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0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rmination of Melamine in Fresh Milk by Electrochemistry with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t Bismuthyl Chloride Modified Graphite Epoxy Composite Electrode
1
作者 Yongchun Zhu Yanjia Zhang +3 位作者 Jingyi Li Yanli Han Guobin Dong Hongbo Zhang 《American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1年第5期612-618,共7页
Melamine as an important chemical raw material and a harmful additive in foods has attracted many people’s attention.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graphite-epoxy composited solid phase electrode was modified with bismut... Melamine as an important chemical raw material and a harmful additive in foods has attracted many people’s attention.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graphite-epoxy composited solid phase electrode was modified with bismuth layer by cyclic voltammetric deposition of bismuth from Bi(NO3)3 aqueous solution including 0.10 M HNO3, and hydrolyzed into micro bismuthyl chloride on-sites. Melamine in fresh milk was extracted with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on the bismuthyl chloride modified graphite-epoxy composited solid electrode. The adsorption of melamine on bismuthyl chloride particle surfaces follows a Freundlich adsorption model, and results in the decrease of the reduction peak current of bismuth in bismuthyl chloride, and determined by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from fresh milk in a larger concentration range of 10–4 ? 10–12 M with detection limit of 2.5 ? 10–12 M and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of 2.7%. The method is sensitive, convenient and was applied in the detection of melamine in fresh milk with relative deviation of 4.2% in content of 0.45 mg/kg melamine in the fresh mil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AMINE Bismuthyl CHLORIDE Modified ELECTRODE Adsorption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
下载PDF
Molecularly Imprinted Micro-Solid-Phase Extraction for the Selective Determina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in Environmental Water Samples with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raphy
2
作者 Qinzhong Feng Yang Chen +2 位作者 Diandou Xu Liyuan Liu Zhengjie Zhang 《Open Journal of Polymer Chemistry》 2013年第3期54-62,共9页
2,4,6-trichlorophenol molecularly imprinted suspension polymer has been prepared and applied to the molecularly imprinted micro-solid-phase extraction procedure for selective preconcentra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fro... 2,4,6-trichlorophenol molecularly imprinted suspension polymer has been prepared and applied to the molecularly imprinted micro-solid-phase extraction procedure for selective preconcentra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environmental water samples. The influence of functional monomer, cross-linker, polymerization condition, porogen, and the ratio of template molecule and functional monomer to cross-linker on the size of the obtained particles were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methyacrylic acid as functional monomer, divinylbenzene as cross-linker, the molar ratio of template molecule and functional monomer to cross-linker was 1:4:20, the amount of AIBN was 100 mg, ultraviolet radiation at 365 nm were the optimal conditions, and at these conditions, the polymers had the best adsorption efficiency and had the monodispersity of 2 - 3 μm microsphere particl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MSPE method were vali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his MIMSPE-HPLC method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direct preconcent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phenol, 4-chlorophenol, 2,4-dichlorophenol, 2,4,6-trichlorophenol, pentachlorophenol) in environmental water s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Molecularly Imprinted micro-solid-phase Extraction 2 4 6-Trichlorophenol PHENOLIC Compounds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下载PDF
