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ntidotal Effects of High-dosage γ-Aminobutyric Acid on Acute Tetramine Poisoning as Compared with Sodium Dimercaptopropane Sulfonate 被引量:1
1
作者 孙鹏 韩继媛 温宇英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7年第4期419-421,共3页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nigh-dosage γ-aminobutyric acid (GABA) on acute tetramine (TET) poisoning, 50 Kunming mice were divided into 5 groups at random and the antidotal effects of GABA or sodium...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nigh-dosage γ-aminobutyric acid (GABA) on acute tetramine (TET) poisoning, 50 Kunming mice were divided into 5 groups at random and the antidotal effects of GABA or sodium dimercaptopropane sulfonate (Na-DMPS) on poisoned mice in different groups were observed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nigh-dosage GABA with those of Na-DMPS. Slices of brain tissue of the poisoned mice were made to examin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cells. The survival analysis was employed.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high-dosage GABA and Na-DMPS could obviously prolong the survival time, delay onset of convulsion and muscular twitch, and ameliorate the symptoms after acute tetramine poisoning in the mice. Better effects could be achieved with earlier use of high dosage GABA or Na-DMP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olonging the survival time between high-dose GABA and Na-DMPS used immediately after poisioning. It is concluded that high-dosage GABA can effectively antagonize acute toxicity of terarnine in mice.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nigh-dosage GABA may be used as an excellent antidote for acute TET poison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indications and correct dosage for clinical use awaits to be further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TRAMINE γ-aminobutyfic acid sodium dimercaptopropane sulfonate experimental therapy
下载PDF
二巯丙磺钠对百草枯急性中毒大鼠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及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韩国强 邱俏檬 +4 位作者 卢中秋 贺晓燕 洪广亮 何飞 梁欢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二巯丙磺钠(DMPS)救治百草枯(PQ)急性中毒大鼠作用机制。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MPS(200mg.kg-1,ip)对照组,PQ急性中毒(20mg.kg-1,ip)1,3,7,14和28d组以及DMPS干预(先给DMPS,15min后再给PQ)1,3,7,14和28d组。... 目的探讨二巯丙磺钠(DMPS)救治百草枯(PQ)急性中毒大鼠作用机制。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MPS(200mg.kg-1,ip)对照组,PQ急性中毒(20mg.kg-1,ip)1,3,7,14和28d组以及DMPS干预(先给DMPS,15min后再给PQ)1,3,7,14和28d组。应用RT-PCR技术检测PQ急性中毒组大鼠及DMPS干预组大鼠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和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TIMP-1)mRNA的表达。结果PQ急性中毒组早期肺组织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炎症细胞浸润,后期出现较大范围慢性炎症病灶,纤维组织增生。与正常对照组比,MMP-9mRNA明显升高,分别为1.13±0.06,1.32±0.04和1.10±0.06,0.85±0.06和0.75±0.05,TIMP-1mRNA明显升高,分别为1.14±0.08,1.29±0.05,1.61±0.09,1.83±0.13和1.73±0.08;7,14和28d MMP-9mRNA/TIMP-1mRNA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分别为0.68±0.03,0.46±0.04和0.43±0.06;DMPS干预后,MMP-9mRNA1,3和7d和TIMP-1mRNA1,3,7,14和24d表达低于PQ中毒组,MMP-9mRNA分别为1.05±0.03,1.17±0.05和0.93±0.09;TIMP-1mRNA分别为10.0±0.07,1.15±0.09,1.09±0.06,1.16±0.08和1.23±0.09;MMP-9mRNA/TIMP-1mRNA比值略低于DMPS对照组,但高于PQ中毒组,分别为0.85±0.05,0.63±0.04和0.58±0.02(均P<0.05)。结论DMPS可能通过下调大鼠肺组织MMP-9mRNA和TIMP-1mRNA表达,上调肺组织MMP-9mRNA/TIMP-1mRNA比值发挥救治PQ中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巯丙磺钠 百草枯 基质金属蛋白酶9 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二巯丙磺钠注射液驱铜治疗致过敏反应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李颖 罗欢 +1 位作者 李翔 汪永忠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3215-3217,共3页
