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ed Yield Potential of Five Wheat Species/Cultivars without and with Phosphorus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a P-Deficient Soil in Northeastern Saskatchewan 被引量:4
1
作者 Sukhdev S. Malhi Cecil L. Vera Stewart A. Brandt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5年第2期224-231,共8页
In the Canadian Prairies, many soils on organic farms are low in available phosphorus (P).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wheat species/cultivars vary in their sensitivity to P deficiency, yield response to applied ... In the Canadian Prairies, many soils on organic farms are low in available phosphorus (P).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wheat species/cultivars vary in their sensitivity to P deficiency, yield response to applied P fertilizer, P uptake and P use efficiency on P-deficient soils. A 3-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rom 2012 to 2014 on a P-deficient soil at Kelvington, Saskatchewan, Canada,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of five wheat species/cultivars (Spelt and Kamut representing “ancient”, Red Fife representing “old”, and Unity and Goodeve representing “modern” wheat species/cultivars) for seed yield, protein concentration (PC) in seed, partial factor of productivity (PFP, kg seed kg-1 of N applied), total N and P uptake, P use efficiency (PUE, kg seed kg-1 of P applied) and % recovery of applied P in seed under zero-P and with P fertilizer (triple superphosphate) applied at 20 kg P ha-1. Seed yield, PFP and PUE were determined in all 3 years, but PC, total N and P uptake, and % recovery of applied P in seed were determined only in 2012. There was a marked and significant response of seed yield and PFP of all wheat species/cultivars to P fertilizer in all 3 years, but the actual seed yield and PFP, without and with applied P fertilizer, as well as PUE, varied with species/cultivar in different years. On the average of 3 years, seed yield and PFP were greatest for Unity in both without and with applied P fertilizer treatments. Seed yield increases from applied P were 1111, 773, 890, 1810 and 2028 kg·ha-1, respectively, for Spelt, Kamut, Red Fife, Unity and Goodeve. Total N and P uptake were lowest for Kamut and greatest for Unity or Goodeve, in both without and with applied P fertilizer treatments. Percent recovery of applied P in seed was greatest for Goodeve or Unity and lowest for Spelt or Kamut. Protein concentration in seed usually decreased with P fertilizer, and wheat species/cultivars with higher PC in seed usually showed greater reduction in PC with P application. In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modern” wheat species/cultivars Unity or Goodeve might be more suitable for high sustainable seed yield and total P or N uptake than the “ancient” wheat species Spelt and Kamut or the “old” wheat cultivar Red Fife, especially when adequate amount of P fertilizer is applied to optimize crop production on a P-deficient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IVARS p-Deficient soil p Fertilizer Seed Yield total N UpTAKE total p UpTAKE Wheat
下载PDF
