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luble organic nitrogen in forest soils of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宋立臣 郝敬梅 崔晓阳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3-57,共5页
Soluble organic nitrogen (SON) is recognized as a sensitive indicator of soil nitrogen status. The present work was conducted in the temperate forests of northeast China where soils are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by hi... Soluble organic nitrogen (SON) is recognized as a sensitive indicator of soil nitrogen status. The present work was conducted in the temperate forests of northeast China where soils are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by high organic matter and high organic nitrogen content, and soil sampling was made in early spring just after the freeze-thaw period. The water extracted SON pools in the organic layer of forest soils were measured within the range from 156.0 mg·kg^-1 to 292.6 mg·kg^-1, a similar magnitude of salt solution extracted SON pools reported in literatures. However, the water soluble SON pools in 0-15 cm mineral soils in present study were much higher (3-10 times) than any other reports, ranging from 58.6 mg·kg^-1 to 125.2 mg·kg^-1. Water soluble SON varied markedly among the soils under different forests and at different sites. The SON in water extracts were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itrogen contents,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MBN). The reasons of the abnormally large SON pools and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SON and MBN in the 0-15cm mineral soils in this study were specially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uble organic nitrogen microbial nitrogen forest soil temperate forest Northeast China
下载PDF
土壤及凋落物源氮对中亚热带森林土壤SON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马红亮 马芬 +3 位作者 邱泓 高人 尹云锋 彭园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8167-8175,共9页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虽低,却是土壤氮库中最活跃的组分之一;主要来源于凋落物分解和土壤氮素转化。但是它们各自对土壤的影响还不清楚。通过添加杉木和^(15)N标记的阔叶凋落物于土壤表面,研究针阔叶凋落物分解对土壤SON的影响,及...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虽低,却是土壤氮库中最活跃的组分之一;主要来源于凋落物分解和土壤氮素转化。但是它们各自对土壤的影响还不清楚。通过添加杉木和^(15)N标记的阔叶凋落物于土壤表面,研究针阔叶凋落物分解对土壤SON的影响,及与土壤氮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没有降水的淋溶影响,培养期间,凋落物SON的显著降低,并没有直接增加土壤SON。与对照比较,杉木凋落物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无机氮的含量,而较高C/N比的阔叶凋落物在其分解初期首先需要吸收更多的土壤氨态氮。添加^(15)N标记的阔叶凋落物提高了土壤SON在培养90—210天来自凋落物的比例,在第210天高达74.8%;来自凋落物的氨态氮比例在实验30天开始增加,到第210天高达39.8%;但是对硝态氮的影响不大。结果表明,土壤SON在培养初期因受凋落物的影响,主要来自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而来自凋落物的SON更容易矿化;且土壤源的氮更容易发生硝化作用。可见,土壤中的SON是与凋落物分解动态、以及对土壤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氮 森林土壤 凋落物 矿化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及坡向对土壤SON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满兴 曹阳阳 +3 位作者 白二磊 王文强 邢英英 张晓曦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70-675,共6页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区乔木、灌木和草地这3种植被恢复类型是否能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以及坡向对SON的影响。【方法】以分别生长在阳坡和阴坡的沙棘和杏树、阳坡草地为研究对象,玉米地作为对照,采集0~10 cm、10~20 cm、20~40...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区乔木、灌木和草地这3种植被恢复类型是否能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以及坡向对SON的影响。【方法】以分别生长在阳坡和阴坡的沙棘和杏树、阳坡草地为研究对象,玉米地作为对照,采集0~10 cm、10~20 cm、20~4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可溶性有机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析坡向、树种对土壤养分及SON的影响。