目的:探讨二巯丙磺钠注射液在肝豆状核变性驱铜治疗中致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和规律,为该药致过敏反应诊断、治疗和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集的二巯丙磺钠注射液致过敏反应报告进行统计... 目的:探讨二巯丙磺钠注射液在肝豆状核变性驱铜治疗中致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和规律,为该药致过敏反应诊断、治疗和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集的二巯丙磺钠注射液致过敏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获得过敏反应报告131例;患者平均年龄(23.26±9.63)岁,多集中在10~39岁(87.79%);过敏反应出现在第1、2疗程最多(71.76%)。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85.90%),其中以四肢(27.45%)和躯干(22.22%)最多;其次为全身系统损害(12.33%),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发热多与皮疹或瘙痒同时出现。过敏反应经治疗后均转归良好,115例(87.79%)患者在7 d内症状消失。严重的ADR占25.19%,严重的ADR患者药物过敏史比例、采用预防过敏或脱敏治疗继续驱铜失败率和症状持续时间均高于或长于一般的ADR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巯丙磺钠注射液所致过敏反应增加了驱铜治疗的困难,故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尤其应关注有过敏史和第1、2疗程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巯丙磺钠注射液 肝豆状核变性 过敏反应 驱铜治疗
下载PDF
二巯丙磺钠对溴苯腈致小鼠脏器损伤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李萌芳 余方宇 +4 位作者 邱俏檬 卢中秋 胡国新 梁欢 刘晓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12-1214,共3页
目的探讨二巯基丙磺钠(Sodium Dimercaptopropane Sulfonate,Na-DMPS)对溴苯腈急性中毒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及主要脏器病理结构的影响。方法按Bliss法,计算溴苯腈急性中毒组和二巯基丙磺钠保护组小鼠半数致死量,并观察2组小鼠脏器病理... 目的探讨二巯基丙磺钠(Sodium Dimercaptopropane Sulfonate,Na-DMPS)对溴苯腈急性中毒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及主要脏器病理结构的影响。方法按Bliss法,计算溴苯腈急性中毒组和二巯基丙磺钠保护组小鼠半数致死量,并观察2组小鼠脏器病理变化。结果二巯基丙磺钠保护组小鼠半数致死量显著高于溴苯腈急性中毒组(P<0.01)。光镜可见溴苯腈急性中毒小鼠肝充血明显;脑组织肿胀,脑实质中可见胶质小结。二巯基丙磺钠保护组小鼠组织无明显损伤。电镜可见溴苯腈急性中毒小鼠肝细胞内质网扩张,少量线粒体气球样变性,部分核固缩;肺组织内皮细胞水肿;大脑皮质有髓鞘样小体形成,神经微丝微管消失。二巯基丙磺钠保护组小鼠肝细胞仅见内质网扩张;脑皮质仅见部分神经突起水肿。结论溴苯腈急性中毒组小鼠出现多脏器功能哀竭,二巯基丙磺钠能显著提高溴苯腈急性中毒小鼠半数致死量,并可减轻主要脏器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苯腈 急性毒性 半数致死量(LD50) 二巯基丙磺钠
下载PDF
二巯丙磺酸钠治疗慢性汞中毒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指标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徐明 冯娜 +1 位作者 白金 任丽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第33期1-4,共4页
目的 探讨二巯丙磺酸钠对慢性汞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指标数据的干预作用。方法 根据随机化要求,选择2012年3月至2022年3月在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接受治疗的50例慢性汞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对照原则分为... 目的 探讨二巯丙磺酸钠对慢性汞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指标数据的干预作用。方法 根据随机化要求,选择2012年3月至2022年3月在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接受治疗的50例慢性汞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二巯丁二酸胶囊口服,观察组患者二巯基丙磺酸钠注射液肌内注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尿汞值测定、血清细胞因子指标的评定,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比对照组的84.00%要高,存在统计学差别(P <0.05)。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尿汞值经过比较发现不存在统计学方面的差别(P> 0.05),在治疗了1个疗程以及2个疗程之后,观察组患者的尿汞水平比对照组显著下降了,存在统计学方面差别(均P <0.05)。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血清sIL-2R、IL-6、TNF-α等指标的数据不存在统计学的差异(均P> 0.05),在治疗了2个疗程以后,两组患者以上数据均显著降低了,而且观察组指标显著低于了对照组的指标(均P <0.05)。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Scr、BUN、尿蛋白都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均P> 0.05),治疗了2个疗程之后,两组患者的各个指标都显著降低了,而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均P <0.05)。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没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 二巯基丙烷硫酸钠治疗慢性汞中毒患者中的除汞效果较佳,能够使血清中的sIL-2R、IL-6、TNF-α等指标下降,从而使肾功能得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巯丙磺酸钠 慢性汞中毒 临床效果 血清指标水平
下载PDF
口服二巯基丙磺酸钠驱汞试验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徐兆发 乔秀艳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1996年第5期263-265,共3页