亚热带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生态系统N、P储量的垂直分配格局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婵 朱小叶 +4 位作者 陈金磊 王留芳 李尚益 张仕吉 方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93-1409,共17页
氮(N)、磷(P)是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养分因子,为科学评估植被恢复对生态系统N、P积累、分配及其耦合关系的影响,采用时空互代法,以湘中丘陵区地域相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且处于不同恢复阶段的4个植物群落(4—5年灌草丛、10—12年... 氮(N)、磷(P)是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养分因子,为科学评估植被恢复对生态系统N、P积累、分配及其耦合关系的影响,采用时空互代法,以湘中丘陵区地域相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且处于不同恢复阶段的4个植物群落(4—5年灌草丛、10—12年灌木林、45—46年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和>90年常绿阔叶林)作为一个恢复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用收获法和建立主要树种各器官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估算群落生物量,采集植被层(叶、枝、干、根)、凋落物层(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土壤层(0—10、10—20、20—30、30—40 cm)样品,测定全N、全P含量,估算生态系统各组分(植被层、凋落物层、土壤层)全N、全P储量。结果表明:植被层全N、全P储量均随植被恢复增加,全N储量增长速率呈先慢后快的特征,而全P储量则呈慢—快—慢增长,地上(叶、枝、干)、地下(根)部分表现为异速增长;随植被恢复,凋落物层全N、全P储量先增加后下降,增长速率为先快后慢,4—5年灌草丛全N、全P储量最低;土壤层全N、全P储量随植被恢复显著增加(P<0.05),全N储量增长速率呈快-慢-快特征,而全P储量呈先慢后快特征;从4—5年灌草丛到>90年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全N、全P储量分别增加了6031.5、454.7 kg/hm^(2),增幅分别为231.5%、41.1%;不同恢复阶段生态系统全N、全P均主要存储于土壤中,分别占生态系统全N、全P储量的87.3%—99.0%、96.5%—99.9%;生态系统全N、全P储量的垂直分配格局随植被恢复而变化,植被层全N、全P储量贡献率增加,而土壤层全N、全P储量贡献率下降,凋落物层变化较小;植被层、凋落物层、土壤层全N、全P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随植被恢复,植被层、凋落物层、土壤层N、P含量协同发展,P变化滞后于N。因此,可通过合理的经营管理措施促进植被恢复,提高植被层生物量以及N、P间的耦合协调性,以提高生态系统养分固持潜力和促进养分间的高效协调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植被层 凋落物层 土壤层 全N、全p储量 耦合关系
下载PDF
不同秸秆处理方式下春玉米N、P、有机质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冀雅珍 武海霞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0年第3期3-7,共5页
为确定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N、P及有机质的影响,试验设置了长秸秆还田(处理一)、粉碎秸秆还田加土壤改良剂(处理二)及对照(处理三)的3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0~20cm土层的全氮、有效磷含量要比20~50cm土层的含量要高,说明全氮、有效... 为确定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N、P及有机质的影响,试验设置了长秸秆还田(处理一)、粉碎秸秆还田加土壤改良剂(处理二)及对照(处理三)的3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0~20cm土层的全氮、有效磷含量要比20~50cm土层的含量要高,说明全氮、有效磷的含量主要集中在作物的根系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土层,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随着秸秆还田的逐渐腐化变质,其土壤养分在灌浆期达到峰值,而后,逐渐减少直至作物收获;不论是N、P含量还是有机质含量,在玉米全生育期均有处理二(FNT)>处理一(CN)>比处理三(CK);数据显示粉碎秸秆加土壤改良剂还田处理对土壤地力提升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秸秆还田处理 全氮 有效磷 土壤有机质 pH值
下载PDF
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属性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林小丁 窦春宇 +5 位作者 张彩云 刘力 张丽娜 杨敏 杨学云 张树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53-1862,共10页
【目的】土壤肥力显著影响作物产量,了解区域耕地土壤肥力历史变化趋势有助于指导农户施肥,以提升耕地肥力,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利用陕西省关中地区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40年(1980—2020年)发表的文献、土壤志等相关数据,采... 【目的】土壤肥力显著影响作物产量,了解区域耕地土壤肥力历史变化趋势有助于指导农户施肥,以提升耕地肥力,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利用陕西省关中地区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40年(1980—2020年)发表的文献、土壤志等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pH以及容重的变化趋势。【结果】1980—2020年,以10年为1个阶段,土壤有机质含量在4个阶段的中值依次为11.0、11.1、13.6和18.5 g/kg,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土壤全氮含量在最后10年的中值为0.95 g/kg,与前3个10年相比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在最后10年的中值(58 mg/kg)与第一个10年(53 mg/kg)相比有提高。