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of fractures in soft rock surrounding a roadway and their control 被引量:12
1
作者 Li Xuehua Yao Qiangling Man Jiankang Chen Chaoqun He Lihui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1年第4期573-579,共7页
As the excavation of roadway, new fractures will be formed and the pre-existing fractures extend with the redistribution of stress in surrounding rocks. Eventually, fracture zone and bed separation are formed in rocks... As the excavation of roadway, new fractures will be formed and the pre-existing fractures extend with the redistribution of stress in surrounding rocks. Eventually, fracture zone and bed separation are formed in rocks because of the developed fractures. Therefore, mastering the fracture evolution of surrounding rocks is very important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roadway. The surrounding rocks of main haulage road- way in a certain coal mine is so broken and loose that the supporting is very difficult. Based on compre- 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a sight instrument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fractures of internal surrounding rocks, Four indices, i.e., the width of fracture zone W, the number of fractures n, the width of fractures d and rock fracture designation RFD, are put forward to evaluate the fracture dew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rules of the soft rock roadway from this paper, control principles by stages and by regions are presented through the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the best time of grouting reinforcement is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fracture saturation. Field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roadway can satisfy normal production during service periods by suitable first support and grouting reinforc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 rock roadway Interval fracture Fracture saturation Staged and zoned control
下载PDF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xtension fractures induced by excavation of a gallery in soft sedimentary rock,Horonobe area,Northern Japan
2
作者 Tetsuya Tokiwa Kimikazu Tsusaka +2 位作者 Makoto Matsubara Taiki Ishikawa Daisuke Ogawa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05-111,共7页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fractures induced by excavation of a gallery in soft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Horonobe area of Japan. Detailed fracture mapping of the gallery indicates that the fractu...