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Rapid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dsorption Coefficients of Pesticides with Soil Column Liquid Chromatography
1
作者 Wei Min WANG Xin Miao LIANG Qing ZHA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61-264,共4页
Soil column liquid chromatography (SCLC) was developed to determine soil organic carbon adsorption coefficients (E-oc) for chemicals. The uptake by soil of pesticides from water can be conveniently calculated from the... Soil column liquid chromatography (SCLC) was developed to determine soil organic carbon adsorption coefficients (E-oc) for chemicals. The uptake by soil of pesticides from water can be conveniently calculated from the related breakthrough curves (BTC). The nine pesticides chosen for determination in this study are soluble ones, with their water solubility ranging from 62 mg/L to Z mg/L. In comparing with existing methods of K-oc, SCLC possesses rapid, online and accurate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organic carbon adsorption coefficients (Koc) DETERMINATION soil column
下载PDF
Zonal Differences in Correlation Patterns Betwee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Climate Factors at Multi-extent 被引量:5
2
作者 QIN Falyu SHI Xuezheng +2 位作者 XU Shengxiang YU Dongsheng WANG Danda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5期670-678,共9页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factors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s vitally important. However, how SOC responses to climat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t cohesive extents is poorly studied. Tw...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factors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s vitally important. However, how SOC responses to climat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t cohesive extents is poorly studied. Two transects of approximately the same length (transect P and transect T) were selected to examine the variation of SOC content in relation to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MAT) and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AP). The coefficients of par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SOC density and MAT (Rt) and MAP (Rp) were determined to quantif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 density and the two climate factor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or transect T, R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once the extent level wa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two fundamental extent units, while for transect P, Rp show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nly at extent levels which were greater than two fundamental extent traits. At the same extent levels but in different transects, Rts exhibited no zonal difference, but Rps did once the extent level was greater than two fundamental extent units. Therefor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 density and different climate factors, different minimum extent levels should be ex- amined.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coul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s that SOC pool has on terrestrial ecosystem and global carbon cyc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MAT)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AP) extent level coefficient of partial correlation
