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reciation of the Rhyme of Poems and Sonnets
1
作者 苏秋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42-44,共3页
In poetry, the device of ending two or more lines with words that sound alike is called end rhyming;end words that share a particular sound are end rhymes. When used in a poem,end rhymes set up a definite pattern of s... In poetry, the device of ending two or more lines with words that sound alike is called end rhyming;end words that share a particular sound are end rhymes. When used in a poem,end rhymes set up a definite pattern of sounds-a rhyme sche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reciate poem sonnet rhyme end rhyming RHYME scheme
下载PDF
仿《古诗十九首》译莎翁商籁十九首
2
作者 刘晓艺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4年第1期45-63,共19页
莎翁商籁以五步抑扬格为基本韵律格式,如中国旧诗一般,对格律也有着“诗律伤严近寡恩”的要求。译者从一位格律诗人的创作体验出发,仿风格苍凉的五言古风《古诗十九首》,偶取《子夜歌》句意,在语风、韵律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诗元素,以归... 莎翁商籁以五步抑扬格为基本韵律格式,如中国旧诗一般,对格律也有着“诗律伤严近寡恩”的要求。译者从一位格律诗人的创作体验出发,仿风格苍凉的五言古风《古诗十九首》,偶取《子夜歌》句意,在语风、韵律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诗元素,以归化审美为鹄的,试验性翻译了19首莎士比亚商籁。本组商籁中,新译的有10首(第28、29、30、44、57、60、64、71、81、109首),余则取自译者的中英双语旧体诗文译文集《昔在集》,略有改动;英文原文以新剑桥版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翁商籁 翻译 《古诗十九首》 五言 古风 归化审美
下载PDF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斯宾塞诗Sonnet 54不同汉译本的对比分析
3
作者 佟彤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42-46,64,共6页
功能语法作为语篇分析的有力工具,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翻译研究。Sonnet 54是埃德蒙·斯宾塞爱情十四行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对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功能语法视角出发,对该诗及其两个汉译本的及物性特征进... 功能语法作为语篇分析的有力工具,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翻译研究。Sonnet 54是埃德蒙·斯宾塞爱情十四行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对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功能语法视角出发,对该诗及其两个汉译本的及物性特征进行对比发现,从及物性角度来看,胡家峦译本比王佐良译本更忠实于原诗,更能体现原诗独有的结构和意蕴之美。由此说明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分析可应用于对诗歌翻译的评价,从而避免单纯从文学角度和修辞角度分析所导致的主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语法 sonnet 54 诗歌翻译 及物性
下载PDF
Shakespeare' s Sonnets Dated
4
作者 W. Ron Hess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11期1003-1019,共17页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标准方案 周期比 重复利用 伊丽莎白 回声 学者 骨架
下载PDF
透析济慈的《灿烂的星》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剑果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04-105,共2页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灿烂的星》代表了济慈十四行诗的最高成就。它突破了传统十四行诗范围小、限制大及难写出新意的局限,在诗人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济慈 《灿烂的星》 意象 十四行诗
下载PDF
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的认知隐喻解读 被引量:3
6
作者 段钨金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17-120,共4页
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认知理论为指导对经典名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第七十三首(Sonnet 73)进行解读和赏析,旨在为莎翁十四行诗的赏析探讨新的视角。发现Sonnet 73中诗人使用了大量的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认知隐喻,其中包括本体隐喻、结... 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认知理论为指导对经典名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第七十三首(Sonnet 73)进行解读和赏析,旨在为莎翁十四行诗的赏析探讨新的视角。发现Sonnet 73中诗人使用了大量的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认知隐喻,其中包括本体隐喻、结构隐喻、容器隐喻、意象隐喻等,构成了既错综复杂又精细巧妙的整体隐喻框架。诗人将人的生命隐喻为一年的轮回、一日的更迭,以及火焰的生熄变化,指出人到了晚年,犹如黄叶零落的秋天、犹如落霞消残的黄昏、犹如奄奄一息的灰烬,生命即将结束,死亡即将来临,所以要抓住时光的分分秒秒去珍惜生命、珍惜爱情、珍惜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第七十三首十四行 认知隐喻 诗歌欣赏
