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rtilization and Soil Ploughing Practices under Changing Physical Environment Lead to Soil Organic Carbon Dynamics under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in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A Scoping Review
1
作者 Salwinder Singh Dhaliwal Arvind Kumar Shukla +8 位作者 Sanjib Kumar Behera Sarwan Kumar Dubey Agniva Mandal Mehakpreet Kaur Randhawa Sharanjit Kaur Brar Gagandeep Kaur Amardeep Singh Toor Sohan Singh Walia Priyadarshani Arun Khambalk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4年第1期82-113,共32页
Ploughing and fertilization practices in rice-wheat system have deteriorated the soil carbon (C) pools.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CA) based management approaches have proven to enhance C sequestration and reverse the ... Ploughing and fertilization practices in rice-wheat system have deteriorated the soil carbon (C) pools.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CA) based management approaches have proven to enhance C sequestration and reverse the loss of soil-organic-carbon (SOC), which further enhances soil fertility. Different fractions of SOC pools react to the alterations in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indicate changes in SOC dynamics as compared to total C in the soil. Higher SOC levels in soil have been observed in case of reduced/no-till (NT) practices than conventional tillage (CT). However, between CT and zero tillage/NT, total SOC stocks diminished with an increase in soil depth, which demonstrated that the benefits of SOC are more pronounced in the topsoil under NT. Soil aggregation provides physical protection to C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sized particles, thus, the improvement in soil aggregation through CA is an effective way to mitigate soil C loss. Along with less soil disturbance, residual management, suitable crop rotation,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manures and fertilizers, and integrated nutrient management have been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not only improving soil C stock but also enhancing the soil health and productivity. Thus, CA can be considered as a potential method in the build-up of SOC of soil in rice-wheat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LLAGE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Soil Organic Carbon Carbon Fractions Rice-Wheat System Organic Amendments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对川中丘陵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马胜兰 况福虹 +4 位作者 林洪羽 崔俊芳 唐家良 朱波 蒲全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44-1358,共15页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物理特征的影响,为川中丘陵紫色土区建立“提升土壤质量、高效利用秸秆”的种植业副产物利用模式,同时为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田间长期定位试验(2006—至今),采用原位监测和计算...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物理特征的影响,为川中丘陵紫色土区建立“提升土壤质量、高效利用秸秆”的种植业副产物利用模式,同时为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田间长期定位试验(2006—至今),采用原位监测和计算机断层微扫描技术(CT)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秸秆还田量(无秸秆还田(RMW0)、秸秆30%还田(RMW30)、秸秆50%还田(RMW50)和秸秆100%还田(RMW100))差异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耕层土壤物理特征的影响。