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and C/N Ratio in Chinese Apple Orchards 被引量:7
1
作者 Shunfeng Ge Haigang Xu +1 位作者 Mengmeng Ji Yuanmao Jiang 《Ope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3年第5期213-217,共5页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are used as indexes of soil quality assessment and sustainable land use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soil C/N ratio is a sensitive indicator of soil quality and for assessing the carb...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are used as indexes of soil quality assessment and sustainable land use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soil C/N ratio is a sensitive indicator of soil quality and for assessing the carbon and nitrogen nutrition balance of soils. We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by investigating a large number of apple orchards in major apple production areas in China. High apple orchard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was observed in the provinces of Heilongjiang, Xinjiang, and Yunnan, whereas low content was found in the provinces of Shandong, Henan, Hebei, and Shaanxi, with the values ranging between 6.44 and 7.76 g·kg-1. Similar to soil organic carbon, soil total nitrogen content also exhibited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12 major apple producing provinces. Shandong apple orchard soil had the highest total nitrogen content (1.26 g·kg-1), followed by Beijing (1.23 g·kg-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ed between these two regions, but their total nitrogen cont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nine provinces, excluding Yunnan. The soil total nitrogen content for Xinjiang, Heilongjiang, Hebei, Henan, and Gansu was between 0.87 and 1.03 g·kg-1,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Shandong and Beijing, but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Liaoning, Shanxi, and Shaanxi. Six provinces exhibited apple orchard soil C/N ratio higher than 10, including Heilongjiang (15.42), Xinjiang (13.38), Ningxia (14.45), Liaoning (12.24), Yunnan (11.03), and Gansu (10.63). The soil C/N ratio was below 10 in the remaining six provinces, in which the highest was found in Shaanxi (9.47), followed by Beijing (8.98), Henan (7.99), and Shanxi (7.62), and the lowest was found in Hebei (6.80) and Shandong (6.05). Therefore, the improvem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hould be given more attention to increase the steady growth of soil C/N rati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APPLE ORCHARD soi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C/N ratio
下载PDF
Effects of soil nitrate:ammonium ratio on plant carbon:nitrogen ratio and growth rate of 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seedlings 被引量:1
2
作者 Rong Li XingDong He +4 位作者 PingPing Xue HuaCong Ci Wei Wu YuBao Gao HaLin Zhao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0年第5期445-454,共10页
Can soil nitrate: ammonium ratios influence plant carbon: nitrogen ratios of the early succession plant? Can plant carbon: nitrogen ratios limit the plant growth in early succession? To address these two question... Can soil nitrate: ammonium ratios influence plant carbon: nitrogen ratios of the early succession plant? Can plant carbon: nitrogen ratios limit the plant growth in early succession? To address these two questions, we performed a two-factor (soil nitrate: ammonium ratio and plant density)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and a uniform-precision rotatable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pot experiment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nitrate: ammonium ratios, the carbon: nitrogen ratios and growth rate of 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seedlings. Under adequate nutrient status, both soil nitrate: ammonium ratios and plant density