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sciousness of Sorrow and Worry and the National Pedagogy of Reform
1
作者 Yipeng Shen 《文化研究》 CSSCI 2013年第1期238-282,共45页
River Elegy(Heshang)is a Chinese TV documentary aired on Chinese Central Television(CCTV)in 1988.Its provocative condemnation of the thousand-year-old'yellow civilization'(huangse wenming黄色文明)of China stir... River Elegy(Heshang)is a Chinese TV documentary aired on Chinese Central Television(CCTV)in 1988.Its provocative condemnation of the thousand-year-old'yellow civilization'(huangse wenming黄色文明)of China stirred up a tornado of controversies among Chinese audiences.Intense debate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documentary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China have made Heshang one of the most intriguing'phenomena'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perspective to read Heshang,tackling it as a historically situated narrative that embodies a post-Mao intellectual discourse of the national sentiment.In the new context of post-Mao China,what does Heshang tell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alities of the intellectuals,the masses,and the state in the frame of Chinese modernity?How do we dialectically understand the documentary’s national pedagogy of reform in relation to the elusive agency of the low-quality Chinese masses?With these questions in mind,I revisit Heshang’s claim of weak political agency as an embodiment of low people quality.I argue that the national sentiment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sorrow and worry(忧患意识)simultaneously suggests and subverts the national pedagogy of reform promoted by the Heshang intellectu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llow civilization intellectual peasant NATIONAL PEDAGOGY of REFORM CONSCIOUSNESS of sorrow and WORRY
下载PDF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Zhang Jinlai-Actor of Monkey King in Pilgrimage to the West
2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6年第3期4-6,共3页
关键词 ZHANG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Zhang Jinlai-Actor of Monkey King in Pilgrimage to the West
下载PDF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Being a Teacher
3
作者 LIN SHANYING 《China Today》 1995年第2期16-18,共3页
TheJoysandSorrowsofBeingaTeacher¥//Awonmanwhohasbeenintheclassroomfor20yearsdoessomestraighttalkingaboutherp... TheJoysandSorrowsofBeingaTeacher¥//Awonmanwhohasbeenintheclassroomfor20yearsdoessomestraighttalkingaboutherprofession.Atyp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Being a Teacher
下载PDF
Man, City, and Nature in The Woman Warrior and Ballad of Eternal Sorrow
4
作者 QIU Shi-cun JIANG Deng-ke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4年第7期547-552,共6页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城市 战士 和谐共存 生活环境 市场经济 女孩 相匹配
下载PDF
"My Name Is Sorrow": The Literary-Fantastic Manifestations of Grief and Grieving in Toni Morrison's Fiction
5
作者 Grzegorz Kotecki 《Journal of Sociology Study》 2013年第4期300-308,共9页
关键词 小说 文学 女性角色 复杂性 痛苦 人物
下载PDF
“心物相与”视域下的感物诗书写及其诗学质性
6
作者 熊江梅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7,共9页