【结果】(1)秸秆还田可明显改善土壤透气、持水和导水性能,随秸秆还田量增加改善效果明显增加。RMW30、RMW50和RMW100处理较RMW0处理土壤容重分别显著降低15.2%、11.7%和17.9%,土壤孔隙度则分别显著增加18.4%、13.7%和21.3%。另外,RMW100处理饱和导水率高达1.62 mm·min^(-1),导水性能优于其他处理。(2)秸秆还田促进已有孔隙发育成更大孔隙,且孔隙均匀性和孔隙间连通性明显改善,RMW100和RMW50处理对土壤大孔隙组成的改善优于RMW30和RMW0处理。RMW100处理平均孔隙直径趋大,孔隙间连通性最优。RMW50处理孔隙均匀性明显提高,大小孔隙配比较其他处理更合理。(3)与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后>2 mm团聚体数量显著增加,0.25—2 mm团聚体数量显著减少,秸秆还田有利于形成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促进中团聚体向大团聚体转变,RMW50和RMW100处理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RMW30处理。(4)土壤容重、>0.25 mm团聚体和大孔隙特征是反映石灰性紫色土区耕层土壤物理特征的主要指标,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对土壤物理性质的解释度分别为57.8%和23.6%。RMW50与RMW100处理土壤物理特征接近,与RMW0和RMW30处理在PC1和PC2轴上出现明显离散。【结论】川中丘陵紫色土区在产量无显著差异的基础上,不同秸秆还田量对耕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存在差异,秸秆50%和100%还田效果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优于秸秆30%还田和不还田处理,宜因地制宜进行还田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紫色土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土壤团聚体 土壤孔隙
下载PDF
河北滨海盐碱地浅层轻度咸水资源冬小麦灌溉安全利用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高会 赵亮 +2 位作者 刘斌 付同刚 刘金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02-1109,共8页
河北滨海盐碱耕地缺少灌溉水资源,该区具有丰富的浅层微/轻度咸水资源,冬小麦生长关键期适当进行微/轻度咸水灌溉能够缓解该区农田灌溉危机。本文以河北省滨海盐碱地为研究对象,选择沧州市南大港产业园区马营村为试验基地,开展浅层轻度... 河北滨海盐碱耕地缺少灌溉水资源,该区具有丰富的浅层微/轻度咸水资源,冬小麦生长关键期适当进行微/轻度咸水灌溉能够缓解该区农田灌溉危机。本文以河北省滨海盐碱地为研究对象,选择沧州市南大港产业园区马营村为试验基地,开展浅层轻度咸水冬小麦农田灌溉试验,分析咸水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北滨海盐碱地浅层轻度咸水(6 g∙L^(-1))在冬小麦拔节—抽穗期进行一次600 m^(3)∙hm^(-2)的灌溉,产量能够达到旱作冬小麦的1.5倍以上,增产效果明显。2)基于暗管排水排盐工程、在雨季保持多年平均降雨量条件下,2016—2018年雨季后试验地土壤平均含盐量分别为2.86 g∙kg^(-1)、1.60 g∙kg^(-1)和1.38 g∙kg^(-1),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由此得出:河北滨海盐碱地浅层咸水资源在冬小麦灌溉方面能够实现安全利用。在此基础上,以河北滨海沧州市为例分析浅层咸水资源利用前景,从水资源量上,1~5 g∙L^(-1)的浅层微/轻度咸水资源可以满足冬小麦农田因地下水压采限采造成的至少1.7×10^(8)m^(3)灌溉水量亏缺,从耕地资源方面,扩大一年两熟种植面积,增加冬小麦种植面积约131000 hm2。研究结果可为河北滨海盐碱地咸水资源安全利用、土壤健康和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冬小麦 咸水灌溉 土壤盐分 作物产量 暗管排盐
下载PDF
长期施用氮肥对麦玉轮作体系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何冰 刘璐 +2 位作者 魏静 孙志梅 马文奇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共7页
本研究依托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12年定位试验,采用湿筛法分析不同氮肥用量(N0、N100、N180、N255、N330)对水稳性团聚体粒径组成、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个施氮水平下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0.25 mm... 本研究依托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12年定位试验,采用湿筛法分析不同氮肥用量(N0、N100、N180、N255、N330)对水稳性团聚体粒径组成、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个施氮水平下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0.25 mm)和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微团聚体(<0.25 mm)。施用氮肥处理(N100、N180、N255和N330)较不施氮肥处理显著提高了>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N255处理>2 mm和0.5-2 mm粒径较N0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而过量施用氮肥(N330处理)则会降低<2 mm粒径团聚体比重和该粒径有机碳含量。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与>2 mm团聚体含量、>2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与该粒径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适量施用氮肥可以增加>2 mm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分布和该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且不会明显破坏土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玉轮作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不同腐熟度有机肥对麦玉轮作系统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陈方可 张世文 +2 位作者 梁玉伟 王维瑞 张蕾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631-2639,共9页