influenced the carbon: nitrogen ratios and growth rate of A. sphaerocephala seedlings. Under the lower soil nitrate: ammonium ratios,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nitrate: ammonium ratios, the growth rates of plant height and shoot biomass of A. sphaerocephala seedling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 carbon: nitrogen ratios, the growth rates of shoot biomass of A. sphaerocephala seedling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Soil nitrate: ammonium ratios affected the carbon: nitrogen ratios of A. sphaerocephala seedlings by plant nitrogen but not by plant carbon. Thus, soil nitrate: ammonium ratios influenced the carbon: nitrogen ratios of A. sphaerocephala seedlings, and hence influenced its growth rate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under adequate nutrient environment, soil nitrate: ammonium ratios can be a limiting factor for the growth of the early succession pl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nitrate: ammonium ratio plant carbon nitrogen ratio growth rate nitrogen limitation plant community succession
下载PDF
Base cation concentrations in forest litter and topsoil have different responses to climate and tree species along elevational gradients 被引量:2
3
作者 XUE Feng ZHAO Ming-fei +6 位作者 WANG Yu-hang KANG Mu-yi XING Kai-xiong WANG Guo-yi SHI Jing-jing CHEN Chen JIANG Yu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1期30-42,共13页
The forest litter is an essential reservoir of nutrients in forests, supplying a large part of absorbable base cations(BC) to topsoil, and facilitating plant growth within litter-soil system. To characterize elevation... The forest litter is an essential reservoir of nutrients in forests, supplying a large part of absorbable base cations(BC) to topsoil, and facilitating plant growth within litter-soil system. To characterize elevational patterns of base cation concentrations in the forest litter and topsoil, and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limate and tree species, we measured microclimate and collected the forest litter and topsoil(0-10 cm) samples across an elevational range of more than 2000 m(1243 ~ 3316 m a.s.l.),and analyz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BC in laboratory. Results showed that: 1) litter Ca concentration displayed a hump-shaped pattern along the elevational gradients, but litter K and Mg showed saddle-shaped patterns. Soil Ca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with elevation, while soil K and Mg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2) Ca concentration in the forest litter under aspen(Populus davidian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all other species, but in topsoil, Ca concentration was higher under coniferous larch and fir(Larix chinensis and Abies fargesii). Litter K and Mg concentrations was higher under coniferous larch and fir, whereas there were no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ree species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K and Mg in topsoil. 3) Climatic factors including mean annual temperature(MAT), growing season precipitation(GSP) and non-growing season precipitation(NGSP) determined BC concentrations in the forest litter and topsoil. Soil C/N and C/P also influenced BC cycling between litter and soil. Observation along elevations within different tree species implies that above-ground tree species can redistribute below-ground cations, and this process is profoundly impacted by climate. Litter and soil Ca, K and Mg with different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depend on their soluble capacity and mobile 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E CATIONS Elevations LARIX CHINENSIS Litter-soil system carbon nitrogen ratio
下载PDF
水氮管理对黑土稻作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秦子元 张忠学 +3 位作者 郑和祥 畅利毛 韩再慧 杜思澄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2,共9页