土壤全磷含量4个10年中值依次为0.70、0.76、0.82和1.03 g/kg,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土壤有效磷含量在最后10年的中值为21.9 mg/kg,与前3个10年相比显著提高,且最后10年中80%含量数据均超过农学阈值(14 mg/kg)。土壤全钾含量4个10年中值依次为19.3、19.9、18.6和19.6 g/kg,整体变化不明显。土壤速效钾含量在2011—2020年的中值为212 mg/kg,与前3个10年含量(163、149、158 mg/kg)相比显著提高。土壤pH在最后10年的中值(7.76)与前3个10年(8.10、7.90、8.00)相比显著下降。而土壤容重4个10年中值依次为1.32、1.31、1.32和1.30 g/cm3,整体变化不明显。【结论】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40年来化学肥力中仅全钾含量变化不明显,近10~20年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比前20年显著增加,pH显著下降;土壤容重变化不明显。今后关中地区养分管理和耕作制度需要进一步调整,以提升养分利用效率及土壤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土壤碱解氮 土壤有效磷 土壤速效钾 土壤pH 土壤容重
下载PDF
宿州市耕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丁琪洵 詹雪洁 +4 位作者 张天恩 许诺 马秀婷 张长坤 马友华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7-105,共9页
分析土壤养分时空演变是实施精准农业与可持续土壤管理的前提。本研究利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分析方法分别对宿州市2010年和2019年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进行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2010年,2019年宿州... 分析土壤养分时空演变是实施精准农业与可持续土壤管理的前提。本研究利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分析方法分别对宿州市2010年和2019年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进行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2010年,2019年宿州市耕地土壤养分总体略微提升。其中:耕地土壤有机质总体分布为砀山县、萧县和泗县较缺,埇桥区中部乡镇较丰,均值为17.95 g·kg^(-1),增幅6.15%,土壤有机质中等含量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6.00%;土壤全氮含量基本持平,均值为1.06 g·kg^(-1),土壤全氮中等含量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0.80%;耕地土壤有效磷总体分布为砀山县南部乡镇较丰,埇桥区北部、泗县北部及南部乡镇较缺,均值为16.44 mg·kg^(-1),增幅10.73%,土壤有效磷中等含量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0.33%;耕地土壤速效钾总体分布为萧县、砀山县中等,埇桥区中部乡镇、灵璧县西部乡镇、泗县北部乡镇丰富,均值为149.37 mg·kg^(-1),增幅9.84%,土壤速效钾中等含量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7.30%。砂姜黑土、水稻土和黄褐土有效磷含量明显提升,增幅分别为27.76%、23.08%和16.68%。砂姜黑土和水稻土速效钾含量略微提升,增幅为18.37%和14.62%。石灰岩土速效钾略微降低,降幅11.86%。研究表明,2010—2019年宿州市耕地土壤养分呈有机质总体上升、全氮稳定、有效磷明显上升、速效钾稳中有升的变化规律。宿州市北部应注意增施有机肥和氮肥,东部可考虑补充磷肥、钾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土壤有机质 全氮 有效磷 速效钾 GIS 宿州市
下载PDF
洞庭湖平原区土壤全磷含量地统计学和GIS分析 被引量:108
6
作者 路鹏 彭佩钦 +6 位作者 宋变兰 唐国勇 邹焱 黄道友 肖和艾 吴金水 苏以荣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04-1212,共9页
以洞庭湖平原区典型景观单元为试点,利用GPS定位共取得651个耕层(0~20cm)土壤样品。通过对数转化、稳健统计、域法处理和Box-Cox转化4种数据处理方法对土壤全磷进行了正态分布性检验。结果表明,Box-Cox转化成功地使数据集服从正态分布... 以洞庭湖平原区典型景观单元为试点,利用GPS定位共取得651个耕层(0~20cm)土壤样品。通过对数转化、稳健统计、域法处理和Box-Cox转化4种数据处理方法对土壤全磷进行了正态分布性检验。结果表明,Box-Cox转化成功地使数据集服从正态分布并消弱了异常值的影响,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了实验变异函数的计算和最适合模型的拟合,得出土壤全磷最好的理论模型为球状模型,随后用普通克立格估值方法绘制了土壤全磷的空间分布图。在经过不同趋势阶数土壤全磷克立格(Kriging)插值误差的综合比较的基础上,结果表明趋势效应参数宜选取二阶。Kriging估值标准差(KSD)被认为是内插象素值的标准差,并为提高全磷的制图精度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应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率克立格法研究了洞庭湖平原典型区的土壤全磷的空间分布并进行了风险性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全磷不同含量水平下的概率分布图对风险性评价、合理施肥和控制磷素的面源污染的管理实践将是十分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学 平原区 GIS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GIS) 磷含量 Kriging估值 土壤全磷 风险性评价 数据处理方法 GpS定位 统计学分析 空间分布图 克立格估值 洞庭湖平原 土壤样品 稳健统计 正态分布 变异函数 球状模型 理论模型 综合比较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下潮土磷素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27
