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il Aggregates, Organic Matter, and Labile C and N Fractions after 37 Years of N, P and K Applications to an Irrigated Subtropical Soil under Maize-Wheat Rotation 被引量:3
1
作者 S. Kumar M. S. Aulakh A. K. Garg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1年第2X期170-181,共12页
Abstract: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soil properties in surface (0-5 cm) and subsurface soil (5-15 cm) were determined in a field experiment conducted with seven treatments consisted of different combinati... Abstract: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soil properties in surface (0-5 cm) and subsurface soil (5-15 cm) were determined in a field experiment conducted with seven treatments consisted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fertilizer N (0, 100 and 200 kg N ha^-1), P (0, 22 and 44 kg P2O5 ha^-1) and K (0, 41 and 82 kg K2O ha^-1) applied both to summer-grown maize (Zea mays L.) and winter-grow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crops continuously for 37 years under irrigated subtropical conditions. Application of N, P and K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ater stable aggregates and had profound effects in increasing the mean weight diameter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of macro-aggregates, which were highest in both surface (81%) and subsurface (74%) soil layers with application of 100 kg N + 22 kg P2O5 + 41 kg K2O ha^-1 (N100P22K41). The N100P22K41 treatment also enhanced total organic C (TOC) from 4.4 g kg^-1 in no-NPK control to 4.8 g kg^-1in surface layer and from 3.3 to 4.1 g kg1 in subsurface layer leading to the 20% higher TOC stocks in 0-15 cm soil. The labile C and N fractions such as water soluble C, particulate and light fraction organic matter, potentially mineralizable N and microbial biomass were also highest under the optimized balanced application of N100P22K41. Relatively higher increase in all labile fractions of C and N as proportion of TOC and total N, respectively suggested that these are potential indicators to reflect changes in management practices long before changes in TOC and TN are detectable.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optimized balanced application of N, P and K is crucial for improving soil health ensuring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of farming systems in semiarid subtropical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tal organic C water stable aggregate water soluble C particulate and light fraction organic matter potentiallymineralizable N microbial biomass C and N soil health.
下载PDF
DOC对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颗粒物微观形貌及SOF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杜家益 常真真 +2 位作者 周仁双 张登攀 袁银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3-90,共8页
为研究氧化催化转化器(DOC)对柴油机燃用调合生物柴油(B0,B20)后排放颗粒物微观形貌及可溶性有机组分(SOF)的影响规律,对DOC作用前后的排气颗粒物进行采样,利用透射电镜(TEM)和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开展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为研究氧化催化转化器(DOC)对柴油机燃用调合生物柴油(B0,B20)后排放颗粒物微观形貌及可溶性有机组分(SOF)的影响规律,对DOC作用前后的排气颗粒物进行采样,利用透射电镜(TEM)和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开展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未加装DOC时,与B0相比,B20排放颗粒物基本碳粒子粒径减小,分形维数增加,团聚堆积现象加剧;SOF组分中的脂类和酸类物质质量分数增加,烷烃类、芳香烃和酚类物质质量分数减少,C26~C35的质量分数降低.加装DOC后,B0和B20排气颗粒物团簇程度降低,分形维数降幅分别为10.1%和15.5%;SOF组分中芳香烃类和酚类物质质量分数增加,烷烃类、脂类、酸类质量分数减小,C15~C25质量分数下降;B0排放颗粒物SOF中C26~C35质量分数降低41.4%,而B20增加86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催化转化器 生物柴油 颗粒物 微观形貌 可溶性有机组分
