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the 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 solar cells:The n-type substrate lifetime and wafer thickness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巍 陈晨 +5 位作者 贾锐 孙昀 邢钊 金智 刘新宇 刘晓文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638-643,共6页
The n-type silicon integrated-back contact(IBC) solar cell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due to its high efficiency,whereas its performance is very sensitive to the wafer of low quality or the contamination during hi... The n-type silicon integrated-back contact(IBC) solar cell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due to its high efficiency,whereas its performance is very sensitive to the wafer of low quality or the contamination during high temperature fabrication processing, which leads to low bulk lifetime τbulk.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influence of bulk lifetime on cell characteristics, two-dimensional(2D) TCAD simulation, combined with our experimental data,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cell performances, with the wafer thickness scaled down under various τbulk conditions. The modeling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IBC solar cell with high τbulk,(such as 1 ms-2 ms), its open-circuit voltage V oc almost remains unchanged, and the short-circuit current density J sc monotonically decreases as the wafer thickness scales down. In comparison, for the solar cell with low τbulk(for instance, 〈 500 μs) wafer or the wafer contaminated during device processing, the V oc increases monotonically but the J sc first increases to a maximum value and then drops off as the wafer's thickness decreases. A model combing the light absorption and the minority carrier diffusion is used to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wafer with thinner thickness and high bulk lifetime, the good light trapping technology must be developed to offset the decrease in J 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TIME wafer thickness 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 solar cells technology computer-aided de- sign
下载PDF
Detailed Micro Raman Spectroscopy Analysis of Doped Silicon Thin Film Layers and Its Feasibility for Heterojunction Silicon Wafer Solar Cells
2
作者 Z. P. Ling J. Ge +2 位作者 R. Stangl A. G. Aberle T. Mueller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3年第5期1-14,共14页