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fractures induced by excavation of a gallery in soft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Horonobe area of Japan. Detailed fracture mapping of the gallery indicates that the fractures consist of both pre-existing shear fractures and excavation damaged zone (EDZ) fractures. EDZ fractures correspond to weak planes associated with bedding planes or transgranular cracks. The EDZ fractures terminate against pre-existing shear fractures. Therefore, even for excavations in soft sedimentary rocks, formation of the EDZ fractures are controlled by pre-existing fractures and earlier weak pla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ure Excavation damaged zone (EDZ)Weak plane soft rock Excavation
下载PDF
基于辅助气压模式的破碎软岩地层盾构下穿砖混房屋施工安全技术研究
3
作者 罗求林 孟栋栋 李学创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4年第13期54-60,共7页
为解决基于辅助气压模式土压平衡盾构在裂隙发育的破碎软岩地层中始发下穿结构老旧浅基础砖混房屋的施工难题,以广州地铁某区间为例,首先从周边环境及地质情况分析本次施工重难点。然后分别从施工前准备、过程控制、工后保护3个角度开... 为解决基于辅助气压模式土压平衡盾构在裂隙发育的破碎软岩地层中始发下穿结构老旧浅基础砖混房屋的施工难题,以广州地铁某区间为例,首先从周边环境及地质情况分析本次施工重难点。然后分别从施工前准备、过程控制、工后保护3个角度开展了关键施工技术研究。最后从工程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开展综合评估。研究结论表明:辅助气压工法允许地层存在一定程度的发育裂隙,但需利用其他辅助措施以满足土仓保压要求,同时需结合地层保压性,积极调整土仓渣土高度;在盾构始发阶段,需通过勤调泡沫空气流量或螺旋机转速,有效减小仓内瞬间压力波动;渣土经改良至一定流塑态后,以闸门开度与螺旋机转速为双控指标,并利用辅助气压工法可保证掘进速度。在软岩地层中掘进时,适当提高刀盘转速并降低贯入度,可减小盾构下穿诱发的建筑物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盾构 破碎带 软岩 辅助气压
下载PDF
山西某煤矿深部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4
作者 杨春鹏 《现代矿业》 CAS 2024年第6期253-256,共4页
针对山西某煤矿深部软岩运输大巷围岩变形量大的问题,通过分析不同侧压系数对围岩塑性区范围的影响,得到最大塑性区深度为1.8 m。根据该巷道地质条件和应力场分布情况,提出“锚网索喷+壁后注浆”联合支护方式。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可... 针对山西某煤矿深部软岩运输大巷围岩变形量大的问题,通过分析不同侧压系数对围岩塑性区范围的影响,得到最大塑性区深度为1.8 m。根据该巷道地质条件和应力场分布情况,提出“锚网索喷+壁后注浆”联合支护方式。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可知,采用该支护方案后,最大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均在150 mm以内,有效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 运输大巷 塑性区 侧压系数
下载PDF
“三软”巷道长短锚索联合支护控制变形研究
5
作者 孟国胜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45,共7页
针对“三软”特厚煤层巷道围岩变形严重、控制难度大、掘进效率低、采掘接替困难的难题,提出了一种锚网索支护控制技术。采用现场超声波探测及钻孔窥视揭露方法,测定围岩松动圈塑性范围为2.4~3.0 m;采用数值模拟得到锚索不同间距下的支... 针对“三软”特厚煤层巷道围岩变形严重、控制难度大、掘进效率低、采掘接替困难的难题,提出了一种锚网索支护控制技术。采用现场超声波探测及钻孔窥视揭露方法,测定围岩松动圈塑性范围为2.4~3.0 m;采用数值模拟得到锚索不同间距下的支护效果,确定顶板采用锚网索、两帮采用锚杆的支护方案,设计合理的支护间距,并成功进行了工程应用。结果表明,长、短锚索联合支护可有效控制复合软岩巷道的变形。两帮和顶底板的移近量不大于30 mm;掘进期间顶锚索应力为60~170 kN,受力较为稳定。可见长短锚索联合控制技术可有效提高巷道围岩控制效果,而且生产实践表明,采用长短锚索联合控制技术后平均月进度突破143 m(架棚支护平均月进度60 m),掘进效率实现成倍增长,有效解决了采掘接替困难问题,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软”煤层 围岩塑性区 锚索支护 围岩控制技术 特厚煤层
下载PDF
双向极不等压软岩巷道围岩裂隙分布及变形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卫军 马谕杰 +3 位作者 范磊 袁超 吴海 田芯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25-3037,共13页