7
作者 信秀丽 钦绳武 +2 位作者 张佳宝 朱安宁 张丛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14-1520,共7页
【目的】研究在施磷量相等的条件下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潮土全磷、有效磷的演变的影响,为潮土地区农业生产和地力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南封丘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开始于1989年)为平台试验设置7个处理,即有机肥(OM)、1/2有... 【目的】研究在施磷量相等的条件下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潮土全磷、有效磷的演变的影响,为潮土地区农业生产和地力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南封丘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开始于1989年)为平台试验设置7个处理,即有机肥(OM)、1/2有机肥+1/2化肥(1/20M)、氮磷钾(NPK)、氮磷(NP)、磷钾(PK)、氮钾(NK)和不施肥处理(CK)分析比较了不同处理土壤的全磷、有效磷含量及两者比值的演变规律。【结果】所有施磷处理土壤全磷均与试验年份呈显著线性相关,1/2有机肥+1/2化肥、有机肥和氮磷钾处理土壤全磷年均增加量为0.0083、0.0081和0.011 g/kg;各处理2008~2010年3年平均土壤有效磷含量大小顺序为PK>OM>1/20M>NPK>NP>CK>NK施磷处理下试验进行的前11年土壤有效磷快速增加,以后达到稳定状态;有机肥处理和1/2有机肥+1/2化肥处理土壤有效磷与全磷的比值显著高于氮磷钾处理,试验20年后有机肥处理和1/2有机肥+1/2化肥处理有效磷/全磷是氮磷钾处理的1.9和1.4倍。磷素平衡与全磷及有效磷含量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1和0.886。磷素盈亏每增加100 kg/hm2土壤全磷含量增加0.04 g/kg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约为2 mg/kg。试验20年后其他理化性质与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与有效磷/全磷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提高有利于土壤磷素的活化。【结论】土壤全磷和有效磷的演变都显著受磷素盈亏的影响。在每年P_2O_5投入量相当于135 kg/hm^2时施用化肥更加有利于潮土全磷含量的提高;经过21年的不同施肥处理,平衡施用化肥处理有效磷含量只能维持在7 mg/kg左右这一水平处于中低水平,依旧需要磷的投入才能维持作物的高产。施用有机肥可以在不增加施磷量的条件下增加作物可吸收利用的磷。因此减少施磷量增施有机肥可能成为潮土地区减肥增效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全磷 有效磷 有机肥 化肥 磷素平衡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年限苹果园土壤碳、氮、磷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8
作者 杨雨林 郭胜利 +2 位作者 马玉红 车升国 孙文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85-691,共7页
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的重要因素。分析和讨论了5、101、5年苹果园耕层(0—20 cm)和0—20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和硝态氮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年、10年和15年的塬面苹果园表层土壤有机碳依次为7.5、6.7和6.7... 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的重要因素。分析和讨论了5、101、5年苹果园耕层(0—20 cm)和0—20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和硝态氮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年、10年和15年的塬面苹果园表层土壤有机碳依次为7.5、6.7和6.7 g/kg;全氮依次为0.940、.85和0.83 g/kg;但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随着种植年限而增加,与5年苹果园相比,塬面10年苹果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11%、60%,并且磷素的变异性随年限而增加。坡地10年、15年和20年苹果园土壤有机碳依次为6.36、.2和6.5 g/kg,全氮依次为0.76、0.76和0.81 g/kg;与10年苹果园相比,15年苹果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20%、28%。土壤剖面0—80 cm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磷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80 cm以下不同利用条件苹果园土壤碳、磷含量差异不大,氮素含量在100 cm土层下随苹果园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沟壑区 果园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土壤全磷 土壤有效磷
下载PDF
河西走廊盐渍土不同种植年限苜蓿根际磷含量变异特征 被引量:19
9
作者 高文星 张莉丽 +2 位作者 任伟 马斌 周志宇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7期54-58,共5页