为阐明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黑土稻作产量和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设置3种灌溉模式(常规淹灌、浅湿灌溉、控制灌溉)和4个氮肥梯度(0、85、110、135 kg/hm^(2)),探究了水稻产量、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和层化率对不同水氮... 为阐明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黑土稻作产量和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设置3种灌溉模式(常规淹灌、浅湿灌溉、控制灌溉)和4个氮肥梯度(0、85、110、135 kg/hm^(2)),探究了水稻产量、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和层化率对不同水氮管理模式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与常规淹灌和浅湿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模式下,水稻通过形成足量大穗提高库容,小幅增加结实率,从而显著提高产量(P<0.05)。稻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STN)、全磷(STP)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施氮处理可显著提升SOC、STN含量并降低STP含量(P<0.05)。与浅湿灌溉和控制灌溉相比,常规淹灌模式增加SOC、STN含量,而与常规淹灌和浅湿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模式增加STP含量。土壤C/N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土壤C/P、N/P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施氮能提升不同土层平均C/N层化率,降低C/P、N/P层化率。相比常规淹灌,控制灌溉模式能提升不同土层SOC、STP含量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控制灌溉模式下配施适宜氮肥可以改善土壤质量。综合考虑,本研究中控制灌溉模式配施110 kg/hm^(2)氮肥为最优水氮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黑土区 水氮管理 土壤 碳氮磷 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江河源冻土区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世珍 袁自强 +9 位作者 林琳 陈方方 王金牛 高怡婷 雷汶杰 刘佳 彭贻菲 沈琦 金会军 罗栋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46-5258,共13页
江河源区是我国高寒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冻土的长期存在使其形成低温冻结环境,弱化了土壤微生物活性,抑制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过程,因而其近地表浅层土壤碳氮含量高。然而,土壤碳氮含量对不同冻土分区和环境因素响应的空间分异规律... 江河源区是我国高寒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冻土的长期存在使其形成低温冻结环境,弱化了土壤微生物活性,抑制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过程,因而其近地表浅层土壤碳氮含量高。然而,土壤碳氮含量对不同冻土分区和环境因素响应的空间分异规律尚不清楚。为此,针对江河源4个不同冻土区(季节冻土区、岛状多年冻土区、不连续多年冻土区、片状连续多年冻土区)共11个样点进行植被样方调查、土壤分层采样。在分析碳氮含量的基础上,探讨了年均地温(MAGT)、活动层厚度(ALT)、海拔(ASL)、土壤深度(SD)、植被特征及土壤pH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碳氮比(C/N)的影响。结果表明:(1)SOC、TN、C/N在片状连续多年冻土区最高,在季节冻土区最低,且与年均地温负相关,和海拔正相关;(2)江河源区SOC、TN、C/N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自表层至40cm深度整体下降幅度分别为58.45%、36.96%、17.01%;(3)SOC、TN、C/N与植被覆盖度(FVC)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pH值显著负相关(P≤0.01);(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MAGT、ALT、SD、FVC是影响江河源区SOC、TN、C/N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厘清气候趋暖条件下江河源区土壤碳氮空间分异规律及多年冻土热稳定性对土壤碳氮排放的影响提供科学基础,同时也有助于预测多年冻土区土壤碳氮空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冻土区 土壤有机碳 全氮 碳氮比 活动层
下载PDF
凋落物添加对蒿类荒漠草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周磊 孙宗玖 +3 位作者 聂婷婷 于冰洁 郑丽 周晨烨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2-469,共8页
为探究凋落物添加对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梅森瓶室外培养法,探求凋落物添加种类及添加量对蒿类荒漠草地0~1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发现茎叶混合促进了凋落物分解,但同一添加物... 为探究凋落物添加对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梅森瓶室外培养法,探求凋落物添加种类及添加量对蒿类荒漠草地0~1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发现茎叶混合促进了凋落物分解,但同一添加物各添加量间分解速率无显著差异。添加5 g和7.5 g叶后土壤SOC较对照分别增加10.4%,15.2%(P<0.05)。土壤TN随叶添加量增加呈上升趋势,较CK增加11.9%~18.4%(P<0.05),而茎、茎叶混合依次仅在5 g、7.5 g添加量时显著减少7.9%、增加37.8%(P<0.05)。2.5 g茎叶、5 g茎和7.5 g叶添加后土壤TP较CK依次增加9.8%,14.4%,7.2%(P<0.05)。凋落物添加后土壤C∶N,C∶P,N∶P分别为2.46~3.63,12.40~16.17,3.47~5.60,且SOC与C∶P、TN与N∶P均呈正相关,而TN与C∶N除添加叶外均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凋落物分解有利于蒿类荒漠土壤养分的恢复,尤其是叶凋落物的分解是其土壤碳氮短期补充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残留率 土壤碳氮磷 化学计量比 蒿类荒漠草地
下载PDF
柑橘大豆间作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及其有机碳、氮分布的影响
7
作者 曹胜 曾斌 +4 位作者 邓素枫 龚碧涯 张文 罗赛男 杨水芝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5-741,共7页