巷道围岩蝶形塑性区破坏是引起巷道围岩大变形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引起了巷道支护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掌握蝶形塑性区内围岩变形机制是实现软岩巷道围岩控制的基础。然而,有关于蝶形破坏理论中围岩变形机制的研究却鲜有报道。针对上述问题... 巷道围岩蝶形塑性区破坏是引起巷道围岩大变形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引起了巷道支护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掌握蝶形塑性区内围岩变形机制是实现软岩巷道围岩控制的基础。然而,有关于蝶形破坏理论中围岩变形机制的研究却鲜有报道。针对上述问题,以南方某矿一采区南运巷产生的大变形特征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巷道所处应力环境及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围岩裂隙分布、巷道变形机制及控制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南运巷是典型的极不等压软岩巷道,巷道开挖后,围岩裂隙呈“蝶形”分布;“蝶形裂隙区”集中出现在“蝶形塑性区”范围内,蝶叶部位围岩裂隙以剪切裂隙为主,且蝶叶部位剪切裂隙大多围绕巷道呈“环形”分布,而张拉裂隙则集中出现在巷道围岩自由面附近。蝶形塑性区内围岩应力特征主要有2方面:一为围岩的主应力方向发生了偏转,具体表现为最大主应力围绕巷道呈环形分布,巷道上部最小主应力方向指向巷道中心,巷道下部最小主应力方向背离巷道中心;二为围岩最大/最小主应力比值较大,且主应力比值等值线呈“蝶形”分布。根据塑性区内围岩裂隙分布特点及应力特征,建立了含软弱面围岩力学剪胀模型,认为处于此应力特征下的围岩剪胀作用较强,剪胀作用使围岩向巷道空间内挤压,进而使巷道产生大变形。围岩裂隙分布不规则及原支护方案不合理是导致巷道产生大变形的主要原因。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以“全断面预应力短锚索+关键部位长锚索加强支护+注浆”为核心的差异化支护方案,现场监测表明,新支护方案可有效控制围岩变形,保证巷道在使用期间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巷道 3DEC 裂隙分布 巷道大变形原因 蝶形塑性区 围岩控制
下载PDF
软岩巷道全断面锚注支护技术应力分布特征研究
7
作者 赵磊 杨志 +2 位作者 陈新明 孙天恩 张留杰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10期53-58,共6页
针对软岩巷道分析其失稳变形破坏过程,提出全断面锚注支护技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赵固一矿在原支护方案和全断面锚注支护方案下的塑性区分布及垂直应力情况。结果表明:在原支护方案下,底板塑性区破坏深达4 m,两帮处的集中应力分布明... 针对软岩巷道分析其失稳变形破坏过程,提出全断面锚注支护技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赵固一矿在原支护方案和全断面锚注支护方案下的塑性区分布及垂直应力情况。结果表明:在原支护方案下,底板塑性区破坏深达4 m,两帮处的集中应力分布明显,最大集中应力系数为1.48。当采用全断面锚注支护方案后,巷道围岩形成统一整体,底板塑性区范围减小至1 m以内,两帮处的集中应力基本消失。结合现场监测发现,顶板离层在支护后期基本趋于稳定,巷道日均表面变形量约为2 mm/d,巷道围岩状态整体稳定,支护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巷道 全断面锚注支护 数值模拟 塑性区 现场监测
下载PDF
基于关键层理论的导水裂隙带预测
8
作者 王力 来甲 +2 位作者 齐晓华 薛伟 张利 《陕西煤炭》 2024年第10期119-122,126,共5页
导水裂隙带高度是矿井水害防治的关键,为预测厚煤层开采条件下导水裂隙带高度,基于关键层理论计算了某工作面导水裂隙带的高度。结果表明,该工作面关键层主要由砂质泥岩和细粒砂岩构成,关键层的厚度为23.42~24.21 m,是所有岩层中厚度相... 导水裂隙带高度是矿井水害防治的关键,为预测厚煤层开采条件下导水裂隙带高度,基于关键层理论计算了某工作面导水裂隙带的高度。结果表明,该工作面关键层主要由砂质泥岩和细粒砂岩构成,关键层的厚度为23.42~24.21 m,是所有岩层中厚度相对较大的岩层;黄土和红土等软岩层对导水裂隙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基于关键层理论确定的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为136.9 m,与实测导水裂隙带高度十分接近,误差仅为6.08%。该成果可有助于准确判别矿井充水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煤田 关键层 导水裂隙带高度 软岩
下载PDF
滇中红层软岩隧洞不良地质段施工技术研究
9
作者 龚元江 贾生栋 聂启强 《云南水力发电》 2024年第10期162-167,共6页
滇中引水工程线路较长,跨越多个地质构造单元,广泛存在活动断裂、高地下水、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等问题。滇中红层软岩洞段集中分布在大理、楚雄线路,其中,楚雄段凤凰山隧洞倒虹吸交通洞上游控制段穿越滇中红层软岩及元谋-绿汁江断裂... 滇中引水工程线路较长,跨越多个地质构造单元,广泛存在活动断裂、高地下水、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等问题。滇中红层软岩洞段集中分布在大理、楚雄线路,其中,楚雄段凤凰山隧洞倒虹吸交通洞上游控制段穿越滇中红层软岩及元谋-绿汁江断裂带。该段施工过程中,充分运用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支护、预留变形量、分层分部开挖、多个支护类型、监控量测、及时封闭成环等手段,将多个控制因素加入到开挖支护施工中,增加了隧洞稳定性,提高了安全保证率,形成了适合滇中红层软岩不良地质段的施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红层软岩 隧洞 断裂带 开挖支护 施工技术
下载PDF
软岩巷道破坏机理及控制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杰 李通 +4 位作者 高守世 黄小平 王力 王张辉 闫医慧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共7页