盐渍土的改良利用已有大量研究,但在盐碱地种植牧草的报道并不多。试验以河西盐渍地2、3、4、5、8龄苜蓿Medicago sativa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材料,研究土壤全磷及有效磷含量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所有株龄苜蓿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全磷含量差... 盐渍土的改良利用已有大量研究,但在盐碱地种植牧草的报道并不多。试验以河西盐渍地2、3、4、5、8龄苜蓿Medicago sativa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材料,研究土壤全磷及有效磷含量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所有株龄苜蓿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有效磷含量根际高于非根际土壤。在种植苜蓿的前5年,有效磷在根际与非根际均显著增加,种植8年开始降低,而全磷无显著变化规律。根际pH值低于非根际,但根际酸化不明显。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和全磷含量,根际pH值和有效磷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地苜蓿 根际土壤 非根际土壤 有效磷 全磷 土壤pH值
下载PDF
土壤中总氮与总磷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实时检测方法 被引量:28
10
作者 袁石林 马天云 +2 位作者 宋韬 何勇 鲍一丹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50-153,共4页
以浙江省潮化盐土为研究对象,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探测土壤氮(N)和磷(P)的含量。从试验田采集6组土样,每组取20个样品,共计120个样品。利用均值法、卷积滤波确定最终光谱数据,然后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 以浙江省潮化盐土为研究对象,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探测土壤氮(N)和磷(P)的含量。从试验田采集6组土样,每组取20个样品,共计120个样品。利用均值法、卷积滤波确定最终光谱数据,然后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分别建立了土壤总氮和总磷的近红外光谱模型,其中采用PLS所建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54(N)、0.9327(P),预测标准误差分别为0.0321(N)、0.0089(P)。采用LS-SVM所建模型的预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3(N)、0.9547(P),预测标准误差为0.0378(N)、0.0101(P)。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近红外分析技术可以预测土壤总氮(N)和总磷(P)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测量 土壤总氮 土壤总磷 偏最小二乘法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东北玉米带农田土壤磷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姜勇 庄秋丽 +1 位作者 张玉革 梁文举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931-1936,共6页
对东北玉米带农田土壤全磷及有机磷在0~100cm剖面中的垂直分布及纬向分异的研究结果表明:海伦、哈尔滨、公主岭和大石桥点的土壤全磷含量随深度增加而下降,0~40cm土层全磷含量显著高于40~100cm土层(P<0.01);德惠、昌图和沈阳点40... 对东北玉米带农田土壤全磷及有机磷在0~100cm剖面中的垂直分布及纬向分异的研究结果表明:海伦、哈尔滨、公主岭和大石桥点的土壤全磷含量随深度增加而下降,0~40cm土层全磷含量显著高于40~100cm土层(P<0.01);德惠、昌图和沈阳点40~60cm土层土壤全磷含量相对较低,但各土层之间差异不大;0~20cm土层有机磷含量显著高于20cm以下各土层(P<0.05).土壤全磷和有机磷含量随着纬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土壤磷素纬向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土壤全磷和有机磷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东北玉米带农田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磷素含量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玉米带 农田土壤 全磷 有机磷 纬度梯度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紫色水稻土磷的盈亏及有效性 被引量:18
12
作者 樊红柱 陈庆瑞 +3 位作者 郭松 陈琨 秦鱼生 涂仕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4-162,共9页
【目的】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全磷、有效磷(Olsen-P)对磷素盈亏的响应,为西南紫色水稻土区科学施用磷肥提供依据。【方法】以四川遂宁34年(1982—2015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试验设8个处理,即不施肥(CK)、氮肥(N)、氮磷肥(NP)、... 【目的】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全磷、有效磷(Olsen-P)对磷素盈亏的响应,为西南紫色水稻土区科学施用磷肥提供依据。【方法】以四川遂宁34年(1982—2015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试验设8个处理,即不施肥(CK)、氮肥(N)、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有机肥(M)、有机肥+氮肥(MN)、有机肥+氮磷肥(MNP)和有机肥+氮磷钾肥(MNPK),分析了土壤磷素盈亏与全磷、Olsen-P的变化特征。【结果】不施磷肥(CK和N)作物每年从土壤中带走磷约13.22 kg/hm^2,且维持在较低的变化水平;单施有机磷肥处理(M与MN)作物携出磷量比不施磷肥提高了约1.73倍,磷素携出量呈增加趋势;施用磷肥(NP、NPK、MNP和MNPK)作物携出磷量在41.71~45.62 kg/hm^2之间,吸磷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不施磷肥土壤磷素常年处于亏缺状态,施磷土壤磷素年均盈余量为8.76~88.79 kg/hm^2,有机无机磷肥配施磷盈余量大于单施有机肥和单施无机磷肥,随施肥年限的延续磷盈余量呈上升趋势。土壤中磷含量随磷盈亏而变化,施用无机磷肥或有机无机磷肥配施土壤全磷和Olsen-P增量与磷盈亏呈显著正相关,而不施磷或单施有机磷这种响应关系不明显;土壤每盈余磷100kg/hm^2,NP、NPK、MNP和MNPK处理土壤中全磷分别增加0.14、0.16、0.015和0.018 g/kg,Olsen-P分别提高15.76、17.19、1.96和1.85 mg/kg。【结论】土壤磷素有效性随土壤磷素盈亏而变化,与加入磷素形态密切相关,西南紫色水稻土单施无机磷肥提升土壤磷含量的速率大于施用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紫色水稻土 磷盈亏 全磷 有效磷