下载PDF
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颗粒SOF排放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齐鹏 储江伟 朱荣福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4年第3期122-124,共3页
以车用柴油机为样机,研究发动机燃用生物柴油的常规排放,重点探讨其可溶有机组分的排放特性。研究所用燃油为柴油和生物柴油掺混,一种为配比20%的B20燃油,另一种为纯生物柴油B100。结果表明:与柴油相比使用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后烟度变... 以车用柴油机为样机,研究发动机燃用生物柴油的常规排放,重点探讨其可溶有机组分的排放特性。研究所用燃油为柴油和生物柴油掺混,一种为配比20%的B20燃油,另一种为纯生物柴油B100。结果表明:与柴油相比使用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后烟度变化并不明显,但在1 000rpm时全负荷工况明显下降,NOX排放数据有所增加;B100的SOF排放浓度及其占总颗粒物的百分比最大,B20最小;总颗粒物B100最少,B20最多;B100的SOF/DS基本上随转速增高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有机可溶成分 柴油机 排放
下载PDF
不同路线国Ⅴ车用重型柴油机微粒物中SOF和PAHs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郭红松 史永万 +3 位作者 曹磊 陆红雨 解难 李菁元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8-50,55,共4页
采用AVL全流采样(CVS)系统,对2台国Ⅴ车用重型柴油机进行了ESC和ETC循环试验,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设备对颗粒物中的可溶性有机物(SOF)和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采用DOC+DPF和SCR两种技术路线柴油机的SOF和PAHs及... 采用AVL全流采样(CVS)系统,对2台国Ⅴ车用重型柴油机进行了ESC和ETC循环试验,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设备对颗粒物中的可溶性有机物(SOF)和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采用DOC+DPF和SCR两种技术路线柴油机的SOF和PAHs及其组分,对它们的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无论是ESC循环下还是ETC循环下,DOC+DPF路线发动机PM排放中SOF含量以及PAHs排放总浓度都要明显低于SCR路线发动机,PM中菲和芘的浓度会降低一半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柴油机 微粒 可溶性有机物 多环芳烃
下载PDF
柴油油品对发动机颗粒物中SOF及PAHs排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郭红松 史永万 +3 位作者 陆红雨 付铁强 曹磊 李菁元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CAS 2013年第1期70-73,78,共5页
使用AVL全流采样(CVS)系统,在1台国V车用重型柴油机上通过ESC循环试验研究了国III、国IV、国V车用柴油对发动机排放的影响,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设备对颗粒物中的可溶性有机物(SOF)和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 使用AVL全流采样(CVS)系统,在1台国V车用重型柴油机上通过ESC循环试验研究了国III、国IV、国V车用柴油对发动机排放的影响,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设备对颗粒物中的可溶性有机物(SOF)和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稳态工况下,改善燃油油品,PM排放大幅减少,PM中SOF比重明显升高,但PAHs排放总浓度明显下降;3种燃油的16种PAHs规律相近,只是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屈7种芳烃浓度基本上都呈减小趋势,尤其是浓度贡献率较大的芘,降幅达9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V标准 重型柴油机 可溶性有机物 多环芳烃 柴油油品
下载PDF
柴油/甲醇燃烧排放颗粒SOF的组分与形成途径
6
作者 赵洋 王忠 +2 位作者 李铭迪 倪培永 李瑞娜 《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16-20,共5页
采用热重分析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柴油/甲醇混合燃料(M0、M5、M15)燃烧排放颗粒的可溶有机物(SOF)组分与形成途径进行了分析.热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燃料中甲醇掺混比的增大,燃烧排放颗粒中SOF的质量减少,失重速率峰值... 采用热重分析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柴油/甲醇混合燃料(M0、M5、M15)燃烧排放颗粒的可溶有机物(SOF)组分与形成途径进行了分析.热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燃料中甲醇掺混比的增大,燃烧排放颗粒中SOF的质量减少,失重速率峰值升高: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表明,3种颗粒SOF中主要由碳数为9~28的正烷烃和支链烷烃组成,还包括一定数量的多环芳香烃类物质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等其他有机物.随着燃料中甲醇掺混比的增加,燃烧排放颗粒SOF中烷烃含量增加,芳香烃含量减少;颗粒中PAHs主要通过脱氢加乙炔反应形成:烷烃类物质主要来自柴油和少量润滑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甲醇 燃烧 排放颗粒 可溶有机物
