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sign of fan beam optical senso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ass flow rate measurement of pneumatically conveyed solids
1
作者 李扬 郑莹娜 岳洪伟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1430-1434,共5页
The fan-beam optical sensor is made up of many semiconductor lasers and detectors fixed around the wall alternately at a cross section of pneumatically conveying pipe. When the sensor works, a scanning light source em... The fan-beam optical sensor is made up of many semiconductor lasers and detectors fixed around the wall alternately at a cross section of pneumatically conveying pipe. When the sensor works, a scanning light source emits a 50° lamellar fan-beam through the gas-solid two phase flow, and the projection data resulting extinction effect of solid particles are detected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projection data, the flow rate mass can be calculated, and then the flow image can be reconstructed. In this paper, the design of the sensor including spatial arrangement of the structural parts, basic principle and measurement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are introduced. The mathematical measurement model of solid mass flow rate is presented together with the testing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cal sensor Fan-beam laser Pneumatic conveyor system Mass flow rate of solids
下载PDF
Two-flow model for piping erosion based on liquid-solid coupling 被引量:2
2
作者 LIANG Yue WANG Jun-jie LIU Ming-w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8期2299-2306,共8页
Previous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piping erosion greatly threatens the safe operation of various hydraulic structures. However, few mathematical models are available to perfectly describe the erosion process due to... Previous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piping erosion greatly threatens the safe operation of various hydraulic structures. However, few mathematical models are available to perfectly describe the erosion process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piping. The focus of the present work is to propose a new fluid solid coupling model to eliminate the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work. A 'pseudo-liquid' assumption is suggested to simulate the particle movement in the erosion process. Then, based on the mass and momentum conservations of the moving particles and flowing water, a new two-flow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continuity equations and motion equations. In the model, the erosion rate of soil is determined with a particle erosion law derived from tests results of STERPI. And ERGUN's empirical equation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interaction forces between the liquid and the solid. A numerical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solve the model with the finite volume method and SIMPLE algorithm. The new model is validated with the tests results of STERPI. And the soil erosion principles in piping are also expl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ing erosion two-flow model liquid-solid interaction erosion rate drag force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redicting and reducing solid particle erosion of solid-liquid two-phase flow in a choke 被引量:3
3
作者 Li Guomei Wang Yueshe +3 位作者 He Renyang Cao Xuewen Lin Changzhi Meng Ta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91-97,共7页