使用DMPS(一次口服300mg)对龋齿充填者、口腔科技师和医师以及含汞皮肤洗剂生产和使用者共5组不同的汞接触人群以及相应的3个对照组进行了驱汞试验。分别收集投药前6小时和投药后6小时的全部尿样,用冷原子发生器原子吸... 使用DMPS(一次口服300mg)对龋齿充填者、口腔科技师和医师以及含汞皮肤洗剂生产和使用者共5组不同的汞接触人群以及相应的3个对照组进行了驱汞试验。分别收集投药前6小时和投药后6小时的全部尿样,用冷原子发生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尿汞含量。结果显示5组接汞人群无论投药前或投药后,尿汞均值均明显地高于相应的对照组;自身比较,服药后6小时尿汞排泄量也均显著增加。5组接汞人群用药后尿汞排泄比投药前分别增加了24、87、48、44和86倍;相应的3个对照组也分别增加了18、34和37倍。结果提示,口服DMPS是一种很好的驱汞方法,有助于汞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巯基丙磺酸钠 驱汞试验 尿汞排泄量 药理
下载PDF
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临床观察及二巯丙磺钠的治疗效果评价
7
作者 白鸿 张寿林 孙承业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68-869,872,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临床表现,评价二巯丙磺钠对毒鼠强中毒的疗效。方法:将55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和治疗组,给予相应的治疗,并观察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急性毒鼠强中毒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表现为主,二巯... 目的:观察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临床表现,评价二巯丙磺钠对毒鼠强中毒的疗效。方法:将55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和治疗组,给予相应的治疗,并观察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急性毒鼠强中毒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表现为主,二巯丙磺钠在控制抽搐时间、地西泮用量及精神症状持续时间等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二巯丙磺钠对急性毒鼠强中毒无明显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鼠强 临床表现 二巯丙磺钠 治疗
下载PDF
二巯丙磺钠治疗汞中毒患者有效性安全性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樊王冬 赵劲松 +3 位作者 喻颜 江莉 鄢荣 程小宁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374-377,399,共5页
目的:了解二巯丙磺钠注射液治疗汞中毒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其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6月因尿汞升高收治入院的179例患者(200例次)的电子病历,按职业病相关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职业病组和非职业病组... 目的:了解二巯丙磺钠注射液治疗汞中毒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其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6月因尿汞升高收治入院的179例患者(200例次)的电子病历,按职业病相关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职业病组和非职业病组,分析使用二巯丙磺钠注射液治疗期间尿汞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评价疗效。结果:179例患者(200例次)中职业病患者130例(148例次),非职业病患者49例(52例次),确诊为汞中毒的63例次,经1~6个疗程治疗后临床症状大都治愈或好转,患者出院前尿汞值较入院时显著下降(P<0.001),职业病且非患者出院前尿汞值显著低于职业病组患者(P<0.001)。治疗总有效率为96.50%。收集到113例次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 d后的尿汞值,治疗1 d后的尿汞值显著高于治疗前(P<0.001)。患者尿汞值在第1~2个疗程下降最快。200例次患者中有34例次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0%,均为轻度一般不良反应,转归良好。女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结论:二巯丙磺钠注射液用于治疗汞中毒患者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明显加速患者尿汞排泄速度,降低患者体内汞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巯丙磺钠 尿汞 药品不良反应 疗效
下载PDF
二巯基丙磺酸钠和青霉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驱铜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林慧怡 刘冰 苏庆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734-735,737,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青霉胺和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驱铜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更好地选择排铜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3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6例给予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对照组20例给予青霉胺治疗,两组均治... 目的:对比分析青霉胺和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驱铜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更好地选择排铜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3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6例给予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对照组20例给予青霉胺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h尿排铜量、临床表现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尿铜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观察组尿铜水平[(1375.98±582.09)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1016.05±444.11)μg/L](t=2.106,P<0.05)。观察组治疗中出现皮疹3例,食欲减退2例,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发热各1例;对照组出现皮疹8例,食欲减退6例,白细胞降低4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例。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在治疗开始时可采用二巯基丙磺酸钠以加速铜的排泄,减轻游离铜对组织器官的损害,青霉胺口服治疗作为后续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巯基丙磺酸钠 青霉胺 肝豆状核变性