下载PDF
柴油机SCR载体SOF覆盖试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秀雷 王志坚 +3 位作者 李勤 李国祥 马雁 朱金亮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6-333,共8页
针对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载体因可溶性有机物(SOF)覆盖而导致SCR系统NO_(x)转化效率低的问题,首先通过试验确定发动机颗粒物(PM)原始排放成分(典型稳态工况)中soot和SOF平均质量占比分别约为24.9%和75.1%;其次,进行PM成分的捕集... 针对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载体因可溶性有机物(SOF)覆盖而导致SCR系统NO_(x)转化效率低的问题,首先通过试验确定发动机颗粒物(PM)原始排放成分(典型稳态工况)中soot和SOF平均质量占比分别约为24.9%和75.1%;其次,进行PM成分的捕集效率试验(典型稳态工况),SCR载体对SOF具有较高的捕集效率,且与SOF沉积量有关,soot会伴随SOF被SCR载体捕集,对PM的捕集效率为两者的叠加,基于笔者设计的稳态15工况点,新鲜态SCR载体对SOF、soot和PM的捕集效率平均值分别为73.3%、-0.7%和56.9%左右;然后进行SCR载体的SOF沉积量试验,24 h稳态试验后SOF沉积量约为30 g时,NO_(x)转化效率下降36%左右;最后进行基于台架的SOF热解去除试验,控制SCR上游排气温度约为300℃,持续1 h,NO_(x)转化效率可以完全恢复.相同质量的SOF,台架热解的时间比热重(TG)分析热解的长,台架热解的活化能与TG热解的相当,台架热解指前因子自然对数仅为TG热解的36%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选择性催化还原 可溶性有机物 沉积量 NOx转化效率 热解
下载PDF
发动机燃用生物柴油的颗粒可溶有机组分及多环芳烃排放 被引量:13
8
作者 谭丕强 阮帅帅 +1 位作者 胡志远 楼狄明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5-121,共7页
以一台车用柴油机为样机,研究发动机燃用生物柴油的常规排放,重点探讨其颗粒(Particulate matter,PM)、可溶有机组分(Soluble organic fraction,SOF)及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排放特性。所用燃油分别为柴油... 以一台车用柴油机为样机,研究发动机燃用生物柴油的常规排放,重点探讨其颗粒(Particulate matter,PM)、可溶有机组分(Soluble organic fraction,SOF)及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排放特性。所用燃油分别为柴油、生物柴油掺混配比为10%的B10燃油。结果表明,与柴油相比,该车用柴油机燃用B10燃油后颗粒、SOF和PAHs的质量排放均有所降低;NOx排放略有增加,HC和CO排放有所下降。B10燃油燃烧的颗粒SOF中醇类、酮类、醚类质量分数下降;脂类、酸类、醛类质量分数上升。在检测到的12种PAHs中,B10燃油有10种质量排放减少,尤其是苯并(a)芘等高环数致癌性的PAHs降幅明显,这表明发动机燃用生物柴油后,排气颗粒的化学成分毒性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生物柴油 排放 颗粒 可溶有机组分 多环芳烃
下载PDF
不同磷效率小麦对磷的吸收及根际土壤磷组分特征差异 被引量:26
9
作者 张锡洲 阳显斌 +3 位作者 李廷轩 郑子成 林玲 杨顺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3083-3092,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磷效率小麦根际土壤磷组分特征及磷高效小麦对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素的活化利用特征,以探明磷高效小麦高效吸收利用磷素机理。【方法】在土培盆栽条件下,以小麦磷高效品种CD1158-7、省A3宜03-4和低效品种渝02321为材料,研... 【目的】研究不同磷效率小麦根际土壤磷组分特征及磷高效小麦对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素的活化利用特征,以探明磷高效小麦高效吸收利用磷素机理。【方法】在土培盆栽条件下,以小麦磷高效品种CD1158-7、省A3宜03-4和低效品种渝02321为材料,研究每kg土中施磷0、10、20和30 mg(表示为0、10、20、30 mg.kg-1)条件下其生物量、磷素积累量、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水溶性磷、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的浓度差异。【结果】不同磷效率小麦生物量、磷素积累量随着施磷量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高效品种显著高于低效品种。不同施磷处理,根际土壤水溶性磷浓度均低于非根际土壤。在低磷处理(不施磷、施磷10、20 mg.kg-1)条件下,高效品种根际土壤水溶性磷出现了亏缺,而施磷量较高(施磷30 mg.kg-1)时,其根际土壤水溶性磷则出现了富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浓度为Ca10-P>O-P、Fe-P>Al-P>Ca8-P>Ca2-P,且Ca10-P浓度占无机磷总量的50%以上。不施磷、施磷10 mg.kg-1,高效品种根际土壤中Ca2-P浓度是低效品种的1.22和1.23倍、1.31和1.59倍。低效品种根际土壤Al-P浓度在不施磷处理下是高效品种1.13和1.23倍。施磷量减少,不同磷效率小麦根际土壤均表现出O-P、Fe-P的减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4种有机磷组分中,以中活性有机磷浓度最高,其次为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而活性有机磷的浓度最低。不施磷和施磷10 mg.kg-1处理,低效品种渝02321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磷浓度是高效品种CD1158-7和省A3宜03-4的2.00与1.76倍、1.68与1.63倍。【结论】磷高效小麦具有较强的磷素积累、物质生产和水溶性磷吸收能力。低磷胁迫下,磷高效品种活化吸收Al-P、Ca-P、活性有机磷能力强于低效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际土壤 水溶性磷 无机磷组分 有机磷组分
下载PDF
不同有机肥料对土壤生物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动态影响 被引量:106
10
作者 倪进治 徐建民 +1 位作者 谢正苗 唐才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4-378,共5页
