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tassium forms in calcareous soils as affected by clay minerals and soil development in Kohgiluyeh and Boyer-Ahmad Province,Southwest Iran
1
作者 Sirous SHAKERI Seyed A ABTAH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217-232,共16页
Potassium(K) is known as one of the essential nutrients for the growth of plant spec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 and clay minerals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K cycling, and assess the plant uptake and potentia... Potassium(K) is known as one of the essential nutrients for the growth of plant spec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 and clay minerals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K cycling, and assess the plant uptake and potential of soil K fertilit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K forms(soluble, exchangeable, non-exchangeable and structural)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K forms with clay minerals of calcareous soils in Kohgiluyeh and Boyer-Ahmad Province, Southwest Iran. The climate is hotter and drier in the west and south of the province than in the east and north of the province. A total of 54 pedons were dug in the study area and 32 representative pedons were selected. The studied pedons were mostly located on calcareous deposits. The soils in the study area can be classified into 5 orders including Entisols, Inceptisols, Mollisols, Alfisols and Vertisols. The main soil clay minerals in the west and south of the study area were illite, chlorite and palygorskite, whereas they were smectite, vermiculite and illite in the north and east of the province. Due to large amount of smectite and high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in soil surface, the exchangeable K in surface soil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subsurface soils. It seems that organic matter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smectite mineral in retaining exchangeable K in the studied soils. Non-exchangeable K exhibited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clay content, illite, vermiculite and smectite. Although the amount of illite was the same in almost all pedons, amounts of structural and non-exchangeable K were higher in humid regions than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This difference may be related to the poor reservoir of K~+ minerals like palygorskite and chlorite together with illite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In humid areas, illite was accompanied by vermiculite and smectite as the K~+ reservoir. Moreover, the mean cumulative non-exchangeable K released by CaCl_2 was higher than that released by oxalic acid, which may be due to the high buffering capacity resulting from high carbonates in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y minerals potassium forms calcareous soils oxalic acid K+ reservoir Iran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和深翻对玉米高粱轮作体系作物钾利用及土壤钾形态的影响
2
