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em sap flow of Haloxylon ammodendron at different ages and its response to physical factors in the Minqin oasis-desert transition zone, China
1
作者 QIANG Yuquan ZHANG Jinchun +2 位作者 XU Xianying LIU Hujun DUAN Xiaofe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3年第7期842-857,共16页
Haloxylon ammodendron, with its tolerance of drought, high temperature, and salt alkali conditions, is one of the main sand-fixing plant species in the oasis-desert transition zone in China. This study used the TDP30(... Haloxylon ammodendron, with its tolerance of drought, high temperature, and salt alkali conditions, is one of the main sand-fixing plant species in the oasis-desert transition zone in China. This study used the TDP30(where TDP is the 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 to measure hourly and daily variations in the stem sap flow velocity of H. ammodendron at three age-classes(10, 15, and 20 years old,which were denoted as H10, H15, and H20, respectively) in the Minqin oasis-desert transition zone,China, from May through October 2020. By simultaneously monitoring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wind speed, net radiation, rainfall, and soil moisture in this region, we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d the stem sap flow velocity of different-aged H. ammodendron plants(H10,H15, and H20) and revealed its response to physical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n sunny days, the hourly variation curves of the stem sap flow velocity of H. ammodendron plants at the three age-classes were mainly unimodal. In addition, the stem sap flow velocity of H. ammodendron plant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September to October, which also delayed its peak time of hourly variation. On rainy days, the stem sap flow velocity of H. ammodendron plants was multimodal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n sunny days.Average daily water consumption of H. ammodendron plants at H10, H15, and H20 was 1.98, 2.82, and 1.91kg/d, respectively. Temperature was the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stem sap flow velocity of H. ammodendron at all age-classes. Net radiation was the critical factor influencing the stem sap flow velocity of H.ammodendron at H10 and H15;however, for that at H20, it was vapor pressure deficit. The stem sap flow velocity of H. ammodendron was highly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oil moisture at the soil depths of 50and 100 cm, and the correlation was strengthened with increasing stand age. Altogether, our results reveale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stem sap flow velocity in different-aged H. ammodendron forest stands and its response mechanism to local physical factors, which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protective forests as well as the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of existing ones in this region and other similar arid regions in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loxylon ammodendron stem sap flow stand age soil moisture water consumption Minqin oasis-desert transition zone
下载PDF
Vegetation Change and Soil Nutrient Distribution along an Oasis-Desert Transitional Zone in Nor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5
2
作者 Bao-Ming Chen Gen-Xuan Wang +3 位作者 Dong-Liang Cheng Jian-Min Deng Shao-Lin Peng Fu-Bo 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1537-1547,共11页
Man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soil nutrient heterogeneity and islands of fertility in arid ecosystems. However, few have been conducted on an oasis-desert transitional zone where there is a vegetation pattern changing ... Man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soil nutrient heterogeneity and islands of fertility in arid ecosystems. However, few have been conducted on an oasis-desert transitional zone where there is a vegetation pattern changing from shrubs to annual herbs. The goal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vegetation and soil nutrient heterogenity along an oasis-desert transitional zone in northwestern China. Three replicated sampling belts were selected at 200 m intervals along the transitional zone. Twenty-one quadrats (10 x 10m) at 50m intervals were located along each sampling belt. The vegetation cover was estimated through the quadrats, where both the soil under the canopy and the open soil were sampled simultaneously. The dominated shrub was Haloxylon ammodendron in the areas close to the oasis and Nitraria tangutorum dominated the areas close to the desert. In general, along the transitional zone the vegetation cover decreased within 660 m, increased above 660 m and decreased again above 1 020 m (close to the desert). The soil nutrients (organic matter, total N, NO3^- and NH4^+)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ong the zone. The soil nutrients except the soil NH4^+ under the canopy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open soil, confirming "islands of fertility" or nutrient enrichment. Only a slight downward trend of the level of "islands of fertility" for soil organic matter appeared in the area within 900 m. Soil organic matter both under canopy and in interspace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total vegetation cover,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ther soil nutrients and the total vegetation cover. We also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rubs and annuals and the soil nutrients along the zone. Similar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except soil organic matter with the annuals. The results implied that annual plant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oil nutrient enrichment in arid eco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DESERT islands of fertility soil nutrient heterogeneity transitional zone.