下载PDF
太湖流域典型农田土壤磷库演变特征及环境风险预测 被引量:15
13
作者 汪玉 袁佳慧 +5 位作者 陈浩 陈光蕾 赵洪猛 徐灵颖 赵旭 王慎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40-1649,共10页
水体磷污染及其产生的富营养化等生态效应已成为流域性突出问题,其主要来源之一为农田磷流失。磷流失主要受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等因素影响,而土壤磷库又具有很强的空间分异特征。因此,聚焦水体富营养化较为突出的太湖流域,选取典型水旱... 水体磷污染及其产生的富营养化等生态效应已成为流域性突出问题,其主要来源之一为农田磷流失。磷流失主要受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等因素影响,而土壤磷库又具有很强的空间分异特征。因此,聚焦水体富营养化较为突出的太湖流域,选取典型水旱轮作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随机布点法采集农田土壤样本319份,植株样本83株,分析土壤磷库演变规律并预测其环境风险。研究结果表明: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及2009年前期调查结果相比,该区域土壤全磷与有效磷(Olsen-P)含量均显著提高。根据水稻土Olsen-P的临界意义,该区域93.1%的农田土壤有效磷含量超过10 mg·kg^(–1),土壤基本不缺磷;有效磷高于20 mg·kg^(–1)占总土壤样本的65.2%,说明大部分农田土壤磷库处于盈余状态。进一步基于磷素生物有效性的分级方法(biologically based P,BBP)对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进行分析,发现氯化钙磷(CaCl_(2)-P)、柠檬酸磷(Citrate-P)、酶提取磷(Enzyme-P)以及盐酸磷(HCl-P)与Olsen-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说明四种形态磷素均为土壤有效磷源。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土壤有效磷与植株地上部分(籽粒+秸秆)以及地下部分(根)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同时基于CaCl_(2)-P与Olsen-P的相关性分析,认为该区域能造成环境风险的土壤有效磷阈值为30 mg·kg^(–1),超过环境阈值,环境污染风险会大大增加。因此,针对该区域土壤磷库较强的空间差异性,建议在区域养分管理以及环境保护过程中重点关注土壤磷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全磷 有效性 环境阈值 时空变化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技术实时测定土壤中总氮及磷含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5
14
作者 陈鹏飞 刘良云 +3 位作者 王纪华 沈涛 陆安祥 赵春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5-298,共4页
及时、准确探测土壤中的氮、磷含量,有利于精准施肥决策,提高肥料利用率。研究表明近红外技术能够探测土壤的物理和养分状况。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北京大兴地区采集85份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氮、磷养分及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并利用傅... 及时、准确探测土壤中的氮、磷含量,有利于精准施肥决策,提高肥料利用率。研究表明近红外技术能够探测土壤的物理和养分状况。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北京大兴地区采集85份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氮、磷养分及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并利用傅里叶变换光谱技术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了土壤总氮(N)和总磷(P)的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所建模型的交叉检验决定系数(R2CV)分别为0.8626(N),0.6685(P)。用未参与建模的10个样品对模型进行外部检验,总N、总P的预测相关系数(r)分别为0.9698,0.8307,预测标准误差(RMSEP)分别为0.0095%(N),0.0086%(P),RPD值(检验集样品化学测定值标准差/预测标准误差)分别为3.78(N),1.69(P)。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光谱分析方法可以实现用近红外技术对土壤总N的精确探测及对土壤总P的粗略估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土壤 总氮 总磷
下载PDF
中国典型农田土壤磷素演化对长期单施氮肥的响应 被引量:17
15
作者 曲均峰 李菊梅 +2 位作者 徐明岗 戴建军 高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933-3939,共7页