研究了红砂土中加入稻草秸秆和猪粪后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溶解性酚等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动态变化。有机肥处理一周后 ,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溶解性酚等都达到最高值。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 ,不同处理的土壤中微... 研究了红砂土中加入稻草秸秆和猪粪后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溶解性酚等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动态变化。有机肥处理一周后 ,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溶解性酚等都达到最高值。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 ,不同处理的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都逐渐下降 ,而溶解性酚含量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相关分析表明 ,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水溶性有机碳和溶解性酚的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水溶性有机碳和溶解性酚的含量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料 土壤 生物活性 有机质组分
下载PDF
车用直喷柴油机排气微粒的排放规律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忠长 刘巽俊 +1 位作者 许允 何平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30-434,共5页
在直喷式车用柴油机的各种稳态工况下测量了排气微粒、微粒的不可溶组份和微粒的可溶组份的排放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微粒的可溶组份主要产生于中、小负荷。微粒的不可溶组份峰值在大负荷,随空燃比减小而增加。
关键词 车用 柴油机 微粒排放 有机可溶组份 不可溶组份
下载PDF
柴油机微粒和苯并(a)芘排放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段家修 许斯都 +1 位作者 宋崇林 孙辰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92-198,共7页
本文作者采用稀释取样法测量和研究了自然吸气、增压和增压中冷高速柴油机的微粒排放特性,同时对一台高速柴油机排气微粒中的苯并(a)芘也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排气微粒 苯并芘 柴油机 排放
下载PDF
桃园生草对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库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6
13
作者 王耀锋 邵玲玲 +4 位作者 刘玉学 吕豪豪 陈庆飞 廖敏 杨生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6002-6010,共9页
果园生草是解决传统清耕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和果品品质变劣的果园地面管理措施之一。阐明不同牧草种类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是实现果园土壤生态管理、促进有机果品生产技术体系完善和果园土壤质量... 果园生草是解决传统清耕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和果品品质变劣的果园地面管理措施之一。阐明不同牧草种类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是实现果园土壤生态管理、促进有机果品生产技术体系完善和果园土壤质量提高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桃园人工种植黑麦草和毛苕子对土壤总有机碳(TOC)及其活性组分(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以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探明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种植对桃园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与清耕对照(CK)相比,种植黑麦草后土壤TOC、MBC和WSOC分别提高了5.13%、76.4%和18.1%,种植毛苕子土壤LFOC提高了11.3%,土壤HFOC降低了13.2%,但对土壤TOC、MBC和WSOC未产生显著影响。此外,黑麦草显著提高土壤较大粒级(>74μ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而毛苕子则显著降低土壤较小粒级(<2000μ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对提高TOC而言,在桃园种植禾本科牧草黑麦草优于豆科牧草毛苕子。土壤MBC、WSOC、LFOC以及HFOC可以作为指示桃园土壤质量提高与否、表征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园 果园生草 微生物量碳 水溶性有机碳 轻/重组有机碳
下载PDF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东北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95
14
作者 梁尧 韩晓增 +1 位作者 宋春 李海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565-3574,共10页
