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s of temporal variation in soil carbon inputs on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n annual plant
1
作者 Hagai Shemesh Uri Ben-Yosef +1 位作者 Stav Livne Ofer Ovadia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2016年第1期30-39,共10页
Aims Resource allocation in plants can be strongly affected by competition.Besides plant–plant interactions,terrestrial plants compete with the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over nutrients.Since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 Aims Resource allocation in plants can be strongly affected by competition.Besides plant–plant interactions,terrestrial plants compete with the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over nutrients.Since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cannot synthesize their own energy sources,they are dependent on external carbon sources.Unlike the effect of overall amounts of carbon(added to the soil)on plant performance,the effect of fine scale temporal variation in soil carbon inputs on the bacterial biomass and its cascading effects on plant growth are largely unknown.We hypothesize that continuous carbon supply(small temporal variance)will result in a relatively constant bacterial biomass that will effectively compete with plants for nutrients.On the other hand,carbon pulses(large temporal variance)are expected to cause oscillations in bacterial biomass,enabling plants temporal escape from competition and possibly enabling increased growth.We thus predicted that continuous carbon supply would increase root allocation at the expense of decreased reproductive output.We also expected this effect to be noticeable only when sufficient nutrients were present in the soil.Methods Wheat plants were grown for 64 days in pots containing either sterilized or inoculated soils,with or without slow-release fertilizer,subjected to one of the following six carbon treatments:daily(1.5mg glucose),every other day(3mg glucose),4 days(6mg glucose),8 days(12mg glucose),16 days(24mg glucose)and no carbon control.Important Findings Remarkably,carbon pulses(every 2–16 days)led to increased reproductive allocation at the expense of decreased root allocation in plants growing in inoculated soils.Consistent with our prediction,these effects were noticeable only when sufficient nutrients were present in the soil.Furthermore,soil inoculation in plants subjected to low nutrient availability resulted in decreased total plant biomass.We interpret this to mean that when the amount of available nutrients is low,these nutrients are mainly used by the bacterial community.Our results show that temporal variation in soil carbon input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boveground–belowground interactions,affecting plant resource allo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ource allocation temporal variation soil carbon inputs IMMOBILIZATION microbial loop TRITICUM
原文传递
Crop yields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dynamics in a long-term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 in an extremely arid region of northern Xinjiang,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LYU Jinling LIU Hua +3 位作者 WANG Xihe Rodrigo OLAVE TIAN Changyan LIU Xueju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7年第3期345-354,共10页
A long-term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 was set up in northern Xinjiang, China to evaluate the dynamics of crop production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from 1990 to 2012 with seven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The seven ... A long-term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 was set up in northern Xinjiang, China to evaluate the dynamics of crop production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from 1990 to 2012 with seven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The seven treatments included an unfertilized control (CK) and six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phosphorus (P), potassium (K), nitrogen (N), straw (S) and animal manure (M). The balanced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had significantly (P〈0.05) higher average yields than the unbalanced ones. The treatment with 2/3 N from potassium sulfate (NPK) and 1/3 N from farmyard manure (NPKM) had a higher average yield than the other treatments. The average yields (over the 23 years) in the treatments of NPK, and urea, calcium superphosphate (NP)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P〉0.05) but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reatment with urea and potassium sulfate (NK; P〈0.05).