探讨柑橘大豆不同间作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氮分布差异,旨在为果园土壤改良提供参考。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清耕区(CK)、柑橘间作大豆1年(T1)、柑橘间作大豆2年(T2)和柑橘间作大豆3年(T3)4个处理,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 探讨柑橘大豆不同间作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氮分布差异,旨在为果园土壤改良提供参考。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清耕区(CK)、柑橘间作大豆1年(T1)、柑橘间作大豆2年(T2)和柑橘间作大豆3年(T3)4个处理,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有机碳和全氮等指标。结果表明:①与清耕柑橘园相比,柑橘间作大豆的土壤>0.25 mm大团聚体含量提高了19.58%~22.29%;②柑橘间作大豆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表现为:T3>T2>T1>CK;③团聚体粒径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表现为>5 mm粒径最高,<0.25 mm粒径含量最低,柑橘间作大豆的土壤C/N值较清耕区提高了1.16倍~1.19倍;④土壤团聚体组成与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相关性显著,RDA分别解释99.32%和94.99%的差异信息,其中>5、5~2和0.5~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体而言,柑橘园行间间作大豆可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是一种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园 大豆 间作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C/N
下载PDF
不同磷水平对土壤化学性质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8
作者 黄伟 王西和 +4 位作者 贾宏涛 杨金钰 屈小慧 刘盈锐 刘晓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8-388,共11页
本研究探讨不同磷水平对北疆灰漠土棉田土壤化学性质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为确定最佳施磷量和深入了解当前棉田肥力及棉花生产状况提供实践指导。以“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已进行了5 a的棉田土壤磷素肥力演替特征定位... 本研究探讨不同磷水平对北疆灰漠土棉田土壤化学性质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为确定最佳施磷量和深入了解当前棉田肥力及棉花生产状况提供实践指导。以“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已进行了5 a的棉田土壤磷素肥力演替特征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对不施肥、不施磷、常规施化肥磷100%、化肥磷减施25%、化肥磷增施25%、化肥磷增施50%处理的土壤化学性质、磷素有效性特征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有利于提升土壤养分含量。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增幅分别在3.0%~16.10%、29.20%~111.77%、70.10%~72.10%之间,各速效养分含量依次与施肥初期相比,年均最高分别增长2.12、1.53、22.85 mg·kg^(-1)。全氮、全磷、全钾增幅分别在21.10%~35.10%、1.60%~54.0%、9.30%~10.90%之间,各全量养分含量依次与施肥初期相比,年均最高分别增长0.03、0.06、0.41 g·kg^(-1)。施磷150 kg·hm-2时,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磷活化能力均显著最强,磷活化系数达2.13%,有效促进了土壤全磷向有效磷的转化。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含量均在施磷150 kg·hm^(-2)时显著提升,增幅均在11.86%~36.50%之间,有机质年均增长0.33 g·kg^(-1)左右,由于受北疆石灰性土壤自然特性和气候条件限制,结合碳氮磷比表明土壤有机质处于缺乏状态。对土壤p H和总盐分别呈下降和提升的趋势,范围分别在7.91~8.05和1.55~1.85 g·kg^(-1)之间,但效应均不显著。连续5 a施磷150 kg·hm^(-2),能在确保棉株整个生育时期养分需求的同时节约磷肥用量且对棉花增产效果最佳,籽棉产量可达4658 kg·hm^(-2),与不施肥、不施磷、常规施化肥磷100%相比,分别显著增产16.83%、15.01%、11.63%。本研究综合土壤养分、肥料投入、棉花产量指标,得出在北疆灰漠土棉田施磷150 kg·hm^(-2)较为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磷梯度 土壤化学性质 碳氮磷比 产量
下载PDF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河套灌区土壤有机碳和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9
作者 苗运彩 何铁虎 +3 位作者 袁俊吉 刘德燕 姚荣江 丁维新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1期46-54,共9页
【目的】揭示河套灌区不同种类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肥力和向日葵产量的影响,筛选土壤有机碳与向日葵产量协同提升的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方法】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化肥氮(MN)、20%羊粪有机肥氮+80%化肥氮(SN1)、40%羊粪有... 【目的】揭示河套灌区不同种类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肥力和向日葵产量的影响,筛选土壤有机碳与向日葵产量协同提升的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方法】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化肥氮(MN)、20%羊粪有机肥氮+80%化肥氮(SN1)、40%羊粪有机肥氮+60%化肥氮(SN2)、20%牛粪有机肥氮+80%化肥氮(CN1)、40%牛粪有机肥氮+60%化肥氮(CN2)、20%猪粪有机肥氮+80%化肥氮(PN1)、40%猪粪有机肥氮+60%化肥氮(PN2)8个处理,分析不同种类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铵态氮浓度、硝态氮浓度、无机氮浓度、团聚体组成以及向日葵植株性状、地上部生物量、产量、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与MN处理相比,施用羊粪有机肥氮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牛粪或猪粪有机肥氮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P<0.05),且提升效应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CN1处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无机氮浓度分别显著增加9.7%、6.0%和7.6%(P<0.05);PN2处理土壤大团聚体质量比例显著提高29.3%(P<0.05)。与MN处理相比,CN1和PN1处理向日葵盘径和千粒重显著提高5.8%和4.0%(P<0.05);向日葵地上部生物量显著增加4.6%和12.8%(P<0.05);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P<0.05),其中CN1处理增幅最高,为14.3%和66.1%。【结论】20%牛粪/猪粪有机肥氮+80%化肥氮处理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高以及向日葵盘径、千粒重、产量、氮肥利用率的增加,能够实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向日葵产量的同步提升,可作为河套灌区低肥力耕地的适宜有机无机肥配施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替代比例 土壤有机碳 向日葵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大兴安岭寒温带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0