【目的】阐明不同有机物料培肥对黑土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探讨合理调控农田土壤肥力的施肥模式。【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验区上进行了6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活性有机... 【目的】阐明不同有机物料培肥对黑土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探讨合理调控农田土壤肥力的施肥模式。【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验区上进行了6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提取以及室内作物栽培试验,对比和分析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处理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生产力的变化。【结果】与试验初期相比,经过6年单施化肥处理后,土壤总有机碳(T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以及轻组有机碳(LFOC)的含量显著下降;而有机无机配施则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及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总有机碳和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作物秸秆与化肥配施更有助于TOC和LFOC的积累,其中以玉米秸秆配施化肥的效果最为突出,与单施化肥相比,增幅分别为26%和136%;粪肥配施化肥对MBC和WSOC的积累效果优于作物秸秆,其中以猪粪配施化肥的效果最为突出,与单施化肥相比,增幅分别为52%和85%。室内作物栽培试验表明,单施化肥处理将引起土壤生产力的下降,有机无机配施则能明显改善土壤生产力水平。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对土壤生产力的提升效果表现为:猪粪>牛粪>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结论】在东北黑土区,不同有机物料处理之间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以及土壤生产力存在明显差异,玉米秸秆配施化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含量,而猪粪配施化肥则更有助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积累,有利于土壤生产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还田 微生物量碳 水溶性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土壤生产力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管理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7
15
作者 廖敏 彭英 +5 位作者 陈义 谢晓梅 吴春艳 唐旭 刘玉学 杨生茂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9-133,138,共6页
以19年的长期定位施肥土壤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管理:不施肥(CK),施无机肥(N、NP、NK、NPK),施有机肥(OM),有机-无机配施(F、F’)下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有显著影响,土壤总有... 以19年的长期定位施肥土壤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管理:不施肥(CK),施无机肥(N、NP、NK、NPK),施有机肥(OM),有机-无机配施(F、F’)下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有显著影响,土壤总有机碳(TOC)变化趋势为有机无机配施(平均12.34g/kg)>单施有机肥(平均12.15g/kg)>无肥(平均10.56g/kg)>化肥(平均9.78g/kg);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轻组有机碳(LFOC)及SMBC/TOC、WSOC/TOC、LFOC/TOC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土壤的。与不施肥相比,化肥、有机肥的施用均显著增加了土壤重组有机碳(HFOC)和HFOC/TOC,其中,化肥的施用更有利于土壤重组有机碳(LFOC)的积累。单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显著增加了较大粒级(>0.25mm)水稳性团聚体及其TOC含量,而单施化肥则显著增加了较小粒级(<0.25mm)及其TOC含量。因此,长期施用有机肥,特别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提高土壤活性碳含量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从而保持和提高了土壤质量和持续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微生物量碳 水溶性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重组有机碳 水稳性团聚体碳
下载PDF
生物柴油公交车颗粒物可溶有机组分和多环芳烃排放 被引量:6
16
作者 胡志远 章昊晨 +1 位作者 谭丕强 楼狄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46-1054,共9页
以一辆国Ⅴ柴油公交车为研究对象,在重型底盘测功机上运行中国典型城市公交循环,试验研究了柴油(D100),废食用油制生物柴油-柴油体积混合比例分别为5%、10%和20%的B5、B10、B20燃油的颗粒物可溶有机物(Soluble Organic Fraction, SOF)... 以一辆国Ⅴ柴油公交车为研究对象,在重型底盘测功机上运行中国典型城市公交循环,试验研究了柴油(D100),废食用油制生物柴油-柴油体积混合比例分别为5%、10%和20%的B5、B10、B20燃油的颗粒物可溶有机物(Soluble Organic Fraction, SOF)和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国Ⅴ公交车排放的SOF组分主要集中于粒径0.1~0.5 μm的细颗粒,脂肪酸以碳原子数8~18的偶数碳脂肪酸为主,烷烃组分的碳原子数为16~36,随碳原子数的增加呈双峰分布,PAHs以3环和4环PAHs为主;与柴油比较,国Ⅴ公交车燃用生物柴油的颗粒物质量、脂肪酸、烷烃、PAHs排放因子降低,颗粒物中SOF比例增大,3环PAHs减少,PAHs等效毒性与柴油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食用油制生物柴油 国Ⅴ公交车 颗粒物 可溶有机组分 多环芳烃
下载PDF
NTP技术对柴油机颗粒物组分及热重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雷利利 蔡忆昔 +2 位作者 王攀 韩文赫 张琳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4-147,共4页