【目的】探究施用不同腐熟度有机肥对麦玉轮作系统土壤的影响及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堆肥过程与施肥过程相结合,通过2年连续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单施化肥(CK-H,对照)。腐熟度70%有机肥(GI70)、腐熟度100%有机肥(GI100)... 【目的】探究施用不同腐熟度有机肥对麦玉轮作系统土壤的影响及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堆肥过程与施肥过程相结合,通过2年连续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单施化肥(CK-H,对照)。腐熟度70%有机肥(GI70)、腐熟度100%有机肥(GI100)共3个处理,测定堆肥完成后不同腐熟度有机肥的养分差异,对施用有机肥后麦玉两季轮作土壤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及小麦、玉米产量进行测定,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明确施肥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堆肥结束时,与有机肥GI70处理相比,有机肥GI100处理的有机质、全氮、全钾、含水率显著高于前者(P<0.05),GI100有机质含量为GI70的2.90倍,GI100全氮含量为GI70处理的1.37倍,GI100全钾含量为GI70的1.77倍,GI100处理含水率为GI70处理的1.68倍,且有机肥GI00处理比有机肥GI70处理的清洁度更好。小麦第1季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均高于CK-H处理,玉米第1季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均高于CK-H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在第1季小麦、玉米收获期呈下降趋势;小麦、玉米第2季收获期类似,有机肥处理组均高于CK-H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则低于CK-H处理。小麦-玉米轮作第1年,GI100、GI70处理小麦分别增产17.00%、9.90%,玉米分别增产11.97%、1.41%。小麦-玉米轮作第2年,小麦季GI100、GI70处理产量分别增产12.89%、9.59%,玉米季GI100、GI70处理产量分别增产19.44%、17.17%。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有机肥的肥力指标、技术指标、重金属含量对麦玉轮作系统土壤、作物产量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5(0.94)、0.13(0.40)、-0.32(-0.61)。【结论】施用较高腐熟度的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和小麦、玉米产量具有正向调控作用,有机肥的肥力指标、技术指标、重金属含量是影响土壤肥力、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研究可为土壤培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熟度 麦玉轮作 土壤肥力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稻麦轮作下施用猪粪水对作物生长及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
6
作者 陈广银 曹海南 +5 位作者 吴佩 黄艳 汪玉 刘红江 董金竹 方彩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3-903,共11页
为解决猪粪水农田利用问题,确定其最佳施用量,降低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在实验室条件下,基于自制土柱,研究了猪粪水不同比例替代化肥及猪粪水全量替代化肥下不同施用量对稻麦生产及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分析了稻麦株均穗数、叶绿素含量、... 为解决猪粪水农田利用问题,确定其最佳施用量,降低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在实验室条件下,基于自制土柱,研究了猪粪水不同比例替代化肥及猪粪水全量替代化肥下不同施用量对稻麦生产及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分析了稻麦株均穗数、叶绿素含量、穗和秸秆产量、穗和秸秆中氮磷含量、土壤渗滤液理化特性以及土壤氮磷、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猪粪水50%和100%替代化肥氮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稻麦生长,提高稻麦植株产量,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猪粪水全量替代化肥氮条件下,当猪粪水用量为200%化肥氮时,稻、麦穗均获得最大产量;施用猪粪水提高了稻、麦穗和秸秆中氮磷含量,减缓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下降幅度,提高了土壤全磷含量,但过量施用猪粪水造成水稻烂根、死苗,小麦疯长,土壤渗滤液中氮磷浓度升高,污染地下水的风险增加,部分指标甚至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Ⅳ类水标准;大量施用猪粪水还会造成铜、镉和铅等在土壤中积累,锌含量无明显增加。综上所述,在本研究条件下猪粪水替代化肥是可行的,建议猪粪水用量低于200%化肥时可在促进稻麦生长、培肥土壤和控制农田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猪粪水 农田土壤质量 氮素 土壤渗滤液 作物产量
下载PDF
基于SWAP-IES的旱区春小麦长势和产量模拟
7