下载PDF
青年女性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驱铜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变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伟明 王文斌 +7 位作者 胡文彬 陈林 王佳炜 朱玉龙 朱凌 童广安 严彦 吴君霞 《疑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795-798,共4页
目的观察青年女性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驱铜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7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治青年女性WD患者33例作为病例组,另选择3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病例组患者先... 目的观察青年女性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驱铜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7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治青年女性WD患者33例作为病例组,另选择3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病例组患者先后予以二巯丙磺酸钠及青霉胺驱铜,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病例组驱铜前后及健康对照组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2组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WD病例组整个治疗过程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孕酮(PGN)、睾酮(TTE)、泌乳素(PRL)均升高,卵泡刺激素(FSH)均降低(P<0.05);与驱铜治疗前比较,短期驱铜后E2、FSH、LH、PGN均升高,TTE、PRL降低(P<0.05);与短期驱铜治疗后比较,驱铜治疗1年后E2、LH、PGN降低(P<0.01)。治疗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青年女性WD患者有多项性激素水平异常,长期、有效的驱铜治疗,能够使其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on病 性激素 二巯丙磺酸钠 青年女性
下载PDF
二巯基丙磺钠用于汞中毒患者治疗过程的护理分析
11
作者 孙勇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31期9-10,共2页
目的对应用二巯基丙磺钠治疗汞中毒患者过程中所采取的护理措施和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接受二巯基丙磺钠治疗的汞中毒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 目的对应用二巯基丙磺钠治疗汞中毒患者过程中所采取的护理措施和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接受二巯基丙磺钠治疗的汞中毒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心理健康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汞值变化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两组患者经二巯基丙磺钠治疗后尿汞值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显著,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二巯基丙磺钠治疗汞中毒患者能够获得很好的疗效,对患者加强心理健康护理有利于患者康复,可提高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巯基丙磺钠 汞中毒 护理
下载PDF
血液灌流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大剂量维生素B_(6)治疗轻中度急性砷化氢中毒心血管损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博文 何智林 +2 位作者 王海清 邓成林 唐新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9期1622-1626,共5页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大剂量维生素B_(6)(VitB_(6))治疗轻中度急性砷化氢中毒心血管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20年10月58例轻中度急性砷化氢中毒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和...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大剂量维生素B_(6)(VitB_(6))治疗轻中度急性砷化氢中毒心血管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20年10月58例轻中度急性砷化氢中毒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二巯基丙磺酸钠+大剂量VitB_(6)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血液灌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 d、治疗3 d、治疗7 d、治疗10 d尿砷水平、溶血指标及心肌酶指标变化,记录两组典型症状或临床指标恢复时间、临床转归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 d、3 d、7 d、10 d时,两组尿砷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同时间尿砷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 d、3 d、7 d、10 d时两组血红蛋白(Hb)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血清总胆红素(TBIL)、网织红细胞(Ret)呈逐步降低趋势,且观察组同时间Hb、TBI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Ret水平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d、3 d、7 d、10 d时,两组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观察组同时间AST、CK、LDH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胸闷/心悸、头痛/乏力症状缓解时间及血红蛋白尿、心电图、心肌酶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且未见严重影响治疗不良反应。结论轻中度急性砷化氢中毒心血管损害病人采用血液灌流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大剂量VitB_(6)治疗,有助于砷快速清除,减轻病人溶血及心肌损伤,对促进病人症状及临床指标早期恢复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砷化氢中毒 心血管损害 血液灌流 二巯基丙磺酸钠 维生素B_(6) 尿砷 心肌酶