通过台架试验,研究了温度对低温等离子体(NTP)处理柴油机碳烟排放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了NTP处理后颗粒物样品中的可溶性有机成分(SOF)组分变化.结合热失重分析仪(TGA),分析了NTP对颗粒物样品组分及热重特性和碳... 通过台架试验,研究了温度对低温等离子体(NTP)处理柴油机碳烟排放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了NTP处理后颗粒物样品中的可溶性有机成分(SOF)组分变化.结合热失重分析仪(TGA),分析了NTP对颗粒物样品组分及热重特性和碳烟起燃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烟排放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NTP处理后,碳烟排放降低较多;NTP处理前后,颗粒物样品中SOF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1.12%和24.36%.在25~1,000,℃温度内,NTP处理前后颗粒物样品的总失重率分别为95.63%和94.89%,同时NTP处理后颗粒物样品放热峰温度降低6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颗粒物 低温等离子体 可溶性有机成分
下载PDF
柴油机颗粒物可溶有机组分来源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魏衍举 汪文瑞 +3 位作者 黄瑾 陈晓 王坤 刘圣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1,共6页
在一台欧Ⅱ排放水平的增压中冷SOFIM8140柴油机上,利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柴油和润滑油对发动机颗粒排放中可溶有机物(SOF)组分的影响,考察了发动机运转参数对SOF组分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SOF组分的碳数分布在C14~C30范围内,其中大... 在一台欧Ⅱ排放水平的增压中冷SOFIM8140柴油机上,利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柴油和润滑油对发动机颗粒排放中可溶有机物(SOF)组分的影响,考察了发动机运转参数对SOF组分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SOF组分的碳数分布在C14~C30范围内,其中大部分质量集中于C23~C30,为润滑油成分;转速一定时,随着发动机负荷的增加,润滑油组分增加,柴油组分降低,润滑油组分占SOF总量的比例(质量分数)由60%增加到88%;全负荷时,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柴油组分降低,润滑油组分先大幅降低后略微增加,润滑油组分占SOF总量的80%以上且随转速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润滑油 颗粒物 可溶有机物 色谱分析
下载PDF
柴油机排气微粒可溶有机组分的色谱质谱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谭丕强 胡志远 +3 位作者 陆家祥 邓康耀 楼狄明 万钢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5-80,共6页
采用超声洗脱法对柴油机排气微粒中可溶有机组分SOF和不可溶组分IOF进行了分离,利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中SOF的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怠速及中低负荷工况下SOF的排放量较低,随着负荷上升其排放量逐渐增加,在最大扭矩和标定转速... 采用超声洗脱法对柴油机排气微粒中可溶有机组分SOF和不可溶组分IOF进行了分离,利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中SOF的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怠速及中低负荷工况下SOF的排放量较低,随着负荷上升其排放量逐渐增加,在最大扭矩和标定转速工况下达到最高。SOF中最大的组分为烷烃,其次是芳香烃;烷烃中大部分为正烷烃,芳香烃以萘族和菲族等多环芳香烃为主。芳香烃的排放量随着负荷的上升而增加。SOF烷烃碳原子数分布的研究表明,低负荷工况下,燃油中易燃的正十四烷~正十七烷的绝大部分被烧掉,SOF中有些成分不是直接来自燃油,而是来自润滑油或燃油聚合反应的中间产物;高负荷工况下,供油量较多导致一部分正十四烷~正十七烷来不及燃烧就排出机外,SOF中还有些成分则是燃油高温裂解的产物。SOF芳香烃碳原子数分布的研究表明,高负荷工况下高碳原子数的芳香烃大都被烧掉,怠速及低负荷工况下SOF芳香烃化合物的种类相对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谱-质谱联用 烷烃 芳香烃 可溶有机组分 微粒 柴油机
下载PDF
缸内直喷型汽油车起动工况颗粒组分排放特性 被引量:5
20
作者 胡志远 宋博 +1 位作者 胡雷 史勖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1-266,共6页
以一辆国V排放均质燃烧模式缸内直喷型(GDI)汽油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GDI汽油车25℃冷机起动、25℃热机起动、5℃冷机起动等不同起动条件下GB18352.5—2013Ⅰ型试验的颗粒质量、数量排放及组分特性.结果表明:该车产生的颗粒物质量、数... 以一辆国V排放均质燃烧模式缸内直喷型(GDI)汽油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GDI汽油车25℃冷机起动、25℃热机起动、5℃冷机起动等不同起动条件下GB18352.5—2013Ⅰ型试验的颗粒质量、数量排放及组分特性.结果表明:该车产生的颗粒物质量、数量排放受起动条件的影响较大,5℃冷机起动的颗粒物质量、数量较高;颗粒排放的碳质组分中有机碳约为总碳排放的81%,25℃热机起动有机碳与元素碳比例变化不大,5℃冷机起动有机碳比例降低15%;颗粒可溶性有机物(SOF)组分主要以脂肪酸和烷烃为主,25℃热机起动SOF组分变化不大,5℃冷机起动多环芳烃(PAHs)比例增大24倍;脂肪酸主要是C16:0和C18,受冷、热机起动和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烷烃主要是C_(24)H_(50)、C_(25)H_(52)、C_(26)H_(54)和C_(27)H_(56),受冷、热机起动影响不大,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PAHs主要是中环和高环芳烃,受冷、热机起动和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内直喷型汽油车 起动工况 颗粒物 有机碳 元素碳 可溶性有机物(sof)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