Choke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downhole flow-control equipment. The particle erosion mathematical model, which considers particle-particle interaction, was established and used to simulate solid pa... Choke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downhole flow-control equipment. The particle erosion mathematical model, which considers particle-particle interaction, was established and used to simulate solid particle movement as well as particle ero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lid-liquid two-phase flow in a choke. The corresponding erosion reduction approach by setting ribs on the inner wall of the choke was advanced. This mathematical model includes three parts: the flow field simulation of the continuous carrier fluid by an Eulerian approach, the particle interaction simulation using the discrete particle hard sphere model by a Lagrangian approach and calculation of erosion rate using semiempirical correl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articles accumulated in a narrow region from inlet to outlet of the choke and the dominating factor affecting particle motion is the fluid drag force. As a result, the optimization of rib geometrical parameters indicates that good anti-erosion performance can be achieved by four ribs, each of them with a height (H) of 3 mm and a width (B) of 5 mm equaling the interval between ribs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liquid two-phase flow discrete particle hard sphere model CHOKE erosion rate antieros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Oxygen Gasifica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 a Fixed-bed Gasifier 被引量:4
4
作者 牛淼淼 黄亚继 +1 位作者 金保昇 王昕晔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9期1021-1026,共6页
Four waste materials, paper, wood, textile and kitchen garbage, in municipal solid waste were gasified separately with oxygen in a fixed bed reactor. The yields of products char. tar and gas, the composition of gas co... Four waste materials, paper, wood, textile and kitchen garbage, in municipal solid waste were gasified separately with oxygen in a fixed bed reactor. The yields of products char. tar and gas, the composition of gas components H2, CO, CO2 and CH4, and the lower heating value (LHV) were examined at temperatures between 700 and 900 ℃ and equivalence ratio (ER) between 0.14 and 0.32. Characteristics of gas evolution during gasification were inves- tigated. Results show that a higher temperature improves the formation of H2 and CO while lowers the yield of CO2 and CH4. The LHV of syngas increases with temperature and varies in the range of 6-10 MJ. m-3 reaching the maximum at 800 ℃ or above. As ER increases, both combustible gas component and LHV of syngas decrease while the yield of CO2 rises linearly. The appropriate ER for obtaining high quality gas is in the range of 0.18-0.23. Temperature and ER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product distribution. Higher temperature and ER are favorable for higher gas yield and lower yield of char and tar in the gasification of textile and kitchen garbage. At 800 ℃, the gas evolution may be divided into two regions. In the first region, the flow rate of gas increases and then de- creases ranidlv, while in the second reuion the flow rate decreases monotonically to lower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nicipal solid wasteOxygen gasificationTemperatureEquivalence ratioGas flow rate
下载PDF
基于气-固两相流喷嘴实验的20G钢冲蚀机理研究
5
作者 邓宽海 程金亮 +4 位作者 林元华 黄耕 刘冰 梅宗斌 秦大伟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50-61,共12页