【目的】探讨中国典型土壤长期单施氮肥对土壤全磷和Olsen-P磷的影响。【方法】以土壤肥力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应用常规化学分析法和数学统计方法,分析不同气候、不同耕作制度下15年单施氮肥(每季作物的施氮量为150kg·hm-2)... 【目的】探讨中国典型土壤长期单施氮肥对土壤全磷和Olsen-P磷的影响。【方法】以土壤肥力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应用常规化学分析法和数学统计方法,分析不同气候、不同耕作制度下15年单施氮肥(每季作物的施氮量为150kg·hm-2)处理对6种典型土壤全磷和Olsen-P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在长期单施氮肥条件下,耕作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Olsen-P均呈下降趋势,全磷含量下降幅度为2.7%~25.0%。单施氮肥全磷含量下降幅度大于不施肥。Olsen-P含量下降有一定阈值,阈值大约为4mg·kg-1。土壤Olsen-P含量下降率比全磷高几倍。耕层Olsen-P含量(y)与土壤磷素表观平衡(x)相关方程为y=0.0005x+3.9986,相关方程斜率很小,表明Olsen-P含量基本不受磷素表观平衡影响。【结论】长期单施氮肥加速了土壤全磷和Olsen-P的减少速度,其中全磷含量较低的土壤其下降幅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单施氮肥 土壤全磷 OLSEN-p
下载PDF
莫莫格湿地土壤氮磷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46
16
作者 白军红 邓伟 张玉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9-81,共3页
以莫莫格湿地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氮磷在湿地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 ,表层土壤全氮、全磷含量显著高于下层土壤 ,土壤全氮的水平变异性较全磷强 ;全氮和全磷的垂直分布总体变化趋势均为由上到下依次减少 ,且都以 5 0 cm处为其变化... 以莫莫格湿地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氮磷在湿地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 ,表层土壤全氮、全磷含量显著高于下层土壤 ,土壤全氮的水平变异性较全磷强 ;全氮和全磷的垂直分布总体变化趋势均为由上到下依次减少 ,且都以 5 0 cm处为其变化转折点 ,但全氮的变化较全磷快 ;全磷、全氮含量与土壤有机质、N/ P比极显著相关 ,但p H值对其影响十分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莫格湿地 土壤 全氮 全磷 空间分布
下载PDF
长期施肥条件下潮土土壤磷素对磷盈亏的响应 被引量:35
17
作者 杨军 高伟 任顺荣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4738-4747,共10页
【目的】土壤磷素状况是评价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之一。探讨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效磷、全磷对土壤磷素盈亏(平衡)的响应,为潮土区施肥管理和土壤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了天津潮土33年(1979—2012)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中,不同施肥... 【目的】土壤磷素状况是评价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之一。探讨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效磷、全磷对土壤磷素盈亏(平衡)的响应,为潮土区施肥管理和土壤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了天津潮土33年(1979—2012)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中,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磷素盈亏与Olsen磷、全磷的变化特征。【结果】长期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钾配施(NK)及秸秆与氮肥配施(NS)处理,土壤中磷素常年处于亏缺状态。施磷处理(PK,NP,NPK)和有机肥与氮肥配施(NM),土壤中磷素均有盈余,PK处理盈余最多,但随试验年限延长(约20年后),NP,NPK和NM处理土壤中磷素盈余量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效磷增加量随磷盈亏而变化,二者呈显著正相关(P<0.05)。施用无机磷肥或有机肥,均可使土壤中的磷素盈余,土壤中每盈余100 kg·hm-2磷,PK、NP、NPK、NM处理土壤中的Olsen磷分别增加3.59、1.19、1.75和2.40 mg·kg-1。长期不同施肥,土壤磷平衡与土壤全磷增量间呈正相关,但不同处理下差异较大。单施氮肥(N)和秸秆还田(NS)处理,可认为累积磷平衡对土壤全磷增量无影响。施用无机磷肥或有机肥,土壤中每盈余100 kg P·hm-2,PK、NP、NPK、NM处理土壤中全磷分别增加0.06、0.07、0.07和0.10 g·kg-1。【结论】土壤磷素盈亏状况与肥料配施类型密切相关,长期施用化学磷肥或有机肥,土壤有效磷、全磷增加量与土壤磷素盈亏呈显著直线正相关。有机肥与氮肥配施提升土壤全磷的速率大于施用化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潮土 Olsen磷 全磷 磷盈亏
下载PDF
灌漠土上连续间作对作物生产力和土壤化学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柳欣茹 包兴国 +1 位作者 王志刚 李隆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51-962,共12页
间套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髓,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现代农业中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然而,长期间套作条件下的土壤肥力变化研究较为缺乏。在甘肃武威连续6年(2009—2014年)进行定位试验,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主... 间套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髓,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现代农业中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然而,长期间套作条件下的土壤肥力变化研究较为缺乏。