原文传递
荒漠绿洲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驱动因素
3
作者 刘靖宇 尹芳 +2 位作者 刘磊 蒋磊 郭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0-309,共10页
通过研究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绿洲区耕地、园地、林地和裸地中土壤养分元素含量特征,分析了荒漠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期为脆弱生态系统土壤质量和功能评价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中TN、SOC... 通过研究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绿洲区耕地、园地、林地和裸地中土壤养分元素含量特征,分析了荒漠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期为脆弱生态系统土壤质量和功能评价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中TN、SOC含量处于缺乏状态,TP含量处于正常水平,TK含量较为丰富;pH值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与其他元素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②TC、SOC、TP、TN含量在耕地中最高,裸地中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TK含量差异性不显著.TC、SOC、TN、TP“表聚效应”明显,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减少;pH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TK含量在不同深度变化不明显.③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w(C):w(N)大小依次为裸地>园地>林地>耕地,w(C):w(P)大小依次为园地>林地>裸地>耕地,w(N):w(P)大小依次为园地>耕地>裸地>林地.不同土壤深度上,w(C):w(N)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w(N):w(P)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w(C):w(P)无明显变化规律.④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累计方差解释量为91.66%,其中TN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性最高,解释量为53.5%.综上,通过提高氮磷复合肥的施用及引种固氮植物等方式,可缓解干旱绿洲区土壤养分元素缺乏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土地利用方式 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养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物根区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特征
4
作者 周成乾 胡广录 +2 位作者 李嘉楠 刘鹏 陶虎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99-107,共9页
探究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物根区土壤颗粒分布及分形特征,可对区域生态植被建设和荒漠化防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选取黑河中游的荒漠-绿洲过渡带内3种固沙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固沙植物根区0~1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粒度组成... 探究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物根区土壤颗粒分布及分形特征,可对区域生态植被建设和荒漠化防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选取黑河中游的荒漠-绿洲过渡带内3种固沙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固沙植物根区0~1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粒度组成,并计算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结果显示:3种固沙植物根区土壤的颗粒以中砂粒(0.25~0.5 mm)和细砂粒(0.1~0.25 mm)为主,占比75%以上,除中砂粒和细砂粒外,不同粒级土壤颗粒质量分数由高到低为极细砂粒>粗砂粒>粉粒>黏粒;3种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颗粒组成存在显著差异(P<0.05),沙拐枣根区土壤细砂粒和极细砂粒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泡泡刺和梭梭,泡泡刺根区土壤中粉粒和黏粒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梭梭和沙拐枣;3种固沙植物根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泡泡刺(2.00)>梭梭(1.94)>沙拐枣(1.91),且浅层(0~60 cm)土壤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变化幅度较大;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与土壤颗粒中的黏粒和粉粒质量分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中颗粒的砂粒质量分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能较好地体现研究区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颗粒组成。提高固沙植物数量和覆盖率对于沙化土壤固定,改善土壤质量,防止风蚀的发生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固沙植物 土壤颗粒分形维数 土壤粒径分布
下载PDF
甘肃省张掖市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5
作者 滕玉风 陈斌 +4 位作者 马剑 钱万建 李鸿儒 李静 韩廷寿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4,共10页