Hydrogenated doped silicon thin films deposited using RF (13.56 MHz) PECVD were studied in detail using micro Raman spectroscopy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doping gas flow, film thickness, and substrate type on the ... Hydrogenated doped silicon thin films deposited using RF (13.56 MHz) PECVD were studied in detail using micro Raman spectroscopy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doping gas flow, film thickness, and substrate type on the film characteristics. In particular, by deconvoluting the micro Raman spectra into amorphous and crystalline component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bond angle disorder, bond length, film stress, and film crystallinity can be determined. By selecting the optimum doped silicon thin film deposition conditions, and combining our p-doped and n-doped silicon thin films in different heterojunction structures, we demonstrate both (i) an efficient field effect passivation and (ii) further improvement to c-Si/a-Si:H(i) interface defect density with observed improvement in implied open-circuit voltage VOC and minority carrier lifetimes across all injections levels of interest. In particular, the heterojunction structure (a-Si:H(p)/a-Si:H(i)/c-Si(n)/a-Si:H(i)/a-Si:H(p)) demonstrates a minority carrier lifetime of 2.4 ms at an injection level of 1015 cm-3, and a high implied open-circuit voltage of 725 mV. Simulation studies reveal a strong dependence of the interface defect density Dit on the heterojunction silicon wafer solar cell performance, affected by the deposition conditions of the overlying doped silicon thin film layers. Using our films, and a fitted Dit of 5 × 1010 cm-2·eV-1, we demonstrate that a solar cell efficiency of ~22.5% can be potentially achiev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MAN Spectroscopy HETEROJUNCTION SILICON wafer solar Cells Doped SILICON Simulation PASSIVATION
下载PDF
Raman Spectroscopy Mapping of Plasma Thermally Sprayed Silicon Sheet for Solar Cell Substrate
3
作者 Igor Alessandro Silva Carvalho Ricardo Luis Ribeiro +2 位作者 Andre Luis Pimenta Farial Eduardo Perini Muniz Jose Roberto Tavares Branco 《材料科学与工程(中英文版)》 2011年第5期561-569,共9页
关键词 薄膜太阳能电池 基板温度 等离子热喷涂 硅钢片 拉曼光谱 映射 薄膜外延生长 半导体薄膜
下载PDF
管式PECVD工艺对“SE+PERC”晶体硅太阳电池镀膜均匀性的影响及改善研究
4
作者 张福庆 张若凡 +2 位作者 王贵梅 胡明强 张鹏程 《太阳能》 2024年第6期41-50,共10页
针对在“SE+PERC”晶体硅太阳电池制备过程中,采用管式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工艺沉积正面钝化介质膜后,硅片正面会出现角部发红色差,即镀膜均匀性异常的问题,通过实验,对硅片厚度、工器具状态、背面膜层结构、正面钝化介质... 针对在“SE+PERC”晶体硅太阳电池制备过程中,采用管式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工艺沉积正面钝化介质膜后,硅片正面会出现角部发红色差,即镀膜均匀性异常的问题,通过实验,对硅片厚度、工器具状态、背面膜层结构、正面钝化介质膜沉积工艺等影响因素对硅片正面角部发红色差的影响分别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硅片正面角部发红色差的产生与硅片自身厚度、工器具状态、背面膜层结构、正面钝化介质膜沉积工艺均存在一定关系。通过采用最具优势的管式PECVD工艺条件,即优化自动化装片技术、控制石墨舟形变量、采用合适的背面膜层结构,以及正面钝化介质膜沉积工艺采用高射频功率叠加高腔体压力,可将正面角部发红色差硅片的占比降低至0%,从而可有效提升“SE+PERC”晶体硅太阳电池的成品率,提升生产线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式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SE+PERC”太阳电池 硅片 沉积工艺 薄膜应力 石墨舟 射频功率 色差