感物诗是在“气的宇宙观”下生成的独特文类。在“气的宇宙观”视域下,心、物同根同构又交相感应,成为呼吸相通的有机整体。秦汉以来随着“诗的时间”的发现,感物诗集中抒写时间体验,逐步积淀为体气与时气绾合的“叹逝”主题与四时结构... 感物诗是在“气的宇宙观”下生成的独特文类。在“气的宇宙观”视域下,心、物同根同构又交相感应,成为呼吸相通的有机整体。秦汉以来随着“诗的时间”的发现,感物诗集中抒写时间体验,逐步积淀为体气与时气绾合的“叹逝”主题与四时结构模式;处身于大气场域中,受到阴阳之气浸润,“应物斯感”的抒情主体表现出被动性、身体性特点;时间的空间化、气氛之物的出场及浓郁化、处身于境的氛围体受,营造出感物诗的气氛美学。围绕“心物相与”生成的“叹逝”主题、身体化主体和气氛美学,感物诗鲜明地呈现了气类感应的有情世界这一独特的文学图景,同时又以其主题的固定化、模式的程式化、意象的类型化等质性特点,成为汉魏晋士人群体自觉的文学表征,具有重要的诗学与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诗 气的宇宙观 身体化的悲愁 气氛美学
下载PDF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中国的译介考辩(1922-2022)
7
作者 陈巍 朱圆圆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8-93,共6页
德国作家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中国的译介经历了百年的曲折历程,自1922年郭沫若译本出版以来,截至2022年底,先后出版过137种不同译者翻译的《维特》。在《维特》的百年汉译过程中,既出现过两次轰动中国的“维特热”,也... 德国作家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中国的译介经历了百年的曲折历程,自1922年郭沫若译本出版以来,截至2022年底,先后出版过137种不同译者翻译的《维特》。在《维特》的百年汉译过程中,既出现过两次轰动中国的“维特热”,也发生过200多家出版社受商业利益驱使跟风翻译、出版所造成的出版界“生态灾难”。通过考证和评析这些译本发现,实际上真正潜心研究和译介《维特》的译者寥若晨星,直到2019年卫茂平等人汉译的法兰克福版《歌德全集》第八卷问世,才终于让我国的《维特》译介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 维特热
下载PDF
基于叙事角度看物哀美学在《细雪》中的渗透
8
作者 于佩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92-194,共3页
在《细雪》这部小说中,物哀美学可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叙事元素。本文将基于对物哀美学的文学艺术特点分析,探究《细雪》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对于物哀美学的渗透策略,进一步结合叙事视角,针对物哀美学在《细雪》中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在《细雪》这部小说中,物哀美学可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叙事元素。本文将基于对物哀美学的文学艺术特点分析,探究《细雪》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对于物哀美学的渗透策略,进一步结合叙事视角,针对物哀美学在《细雪》中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分析,了解《细雪》物哀美学艺术表达对现代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角度 物哀美学 《细雪》 渗透
下载PDF
《新闺怨》改拍风波考略
9
作者 刘丽莎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0-96,共7页
作为一部表现女性生存状态的影片,《新闺怨》从选材构思、上映引发争议到史东山与“昆仑”当局针对各界舆论对影片做出修改,反映出电影与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影片的修改表现了批评界与创作界之间的积极互动,凸显了昆仑影业公司的... 作为一部表现女性生存状态的影片,《新闺怨》从选材构思、上映引发争议到史东山与“昆仑”当局针对各界舆论对影片做出修改,反映出电影与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影片的修改表现了批评界与创作界之间的积极互动,凸显了昆仑影业公司的严肃制片态度。《新闺怨》改拍风波中,影片传播所引发的争议逐渐超越文本,指向更为深远的妇女及社会问题。承载着不同的社会话语与观念形态的改拍事件,不仅是这一时期大众心理状态的写照,同时也是社会文化思潮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闺怨》 改拍 史东山 女性 电影与社会
下载PDF
《战争哀歌》中译本的副文本探究
10
作者 黄潆莹 《西部学刊》 2024年第3期169-172,共4页
越南作家保宁的小说《战争哀歌》中译本的副文本包括封面、标题、注释、访谈、封底推介等内容。从标题和封里来看,中译本采用了2006年《战争哀歌》再版时的标题,是译者夏露使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翻译的。从注释来看,《战争哀歌》... 越南作家保宁的小说《战争哀歌》中译本的副文本包括封面、标题、注释、访谈、封底推介等内容。从标题和封里来看,中译本采用了2006年《战争哀歌》再版时的标题,是译者夏露使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翻译的。从注释来看,《战争哀歌》中译本注释不多,但体现出鲜明的文化色彩。封底推介选用英国《独立报》和我国作家阎连科的有关评价,但前者的评价有一句话来源有误,还有一句是改写的,增加了主观评价,导致评价不准确。中译本封面黑色的基调展现了阿芳离开男主人公阿坚住所的场景,给读者留下了广泛想象的空间和阐释的余地。相关报道和评论有助于读者了解作者和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哀歌》 中译本 副文本
下载PDF
“愁”之“流”——《神州集》中sorrow与river的词频数据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燕 周安馨 《翻译界》 2021年第1期-,共21页
本文运用数字人文的理论,以数据、图式等统计数据和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考察庞德编译的《神州集》(1915)中的"sorrow"(愁苦)、"river"(流水)词频及相关的词汇星丛,以此探讨庞德在编译《神州集》时的题材偏好、意... 本文运用数字人文的理论,以数据、图式等统计数据和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考察庞德编译的《神州集》(1915)中的"sorrow"(愁苦)、"river"(流水)词频及相关的词汇星丛,以此探讨庞德在编译《神州集》时的题材偏好、意象选择、艺术技巧革新等。可见,《神州集》的编译工作与庞德同时推动的意象派运动并行不悖;而中国古典诗歌的"愁苦"题材与"流水"意象契合了庞德此时的流亡状态与诗歌革新主张,并为英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提供了来自中国古典诗歌的源泉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神州集》 愁苦 流水 意象派
原文传递