作者 梁雨欣 夏炎 +1 位作者 满秀玲 蔡体久 《林业勘查设计》 2024年第2期76-83,共8页
通过研究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化学计量比,分析在0~200 cm土层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的变化情况。选择黑龙江漠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级定位观测研究站森林演替过程中3个典型阶段的代表群落,即兴安落叶... 通过研究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化学计量比,分析在0~200 cm土层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的变化情况。选择黑龙江漠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级定位观测研究站森林演替过程中3个典型阶段的代表群落,即兴安落叶松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和白桦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碳氮磷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演替前期(白桦林)的土壤中,C含量范围为5.78~28.29 g/kg,N含量为0.243~1.232 g/kg,P含量为0.243~1.232 g/kg。演替中期(落叶松-白桦混交林)C含量为6.39~29.41g/kg,N含量为0.077~1.472 g/kg,P含量为0.41~1.374 g/kg。而在演替后期(兴安落叶松林)的土壤中,C含量范围为6.36~34.61g/kg,N含量范围为0.353~1.463 g/kg,P含量范围为0.353~1.463 g/kg。不同林型的土壤C、N、P化学计量比也存在差异。在0~90 cm土层中,前期的C∶N范围为4.15~11.13,后期为5.92~21.85,中期为5.58~23.24。在90~200 cm土层中,前期的C∶N范围为7.46~19.8,后期为4.56~13.09,中期为5.88~18.07。在50~200 cm土层中,前期的C∶P为4.02~9.11,后期为2.24~10.51,中期为3.32~10.76。在0~200 cm土层中,前期的N∶P范围为0.51~2.95,后期为0.28~1.61,中期为0.36~2.13。通过分析显示,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了解这些变化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评估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循环和土壤质量的变化,为森林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比 寒温带森林地区 大兴安岭
下载PDF
水稻秸秆炭施用对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
11
作者 吴嘉俊 童文彬 +5 位作者 江建锋 杨海峻 李子川 徐城建 林洲源 柴彦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7-468,共12页
[目的]水稻长期种植过程中大量化肥施用导致土壤结构变差,研究不同用量水稻秸秆生物炭和化肥配施对水稻土结构和碳、氮分布的影响,探索稻田优化施肥管理方式。[方法]水稻田间试验在浙江衢州进行,试验设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处理(NPK... [目的]水稻长期种植过程中大量化肥施用导致土壤结构变差,研究不同用量水稻秸秆生物炭和化肥配施对水稻土结构和碳、氮分布的影响,探索稻田优化施肥管理方式。[方法]水稻田间试验在浙江衢州进行,试验设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处理(NPK)以及常规施肥基础上添加22.5 t/hm^(2)(NPK+1%B)、45 t/hm(NPK+2%B)和90 t/hm^(2)(NPK+4%B)水稻秸秆炭处理,共5个处理。水稻收获后采集0-20 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及不同粒级团聚体(>2、0.25~2、0.053~0.25和<0.053 mm)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评价团聚体的稳定性。[结果]与NPK处理相比,施用水稻秸秆炭4年后,土壤>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提高了2.43%~7.99%,<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降低了2.93%~9.63%,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6.40%~45.16%和14.67%~36.69%,各指标的变幅均以NPK+4%B处理最大。与NPK处理相比,秸秆炭处理土壤中>2 mm粒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3.96%~70.87%和19.44%~47.56%,0.25~2 mm粒级团聚体中分别提高了21.87%~49.27%和17.18%~37.47%,增幅均以NPK+4%B处理最高,而0.053~0.25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施用水稻秸秆炭4年后,增加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主要积累在>0.25 mm粒级团聚体中。与NPK处理相比,秸秆炭处理水稻土C/N值提高了2.40%~5.69%,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4个粒级团聚体的土壤C/N值均显著提升,且均以NPK+4%B处理提高效果最好。此外,施用水稻秸秆炭提高了>2和0.25~2 mm粒级团聚体的碳、氮贡献率6.54%~17.43%、3.67%~7.28%和5.16%~11.55%、0.57%~1.83%,降低了0.053~0.25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的碳、氮贡献率7.25%~29.27%、15.93%~33.68%和10.26%~26.80%、12.61%~30.78%(P<0.05)。[结论]施用水稻秸秆炭能够迅速显著提高水稻土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增加>0.25 mm粒级团聚体质量占比,提高>2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贡献率,降低<0.25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且其影响幅度与水稻秸秆炭施用量呈正比。由此可见,施用水稻秸秆炭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稻土结构,提高水稻土碳、氮固持潜力,对保证水稻土结构稳定性和维持水稻持续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水稻秸秆炭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全氮 土壤碳氮比
