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tronomical Dating of the Middle Miocene Hanjiang Form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2
1
作者 TIAN Shifeng CHEN Zhongqiang +1 位作者 GAO Changhai ZHA M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48-58,共11页
The Hanjiang Formation of Langhian age (middle Miocene)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PRMB), South China Sea consists of deltaic siliciclastic and neritic shelf carbonate rhythmic alternations, which form one of... The Hanjiang Formation of Langhian age (middle Miocene)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PRMB), South China Sea consists of deltaic siliciclastic and neritic shelf carbonate rhythmic alternations, which form one of the potential reservoirs of the basin. To improve stratigraphic resolutions for hydrocarbon prospecting and exploration in the basin, the present study undertakes spectral analysis of high-resolution natural gamma-ray (NGR) well-logging record to determine the dominant frequency components and test whether Milankovitch orbital signals are recorded in rhythmic successions. Analytical results indicate the orbital cycles of precession (~19 ka and ~23 ka), obliquity (-41 ka), and eccentricity (~100 ka and --405 ka), which provide the strong evidence for astronomically driven climate changes in the rhythmic alternation successions. Within bi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 a high-resolution astronomical timescale was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astronomical tuning of the NGR record to recent astronomically calculated variation of Earth's orbit. The astronomically tuned timescale can be applied to calculate astronomical ages for the geological events and bioevents recognized throughout the period. The first downhole occurrences of foraminifers Globorotalia peripheroronda and Globigerinoides sicanus are dated at 14.546 Ma and 14.919 Ma, respectively, which are slightly different from earlier estima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hen compared with the global sea-level change chart, the astronomical estimate for the sequences recognized based on microfossil distributions have the same end time but the different initiation time. This is probably due to the local or regional tectonic activities superimposed on eustatic rise which postponed the effect of global sea-level rising. Astronomical timescale also resolves the depositional evolution history for the Langhian Stage (middle Miocene) with a variation that strongly resembles that of Earth's orbital eccentricity predicted from 13.65 Ma to 15.97 Ma. We infer that the main factor controlling the variability of the sedimentation rate in the Hanjiang Formation is related to the ^-405-ka-period eccentr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ronomical tuning Langhian Stage early middle Miocene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Reserves of Natural Gas Hydrates Equivalent to 100–150 Billion m^3 Natural Gas Has Been Discovered in the Pearl Mouth 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2
2
作者 HAO Ziguo FEI Hongcai +1 位作者 HAO Qingqing Susan TURNER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361-361,共1页