下载PDF
一种基于多目机器视觉技术的硅片搬运机构研究
5
作者 邓乐 樊坤 《太阳能》 2024年第1期83-88,共6页
在太阳电池生产过程中,传统的硅片搬运机构存在搬运效率低、容易产生硅片搭边不良、吸盘印不良的问题,且无法在线检测硅片搭边不良。研究了一种基于多目机器视觉技术的硅片搬运机构,在对传统硅片搬运机构的机械结构和动作流程分析的基础... 在太阳电池生产过程中,传统的硅片搬运机构存在搬运效率低、容易产生硅片搭边不良、吸盘印不良的问题,且无法在线检测硅片搭边不良。研究了一种基于多目机器视觉技术的硅片搬运机构,在对传统硅片搬运机构的机械结构和动作流程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多目机器视觉技术的硅片搬运机构的动作流程、机械结构及特性,并重点分析了其使用多目机器视觉技术实现硅片位置检测及硅片搭边不良在线检测的原理,提出了该机构与传统的硅片搬运机构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其创新性在于引入了多目机器视觉技术和独特的动作流程,从而解决了硅片搬运过程中会产生吸盘印、划伤、隐裂等缺陷的问题。研究结果为多目机器视觉技术在光伏自动化设备中的应用开拓了思路,该新型硅片搬运机构在物理气相沉积(PVD)自动化设备的实际应用中,生产效率与良率均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机器视觉技术 光伏行业 太阳电池 硅片搬运 硅片搭边不良 自动化设备 物理气相沉积
下载PDF
硅片切割线痕对太阳电池电性能影响的研究
6
作者 张志敏 王松 +2 位作者 刘苗 王贵梅 翟超 《太阳能》 2024年第2期29-37,共9页
金刚线切割是目前光伏行业主要的单晶硅片切割方式,但硅片被切割后其表面会留有线痕。首先对切割线痕在硅片表面的分布状态及线痕形貌在硅片碱制绒前后的变化进行了量化分析,然后针对硅片表面不同线痕深度对太阳电池电性能及良率的影响... 金刚线切割是目前光伏行业主要的单晶硅片切割方式,但硅片被切割后其表面会留有线痕。首先对切割线痕在硅片表面的分布状态及线痕形貌在硅片碱制绒前后的变化进行了量化分析,然后针对硅片表面不同线痕深度对太阳电池电性能及良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在硅片线痕深度小于等于15μm的基础上,分析了硅片线痕对细栅的影响机理。得到以下结论:1)金刚线切割的硅片存在多种状态的线痕,碱制绒只是在微观层面形成了金字塔结构,但并不能改变线痕宏观层面的轮廓曲线。2)切割线痕会造成硅片表面形成V形沟壑,且当细栅与沟壑垂直时,会对丝网印刷时栅线的连续性造成一定影响。3)对于线痕深度为10~15μm的硅片,采用细栅垂直于线痕的丝网印刷方式时,太阳电池出现了严重的EL断栅及发黑现象,并且影响到其电性能;而采用细栅平行于线痕的丝网印刷方式时,降低了EL断栅概率,并且太阳电池电性能基本不受影响,但存在一定概率的局部印刷粗细不均的情况。该研究对提升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和良率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金刚线切割 线痕 单晶硅片 EL断栅
下载PDF
太阳能硅片电火花电解高效切割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志东 汪炜 +2 位作者 田宗军 邱明波 黄因慧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1673-1677,共5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工作液的、以电火花电解复合加工技术对太阳能硅片进行切割的工艺方法。试验表明,高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对太阳能硅片切割具有效率高、切缝窄、厚度薄且表面微裂纹很少甚至没有等特性。该工艺方法可为探索降低硅片的... 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工作液的、以电火花电解复合加工技术对太阳能硅片进行切割的工艺方法。试验表明,高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对太阳能硅片切割具有效率高、切缝窄、厚度薄且表面微裂纹很少甚至没有等特性。该工艺方法可为探索降低硅片的切割成本,提高硅材料的利用率,促使太阳能电池成本的显著降低,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硅片切割技术提供一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硅片 电火花电解 高效切割 复合工作液
下载PDF
太阳能硅片制造方法研究现状 被引量:26
8
作者 邱明波 黄因慧 +2 位作者 刘志东 田宗军 汪炜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17-1020,共4页
太阳能硅片的制造工艺主要包括硅片的切割以及绒面制备两部分。本文介绍了外圆切割、内圆切割、多线切割及电火花线切割4种硅片的切割方法,综述了碱腐蚀、酸腐蚀、电化学腐蚀等9种制绒工艺,并分析其适用范围和特点。提出随着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硅片的制造工艺主要包括硅片的切割以及绒面制备两部分。本文介绍了外圆切割、内圆切割、多线切割及电火花线切割4种硅片的切割方法,综述了碱腐蚀、酸腐蚀、电化学腐蚀等9种制绒工艺,并分析其适用范围和特点。提出随着太阳能技术的应用需求不断扩大和晶体硅原材料供应的短缺,大尺寸超薄硅片切割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日益明显。最后指出了电火花电解复合线切割具有切割与制绒一体化的特点,是硅片制造方法的一个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 硅片 切割 绒面