下载PDF
Long-term straw return influenced ammonium ion retention at the soil aggregate scale in an Anthrosol with rice-wheat rotations in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ZHANG Wen-zhao CHEN Xiao-qin +2 位作者 WANG Huo-yan WEI Wen-xue ZHOU Jian-m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2期521-531,共11页
Soil aggregates are an important controlling factor for the physic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ammonium(NH;) retention. Straw return to the field is increasingly recommended to promote soil carbon(C) se... Soil aggregates are an important controlling factor for the physic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ammonium(NH;) retention. Straw return to the field is increasingly recommended to promote soil carbon(C) sequestration and improve crop yields. However, the effects of straw return on NH;retention at soil aggregate level in agricultural soils have seldom been investigated.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s of long-term straw return on NH;adsorption and fixation in microaggregates(<0.25 mm) with or without soil organic carbon(SOC) oxidization.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plots of three treatments, i.e., no fertilizer(CK), inorganic NPK fertilizers(NPK), and inorganic NPK fertilizers with rice straw return(NPKS), from a 20-year-old field trial with rice-wheat rotations in Taihu Lake Region, China. Soil aggregates were separated using wet-sieving method. The SOC of microaggregates was oxidized by H;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ongterm straw retur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C and NH;adsorption, but inhibited NH;fixation in microaggregates. NH;adsorption potential and strength-obtained from adsorption isotherms-increased, but NH;fixation decreased along with increasing SOC in microaggregates, indicat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SOC in NH;adsorption and fixation. This was verified by the SOC oxidization test that showed a relative decrease in NH;adsorption potential for the NPKS treatment and an increase in NH;fixation in all three treatments. Therefore, long-term straw return influences NH;adsorption and fixation by enhancing SOC content and could improve N availability for crop uptake and minimize applied N fertilizer losses in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organic carbon MICROAGGREGATES NH4+ adsorption FIXATION
下载PDF
内蒙古平原灌区土壤固碳与养分吸附特征及秸秆还田调控 被引量:3
4
作者 于博 刘雅梦 +6 位作者 杨哲 王佳乐 王钰艳 郭艳 马扬 任琴 穆俊祥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6,共7页
为内蒙古平原灌区春玉米连续高产稳产过程中秸秆培肥高产田和改良盐碱田提供理论依据。设置了玉米秸秆还田1~4 a(HT1~HT4)定位试验,以秸秆不还田作为对照(CK),测定了春播前和收获期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有效氮含量、有效磷含量、... 为内蒙古平原灌区春玉米连续高产稳产过程中秸秆培肥高产田和改良盐碱田提供理论依据。设置了玉米秸秆还田1~4 a(HT1~HT4)定位试验,以秸秆不还田作为对照(CK),测定了春播前和收获期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有效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阳离子交换量、pH值和酸碱缓冲曲线。结果表明,HT1~HT4收获期与春播前相比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有效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的相对变化率为1.34%~3.62%,0.20%~1.51%,-0.11%~0.78%,0.89%~6.36%,0.09%~0.41%,CK收获期与春播前相比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有效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的相对变化率为1.57%,-0.02%,-0.45%,-0.15%,-0.05%;HT2、HT3、HT4比CK的土壤pH值显著降低;土壤对碱的缓冲能力依次为HT4>HT3>HT2>HT1>CK。综上所述,随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土壤固碳能力、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增大,有效抵御因施化肥等因素导致土壤pH值剧烈变化的能力增强,秸秆还田培肥改土措施显著提升了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养分吸附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酸碱缓冲曲线 盐碱田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PPCPs固-液分配系数预测