作者 杨文辉 罗灏程 +5 位作者 董二伟 王劲松 王媛 刘秋霞 黄晓磊 焦晓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90-2403,共14页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化肥钾、秸秆还田、有机肥配施化肥钾结合秸秆还田及其深翻对玉米高粱轮作体系作物钾利用效率、土壤钾形态及非交换性钾释放的影响,为合理使用钾肥和提高钾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1—2022年...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化肥钾、秸秆还田、有机肥配施化肥钾结合秸秆还田及其深翻对玉米高粱轮作体系作物钾利用效率、土壤钾形态及非交换性钾释放的影响,为合理使用钾肥和提高钾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1—2022年在山西省晋中市进行长期定位试验,共设6个处理:不施肥(CK)、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秸秆还田结合有机肥(MS)、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结合秸秆还田(NPKMS)、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结合秸秆还田和深翻(NPKMSD),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籽粒产量、地上部钾吸收量、钾利用效率、土壤钾形态和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特征的影响。【结果】与NP和NPK比较,MS、NPKMS和NPKMSD提高籽粒产量6%—8%,地上部钾吸收量提高22%—43%。NPKMS和NPKMSD处理钾素农学利用效率仅为NPK和MS的50%;施肥改变了土壤剖面钾形态,2022年收获后与CK、NP和NPK处理相比,MS、NPKMS和NPKMSD处理0—2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2.2—2.8倍,缓效钾提高了8%—10%;与NPKMS比较,NPKMSD提高了20—4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基于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分析表明,0—20和20—40 cm土层的速效钾与缓效钾含量能解释地上部钾吸收量的64.1%,0—20 cm土层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和20—40 cm土层的速效钾含量是影响植株钾吸收的关键因子。用氯化钙浸提时NPK、MS、NPKMS和NPKMSD处理0—20 cm土层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分别是NP的1.04、1.77、1.99和1.81倍,柠檬酸浸提时则分别为1.05、1.41、1.85和1.63倍。与NPKMS处理比较,NPKMSD处理20—40 cm土层柠檬酸浸提的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提高17.8%,而氯化钙浸提对其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没有显著影响。【结论】与施用相当量的化肥钾比较,秸秆还田和有机肥能明显活化土壤钾,提高土壤有效钾和缓效钾的含量,提高钾肥利用效率。化肥钾配施有机肥结合秸秆还田会造成作物钾奢侈吸收降低钾利用效率。深翻提高根层下土层速效钾含量但对产量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明显促进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长期秸秆还田结合适量有机肥能够替代化学钾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深翻 土壤钾平衡 土壤钾形态 非交换性钾释放 玉米高粱轮作 秸秆还田 有机肥
下载PDF
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钾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3
作者 蔡艳 蔡泽慧 +3 位作者 苟小梅 叶想 李冰 张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6,共8页
【目的】探讨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土壤钾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为该区域合理安排种植制度和玉米地土壤钾素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春播前采集红壤区撂荒(CK)、玉米连作(CY)、豌豆-玉米轮作(RWY)和西葫芦-玉米轮作(RXY)4个种植制度下耕... 【目的】探讨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土壤钾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为该区域合理安排种植制度和玉米地土壤钾素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春播前采集红壤区撂荒(CK)、玉米连作(CY)、豌豆-玉米轮作(RWY)和西葫芦-玉米轮作(RXY)4个种植制度下耕层(0~20 cm)和亚耕层(20~40 cm)土壤,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和各形态钾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4个玉米种植制度下土壤各形态钾分布规律不同,耕层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均高于亚耕层,矿物钾含量未表现出典型规律,种植制度对耕层土壤钾素含量影响更大。耕层和亚耕层土壤的水溶性钾、特殊吸附钾和非特殊吸附钾均与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特殊吸附钾是该区有效钾的最大供应源。与玉米轮作相比,玉米连作导致土壤酸化程度增加,尽管其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壤(P<0.05),但长期采用玉米连作不利于维持土壤钾素平衡。轮作可降低土壤酸化程度,防止速效钾过度累积,其中西葫芦-玉米轮作可使土壤供钾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并保持稳定。【结论】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耕层钾形态及其有效性影响较大,其中西葫芦-玉米轮作是该区钾素可持续利用的玉米最佳种植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制度 钾形态 有效钾 红壤 玉米栽培
下载PDF
干湿交替对植烟土壤钾素有效形态变化的影响
4
作者 梁辉 陈韵松 +4 位作者 李杰 陈玉蓝 黄容 王昌全 李冰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7期83-89,共7页