目的由天然气管道内壁减薄及穿孔导致的天然气泄漏事故频繁发生,输气管道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冲蚀磨损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明确输气管道材料的冲蚀行为及机理,为抗冲蚀材料设计和延长管道使用寿命等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撑。方法基于AST... 目的由天然气管道内壁减薄及穿孔导致的天然气泄漏事故频繁发生,输气管道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冲蚀磨损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明确输气管道材料的冲蚀行为及机理,为抗冲蚀材料设计和延长管道使用寿命等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撑。方法基于ASTM-G76测试标准,采取气-固喷嘴冲蚀试验研究方法,利用空气射流冲蚀实验机,开展不同冲击角度和冲击速度下天然气管道材料20G钢的气-固冲蚀实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等设备分析试样表面冲蚀形貌及特征;采用Ahlert冲蚀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建立20G钢的冲蚀率方程。结果当冲击速度(15~72 m/s)增大时,冲蚀率随之增大。当冲击角度(15°~90°)增加时,冲蚀率随之减小。冲蚀面积随着冲击角度的增加而减小。在低冲击角度下(15°、30°),固相颗粒的“犁削”为主要冲蚀及材料移除机制。在中等冲击角度下(45°、60°),冲蚀机制呈现混合形式,犁削、压实与开裂共同作用于材料表面。在高冲击角度下(75°、90°),以压实和开裂为主要冲蚀及材料移除机制。结论在气固两相流作用下,20G钢的冲蚀磨损过程符合典型的塑性材料冲蚀规律。颗粒冲击速度不会直接影响冲蚀机制,颗粒冲击能量的变化是影响冲蚀率的主要因素。建立了适用于天然气管道材料抗冲蚀性能对比和CFD冲蚀模型的冲蚀速率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蚀磨损 20G钢 冲蚀机理 气固两相流 冲蚀速率方程 冲蚀试验
下载PDF
QT1100连续油管钢的抗液固两相流冲蚀性能
6
作者 崔璐 杨栩卿 +3 位作者 李佳望 李明峰 常文权 程嘉瑞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5-60,共6页
采用含砂粒清水混合液(携砂液)对QT1100连续油管钢进行液固两相流冲蚀试验,研究了携砂液冲刷角度(15°,30°,45°,60°,75°,90°)、冲刷速度(2.4,7.2,12.0,16.9 m·s^(−1))、砂质量浓度(15,30,45,60,75 kg... 采用含砂粒清水混合液(携砂液)对QT1100连续油管钢进行液固两相流冲蚀试验,研究了携砂液冲刷角度(15°,30°,45°,60°,75°,90°)、冲刷速度(2.4,7.2,12.0,16.9 m·s^(−1))、砂质量浓度(15,30,45,60,75 kg·m^(−3))、砂类型(尖角形天然石英砂、近圆形人工陶粒砂)和砂粒径(0.063~0.420 mm)对试验钢抗冲蚀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冲蚀损伤机理。结果表明:在试验参数下冲蚀后,试验钢均主要发生机械冲刷磨损,损伤机理均包括微切削和冲击挤压,其中小角度冲刷以微切削为主,大角度冲刷以冲击挤压为主。试验钢的冲蚀速率随着冲刷角度或砂粒径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45°冲刷角度或者0.15~0.18 mm粒径天然石英砂条件下试验钢的冲蚀损伤最大;冲蚀速率随着冲刷速度增大而增大,随着砂质量浓度增加先增大,当砂质量浓度为60 kg·m^(−3)时减小,随后快速增大;相较于近圆形人工陶粒砂,尖角形天然石英砂的冲蚀速率更大,对试验钢的冲蚀磨损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1100连续油管钢 冲蚀速率 冲蚀损伤 液固两相流冲蚀
下载PDF
多泥沙河流立式轴流泵叶片磨损特性
7
作者 陈纯 吴秀英 +5 位作者 单既连 徐锡华 庞熙 尹世杰 王梦成 陈松山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10-19,共10页
为探究多泥沙河流引水立式轴流泵的磨蚀问题,基于particle固液两相流模型与Tabakoff磨损模型,研究6个流量工况下5种泥沙粒径和5种含沙率组合的轴流泵装置内泥沙颗粒运动规律及其对轴流泵叶片磨损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量变化对泥沙颗粒运... 为探究多泥沙河流引水立式轴流泵的磨蚀问题,基于particle固液两相流模型与Tabakoff磨损模型,研究6个流量工况下5种泥沙粒径和5种含沙率组合的轴流泵装置内泥沙颗粒运动规律及其对轴流泵叶片磨损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量变化对泥沙颗粒运动轨迹影响显著,小流量下泥沙颗粒向叶片工作面运动的趋势更为明显,叶片更容易被磨损,磨损位置主要在叶片进水边及叶片外缘;粒径变化对泥沙颗粒运动轨迹影响也较为显著,大粒径泥沙颗粒更容易撞向叶片工作面而加重磨损,含沙率为0.05,粒径从0.01 mm增大到1 mm时,叶片最大磨损率从0.001 kg·m^(-2)·s^(-1)增加到0.0244 kg·m^(-2)·s^(-1);含沙率变化对泥沙颗粒运动轨迹影响较小,但泥沙浓度增加会加重磨损,粒径为0.5 mm,含沙率从0.01增加到0.2时,叶片最大磨损率从0.0018 kg·m^(-2)·s^(-1)增加到0.061 kg·m^(-2)·s^(-1);叶片磨损强度和叶片磨损面积均与泥沙粒径和含沙率呈正相关,粒径和含沙率越大,叶片受到的磨损强度及磨损面积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泵 固液两相流 数值模拟 磨损率
下载PDF
中下地壳切向分层流变的结果:喜马拉雅东段雅拉香波片麻岩穹隆
8
作者 江成宇 周保军 +1 位作者 陈小宇 刘俊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8-1646,共19页
大陆中、下地壳切向(近水平)分层固态流动变形是地壳物质流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片麻岩穹隆的重要形成机制。雅拉香波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的最东段,出露不同变质级别和时代的岩石地层,发育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以及多期岩浆事件... 大陆中、下地壳切向(近水平)分层固态流动变形是地壳物质流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片麻岩穹隆的重要形成机制。雅拉香波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的最东段,出露不同变质级别和时代的岩石地层,发育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以及多期岩浆事件,是研究造山过程中构造变形和岩浆历史的天然实验室。本文以该穹隆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观察等工作,总结出以下三个特点:(1)雅拉香波穹隆内不同构造层次的岩石经历了相同的构造体制和不同变形条件改造:从浅部到深部,变形温度逐渐递增,由390℃到600℃;差应力逐渐减小,从24.58MPa减少至8.72MPa;应变速率逐渐加快,从1.27×10^(-13)~1.28×10^(-13)/s增加到5.19×10^(-11)~5.21×10^(-11)/s。以上体现了地壳活动带强烈的分层流变特点。(2)结合前人研究划分了穹隆变形的三个期次(D_(1)、D_(2)和D_(3)),其中D_(1)表现为上盘向南的剪切方向,D_(2)则表现为上盘向北的剪切方向。进一步,将主要变形期次D_(2)进一步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主要是以单剪为主导的剪切作用类型,而晚期则是以纯剪为主导的剪切作用类型。(3)根据D_(2)面理和线理的产状分布特点,可以得出,深部岩石线理的倾伏角近水平,而浅层次岩石的线理倾伏角近竖直。基于以上研究表明,雅拉香波穹隆各部分岩石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剪切改造,不同构造层次的岩石具有几何学上的一致性以及运动学上的解耦,体现了穹隆发育过程中运动方向上的转变。结合穹隆各部位线理的倾伏角的变化规律,本文认为雅拉香波穹隆记录了中下地壳分层流动的过程,穹隆的形成主要受中下地壳近水平切向流动控制,辅以垂向流动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 雅拉香波片麻岩穹隆 穹隆形成机制 中下地壳 分层固态流变 应变速率 运动学涡度
下载PDF
液固两相流对高压活动弯头的冲蚀磨损研究
9
作者 闫冲冲 华剑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140,共9页