【结果】植被恢复显著增加SON含量,在0~10 cm土层增加尤为明显。SON占可溶性总氮的比例平均为84%,草地的比例显著最高。不同植被间SON含量差异显著,与玉米地相比,沙棘林土壤SON含量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其次为杏树林,草地在10~40 cm土层未达到提升水平。阳坡比阴坡土壤SON含量高,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呈现相反规律。土壤SON与可溶性总氮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没有达到显著相关水平。【结论】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显著增加了土壤SON含量,沙棘林在增加土壤SON含量方面优于杏树林及草地,阳坡环境对于土壤SON的积累效果优于阴坡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 植被恢复 坡向
下载PDF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兰忠明 吴一群 +1 位作者 林诚 张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479-2481,共3页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在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来源组成、含量、化学本质以及在氮循环、转化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为进一...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在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来源组成、含量、化学本质以及在氮循环、转化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开展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氨基酸 可溶性有机氮 生态系统
下载PDF
延安人工林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满兴 王文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617-2619,共3页
[目的]为了解SON(可溶性有机氮)在延安燕沟流域土壤中的分布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刺槐林(15年)、刺槐林(5年)、灌木林(拧条)、苹果林(3年)、侧柏林(15年)等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林地土壤中SON含量的差异。[结果]不同类型... [目的]为了解SON(可溶性有机氮)在延安燕沟流域土壤中的分布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刺槐林(15年)、刺槐林(5年)、灌木林(拧条)、苹果林(3年)、侧柏林(15年)等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林地土壤中SON含量的差异。[结果]不同类型林地土壤SON含量不同,且差异显著。具体为:刺槐林(15年)>灌木林(拧条)>侧柏林(15年)>刺槐林(5年)>苹果林(3年)。林地土壤提取液中SON的平均含量为19.24 mg/L,高于谷子地(15.85 mg/L)土壤提取液。林地土壤SON含量平均占其总可溶性氮含量的68%以上,不同类型林地比较,林地土壤SON含量平均占其总可溶性氮含量的比例为:刺槐林(15年)>侧柏林(15年)>灌木林(拧条)>刺槐林(5年)>苹果林(3年)。[结论]人工造林增加了土壤中的SON含量。林地土壤的SON组分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地 土壤 可溶性有机氮
下载PDF
金华市大气PM_(2.5)中WSON的质量浓度及来源 被引量:5
6
作者 赵博阳 项成龙 +2 位作者 陈焕兵 常毅 冯加良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7-445,共9页
含氮化合物是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重要组分,其中含氮有机物是含氮组分的重要存在形式,对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影响较大.于2015年4月、7月和10月分别采集了金华市3个具有代表性站点的PM_(2.5)样品,分析了其中水溶性有机氮(water-solub... 含氮化合物是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重要组分,其中含氮有机物是含氮组分的重要存在形式,对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影响较大.于2015年4月、7月和10月分别采集了金华市3个具有代表性站点的PM_(2.5)样品,分析了其中水溶性有机氮(water-soluble organic nitrogen,WSON)的质量浓度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金华市PM2.5中WSON质量浓度范围为0.06~6.90μg/m^3,平均1.90μg/m^3,对水溶性总氮(water-soluble total nitrogen,WSTN)的平均贡献率为31%.WSON的质量浓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秋季较高,夏季较低,而在夏季WSON对WSTN的贡献率最高.金华市PM_(2.5)中WSON的主要来源可能是含氮前体物在大气中的二次转化以及生物质燃烧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氮 水溶性离子 PM2.5 来源识别 金华市
下载PDF
Review on Effects of Nitrogen on the Internal Quality of Peach Fruit 被引量:3
7
作者 Zhisheng MA Yunyun JIA +1 位作者 Yuehui WANG Ruixia BAI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20年第1期80-84,100,共6页