[目的]探究甘肃省张掖市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类型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以及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为该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不同类型荒漠植被,调查和测定了不同类型植被群落植物多样性和0... [目的]探究甘肃省张掖市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类型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以及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为该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不同类型荒漠植被,调查和测定了不同类型植被群落植物多样性和0—120 cm土壤水分含量。[结果](1)该区域共有6种植被类型,植被结构非常简单,物种组成以适生于干旱荒漠生境的红砂、合头藜、珍珠猪毛菜、三芒草、雾冰藜等耐旱、超耐旱的小灌木、半灌木、草本植物为主,植物群落为灌草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指数较小。(2)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呈现“双峰形”,土壤湿度由表层向深层逐步升高,到20—40 cm处升到“第一个峰值”,40—60 cm处又降到了较低水平,到60—120 cm土壤湿度又逐步上升,直至120 cm处升高到“第2个峰值”。(3)各植物群落的植被高度、植被密度、植被盖度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升高而增高、增大,植被高度与4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草本植物、灌木植物密度、植被盖度与其根系主要分布层的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0—20 cm表层土壤、40—80 cm深层土壤水分含量均不足2%的荒漠绿洲过渡带,适宜种植红砂、合头藜、白刺等旱生灌木和三芒草、刺沙蓬、雾冰藜、画眉草、猪毛蒿等草本植物;表层土壤、深层土壤水分含量均超过2%的荒漠地带,适宜种植红砂、珍珠猪毛菜等旱生灌木和冷蒿、内蒙古旱蒿、寸草等草本植物,能够有效促进生态恢复和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土壤水分含量 植被特征 物种组成
下载PDF
软土地区复杂受限条件下大面积异形基坑分区探讨
6
作者 杨宇宏 《中国市政工程》 2024年第2期103-105,111,150,共5页
当前在城区的工程建设中,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往往需要采用分区措施。文章依托上海市静安区天目社区73地块基坑工程项目,从基坑分区的角度,详细探讨软土地区复杂受限条件下大面积异形基坑的分区设计。研究表明在复... 当前在城区的工程建设中,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往往需要采用分区措施。文章依托上海市静安区天目社区73地块基坑工程项目,从基坑分区的角度,详细探讨软土地区复杂受限条件下大面积异形基坑的分区设计。研究表明在复杂受限条件下,特别是存在轨道交通等重点保护对象时,基坑分区除了要考虑周边环境,还应当考虑造价和工期。研究案例可供类似工程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形基坑 软土地区 分区 临地铁基坑
下载PDF
柠条秸秆和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8
7
作者 陈林 杨新国 +3 位作者 翟德苹 宋乃平 杨明秀 候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8-116,共9页
为了探讨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保墒措施下旱地玉米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甘农118为试验材料,监测了单膜(SFP)、双膜(DFP)、柠条秸秆沟埋(CPDP)和裸地(CK)4种不同处理下0~100 cm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垂直变化及年际... 为了探讨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保墒措施下旱地玉米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甘农118为试验材料,监测了单膜(SFP)、双膜(DFP)、柠条秸秆沟埋(CPDP)和裸地(CK)4种不同处理下0~100 cm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垂直变化及年际变化,测定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SFP和DFP处理明显改善0~4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较CK处理保墒效果提高35.65%~47.91%,但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由于玉米生长耗水和土壤蒸发作用,建植后土壤体积含水率均接近或低于萎蔫系数(7.20%)。连续2 a种植玉米4种处理土壤贮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CPDP和CK处理土壤贮水量分别减少了68.42和68.07 mm,其次为SFP(53.49 mm),DFP减少最小(48.98 mm),说明研究区内玉米生长需要消耗大量土壤水分。SFP和DFP能够增加玉米对降雨和土壤水的利用,不同年份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较CK处理分别提高12.55%~35.71%和25.11%~54.70%。SFP和DFP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建议在研究区种植玉米时可以采取SFP措施,而CPDP耗水量较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不宜采取此种保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作物 农牧交错带 玉米 产量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影响 被引量:57
8
作者 韩建国 韩永伟 +1 位作者 孙铁军 王小山 《草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1-28,共8页
在农牧交错带地区对退耕还草的草地进行土壤分析并与春小麦地比较,研究牧草对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第2年(生产第1年),草地0~20c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比小麦地有明显改善;单播和混播草地,播种第3年(生产第2年)较第... 在农牧交错带地区对退耕还草的草地进行土壤分析并与春小麦地比较,研究牧草对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第2年(生产第1年),草地0~20c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比小麦地有明显改善;单播和混播草地,播种第3年(生产第2年)较第2年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有增加,混播牧草改善土壤氮的效果比单播牧草更显著;老芒麦、无芒雀麦单播以及老芒麦+无芒雀麦混播可以明显改善土壤有机质;老芒麦+无芒雀麦、老芒麦+冰草3∶1的混播比例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牧草 土壤 有机质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31
9
作者 马月存 秦红灵 +4 位作者 高旺盛 陈源泉 李向东 隋鹏 黄凤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523-2530,共8页
从耕作方式、覆盖和轮作3个因素系统地对莜麦整个生育期土壤含水量进行了动态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地区单纯的免耕在提高土壤水分含量上作用不太明显,尤其是降低了表层土壤的含水量,免耕只有在覆盖下,才能真正起到增加土壤水分含量... 从耕作方式、覆盖和轮作3个因素系统地对莜麦整个生育期土壤含水量进行了动态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地区单纯的免耕在提高土壤水分含量上作用不太明显,尤其是降低了表层土壤的含水量,免耕只有在覆盖下,才能真正起到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而对于深松处理,无论是覆盖还是不覆盖,与传统翻耕处理相比,土壤水分均明显提高;同种耕作措施覆盖与无覆盖相比,覆盖处理下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无覆盖处理;说明保护性耕作之所以能够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关键因素在于残茬覆盖;同种耕作方式下轮作种植土壤水分含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连作。可以看出,从理论上轮作深松覆盖处理是当地应采用的最佳耕作方式,然而,由于当地缺乏覆盖材料,因此,轮作深松是目前当地最适合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保护性耕作 土壤水分