为探究水力压裂作业中各因素对活动弯头的冲蚀磨损规律,基于液固两相流理论,利用FLUENT软件研究压裂液流速、颗粒质量流量、颗粒直径、安装角度、公称直径、连接长度、曲率半径对活动弯头冲蚀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活动弯头易冲蚀区域... 为探究水力压裂作业中各因素对活动弯头的冲蚀磨损规律,基于液固两相流理论,利用FLUENT软件研究压裂液流速、颗粒质量流量、颗粒直径、安装角度、公称直径、连接长度、曲率半径对活动弯头冲蚀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活动弯头易冲蚀区域主要集中在弯头外侧,其最大冲蚀速率和平均冲蚀速率随流速、颗粒质量流量、颗粒直径的增大而增大,随安装角度、公称直径的增大整体上逐渐减小,安装角度位于90°~180°时,最大冲蚀速率和平均冲蚀速率较小且变化平缓;随曲率半径的增大,最大冲蚀速率整体上先减小后增大,平均冲蚀速率逐渐减小;连接长度对最大冲蚀速率和平均冲蚀速率的影响较小。研究表明,压裂液流速是导致冲蚀速率增加的主要因素,通过合理调整压裂液流速可以大大降低活动弯头的冲蚀磨损。该研究结果可为活动弯头的现场使用、冲蚀防护、结构改进及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液固两相流 冲蚀磨损 活动弯头 冲蚀速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环流料封阀水平孔口流动阻力特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擎 孙键 +2 位作者 骆仲泱 岑可法 倪明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98-605,共8页
通过冷态试验详细研究了环流料封阀水平孔口面积对返料特性的影响,获得了不同条件下环流料封阀水平孔口的阻力特性.根据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建立了水平孔口压差与通过孔口处的固体流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式.定义了孔口流量系数新的关系式.这... 通过冷态试验详细研究了环流料封阀水平孔口面积对返料特性的影响,获得了不同条件下环流料封阀水平孔口的阻力特性.根据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建立了水平孔口压差与通过孔口处的固体流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式.定义了孔口流量系数新的关系式.这将为环流料封阀的设计与运行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料封阀 孔口 固体流率 流量系数 流化床锅炉
下载PDF
粉煤浓相气力输送中的固气比 被引量:17
11
作者 赵艳艳 陈峰 +1 位作者 龚欣 于遵宏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5-237,共3页
:研究了室温下浓相输送粉煤的规律 ,固气比 (固体与气体的质量流量之比 )最高可达5 1 2 .2 kg/kg。通过大量实验 ,得出固气比与总压降的关系。利用最小二乘法 ,对 5 2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 ,得到了固气比与气体 Froude数、固体质量流量之... :研究了室温下浓相输送粉煤的规律 ,固气比 (固体与气体的质量流量之比 )最高可达5 1 2 .2 kg/kg。通过大量实验 ,得出固气比与总压降的关系。利用最小二乘法 ,对 5 2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 ,得到了固气比与气体 Froude数、固体质量流量之间的关系 ,揭示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 浓相气力输送 固气比 固体质量流量 表观速率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固相质量流量软测量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许传龙 赵延军 +3 位作者 黄健 孔明 汤光华 王式民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6-249,共4页
采用弯管法测量稀相气固两相流中固相质量流量时,固相流量与其影响因素(压差、流量系数、气固混合密度等)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给粉体的精确测量带来困难。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优良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建立了一个基于BP网络固相质量... 采用弯管法测量稀相气固两相流中固相质量流量时,固相流量与其影响因素(压差、流量系数、气固混合密度等)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给粉体的精确测量带来困难。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优良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建立了一个基于BP网络固相质量流量软测量模型,并以实验数据为样本对网络进行训练,实现对固相质量流量的在线估计,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为稀相气力输送中固相质量流量在线测量提供了一种简单、可靠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固相质量流量 软测量 人工神经网络 弯管流量计
下载PDF
高压浓相粉煤气力输送特性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梁财 陈晓平 +3 位作者 蒲文灏 鹿鹏 范春雷 赵长遂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31-35,共5页
在输送压力可达4.0 MPa、固气比高达740 kg/m3的高压气力输送试验台上,用氮气进行粉煤高压浓相气力输送试验研究。分别在不同的输送差压、风量和压力等条件下进行了输送试验,考察操作参数对煤粉质量流量和固气比等气力输送特征参数的... 在输送压力可达4.0 MPa、固气比高达740 kg/m3的高压气力输送试验台上,用氮气进行粉煤高压浓相气力输送试验研究。分别在不同的输送差压、风量和压力等条件下进行了输送试验,考察操作参数对煤粉质量流量和固气比等气力输送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粉的质量流量和输送固气比随着输送差压和压力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注入速度的增大,输送固气比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总风量增大时,煤粉的质量流量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大而增大。总风量不变时,在固气比的最小值左侧,充压风量的变化对输送参数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在固气比的最小值右侧,流化风量的变化对输送参数的影响较大。随着煤粉的输送流量的增大,固气比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力输送 浓相 质量流量 固气比
下载PDF
气固固循环流化反应器的流体力学行为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水源 汪展文 +1 位作者 金涌 俞芷青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57-361,共5页
简单介绍了气固固三相反应设备的研究现状,描述了气固固循环流化反应器的操作特点,实验研究了气固固循环流化反应器的流体力学行为,如气固两相通过填料层的压降、细颗粒的固含率及细颗粒的质量流率等.