On the basis of referring plenty of literatures, w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advance in effects of nitrogen on the internal quality of peach fruit. Mos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roper nitrogen application can improve i... On the basis of referring plenty of literatures, w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advance in effects of nitrogen on the internal quality of peach fruit. Mos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roper nitrogen application can improve internal quality of fruit, and excessive nitrogen application can reduce soluble solid and sugar contents of fruit, increase organic acid content, reduce fruit aroma, increase protein and amino acid contents, and increase or reduce vitamin C content. Relevant issues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ch tree nitrogen FRUIT soluble solid content organic acid Vitamin C PROTEIN Amino acid
下载PDF
肥力梯度红壤上不同形态氮库对玉米吸氮量的贡献 被引量:3
8
作者 邹洪琴 李德近 +4 位作者 任科宇 王伯仁 蔡泽江 徐明岗 段英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57-867,共11页
不同形态的土壤氮素是作物吸收氮素的主要来源,而土壤肥力不仅影响氮素的含量,也影响氮素的有效性,进而影响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明确不同肥力红壤中各形态氮素的变化及其对作物吸氮量的贡献,可为阐明氮素循环机制和沃土培肥提供理论... 不同形态的土壤氮素是作物吸收氮素的主要来源,而土壤肥力不仅影响氮素的含量,也影响氮素的有效性,进而影响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明确不同肥力红壤中各形态氮素的变化及其对作物吸氮量的贡献,可为阐明氮素循环机制和沃土培肥提供理论依据。2019年5月在湖南祁阳红壤实验站选取低肥力、中肥力和高肥力红壤进行田间微区试验,设置不施氮(N0)和常规施氮(N1)两个处理。分析了2020年玉米(该试验的第三季作物)种植前和收获后土壤矿质氮(MN)、固定态铵(F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玉米地上部吸氮量的关系,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建立了各形态氮库与吸氮量的关系模型。结果发现,N0条件下高肥力土壤的籽粒产量约为中肥力土壤的4.6倍,但在N1条件下,高肥力土壤的玉米产量和生物量与中肥力土壤无显著差异,但其吸氮量显著高于中肥力土壤。与种植前相比,N0条件下,收获后中肥力土壤FN含量显著提高了63%,低肥力和高肥力土壤分别增加了47%和11%。与其相反,土壤MN、MBN和SON含量均有所降低。土壤MN含量降低了0.4~4 mg·kg^(-1);MBN降低了18%~44%且土壤肥力间无显著差异;SON减少了55%~84%。N1条件下,土壤MN含量降低了约22~38 mg·kg^(-1);MBN降低了32%~72%;而SON的减少量在高肥力土壤中可达99 mg·kg^(-1),分别为中肥力土壤和低肥力土壤的2.0倍和9.3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地上部吸氮量与MBN、SON和NH_(4)^(+)-N减少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进一步表明,SON和NH_(4)^(+)-N直接影响吸氮量,MBN通过影响SON和MN间接影响玉米地上部吸氮量。总体而言,SON和MBN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是土壤中重要的氮素存在形态,应进一步加强对其形态转化的机制研究,可促进红壤培肥和氮素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土壤肥力 可溶性有机氮 微生物生物量氮 吸氮量
下载PDF
不同氮化合物添加对农牧交错带草地土壤净氮矿化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祚恩 刁华杰 +4 位作者 郝杰 燕学东 高艳萍 王常慧 董宽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2-1330,共9页
为研究不同氮化合物在土壤中对氮转化过程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依托山西右玉黄土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17年建立的不同形态氮化合物添加试验平台,通过顶盖埋管法监测5种不同氮化合物(硝酸铵(NH_(4)NO_(3),AN)、硫酸... 为研究不同氮化合物在土壤中对氮转化过程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依托山西右玉黄土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17年建立的不同形态氮化合物添加试验平台,通过顶盖埋管法监测5种不同氮化合物(硝酸铵(NH_(4)NO_(3),AN)、硫酸铵((NH_(4))_(2)SO_(4),AS)、碳酸氢铵(NH_(4)HCO_(3),AC)、尿素(CO(NH_(2))_(2),UN)、缓释尿素(RUN))添加对农牧交错带草地土壤净氮矿化速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添加硝酸铵、硫酸铵、碳酸氢铵、尿素与缓释尿素对硝化细菌的基因丰度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添加硝酸铵及缓释尿素会更有效地提高净氮矿化速率,不同氮化合物均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实现对净氮矿化速率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合物 净氮矿化 硝化速率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氮 氨氧化细菌 氨氧化古菌
下载PDF
亚热带3种森林对土壤碳氮储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伟 陈爱平 +4 位作者 黄雍容 黄茂根 吴兴盛 巫智斌 黄石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4-322,共9页