下载PDF
溴苯腈对小鼠的毒性及二巯丙磺钠对其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8
13
作者 卢中秋 刘晓 +4 位作者 胡国新 邱俏檬 李惠萍 陈寿权 梁欢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目的探讨溴苯腈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及二巯基丙磺钠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灌胃法,观察154mgkg、192mgkg、240mgkg、300mgkg、375mgkg、469mgkg剂量组小鼠的中毒表现,计算溴苯腈经口半数致死量(LD50),观察中毒小鼠主要脏器超微结构变化... 目的探讨溴苯腈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及二巯基丙磺钠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灌胃法,观察154mgkg、192mgkg、240mgkg、300mgkg、375mgkg、469mgkg剂量组小鼠的中毒表现,计算溴苯腈经口半数致死量(LD50),观察中毒小鼠主要脏器超微结构变化。在溴苯腈经口染毒前分别给小鼠N乙酰半胱氨酸颗粒(NacetylLcysteine,NAC)、二巯基丙磺钠(SodiumDimercaptopropaneSulfonate,NaDMPS)、硫代硫酸钠(Sodiumsubsulfite,Na2S2O3)、亚硝酸钠(Sodiumnitrite,NaNO2)单用及联用,观察溴苯腈中毒小鼠存活时间及存活率。结果高剂量染毒组小鼠染毒后2min即出现呼吸急促、抽搐等中毒症状,均在12h内死亡。溴苯腈急性经口LD50为245.6mgkg。电镜下可见:大脑皮质及丘脑核膜间隙扩大,粗面内质网扩张;神经细胞线粒体结构松散、空泡状,线粒体嵴断裂或消失;股四头肌肌原纤维处于收缩状态,肌丝有溶解现象,结构模糊不清。NAC、NaDMPS、NAC联合NaDMPS、Na2S2O3药物保护后小鼠中毒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及延缓,明显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P<0.05);NaDMPS、NAC联合NaDMPS药物保护后,显著地提高小鼠存活率(P<0.05),以NaDMPS联用NAC效果较好。结论溴苯腈系中等毒性除草剂,急性中毒可引起小鼠主要脏器超微结构变化。NaDMPS、NAC+NaDMPS对溴苯腈急性中毒小鼠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苯腈 小鼠 毒性 二巯丙磺钠 保护作用
原文传递
肝豆汤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对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静 方媛 +3 位作者 崔圣伟 李良勇 陈怀珍 吴云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90-194,共5页
目的:探讨肝豆汤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对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245例,其中治疗组125例,对照组120例,治疗组为中药肝豆汤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对照组选择... 目的:探讨肝豆汤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对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245例,其中治疗组125例,对照组120例,治疗组为中药肝豆汤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对照组选择单独应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进行globleassessment scale(GAS)评分,并观察24 h尿铜、肝功能、肾功能、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GAS评分均明显下降,其中以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两组患者肝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驱铜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疗程后对照组出现明显白细胞减少,治疗组无变化,两组患者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出现20例不良反应,对照组42例,主要为神经系统损害、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等,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肝豆汤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具有明显的改善神经功能、改善肝功能、提高驱铜疗效作用,并可有效防止单独西药驱铜治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汤 二巯基丙磺酸钠 湿热内蕴型 GAS评分
原文传递
肝豆灵汤改善痰瘀互结型Wilson病患者肝脏功能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15
作者 何望生 杨文明 +3 位作者 汪瀚 汪美霞 董婷 金珊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5-111,共7页