SEMI-SOLID MICROSTRUCTURE AND ITS EVOLUTION OF WROUGHT ALUMINUM ALLOY BY DIRECTLYHEATING-ISOTHERMAL TREATMENT 被引量:2
3
作者 X.T.Liu J.Z.Cui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6期856-861,共6页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wrought aluminum alloy extruded rods and the mechanism of liquid phase formation during reheating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volume fraction of liquid phase and the rec...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wrought aluminum alloy extruded rods and the mechanism of liquid phase formation during reheating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volume fraction of liquid phase and the recrystallization microstructure was propo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e in reheating temperature and time can augment the volume fraction of liquid phase and accelerate the grain spheroidization, as a result of which the requirement of semi-solid forming can be satisfied. Due to the higher aberration energy of grain boundary, the melting point is lowered as a result of the easy diffusion of atoms. At higher reheating temperature the grain boundary melts, the growth of the recrystallized grain is inhibited and the grain is refine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low melt-point phase along the recrystallized grains was determined using EDS.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at when the extrusion rod of the wrought aluminum alloy is reheated at 610℃ for 20min, perfect fine equiaxial grains can be obtained, the average grain size is about 66.34μm and the volume fraction of solid phase is about 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ought aluminum alloy hot extrusion REHEATING mechanism of micro- structual evolution SPHEROIDIZATION volume fraction of solid phase
下载PDF
Wave Processes and Mass Transfer on the Copper-Stainless Steel Interface under Solid Phase Bonding by High-Temperature Rolling
4
作者 Boris V. Borts Aleksander A. Parkhomenko +1 位作者 Igor O. Vorobyov Alexander A. Lopata 《Open Journal of Metal》 2018年第4期67-74,共8页
The paper presents the study of hierarchy of deformation wave-processes from nano- to macro-structural level, which takes place in dissimilar materials, bonded by high-temperature vacuum rolling in solid phase. The fo... The paper presents the study of hierarchy of deformation wave-processes from nano- to macro-structural level, which takes place in dissimilar materials, bonded by high-temperature vacuum rolling in solid phase. The focus was on the processes that occur on the interface of the bonded materials: mass trasfer of impurities and alloying elements stimulated by deformation, the study of nano- and micro-hard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cuum Hot ROLLING solid phase INTERFACE Cupper-Stainless Steel microscopy micro-Hardness Nano-Hardness Wave Processes SCALING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的不同成熟度‘青皮’无花果挥发性成分分析
5
作者 刘雪梅 闫新焕 +4 位作者 谭梦男 谷思梦 杜文瑜 许敏 宋烨 《中国果菜》 2024年第4期14-19,共6页