关键词 循环流化 填料层 气固固反应器 流体力学
下载PDF
基于气固两相流的气体钻井套管冲蚀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少胡 郑华林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6-98,106,共4页
气体钻井过程中携岩速度较高,岩屑对套管冲蚀较为严重,冲蚀磨损导致套管含缺陷,降低套管强度,缩短服役寿命。基于气固两相流和冲蚀理论,建立了气体钻井环空岩屑运移模型,采用Grant和Tabakoff半经验公式求解岩屑粒子冲蚀速率。计算了钻... 气体钻井过程中携岩速度较高,岩屑对套管冲蚀较为严重,冲蚀磨损导致套管含缺陷,降低套管强度,缩短服役寿命。基于气固两相流和冲蚀理论,建立了气体钻井环空岩屑运移模型,采用Grant和Tabakoff半经验公式求解岩屑粒子冲蚀速率。计算了钻柱关键点处套管冲蚀情况及携岩速度、岩屑直径和岩屑数量对套管冲蚀的影响情况。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出钻柱接头位置套管的冲蚀速率明显高于其他位置的冲蚀速率。为有效控制套管的冲蚀速率,建议在气体钻井中有效的控制携岩气流速度;建议在由冲蚀较严重而造成套管失效几率高的气体钻井中使用牙轮钻头钻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钻井 套管 气固两相流 冲蚀速率 CFD
下载PDF
利用电容层析成像测量稀疏气固两相流动 被引量:10
16
作者 孙猛 刘石 +1 位作者 雷兢 刘靖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9-33,共5页
采用电容层析成像(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ECT)技术,对常温下稀疏气力输送的固体浓度、速度和质量流量进行了测试研究。浓度分布采用单层电容传感器,速度分布采用双层电容传感器得出相关信号。由测得的速度及体积分数计算... 采用电容层析成像(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ECT)技术,对常温下稀疏气力输送的固体浓度、速度和质量流量进行了测试研究。浓度分布采用单层电容传感器,速度分布采用双层电容传感器得出相关信号。由测得的速度及体积分数计算得出质量流量。为克服电容传感器敏感场的不均匀性对成像造成的影响,实验系统中装置了一旋风分离装置,通过旋风分离作用将固体颗粒主要集中在壁面区域,传感器电极布置在分离器直管上。通过对截面体积分数分布、平均值以及波动特性的分析,证明了该种测试方法的可行性及可靠性。相关测量结果与称重法测试结果吻合良好,证明该种方法可获得可靠的测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层析成像 浓度测量 速度测量 质量流量 气固两相流
下载PDF
基于双截面ECT的气/固两相流参数检测系统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杨道业 施源 徐锌锋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68-1974,共7页
为了实现多相流的流动过程在线监测和多参数测量,设计并研发了一套应用于气/固两相流检测的双截面8电极电容层析成像系统。采用交流法电容检测原理实现具有16个独立电容检测通道的电容测量电路,实测系统的成像速度为590帧/秒。将双截面... 为了实现多相流的流动过程在线监测和多参数测量,设计并研发了一套应用于气/固两相流检测的双截面8电极电容层析成像系统。采用交流法电容检测原理实现具有16个独立电容检测通道的电容测量电路,实测系统的成像速度为590帧/秒。将双截面电容层析成像系统用于气/固两相流的实时检测,并将两层截面的图像作相关计算,获取成像截面的固相速度分布。由固相速度和浓度最终算出气/固两相流的固相质量流量,从而实现气/固两相流浓度、速度、流量等多参数的综合检测。将双截面ECT传感器算得的质量流量与发料罐重力传感器获取的质量流量作对比发现,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流量测量误差小于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截面 电容层析成像 流动速度 质量流量 固两相流
下载PDF