Scientists have suggested that combustible ice in global marginal seas,deep trough areas and ocean basins covers an area of 400million km2,and its total reserve is twice the amount of the global proven oil,coal and ga... Scientists have suggested that combustible ice in global marginal seas,deep trough areas and ocean basins covers an area of 400million km2,and its total reserve is twice the amount of the global proven oil,coal and gas reserves,equivalent to 50 times the amount of 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reser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llion m~3 Natural Gas Has Been Discovered in the pearl Mouth 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Reserves of Natural Gas Hydrates Equivalent to 100
下载PDF
南海北部历史水文调查资料揭示的上升流现象及形成机制
3
作者 夏华永 李锐祥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8,共18页
南海夏季盛行西南季风,琼东、雷州半岛东部及粤东沿岸海域季节性上升流经常发生,且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在处理了南海北部的历史水文调查资料时发现,除了直达海面的上升流频发区域外,还存在次表层上升流分布形态:强西南季风下,贯穿琼东... 南海夏季盛行西南季风,琼东、雷州半岛东部及粤东沿岸海域季节性上升流经常发生,且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在处理了南海北部的历史水文调查资料时发现,除了直达海面的上升流频发区域外,还存在次表层上升流分布形态:强西南季风下,贯穿琼东、粤西、粤东沿岸的次表层上升流;粤西陆架大区域次表层上升流;珠江口外冲淡水驱动的上升流;粤东海湾陆架底层水入侵及湾内气旋环流。这些分布形态在已有文献中未见报道,或关注不多。除了夏季强西南季风的Ekman输送、风应力旋度产生的Ekman泵吸,南海海盆尺度环流的底边界层Ekman效应可能是次表层贯穿上升流不能忽略的驱动机制。上升流同期的大气环流形态表明,南海北部正风应力旋度Ekman泵吸似乎是粤西陆架次表层上升流的主要驱动机制。正风应力旋度与珠江冲淡水联合驱动了粤西陆架气旋型环流。气旋型环流的辐散利于粤西陆架次表层上升流的形成与维持。在粤东海湾,西南季风驱动的湾内垂向环流,及水平气旋型环流是陆架底层水入侵海湾的主要驱动机制。大亚湾内核电温排水热力羽流利于湾内气旋环流的加强。海湾岬角利于红海湾气旋环流的形成。除了Ekman效应,上升流形成机制还需关注更多的动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上升流 珠江冲淡水 风应力旋度 垂向环流
下载PDF
Deep-water Depositional Features of Miocene Zhujiang Formation in Baiyun Sag,Pearl River Mouth Basin 被引量:4
4
作者 LI Yun ZHENG Rongcai +3 位作者 YANG Baoquan ZHU Guojin GAO Boyu HU Xiaoq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97-210,共14页
Eleven lithofacies and five lithofacies associations were indentified in the Miocene Zhujiang 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core analysis. It could he determined that three depositional types developed, namely su... Eleven lithofacies and five lithofacies associations were indentified in the Miocene Zhujiang 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core analysis. It could he determined that three depositional types developed, namely submarine fan, basin and deep-water traction current. Six microfacies were further recognized within the fan, including main channels in the inner fan, distributary channels in the middle fan, inter-channels, levees and the outer fan. The lower Zhujiang Formation, mainly sandstone associations, was inner fan and inner-middle fan deposits of the basin fan and the slope fan. The middle part, mainly mudstone associations, was outer fan deposits. With the transgression, the submarine fan was finally replaced by the basinal pelagic deposits which were dominated by mudstone associations, siltstone associations, and deep-water limestone associations. During the weak gravity flow activity, the lower channels, the middle-upper outer fans and basin deposits were strongly modified by the deep-water traction current.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deep-water traction deposition in Miocene Zhujiang Formation would be of great importance. It could be inferred that the deep- water traction current had been existing after the shelf-break formation since the Late Oligocene (23.8 Ma) in the Baiyun sag, influencing and controlling the sediment composition, the distribution, and depositional processes. It would provide great enlightenment to the paleo-oceanic current circulati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Baiyun Sag Zhujiang Formation submarine fan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不均匀伸展及脉动式构造升降史 被引量:1