下载PDF
大理典型烟区土壤有机质与全氮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蒯雁 苏欣悦 +5 位作者 王晋峰 范志勇 李建华 孙楠 张久权 徐明岗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7-185,共9页
为揭示大理烟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时空变异特征,为土壤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巍山县和永平县烟田1982、2012和2022年3个采样时期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全氮(total nitrogen,TN)及碳氮比(carbo... 为揭示大理烟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时空变异特征,为土壤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巍山县和永平县烟田1982、2012和2022年3个采样时期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全氮(total nitrogen,TN)及碳氮比(carbon nitrogen ratio,C/N)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982、2012和2022年3个时期的烟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分别为30.95、31.40和28.03 g·kg^(-1),总体呈先持平后下降趋势;全氮含量分别为1.52、1.76和1.65 g·kg^(-1),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碳氮比平均值分别为11.54、10.59和9.88,呈下降趋势。空间上,1982—2022年SOM和TN含量呈现东高西低,C/N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40年间SOM和C/N空间变异受人为管理因素影响增加,TN的块金效应均在25%~75%,其空间变异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和施肥、耕作等人为管理因素共同影响。植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表现出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总体上,目前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受自然因素和施肥等人为管理因素共同影响,其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该区域应适当减少氮肥用量,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进一步提高烤烟对肥料的养分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烟土壤 有机质 全氮 碳氮比 时空变异
下载PDF
长白山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垂直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一帆 武海涛 +5 位作者 刘吉平 刘丹丹 林奕伶 康玉娟 管强 张仲胜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1期7-15,81,共10页
碳(C)、氮(N)、磷(P)作为有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其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为探究长白山土壤C、N、P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以长白山地北坡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在600~2 200 m海拔范围内,分析了不... 碳(C)、氮(N)、磷(P)作为有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其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为探究长白山土壤C、N、P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以长白山地北坡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在600~2 200 m海拔范围内,分析了不同海拔和典型植被带不同深度土壤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比和储量(密度)特征。结果表明:1)在不同海拔梯度下,0~15 cm土壤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41.78~130.45 g/kg、2.76~6.32 g/kg、0.54~1.20 g/kg,土壤C/N、C/P、N/P的范围是13.01~22.33、45.47~156.82、3.51~7.63,土壤TC、TN、TP储量介于21.18~129.17 t/hm^(2)、1.19~6.26 t/hm^(2)、0.23~0.82 t/hm^(2)。TC含量、TN含量、C/N、C/P、N/P、TC储量和TN储量均随海拔升高呈现先增后减的中海拔峰值规律,而TP含量和TP储量则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植被带变化改变土壤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比及储量。TC含量(59.21 g/kg)和TN含量(3.27 g/kg)最大值出现在岳桦林带,TP含量(0.57 g/kg)最大值出现在针叶林带;C/N(18.19)、C/P(122.66)和N/P(6.74)均在苔原带达到最大;而TC储量(76.95 t/hm^(2))最大值出现在岳桦林带,土壤TN储量(4.57 t/hm^(2))最大值出现在针阔混交林带,TP储量(1.12 t/hm^(2))在针叶林带达到最大。除TP储量外,不同植被带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比和储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表现出明显的表层聚集特征。不同植被带、土壤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均对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比及其储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研究结果将为全球变化下长白山森林土壤C、N、P元素含量和储量的研究提供数据积累和基础支撑,对了解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碳氮磷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 海拔 土层
下载PDF
滇南典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脲酶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值 李小英 +2 位作者 袁勇 於虎 李进曦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79,共9页