下载PDF
草地开垦对土壤动物多样性与功能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任涛 朱凡 +2 位作者 贺达汉 辛明 徐坤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4-40,共7页
在中国科学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附近,选择耕作10年和20年农田为研究对象,以周围封育草地为对照,采用手拣法调查了不同类型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生物量,并依据食性差异对土壤节肢动物功能群进行了划分,旨在分析草地开垦活动及耕作... 在中国科学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附近,选择耕作10年和20年农田为研究对象,以周围封育草地为对照,采用手拣法调查了不同类型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生物量,并依据食性差异对土壤节肢动物功能群进行了划分,旨在分析草地开垦活动及耕作时间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草地开垦降低了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丰富度、多样性和生物量,尤其对个体数与丰富度的影响较大(p<0.05),而农田耕作时间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影响较小(p>0.05);(2)草地开垦降低捕食性和植食性动物类群的个体数和丰富度,尤其对捕食性类群的个体数影响较大(p<0.05),而农田耕作时间产生的影响较小(p>0.05);(3)捕食性类群生物量表现为草地和耕作10年农田显著高于耕作20年农田(p<0.05),而草地开垦与耕作时间对植食性类群生物量的影响相对较小(p>0.05);(4)基于个体数、丰富度和生物量的不同类型样地间功能群营养级关系(捕食性:植食性)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5)草地开垦对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和功能群数量特征产生负向作用,而农田耕作时间对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小,草地开垦与耕作时间对功能群营养级关系影响相对较小,而耕作时间对捕食性类群生物量分布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开垦 农牧交错区 土壤动物 多样性 功能群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9
11
作者 高君亮 罗凤敏 +4 位作者 高永 党晓宏 蒙仲举 陈晓娜 段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5594-5602,共9页
为了阐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选择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4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放牧草地、封育草地、弃耕地和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浅层土壤(0—25 cm)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碱... 为了阐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选择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4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放牧草地、封育草地、弃耕地和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浅层土壤(0—25 cm)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AN)和速效磷(AP)含量及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贫瘠,养分含量整体水平不高,SOC、TN、TP含量分别为14.57、0.63、0.76 g/kg,AN和AP含量分别为39.87、6.72 mg/kg,5项养分指标均为中等变异。2)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均存在显著的影响,草地(封育草地、放牧草地)的SOC、TN和AN含量均高于农耕地(弃耕地、耕地),而TP和AP含量低于农耕地;草地的C∶N、C∶P和C∶P值均高于农耕地。3)土壤C、N、P元素化学计量值与C、N、P元素之间的最优拟合关系显示C∶N、C∶P主要受SOC影响,C∶P主要受N影响,表明SOC和N含量决定了研究区土壤中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对丰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科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脆弱生态区的生态功能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 土地利用类型 农牧交错带 阴山北麓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杨凤群 齐雁冰 +2 位作者 常庆瑞 姚亚庆 黄聪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7-62,共6页
以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市沙生植物园植被恢复30a的10种植被类型下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与流动沙地相比较,植被恢复后表层土壤容重降低了0.1-0.5g/c... 以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市沙生植物园植被恢复30a的10种植被类型下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与流动沙地相比较,植被恢复后表层土壤容重降低了0.1-0.5g/cm3,土壤总孔隙度提高了1%-10%,土壤颗粒组成虽然仍然呈现砂粒占绝对优势,但明显表现出细化的趋势,1-0.25mm含量明显降低,其它粒级含量呈不同程度的升高。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差异显著,灌木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优于草本和乔木,其中柠条较其它植物种类可更好地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总孔隙度 土壤颗粒组成 植被重建 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人工种草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3