5
作者 张子衡 王美娥 +1 位作者 马万凯 陈卫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6,共15页
近年来药品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作为新兴污染物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PPCPs在固相环境介质中的固-液分配系数(K_(d))对于了解PPCPs的归趋和评价其环境风险至关重要,然而基于线性分配的传统方法不确定性较高。本研究收集了24种常见PPCPs... 近年来药品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作为新兴污染物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PPCPs在固相环境介质中的固-液分配系数(K_(d))对于了解PPCPs的归趋和评价其环境风险至关重要,然而基于线性分配的传统方法不确定性较高。本研究收集了24种常见PPCPs的吸附批量实验数据,包括K_(d)、土壤性质、实验参数和化合物分子描述符,构建数据集,并采用机器学习构建K_(d)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随机森林(RF)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2种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相似且优于支持向量回归(SVR);SHAP分析揭示了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K_(OW))、物质的量折射率(MR)、物质的量质量(MW)、固-液比(RATIO)、有机碳含量(OC)对K_(d)影响最显著;利用文献报道的广州市溪流河12种PPCPs和42种沉积物样本的实测数据进行应用域分析和模型验证,结果显示,除了红霉素和罗红霉素,本研究构建的模型能很好地预测其余PPCPs的K_(d)值。同时,研究发现,对于在弱酸性和弱碱性条件下溶解性会发生显著增加的化合物,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磺胺二甲嘧啶等,在弱酸性和弱碱性的实际环境中应用本研究所构建的方法会低估实际K_(d)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量吸附 环境风险评估 分子描述符 随机森林 有机碳吸附系数
下载PDF
场地有机污染物吸附行为多参数线性自由能模型研究
6
作者 刘昆 南晨曦 +3 位作者 孔令冉 刘慧婷 付翯云 瞿晓磊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准确评估污染物在污染场地土壤中的吸附分配过程是污染场地安全管理和再利用开发的重要环节.以我国典型电子垃圾拆解场地为研究对象,解析了场地土壤中有机质的吸附特征,建立了适用于场地有机污染物分配评估的有机碳标化分配系数(K_(OC)... 准确评估污染物在污染场地土壤中的吸附分配过程是污染场地安全管理和再利用开发的重要环节.以我国典型电子垃圾拆解场地为研究对象,解析了场地土壤中有机质的吸附特征,建立了适用于场地有机污染物分配评估的有机碳标化分配系数(K_(OC))预测模型,揭示了有机污染物在场地土壤中有机质上的吸附机制.该场地土壤有机质对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构建了预测场地土壤中有机质吸附有机污染物的K_(OC)的多参数线性自由能模型(pp-LFER).ppLFER模型相较于常用的单参数线性自由能模型(sp-LFER)展现出更好的场地吸附数据的预测能力(R^(2)=0.919).同时,采用其他文献报道的pp-LFER模型对该场地污染物K_(OC)进行预测,发现预测偏差较高(RMSE>1.12),这表明pp-LFER模型的预测效果受场地土壤中有机质的性质影响较大,其跨区域应用性仍待提升.进一步结合pp-LFER模型中的分子结构描述符和各项系数解析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吸附机制,发现疏水作用和极化作用是吸附过程的重要作用力,氢键作用显著影响极性化合物的吸附过程.本研究基于实际污染场地土壤构建了高精度吸附预测模型,为场地污染风险评估和修复利用提供了更准确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污染 土壤有机质 有机污染物 有机碳标化分配系数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云南植烟土壤有机碳含量对土壤磷库组成和磷吸附特性的影响
7
作者 宋梦琪 魏晓梦 胡彬彬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4期124-128,共5页
土壤有机碳(SOC)流失和磷素缺乏是限制云南植烟土壤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为促进碳磷协同管理,本研究采集云南具有SOC梯度的典型植烟土壤耕作层样品,通过对土壤磷库组成(Hedley法)、磷吸附动力学特性及其与SOC的相关性的分析,探讨碳磷库容... 土壤有机碳(SOC)流失和磷素缺乏是限制云南植烟土壤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为促进碳磷协同管理,本研究采集云南具有SOC梯度的典型植烟土壤耕作层样品,通过对土壤磷库组成(Hedley法)、磷吸附动力学特性及其与SOC的相关性的分析,探讨碳磷库容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SOC主要影响吸附态磷含量,随着SOC的升高,土壤疏松吸附态磷含量下降,紧密吸附态磷和总磷含量升高,但水溶性磷及的稳定态磷与SOC的关系不显著。Elovich模型对所有土壤的磷吸附动力学特性均有良好的描述效果,模型参数α与SOC关系不显著,但β与SOC显著负相关,说明SOC升高对植烟土壤中磷的初始吸附速率影响小,但降低了吸附活化能随土壤颗粒表面覆盖度增加的速率,致使强吸附更易发生。初始吸附速率与吸附态磷含量无显著关系,但随着β的升高,NaHCO3-P降低,NaOH-P和总磷增加。以上结果说明,在植烟土壤中,SOC含量的增加提高了土壤对磷的吸附强度,促进了疏松吸附态磷向紧密吸附态磷的转化,减少了土壤磷流失风险,提高了储备磷库含量,有利于磷肥减施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磷库组成 磷吸附动力学 植烟土壤
下载PDF
土壤pH、有机质和含水氧化物对镉、铅竞争吸附的影响 被引量:63
8