研究旨在探究水分条件变化对植烟土壤中钾素有效形态的影响,以期为准确评估植烟土壤的钾素供应状况及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位于湿润季风气候区的会东和高原季风气候区的德昌两个生态区的主要植烟土壤类型(紫色土、红壤),进行... 研究旨在探究水分条件变化对植烟土壤中钾素有效形态的影响,以期为准确评估植烟土壤的钾素供应状况及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位于湿润季风气候区的会东和高原季风气候区的德昌两个生态区的主要植烟土壤类型(紫色土、红壤),进行分层土壤样品采集(0~20、20~40、40~60 cm)。通过室内培养设置不同水分条件(恒湿、干湿交替、湿润),研究干湿交替对土壤速效钾、有效性钾和缓效钾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恒湿、干湿交替和湿润处理增加会东地区紫色土、会东地区红壤和德昌地区红壤各土层速效钾含量,增加值最大达85.96 mg/kg,降低了德昌地区紫色土速效钾含量。土壤缓效钾含量与速效钾含量变化趋势相反。会东地区紫色土和红壤的有效性钾含量随培养时间增加而增大,德昌地区紫色土和红壤有效性钾含量变化则相反。水分条件和黏土矿物类型可能是影响德昌紫色土、红壤的钾素有效形态变化的重要因素;在烤烟生产中,尤其需注重雨季期间对德昌地区紫色土供应适量钾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 植烟土壤 紫色土 红壤 钾素有效性 钾素有效形态 水分条件 恒湿 速效钾 有效性钾 缓效钾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对2种典型土壤养分有效性及肥力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响玲 夏浩 +4 位作者 李宇轩 王吉元 夏晓阳 张凤华 姜存仓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8-167,共10页
为探究我国酸、碱2种典型土壤养分有效性和肥力特征对生物炭(BC)的响应,以新疆盐渍灰漠土和湖北酸性红壤为供试土壤,设置4个生物炭(玉米秸秆原料)水平:C0(0%)、C0.5(0.5%)、C1(1%)和C2(2%),进行为期60 d包括4个动态取样时期(1 d、10 d、... 为探究我国酸、碱2种典型土壤养分有效性和肥力特征对生物炭(BC)的响应,以新疆盐渍灰漠土和湖北酸性红壤为供试土壤,设置4个生物炭(玉米秸秆原料)水平:C0(0%)、C0.5(0.5%)、C1(1%)和C2(2%),进行为期60 d包括4个动态取样时期(1 d、10 d、30 d、60 d)的土壤培养试验。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盐分、养分含量和土壤胞外酶活性,考察酸、碱2种土壤养分有效性及肥力特征对不同生物炭施用水平的响应。结果显示,施用生物炭能够改善2种土壤的理化性质,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施用2%生物炭使酸性红壤pH显著提高0.14个单位,使盐渍土pH显著降低0.18个单位;与C0相比,施用2%生物炭后导致酸性红壤和盐渍土的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71.25%、59.65%和142.31%、36.85%。与C0相比,施用2%生物炭,酸性红壤水溶性钾含量在培养10 d时增幅最大,为238.10%,盐渍土在培养1 d时增幅最大,为47.50%;同时,红壤交换性钾含量在培养60 d时增幅最大,为127.88%,盐渍土在培养1 d时增幅最大,为31.58%。在培养60 d时,施用2%生物炭使盐渍土的非交换性钾含量降低7.62%。施用生物炭显著增加红壤的水溶性镁含量和钾钠比(K^(+)/Na^(+))。在盐渍土中,还显著降低钠吸附比(SAR)和水溶性钠含量,施用0.5%的生物炭显著提高水溶性钙及水溶性镁含量,相对C0处理分别增加4.90%和2.80%。另外,施用生物炭导致2种典型土壤胞外酶活性均有所降低,通过冗余分析发现土壤胞外酶与速效钾、水溶性钾及SAR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较强。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可以提高2种典型土壤养分有效性,速效钾和水溶性钾为土壤肥力的关键驱动因子;通过生物炭的强吸附以及盐分离子间的置换作用,减少Na^(+)的盐碱胁迫效应,对提高2种典型土壤的肥力特征有着积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土 红壤 生物炭 钾素形态 胞外酶 肥力特征
下载PDF
腐殖酸钾对酸性土壤铝毒害的缓解作用与机制 被引量:5
6
作者 赵文瑞 高双 +5 位作者 赵宽 王晨茜 刘庆一 倪韵章 顾洪亮 张文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5-191,共7页
改良酸性土壤对于保障国家粮食供应和生态环境的健康运行非常重要。该文通过在盆栽实验中采用土壤溶液取样器原位获取土壤溶液的方法,分别从土壤固相和液相铝(Al)形态变化探究腐殖酸钾对酸性土壤铝毒害的缓解作用与机制。结果表明:在一... 改良酸性土壤对于保障国家粮食供应和生态环境的健康运行非常重要。该文通过在盆栽实验中采用土壤溶液取样器原位获取土壤溶液的方法,分别从土壤固相和液相铝(Al)形态变化探究腐殖酸钾对酸性土壤铝毒害的缓解作用与机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腐殖酸钾添加量的增加,土壤固相羟基Al和有机结合态Al含量逐渐增加,土壤溶液总Al、Al^(3+)、Al-OH、Al-F及Al-SO_(4)含量逐渐降低,土壤溶液有机结合态Al和酸溶性Al占总铝比例增加。说明酸性土壤中添加腐殖酸钾可以通过促进土壤溶液有机结合态铝的形成及土壤溶液铝向固相有机结合态铝等稳定态铝转化来降低土壤溶液中毒性铝的浓度。0.4%、0.6%和0.8%添加量均可以有效(P<0.05)降低酸性土壤溶液毒性Al浓度,提高油菜产量,可以为不同酸度土壤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酸钾 酸性土壤 铝毒害 土壤铝形态 土壤溶液
下载PDF
北方主要土壤钾形态及其植物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89
7
作者 黄绍文 金继运 +1 位作者 王泽良 程明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56-164,共9页
从北方12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25个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将土壤中的钾按其存在形态计为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钾。前三种形态钾的总和不超过全钾的2.0%.非交换性钾也仅占全钾的2.7%~9.4%,... 从北方12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25个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将土壤中的钾按其存在形态计为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钾。前三种形态钾的总和不超过全钾的2.0%.非交换性钾也仅占全钾的2.7%~9.4%,而全钾的89.8%~96.8%是以矿物态存在的。根据土壤中各形态钾含量,特别是非交换性钾含量分析,可以看出供试25个土壤的供钾能力按取土地点自西向东(西北-华北-东北)有明显降低的趋势。在连续耗竭情况下,不同土壤的植物净吸钾总量的差异十分悬殊,范围为96.3~793.5mg/pot。根据植物净吸钾总量的大小,将供试土壤的供钾能力分为极高、高、中、较低和低5个等级。其结果也表明供试土壤供钾能力控取土地点自西向东呈明显降低的趋势。耗竭条件下植物吸取来自土壤不同形态钾的比例相差很大。以来自水溶性钾的比例为最小.平均为3.1%;其次是非特殊吸附钾,平均为7.7%;再次是特殊吸附钾,平均为10.2%;来自非交换性钾的比例较大,平均为33.3%;来自矿物钾的比例最大,平均为45.7%。本研究区分了非交换性钾和矿物钾对植物吸收钾素的贡献,发现在耗竭条件下矿物钾是植物的重要钾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钾形态 植物有效性 供钾能力