作者 郭彦军 倪郁 韩建国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9-174,共6页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选择种植4年的多年生人工草地,即扁穗冰草、草地雀麦、无芒雀麦、羊草和紫花苜蓿草地,研究了人工种草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种草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接近天然草地水平,而人工草地土壤全磷含量、Ca-P含...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选择种植4年的多年生人工草地,即扁穗冰草、草地雀麦、无芒雀麦、羊草和紫花苜蓿草地,研究了人工种草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种草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接近天然草地水平,而人工草地土壤全磷含量、Ca-P含量显著低于天然草地,且速效磷含量均在3 mg/kg以下。人工草地土壤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显著低于天然草地,且人工草地土壤O-P无法检测出含量(除扁穗冰草草地)。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土壤各形态无机磷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在磷素较低的石灰性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磷都是植物所需磷素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人工草地 土壤 无机磷组分
下载PDF
利用年限对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韩永伟 韩建国 +1 位作者 王堃 张蕴薇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3期50-53,共4页
在农牧交错带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对照,比较不同利用年限对退耕还草种植的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草地的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年限对老芒麦草地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较大.利用第2年和第... 在农牧交错带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对照,比较不同利用年限对退耕还草种植的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草地的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年限对老芒麦草地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较大.利用第2年和第3年的老芒麦草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和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最高.一个生长季中,利用第3年的老芒麦草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农牧交错带 化学性质 利用年限 退耕还草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彦军 倪郁 +3 位作者 韩建国 韩龙 郭芸江 唐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5-110,共6页
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和过牧草地土壤全氮、总有机碳和全磷含量整体高于耕地和林间草地,退耕地种草后土壤全氮、总有机碳含量增加,全磷含量无显著变化.耕地和过牧草地土壤速... 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和过牧草地土壤全氮、总有机碳和全磷含量整体高于耕地和林间草地,退耕地种草后土壤全氮、总有机碳含量增加,全磷含量无显著变化.耕地和过牧草地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天然草地、过牧草地和耕地土壤pH值显著高于林间草地和人工草地,而土壤电导率均为过牧草地显著高于天然草地,天然草地显著高于林间草地、人工草地和耕地.林间草地和过牧草地土壤容重显著高于天然草地和耕地,而天然草地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林间草地土壤含水量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质量 草地
下载PDF
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过渡带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11
16
作者 赵宣 韩霁昌 +4 位作者 王欢元 张扬 郝起礼 孙婴婴 张海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446-7452,共7页
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过渡带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和生态学过程,对沙荒地整治的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毛乌素沙漠-黄土过渡带为研究区,结合布点取样和室内分析,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其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异... 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过渡带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和生态学过程,对沙荒地整治的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毛乌素沙漠-黄土过渡带为研究区,结合布点取样和室内分析,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其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9 g/kg、9.65 mg/kg和106.84 mg/kg。3种养分的变异系数为40.54%—84.62%,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其中全氮变异系数最大,速效钾变异系数最小。(2)半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种养分空间变异性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高斯模型,空间自相关性均随着滞后距离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3种养分空间变异性的块金值/基台值比值在0.09%—32.82%,全氮、有效磷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结构性因素对变异起主导作用;速效钾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对变异起主导作用。(3)克里金插值图显示3种养分含量均表现为随着地势的降低而逐渐升高的趋势,全氮含量整体呈斑点状分布,插值图较破碎,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整体呈条带状分布,连续性较好。(4)毛乌素沙漠-黄土过渡带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与地形、地貌、植物分布以及非自然因素都有关,但是以地形因素的影响为主。开展沙漠-黄土过渡带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为开展沙荒地整治工程,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过渡带 土壤养分 空间异质性 半方差分析 克里金插值