作者 林大松 徐应明 +1 位作者 孙国红 戴晓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10-515,共6页
采用一次平衡法(振荡16h)研究了土壤pH值、有机质和含水氧化物(以晶质氧化铁和非晶质氧化铁为代表)对Cd2+、Pb2+在水稻土上竞争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是影响土壤吸附Cd2+、Pb2+的主要因素,土壤对金属离子Cd2+、Pb2+的吸附量随pH值... 采用一次平衡法(振荡16h)研究了土壤pH值、有机质和含水氧化物(以晶质氧化铁和非晶质氧化铁为代表)对Cd2+、Pb2+在水稻土上竞争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是影响土壤吸附Cd2+、Pb2+的主要因素,土壤对金属离子Cd2+、Pb2+的吸附量随pH值的增大而增加。土壤pH值为5.0和6.5时,对Cd2+、Pb2+的吸附量分别达到最大。当土壤去除有机质后,土壤对Cd2+、Pb2+的吸附均降低,与对照相比,分配系数Kd,Cd、Kd,Pb分别下降54% ̄64%和36% ̄52%;土壤去除非晶质氧化铁后,Kd,Cd、Kd,Pb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32% ̄45%和15% ̄33%。有机质和非晶质氧化铁对Cd2+、Pb2+的选择性为:Pb2+>Cd2+。当土壤晶质氧化铁和非晶质氧化铁均去除后,土壤吸附Cd2+、Pb2+量不但未降低,反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加,Kd,Cd、Kd,Pb明显高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竞争吸附 分配系数 含水氧化物 有机质
下载PDF
杉林土壤溶解有机碳吸附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9
作者 俞元春 何晟 +2 位作者 李炳凯 李淑芬 姜德锋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8,共4页
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借助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对杉林土壤溶解有机碳(DOC)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下层土壤比上层土壤有更强的DOC吸附能力,土壤DOC吸附的量与平衡前DOC的浓度显著相关,溶液中的 pH,磷、铁和铝的含量影响土壤... 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借助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对杉林土壤溶解有机碳(DOC)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下层土壤比上层土壤有更强的DOC吸附能力,土壤DOC吸附的量与平衡前DOC的浓度显著相关,溶液中的 pH,磷、铁和铝的含量影响土壤对 DOC的吸附。pH为 5.0 时土壤对 DOC的吸附最强,pH为7.0时最弱;磷能阻止DOC的吸附,铁、铝则增加土壤对DOC的吸附,铁的含量对DOC吸附的影响明显大于铝。DOC对土壤铁、铝的溶出量有明显影响,铝的溶出量和溶出率要大于铁。DOC对下层土壤铁铝溶出量的影响要大于上层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溶解有机碳(DOC) 吸附 机制 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
下载PDF
水体颗粒物以及土壤对有机物吸附常数的测定 被引量:14
10
作者 雷志芳 杨克武 +3 位作者 莫汉宏 安凤春 徐晓白 叶常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25-228,共4页
本文介绍了用批量平衡法测定水体悬浮颗粒物以及土壤对有机物吸附常数的测定方法,并给出实例和方法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 土壤 吸附常数 有机污染物 测定
下载PDF
土壤吸附可溶性有机碳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1
作者 黄倩 吴靖霆 +4 位作者 陈杰 蔡武 王昊 陈韦 何云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6-452,共7页
可溶性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SOC)中最活跃的部分,虽然所占土壤总有机碳比例仅为0.04%-0.22%,但土壤对于DOC的吸附却被认为是深层土壤固定有机碳的主要过程。由此可见,土壤对DOC的吸附行为对于全球碳循环的研究有着深远... 可溶性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SOC)中最活跃的部分,虽然所占土壤总有机碳比例仅为0.04%-0.22%,但土壤对于DOC的吸附却被认为是深层土壤固定有机碳的主要过程。由此可见,土壤对DOC的吸附行为对于全球碳循环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文章以土壤对DOC的吸附行为为主体,综述了土壤对DOC的吸附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其吸附机理,并提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旨在为深入了解DOC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可溶性有机碳(DOC) 吸附等温线 影响因素 吸附机理
下载PDF
秸秆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库分解转化和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4
12
作者 夏海勇 王凯荣 +1 位作者 赵庆雷 张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6-393,共8页