下载PDF
东北地区黑土、草甸土长期施钾对玉米产量及耕层土钾素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谭德水 金继运 +1 位作者 黄绍文 何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50-855,共6页
本试验研究了东北三省代表性的草甸土、黑土上连续13年施用钾肥对玉米产量和耕层土壤钾素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可明显增加玉米产量,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定位点NPK1处理分别较对照(NP)处理增产10.2%、13.6%、17.5%,但钾肥量增大(... 本试验研究了东北三省代表性的草甸土、黑土上连续13年施用钾肥对玉米产量和耕层土壤钾素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可明显增加玉米产量,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定位点NPK1处理分别较对照(NP)处理增产10.2%、13.6%、17.5%,但钾肥量增大(NPK2处理)产量没有表现出同步提高。施用钾肥可增加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的含量和在全钾中的比例;施钾量增大,含量和比例随之提高,处理之间表现为NPK2>NPK1>NP。NPK2处理均与NP呈显著差异,两个土层表现基本一致,但在20—40 cm土层下处理之间差距缩小。施钾总体增加了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和全钾含量的同时降低了矿物态钾在全钾中的比例,三省试点的土壤表现基本一致。随土层加深,各点相应处理的不同钾形态含量和比例变化不尽相同。全钾在黑、吉、辽三点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分别表现为降低、持平、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 施钾 玉米产量 土壤钾素形态
下载PDF
土壤钾素固定和释放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9
作者 李小坤 鲁剑巍 吴礼树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3-477,共5页
土壤中各形态钾之间存在着渐变性,并处于一定的动态平衡。土壤钾素的固定和释放对这一平衡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钾对植物的有效性,其反应方向依赖于土壤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的浓度及环境条件。系统阐述了土壤钾素形态的划分,土壤钾... 土壤中各形态钾之间存在着渐变性,并处于一定的动态平衡。土壤钾素的固定和释放对这一平衡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钾对植物的有效性,其反应方向依赖于土壤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的浓度及环境条件。系统阐述了土壤钾素形态的划分,土壤钾素固定和释放的概念、强度及意义,并主要从矿物种类和结构方面综述了土壤钾素固定和释放的机理,展望了土壤钾素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形态 固定 释放
下载PDF
油菜-水稻轮作下根区与非根区红壤性水稻土钾素变化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小坤 鲁剑巍 +4 位作者 吴礼树 陈防 丛日环 廖志文 姜存仓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08-514,共7页
采用分室根箱试验,研究了油菜-水稻轮作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根区与非根区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含量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轮作前季(油菜季)前期,根区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首先出现相对亏缺。随着油菜生长和吸钾强度的增大,非根区内、中、外... 采用分室根箱试验,研究了油菜-水稻轮作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根区与非根区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含量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轮作前季(油菜季)前期,根区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首先出现相对亏缺。随着油菜生长和吸钾强度的增大,非根区内、中、外区土壤水溶性钾向根区迁移,交换性钾向水溶性钾转化,含量均逐渐降低,且距根区越近,降低幅度越大。轮作后季(水稻季)前期,淹水促进了非根区水溶性钾向根区的扩散,交换性钾向水溶性钾的转化。随着水稻生长和吸钾强度增大,根区与非根区土壤交换性钾含量均显著降低。水稻季末期作物吸钾强度减小,根区土壤水溶性钾含量降低至一定程度时就不再减少,而非根区水溶性钾继续向根区扩散。整个轮作期,根区与非根区土壤非交换性钾含量与不种作物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可见,作物首先吸收利用根区土壤钾,非根区钾逐渐向根区迁移,距根区越近,对作物吸钾量的贡献越大。在一个轮作期内,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是红壤性水稻土主要供钾形态,作物吸收利用的非交换性钾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水轮作 根箱 根区 非根区 土壤钾 钾素形态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钾素形态及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秀双 师江澜 +1 位作者 王淑娟 田霄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9-117,共9页