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highest increases in SOC (P〈0.05) occurred in NPKM with a potential increase of 1.2 t C/(hm2.a). The increase in SOC was only 0.31, 0.30 and 0.12 t C/(hm2.a) for NPKS (9/10 N from NPK and 1/10 N from straw), NPK and NP, respectively; and the SOC in the NP, NK and CK treatments were approaching equilibrium and so did not rise or fall significantly over the 23-year experiment. A complete NPK plus manure fertilization program is recommended for this extremely arid region to maximize both yield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term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 extremely arid conditions soil organic carbon organic C inputs XINJIANG
下载PDF
Changes in Organic Carbon Index of Grey Desert Soil in Northwest China After Long-Term Fertilization 被引量:9
3
作者 XU Yong-mei LIU Hua +3 位作者 WANG Xi-he XU Ming-gang ZHANG Wen-ju JIANG Gui-y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3期554-561,共8页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SMBC) and SMBC quotient (SMBC/SOC, qSMBC) are key indexes of soil biological fertility because of the relationship to soil nutrition supply capacity. Yet...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SMBC) and SMBC quotient (SMBC/SOC, qSMBC) are key indexes of soil biological fertility because of the relationship to soil nutrition supply capacity. Yet it remains unknown how these three indexes change, which limits our understanding about how soil respond to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practices. Based on a 22-yr (1990-2011) long-term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 in northwest China, we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s of SMBC and qSMBC during the growing period of winter whea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MBC, qSMBC,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concentrations, the carbon input and grain yield of wheat as well.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were 1) nonfertilization (control); 2) chemical nitrogen plus phosphate plus potassium (NPK); 3) NPK plus animal manure (NPKM); 4) double NPKM (hNPKM) and 5) NPK plus straw (NPK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MBC and qSMBC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returning, jointing, flowering and harvest stages of wheat under long-term fertilization. And the largest values were observed in the flowering stage. Values for SMBC and qSMBC ranged from 37.5 to 106.0 mg kg1 and 0.41 to 0.61%, respectively. The mean value rank of SMBC during the whole growing period of wheat was hNPKM〉NPK_M〉NPKS〉CK〉NPK. But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hNPKM and NPKM, or between CK and NPK. The order for qSMBC was NPKS〉NPKM〉CK〉hNPKM〉NPK.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PK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ratio of SMBC to SOC, i.e., qSMBC, compared with NPK fertilizer or other two NPKM fertilizations. Significant linear relationship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annual carbon input and SOC (P〈0.01) or SMBC (P〈0.05), and between the relative grain yield of wheat and the SOC content as well (P〈0.05). But the qSMBC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annual carbon input. It is thus obviou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manure, straw with mineral fertilizer may be benefit to increase SOC and improve soil quality than using only mineral fertiliz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input Haplic Calcisol long-term fertilization Quotient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soil organiccarbon index