蒲松龄组诗《悲喜十三谣》赏论
12
作者 史媛娜 《蒲松龄研究》 2024年第2期102-113,共12页
康熙二十五年(1686)张嵋任淄川知县,二十八年(1689)升职离任。蒲松龄与之多有交往,《聊斋诗集》和《聊斋文集》中都有多篇作品和张嵋有关。《悲喜十三谣》组诗是《聊斋诗集》中的重要作品,是张嵋离任时蒲松龄的送别之作。蒲松龄用13首... 康熙二十五年(1686)张嵋任淄川知县,二十八年(1689)升职离任。蒲松龄与之多有交往,《聊斋诗集》和《聊斋文集》中都有多篇作品和张嵋有关。《悲喜十三谣》组诗是《聊斋诗集》中的重要作品,是张嵋离任时蒲松龄的送别之作。蒲松龄用13首七言绝句,分写对于张嵋的离任有六种人“悲”、七种人“喜”,通过通俗诙谐的带有俚俗意味的诗歌语言,表现了对张嵋的离任,淄川良善之民的悲伤和奸邪之徒的欢喜,反映了淄川社会的真实面貌,有相当高的认识价值,可称为“诗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张嵋 淄川 《悲喜十三谣》 诗史
下载PDF
A Way Beyond Sorrow
13
作者 LI LI 《Beijing Review》 2008年第22期12-12,共1页
China’s largest ever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peration is underway to help survivors,witnesses and rescuers In a temporary home for orphans of the 8.0-magnitude earthquake in Mianyang, one of the worst... China’s largest ever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peration is underway to help survivors,witnesses and rescuers In a temporary home for orphans of the 8.0-magnitude earthquake in Mianyang, one of the worst hit cities in Sichuan, Zhao Guoqiu,an experienced counselor, is having the most difficult counseling ses- sion of his more than 30-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A Way Beyond sorrow
原文传递
Sorrow for the Fall of the Ming: Wartime Representation of the Late Ming on Stage and on Screen
14
作者 Yuqian YA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9年第3期475-506,共32页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ffect and affect of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s in wartime Chinese theater and cinema,as well as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two media.With the burgeoning of late Ming stories on stage and on 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ffect and affect of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s in wartime Chinese theater and cinema,as well as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two media.With the burgeoning of late Ming stories on stage and on screen,the fall of the Ming became a“chosen trauma”that connects the nation's past with its historical present.However the traumatic fate of the nation was never the actual subject of representation,but served to enhance the affective power of tragic-heroic figures.Focusing on A Ying's Sorrow for the Fall of the Ming,one of the most popular wartime historical plays,the paper studies the narrative structure,performance style and adaptation strategy of the play to demonstrate how patriotic spirit was foregrounded as the key to national survival.It was through the audience's reso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s'passionate speech on stage and on screen that individuals,emotional attachment to the nation was consolidated,both horizontally across space and vertically through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chosen trauma affective space LATE Ming national defense THEATRE and cinema sorrow for the FALL of the Ming
原文传递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Educating Children
15
作者 XIAO WEN WAN LIN 《Women of China》 1994年第3期10-11,共2页