在甘肃武威连续6年(2009—2014年)进行定位试验,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主因素为三个施磷水平(0、40和80 kg hm-2),副因素为9种种植模式(蚕豆/玉米、大豆/玉米、鹰嘴豆/玉米和油菜/玉米间作,蚕豆、大豆、鹰嘴豆、油菜和玉米单作),分别在第5年(2013年)和第6年(2014年)测定体系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主要化学指标,旨在明确连续间作条件下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1)三个施磷水平平均下,间作显著提高体系籽粒产量,鹰嘴豆、蚕豆、大豆和油菜与玉米间作体系平均产量比对应单作分别高出38.2%、32.6%、34.0%和38.4%;2)与单作相比,间作种植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3)施磷及种植方式对土壤全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4)间作种植与单作相比在2013年分别显著降低土壤Olsen P含量5.2%、6.9%、15.9%和11.3%,2014年间作相对于单作土壤Olsen P无显著变化;5)间作显著降低土壤速效钾含量,2年平均下降10.3%、14.1%、8.5%和13.2%;6)施磷和作物组合以及间作均未显著改变土壤p H。总之,连续种植5—6年,间作相对于单作仍能提高体系作物籽粒产量,施磷也能提高体系籽粒产量,80 kg hm-2施磷量时产量达到最高;间作有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Olsen P和速效钾含量趋势,土壤全氮和p H未受到施磷和间作的影响。表明在合理的施肥条件下,间套作不仅相对于单作提高了作物产量,还能够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生产力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土壤有效磷 土壤速效钾
下载PDF
浙江省耕地土壤氮磷钾现状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麻万诸 章明奎 吕晓男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80,共10页
对浙江省11个地市83县(市、区)的耕地土壤全N、有效P和有效K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第2次土壤普查相比,浙江省耕地土壤全N和有效K平均含量略有下降,有效P平均含量明显增加;全N质量分数低于1g爛kg-1、有效P质量分数低于10mg爛kg-1和有效K... 对浙江省11个地市83县(市、区)的耕地土壤全N、有效P和有效K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第2次土壤普查相比,浙江省耕地土壤全N和有效K平均含量略有下降,有效P平均含量明显增加;全N质量分数低于1g爛kg-1、有效P质量分数低于10mg爛kg-1和有效K质量分数低于80mg爛kg-1的比例分别占13.90%、44.80%和48.17%;土壤全N、有效P和有效K等3种养分中存在1种以上养分低于以上数值的样本占总样本的73.79%,土壤N、P、K等3种养分不平衡状况明显;土壤全N、有效P和有效K存在较大的空间分异,变异程度为有效P(192%)>有效K(71%)>全N(39%);土壤全N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积累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黏土>黏壤土>壤土>砂土,水网平原>河谷平原>高丘、低丘>滨海平原;土壤有效P含量随pH的下降而增加,其中砂土>壤土>黏壤土、黏土,高丘、滨海平原>河谷平原、低丘>水网平原;土壤有效K与土壤pH、质地和地貌类型存在一定的关系,随土壤pH值的下降而下降,其中黏土>黏壤土>壤土>砂土,滨海平原>水网平原>河谷平原>低丘>高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耕地土壤 全N 有效p 有效K 状况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不同磷处理对污染土壤中有效态铅及磷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49
20
作者 陈世宝 朱永官 马义兵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140-1144,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含磷化合物对污染土壤中铅有效性的影响及其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状况,对3种不同性质的含磷化合物按含量为2500、5000 mg·kg^-1进行了土柱试验.结果表明,对铅污染土壤施入磷酸氢钙(SSP)、磷矿粉(PR)及羟基磷灰石(H... 为了研究不同含磷化合物对污染土壤中铅有效性的影响及其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状况,对3种不同性质的含磷化合物按含量为2500、5000 mg·kg^-1进行了土柱试验.结果表明,对铅污染土壤施入磷酸氢钙(SSP)、磷矿粉(PR)及羟基磷灰石(HA)能显著降低土壤表层CaCl2(0.01 mol·L^-1)提取态铅的含量,且有效铅的含量随磷施入含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在施磷270 d后,施入含量为5000 mg·kg^-1的磷酸氢钙(SSP5)、磷矿粉(PR5)及羟基磷灰石(HA5)处理土壤有效铅的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86.6%、81.1%和89.7%.对不同深度土壤有效磷和全磷含量分析表明,土壤中施入不同溶解性质的磷显著增加了土壤表层(0~10 cm)的有效磷(Olsen-p)及全磷的含量,土壤中有效磷及全磷的含量随着土柱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除了SSP5处理外,上述不同磷处理对于大于50 cm深度的土壤中的有效磷和全磷变化没有显著影响,而所有处理对于大于70 cm深度的土壤中有效磷和全磷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在铅污染土壤中施入不同性质的磷能显著降低土壤中CaCl2(0.01 mol·L^-1)提取态铅的含量,而土壤中施入的磷在土壤垂直剖面的迁移却很少,即使是易溶性的磷酸氢钙(SSP)也不会造成大于70cm深度的土壤剖面中磷含量的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与土壤胶体对磷的强力吸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修复剂 有效态铅 有效磷 全磷 土柱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