为探讨不同成熟度威海‘青皮’无花果挥发性成分差异,本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鲜食无花果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内标法对风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威海‘青皮’无花果中共检测出73种... 为探讨不同成熟度威海‘青皮’无花果挥发性成分差异,本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鲜食无花果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内标法对风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威海‘青皮’无花果中共检测出73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酯类、醛类、醇类、烯类、烷烃类等,其中六成熟无花果检出33种、八成熟检出29种、十成熟检出36种。不同成熟度无花果的挥发性组分、特征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花果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固相微萃取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和化学计量学对不同产地红枣香气成分的分析
6
作者 胡航伟 张仁堂 +6 位作者 张楠楠 梁辰 游新侠 孔欣欣 朱玲 闫信想 刘云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5-271,共7页
为了比较不同产地红枣的挥发性风味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5个产地(新郑、灵宝、榆林、和田、德州)枣果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化合物51种,其中,新疆和田大枣中所含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最... 为了比较不同产地红枣的挥发性风味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5个产地(新郑、灵宝、榆林、和田、德州)枣果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化合物51种,其中,新疆和田大枣中所含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最多。结合多元统计学分析,不同产地红枣的整体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得以很好区分。在满足预测变量重要性投影>1、P<0.05的条件下,从红枣样品中筛选出13种差异性特征香气物质,包括己酸甲酯、癸酸甲酯、己醛、苯甲醛等,赋予红枣独特的杏仁味、甜味、水果味。本研究结果明确了不同产地红枣香气品质的化学物质基础,为红枣产地溯源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进一步对枣果资源的合理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枣 化学计量学 固相微萃取 风味物质 地理来源
下载PDF
探索微纳尺度润湿动力学:长针式原子力显微镜的应用与进展
7
作者 关东石 聂鹏程 +2 位作者 闫财山 郭永杰 童彭尔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7-1510,共14页
“如何在微观层面测量界面现象”是微纳尺度实验流体力学的关键科学问题,被列入世界前沿125个科学问题名单(Sanders S,Science,2021).由于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传统光学手段很难直接测量微纳尺度下的流动与界面现象.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的... “如何在微观层面测量界面现象”是微纳尺度实验流体力学的关键科学问题,被列入世界前沿125个科学问题名单(Sanders S,Science,2021).由于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传统光学手段很难直接测量微纳尺度下的流动与界面现象.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的精准操控和小尺度力学测量等优势,结合长针式探针组装成的微流变计可以直接测量气-液-固三相接触线上的毛细力,并监测探针在垂直方向运动中力的动态变化.通过该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流体界面的动力学行为以及各类材料在液体环境中力学性质在微纳尺度的精确表征.文章将系统介绍长针式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及其在微纳尺度非理想界面润湿动力学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低能垒表面毛细力的速度依赖性与非对称性、无序粗糙表面接触线黏滑运动的统计学规律、柔性表面接触线动力学的状态与速度定律、以及离子液体-金属界面处电场对接触角迟滞的调控等,最后展望了该技术在新兴领域中的应用.该实验手段为检验各类理论模型与数值模拟提供了可信数据,为探究界面上复杂现象的物理本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尺度流动与界面流动 三相接触线 润湿动力学 原子力显微镜 流固界面
下载PDF
基于GC-MS法分析不同产地与工艺的可可豆风味成分
8
作者 杨尚桦 李晓铭 +4 位作者 李香莉 汪薇 白卫东 鲁玉侠 辛璇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6期190-192,198,共4页
为了研究不同产地与不同工艺的可可风味,利用GC-MS技术分析不同可可豆的致香成分,共鉴定出27种香气成分,1981加纳可可豆、1982巴布亚新几内亚可可豆、1983加纳可可豆碎、1984巴布亚新几内亚可可豆碎分别检测出25、21、18、14种香气成分... 为了研究不同产地与不同工艺的可可风味,利用GC-MS技术分析不同可可豆的致香成分,共鉴定出27种香气成分,1981加纳可可豆、1982巴布亚新几内亚可可豆、1983加纳可可豆碎、1984巴布亚新几内亚可可豆碎分别检测出25、21、18、14种香气成分。四种可可豆有48种共有但相对含量不同挥发性成分,这些物质对可可的香气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它们是可可的关键香气化合物,共同构成了可可豆的风味品质特征。本研究中,四种可可豆中主要检测出的香气成分为酯类、杂环类及醇类、此外还检出了酸类、萜烯类风味物质。因此1981加纳可可豆具有烤坚果香味,1982巴布亚新几内亚可可豆具有花香与木质香,1983加纳可可豆碎具有香甜的水果香味,1984巴布亚新几内亚可可豆碎具有奶油坚果香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GC-MS) 可可豆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关键风味化合物
下载PDF
微波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GC-MS法分析柠檬草中挥发性成分
9
作者 杨玉贤 张琼 +2 位作者 杨绍坤 高云涛 和顺琴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93-99,共7页