下载PDF
根系隔离对土壤酶活性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万冬梅 王云 +3 位作者 杜旭龙 雷骋昊 杨智杰 陈仕东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4,共7页
为探究细根和相关菌根真菌对土壤酶活性及其温度敏感性(Q_(10)值)的影响,在亚热带杉木成熟林中设置未隔离(NE)、隔离细根(ER)、隔离菌根(EM)3种处理,并在室内设置不同温度梯度(4、10、20、30、40℃)的培养试验,探索根系碳输入改变对土... 为探究细根和相关菌根真菌对土壤酶活性及其温度敏感性(Q_(10)值)的影响,在亚热带杉木成熟林中设置未隔离(NE)、隔离细根(ER)、隔离菌根(EM)3种处理,并在室内设置不同温度梯度(4、10、20、30、40℃)的培养试验,探索根系碳输入改变对土壤酶活性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E处理相比,ER、EM处理下土壤的β-葡萄糖苷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显著下降(P<0.05),ER、EM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ER处理下土壤的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降低(P<0.05),表明本研究中的土壤酶活性可能主要是由植物细根诱导的;不同隔离处理下3种土壤酶的活性均随着培养温度的上升而不断升高,只有ER、EM处理下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在30~40℃温度区间开始下降;不同隔离处理下土壤酶的Q_(10)值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20~30℃温度区间达到最大值,该温度区间与土壤温度频率分布最高的温度区间重叠,对应植物生长旺盛的物候期,表明中低纬度森林土壤酶的Q_(10)值与本地植物物候节律存在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温度敏感性 根系碳输入 杉木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常绿阔叶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与磷组分相关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贺凌云 陈伏生 +3 位作者 郑志宇 刘俏 王晟楠 王方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7-386,共10页
[目的]为探究磷输入如何调节大气氮沉降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碳与磷关系的影响。[方法]在常绿阔叶林土壤建立长达6年(2015-2021年)的养分添加长期监测试验平台,包括4个处理:对照[P0+N0,P0 kg/(hm^(2)·a)+N0 kg/(hm^(2)·a)... [目的]为探究磷输入如何调节大气氮沉降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碳与磷关系的影响。[方法]在常绿阔叶林土壤建立长达6年(2015-2021年)的养分添加长期监测试验平台,包括4个处理:对照[P0+N0,P0 kg/(hm^(2)·a)+N0 kg/(hm^(2)·a)]、氮添加[P0+N100,P0 kg/(hm^(2)·a)+N100 kg/(hm^(2)·a)]、磷输入[P50+N0,P50 kg/(hm^(2)·a)+N0 kg/(hm^(2)·a)]以及氮磷同时输入[P50+N100,P50 kg/(hm^(2)·a)+N100 kg/(hm^(2)·a)],各处理设3次重复,共计12个样地。于2021年8月采集样地0-1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基础理化性质、土壤粒径分布规律、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磷组分及有机碳(SOC)含量。[结果](1)P0处理下,氮添加显著增加大团聚体占比,减少黏粒和粉粒含量,提高各团聚体粒径中SOC含量;氮添加分别显著降低和增加团聚体黏粒、粉粒中易分解态磷组分(LP)和难分解态磷组分(RP)含量。(2)P50处理下,氮添加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平均几何直径(GMD),对各粒径团聚体中磷组分和SOC含量均无显著影响。(3)P0处理下,土壤团聚体SOC与难分解态磷呈正相关关系;P50处理下,土壤团聚体SOC与各功能磷组分无显著相关。由此推断,P0处理下,氮添加通过提高常绿阔叶林土壤团聚体黏粒、粉粒径中难分解态磷而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固持;P50处理下,氮添加对各粒径中有机碳的影响可能受到生物因素的调节,与磷的有效性无关。[结论]氮沉降对常绿阔叶林土壤团聚体中碳磷内在关系的影响受到磷的调控,研究结果为森林土壤碳循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输入 氮沉降 土壤团聚体 磷组分 土壤有机碳 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改变C源输入对油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32
6
作者 汪金松 赵秀海 +3 位作者 张春雨 康峰峰 尚宝山 池青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768-2777,共10页
2010年生长季,采用不同处理(去凋切根、去除凋落物、对照、切除根系、加倍凋落物)研究土壤C源输入方式对油松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及5 cm土壤温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C源输入对土壤温度产生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对土壤湿度和土... 2010年生长季,采用不同处理(去凋切根、去除凋落物、对照、切除根系、加倍凋落物)研究土壤C源输入方式对油松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及5 cm土壤温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C源输入对土壤温度产生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对土壤湿度和土壤呼吸速率产生的差异显著(P<0.05)。整个观测期去凋切根、去凋、对照、切根及加倍凋落物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分别为1.54,1.71,2.71,2.47!mol m-2s-1和3.39!mol m-2s-1。相比对照样方土壤呼吸,去凋切根处理使油松人工林整个观测期土壤呼吸速率平均降低(44.27±2.31)%;去除凋落物使土壤呼吸速率平均降低(36.03±2.64)%;切除根系使土壤呼吸速率平均降低(10.76±3.26)%,但试验初期切除根系表现为增加土壤呼吸,6月下旬和7月中旬分别使土壤呼吸增加25.91%和0.29%,此后,切除根系使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降低。如果排除6月和7月的数据,则切除根系使土壤呼吸速率平均降低21.90%;加倍凋落物使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增加(21.01±3.21)%。去凋切根、去凋、切根和加倍凋落物处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值分别为1.75,1.65,2.32和3.10,四者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对照样方土壤呼吸的Q10值为2.23。不同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均呈显著指数相关(P<0.001),而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P>0.05)。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双变量模型均可以很好地解释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拟合方程的R2值范围为0.49—0.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土壤呼吸 C源输入 变化幅度 Q10值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华北旱作潮土有机碳的平衡特征 被引量:22