5
作者 赵中贤 孙珍 +1 位作者 毛云华 张伙带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6-115,共20页
南海北部陆缘在区域板块构造和深部地幔流影响下,发育了复杂的构造、岩浆和基底升降过程。本文采用最新提出的伸展校正回剥技术和4条长地震剖面,对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伸展变形和从张裂到裂后的构造升降过程开展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南海... 南海北部陆缘在区域板块构造和深部地幔流影响下,发育了复杂的构造、岩浆和基底升降过程。本文采用最新提出的伸展校正回剥技术和4条长地震剖面,对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伸展变形和从张裂到裂后的构造升降过程开展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伸展减薄差别大,强伸展与弱伸展不仅具有南北分带特点,还具有东西交替出现的分块特征。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中部、台西南盆地伸展减薄大,部分地壳被减薄至10km以下;而珠江口西部和东部伸展减薄小,地壳厚度大都在20km以上。强伸展与弱伸展陆缘总应变不同,但应变速率均具有张裂早期慢、晚期快的二阶段特征。强伸展陆缘最大应变速率在4×10^(-15)~7×10^(-15)s^(-1)之间,地壳最大伸展系数为4~10;弱伸展陆缘最大应变速率小于1×10^(-15)s^(-1),最大伸展系数小于1.9。南海北部陆缘构造升降具有脉动式、快慢交替的特征。张裂期构造沉降快,裂后构造升降表现为4幕先慢后快及东早西晚的特点。陆缘西部琼东南盆地脉动式升降主要与深部地幔上升流引起的动力地形有关。陆缘东部珠江口和台西南盆地脉动式构造升降则可能受南海打开过程及吕宋岛弧与南海陆缘碰撞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降 应变速率 琼东南盆地 珠江口盆地 南海
下载PDF
南珠粉对皮肤光老化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6
作者 邓亚胜 韩丝银 +4 位作者 黄慧 梁天薇 郑艺清 范燕萍 林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3年第19期2675-2686,共12页
目的 观察南珠粉对皮肤光老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探究南珠粉对皮肤光老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5只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南珠粉组,每组5只。模型组、南珠粉组小鼠采用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照射8周制备皮肤光老... 目的 观察南珠粉对皮肤光老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探究南珠粉对皮肤光老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5只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南珠粉组,每组5只。模型组、南珠粉组小鼠采用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照射8周制备皮肤光老化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南珠粉组给予南珠粉膏剂外用4周。干预结束后收取小鼠粪便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并对物种的相对丰度、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肠道菌群结构、环境因子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模型组小鼠皮肤呈光老化状态,组织结构损伤严重;南珠粉组小鼠皮肤光老化状态明显减轻,接近于正常组。模型组Alpha多样性指数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均<0.05),南珠粉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s evenness指数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Beta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正常组与模型组相距最远,南珠粉组介于正常组与模型组之间。在门水平上,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拟杆菌门、疣微菌目门丰度降低,厚壁菌门丰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南珠粉组蓝细菌门丰度明显升高(P<0.05)。在属水平上,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unidentified_S24-7菌属、瘤胃球菌属、柄杆菌属下调,unclassified_Bacillaceae菌属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南珠粉组unidentified_S24-7菌属、瘤胃球菌属、柄杆菌属上调,unclassified_Bacillaceae菌属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EfSe分析发现毛螺菌属、梭菌目、噬纤维菌目、炭疽芽孢杆菌纲、噬冷菌属、环状菌科、瘤胃球菌科、丁酸菌属等在南珠粉组富集;环境因子关联分析显示,氧自由基(ROS)、丙二醛(MDA)活性和酪氨酸酶(TYR)含量与乳酸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呈正相关(P均<0.05),与阿克曼氏菌属、普雷沃氏菌属、苏黎世杆菌属呈负相关(P均<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阿克曼氏菌属、普雷沃氏菌属、苏黎世杆菌属呈正相关(P均<0.05),与乳酸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呈负相关(P均<0.05)。PICRUSt功能预测发现,3组小鼠肠道菌群显著富集在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复制和修复、转录、翻译等功能通路,南珠粉组在蛋白酶体、光合作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生物合成通路上更为显著。结论 皮肤光老化与肠道菌群结构改变相关,南珠粉可能通过调节小鼠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发挥治疗皮肤光老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光老化 南珠粉 肠道菌群 高通量测序 功能预测