研究秸秆添加量对黄潮土和砂姜黑土有机碳库分解转化和组成的影响规律,为调节土壤碳循环、培肥地力提供科学依据。通过1年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添加0-400g-kg-1秸秆时,两种土壤的有机物料分解率、腐殖化系数、C/N及土壤活性有机碳... 研究秸秆添加量对黄潮土和砂姜黑土有机碳库分解转化和组成的影响规律,为调节土壤碳循环、培肥地力提供科学依据。通过1年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添加0-400g-kg-1秸秆时,两种土壤的有机物料分解率、腐殖化系数、C/N及土壤活性有机碳、非活性有机碳、总有机碳和碳库活度(活性有机碳与非活性有机碳的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秸秆用量的增加,有机物料在土壤中的分解率增加,腐殖化系数降低;土壤活性有机碳、非活性有机碳、总有机碳含量和碳库活度均增加,与秸秆添加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土壤活性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问具有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性关系,腐殖化系数同土壤碳库活度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与砂姜黑土相比,秸秆在黄潮土中更易分解,但黏粒含量较高的砂姜黑土更有利于土壤碳的储存。试验1年后.黄潮土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和碳库活度分别比砂姜黑土平均高7.6个百分点和12.3个百分点,砂姜黑土的腐殖化系数和C/N分别比黄潮土平均高3.2个百分点和2.3。综上,秸秆添加越多,碳库活度便越高,越有利于有机物料分解,降低腐殖化系数;黏粒含量越高,有机物料的分解受阻,腐殖化系数便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秸秆 土壤有机质 秸秆分解速率 腐殖化系数 土壤有机碳库 碳库活度
下载PDF
农田灰钙土中有机质和碳酸钙对Zn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虎 贺婧 +3 位作者 刘冲 武文飞 杨超 南忠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86-1793,共8页
采用序批平衡法,研究了Zn在去除有机质及去除碳酸钙前后灰钙土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在试验土壤中吸附量均随着加入Z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去碳酸钙土对Zn吸附固定能力明显低于灰钙土,即有机质对灰钙土Zn的吸附影响小于碳酸钙;去有... 采用序批平衡法,研究了Zn在去除有机质及去除碳酸钙前后灰钙土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在试验土壤中吸附量均随着加入Z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去碳酸钙土对Zn吸附固定能力明显低于灰钙土,即有机质对灰钙土Zn的吸附影响小于碳酸钙;去有机质及去碳酸钙前后灰钙土对Zn的吸附过程不适合用Langmuir方程描述,而Freundlich方程能够很好地拟合,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0,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去除有机质和碳酸钙后灰钙土对Zn的解吸率都升高,且灰钙土去碳酸钙后解吸率略高于去有机质;去除有机质及碳酸钙前后灰钙土的解吸量均随吸附量的升高而升高,且去碳酸钙土解吸量最大,去有机质土次之,灰钙土最小;土壤有机质和碳酸钙对Zn均有较强的络合吸附效应,能有效降低Zn的迁移活性,从而促进吸附,抑制解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 灰钙土 吸附-解吸 有机质 碳酸钙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碳在红壤水稻土中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7
14
作者 韩成卫 李忠佩 +1 位作者 刘丽 车玉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45-451,共7页
吸附作用是影响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反应过程,研究DOC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对正确阐明土壤有机碳的循环和转化特征以及进行污染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采用平衡法研究了红壤水稻土对DOC的吸附特征,并... 吸附作用是影响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反应过程,研究DOC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对正确阐明土壤有机碳的循环和转化特征以及进行污染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采用平衡法研究了红壤水稻土对DOC的吸附特征,并分析土壤有机质、粘粒含量及pH值与DOC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DOC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和Linear方程。不同土壤对DOC的吸附能力有明显差异。在相同浓度下,DOC吸附量以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低肥力水稻土最大,第三纪红砂岩风化物发育的低肥力水稻土次之,两种高肥力水稻土最小。土壤对DOC的吸附过程分为快、慢两个阶段,0~0.25h内DOC的吸附速率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吸附速率渐小,2~4h后基本达到吸附平衡。描述供试土壤对DOC吸附动力学过程的最优模型为一级扩散方程,其次为Elovich方程和抛物扩散方程。粘粒含量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DOC吸附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粘粒含量的增加,有机质含量的降低,DOC的吸附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碳 红壤水稻土 吸附作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伊春河流域土壤与沉积物中水溶性有机物的含量与吸着系数 被引量:26
15
作者 林滨 陶澍 +2 位作者 曹军 刘晓航 刘广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07-310,共4页
利用改变水土比的动态方法测定了采自伊春河流域土壤和沉积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物的含量与吸着系数;比较了不同样品间的差异及影响水溶性有机物含量和吸着系数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草甸沼泽土中水溶性有机物含量最高,沉积物中含量最低... 利用改变水土比的动态方法测定了采自伊春河流域土壤和沉积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物的含量与吸着系数;比较了不同样品间的差异及影响水溶性有机物含量和吸着系数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草甸沼泽土中水溶性有机物含量最高,沉积物中含量最低。水溶性有机物的吸着系数也呈同样的递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物 吸着系数 沉积物 草甸沼泽土.