作者 金建新 丁一民 +1 位作者 孙振源 朱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6-76,共11页
基于观测数据和作物模型相同化的田块尺度作物生长监测,对于农田精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构建能准确模拟旱区春小麦长势和产量的同化模拟模型,该研究利用SWAP(soil-water-atmosphere-plant)模型和迭代集合平滑器算法(iterative ensembl... 基于观测数据和作物模型相同化的田块尺度作物生长监测,对于农田精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构建能准确模拟旱区春小麦长势和产量的同化模拟模型,该研究利用SWAP(soil-water-atmosphere-plant)模型和迭代集合平滑器算法(iterative ensemble smoother,IES),构建了适合旱区春小麦的SWAP-IES同化模拟系统,并利用2019—2020年田间观测试验数据,评估了同化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土壤水分(soil water content,SW)及其组合在旱区春小麦生长模拟和估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相较于无同化情景,在吸收6次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后,模型对土壤水分模拟的R^(2)从0.48提升到0.87。同化LAI时,各水分胁迫处理下LAI的模拟精度均最高,R^(2)从无同化的0.35~0.62提升到0.76~0.96。同化LAI+SW时,各处理对生物量模拟的精度均最高,R^(2)从无同化的0.40~0.67提升到0.73~0.96。轻度水分胁迫处理(T4~T5)下,仅同化LAI即可达到较好的估产效果,相对误差为4.05%~9.17%,而在中度或重度水分胁迫处理(T1~T3)下,准确的产量估算需同时吸收LAI和SW,相对误差为3.87%~8.38%。开花期和拔节期的观测数据对提高SWAP-IES系统估产精度的作用最大,同时吸收开花期和拔节期LAI+SW观测数据时估产的R^(2)可从无同化的0.45提高到0.79。说明所构建的SWAP-IES同化模拟系统,在融入开花期和拔节期等关键生育期的观测数据后能有效模拟不同水分处理下春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过程,可为田块尺度下旱区春小麦精准监测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胁迫 土壤 SWAP-IES系统 数据同化 春小麦 生长模拟 产量估测
下载PDF
土壤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于丽娜 戈秋妹 +2 位作者 任莹 韩欣芃 尹宝重 《河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6期35-40,共6页
为了明确轮耕对土壤小麦根系活力和活跃吸收面积比例的影响,2020~2021年小麦季,在辛集市马兰农场,通过大田试验方式,选择前期已进行耕作处理连续3 a的麦田进行不同的土壤耕作方式处理,耕作方式设连年深松(S)、隔年深松(SR)、隔2 a深松(S... 为了明确轮耕对土壤小麦根系活力和活跃吸收面积比例的影响,2020~2021年小麦季,在辛集市马兰农场,通过大田试验方式,选择前期已进行耕作处理连续3 a的麦田进行不同的土壤耕作方式处理,耕作方式设连年深松(S)、隔年深松(SR)、隔2 a深松(SRRS)和连年旋耕(R,CK)4个处理,测定了各土壤耕作方式下不同土层深度的小麦根系活力和活跃吸收面积比例,并分析了小麦根系活力与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比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旋耕或旋耕/深松交替的地块,均有利于提高0~15 cm土层的小麦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比例;而深松/旋耕交替,尤其是隔年深松,有利于提高15~45 cm土层的小麦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比例。(2)旋耕(R)有利于提高0~15 cm土层土壤的小麦根系活力,而旋耕与深松交替(SR或SRRS)处理则利于提高15~60 cm土层的小麦根系活力,平均较单独深松或旋耕处理提高33.3%和16.9%。(3)根系活力在不同土层相关性较高,上层与下层根系活力具有显著正相关(平均r为0.68~0.90);活跃根系吸收面积比例在上下土层之间相关性较差。在连续采用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的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隔年深松可有效提高小麦根系活力,增大小麦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的比例,具备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土壤耕作方式 根系活力 根系活跃吸收面积
下载PDF
土壤-小麦系统中5种重金属含量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邵云 李春喜 +2 位作者 李向力 姜丽娜 鲁旭阳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5-28,共4页
采用盆栽方法,对土壤和小麦三叶期地上部分、成熟期籽粒的Cd,Pb,As,Cu,Zn 5种重金属含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三叶期地上部分和成熟期籽粒中5种重金属含量均随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其中,籽粒与土壤重金属含量之间具有极... 采用盆栽方法,对土壤和小麦三叶期地上部分、成熟期籽粒的Cd,Pb,As,Cu,Zn 5种重金属含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三叶期地上部分和成熟期籽粒中5种重金属含量均随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其中,籽粒与土壤重金属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二次函数回归关系,而籽粒与三叶期地上部分重金属含量之间有着极显著的直线回归关系;在土壤-小麦系统中,5种重金属在籽粒中的富集能力依次为:Zn>Cd>Cu>As>P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小麦系统 重金属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基于农业区位论的北京市土壤-小麦系统中重金属Pb积累特征及其健康风险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志凡 赵烨 +2 位作者 谷蕾 呼红霞 田青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42-1147,共6页