7
作者 高伟 杨军 任顺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65-1470,共6页
【目的】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平衡特征对于更好的了解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培肥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旱作潮土为研究对象揭示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平衡的影响并探讨可持续利用的培肥模式。【方法】以旱作潮土34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 【目的】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平衡特征对于更好的了解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培肥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旱作潮土为研究对象揭示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平衡的影响并探讨可持续利用的培肥模式。【方法】以旱作潮土34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通过田间取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平衡,并通过相关分析分析土壤有机碳与施肥年限和作物产量的关系。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施(NP)、氮磷钾配施(NPK)、有机肥配施氮肥(NM)和秸秆配施氮肥(NS)处理。【结果】经过34年的不同培肥措施,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处理(NM、NS),施用化肥(N、NP、NPK)处理和CK处理土壤有机碳分别平均增加52.9%,29.0%和11.1%;不同施肥模式下有机碳的盈余量差异显著,施肥的各处理和不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均有盈余,其中NM处理盈余量为C 6.61 t/hm^2,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其次是NS处理(C4.68 t/hm^2),不施肥处理盈余量最低,仅为C 0.21 t/hm^2,显著低于其它处理;旱作潮土有机碳的固定量与有机碳的投入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86**);碳投入的平均转化效率为8.5%,要维持土壤有机碳的平衡,每年有机碳投入量为0.04 t/hm^2。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小麦(r=0.37**)和玉米(r=0.42**)的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施肥处理(包括CK处理)土壤有机碳总体呈增加趋势,该地区旱作潮土有机碳仍具有一定的固碳潜力,其中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是提高旱作潮土有机碳的最佳培肥措施,可以使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性增加,其次是氮磷钾肥配合施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潮土 长期施肥 碳投入 土壤有机碳平衡
下载PDF
大气CO_2升高对土壤碳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8
作者 曹宏杰 倪红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46-1852,共7页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平衡。据估计,全球土壤(表层1m)有机碳积累总量相当于大气中碳总量的2~3倍。土壤是温室气体的源或汇,土壤碳库的变化将影响大气C02的浓度,因此,土壤碳...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平衡。据估计,全球土壤(表层1m)有机碳积累总量相当于大气中碳总量的2~3倍。土壤是温室气体的源或汇,土壤碳库的变化将影响大气C02的浓度,因此,土壤碳库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也是全球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大气CO2升高导致植被生态系统碳平衡的改变进而对土壤碳循环产生影响。总结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大气C02浓度升高响应的主要生物学机制及过程,简述了大气C02浓度升高对影响土壤碳输入和输出的各因素的研究进展,并指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在大气C02浓度升高条件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净初级生产力(NPP)显著增加,但湿地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也有可能降低;2)光合产物向根系分配的数量增加,地上/地下生物量降低,根系形态发生变化,根系周转速率和根系分泌等过程的碳流量提高;3)植物含氮量降低,C/N提高,次生代谢产物增加,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植物残体分解速率降低;4)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增加,提高幅度受植物类型与土壤状况的影响;5)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及分泌物的数量和性质影响土壤酶的活性,脱氢酶和转化酶活性增加,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受植物类型与环境条件的影响;6)土壤中真菌的数量的增加幅度要高于细菌;7)CH4释放量增加,在植物的生长期表现更为明显。由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复杂性,研究结果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大气C02浓度升高与全球变化的其它表现间的交互作用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同时由于土壤碳循环是一个由微生物介导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因此,加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微生物机制研究也将为全面理解碳循环的过程提供更加准确的研究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升高 碳循环 碳输入 碳输出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田土壤碳库未来变化 被引量:29
9
作者 张旭博 孙楠 +2 位作者 徐明岗 张文菊 李建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4648-4657,共10页