[目的]探明森林类型对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为亚热带针叶林改造过程中的树种选择和营林方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相同海拔高度和相近环境条件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米槠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闽桦—闽楠林)和针叶林... [目的]探明森林类型对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为亚热带针叶林改造过程中的树种选择和营林方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相同海拔高度和相近环境条件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米槠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闽桦—闽楠林)和针叶林(马尾松林)3种森林类型对土壤碳氮储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①马尾松林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林分类型,土壤全氮含量与闽桦—闽楠林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均显著高于米槠林,马尾松林和闽桦—闽楠林的土壤氮储量和碳储量显著高于米槠林;马尾松林和闽桦—闽楠林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米槠林。马尾松林的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小于米槠林和闽桦—闽楠林,米槠林和马尾松林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显著高于闽桦—闽楠林,3种林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而闽桦—闽楠林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林分;②米槠林的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闽桦—闽楠林。3种林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差异显著,表现为:马尾松林>米槠林>闽桦—闽楠林,马尾松林和米槠林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闽桦—闽楠林。3种林分的土壤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差异,马尾松林的土壤β-葡糖糖苷酶活性显著大于米槠林和闽桦—闽楠林;RDA分析表明,影响3种林分土壤酶活性变化的因子主要为土壤全碳(解释率为59.5%)、全氮(解释率为11.0%)和硝态氮(解释率为14.6%)。[结论]与米槠林相比,马尾松林和闽桦—闽楠林具有较高的土壤碳氮储量,土壤有机质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扰动 土壤碳氮含量 可溶性有机质 酶活性
下载PDF
沉积岩中不同形态氮的提取方法及其在古环境研究中的意义
11
作者 邢腾 朱园园 +4 位作者 李靖 王诗宇 杜勇 邱海鸥 宋虎跃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41-952,共12页
近年来,沉积岩中的氮同位素组成(δ^(15)N)已成为生命起源和古环境研究的有效地球化学指标,并为这些领域的原创性发现提供了重要科学证据。沉降的有机质在经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地质作用的改造后转化为不同形态的含氮物质(如干酪根结... 近年来,沉积岩中的氮同位素组成(δ^(15)N)已成为生命起源和古环境研究的有效地球化学指标,并为这些领域的原创性发现提供了重要科学证据。沉降的有机质在经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地质作用的改造后转化为不同形态的含氮物质(如干酪根结合氮、可溶性有机氮以及NH^(+)_(4)等),并保存于沉积岩中。不同形态氮可能具有独特的古环境意义,有必要进行单独的分离和提取,丰度较低的氮组分(如固定铵)也逐渐得到重视。当前,学者们主要利用全岩和干酪根的氮同位素组成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但由于地质过程复杂,特定含氮物质提取同位素测试和解译难度较高,何种形态的氮能代表原始的古海水信号尚不明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含氮物质在不同地质作用中的演化历程,系统总结了沉积岩中不同形态氮的提取方法,阐明了它们的古环境意义,并对不同形态氮应用于古环境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提出古海洋氮循环研究亟需开展的工作,为推动氮同位素的高精度测试及古环境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古海洋 氮循环 沉积岩 稳定氮同位素 干酪根 固定铵 可溶性有机氮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4种沼泽湿地土壤活性氮质量分数变化特征
12
作者 朱哲圣 夏炎 满秀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5-141,共7页
选择大兴安岭北部4种沼泽湿地(毛赤杨沼泽、苔草沼泽、落叶松-苔草沼泽、落叶松-苔藓沼泽),研究不同沼泽类型、月份、土层土壤活性氮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6—10月,大兴安岭北部4种沼泽类型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呈波动... 选择大兴安岭北部4种沼泽湿地(毛赤杨沼泽、苔草沼泽、落叶松-苔草沼泽、落叶松-苔藓沼泽),研究不同沼泽类型、月份、土层土壤活性氮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6—10月,大兴安岭北部4种沼泽类型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呈波动式下降,波动范围在0.71~15.03 mg·kg^(-1);土壤硝态氮质量分数在观测期内均呈波动式下降,波动范围为0.35~3.30 mg·kg^(-1)。毛赤杨沼泽、苔草沼泽各土层微生物量氮质量分数均表现为6月、10月相对较低;2种落叶松沼泽表层(0<h≤10 cm)土壤微生物量氮质量分数则表现为9月最低,分别为15.86、22.58 mg·kg^(-1)。4种沼泽湿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质量分数在6-10月波动性较大,且规律性不强,波动范围为5.15~38.66 mg·kg^(-1)。除苔草沼泽8月表层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低于10 cm<h≤20 cm土层外,其他沼泽类型均表现为0<h≤1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高于10 cm<h≤30 cm土层土壤。相关分析表明,4种沼泽湿地土壤活性氮除与土壤温度相关性较差外,与其他因子多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大兴安岭北部4种沼泽土壤活性氮质量分数差异较大,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是影响沼泽湿地土壤活性氮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湿地 可溶性有机氮 微生物量 无机氮