设计制作了一种微型底聚焦微波反应装置,用于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解决了无溶剂顶空提取的问题,建立了柠檬草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微波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使用GC-MS法对柠檬草叶片和根茎萃取物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分别得到37... 设计制作了一种微型底聚焦微波反应装置,用于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解决了无溶剂顶空提取的问题,建立了柠檬草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微波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使用GC-MS法对柠檬草叶片和根茎萃取物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分别得到37和46种化合物,结合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各组分的含量,其挥发性成分别占萃取物挥发总量的89.93%和77.29%。其中叶片和根茎中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都是橙花醛和香叶醛,叶片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橙花醛(29.27%)和香叶醛(22.14%)的相对含量要明显优于根茎中橙花醛(8.61%)和香叶醛(7.76%)。研究为样品特别是固体样品挥发性成分的直接快速分析提供了一种稳定高效、简单快速的新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底聚焦微波反应器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柠檬草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对不同等级双井绿茶香气物质的研究
10
作者 赵志强 陈罗君 +5 位作者 饶雨 徐璐 饶军 雷志勇 张丽 高银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73-281,共9页
为探究不同等级双井绿茶香气物质组成特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修水县双井银毫、双井绿茶特级、双井绿茶一... 为探究不同等级双井绿茶香气物质组成特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修水县双井银毫、双井绿茶特级、双井绿茶一级和双井绿茶二级四个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的香气物质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从四个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中共鉴定出70种香气物质,主要包括醇类、烯烃类、烷烃类、酯类等化合物。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中香气物质组成及相对含量均有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不同等级双井绿茶香气差异主要由反式-β-金合欢烯、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茉莉酮、苯乙醇等14种关键化合物差异引起。在不同等级双井绿茶中关键香气物质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随着芽叶开展,α-椰油烯、石竹烯及己酸乙酯含量降低,而顺式-3-己烯醇、香叶醇及水杨酸甲酯含量呈增加趋势,芳樟醇、茉莉酮、反式-橙花叔醇含量从低到高,随后含量又迅速下降。本文研究了不同等级双井绿茶中香气物质的组成特征及关键香气物质的分布规律,为今后双井绿茶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井绿茶 不同等级 香气物质 顶空固态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
下载PDF
4款单一麦芽威士忌特征风味成分解析
11
作者 张一 李小燕 +4 位作者 牛丽敏 李慧 沈铂 陈文波 上官静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117,共7页
以苏格兰麦卡伦和日本山崎麦芽威士忌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解析4款威士忌中的风味化合物。结果表明:酯类、酸类和醇类化合物在威士忌挥发性化合物中的相对含量最高,超90%。在243种挥发性化合物中有5... 以苏格兰麦卡伦和日本山崎麦芽威士忌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解析4款威士忌中的风味化合物。结果表明:酯类、酸类和醇类化合物在威士忌挥发性化合物中的相对含量最高,超90%。在243种挥发性化合物中有58种具有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苏格兰麦卡伦威士忌中乙酸苯乙酯、金合欢醇、反式-橙花叔醇等物质OAV更高,赋予麦卡伦威士忌丰富的花香味。日本山崎威士忌中异戊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1-癸醇等物质OAV更高,赋予山崎威士忌更丰富的水果香气。二维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山崎威士忌中典型风味物质是2-甲基丁酸乙酯、丁酸乙酯、异戊酸乙酯等,麦卡伦威士忌中典型风味物质是金合欢醇、反式-橙花叔醇、大马士酮等。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每款威士忌位于得分图的不同象限,表明每款威士忌有独特的风味特点。本研究结果表明,风味是评价不同威士忌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一麦芽威士忌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风味物质 二维层次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一款山楂饼风味香精的调配
12
作者 刘翠霞 叶之壮 卢建媚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23期108-112,共5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方法,提取一款市场上风味较好的山楂饼风味物质。鉴定出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有67种,主要分为醛类15种、酯类11种、醇类11种、酸类8种、萜烯类8种、酮类8种、醚类4种、酚类1种和呋喃类1种。通过对山楂饼风味物质的分析及对山... 采用固相微萃取方法,提取一款市场上风味较好的山楂饼风味物质。鉴定出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有67种,主要分为醛类15种、酯类11种、醇类11种、酸类8种、萜烯类8种、酮类8种、醚类4种、酚类1种和呋喃类1种。通过对山楂饼风味物质的分析及对山楂饼香气的嗅闻分辨,得出山楂饼风味的香韵组成,选择出合适的香原料,调配出一款山楂饼风味的香精。通过应用试验,评价该香精香气浓郁饱满,带有真实的山楂饼口感,适合应用于含胶体的果味饮料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饼 调香 固相微萃取 果味饮料
下载PDF
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肉牛体内三种苯二氮䓬类药物
13
作者 叶洪 赖浩宇 +2 位作者 高博 曹洁 陈燕雯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1期70-76,共7页