农田土壤碳库对缓解气候变化、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演变的潜在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温度、降雨和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的改变,会通过影响净初级生产力(NPP)、外源碳投... 农田土壤碳库对缓解气候变化、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演变的潜在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温度、降雨和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的改变,会通过影响净初级生产力(NPP)、外源碳投入和有机碳分解速率等因素改变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另外,气候变化也会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种植制度等农业措施改变生态系统碳循环。综述国内外农田土壤碳库演变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成果表明,到21世纪末,中国气温将会升高3.9—6.0℃,降水有望增加9%—11%。至2050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会造成中国农田系统碳投入相比1980年降低2.3%—10%(小麦、玉米和水稻平均值)。相反,在综合考虑CO2浓度升高的协同作用后,2050年中国农田系统碳投入相比1990年前将会增加13%—22%(平均年增长率0.2%—0.4%)。模型预测显示,至2020、2050和2080年,中国旱地0—30 cm土层有机碳在CO2低排放情景下分别会损失2.7、6.0和7.8 t C·hm-2,在CO2高排放情景下分别会损失2.9、6.8和8.2 t C·hm-2,大概占1980年农田土壤碳的4.5%、10.5%和12.7%。综合碳投入和排放对农田土壤碳库的整体影响来看,21世纪末期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含量较1980年会下降10%左右,但如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可有效抑制农田土壤碳库的降低甚至提高,如农田系统碳投入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时,土壤碳库会在21世纪末增加两倍。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化是否会强烈影响农田土壤碳库依然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其对固碳效应正面和负面影响相互抵消后成为碳源还是碳汇说法不一。因此,在采取缓解气候变化、增加农田土壤固碳的措施的同时,还需加强农田土壤碳库未来变化趋势的研究和探索,为中国政策框架的决定以及未来气候变化谈判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气候变化 作物生产力 土壤固碳 碳投入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红壤旱地的固碳效率 被引量:12
10
作者 柳开楼 叶会财 +7 位作者 李大明 黄庆海 余喜初 胡志华 徐小林 胡惠文 周利军 王赛莲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66-1171,共6页
红壤旱地的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通过外源添加有机肥是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红壤旱地长期肥料试验为基础,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探讨碳投入与玉米产量及土壤碳储量的量化关系... 红壤旱地的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通过外源添加有机肥是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红壤旱地长期肥料试验为基础,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探讨碳投入与玉米产量及土壤碳储量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可以大幅提升红壤旱地的有机碳含量,氮磷钾+有机肥(NPKM)和有机肥(OM)处理在27年间的增加速率分别为0.08 g/(kg·a)和0.06 g/(kg·a),有机碳储量的增加速率分别为0.24t/(hm^2·a)和0.16 t/(hm^2·a);与不施肥(CK)处理相比,NPKM和OM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51.5%和42.0%,有机碳储量则分别增加57.1%和45.7%。进一步分析表明,有机碳投入量与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71 5,P<0.001),且线性拟合方程(y=–0.158+0.086x)表明,双季玉米种植下红壤旱地的固碳效率为8.6%,当有机碳投入量为1.84 t/(hm^2·a)时,红壤旱地的有机碳储量保持平衡。因此,施用有机肥是提高红壤旱地有机碳储量的有效途径,固碳效率和土壤有机碳平衡点则可以有效指导红壤旱地有机肥的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红壤旱地 长期施肥 有机碳投入量 拟合方程
下载PDF
改变碳输入对南亚热带海岸沙地典型天然次生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高伟 叶功富 +4 位作者 黄志群 陈智勇 余再鹏 岳新建 陈梦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17,共9页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开展环境因子和改变碳输入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南亚热带海岸沙地典型天然次生林中设置去除根系、去除凋落物、加倍凋落物和对照4种处理,采用LI-810...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开展环境因子和改变碳输入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南亚热带海岸沙地典型天然次生林中设置去除根系、去除凋落物、加倍凋落物和对照4种处理,采用LI-8100连续观测改变碳输入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碳输入没有显著影响10cm土壤温度和湿度(P>0.05);不同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高冬低,最大值出现在5月或者6月,最小值出现在11月或12月;土壤呼吸速率的年均值为加倍凋落物>对照>去除根系>去除凋落物,不同改变碳输入方式均降低了土壤呼吸的Q10值;矿质土壤呼吸、凋落物呼吸和根系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分别为41.24%、43.29%和15.45%;不同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与土壤温度和湿度呈显著的指数和线性正相关(P<0.05),双因子模型能解释土壤呼吸变异的45%~69%;改变碳输入影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不同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与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呈正相关。因此,改变碳输入引起土壤易变碳的变化进而影响土壤呼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沙质海岸 天然次生林 土壤呼吸 碳输入 Q10值
下载PDF
灰漠土农田长期碳投入与微生物商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咏梅 杨金钰 +3 位作者 朱光辉 孙九胜 刘骅 王西和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338-2346,共9页