下载PDF
太阳能硅片电火花电解复合切割制绒机理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志东 汪炜 +2 位作者 邱明波 田宗军 黄因慧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9-623,共5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工作液的以电火花电解复合加工技术对太阳能硅片进行切割及制绒一体化的新方法。试验表明高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WEDM-HS)对太阳能硅片切割具有效率高、厚度薄、切缝窄、表面可直接形成绒面结构,表面无明显微裂纹且切... 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工作液的以电火花电解复合加工技术对太阳能硅片进行切割及制绒一体化的新方法。试验表明高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WEDM-HS)对太阳能硅片切割具有效率高、厚度薄、切缝窄、表面可直接形成绒面结构,表面无明显微裂纹且切割表面不存在电极丝金属残余;在硅表面放电凹坑内由于高温电解复合作用会形成密集、壁面光滑且高深径比的微孔洞结构;绒面结构不受硅材料特别是多晶硅各向同性的影响,且获得的表面反射率略低于目前制绒方法的表面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硅片 电火花电解复合加工 切割制绒一体化 复合工作液
下载PDF
太阳电池用硅片表面钝化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杜永超 陈伟平 +1 位作者 刘汉英 王景霄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641-643,共3页
硅太阳电池表面钝化是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介绍了采用氧化表面钝化、发射结钝化、发射结氧化钝化的试验方法钝化太阳电池用硅片表面,通过对钝化后硅片少数载流子寿命的测试结果,发现发射结氧化钝化取得最佳的钝化... 硅太阳电池表面钝化是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介绍了采用氧化表面钝化、发射结钝化、发射结氧化钝化的试验方法钝化太阳电池用硅片表面,通过对钝化后硅片少数载流子寿命的测试结果,发现发射结氧化钝化取得最佳的钝化效果,而硅片的湿氧氧化非但不能起钝化作用,而且降低硅片的有效寿命。在漂移场的作用下,通过饱和硅片表面的悬挂键,可以降低少数载流子在表面的复合,从而得到较好的表面钝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硅片 表面钝化 有效寿命
下载PDF
太阳电池用Si片切割过程中浆料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贺敬良 王学军 +1 位作者 童亮 董和媛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76-979,共4页
Si片生产技术及工艺的进步使得太阳电池用Si片的切片厚度不断降低,而超薄的太阳电池用Si片必须通过多线切割机进行切割。基于Si片切割过程中砂浆性能对Si片表面质量、Si片成片率和切割线寿命的影响,分析了多线切割机中切削液的性能,并... Si片生产技术及工艺的进步使得太阳电池用Si片的切片厚度不断降低,而超薄的太阳电池用Si片必须通过多线切割机进行切割。基于Si片切割过程中砂浆性能对Si片表面质量、Si片成片率和切割线寿命的影响,分析了多线切割机中切削液的性能,并采用不同工艺参数多次进行试验,总结出了砂浆对太阳电池用Si片切割状态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得出了改善砂浆性能来提高多线切割机切片性能并获得更高的Si晶片表面质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线锯 切削液 砂浆 硅片 太阳电池
下载PDF
制绒添加剂在单晶硅制绒的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宁 吴闯 +2 位作者 康士贤 谷书辉 任丙彦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865-1869,共5页
新型无醇添加剂碱溶液制绒可使硅表面形成1~3μm的金字塔结构;通过对制绒过程研究,硅表面损伤层在250~500s被腐蚀掉,同时金字塔结构铺满硅表面,从500 s延长至到1000s时,金字塔尺寸由1μm增至2μm以上,1250s后金字塔尺寸达到平衡。不... 新型无醇添加剂碱溶液制绒可使硅表面形成1~3μm的金字塔结构;通过对制绒过程研究,硅表面损伤层在250~500s被腐蚀掉,同时金字塔结构铺满硅表面,从500 s延长至到1000s时,金字塔尺寸由1μm增至2μm以上,1250s后金字塔尺寸达到平衡。不同添加剂配方可影响单晶硅表面的金字塔尺寸和均匀性,但对表面反射率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绒 硅太阳电池 硅片 制绒添加剂
下载PDF