以阿普唑仑、咪达唑仑、艾司唑仑为模板分子,苯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功能单体,四乙氧基硅烷为交联剂,在乙醇-水体系中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在不锈钢丝上镀膜形成固相微萃取探针,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检测生物检材中痕量苯二氮䓬... 以阿普唑仑、咪达唑仑、艾司唑仑为模板分子,苯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功能单体,四乙氧基硅烷为交联剂,在乙醇-水体系中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在不锈钢丝上镀膜形成固相微萃取探针,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检测生物检材中痕量苯二氮䓬类药物残留。3种苯二氮䓬类药物在0.1~10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4~0.997,检出限(S/N=3)为0.1~0.2μg/L。将开发的方法用于肉牛血液和尿液样本品中3种苯二氮䓬类药物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80.9%~102.9%,重复6次试验的标准偏差<7.2%。结果表明,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快速灵敏、检测准确度高,可用于活体动物中痕量苯二氮䓬类药物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 固相微萃取 苯二氮䓬类药物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同时测定小白菜中22种有机氯农药残留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礼丽 刘强 +1 位作者 刘青青 刘家琴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68-2675,共8页
有机氯农药(OCPs)种类多,难降解、易残留,易通过食物链威胁人体健康。OCPs在食品、环境介质中的含量极低,测定时干扰物质多,对测量仪器的灵敏度要求也高。本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同时测定了小白菜中22种... 有机氯农药(OCPs)种类多,难降解、易残留,易通过食物链威胁人体健康。OCPs在食品、环境介质中的含量极低,测定时干扰物质多,对测量仪器的灵敏度要求也高。本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同时测定了小白菜中22种有机氯农药残留,对固相微萃取操作条件进行了优化。在优化的萃取条件下,22种有机氯农药在0.010~1.000μg·kg^(-1)范围内检测响应值与含量呈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检出限在0.003~0.048μg·kg^(-1)。方法精密度符合GB 23200.8-2016的要求,准确度高。相较于国家标准方法和其他文献方法,测定时基体干扰小,方法简便、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小白菜 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法
下载PDF
分散微固相萃取技术在茶饮料农药残留量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丹 李琳 +1 位作者 徐斌 王守彬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第25期98-101,共4页
目的:建立DMSPE-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检测茶饮料中10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方法。方法:使用分散微固相萃取(Dispersed Micro Solid Phase Extraction,DMSPE)方法预处理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检测茶... 目的:建立DMSPE-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检测茶饮料中10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方法。方法:使用分散微固相萃取(Dispersed Micro Solid Phase Extraction,DMSPE)方法预处理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检测茶饮料中的10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结果:在特定浓度范围内,10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线性关系良好(R2>0.990)。方法检出限为0.13~4.72μg·kg^(-1),定量限为0.39~14.20μg·kg^(-1)。20.0μg·L^(-1)、100.0μg·L^(-1)、500.0μg·L^(-1)加标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56.6%~111.7%,精密度(RSD)为0%~13.10%,重复测试RSD为0.52%~9.45%,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结论:该前处理技术可以一次完成样品的提取、富集和净化,操作简便、快捷,成本较低,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检测茶饮料中多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残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微固相萃取 茶饮料 氨基甲酸酯 超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的固态发酵酒醅挥发性组分分析
16
作者 李增 薛锡佳 +5 位作者 潘天全 李娜 代森 郝标 高志远 张志勇 《酿酒》 CAS 2023年第6期39-44,共6页
为剖析复合香型白酒固态发酵酒醅中的挥发性组分特征,以明确复合香型白酒特殊香气物质的类别及其来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联合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分析酒醅中的挥发性组分。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在复合香型酒醅中共检测到... 为剖析复合香型白酒固态发酵酒醅中的挥发性组分特征,以明确复合香型白酒特殊香气物质的类别及其来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联合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分析酒醅中的挥发性组分。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在复合香型酒醅中共检测到可信度较高的挥发性化合物73种,其中包括8种酸类、28种酯类、28种芳香族类及9种其他类化合物;同时,在复合香型酒醅中鉴定出多种特殊挥发性组分,如愈创木酚、苯乙醇、2,3-二甲基-5-乙基吡嗪、3-甲硫基丙酸乙酯等,这些化合物均具有特殊芳香气味,可能对复合香型白酒的香气起到重要作用。该研究为复合香型白酒的香气分析,特殊香气物质的类别及其来源分析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香型白酒 固态发酵酒醅 顶空固相微萃取 挥发性组分 特征
下载PDF
衡水老白干酒中挥发性萜烯类物质的研究
17
作者 姜东明 贾天庸 +1 位作者 张煜行 李泽霞 《酿酒》 CAS 2023年第1期66-71,共6页
