溶液中先生成预胶束再形成稳定胶束的分步聚集模型,由此得到了NaDC的预胶束和胶束化过程的一系列热力学参数,并讨论了它们形成的热力学机理.进一步研究了具有头-尾链式和疏水-亲水刚性面式非对称结构的DTAB/NaDC混合体系的聚集热力学行为,得到了富NaDC临界混合胶束浓度(cmcmix)、富DTAB临界胶束浓度(CM)及对应过程的转变焓.结果表明,NaDC面式结构与DTAB链式结构的对称性差异以及相反电荷的相互作用,导致混合体系有别于单一表面活性剂或头-尾链式结构的混合体系的聚集行为.混合溶液的聚集行为受控于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摩尔分数的变化.富NaDC胶束化过程为熵驱动,而富DTAB的两种胶束形态转变过程为熵焓共同驱动的热力学机理.这些结果对于从热力学角度认识胆汁酸盐的自组装机理以及与传统的头-尾链式结构的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机理和相行为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胆酸钠 混合表面活性剂 胶束化 相互作用能 等温滴定量热 聚集热力学
原文传递
负载锌酞菁的SDC/TPGS混合胶束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卢小鸾 付阳洋 +2 位作者 刘佳敏 喻昌木 杨敏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制备载锌酞菁(ZnPc)的混合胶束,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以脱氧胆酸钠(SDC)和D-α生育酚聚乙二醇琥珀酸酯(TPGS)为载体材料,采用透析法制备载ZnPc的混合胶束。结果成功制得粒径约为90 nm的棒状ZnPc-SDC/TPGS混合胶束,Zeta电位为2.58... 目的制备载锌酞菁(ZnPc)的混合胶束,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以脱氧胆酸钠(SDC)和D-α生育酚聚乙二醇琥珀酸酯(TPGS)为载体材料,采用透析法制备载ZnPc的混合胶束。结果成功制得粒径约为90 nm的棒状ZnPc-SDC/TPGS混合胶束,Zeta电位为2.58±1.61 mV,包封率为91.07%±0.24%,载药量为14.38%±0.04%。混合胶束的形成或裂解控制了单线态氧(1O2)的产生,荧光的消失使更多的能量被转移到周围的氧气以产生更多1O2。体外释放动力学表明:ZnPc缓慢释放且无突释效应。结论SDC和TPGS可通过超分子自组装形成混合胶束,体外评价表明:SDC/TPGS混合胶束是ZnPc潜在的优良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学疗法 锌酞菁 脱氧胆酸钠 D-α生育酚聚乙二醇琥珀酸酯 超分子自组装 混合胶束 单线态氧 体外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