基于农业区位论,采集23组土壤-小麦匹配样品,探究北京市不同圈层土壤-小麦系统中Pb的全量、形态与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①频繁的交通活动与工业释放致使城区土壤呈现出Pb污染,而长期污水灌溉等农业活动导致了近郊平原局部土壤Pb污染。... 基于农业区位论,采集23组土壤-小麦匹配样品,探究北京市不同圈层土壤-小麦系统中Pb的全量、形态与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①频繁的交通活动与工业释放致使城区土壤呈现出Pb污染,而长期污水灌溉等农业活动导致了近郊平原局部土壤Pb污染。②土壤中Pb主要以残余态与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其次是铁锰氧化态,而碳酸盐结合态与离子交换态非常少。Pb的活性从中心城区到近郊平原、远郊平原逐渐下降。③小麦植株中Pb含量与土壤中铁锰氧化态Pb含量呈正相关;④麦粒中Pb的富集系数仅约为0.004 4,但仍发现城区与近郊麦粒中部分Pb含量超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小麦系统 PB 生物有效性 健康风险 空间差异性
下载PDF
金昌市市郊农田土壤-小麦系统Cu、Zn、Ni行为特性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媛 南忠仁 +2 位作者 刘晓文 王胜利 丁海霞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98-302,共5页
以干旱区典型矿业城市——金昌市市郊农田和小麦作为研究对象,考察重金属元素(Cu、Zn、Ni)在土壤-小麦系统中的富集及迁移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农田土壤均有一定程度重金属积累;其中Ni积累最为严重,其平均质量分数超过土壤环境质... 以干旱区典型矿业城市——金昌市市郊农田和小麦作为研究对象,考察重金属元素(Cu、Zn、Ni)在土壤-小麦系统中的富集及迁移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农田土壤均有一定程度重金属积累;其中Ni积累最为严重,其平均质量分数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其次是Cu,其平均质量分数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而元素Zn的积累不显著;②小麦各组织(籽粒、麦壳、麦叶、茎秆、根须)中也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属积累,其中元素Ni、Cu易在小麦根部积累,元素Zn易在小麦籽粒中积累;部分样品的籽粒中Cu含量超过中国食物卫生标准,超标率为18.18%,所有样品的Zn含量均未超出中国食品卫生标准,Ni在所有样品籽粒中的含量均超过人造奶油卫生标准。③不同元素在小麦体内迁移能力为Zn>Cu>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昌 市郊农田 土壤-小麦系统 行为特性
下载PDF
郑汴路路旁土壤-小麦系统重金属积累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剑 马建华 宋博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24-628,共5页
按离路基不同距离采集土壤、麦苗和籽粒样品,在测定样品重金属(Pb、Cd、Zn、Cr和Cu)的基础上,开展了路旁土壤-小麦系统重金属分布、积累和污染状况分析,并对膳食小麦(Triticumaestivum)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小麦... 按离路基不同距离采集土壤、麦苗和籽粒样品,在测定样品重金属(Pb、Cd、Zn、Cr和Cu)的基础上,开展了路旁土壤-小麦系统重金属分布、积累和污染状况分析,并对膳食小麦(Triticumaestivum)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小麦系统重金属含量随着离开路基距离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重金属含量>麦苗重金属含量>籽粒重金属含量。2)麦苗和小麦籽粒对土壤重金属富集能力的大小顺序均为Cu>Cd>Zn>Pb>Cr,麦苗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大于小麦籽粒。3)膳食小麦所致的Cd个人健康风险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汴公路 土壤-小麦系统 重金属积累 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下载PDF
水旱轮作土壤-小麦系统CO_2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3
作者 韩广轩 朱波 +3 位作者 张中杰 高美荣 江长胜 郑循华 《生态环境》 CSCD 2004年第2期182-185,共4页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川中丘陵区水旱轮作区的小麦进行全生长季CO2排放观测。结果表明,(1)土壤-小麦系统的CO2排放通量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凌晨4:00~6:00排放量最低,随着温度的升高,CO2的排放量逐渐增大,在午后1:00~3:00达到峰值...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川中丘陵区水旱轮作区的小麦进行全生长季CO2排放观测。结果表明,(1)土壤-小麦系统的CO2排放通量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凌晨4:00~6:00排放量最低,随着温度的升高,CO2的排放量逐渐增大,在午后1:00~3:00达到峰值。分析表明,气温和地表温度与土壤-小麦系统CO2排放通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2)土壤-小麦系统CO2排放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分析表明,小麦生物量和气温与土壤-小麦系统CO2排放季节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3)在小麦各个生育期中,CO2平均排放通量常规处理>无氮处理>空白>裸地。水旱轮作区小麦常规处理、无氮处理、空白点和裸地的CO2排放通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74.51、362.23、239.91、129.47 mg/(m2h)。在小麦的各个生育期中,RH、RAR和RAS对土壤-小麦系统CO2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20%、20%和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小麦系统 CO2排放 水旱轮作 川中丘陵区