下载PDF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and fate of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 in a full-scale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被引量:2
13
作者 Yuye Luo Cheng Liu +2 位作者 Congcong Li Yiwen Shan Tariq Mehmood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122-135,共14页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due to its potential to produce nitrogenous disinfection by-products(N-DBPs). This work was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transformati...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due to its potential to produce nitrogenous disinfection by-products(N-DBPs). This work was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fate of DON and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 in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The changes of DON and formation of N-DBPs were evaluated along the water treatment route(i.e., pre-ozonation and biologicalcontact oxidation, delivery pipes’ transportation, coagulation-sedimentation, sand filtration, post-ozonation,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ultrafiltration and disinf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plant(DWTP).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DON was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d by molecular weight fractionation,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LCOCD(Liquid Chromatography-Organic Carbon Detection), total free amino acids. A detailed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concentrations and variations of DON and DIN affected by seasons in the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Regardless of seasonal variation in raw water concentration, the DON removal trends between different treatment processes remain constant in the present study. Compared to other treatment processes, pre-ozonation and coagulation-sedimentation exhibited the dominant DON removal in different seasons, i.e.,11.13%-14.45% and 14.98%-22.49%, respectively. Contrary, biological-contact oxid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negatively impacted the DON removal, in which DON increased by 1.76%-6.49% in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This may be due to the release of 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SMPs) from bacterial metabolism, which was further validated by the rise of biopolymers in LC-O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nitrogenous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
原文传递
有机肥中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及其特性 被引量:48
14
作者 赵满兴 周建斌 +1 位作者 陈竹君 杨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7-403,共7页
测定了7种不同种类、不同腐熟程度有机肥中可溶性有机氮(SON)和可溶性有机碳(SOC)的含量,结果表明:有机肥的水和0.01mol/LCaCl2溶液提取液中SON含量分别平均为105.2mg/L和91.6mg/L;每千克干样平均含SON分别为1188mg和1037m... 测定了7种不同种类、不同腐熟程度有机肥中可溶性有机氮(SON)和可溶性有机碳(SOC)的含量,结果表明:有机肥的水和0.01mol/LCaCl2溶液提取液中SON含量分别平均为105.2mg/L和91.6mg/L;每千克干样平均含SON分别为1188mg和1037mg;SON占可溶性总氮(TSN)和全氮(TN)的比例分别在70.5%~74.7%和4.3%~4.9%之间。水和0.01mol/LCaCl2溶液提取液中SOC含量分别平均为695mg/L和622mg/L;每千克干样平均含SOC分别为7873mg和7054mg;SOC占有机肥有机碳(TOC)比例分别平均为2.1%和1.9%;SOC/SON平均分别为6.7和6.9。SON与SOC间的相关性较高,SON与NO3^--N含量呈现负相关关系。有机肥料中的可溶性氮素绝大部分以SON形式存在,如此高的SON和SOC含量可能会成为氮、碳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的潜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可溶性有机氮(son) 可溶性有机碳(SOC)