针对软岩巷道大变形问题,以贯屯煤矿50213工作面回风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物理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软岩回采巷道围岩塑性区演化规律及失稳机理。结果表明:在围岩应力作用下,肩角剪切裂隙带向上发育,形成... 针对软岩巷道大变形问题,以贯屯煤矿50213工作面回风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物理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软岩回采巷道围岩塑性区演化规律及失稳机理。结果表明:在围岩应力作用下,肩角剪切裂隙带向上发育,形成“蝶形”塑性区。同时锚固拱内外岩层的变形不协调运动易在锚固端形成水平离层裂隙。该离层裂隙与两肩角的剪切裂隙带相互贯通从而造成锚固拱整体失稳。基于此,提出了高预紧力“倒梯形”注浆锚索与普通锚索协同支护技术,并通过数值模型对优化前后围岩控制效果进行了分析,优化后围岩塑性区显著减小,顶板最大下沉量较原方案下降了50.7%,两帮移近量下降了38.2%,有效解决了软岩巷道大变形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巷道 锚固拱 塑性区 巷道变形失稳机理 控制技术
下载PDF
富水断层带隧道变形力学机制及双梯度注浆NPR补偿对策 被引量:1
11
作者 陶志刚 周子琮 +3 位作者 杨晓杰 霍树森 孙吉浩 杜志锋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2023年第6期768-779,共12页
云南他白依隧道位于青藏高原东麓,穿越多条断层构造带,其围岩软弱破碎,遇水强度骤降。原设计方案下围岩存在米级大变形,出现了拱架扭曲、仰拱隆起和突泥涌水等灾害。针对富水断层带隧道围岩破碎难题,首先通过矿物成分分析、点荷载试验... 云南他白依隧道位于青藏高原东麓,穿越多条断层构造带,其围岩软弱破碎,遇水强度骤降。原设计方案下围岩存在米级大变形,出现了拱架扭曲、仰拱隆起和突泥涌水等灾害。针对富水断层带隧道围岩破碎难题,首先通过矿物成分分析、点荷载试验及地应力测试,分析了富水断层带隧道变形力学机制及其转化,通过未注浆、常规注浆及双梯度注浆的围岩承载力试验,确定采用双梯度注浆工艺进行NPR锚索锚固;然后,通过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得出了最佳锚索数目;最后,通过现场应用,基于监测数据验证了双梯度注浆及高预紧力长短NPR锚索支护体系的可靠性。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富水断层带隧道的大变形灾害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断层带 软岩大变形 双梯度注浆 NPR锚索
下载PDF
综合物探在水工隧洞软岩变形区探测中的应用
12
作者 周振广 祖梦琦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23年第5期91-93,共3页
为查明某水工隧洞软岩变形区发育规模及衬砌损坏情况,选用探地雷达法、地震映像法及超声三维成像法进行综合探测,通过研究变形区电磁波、地震波反射信号相位及超声横波振幅特征,分析软岩变形范围、深度及其对衬砌结构的影响,取得良好效... 为查明某水工隧洞软岩变形区发育规模及衬砌损坏情况,选用探地雷达法、地震映像法及超声三维成像法进行综合探测,通过研究变形区电磁波、地震波反射信号相位及超声横波振幅特征,分析软岩变形范围、深度及其对衬砌结构的影响,取得良好效果,为处理方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隧洞 探地雷达法 地震映像法 超声横波成像法 软岩变形区
下载PDF
深井软弱围岩联合控制技术及耦合叠加拱承载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想君 李英明 +3 位作者 赵光明 刘刚 程详 朱世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96-2512,共17页
为有效解决深井软弱围岩巷道稳定控制技术难题,以淮南某矿-962 m轨道大巷为工程背景,依据软岩应力-应变曲线及围岩应力变化和强度之间的关系,建立圆形巷道围岩破坏分区力学模型,将开挖后的巷道由表及里依次划分为残余区、塑性软化区、... 为有效解决深井软弱围岩巷道稳定控制技术难题,以淮南某矿-962 m轨道大巷为工程背景,依据软岩应力-应变曲线及围岩应力变化和强度之间的关系,建立圆形巷道围岩破坏分区力学模型,将开挖后的巷道由表及里依次划分为残余区、塑性软化区、塑性硬化区及弹性区,以阐明锚杆(索)锚固系统变形失稳机制,并提出深井软弱围岩的控制要点及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高预应力支护构件遏制残余区扩展、有效的支护承载区发挥围岩承载能力、极大提高软弱围岩承载强度及完整性、薄弱部位补强支护形成完整承载圈等4个围岩控制要点,进而提出“以高强预应力锚杆(索)为核心,浅、深孔分次注浆为基础,底角与底板锚注加固为关键”的全断面强化联合控制方案。结合支护方案特点提出实现内、外承载的“耦合叠加承载拱”结构。该耦合承载拱将支护体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和所提供的径向支护力相统一,对锚杆(索)支护阻力具有显著的放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围岩残余范围随硬化系数、软化系数、支护阻力及内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减小,随扩容系数的增大而增大,而残余区、塑性软化区、塑性硬化区的边界发生渐进式扩展变换是导致围岩大规模破碎和锚杆(索)锚固失效根本原因。通过工程计算得到轨道大巷围岩屈服软化时的原岩应力阈值可达29.09 MPa,验证了支护方案的可靠性。轨道大巷经联合控制后围岩变形量仅为原支护参数下的12.6%~14.3%,在40 d后变形速率低于0.2 mm/d,实现了对巷道的稳定性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软弱围岩巷道 围岩破坏分区 联合支护 耦合叠加拱承载