基于声发射的气固两相流质量流率及粒径的测量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志春 袁小健 +1 位作者 王月明 李海广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3-96,共4页
设计了一套空气-活性炭的声发射信号检测装置,结合经典声发射理论与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气固两相流过程中固相的质量流率、粒径以及碰撞速度等因素做细致分析。对4.00,2.80,1.18,085,0.43 mm 5种不同粒径的活性炭颗粒分别在不同质量流... 设计了一套空气-活性炭的声发射信号检测装置,结合经典声发射理论与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气固两相流过程中固相的质量流率、粒径以及碰撞速度等因素做细致分析。对4.00,2.80,1.18,085,0.43 mm 5种不同粒径的活性炭颗粒分别在不同质量流率、不同碰撞速度下的声发射信号进行采样,并采用功率谱估计算法对其进行分析。实验发现碰撞速度对信号的频率影响较小,但对信号的功率强度影响较大,此外,功率谱估计的频率、面积与固相颗粒的粒径、质量流率有很好相关性,拟合出二者的相关方程并通过试验验证,得到各参数的相对误差小于5.5%。因此,采用声发射测量技术与功率谱估计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气固两项流相关参数的检测是可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测量技术 气固两相流 粒径检测 质量流率 功率谱估计
下载PDF
高压浓相粉煤气力输送 被引量:7
19
作者 梁财 赵长遂 +3 位作者 陈晓平 蒲文灏 鹿鹏 范春雷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7-431,共5页
在高达700kg/m3的高压气力输送试验台上,用氮气进行煤粉高压浓相粉煤气力输送试验研究.分别在不同的总输送差压、煤粉含水率、风量和压力等条件下进行了输送试验,考察操作参数对煤粉质量流量、固气比和单位管道长度的压损等气力输送特... 在高达700kg/m3的高压气力输送试验台上,用氮气进行煤粉高压浓相粉煤气力输送试验研究.分别在不同的总输送差压、煤粉含水率、风量和压力等条件下进行了输送试验,考察操作参数对煤粉质量流量、固气比和单位管道长度的压损等气力输送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总差压和流化风流量的增加,煤粉的质量流量增大;当流化风流量较小时,煤粉质量流量受流化风的影响较大,随着流化风流量增大,流化风对煤粉质量流量的影响变缓.固气比随着注入速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着总差压的增加而增大;其他输送参数相同的条件下,输送压力越高,煤粉的质量流量和固气比就越大;随着含水率的增加,煤粉的质量流量逐渐减小;在输送相图中,相同煤粉湿度下,输送压损随表观速度的增加先减小后略有升高;相同表观速度下,煤粉含水率越低,压力损失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 浓相 质量流量 固气比 含水率
下载PDF
汽轮机叶片材料抗固粒冲蚀磨损能力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观伟 王顺森 +1 位作者 毛靖儒 丰镇平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2-624,共3页
利用多种测试技术和试验方法解决了模拟超常气固两相流动过程中的一些特殊问题,较系统地进行了常温到610℃、粒子冲击速度从220m/s到450m/s及冲击角从15°到90°条件下氧化铁粒子对两种汽轮机叶片材料抗固粒冲蚀磨损能力的对比... 利用多种测试技术和试验方法解决了模拟超常气固两相流动过程中的一些特殊问题,较系统地进行了常温到610℃、粒子冲击速度从220m/s到450m/s及冲击角从15°到90°条件下氧化铁粒子对两种汽轮机叶片材料抗固粒冲蚀磨损能力的对比性试验研究。研究发现两种叶片材料都呈现出塑性材料的冲蚀特性,最大冲蚀率发生在冲击角约25°和20°处;两种叶片材料冲蚀率的速度指数为2.8~3.0和2.25~2.55,且随温度的变化特性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两相流 固粒冲蚀 塑性材料 冲蚀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