下载PDF
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及特性 被引量:48
15
作者 杨绒 严德翼 +2 位作者 周建斌 汪文霞 马勤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97-1403,共7页
测定了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SON)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分析了其与土壤其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黑垆土、红油土和淋溶褐土中SO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75、39.10mg/kg和41.80mg/kg,占可溶性总氮(... 测定了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SON)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分析了其与土壤其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黑垆土、红油土和淋溶褐土中SO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75、39.10mg/kg和41.80mg/kg,占可溶性总氮(TSN)的51.25%、68.28%和68.57%,分别为土壤全氮的2.54%、3.75%和4.00%;土壤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7.18、7.42mg/kg和7.41mg/kg,分别占SON的30.53%、19.23%和17.50%,占全氮的0.74%、0.71%和0.7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对土壤SON含量及其在TSN和全氮中所占的比例、游离氨基酸在SON中所占的比例有显著影响,而对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及其占土壤全氮比例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枯枝落叶层中SON含量(248.26mg/kg)为农田土壤(24.75mg/kg)的10倍左右,且林地土壤0~20cm土层SON含量(31.03mg/kg)显著的高于当地农田,两种生态系统0~20cm土层土壤中游离氨基酸含量(7.18~7.32mg/kg)相当,但均极显著低于枯枝落叶层中游离氨基酸平均含量(18.57mg/kg)。相关分析结果表明,TSN、SON以及游离氨基酸与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机质等各养分之间均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氮 游离氨基酸 全氮 土壤类型 土壤养分
下载PDF
长期大量施肥增加设施菜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淋溶风险 被引量:42
16
作者 张宏威 康凌云 +3 位作者 梁斌 陈清 李俊良 严正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99-107,共9页
可溶性有机氮比较活跃,在氮素转化和生态环境安全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该文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施有机肥、传统施氮、优化施氮和秸秆还田)对设施菜田土壤矿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及其在剖面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设施菜田... 可溶性有机氮比较活跃,在氮素转化和生态环境安全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该文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施有机肥、传统施氮、优化施氮和秸秆还田)对设施菜田土壤矿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及其在剖面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设施菜田土壤0-180 cm可溶性有机氮含量范围为29.1-88.9 mg/kg,占可溶性总氮的27%-50%;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有机肥和氮肥的施用显著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并且随着化肥氮投入的增加可溶性有机氮含量也相应增加;其中,有机肥处理比不施肥处理可溶性有机氮在0-180 cm土层累积增加了1 132 kg/hm2,传统施氮比单施有机肥处理累计增加了1 505 kg/hm2,秸秆的施用显著降低土壤无机氮累积量,但是对可溶性有机氮没有影响。综上所述,可溶性有机氮是设施菜田氮素重要的损失形态,其对环境的影响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淋溶 番茄 可溶性有机氮
下载PDF
不同类型农田土壤对可溶性有机氮、碳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20
17
作者 赵满兴 周建斌 +1 位作者 陈竹君 郑险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6-80,共5页
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红油土和淋溶褐土耕层土壤对分离的有机肥提取液中可溶性有机氮、碳(SON和SOC)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可以反映土壤对可溶性有机氮、碳的吸附特性,土壤吸附SON、SOC的数量与它们各自加入的量呈... 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红油土和淋溶褐土耕层土壤对分离的有机肥提取液中可溶性有机氮、碳(SON和SOC)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可以反映土壤对可溶性有机氮、碳的吸附特性,土壤吸附SON、SOC的数量与它们各自加入的量呈极显著线性关系.从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的分配系数m看,淋溶褐土对SON、SOC的吸附能力强于红油土.红油土对SON、SOC的平均吸附率分别为24.3%和18.8%,淋溶褐土则分别为38.3%和18.6%;两种类型土壤对SON和SOC的吸附能力较低,说明它们在土壤中具有较强的移动性;土壤对SOC的吸附能力弱于SON,说明SOC更易于从土壤中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可溶性有机氮 可溶性有机碳 吸附特性 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