下载PDF
软岩巷道高预紧力长锚索“倒梯形”支护方案设计 被引量:5
14
作者 韩金博 黄小平 +3 位作者 王张辉 李超 张杰 高守世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15,共9页
为研究软岩巷道锚索锚固区内外顶板离层机理,以贯屯煤矿50213工作面回风巷为工程背景,基于叠加法原理建立软岩巷道锚索锚固区内外顶板离层力学模型,推导得到了锚索锚固区内外顶板离层量及锚固载荷的计算公式,分析了锚索锚固区内外顶板... 为研究软岩巷道锚索锚固区内外顶板离层机理,以贯屯煤矿50213工作面回风巷为工程背景,基于叠加法原理建立软岩巷道锚索锚固区内外顶板离层力学模型,推导得到了锚索锚固区内外顶板离层量及锚固载荷的计算公式,分析了锚索锚固区内外顶板离层量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巷内顶板支护强度>实体煤帮支护强度>煤柱支护强度。通过相似模拟对锚索锚固区内外顶板离层演化规律和离层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高预紧力长锚索“倒梯形”支护技术,并通过数值模型对围岩控制效果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优化后围岩塑性区显著减小,顶板最大下沉量较原方案下降了50.7%;帮部最大位移较原来下降了38.2%,有效解决了软岩巷道锚索锚固区内外顶板离层的问题,保证了巷道围岩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巷道 锚固区 顶板离层 围岩塑性区 相似模拟
下载PDF
桂西南红层工程地质特性及工程效应研究——以驮英水库及灌区工程为例
15
作者 甘彬 《广西水利水电》 2023年第3期14-18,共5页
红层是桂西南重要并广泛分布的特殊岩体,强度低,遇水易软化,具较强蠕变性,常诱发地质灾害。本文以驮英水库及灌区工程红层为例,详细阐述了驮英工程地质环境,系统分析了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剖析地质灾害原因,并对桂西南红层地区主要工程地... 红层是桂西南重要并广泛分布的特殊岩体,强度低,遇水易软化,具较强蠕变性,常诱发地质灾害。本文以驮英水库及灌区工程红层为例,详细阐述了驮英工程地质环境,系统分析了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剖析地质灾害原因,并对桂西南红层地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工程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 软质岩 软化 围岩稳定 边坡稳定 驮英水库及灌区
下载PDF
深井软岩回采巷道围岩松动圈监测分析及支护方案设计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景果 彭伟 刘正辉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6-80,共5页
巷道开挖后煤岩体的原有应力平衡状态被打破,深井软岩回采巷道同时受到高水平应力与采动应力的共同作用,应力集中产生的破坏极易形成较大范围的松动圈。以文家坡煤矿4105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采用全景摄像技术进行围岩裂隙发育程度... 巷道开挖后煤岩体的原有应力平衡状态被打破,深井软岩回采巷道同时受到高水平应力与采动应力的共同作用,应力集中产生的破坏极易形成较大范围的松动圈。以文家坡煤矿4105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采用全景摄像技术进行围岩裂隙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监测,并结合现场调研结果得出运输巷围岩松动圈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在回采过程中,两帮松动圈深度最大达3.5 m,顶板中央松动圈深度最大达1.2 m,巷道肩部松动圈深度最大达6.9 m,巷道底角塌孔现象严重,巷道变形破坏模式为典型的蝶形破坏模式。基于4105工作面运输巷围岩松动圈的分布规律,提出了4105运输巷补强方案,现场工业性试验表明该补强方案取得了预期的支护效果。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将自然平衡拱理论与现场松动圈演化规律相结合,对4107工作面运输巷支护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目前方案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软岩巷道 钻孔窥视 围岩松动圈 支护优化
下载PDF
不同近接度下新建盾构施工对既有钻爆隧洞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向波 黎成庆 +3 位作者 张思炀 李铭杰 刘军生 董唯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0期13094-13104,共11页