下载PDF
北海南珠的微观结构及成分研究
7
作者 赖海燕 劳昌玲 +4 位作者 阮青锋 周子涵 李凤春 陈忻 董固元 《超硬材料工程》 CAS 2023年第6期56-61,共6页
影响南珠质量的因素研究将有利于养殖高质量的海水珍珠。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原位微量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仪器设备,对广西北海南珠的微观结构和物质组成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北海南珠的无机物... 影响南珠质量的因素研究将有利于养殖高质量的海水珍珠。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原位微量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仪器设备,对广西北海南珠的微观结构和物质组成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北海南珠的无机物主要为文石和少量的方解石,优质珍珠中文石板片的厚度均匀、排列整齐,文石的质量分数占无机物的88.0%以上,残次珍珠中文石板片的厚度极不均匀,层状结构不明显,文石的质量分数只占无机物的79.1%;优质珍珠中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只有1.28%,残次珍珠中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却高达7.07%;在化学成分中,优质珍珠的Ca含量明显高于残次珍珠,而残次珍珠中Mg、P、Mn、Sr等微量元素成分的含量相对较高,且残次珍珠表面黑色凸起处含有较高的Mg、S、Zn等元素。分析认为,珍珠中文石含量越多,晶体排列有序度越高,珍珠光泽就越好;珍珠层中有机物含量过高反而会降低珍珠的质量;珍珠中微量元素成分及其含量对碳酸钙的成核、结晶生长都有重要作用,Mg、Fe含量增大可能会阻碍文石的结晶和板片的形成,导致南珠表面形成杂色、突起等瑕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珠 微观结构 物质组成 化学成分 广西北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超深水区珠四坳陷地质结构及其对烃源岩发育的控制 被引量:2
8
作者 陶文芳 李洪博 +4 位作者 郑金云 张青林 李元平 贾兆扬 董明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0-48,共9页
珠江口盆地珠四坳陷整体水深超过1500 m,属极低勘探程度区域,钻井发现的油气显示证实了该区存在烃源岩。地震资料揭示古近系是主力烃源岩发育层系,沉积厚度及面积均较大。珠四坳陷作为南海北部向超深水迈进的油气勘探新区,其各凹陷的石... 珠江口盆地珠四坳陷整体水深超过1500 m,属极低勘探程度区域,钻井发现的油气显示证实了该区存在烃源岩。地震资料揭示古近系是主力烃源岩发育层系,沉积厚度及面积均较大。珠四坳陷作为南海北部向超深水迈进的油气勘探新区,其各凹陷的石油地质条件亟待剖析。在珠江口盆地6种断陷形成机制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新采集地震资料的系统分析,将珠四坳陷划分大西洋贫岩浆型大陆边缘的壳间韧性流变型、大西洋富岩浆型大陆边缘的壳上岩浆底侵型、大西洋贫岩浆型大陆边缘的壳上先存拼合型3类断陷结构。运用2Dmove软件及去压实技术恢复各个洼陷沉降速率和伸展速率,结合大量地震剖面深入研究了珠四坳陷地质结构及其对烃源岩发育的影响,明确了不同断陷结构下烃源岩发育背景的差异,以此认为荔湾、鹤山凹陷烃源岩发育条件优越,可作为南海北部超深水地区的重要勘探突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大陆边缘 珠江口盆地 珠四坳陷 洼陷结构 拆离断层 烃源岩
下载PDF
南海南缘礼乐盆地在南海扩张前的位置恢复
9
作者 陈雯霖 郑求根 +2 位作者 黄一鸣 张懿 林畅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0-429,共10页
本文依据洋中脊两侧磁条带的对称性和同期磁条带的等时性,利用南海已有的磁异常条带资料,假定华南大陆连同南海北缘位置相对固定,南海南缘从32 Ma开始向南漂移,恢复了南海的扩张历史和礼乐盆地在不同时期的相对位置。结果表明,礼乐盆地... 本文依据洋中脊两侧磁条带的对称性和同期磁条带的等时性,利用南海已有的磁异常条带资料,假定华南大陆连同南海北缘位置相对固定,南海南缘从32 Ma开始向南漂移,恢复了南海的扩张历史和礼乐盆地在不同时期的相对位置。结果表明,礼乐盆地在南海扩张前的位置紧邻珠江口盆地东南缘。这一结果从礼乐盆地与南海北缘盆地在基底性质、中生代地层的发育情况和沉积特征以及新生代构造活动和沉降沉积特征的对比得到了进一步佐证,为礼乐盆地的构造演化、沉积充填特征和沉积物源分析、石油地质条件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缘 南海北缘 礼乐盆地 位置恢复 珠江口盆地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关于南珠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2
10
作者 符韶 邓陈茂 +2 位作者 梁飞龙 童银洪 孙永敏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1-5,共5页
基于南珠产业的特色、优势、现状,针对其目前存在养殖环境恶化,珍珠贝生长慢、病害多、死亡大,珍珠单产低、质量差、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效益下降、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提出实现南珠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应对策:进行科学规... 基于南珠产业的特色、优势、现状,针对其目前存在养殖环境恶化,珍珠贝生长慢、病害多、死亡大,珍珠单产低、质量差、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效益下降、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提出实现南珠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应对策:进行科学规划,加强容量管理;加速良种选育与新品种开发;加强技术培训,推广规范化养殖;革新加工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扶强龙头企业;促进南珠产业向集约化、组织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珠产业 养殖容量 养殖环境