超薄Ge单晶抛光片机械强度控制技术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权 杨洪星 +3 位作者 刘春香 吕菲 张伟才 王云彪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68-771,786,共5页
Ge单晶衬底上制成的化合物太阳能电池,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空间太阳能领域,超薄Ge抛光的机械强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介绍了一种测试超薄Ge单晶抛光片机械强度的方法。研究了加工工艺对超薄Ge单晶抛光片机械强度的影响,同时指出... Ge单晶衬底上制成的化合物太阳能电池,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空间太阳能领域,超薄Ge抛光的机械强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介绍了一种测试超薄Ge单晶抛光片机械强度的方法。研究了加工工艺对超薄Ge单晶抛光片机械强度的影响,同时指出在太阳电池用超薄Ge单晶抛光片的加工过程中,切割、研磨、磨削、化学腐蚀、抛光等工序对超薄Ge单晶抛光片的机械强度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调整磨削砂轮砂粒粒径、化学腐蚀去除厚度和抛光速率等工艺参数,能够有效控制超薄Ge单晶抛光片的机械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强度 锗抛光片 太阳电池 损伤层 砂轮砂粒粒径
下载PDF
绒面ZnO:Al(ZAO)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 被引量:8
14
作者 付恩刚 方玲 +1 位作者 庄大明 张弓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72-676,共5页
利用中频交流磁控溅射方法,采用氧化锌铝(98wt%ZnO+2wt%Al2O3)陶瓷靶材制备了绒面ZAO(ZnO∶Al)薄膜,考察了所制备的绒面ZAO薄膜与绒面SnO2∶F薄膜在绒度、粗糙度、表面形貌以及电学性质的差异,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薄膜表面形貌进行了分... 利用中频交流磁控溅射方法,采用氧化锌铝(98wt%ZnO+2wt%Al2O3)陶瓷靶材制备了绒面ZAO(ZnO∶Al)薄膜,考察了所制备的绒面ZAO薄膜与绒面SnO2∶F薄膜在绒度、粗糙度、表面形貌以及电学性质的差异,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薄膜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并计算出薄膜表面粗糙度,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电阻测试仪测量了薄膜的光学、电学特性。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绒面ZAO薄膜具有与绒面SnO2∶F薄膜相比拟的各种性能,在非晶硅太阳电池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ZAO薄膜 SnO2:F薄膜 导电薄膜 绒面透明导电氧化物 陷光结构 掺铝氧化锌 非晶硅太阳电池
下载PDF
多结化合物电池用p型Ge抛光片清洗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春香 杨洪星 赵权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64-767,共4页
对多结化合物太阳电池用的p型Ge抛光片的清洗技术做了研究。Ge抛光片的清洗可以采用酸性清洗液和碱性清洗液相结合的方式。酸性清洗液的主要作用是去除晶片表面的有机物;碱性清洗液的主要作用是去除晶片表面的颗粒。清洗液的温度和组分... 对多结化合物太阳电池用的p型Ge抛光片的清洗技术做了研究。Ge抛光片的清洗可以采用酸性清洗液和碱性清洗液相结合的方式。酸性清洗液的主要作用是去除晶片表面的有机物;碱性清洗液的主要作用是去除晶片表面的颗粒。清洗液的温度和组分影响着抛光片的清洗效果。通过实验结果确定了p型Ge抛光片的清洗方案,采用这一清洗方案清洗的Ge抛光片,表面质量可以达到"开盒即用"的水平。运用晶片清洗机理分析了各种清洗液的功能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型锗抛光片 清洗技术 太阳电池 清洗液 晶片
下载PDF
太阳能级硅高效放电电解复合切割制绒一体化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志东 邱明波 +2 位作者 汪炜 田宗军 黄因慧 《电加工与模具》 2009年第6期18-22,共5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工作液的以电火花电解复合加工技术对太阳能级硅进行切割及制绒一体化的新方法。试验表明,用高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HSWEDM)加工太阳能级硅切割效率高、厚度薄、切缝窄。具有表面可直接形成绒面结构、无明显微裂纹且... 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工作液的以电火花电解复合加工技术对太阳能级硅进行切割及制绒一体化的新方法。试验表明,用高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HSWEDM)加工太阳能级硅切割效率高、厚度薄、切缝窄。具有表面可直接形成绒面结构、无明显微裂纹且获得的绒面反射率在全光谱波段内光反射率较低的特征。该工艺方法为探索缩短太阳能电池制造流程,降低硅片加工成本,提高硅材料利用率,促使硅太阳能电池成本显著降低,并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级硅片切割制绒一体化技术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为我国电火花线切割的应用开拓了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硅片 电火花加工 电解加工 切割制绒一体化 复合工作液