下载PDF
UV-B增强与秸秆施用对土壤-冬小麦系统CO_2排放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胡正华 杨燕萍 +3 位作者 陈书涛 李涵茂 李岑子 申双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30-1134,共5页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人工增强紫外辐射的方法模拟UV-B增强,应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冬小麦系统的CO_2排放通量,研究UV-B增强与秸秆施用对土壤-冬小麦系统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UV-B增强与秸秆施用没有改变CO_2排放通量的季...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人工增强紫外辐射的方法模拟UV-B增强,应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冬小麦系统的CO_2排放通量,研究UV-B增强与秸秆施用对土壤-冬小麦系统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UV-B增强与秸秆施用没有改变CO_2排放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UV-B具有抑制效应,显著降低了拔节-孕穗期的CO_2排放,降幅达15.48%(P=0.055).秸秆施用对CO_2排放具有促进效应,使返青期和拔节-孕穗期的CO_2排放分别增加了59.52%(P=0.005)和13.10%(P=0.092).秸秆施用和UV-B增强处理增加了返青期的CO_2排放,增幅为30.95%(P=0.083).对照、UV-B增强、秸秆施用和秸秆施用+UV-B增强4种处理的系统CO_2排放与气温都存在极显著的指数关系(P<0.01),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56,0.60,0.45和0.51,温度敏感系数Q_(10)值分别为1.83,1.97,1.55和1.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辐射 秸秆施用 CO2排放 土壤-冬小麦系统
下载PDF
UV-B辐射增强对冬小麦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和N_2O排放日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燕萍 胡正华 +3 位作者 李涵茂 陈书涛 季雨虹 李岑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733-1741,共9页
通过田间试验,应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土壤-冬小麦系统以及土壤的呼吸速率和N2O排放通量,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土壤-冬小麦系统、土壤的呼吸速率和N2O排放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冬小麦系统和土壤的呼吸速率存在着明显的日... 通过田间试验,应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土壤-冬小麦系统以及土壤的呼吸速率和N2O排放通量,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土壤-冬小麦系统、土壤的呼吸速率和N2O排放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冬小麦系统和土壤的呼吸速率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规律,UV-B辐射增强处理并没有改变其日变化规律,但对呼吸速率有抑制作用。在日温差较大的晴天,土壤-冬小麦系统和土壤的N2O排放通量也呈规律性日变化,UV-B辐射增强处理没有改变其日变化规律。在拔节至抽穗期,UV-B辐射增强对土壤-冬小麦系统的日均呼吸速率、N2O排放通量和土壤的日均N2O排放通量均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土壤的日均呼吸速率;在开花期,UV-B辐射增强对土壤-冬小麦系统和土壤的日均呼吸速率、N2O排放通量均没有显著影响;在灌浆期,UV-B辐射增强显著降低了土壤-冬小麦系统的日均呼吸速率、N2O排放通量和土壤的日均N2O排放通量,但对土壤的日均呼吸速率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辐射 土壤-冬小麦系统 土壤 呼吸速率 N2O 日变化
下载PDF
2,4,6-三氯酚在土壤-小麦生态系统中的迁移、降解 被引量:4
16
作者 戴树桂 王菊先 王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用GC/ECD法测定土壤-小麦模拟生态系统中,2,4,6-三氯酚(TCP)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值,显示出TCP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3天,在小麦中的半衰期为8天。实验周期以后,土壤、小麦中未检出TCP残留物。假设TCP在系统... 用GC/ECD法测定土壤-小麦模拟生态系统中,2,4,6-三氯酚(TCP)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值,显示出TCP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3天,在小麦中的半衰期为8天。实验周期以后,土壤、小麦中未检出TCP残留物。假设TCP在系统中的迁移、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过程,用二室系统模型预测了该土壤-小麦系统,土壤和小麦中TCP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值,比较TCP浓度的预测值与实验值,说明此模型是可靠的。实验结果为经天津土地处理系统处理后污水的安全回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小麦 迁移 降解 三氯酚 污水灌溉