【目的】探讨由于长期施化肥和有机肥导致的碳投入差异对土壤微生物商的影响。【方法】依托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试验中的5个典型化肥和有机肥料处理,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对小麦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商... 【目的】探讨由于长期施化肥和有机肥导致的碳投入差异对土壤微生物商的影响。【方法】依托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试验中的5个典型化肥和有机肥料处理,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对小麦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商(q SMBC)的动态变化特征,揭示灰漠土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商(q SMBC)、土壤有机碳(SOC)与碳投入量和小麦籽粒产量间的相关性。【结果】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灰漠土SMBC含量和q SMBC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存在显著差异,SMBC和q SMBC均在扬花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7.5~106.0 mg/kg、0.41%~0.61%。各施肥处理全生育期SMBC平均含量为:高量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施(h NPKM)〉常量NPK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氮磷钾化肥配施秸秆(NPKS)〉不施肥(CK)〉氮磷钾配施(NPK),其中h NPKM与NPKM处理、CK与NPK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全生育期q SMBC的变化趋势为:NPKS〉NPKM〉CK〉h NPKM〉NPK。在试验中,尽管化肥配施秸秆(NPKS)的SMBC含量低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h NPKM或NPKM),但其提高q SMBC的作用优于化肥配施有机肥或单施化肥(NPK),能够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在土壤总有机碳中所占的比例。相关性分析表明,SOC、SMBC含量均与碳投入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小麦籽粒产量与灰漠土SOC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而q SMBC与碳投入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长期有机(有机肥、秸秆)无机肥料配施是新疆绿洲灰漠土农田增加土壤有机碳、提升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长期大量单施化学肥料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灰漠土 碳投入 微生物商
下载PDF
冬季高山草甸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对短期碳输入的响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霞 尹鹏 +3 位作者 刘忠 黄娇 彭言劼 范晶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5-331,共7页
目的:分析外源碳输入下冬季高山土壤微生物变化,旨在更全面的了解冬季高山土壤生态过程.方法:以青藏高原东部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冬季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对短期外源碳输入的响应机制.结果:短期外源碳输入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 目的:分析外源碳输入下冬季高山土壤微生物变化,旨在更全面的了解冬季高山土壤生态过程.方法:以青藏高原东部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冬季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对短期外源碳输入的响应机制.结果:短期外源碳输入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真菌数量增长尤为明显,达到了对照的7.23~22.27倍.短期外源碳输入极显著地增加了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大量外源碳添加处理使纤维素酶活性比对照增加了59.13%~62.33%,蔗糖酶活性比对照增加了38.63%~169.23%,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冬季高寒土壤微生物的碳限制作用随着外源碳的输入而减轻或消除.冬季高山地区必须经历的冻融事件也对土壤微生物有明显影响.大幅度的冻结和融化温度变化显著降低了土壤蔗糖酶活性,而小幅度变温的冻融事件却显著增加了土壤真菌数量、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结论:冬季高寒地区适度温和的冻融可能对微生物是有利的,并为进一步研究土壤养分转化过程和植物养分供应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草甸土壤 短期碳输入 冻融交替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红壤有机碳及其颗粒组分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 被引量:39
14
作者 张敬业 张文菊 +2 位作者 徐明岗 黄庆海 骆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68-875,共8页
采集不同施肥24年的红壤,采用物理分组的方法,观测了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红壤有机碳及其颗粒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下红壤总有机碳含量(10.33 g/kg),砂粒... 采集不同施肥24年的红壤,采用物理分组的方法,观测了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红壤有机碳及其颗粒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下红壤总有机碳含量(10.33 g/kg),砂粒(2000~53μm)、细粉粒(5~2μm)和粘粒(<2μm)组分中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不施肥(CK)相比,施用化肥(NPK、2NPK)和有机肥(NPKM、M)显著地提高了红壤有机碳在砂粒和粘粒中的分配比例,而降低了其在粗粉粒和细粉粒的分配比例。施化肥(NPK、2NPK)、单施有机肥(M)、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土壤有机碳的平均固定速率分别为0.05 t/(hm2·a)、0.18 t/(hm2·a)、0.26t/(hm2·a)。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有机碳的固定量与碳投入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2=0.909,P<0.01),土壤的固碳效率为8.1%;随着碳投入的增加,粗粉粒和细粉粒有机碳储量逐渐下降,而砂粒和粘粒中碳储量逐渐增加,并且粘粒增加速率要远远高于砂粒。以上结果说明,红壤中有机碳还没有达到饱和,还具有一定的固碳潜力,增加的有机碳主要固持在粘粒中,粘粒是红壤有机碳的主要固持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长期施肥 有机碳 颗粒组分 碳投入
下载PDF
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对蔗田碳平衡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管奥湄 章莹 +2 位作者 刘宇 罗莎莎 王建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8-488,共11页