【目的】研究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形态及空间分布(层化现象)的影响。【方法】以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连续13年秸秆还田粮田土壤为对象,并以临近葡萄园土壤为对照。比较2种土壤不同土层(0~5,5~15,15~30cm)速效... 【目的】研究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形态及空间分布(层化现象)的影响。【方法】以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连续13年秸秆还田粮田土壤为对象,并以临近葡萄园土壤为对照。比较2种土壤不同土层(0~5,5~15,15~30cm)速效钾及其3种组分(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全钾含量的变化,并分析了土壤中各形态钾的层化比率和相关性。【结果】经过13年秸秆还田,粮田土壤0~5cm土层速效钾及其各组分平均含量均有提高;在5~15和15~30cm土层中,与葡萄园土壤相比,粮田土壤速效钾及其各组分平均含量均降低。粮田土壤速效钾及其各组分的层化比率总体高于葡萄园土壤。与葡萄园土壤相比,粮田土壤非交换性钾含量明显降低。粮田土壤与葡萄园土壤矿物钾和全钾含量差异不大。粮田土壤速效钾与其各组分、非交换性钾、全钾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但与矿物钾相关性不显著;葡萄园土壤速效钾与其各组分和非交换性钾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但与矿物钾、全钾相关性不显著。【结论】整体看,秸秆还田在维持土壤钾有效成分与全钾之间的显著相关关系和协调土壤各形态钾的含量及空间分布方面,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无论是秸秆还田还是施用化学钾肥,对粮田和葡萄园土壤矿物钾及全钾含量和空间分布的影响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钾素 钾素形态 钾素空间分布
下载PDF
紫色土的钾素形态转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游翔 朱波 +1 位作者 谢尚春 彭奎 《山地学报》 CSCD 2001年第S1期46-49,共4页
采用室内盆钵培养方法 ,研究侏罗纪蓬莱镇组 (J3P)、沙溪庙组 (J2 S)、遂宁组 (J3S)和白垩纪城墙岩群 (K1 C)紫色岩层发育土壤的钾素形态转化。结果表明 ,一年后 ,紫色土交换性钾增加 2 0mg.kg- 1 以上 ,非交换性钾增加 10 .5 8mg .kg- ... 采用室内盆钵培养方法 ,研究侏罗纪蓬莱镇组 (J3P)、沙溪庙组 (J2 S)、遂宁组 (J3S)和白垩纪城墙岩群 (K1 C)紫色岩层发育土壤的钾素形态转化。结果表明 ,一年后 ,紫色土交换性钾增加 2 0mg.kg- 1 以上 ,非交换性钾增加 10 .5 8mg .kg- 1 ,结构钾减少了 31.5 6mg .kg- 1 。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增加顺序分别为 :J3P >J3S >J2 S >K1 C及K1 C >J3P >J2 S >J3S ;结构钾降低的顺序为 :J3P >J3S >K1 C >J2 S。紫色土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及结构钾互为消长有利于土壤源源不断地供给作物有效态钾素 ,一定程度弥补因作物带走的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钾素 形态转化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区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钾素形态空间分布特征及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芳林 郝明德 +1 位作者 李燕敏 高长青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7-131,142,共6页
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壤钾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后土壤中特殊吸附性钾(SAK)和非特殊吸附性钾(NSAK)储量增加,但水溶性钾(WSK)和非交换性钾(NEK)则有明显的下降,单施N水... 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壤钾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后土壤中特殊吸附性钾(SAK)和非特殊吸附性钾(NSAK)储量增加,但水溶性钾(WSK)和非交换性钾(NEK)则有明显的下降,单施N水溶性钾下降了48.24%,单施P下降32.32%,NP配施和NPK配施分别下降10.61%和17.93%,非交换性钾降幅为8.56%-24.91%。增施钾肥可以缓解因长期施肥作物生长所携出的钾素,增加耕层土壤中的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性钾及特殊吸附性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对速效钾的重要性依次为WSK〉NSAK〉SAK〉NEK,土壤速效钾与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性钾呈显著相关,与特殊吸附性钾和非交换性钾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钾素形态 空间分布 有效性 黄土高原旱区
下载PDF
土壤钾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42
14
作者 金继运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4-101,共8页
本文对近十几年夹国内外关于土壤钾素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土壤钾按其存在形态分为水溶性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态钾,而交换性钾又可进一步分为表面吸附的钾和特殊吸附的钾。各形态钾的含量及其相互转化过程决定土壤供... 本文对近十几年夹国内外关于土壤钾素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土壤钾按其存在形态分为水溶性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态钾,而交换性钾又可进一步分为表面吸附的钾和特殊吸附的钾。各形态钾的含量及其相互转化过程决定土壤供钾能力。研究土壤钾素转化热力学的方法主要有体系平衡法和动力学方法,所得出的自由能、焓、熵等热力学参数有助于解释土壤体系中钾素转化的机制。土壤钾素转化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有振荡平衡法、流动交换法和树脂交换法,其结果常用一级方程和Parabolic扩散方程模拟。根际钾素动态研究进展较快,其研究结果已被用来解释土壤供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钾 存在形态 转化过程 热力学