下载PDF
不同耕法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8
17
作者 赵秉强 李凤超 +1 位作者 薛坚 李增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87-596,共10页
在小麦、玉米两熟田上,秋季麦前实行1~2年的耙茬少耕,具有促根生长和提高深层土壤根系活性的作用,使小麦增产。耙茬少耕配合秸秆还田,促根增产的效果尤为明显。但连续少耕3~4年后,因耙层底部(15~20cm)形成耙底层影响根系正常下扎和活... 在小麦、玉米两熟田上,秋季麦前实行1~2年的耙茬少耕,具有促根生长和提高深层土壤根系活性的作用,使小麦增产。耙茬少耕配合秸秆还田,促根增产的效果尤为明显。但连续少耕3~4年后,因耙层底部(15~20cm)形成耙底层影响根系正常下扎和活性,小麦花后根系衰老快,使小麦减产,耙秸还田的增产效果亦逐渐丧失。短期1~2年的耙茬少耕及耙秸还田与翻耕或深松结合为轮耕,促根增产,能充发分挥耙茬少耕高效、争时、节能、降本、护土、增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耕 土壤耕作 冬小麦 根系生长
下载PDF
开发利用土壤深层水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以肥调水”的大田试验研究 被引量:33
18
作者 刘庚山 郭安红 +2 位作者 安顺清 林日暖 任三学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3-429,共7页
我国北方冬小麦生育期内干旱少雨,农业水资源紧缺,因此,由汛期降水形成的底墒,特别是土壤深层储藏的水分则成为小麦生长的重要水源之一。在中国气象局固城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大型人工控制农田水分试验场,进行了提高底墒和土壤深层水分利用... 我国北方冬小麦生育期内干旱少雨,农业水资源紧缺,因此,由汛期降水形成的底墒,特别是土壤深层储藏的水分则成为小麦生长的重要水源之一。在中国气象局固城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大型人工控制农田水分试验场,进行了提高底墒和土壤深层水分利用率,以肥促根觅水的旱作冬小麦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肥深度在20~40cm范围内,能明显促进冬小麦中、下层根系的生长发育,扩大作物觅取水分和养分的土壤空间,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储藏在土壤深层的水分,从而能充分发挥土壤水库的调控作用,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深层水资源 “以肥调水” 大田试验 水资源利用 冬小麦 土壤水库 施肥深度
下载PDF
用~75Se对土壤-小麦系统中硒转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书鼎 曾建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20-225,共6页
本文采用~75Se_2O作示踪剂,通过盆栽试验,对暗棕色森林土-小麦系统中,硒从土壤向小麦籽实的运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硒转移规律的研究为合理使用微量元素硒肥,提高小麦中硒含量,从而提高人对硒的摄入量,防治某些地方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土壤小麦系统 硒转移
下载PDF
滨海盐碱地不同培肥方式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立艳 肖辉 +3 位作者 程文娟 赵杰 王晓风 潘洁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22-227,共6页
为给滨海盐碱地区土壤培肥及作物高产高效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滨海盐碱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为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高效有机肥、改良剂不同配比对小麦、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滨海... 为给滨海盐碱地区土壤培肥及作物高产高效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滨海盐碱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为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高效有机肥、改良剂不同配比对小麦、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滨海盐碱地上种植冬小麦施用氮肥、有机肥及土壤改良剂均可提高籽粒产量,且三者增产幅度分别为9.52%~29.52%,2.30%~17.82%,2.19%~11.48%;玉米季施用氮肥、有机肥均可提高玉米产量,增产幅度分别为29.37%~45.74%,1.69%~11.15%,小麦改良剂的后效对玉米也有明显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为3.50%~8.33%。盐碱地施用氮肥、有机肥、改良剂对于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明显,其中O3(N_2O3A2)效果最佳,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均最高;施用土壤改良剂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且能降低土壤盐碱含量。通过建立施肥效应模型,获得本试验条件下周年小麦玉米总产量最高可达16 770.46 kg/hm^2,对应的氮肥、有机肥、改良剂周年施用量分别为763,2 250,3 167 kg/hm^2。因此,滨海盐碱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施肥应重视氮肥、有机肥及土壤改良剂的配合施用,可获得一定的作物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小麦-玉米轮作 土壤肥力 肥料效应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