为了研究氮肥投入及豆科作物间作对蔗田碳汇的影响,通过2年(2012—2013年)的大田试验,采用投入产出平衡法(即将作物生育期内的碳投入与碳产出进行量化分析),探讨2个蔗田施氮水平[300 kg·hm?2(减量施氮)和525 kg·hm?2(常规施... 为了研究氮肥投入及豆科作物间作对蔗田碳汇的影响,通过2年(2012—2013年)的大田试验,采用投入产出平衡法(即将作物生育期内的碳投入与碳产出进行量化分析),探讨2个蔗田施氮水平[300 kg·hm?2(减量施氮)和525 kg·hm?2(常规施氮)]和4种种植模式(甘蔗单作、大豆单作、甘蔗||大豆1行︰1行间作及甘蔗||大豆1行︰2行间作)下蔗田生态系统碳的输入和输出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施氮处理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碳输入量均显著高于甘蔗单作和甘蔗||大豆1︰1间作模式。2012年减量施氮处理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碳输出量显著低于甘蔗单作和甘蔗||大豆1︰1间作模式,2013年差异不显著;甘蔗收获后,减量施氮处理甘蔗||大豆两种间作模式土壤碳截存量均显著高于甘蔗单作。甘蔗||大豆间作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与平衡分析表明,减量施氮处理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净碳固定量2012年为2 956.35 kg·hm?2,2013年为872.59 kg·hm?2。减量施氮处理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下农田固碳潜力大于其他处理,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该模式具有一定的生态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大豆间作 减量施氮 碳输入 碳输出 碳平衡 农田固碳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新疆灰漠土有机碳及作物产量演变 被引量:19
16
作者 许咏梅 刘骅 王西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4-162,共9页
为明确长期不同施肥下新疆灰漠土有机碳和作物产量演变特征,依托始于1990年的灰漠土肥力长期定位监测试验,选择对照(CK,不施肥)、施氮磷肥(NP)、氮磷钾平衡施肥(NPK)、氮磷钾配合常量有机肥(NPKM)、氮磷钾配合高量有机肥(h NPKM,有机肥... 为明确长期不同施肥下新疆灰漠土有机碳和作物产量演变特征,依托始于1990年的灰漠土肥力长期定位监测试验,选择对照(CK,不施肥)、施氮磷肥(NP)、氮磷钾平衡施肥(NPK)、氮磷钾配合常量有机肥(NPKM)、氮磷钾配合高量有机肥(h NPKM,有机肥施用量为NPKM的2倍)、氮磷钾配合秸秆还田(NPKS)6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和小麦、玉米产量演变特征,探讨碳投入及有机碳与作物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期耗竭种植(CK)、连续施用NP或NPK肥,灰漠土有机碳含量持续下降,年均下降速率分别为0.094 g·kg^(-1)、0.043 g·kg^(-1)和0.053 g·kg^(-1),表明施化肥(NP、NPK)不能维持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NPKM和h NPKM处理,土壤有机碳显著增加,年均增加0.360 g·kg^(-1)和0.575 g·kg^(-1),增施有机肥是快速提高灰漠土肥力的重要措施。秸秆还田处理(NKPS),土壤有机碳年均增幅0.006 g·kg^(-1),与NPK处理对比,秸秆还田虽没有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碳,但维持了土壤肥力。2)较CK,长期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h NPKM)显著增加了作物产量(P<0.05)。与NP和NPK比较,长期化肥有机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P<0.05),但玉米产量与施化肥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玉米产量以平衡施肥(NPK)的增幅最高,达到220 kg·hm^(-2)·a^(-1)。小麦的产量变异系数(29.1%~43.9%)高于玉米产量变异(19.0%~32.7%)。化肥配合秸秆还田(NPKS)处理的小麦增产幅度与高量施用有机肥(h NPKM)处理接近,喻示了秸秆还田对作物增产的作用不可忽视。3)碳投入与土壤有机碳和小麦、玉米产量有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基于以上分析,在干旱区灰漠土增加土壤碳投入(有机肥或秸秆)仍然是最基本的土壤培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灰漠土 土壤有机碳 产量演变 碳投入
下载PDF
外源碳输入对华北平原农田和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魏圆云 崔丽娟 +4 位作者 张曼胤 刘魏魏 王大安 杨思 肖红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63-1471,共9页
研究外源碳输入和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和积累机制以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为期35 d的室内培养试验,利用^13C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了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和湿地土壤在15℃和2... 研究外源碳输入和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和积累机制以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为期35 d的室内培养试验,利用^13C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了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和湿地土壤在15℃和25℃下的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激发效应。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农田/湿地)、温度(15℃/25℃)和葡萄糖添加[0.4 mg(C)·g^-1]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均具有显著影响。在相同培养温度下,未添加葡萄糖的农田和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无显著差异,而添加葡萄糖处理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显著高于湿地土壤。除湿地土壤在15℃下培养外,添加葡萄糖显著促进了农田和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显著高于湿地土壤。温度升高显著促进了农田和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培养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Q10为1.2~1.6,土地利用类型和葡萄糖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的影响都不显著。在温度升高和外源碳输入的共同作用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显著高于湿地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矿化 外源碳输入 气候变暖 土地利用类型 激发效应 温度敏感性 ^13C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香根草秸秆覆盖和化肥减施对红壤花生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柳开楼 胡惠文 +6 位作者 余喜初 胡志华 叶会财 胡丹丹 宋惠洁 李大明 黄庆海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2期220-226,共7页