下载PDF
水旱轮作下根区与非根区黄褐土钾素动态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小坤 鲁剑巍 +4 位作者 吴礼树 陈防 丛日环 廖志文 姜存仓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50-856,共7页
采用分室根箱试验,研究了油菜—水稻轮作条件下黄褐土根区与非根区土壤钾素动态变化特征,以期为土壤供钾机制研究及合理的根际养分调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轮作前季(油菜季)前期,根区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首先出现相对亏缺;随着油菜... 采用分室根箱试验,研究了油菜—水稻轮作条件下黄褐土根区与非根区土壤钾素动态变化特征,以期为土壤供钾机制研究及合理的根际养分调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轮作前季(油菜季)前期,根区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首先出现相对亏缺;随着油菜生长和吸钾强度的增大,根区非交换性钾含量也显著降低,非根区内、中、外区土壤水溶性钾向根区迁移,交换钾和非交换钾向水溶钾转化,含量均逐渐降低,且距根区越近,降低幅度越大。轮作后季(水稻季)前期,淹水促进了水溶性钾向根区的扩散,非根区外区水溶钾和交换性钾含量明显降低;随着水稻生长和吸钾强度增大,根区与非根区土壤水溶钾和交换性钾含量降低至一定程度时就不再减少,而非交换性钾显著降低。说明作物吸收的钾主要来自于根区,并由非根区钾逐渐向根区迁移,距根区越近,对作物吸钾量的贡献越大。在一个轮作期内,非交换性钾是黄褐土主要供钾形态,其次是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水稻轮作 黄褐土 根区 钾素形态 转化
下载PDF
长期氮磷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褐土钾素平衡及不同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路慧英 周怀平 +2 位作者 杨振兴 关春林 解文艳 《山西农业科学》 2013年第1期60-65,共6页
通过连续20 a的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的定位试验,研究了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褐土耕层土壤钾素平衡、各形态钾素含量及其在全钾中的比例和全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磷化肥或与有机肥配施都可以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作物地上部对... 通过连续20 a的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的定位试验,研究了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褐土耕层土壤钾素平衡、各形态钾素含量及其在全钾中的比例和全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磷化肥或与有机肥配施都可以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作物地上部对土壤钾素的吸收;土壤钾素除单施高量有机肥处理有所盈余外,其余处理都表现为亏缺,且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钾素的亏缺量减少;只施用氮磷化肥处理,随着氮磷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水溶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他钾素形态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水溶性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钾在全钾中的比例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钾素各种形态含量以及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和特殊吸附钾比例均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矿物钾的比例则呈下降趋势,非交换性钾变化规律不明显。长期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以减缓土壤全钾含量的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褐土 钾素平衡 钾素形态
下载PDF
不同施肥措施提高南方黄泥田供钾能力及钾素平衡的作用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飞 林诚 +2 位作者 李清华 何春梅 刘玉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69-677,共9页
【目的】基于连续30年南方低产黄泥田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土壤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含量与钾素盈亏特性,明确钾肥投入量与产量的关系,以期为黄泥田钾素肥力定向培育及水稻钾肥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位监测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 【目的】基于连续30年南方低产黄泥田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土壤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含量与钾素盈亏特性,明确钾肥投入量与产量的关系,以期为黄泥田钾素肥力定向培育及水稻钾肥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位监测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牛粪(NPKM)、化肥+全部稻草还田(NPKS)四种施肥处理代表性年份耕层土壤钾素含量动态变化,分析各形态钾素间及与有机碳含量的关系,并于相邻集中年份2010、2011、2013、2014年采集植株样品以评价土壤钾素水平、土壤钾素盈亏、植株养分对钾肥投入量的响应。