下载PDF
楚骚之苗裔──评邹惟山十四行抒情诗 被引量:2
7
作者 曾思艺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8期113-117,共5页
邹惟山的十四行抒情诗是楚文化的典型体现,继承并发展了楚骚传统,堪称"楚骚之苗裔"。其大致特点主要有忧患时世又满腔柔情、视野开阔且富于象征性、想象灵动而语言华美等。
关键词 邹惟山 十四行抒情诗 楚骚
下载PDF
西方十四行诗或源于中国律诗
8
作者 刘立军 王海红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8-211,共4页
十四行诗是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一般认为,这一诗体源于意大利,后来传到法、德、英等国并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诗体。从形式到格律,西方十四行诗都与中国律诗有相似之处。从时代来看,中国律诗盛于公元8世纪左右,而最早的意大利十四... 十四行诗是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一般认为,这一诗体源于意大利,后来传到法、德、英等国并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诗体。从形式到格律,西方十四行诗都与中国律诗有相似之处。从时代来看,中国律诗盛于公元8世纪左右,而最早的意大利十四行诗出现于13世纪。公元8世纪至13世纪正值连接中国与西欧的阿拉伯帝国时期,当时的西欧文化远比近东文化落后。在近东的希腊诗歌和古代阿拉伯诗歌中迄今未找到十四行诗,而中国律诗当中却有大量的十四行之作。如果西方十四行诗与中国律诗真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前者很有可能源自后者,而完成这一文化传递的使者很可能就是阿拉伯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行诗 律诗 阿拉伯帝国
下载PDF
试论阿拉伯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周放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125-129,共5页
阿拉伯人的原创文学主要是诗歌,尤其是阿拉伯抒情诗曾经对欧洲产生过巨大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欧洲骑士文学的影响;其二是对欧洲十四行诗的影响。可是,这种影响问题至今仍有很大的争议,产生争议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学术... 阿拉伯人的原创文学主要是诗歌,尤其是阿拉伯抒情诗曾经对欧洲产生过巨大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欧洲骑士文学的影响;其二是对欧洲十四行诗的影响。可是,这种影响问题至今仍有很大的争议,产生争议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学术界存在着一种故意将阿拉伯人"侏儒化"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伯抒情诗 欧洲骑士文学 欧洲十四行诗
下载PDF
英语诗歌用词和诗用缩略词解析——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丽 江明华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6期106-109,共4页
英语诗歌中有大量诗歌用词和诗用缩略词,成为诗歌欣赏的一大障碍,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为例,通过从和第二人称代词相关的诗用词、几类特殊动词的诗用形式、其他行为动词的诗用形式、英语诗歌缩略词等几个方面,对英语诗歌用词和诗用缩略词... 英语诗歌中有大量诗歌用词和诗用缩略词,成为诗歌欣赏的一大障碍,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为例,通过从和第二人称代词相关的诗用词、几类特殊动词的诗用形式、其他行为动词的诗用形式、英语诗歌缩略词等几个方面,对英语诗歌用词和诗用缩略词进行了总结和解析,以期对英语诗歌欣赏者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诗歌 诗用词 诗用缩略语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下载PDF
李商隐“无题”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意象主要表现形式之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小英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24-126,共3页
李商隐“无题”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分别在中国与英国抒情诗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从诗歌的意象着手,来探讨二者诗歌中意象共同的主要表现形式——潜沉的意象和扩张的意象在诗歌中相同和不同的表达,并简单梳理造成这些差异... 李商隐“无题”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分别在中国与英国抒情诗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从诗歌的意象着手,来探讨二者诗歌中意象共同的主要表现形式——潜沉的意象和扩张的意象在诗歌中相同和不同的表达,并简单梳理造成这些差异背后作者所处的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题诗 十四行诗 潜沉意象 文化背景
下载PDF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十四行诗汉译
12
作者 彭建华 邢莉君 《临沂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132-138,共7页