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滇南典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脲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0~<1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2.23 mg/(g·d)]高于10~20 cm土层[1.69 mg/(g·d)],但两土层间脲酶活... 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滇南典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脲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0~<1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2.23 mg/(g·d)]高于10~20 cm土层[1.69 mg/(g·d)],但两土层间脲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2)滇南典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自然含水量、总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有机碳含量、水解氮含量、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容重、pH值和全钾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3)土壤脲酶活性的首要影响因子是土壤水分、结构因子(土壤含水量、饱和持水量、容重和总孔隙度)和土壤碳氮因子(土壤有机碳、水解氮和全氮),其次为碳氮比。滇南森林管护中应注重土壤水分和结构的管理及土壤碳素和氮素的调节。该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土壤物质循环过程奠定基础,为制定森林资源的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 物质循环 土壤水 土壤养分 碳氮比
下载PDF
大气氮沉降增加对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富山 闫国永 +1 位作者 邢亚娟 王庆贵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14-20,F0002,共8页
文章从土壤呼吸、土壤化学计量比、土壤碳氮循环、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综述了其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动态在不同气候区和不同氮沉降背景中表现不同;(2)氮沉降是土壤酸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土壤碳氮循环也因氮沉降产生不同... 文章从土壤呼吸、土壤化学计量比、土壤碳氮循环、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综述了其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动态在不同气候区和不同氮沉降背景中表现不同;(2)氮沉降是土壤酸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土壤碳氮循环也因氮沉降产生不同程度和方向的改变;(3)对于化学计量比来说,氮添加导致的土壤有效氮的增加是常见的,而对碳、磷的影响可能因地域而异;(4)土壤微生物对氮沉降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是高度敏感的,并且土壤微生物量、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对氮沉降响应是高度可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土壤呼吸 土壤碳氮循环 化学计量比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不同质地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庄 黑杰 +7 位作者 刘旭阳 金强 黄佳芳 林少颖 候宁 谢杨阳 王维奇 王纯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0-347,共8页
为了阐明外来物种入侵对滨海湿地不同质地土壤碳(C)、氮(N)、磷(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对福建省滨海地区东湖湿地两种质地土壤的土著种与入侵种植被下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 为了阐明外来物种入侵对滨海湿地不同质地土壤碳(C)、氮(N)、磷(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对福建省滨海地区东湖湿地两种质地土壤的土著种与入侵种植被下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植被下,壤质土的C、N、P及其计量比均高于砂质土。互花米草入侵增加了两种质地土壤的C、N含量及碳磷比(C/P)、氮磷比(N/P),降低了土壤有效磷(AP)、P含量与碳氮比(C/N),其中砂质土的土壤N含量显著增加了近1倍(P<0.05),AP含量下降近70%,壤质土的C/P增加了近2倍(P<0.05)。不同质地土壤中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不同,在壤质土中,互花米草入侵后降低了50%的NH_(4)^(+)-N含量,增加了近3倍的NO_(3)^(–)-N含量(P<0.05);而在砂质土中,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NH_(4)^(+)-N含量增加了约3倍(P<0.05),NO_(3)^(–)-N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两种质地土壤的C/P和N/P均与P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C、N无显著相关性。在砂质土中,土壤N含量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体来说,互花米草入侵对不同质地土壤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程度虽然存在差异,但趋势大致相同,互花米草入侵后将会提高土壤C、N含量,但会降低土壤P含量,从而加剧滨海湿地土壤的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 生态化学计量比 植物入侵 土壤质地
下载PDF
地膜覆盖对热带地区南瓜产量及土壤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翠翠 王华 +4 位作者 周斌 张文 刘立生 吴景森 耿金锴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5-230,共6页
地膜覆盖技术在热带地区海南岛广泛应用,以探究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冬季南瓜产量、品质和土壤碳氮养分活性状态的影响为目标,为改善地膜覆盖技术下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2020年设置地膜覆盖田间试验,5个处理3次重复,处理为对照、白色、... 地膜覆盖技术在热带地区海南岛广泛应用,以探究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冬季南瓜产量、品质和土壤碳氮养分活性状态的影响为目标,为改善地膜覆盖技术下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2020年设置地膜覆盖田间试验,5个处理3次重复,处理为对照、白色、黑白双色、黑色、银黑色地膜覆盖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黑色、银黑色地膜覆盖可显著提高南瓜产量、品质,单果平均重超过4 kg,产量分别为112.20、102.45 t/hm^(2),单果重、单产、去瓢鲜重、去瓢干重均达到对照4倍以上,可溶性糖约为其他处理的3倍。黑膜、银黑膜覆盖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增加土壤活性养分含量,提高土壤活性碳氮比。经过一个南瓜生育期,其高活性有机质分别为4.67、5.20 g/kg,约为其他处理的4倍,碱解氮分别为61.37、77.12 mg/kg,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黑色、银黑色地膜覆盖可导致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有所降低,迅速积累活性有机质、碱解氮含量从而显著提高热带地区海南岛南瓜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南瓜 土壤养分 活性有机质 碳氮比