下载PDF
施肥对毛竹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氮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8
18
作者 李永夫 姜培坤 +4 位作者 刘娟 王旭东 吴家森 叶耿平 周国模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65-170,共6页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全球植被碳库的86%和土壤碳库的40%(Houghton et al.,2001;胡会峰等,2006)。因此,森林在调节全球气候、维持全球碳平衡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Fang et al.,2001;Woodbury et al.,2007;H...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全球植被碳库的86%和土壤碳库的40%(Houghton et al.,2001;胡会峰等,2006)。因此,森林在调节全球气候、维持全球碳平衡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Fang et al.,2001;Woodbury et al.,2007;Hu et al.,2008)。然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施肥 水溶性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氮 温室气体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2
19
作者 赵路红 李昌珍 +4 位作者 康迪 任成杰 韩新辉 佟小刚 冯永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533-3542,共10页
为探究黄土丘陵地区人工植被恢复对土壤氮素养分累积与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分析了植被恢复15年刺槐、柠条、刺槐侧柏混交、刺槐山桃混交以及荒草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耕地相比,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0—30 c... 为探究黄土丘陵地区人工植被恢复对土壤氮素养分累积与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分析了植被恢复15年刺槐、柠条、刺槐侧柏混交、刺槐山桃混交以及荒草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耕地相比,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这也使0—30 cm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密度显著增加,可溶性有机氮密度增幅表现为柠条(262.2%)>刺槐(232.8%)>刺槐山桃混交、刺槐侧柏混交(34.5%)>荒草地(-21.5%),硝态氮密度整体表现为柠条>刺槐>刺槐山桃混交>荒草地>刺槐侧柏混交,增幅为7.9%—182.8%,铵态氮密度以刺槐山桃混交增幅最大(110.3%),荒草地最小为2.6%。可溶性有机氮、硝态氮占全氮的比例以刺槐最高,分别提升了2.4倍和0.6倍,铵态氮占全氮的比例以刺槐山桃混交最高,提升了1.0倍。可溶性氮组分受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大于有机质和全氮,微生物量氮与可溶性氮组分的相关性优于微生物量碳,硝态氮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最为敏感。综上,植被恢复能够提高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密度及其占全氮比例,增加土壤氮的有效性,以刺槐、柠条提升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可溶性有机氮 硝态氮 铵态氮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中亚热带森林土壤中可溶性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闫聪微 马红亮 +2 位作者 高人 尹云锋 陈仕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8-684,共7页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CK〔对照,0 kg(hm2.a)〕、LN〔低氮,30 kg(hm2.a)〕和HN〔高氮,100 kg(hm2.a)〕处理3个氮沉降水平对亚热带针叶(杉木)和阔叶(浙江桂、罗桴栲)森林土壤中可溶性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后3 d,土壤中的w(SI...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CK〔对照,0 kg(hm2.a)〕、LN〔低氮,30 kg(hm2.a)〕和HN〔高氮,100 kg(hm2.a)〕处理3个氮沉降水平对亚热带针叶(杉木)和阔叶(浙江桂、罗桴栲)森林土壤中可溶性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后3 d,土壤中的w(SIN)(可溶性无机氮含量)在CK和LN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仅发现HN处理与LN及CK处理之间的差异显著.施氮后3个月,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与施氮后3 d相比,土壤中的w(NH4+-N)在CK处理显著增加了42%~68%(P<0.05),而HN处理则显著降低了45%~58%(P<0.05);土壤中的w(NO3--N)平均降低了24%~88%,其中HN处理降幅最大也最显著;杉木林土壤降幅最大.施氮后3 d,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土壤尤其是杉木林土壤中的w(SON)(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增加,其占w(TSN)(可溶性总氮含量)的比例降低.然而3个月后,施氮影响趋缓甚至相反;与施氮后3 d比较,HN处理下w(SON)降低,而其占w(TSN)的比例却有所升高,表明SON损失仍低于SIN.阔叶天然林土壤中的w(SON)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表明凋落物性质差异造成的影响与w(SON)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森林土壤 针阔叶林 无机氮 可溶性有机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