利用单因素分析法对HS-SPME萃取白酒中萜烯化合物的条件进行优化;通过AMDIS解卷积结合保留指数和标准品定性共鉴定出了老白干酒中的54种挥发性萜烯物质,包括单萜18种,倍半萜27种,C13降异戊二烯类化合物9种;通过标准品建立其中31种萜烯... 利用单因素分析法对HS-SPME萃取白酒中萜烯化合物的条件进行优化;通过AMDIS解卷积结合保留指数和标准品定性共鉴定出了老白干酒中的54种挥发性萜烯物质,包括单萜18种,倍半萜27种,C13降异戊二烯类化合物9种;通过标准品建立其中31种萜烯物质的内标法定量标准曲线,方法在检测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回收率;通过对老白干基酒的测定,不同样品中萜烯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有一定的差异,总的萜类物质的含量范围在1141.91~2816.38μg/L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萜烯物质 衡水老白干酒
下载PDF
电子束辐照对冷鲜猪里脊肉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石梦琦 冯涛 +6 位作者 孔秋莲 戚文元 王亮 宋诗清 姚凌云 孙敏 王化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2-78,共7页
为深入了解电子束辐照对猪肉风味的影响,对低剂量电子束辐照(1、2、3、4 kGy)处理的冷鲜猪里脊肉风味进行研究分析。采用快速气相色谱电子鼻、电子舌、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 为深入了解电子束辐照对猪肉风味的影响,对低剂量电子束辐照(1、2、3、4 kGy)处理的冷鲜猪里脊肉风味进行研究分析。采用快速气相色谱电子鼻、电子舌、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以及邻苯二甲醛与氯甲酸芴甲酯联合柱前衍生法测定游离氨基酸,对其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游离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后1、2 kGy猪里脊肉中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电子舌从味感上分析发现辐照样品与对照组相比,在酸味、甜味、苦味和苦味回味上有差异;电子鼻结果显示辐照样品与对照组在嗅感上存在差异,其中2 kGy样品与未辐照样品挥发性风味物质最接近;同时,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辐照后样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增加。研究发现电子束辐照对冷鲜猪里脊肉的风味有影响,不同辐照剂量对冷鲜猪里脊肉风味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辐照 猪里脊肉 风味 电子鼻 电子舌 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下载PDF
基于E-nose、HS-SPME-GC-MS和GC-IMS检测三种草莓鲜榨汁的香气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敬文 潘磊庆 屠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6-296,共11页
不同草莓品种鲜榨汁风味存在较大区别,风味特征会直接影响草莓鲜榨汁消费者接受度和经济价值。本研究以妙香3号草莓、红颜草莓和黔莓2号草莓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 不同草莓品种鲜榨汁风味存在较大区别,风味特征会直接影响草莓鲜榨汁消费者接受度和经济价值。本研究以妙香3号草莓、红颜草莓和黔莓2号草莓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三种草莓鲜榨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三种草莓鲜榨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和种类有明显差别。电子鼻可以有效区分三种草莓鲜榨汁;HS-SPME-GC-MS检测出8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55种酯类、9种醛类、7种醇类、13种酮类和5种酸类。其中2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是三种草莓鲜榨汁共有的,包括11种酯类、4种醛类、芳樟醇、5种酮类及壬酸。妙香3号鲜榨汁中5-己基二氢-2(3H)-呋喃酮含量较高,红颜草莓鲜榨汁中乙酸己酯和(Z)-乙酸-2-己烯-1-醇酯含量较高,黔莓2号草莓鲜榨汁中乙酸甲酯、丁酸甲酯、己酸甲酯、己醛、(E)-2己烯醛、芳樟醇和4-甲氧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含量较高。GC-IMS检测出6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24种酯类、12种醛类、7种醇类、10种酮类、2种呋喃和5种其他物质。丁酸乙酯、乙酸异丙酯、2-己烯醛、1-戊烯-3-醇含量在三种草莓鲜榨汁中含量均较高,是形成草莓风味特性的关键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鲜榨汁 香气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下载PDF
基于SPME-GC-MS技术快速鉴别不同产地的陈皮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明权 商雪莹 +5 位作者 石洪超 李华 孙东 覃仁安 何风雷 黄志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1498-1502,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鉴别不同产地陈皮的方法。【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技术对不同产地陈皮进行分析,通过对陈皮样品中共有挥发油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进行两两排列组合,产生新的比值,并分析不同产...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鉴别不同产地陈皮的方法。【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技术对不同产地陈皮进行分析,通过对陈皮样品中共有挥发油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进行两两排列组合,产生新的比值,并分析不同产地陈皮样品之间的比值差异。【结果】挥发油比值“α-蒎烯/β-蒎烯”可精准区分广陈皮与陈皮、新会陈皮与非新会广陈皮,即比值≤1.350为新会陈皮,1.350<比值≤1.70为非新会广陈皮,比值>1.70为陈皮;且不受成熟度、年份等因素的影响。【结论】该鉴别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以α-蒎烯/β-蒎烯比值可鉴定市场陈皮是否为新会陈皮,有助于完善新会陈皮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 广陈皮 新会陈皮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Α-蒎烯 Β-蒎烯 中药鉴定 质量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