目的:观察肝豆灵汤对痰瘀互结型Wilson病患者肝脏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收治的Wilson病痰瘀互结型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予以二巯丙磺酸钠常规治疗... 目的:观察肝豆灵汤对痰瘀互结型Wilson病患者肝脏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收治的Wilson病痰瘀互结型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予以二巯丙磺酸钠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口服护肝片,治疗组予以肝豆灵汤口服,治疗共6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中医证候疗效、肝脏功能血清酶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胆红素代谢指标[总胆红素(TBIL)],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层黏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肽(PⅢP)],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相关指标评估。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11%(31/36),对照组为63.89%(23/3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ALT,AST,AKP,TBIL水平均显著改善(P<0.01),其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显著改善(P<0.01),其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凝血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其中在降低PT,APTT,TT水平,提高FBG水平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肝豆灵汤能显著改善Wilson病痰瘀互结型患者的肝脏功能,具体表现在改善血清酶学及胆红素指标,逆转肝纤维化,促进凝血因子产生,减轻出血倾向,从而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灵汤 肝豆状核变性 痰瘀互结证 二巯基丙磺酸钠 肝脏功能
原文传递
血清铜及血清游离铜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及携带者的诊断及治疗监测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香雪 李洵桦 +5 位作者 黄海成 刘冰 朱荣兰 梁颖茵 朱建忠 梁秀龄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9期2757-2760,共4页
目的研究血清铜和血清游离铜在肝豆状核变性(WD)、WD携带者、病毒性肝炎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探讨监测血清铜对于WD患者排铜治疗过程中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WD初诊患者80例(脑型60例,肝型20例)、WD... 目的研究血清铜和血清游离铜在肝豆状核变性(WD)、WD携带者、病毒性肝炎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探讨监测血清铜对于WD患者排铜治疗过程中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WD初诊患者80例(脑型60例,肝型20例)、WD携带者30例,病毒性肝炎20例进行血清铜等铜代谢指标检查。WD患者接受二巯基丙磺钠治疗8个疗程,每疗程用改良Young量表进行神经症状评分,进行肝功能、出凝血功能、血清铜、尿铜等检查。患者出院后用锌剂维持治疗。结果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t检验和方差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WD患者、WD携带者、重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游离铜分别为0.17mg/L±0.04mg/L、0.13mg/L±0.03mg/L和0.12mg/L,高于正常。血清游离铜与肝功能等级相关,但与神经症状严重程度无关。排铜治疗过程中,神经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者,血清铜升高;神经症状改善者,血清铜降低。长期排铜过程中,血清铜将稳定在0.2mg/L左右。结论血清铜和血清游离铜对WD有辅助诊断意义。肝型WD患者肝功能将影响血清铜水平。而脑型WD血清铜并不能直接反映神经症状严重程度。排铜治疗过程中,血清铜升高,提示预后不佳。在排铜治疗过程中,血清铜可作为监测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可作为排铜治疗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铜 肝豆状核变性 二巯基丙磺钠 锌剂
原文传递
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组织血栓调节蛋白和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表达的变化及二巯丙磺钠的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卢中秋 贺晓艳 +4 位作者 洪广亮 何飞 梁欢 邱俏檬 李景荣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53-456,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大鼠肺组织中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protein Creceptor,EPCR)mRNA表达的变化及二巯丙磺钠(Na-DMPS)的干预作用。方法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 目的观察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大鼠肺组织中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protein Creceptor,EPCR)mRNA表达的变化及二巯丙磺钠(Na-DMPS)的干预作用。方法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8只);Na-DMPS对照组(8只,腹腔注射200mg/kgNa-DMPS);PQ染毒组,32只,腹腔注射体积分数为1%的PQ溶液(20mg/kg)1;Na-DMPS保护组32只,腹腔注射200mg,kgNa—DMPS15min后再腹腔注射体积分数为1%的PQ溶液(20mg/kg)]。检测PQ染毒组及Na—DMPS保护组染毒后6h及1、3、7d肺组织巾TMmRNA、EPCRmRNA的表达,并观察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PQ染毒组染毒后3d内炎性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浸润明显,伴充血水肿;Na—DMPS保护组炎性细胞浸润较PO染毒组少,充血水肿轻。与对照组相比,PQ染毒组及Na—DMPS保护组大鼠肺组织中TMmRNA、EPCRmRNA的表达增强,在6h达高峰,1d开始下降,7d降至正常水平。Na—DMPS保护组6h及1dTMmRNA表达分别为1.071±0.097、1.055±0.051,与PQ染毒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Na—DMPS保护组6h及1dEPCRmRNA表达分别为0.678±0.005、0.650±0.007,与PO染毒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大鼠急性PO中毒后肺组织中TMmRNA、EPCRmRNA的表达升高,预防性应用Na—DMPS后,TMmRNA、EPCRmRNA的表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 血栓调节蛋白 二巯丙磺钠