Different families have different views about educating children. But teaching methods reflect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level of society. As society develop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triarchal method to educate chi... Different families have different views about educating children. But teaching methods reflect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level of society. As society develop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triarchal method to educate children encounters many objections. However, when parents treat their children democratically, children are spoiled to different degrees and "Little Emperors" appear, which proves the patriarchal method still exists in disguised 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Educating Children
原文传递
Man and Nature in the Seven Sorrows
16
作者 王洵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2009年第1期19-21,共3页
关键词 英语 诗歌 文学作品 文学评论 阅读理解
原文传递
哀愁体验·空间想象·欲望言说——异域启示与迟子建小说创作
17
作者 赵树勤 杨杰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6-111,共6页
外国文学对迟子建的小说创作有直接的启示作用,其中以俄、日、法三国的影响为甚。迟子建的创作秉承俄罗斯文学强健的现实批判意识和生态伦理精神,在对人类生存世相的描摹中展露出哀愁与悲悯之意。迟子建的空间书写与日本文学有共通之处... 外国文学对迟子建的小说创作有直接的启示作用,其中以俄、日、法三国的影响为甚。迟子建的创作秉承俄罗斯文学强健的现实批判意识和生态伦理精神,在对人类生存世相的描摹中展露出哀愁与悲悯之意。迟子建的空间书写与日本文学有共通之处,借助传统的田园牧歌式的景象呈现来建构个人化的乌托邦世界。法国文学通过言说个体欲望以破除禁忌的创作立场丰富了迟子建对于人性的思考,她试图在灵与肉的二元对立中探寻新的平衡。整体而言,迟子建的小说创作立足于传统审美经验,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体现出多元交融、和凝为一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子建 外国文学 哀愁体验 空间想象 欲望言说
下载PDF
掩面的伤悲:叙事画中悲痛者的形象与角色
18
作者 占跃海 《艺术探索》 2023年第2期47-55,共9页
自古典时代开始,在献祭伊菲革涅亚题材作品的献祭场景中,最为悲痛者一直被认为是伊菲革涅亚的父亲阿伽门农,她的母亲很少被提及。对一个母亲失去骨肉真实反应的重视,始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基督受难题材的情感化处理。大卫1789年油画《... 自古典时代开始,在献祭伊菲革涅亚题材作品的献祭场景中,最为悲痛者一直被认为是伊菲革涅亚的父亲阿伽门农,她的母亲很少被提及。对一个母亲失去骨肉真实反应的重视,始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基督受难题材的情感化处理。大卫1789年油画《扈从给布鲁图斯带回他儿子的尸体》中,母亲独处一角,以布巾遮面。大卫让这个因失去孩子而无比悲痛的典型姿态回到一个母亲身上。30多年后,庞贝古城“悲剧诗人之家”的壁画《献祭伊菲革涅亚》被考古学家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 悲痛 伊菲革涅亚 阿伽门农 克吕泰涅斯特拉
下载PDF
重构南方诗学与叙事美学——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长恨歌》《黄雀记》为中心的思考
19
作者 刘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3-31,共19页
茅盾文学奖作为国内文学界居于首位、最为重要的文学奖项,其获奖作品大多具有丰厚的文学底蕴并表现出较高的文学品质。2000年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2015年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苏童的《黄雀记》,在美学意蕴... 茅盾文学奖作为国内文学界居于首位、最为重要的文学奖项,其获奖作品大多具有丰厚的文学底蕴并表现出较高的文学品质。2000年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2015年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苏童的《黄雀记》,在美学意蕴与精神内核方面,体现出一种鲜明的南方诗学风格与叙事美学特征。通过南方叙事母题的重构与小说的抒情性特征、心灵世界的图景与重构南方诗学的小说质地、南方叙事美学与探询人性幽微的小说的王国等方面,可以对这两部作品展开阐释与分析。这对于研究中国当代作家如何将“南方”作为他们书写中国故事、重塑中国影像的出发地与回返地,对于发掘他们如何继承、赓续与创新性发展中国的文学传统、文化传统,构建中国叙事话语体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诗学 南方叙事美学 《长恨歌》 《黄雀记》
下载PDF
元代真定杂剧作家群的地域文化品格研究
20
作者 王凯 辛志英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88-91,共4页
真定地区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真定杂剧作家群体在杂剧作品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所讲述的传奇故事鲜明地体现了真定地区“慷慨悲歌”的地域文化品格,这种“慷慨悲歌”之气不是逞匹夫之勇的强悍,而是饱含激昂的浩然... 真定地区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真定杂剧作家群体在杂剧作品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所讲述的传奇故事鲜明地体现了真定地区“慷慨悲歌”的地域文化品格,这种“慷慨悲歌”之气不是逞匹夫之勇的强悍,而是饱含激昂的浩然正气。杂剧作品大多体现不畏强权、扶危济困的高尚品质,展现出对国家、民族和人民命运的强烈责任意识,展现了真定作家群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们的作品尚侠义而扶危济困,尚勇气而不畏权贵,散发出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在中国杂剧史上留下了属于真定的绚丽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慷慨悲歌 真定作家群 文化品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