下载PDF
河北坝上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风蚀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艳荣 刘鸿雁 +2 位作者 范涛 马利国 张铭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49-654,共6页
通过137Cs示踪和土壤粒度分析,着重探讨了河北坝上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壤风蚀的关系,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强度为沙质丘陵草原>耕地>退耕还草地>人工林>石质丘陵草原,提出了对研究区保持石质丘陵草原现状、保护原有人... 通过137Cs示踪和土壤粒度分析,着重探讨了河北坝上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壤风蚀的关系,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强度为沙质丘陵草原>耕地>退耕还草地>人工林>石质丘陵草原,提出了对研究区保持石质丘陵草原现状、保护原有人工林等植被恢复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 土地利用 农牧交错带 粒度分析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与植被空间格局变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家强 韩路 +3 位作者 柳维扬 彭杰 牛建龙 王晓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0,共10页
土壤水分含量的高低决定了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植被种类及群落构成,因此,掌握植被特征随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能为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选择典型的干旱区塔里木河中游流域作为样区,定点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其含水量,并调查... 土壤水分含量的高低决定了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植被种类及群落构成,因此,掌握植被特征随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能为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选择典型的干旱区塔里木河中游流域作为样区,定点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其含水量,并调查植被特征,分析了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与植被空间格局的关系,进行荒漠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对植被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荒漠绿洲过渡带20~40cm土层土壤湿度、草本密度及植被密度在研究区尺度上具有中等空间自相关,其0~20、40~60、60~80、80~100cm土壤湿度、灌木个数、灌木密度、幼苗个数、胡杨个数、郁闭度和植被群落物种数,在研究区尺度上表现出强空间自相关;土壤水分和植被特征均具有相似且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其数值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即呈M型分布;灌木密度与20~40cm和40~6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相关,80~100cm土壤水分与胡杨个数、郁闭度、植物群落物种数有极显著相关关系,研究区生态系统脆弱,植被群落物种数较为单一,土壤水分和植被特征的空间变异性主要是结构性因素作用的结果;由于荒漠河岸林的主要建群树种为胡杨,研究表明20~6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对灌木的生存与生长起关键作用,而植被空间格局主要由80cm以下的土壤含水量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中游流域 荒漠绿洲过渡带 土壤水分 植被空间格局 变化关系
下载PDF
草坪过渡带优质草坪建植与管理综合技术研究——Ⅰ坪床配方 被引量:21
19
作者 周嘉友 汤承 +2 位作者 卢建霖 黄昌禄 李笃见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4-48,共5页
根据在草坪过渡带地区草坪草对床土要求较为严格和不同类型草坪草对床土要求不同的特点,选用2种冷季型草和2种暖季型草,在8种坪床配方处理下进行了连续3年的坪床配方筛选及对草坪质量的影响试验研究,测定再生速度、建坪速度和持... 根据在草坪过渡带地区草坪草对床土要求较为严格和不同类型草坪草对床土要求不同的特点,选用2种冷季型草和2种暖季型草,在8种坪床配方处理下进行了连续3年的坪床配方筛选及对草坪质量的影响试验研究,测定再生速度、建坪速度和持续生存能力。结果表明:冷、暖季型草坪草的坪床配方均以40%~60%加沙+复合化肥+有机底肥+泥炭为最好;床土中加入有机底肥和泥炭会明显提高草坪的质量和成坪速度;实际建坪时应根据草种类型和建坪质量要求及经费预算情况选用较适合的坪床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过渡带 坪床配方 草坪建植 草坪
下载PDF
稻田——田埂过渡区土壤水分运动与保持特征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胜龙 张海林 +3 位作者 刘目兴 易军 伍铁牛 朱钊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2-128,共7页
为揭示田埂对稻田水分渗漏的影响,以江汉平原典型稻田—田埂过渡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水力学参数测定和田间染色示踪等方法量化了过渡区各位点(田内、田埂和灌溉沟)土壤剖面导水与持水性能差异,并揭示了该区域的水... 为揭示田埂对稻田水分渗漏的影响,以江汉平原典型稻田—田埂过渡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水力学参数测定和田间染色示踪等方法量化了过渡区各位点(田内、田埂和灌溉沟)土壤剖面导水与持水性能差异,并揭示了该区域的水流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位点的土壤饱和导水率(Ks)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上层(-20—35cm)高于中、下层(35—65cm),剖面导水性能表现为田埂>灌溉沟>田内,田埂平均Ks分别是灌溉沟和田内的1.6倍和16.0倍;(2)同一吸力值下不同位点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大,田内含水量最高,灌溉沟其次,田埂最低,在持水性能上表现为田内>灌溉沟>田埂;(3)田埂土壤受动物活动和根系生长影响剧烈,导致其大孔隙(当量孔径>0.3mm)含量整体上高于田内,在染色特征上表现为田埂中、下层土壤染色面积显著高于田内。由于稻田-田埂过渡区不同位点土壤的导水和持水能力差异显著,稻田水分不仅可以在田内发生垂直渗漏,还可以通过田埂区域垂直入渗和跨田埂侧流两种方式快速流失,进而加速了稻田水分的散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田埂过渡区 饱和导水率 水分特征曲线 大孔隙 垂直入渗 侧向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