原文传递
6例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护理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荷君 陆亚红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91-592,共2页
对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行二巯基丙磺酸钠静脉治疗,采取控制静脉输液速度,维持有效的血浓度,观测24h尿铜排出曲线,及时处理不良反应,重视饮食治疗,加强心理社会支持等护理措施。本组1例输液中出现头晕、恶心、呕吐,1例出现鼻出血,其余未... 对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行二巯基丙磺酸钠静脉治疗,采取控制静脉输液速度,维持有效的血浓度,观测24h尿铜排出曲线,及时处理不良反应,重视饮食治疗,加强心理社会支持等护理措施。本组1例输液中出现头晕、恶心、呕吐,1例出现鼻出血,其余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随访3个月至1年,患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巯基丙磺酸钠 肝豆状核变性 护理 静脉治疗 护理措施 心理社会支持 输液速度 不良反应 及时处理 饮食治疗
原文传递
肝豆灵片联合二巯丙磺酸钠对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丙二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方媛 张静 +3 位作者 陈怀珍 赵漫丽 王玉 方向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80-184,共5页
目的:观察肝豆灵联合二巯丙磺酸钠治疗对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丙二醇(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的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 目的:观察肝豆灵联合二巯丙磺酸钠治疗对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丙二醇(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的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使用二巯丙磺酸钠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肝豆灵片,治疗4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清MDA,SOD,24 h尿铜、神经功能评分等相关指标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MDA含量均减低,SOD活性均增加(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均下降(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24 h尿铜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改变显著(P<0.01),治疗组驱铜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肝功能指标均有降低(P<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铜蓝蛋白与铜氧化酶治疗前后变化不大。根据两组不良反应分析,发现治疗组副作用小。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降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血清MDA含量,增加SOD活性,可以加强驱铜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病情进展,减轻患者痛苦。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灵片 二巯丙磺酸钠 痰瘀互结型 肝豆状核变性 丙二醇 超氧化物歧化酶
原文传递
尿汞增高患者二巯基丙磺酸钠驱汞治疗特点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艳艳 郎丽 +3 位作者 张莹 余意玉 夏丽华 黄汉林 《中国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73-676,682,共5页
目的探讨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对尿汞增高患者驱汞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68例尿汞增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汞作业观察对象61例,职业性慢性轻度汞中毒7例。采用肌内注射DMPS进行驱汞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尿... 目的探讨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对尿汞增高患者驱汞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68例尿汞增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汞作业观察对象61例,职业性慢性轻度汞中毒7例。采用肌内注射DMPS进行驱汞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尿汞水平变化情况,分析疗效。结果 68例患者自然排尿汞中位数和第25、75百分位数[M(P_(25),P_(75))]为36.6(28.4,55.6)μmol/mol肌酐,第1疗程驱汞治疗后24 h尿汞总量M(P_(25),P_(75))为1 074.7(608.0,1 646.3)μg/d。经1~8个疗程驱汞治疗后,68例患者的24 h尿汞总量均低于驱汞治疗正常参考值(45.0μg/d);出院前一次性晨尿尿汞水平M(P_(25),P_(75))为2.7(1.8,4.0)μmol/mol肌酐,低于驱汞治疗前的自然排尿汞水平(P〈0.05)。第1和2疗程驱汞治疗之间尿汞水平下降最快,其后疗程的尿汞水平下降趋于平缓。汞作业观察对象驱汞治疗疗程数少于慢性轻度汞中毒患者[(4.0±1.3)vs(5.6±1.1)个,P〈0.05)。驱汞治疗疗程数与自然排尿汞水平及第1疗程24 h尿汞总量均呈正相关(P〈0.01),与性别、工龄及年龄均不相关(P〉0.05)。1例患者肌注DMPS后有头晕伴面色苍白,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68例患者用药后均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DMPS驱汞治疗的疗效肯定,且较为安全;DMPS驱汞后尿汞变化情况可为制定慢性汞中毒患者临床路径标准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汞 汞作业 观察对象 汞中毒 二巯基丙磺酸钠 驱汞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