【结果】30年施肥处理下,土壤全钾含量平均较CK增加2.2%~5.0%,且双季稻年份不同处理差异较单季稻年份大,速效钾含量历年平均较CK增加43.9%~102.4%,以NPKS增加最为明显,而不同处理的土壤缓效钾含量无明显差异。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全钾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与有机碳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各施肥处理提高了收获期植株钾含量与累积量。NPKS处理每年盈余钾素(K2O)101.1 kg/hm2,其余处理每年亏缺幅度为–89.4~–18.6 kg/hm2。钾肥用量、速效钾含量、土壤钾素盈亏量相互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推算出外源钾肥(K2O)每年投入量达到161.8 kg/hm2时,土壤钾素处于持平状态,其对应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为95.3mg/kg。钾肥用量、速效钾含量、土壤钾素盈亏量及籽粒钾含量均与植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增产效果与土壤钾肥投入量、速效钾含量及钾素盈亏量有关。黄泥田土壤速效钾较缓效钾、全钾更直接反映生产力水平。长期施肥提高了黄泥田土壤全钾与速效钾含量,NPK化肥加秸秆还田对增加土壤钾素盈余与提升速效钾效果要明显优于单施NPK化肥或NPK肥配合粪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泥田 供钾能力 钾素形态 速效钾 有机碳 钾平衡
下载PDF
长期施用钾肥对草甸土钾素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谭德水 金继运 +2 位作者 黄绍文 汪仁 孙文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54,共3页
通过连续13年的钾肥定位试验,研究了施钾对草甸土耕层土壤钾素各形态含量和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钾肥较不施钾处理可以增加耕层土中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的含量和在全钾中的比例,施钾量增加促进了... 通过连续13年的钾肥定位试验,研究了施钾对草甸土耕层土壤钾素各形态含量和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钾肥较不施钾处理可以增加耕层土中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的含量和在全钾中的比例,施钾量增加促进了这种状况,同时降低了矿物钾在全钾中的比例。随土层加深,大部分处理的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和比例随之降低,而矿物钾和全钾含量相应处理却随之升高,其中施钾处理的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钾 草甸土 钾素形态
下载PDF
土壤钾素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67
19
作者 丛日环 李小坤 鲁剑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07-913,共7页
土壤中各种形态的钾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平衡,这些平衡受一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粘土矿物类型、土壤水分状况、温度、pH、肥料施用以及陪伴离子等方面对土壤钾素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可以归纳为:①以2∶1型粘土矿物为主的土壤... 土壤中各种形态的钾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平衡,这些平衡受一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粘土矿物类型、土壤水分状况、温度、pH、肥料施用以及陪伴离子等方面对土壤钾素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可以归纳为:①以2∶1型粘土矿物为主的土壤吸附K^+的结合能较小,易解吸;而以1∶1型粘土矿物为主的土壤吸附K^+的结合能较大,吸附的K^+不易解吸。②土壤干湿变化对钾素转化的影响因速效钾含量的高低而有明显的区别。③在0-40℃温度范围内,增温能使交换性钾离子减少,而水溶性钾离子浓度则相应增加。④pH对土壤钾素转化的影响比较复杂。⑤氮肥中的NH4^+因与K^+离子具有相似的离子半径和水化能而对土壤钾素的有效性产生显著的影响。最后展望了钾素转化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素形态 粘土矿物 土壤水分 PH 温度 施肥 陪伴离子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钾素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崔德杰 刘永辉 +1 位作者 隋方功 张玉龙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65-167,174,共4页
按金继运(1992)确定的方法对土壤钾素形态进行分级,结果表明:施有机肥能增加土壤水溶性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及全钾含量。不同形态钾素之间密切联系,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钾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钾素的形态与有机质含... 按金继运(1992)确定的方法对土壤钾素形态进行分级,结果表明:施有机肥能增加土壤水溶性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及全钾含量。不同形态钾素之间密切联系,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钾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钾素的形态与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等土壤的理化性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土壤 钾素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