下载PDF
多线切割的张力波动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1
17
作者 汪世益 阮超波 丁卫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7-110,共4页
根据太阳能硅片多线切割加工机理,建立了张力控制系统的速度差模型和运动学模型。采用速度同步模型和自适应控制方案,结合张力控制电机反馈的角速度和角位移大小对收/放线电机的速度输入进行修正,达到对张力的有效控制。针对会引起张力... 根据太阳能硅片多线切割加工机理,建立了张力控制系统的速度差模型和运动学模型。采用速度同步模型和自适应控制方案,结合张力控制电机反馈的角速度和角位移大小对收/放线电机的速度输入进行修正,达到对张力的有效控制。针对会引起张力扰动或张力波动过大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其中包括收线辊半径扰动、切割线走丝换向以及导向轮对张力波动的影响。针对这些张力波动影响因素,提出相关解决方案,MATLAB/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硅片 多线切割 张力控制 张力波动
下载PDF
基于时频域混合分析的太阳能硅片缺陷检测方法 被引量:3
18
作者 段春梅 张涛川 李大成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7-192,共6页
针对太阳能硅片的水印缺陷,提出一种基于时频域混合分析的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太阳能硅片表面缺陷检测硬件系统。对采集的硅片图像,首先在时域进行图像预处理,然后利用实数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频率谱图像;在频域里,设计高斯滤波器... 针对太阳能硅片的水印缺陷,提出一种基于时频域混合分析的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太阳能硅片表面缺陷检测硬件系统。对采集的硅片图像,首先在时域进行图像预处理,然后利用实数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频率谱图像;在频域里,设计高斯滤波器滤波,再通过傅里叶逆变换获得重构图像,转换到时域,进行差分得到差分图像;最后通过阈值化和形态学操作获得缺陷区域。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对包含水印缺陷的太阳能硅片样本进行缺陷检测的准确率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陷检测 时频域混合分析 离散傅里叶变换 高斯滤波器 太阳能硅片
下载PDF
大型太阳能硅片多线切割机的张力控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彭思齐 李立根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33-1637,共5页
分析中小型多线切割机的不足,用垂直的张力摆杆替代中型多线切割机的水平张力摆杆,减少张力摆杆自身重力对张力波动的影响,实现张力值的精确设定。综合考虑大型多线切割机的结构特点和控制器的运算特点,提出具有初始状态的闭环迭代学习... 分析中小型多线切割机的不足,用垂直的张力摆杆替代中型多线切割机的水平张力摆杆,减少张力摆杆自身重力对张力波动的影响,实现张力值的精确设定。综合考虑大型多线切割机的结构特点和控制器的运算特点,提出具有初始状态的闭环迭代学习张力控制算法。该算法较好地解决了系统中存在的收放线轮半径变化和排线器出线位置不同等非线性时变问题。试验表明,该算法张力摆杆波动幅度小,优于传统PID控制。试验样机的张力控制性能指标总体达到国外大型太阳能多线切割机,学习时间指标优于国外同类机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硅片 多线切割机 张力控制 初始状态 闭环迭代学习控制
下载PDF
PVDF太阳能电池硅片花篮的研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卫东 黄萍 +3 位作者 王华 朱道峰 刘哲伟 刘秋晨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54,共5页
论述了采用注射成型方式,对装载方形太阳能硅片的花篮进行研制的过程。详细介绍了花篮原材料选择、模具设计、收缩率的确定、可熔融性氟塑料PVDF注射加工工艺及产品性能控制等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可熔融氟塑料PVDF具有较好的注射成型加... 论述了采用注射成型方式,对装载方形太阳能硅片的花篮进行研制的过程。详细介绍了花篮原材料选择、模具设计、收缩率的确定、可熔融性氟塑料PVDF注射加工工艺及产品性能控制等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可熔融氟塑料PVDF具有较好的注射成型加工性能。产品使用性能良好,填补了国内空白,创造了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 方形硅片花篮 聚偏氟乙烯 注射成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