十四行诗是一种通行欧洲、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英语十四行诗有较多形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英国诗史上显然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在英国和中国均有较大的影响。现代中国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给予了极高赞誉,所有分散或者完整的迻译,这些... 十四行诗是一种通行欧洲、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英语十四行诗有较多形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英国诗史上显然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在英国和中国均有较大的影响。现代中国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给予了极高赞誉,所有分散或者完整的迻译,这些基于汉语白话的尝试是白话新诗值得称许的探索,而且并不缺乏文言的迻译。显然,它们显现了外语诗汉译的最大的可能性和启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悲剧 白话诗译
下载PDF
论杜甫对冯至诗歌创作的影响
13
作者 孔令环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90-94,共5页
冯至是20世纪40年代新诗人中受杜甫影响最大、对杜甫精神领会最深的诗人之一。冯至从杜甫那里继承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继承了把内在生命和外在宇宙对接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继承了在诗歌创作上“语不惊人死不休”... 冯至是20世纪40年代新诗人中受杜甫影响最大、对杜甫精神领会最深的诗人之一。冯至从杜甫那里继承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继承了把内在生命和外在宇宙对接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继承了在诗歌创作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精神,并进行了现代化转换,是杜甫千年之后难得的知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杜甫 十四行集 诗歌
下载PDF
《诗经演》:十四行与四言诗的完美结合
14
作者 陈瑞台 《职大学报》 2020年第6期60-67,共8页
《诗经演》是独步于世的杰作,其诗体是十四行与四言的完美结合。此诗体短小整齐,结构严谨,起承转合俱备,便于抒发情感,同时保留了《诗经》原有的韵律美。从内部结构来看,层次丰富,变化多端,难以把握,远远超出了西方十四行诗原有的规范... 《诗经演》是独步于世的杰作,其诗体是十四行与四言的完美结合。此诗体短小整齐,结构严谨,起承转合俱备,便于抒发情感,同时保留了《诗经》原有的韵律美。从内部结构来看,层次丰富,变化多端,难以把握,远远超出了西方十四行诗原有的规范。本文选取《诗经演》中的几首诗详加分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心 《诗经演》 《会吾中》 十四行诗 四言诗
下载PDF
冯至《十四行集》版本探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钰琪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8-24,共7页
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新诗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初版于1942年,并于1949年修改再版。后收入1980年《冯至诗选》以及1985年《冯至选集》中,均作了一定修改。通过细致对照各个版本,可以发现从初版本到第二版的修改主要是对字词的提炼加... 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新诗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初版于1942年,并于1949年修改再版。后收入1980年《冯至诗选》以及1985年《冯至选集》中,均作了一定修改。通过细致对照各个版本,可以发现从初版本到第二版的修改主要是对字词的提炼加工,后两次修改则在内容上作了不少改动,造成某些文本意义发生大的变化,如悲观成分的减少等。这些修改使《十四行集》在艺术上更加精湛,同时也反映出作者思想观念的某些变化。各版本呈现出的差异也要求研究者们在分析具体文本时明确版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十四行集》 版本 《冯至诗选》 《冯至选集》
下载PDF
论钱澄之的晚年纪行诗
16
作者 周雪晴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8年第1期120-123,共4页
钱澄之,明清之际重要的诗人和学者。康熙三年,钱澄之重返抗清之地福建时,眼前'物非人非'的悲痛事实让他对过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落和虚幻感。文章试图通过对其重返福建及别闽后的纪行诗研究,说明钱澄之由一名致力从事复明活动... 钱澄之,明清之际重要的诗人和学者。康熙三年,钱澄之重返抗清之地福建时,眼前'物非人非'的悲痛事实让他对过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落和虚幻感。文章试图通过对其重返福建及别闽后的纪行诗研究,说明钱澄之由一名致力从事复明活动的战士转变为像陶潜'结庐在人境'的遗老的转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澄之 福建 《田间诗集》 纪行诗
下载PDF
曹葆华十四行诗创作的场域和独特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俐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7-55,191,共9页
19世纪30年代初,新格律诗的倡导者闻一多、孙大雨、朱湘、饶孟侃等人以清华园中学生社团"文学社"作为重要平台,开始十四行诗中国化的探索。正是在这种场域活动中,清华学子曹葆华得以和清华诗人闻一多、朱湘、罗念生、李惟建... 19世纪30年代初,新格律诗的倡导者闻一多、孙大雨、朱湘、饶孟侃等人以清华园中学生社团"文学社"作为重要平台,开始十四行诗中国化的探索。正是在这种场域活动中,清华学子曹葆华得以和清华诗人闻一多、朱湘、罗念生、李惟建、罗皑岚、柳无忌等诸校友形成了诗友关系,他们直接或间接给予曹葆华的指导与鼓励,促成曹葆华对十四行诗创作的兴趣和探索实践。他的十四行诗的独创价值,主要表现在格律韵式的多样化探索;吸收中国传统骈赋体以增强情感表现力度以及具有鲜明特色的意象营造和联缀方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葆华 新格律诗 十四行诗 音节 清华文学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