软岩地区新建盾构隧洞近接既有钻爆法隧洞时会产生大变形等特征,需确定两隧洞的合理净距。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研究了不同近接度下新建盾构隧洞施工对既有钻爆法隧洞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对比锚杆应力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结... 软岩地区新建盾构隧洞近接既有钻爆法隧洞时会产生大变形等特征,需确定两隧洞的合理净距。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研究了不同近接度下新建盾构隧洞施工对既有钻爆法隧洞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对比锚杆应力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受盾构隧洞开挖的影响,钻爆法隧洞整体向左下沉,净距越小影响越显著,且隧洞两侧衬砌结构受力不均匀,近接盾构侧衬砌以受压为主,另一侧以受拉为主。随着净距的减小,近接区域塑性区逐渐贯通,近接侧的拱肩和拱脚处出现新的剪切破坏;建议最小净距大于10 m,在小于10 m的汇交段应加强支护以减小后行隧洞对先行隧洞的影响。研究结果对近接隧洞施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洞 钻爆法隧洞 软岩地层 近接施工 稳定性影响 塑性区
下载PDF
基于岩爆预测的软硬岩交界带隧道掘进方向比选研究
18
作者 刘永福 周子寒 蒋长伟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3年第13期84-90,130,共8页
花岗质侵入岩地层软硬岩交界带岩性差异大,初始地应力场分布复杂,在隧址区高地应力条件下,硬脆岩体具备发生岩爆的条件,研究软硬岩交界带不同开挖方向的力学行为差异对于指导斜井选位以增加新的开挖断面意义重大。利用现场水压致裂法地... 花岗质侵入岩地层软硬岩交界带岩性差异大,初始地应力场分布复杂,在隧址区高地应力条件下,硬脆岩体具备发生岩爆的条件,研究软硬岩交界带不同开挖方向的力学行为差异对于指导斜井选位以增加新的开挖断面意义重大。利用现场水压致裂法地应力实测结果对隧址区初始地应力场进行反演分析,将反演结果作为软硬岩交界带三维隧道开挖模型的边界条件,探讨硬-软岩和软-硬岩两个不同开挖方向对围岩应力重分布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不同开挖方向对岩爆倾向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软硬岩交界带初始地应力分布规律复杂;选取硬-软岩方向开挖对地应力扰动程度更大,且开挖后围岩主应力极值在11个断面较软-硬岩方向开挖大2.8~9.8 MPa,采用陶震宇判据发生严重岩爆的断面数量多出3个,采用卢森判据发生中等岩爆的断面数量多出6个;软-硬岩开挖虽然造成的位移量更大,但仍在工程容许范围内,鉴于其岩爆严重程度更低,建议现场选择在软岩一侧设置辅助坑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岩层 软硬岩 交界带 地应力 岩爆
下载PDF
侵入岩蚀变带软岩隧道大变形规律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弯晓林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23年第2期36-39,共4页
以安定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三维离散元方法对侵入蚀变岩破碎软弱围岩段隧道开挖大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开挖进尺、台阶长度、台阶高度、裂隙密度等对隧道变形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台阶法施工时开挖参数的合理范围:开挖进尺为0.5~1... 以安定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三维离散元方法对侵入蚀变岩破碎软弱围岩段隧道开挖大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开挖进尺、台阶长度、台阶高度、裂隙密度等对隧道变形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台阶法施工时开挖参数的合理范围:开挖进尺为0.5~1.0 m、台阶长度为4~6 m、台阶高度为0.3 H~0.4 H。通过芬纳公式和卡斯特耐方程对隧道极限容许位移公式进行了修正,实践证明改进后的方法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判别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隧道 侵入岩蚀变带 隧道大变形 围岩稳定性
下载PDF
深部埋深巷道变形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20
作者 高瑞 吴志国 +3 位作者 宁掌玄 杨东辉 杨伯虎 赵凯 《山西焦煤科技》 CAS 2023年第1期16-19,共4页
深部巷道的应力分布对巷道支护方案的确定及围岩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埋深(600 m、800 m、1 000 m、1 200 m)巷道围岩的垂直应力、水平应力及塑性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巷道围岩垂直应力沿巷道开挖... 深部巷道的应力分布对巷道支护方案的确定及围岩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埋深(600 m、800 m、1 000 m、1 200 m)巷道围岩的垂直应力、水平应力及塑性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巷道围岩垂直应力沿巷道开挖中心线呈近似对称分布,垂直应力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埋深的增加巷道顶板发生剪切、拉伸破坏的塑性区半径增加了151%.巷道两帮支护强度的增加可以减少巷道底板的应力集中,帮部的强化对巷道的应力集中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软岩巷道 埋深 应力分布 塑性区 巷道围岩变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