下载PDF
莠去津吸附的土壤淋溶柱色谱法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钟虹敏 许峰 +2 位作者 罗丽梅 张华 丛丽英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22-524,共3页
采用新发展的土壤淋溶柱色谱法,研究农药在水-土壤体系中的吸附。用土壤装填成液相色谱柱,以农药水溶液为流动相,以除草剂莠去津(2-氯-4-乙胺基-6-异丙胺基-s-三嗪)为例,质量浓度从19.73 μg/L至29.60 ... 采用新发展的土壤淋溶柱色谱法,研究农药在水-土壤体系中的吸附。用土壤装填成液相色谱柱,以农药水溶液为流动相,以除草剂莠去津(2-氯-4-乙胺基-6-异丙胺基-s-三嗪)为例,质量浓度从19.73 μg/L至29.60 m g/L,紫外检测器监测吸附平衡。吸附相中莠去津的质量浓度经甲醇淋洗液的测定值扣除柱内液相中的质量浓度后得到。对于极稀溶液,可采用在ODS柱上富集-液相色谱台阶梯度法测定。莠去津在沙壤土上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 方程式,其吸附常数Kf= 842.6 m L/kg,土壤有机碳吸附常数log Koc= 1.8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淋溶柱色谱法 有机碳吸附常数 莠去津 除草剂
下载PDF
不同类型农田土壤对可溶性有机氮、碳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20
17
作者 赵满兴 周建斌 +1 位作者 陈竹君 郑险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6-80,共5页
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红油土和淋溶褐土耕层土壤对分离的有机肥提取液中可溶性有机氮、碳(SON和SOC)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可以反映土壤对可溶性有机氮、碳的吸附特性,土壤吸附SON、SOC的数量与它们各自加入的量呈... 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红油土和淋溶褐土耕层土壤对分离的有机肥提取液中可溶性有机氮、碳(SON和SOC)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可以反映土壤对可溶性有机氮、碳的吸附特性,土壤吸附SON、SOC的数量与它们各自加入的量呈极显著线性关系.从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的分配系数m看,淋溶褐土对SON、SOC的吸附能力强于红油土.红油土对SON、SOC的平均吸附率分别为24.3%和18.8%,淋溶褐土则分别为38.3%和18.6%;两种类型土壤对SON和SOC的吸附能力较低,说明它们在土壤中具有较强的移动性;土壤对SOC的吸附能力弱于SON,说明SOC更易于从土壤中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可溶性有机氮 可溶性有机碳 吸附特性 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尺度上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27
18
作者 薛志婧 侯晓瑞 +1 位作者 程曼 安韶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0-163,168,共5页
通过对上黄试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60个样点的采样分析,结合地统计学原理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有机碳存在显著性差异。表层0-... 通过对上黄试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60个样点的采样分析,结合地统计学原理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有机碳存在显著性差异。表层0-10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9.544g/kg,明显高于10-30cm的7.10g/kg和30-60cm的4.63g/kg。通过Kriging插值法估算,其结果也表现出相同的规律。由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图可知,0-10cm,10-30cm和30-60cm 3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天然草地和柠条纯林高于川台地和河滩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的特征,与动植物在土体中的垂直分布格局、人类社会活动及区域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空间变异 变异系数 小流域 地统计学
下载PDF
可溶性有机碳在紫色土中的吸附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太魁 杨小林 +2 位作者 寇长林 张香凝 郭战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36-1841,共6页
吸附作用是影响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DOC)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重要过程,研究DOC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对正确阐明土壤有机碳的循环和转化特征以及污染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紫色土为实验材料,采用平... 吸附作用是影响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DOC)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重要过程,研究DOC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对正确阐明土壤有机碳的循环和转化特征以及污染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紫色土为实验材料,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紫色土对分离的有机肥提取液中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吸附特征,并分析了温度、磷酸盐、铁盐和有机质与DOC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可以反映土壤对可溶性有机碳的吸附特性,土壤对DOC的吸附量与DOC添加量呈极显著线性关系。从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的分配系数看,随着温度的升高,土壤对DOC的吸附亲和力呈现降低趋势,5、15、25和35℃下,土壤对DOC的平均吸附率分别为26.38%、22.68%、19.98%和19.42%,其淋失迁移问题值得被重视。磷酸盐能抑制土壤对DOC的吸附,铁盐则促进土壤对DOC的吸附。有机质是影响土壤DOC吸附量的重要因素,用H_2O_2去除土壤部分有机质后,土壤对DOC的吸附量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可溶性有机碳(DOC) 吸附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土壤柱液相色谱多级吸附法测定污染物的土壤有机碳吸附常数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立新 陈吉平 +1 位作者 倪余文 梁鑫淼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5-557,共3页
建立了利用土壤柱液相色谱多级吸附测定污染物的土壤有机碳吸附常数(KOC)的新方法。用这种方法通过一次实验就可获得多个不同浓度的样品在土壤中的吸附量,从而通过吸附等温线计算出KOC。用该法测定的戊唑醇、保棉磷、敌草隆、莠去津、... 建立了利用土壤柱液相色谱多级吸附测定污染物的土壤有机碳吸附常数(KOC)的新方法。用这种方法通过一次实验就可获得多个不同浓度的样品在土壤中的吸附量,从而通过吸附等温线计算出KOC。用该法测定的戊唑醇、保棉磷、敌草隆、莠去津、扑草净、苯酚、萘在欧洲3#标准土壤中的logKOC分别为2 70,2 87,2 47,2 26,3 09,1 51和2 77,与文献值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柱液相色谱 多级吸附 土壤有机碳吸附常数(Koc) 有机污染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