覆盖还田是处理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 L.)秸秆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关于香根草秸秆覆盖还田下红壤花生的化肥减施比例还缺乏研究。通过2018—2019年的田间试验,分析了无香根草秸秆覆盖和农民习惯施肥(CK)、香根草秸秆覆盖下化... 覆盖还田是处理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 L.)秸秆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关于香根草秸秆覆盖还田下红壤花生的化肥减施比例还缺乏研究。通过2018—2019年的田间试验,分析了无香根草秸秆覆盖和农民习惯施肥(CK)、香根草秸秆覆盖下化肥减施0%(T1)、10%(T2)、20%(T3)和50%(T4)处理下花生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土壤有机碳与花生产量的量化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了外源投入碳氮比与花生产量及土壤有机碳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处理下花生产量在2018和2019年分别增加了15.41%和25.87%;T2和T3处理的花生产量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且香根草连续两年覆盖下,T4处理的花生产量也与CK处理相比无显著降低。与CK处理相比,香根草秸秆覆盖还田和化肥减施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4.27%—12.84%。同时,在香根草秸秆覆盖下,随着化肥减施比例的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结合拟合方程的斜率发现,当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1 g·kg^(-1),2018和2019年花生产量增加934.62和903.31 kg·hm^(-2)。提高外源投入的碳氮比显著降低花生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且双直线方程表明,外源投入碳氮比大于4.28时,花生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的降幅明显高于外源投入碳氮比小于4.28。因此,在红壤的花生种植中,连续进行两年的香根草秸秆覆盖还田可以提高花生产量,且在化肥减施10%-50%条件下,花生产量与农民习惯处理无显著降低。然而,在增加外源有机碳的同时,也要综合考虑外源投入的碳氮比,以期保障花生高产和土壤有机碳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根草秸秆 红壤 土壤有机碳 化肥减施 投入碳氮比
下载PDF
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凋落物和根系输入变化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张磊 贾淑娴 +3 位作者 李啸灵 陆宇明 林伟盛 郭剑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56-666,共11页
植物残体添加和去除试验(The Detritus Input and Removal Treatments,DIRT)是研究地上凋落物以及植物根系对土壤营养物质循环过程及机制探究的一种试验设计。于2012年6月选择福建省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的米槠常绿阔叶天然... 植物残体添加和去除试验(The Detritus Input and Removal Treatments,DIRT)是研究地上凋落物以及植物根系对土壤营养物质循环过程及机制探究的一种试验设计。于2012年6月选择福建省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的米槠常绿阔叶天然林,设置5种处理:对照(CT)、去除凋落物(NL)、去除根系(NR)、去除凋落物与根系(NI)、添加双倍凋落物(DL),在2018年12月对各处理不同土层(0—10cm、10—20cm)土壤磷组分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0—10cm土层中DL处理总磷含量显著大于NL处理,NI处理无机磷含量最低,在10—20cm中DL处理有机磷含量显著大于其他处理;(2)DL处理活性磷(Resin⁃P、NaHCO^(3)⁃Pi、NaHCO^(3)⁃Po)含量在0—10cm土层中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在10—20cm土层中NR处理活性磷以及中等活性磷显著大于NL处理。残留态磷(Residual⁃P)含量最高,但在各处理与土层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异;(3)酸性磷酸酶在0—10 cm土层不同处理间的变化趋势明显,CT处理活性最高,NI处理活性最低。NR与NL处理在10—20cm土层的差异并不明显。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磷组分的变化主要受酸性磷酸酶、土壤含水率、可溶性有机氮以及总氮的影响。凋落物的输入对促进土壤磷素增加,改善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植物根系则对土壤磷的活化与稳定具有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组分 微生物生物量磷 凋落物 根系 碳输入
下载PDF
磷输入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可溶性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9
20
作者 刘德燕 宋长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69-774,共6页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土壤非淹水(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60%)和淹水条件下,外源磷输入对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及可溶性无机碳(DI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土壤非淹水(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60%)和淹水条件下,外源磷输入对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及可溶性无机碳(DI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均随着外源磷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大;培养65d后,土壤DOC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而DIC含量则逐渐增大.不同磷处理下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与土壤DOC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但是与土壤DIC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为0.98(淹水),0.99(非淹水);P<0.05].相同磷输入水平下,淹水处理时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DOC和DIC含量均高于非淹水处理.外源磷输入沼泽湿地后,会通过提高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土壤可溶性碳组分的淋失,加快土壤有机碳的损失速率及土壤CO2的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输入 矿化 土壤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DOC) 可溶性无机碳(DIC)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