下载PDF
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磷组分及其矿化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育涵 王赟博 韩国栋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0-70,共11页
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可利用磷资源匮乏,放牧是最普遍的利用形式,但放牧强度对其土壤有机磷矿化速率的影响尚未明确。本文采用Bowman-Cole磷分级体系分析比较了不同放牧强度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磷组分及矿化速率的影响,及其与土壤理... 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可利用磷资源匮乏,放牧是最普遍的利用形式,但放牧强度对其土壤有机磷矿化速率的影响尚未明确。本文采用Bowman-Cole磷分级体系分析比较了不同放牧强度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磷组分及矿化速率的影响,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总磷(TP)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但不同有机磷组分变化明显。与不放牧相比,放牧处理下活性有机磷(LOP)含量增加29.2%~40.0%,中活性有机磷(MLOP)含量减少18.6%~37.0%,稳性有机磷(NOP)含量基本稳定。放牧促进土壤有机磷组分由NOP到MLOP再到LOP的转化,进而加速有机磷的矿化。(2)除稳性有机磷(NOP)外,放牧强度对土壤有机磷矿化的影响存在季节差异。在生长季初,放牧促进活性有机磷(LOP)的矿化而抑制中活性有机磷(MLOP)的矿化;生长季末,轻度放牧处理促进中活性有机磷(MLOP)的矿化。(3)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有机磷各组分间转化以及矿化速率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壤全碳含量及碳氮比与土壤总磷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可通过提高碳底物浓度缓解放牧导致的磷资源短缺,从而维持草地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放牧强度 有机磷组分 矿化速率 土壤碳氮比
下载PDF
食(药)用菌菌糠对砂壤土团聚体性状的影响
19
作者 徐爽 阚雨晨 《农学学报》 2023年第5期58-65,共8页
为探明不同碳氮比的食(药)用菌菌糠对土壤团聚体的作用效果,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添加香菇菌糠、灰树花菌糠和双孢菇菌糠对砂壤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和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供试菌糠都能够有效增大砂壤土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 为探明不同碳氮比的食(药)用菌菌糠对土壤团聚体的作用效果,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添加香菇菌糠、灰树花菌糠和双孢菇菌糠对砂壤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和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供试菌糠都能够有效增大砂壤土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增加幅度香菇菌糠(206.8%)>双孢菇菌糠(81.8%)>灰树花菌糠(54.5%),添加香菇菌糠使土壤团聚体性状评级从较差提升到了良好至优级别。香菇菌糠处理的团聚体性状都随着的添加量和培养时间显著提升,团聚体性状指标的增加主要与<0.25 mm团聚体通过团聚作用向大团聚体转化有关;灰树花菌糠处理团聚体性状指标的增加则是<0.25 mm团聚体在真菌菌丝的缠绕作用下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团聚体,新形成的团聚体稳定性较差;而双孢菇菌糠处理中,0.25~1 mm团聚体向3~5 mm较大团聚体的转化对团聚体性状指标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不同菌糠对砂壤土团聚体性状的改善能力有着很大差异,菌糠的碳氮比是影响其对土壤团聚体性状改善效果的重要因素。菌糠碳氮比过高导致其对团聚体性状的改善作用仅具有短效机制,形成的团聚体不具有长效稳定性;而菌糠碳氮比过低则达到改善效果所需菌糠的添加量大幅增加,并且改善作用发生极其缓慢。当菌糠碳氮比在微生物活动适宜碳氮比2倍(50:1)左右时,其用于改善砂壤土团聚体的性价比较高,并且能够获得长效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菌糠 灰树花菌糠 双孢菇菌糠 砂壤土 水稳性团聚体 碳氮比
下载PDF
相同碳氮比有机物料对烤烟生长发育及碳氮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张弘 刘世亮 +4 位作者 朱金峰 刘芳 姜桂英 化党领 王代长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0-118,共9页
烤烟碳氮代谢是重要的代谢过程,有机物料是作物所需养分的重要来源,直接影响烤烟的碳氮循环。通过盆栽试验,将玉米秸秆、猪粪和生物炭调节碳氮比为25∶1,分析不同有机物料在相同碳氮比下,对烤烟和植烟土壤主要碳氮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烤烟碳氮代谢是重要的代谢过程,有机物料是作物所需养分的重要来源,直接影响烤烟的碳氮循环。通过盆栽试验,将玉米秸秆、猪粪和生物炭调节碳氮比为25∶1,分析不同有机物料在相同碳氮比下,对烤烟和植烟土壤主要碳氮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与猪粪,能够显著提高烤烟的农艺性状,添加玉米秸秆,则会降低烤烟的农艺性状。添加生物炭能够显著增强烟叶碳氮关键酶活性;其中,硝酸还原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和转化酶活性最大分别达到33.3μg/(g·h)、14.42 mg/(g·min)和5.08 mg/(g·h)。与对照(不施有机物料)相比,添加有机物料能够显著增加烟叶氮、磷、钾质量分数。植烟土壤添加猪粪,可以提高土壤脲酶活性(最大值1.78 mg/kg),但土壤蔗糖酶活性却基本不受有机物料种类的影响;同时,有机物料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土壤氮质量分数显著提升。特别是猪粪处理中,土壤全氮和碱解氮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有机物料的施用,促进土壤硝化作用,提高硝态氮质量分数。因此,添加生物炭能够提高烤烟碳氮代谢,协调烟叶化学成分,提高烤烟品质;添加猪粪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活性营养元素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土壤碳氮比 化学成分 有机物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