下载PDF
南海北部渐新世以来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33
11
作者 苗卫良 邵磊 +4 位作者 庞雄 雷永昌 乔培军 李昂 吴旻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1-78,共8页
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沉积物样品进行的稀土元素研究表明,该地区∑REE平均值为150.62×10-6,接近中国黄土的稀土总量值,具有明显的亲陆性,Eu含量明显呈现负异常,δEu值随着离海岸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显示北部陆源物质向南逐步扩... 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沉积物样品进行的稀土元素研究表明,该地区∑REE平均值为150.62×10-6,接近中国黄土的稀土总量值,具有明显的亲陆性,Eu含量明显呈现负异常,δEu值随着离海岸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显示北部陆源物质向南逐步扩散的过程。通过对比分析珠江口盆地与ODP1148站深海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它们的变化趋势具有极高的一致性。同时还显示,自渐新世以来南海北部地区发生多期构造运动,主要地球化学不连续面发生在13.8、16、23.8及32Ma等时期。尤其是发生在渐新世末23.8Ma的构造运动改变了南海北部地区的物源供应,加大了各井沉积物间的分异程度,从根本上影响了南海北部地区的沉积环境及充填特征,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南海北部 珠江口盆地 渐新世 沉积环境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的沉积充填与珠江的形成演变 被引量:52
12
作者 邵磊 庞雄 +3 位作者 乔培军 陈长民 李前裕 苗卫良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9-185,共7页
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南海北部地区沉积物渐新统与中新统明显不同,两者之间存在物源突变事件。这一沉积地质事件在时间上与南海扩张轴发生跳跃、滇西高原以及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快速隆升等一系列地质构造事件十分吻合,是珠江以... 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南海北部地区沉积物渐新统与中新统明显不同,两者之间存在物源突变事件。这一沉积地质事件在时间上与南海扩张轴发生跳跃、滇西高原以及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快速隆升等一系列地质构造事件十分吻合,是珠江以及珠江口盆地搬运—沉积—充填演化史上一次重大的转变。Ca/Si、CIA以及Al2O3等参数变化显示,珠江侵蚀区极有可能由渐新世近源硅酸盐为主的华南沿海地区拓展为中新世远达青藏高原东麓的云贵高原碳酸盐为主的地区,流域范围突然扩大。同时伴随沉积物供给增大,造成珠江口盆地从渐新世富砂为主的沉积堆积体系转变为中新世以来以泥为主的沉积堆积体系,显示出珠江的发育演化以及中新世以来的青藏高原隆升在南海北部的沉积充填演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南海北部地区油气藏的形成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 沉积学 物源分析
下载PDF
我国南珠产业的困境及其治理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周昌仕 慕永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49-54,共6页
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南珠产业,因环境和效益的双重制约而不得不面对能否继续存在的困境。这并非偶然,而是政府、市场和社区同时失灵的一种必然结果,其根源在于缺乏合理的产业政策和管理框架。南珠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当有所... 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南珠产业,因环境和效益的双重制约而不得不面对能否继续存在的困境。这并非偶然,而是政府、市场和社区同时失灵的一种必然结果,其根源在于缺乏合理的产业政策和管理框架。南珠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当有所作为。其主要任务是根除"公地悲剧"和"劣币驱逐良币"等问题的制度性诱因,引导产业实现从规模粗放扩张向精品集约发展的转变。当务之急是:明确南珠产业发展目标,建立产业保护区,开展海域利用空间规划,修正现行海域利用规则,加强珍珠市场监管,培育行业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创设珍珠养殖风险基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珠产业 公地悲剧 劣币驱逐良币 产业优化升级 产业政策
下载PDF
珠—琼盆地新生界火山岩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40
14
作者 张斌 王璞珺 +3 位作者 张功成 孙晓猛 鲁宝亮 倪唯一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57-665,共9页
采用钻井、重力、磁力、地震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海北部珠江口和琼东南盆地新生界火山岩进行识别,并对其岩性、分布特征及火山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共识别出新生界火山岩体70余个,主要包括两种类型:①夹于新生界沉积层序之中... 采用钻井、重力、磁力、地震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海北部珠江口和琼东南盆地新生界火山岩进行识别,并对其岩性、分布特征及火山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共识别出新生界火山岩体70余个,主要包括两种类型:①夹于新生界沉积层序之中的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主要为层状;②新生界沉积层下伏的刚性基底玄武岩,主要为锥状、丘状和楔状。新生代早期(E1—2)主要发育酸性、中性、基性火山岩,新生代中晚期(E3—Q)主要发育单一的基性岩,规模大。火山岩相主要发育喷溢相下部亚相、喷溢相中部亚相和爆发相热碎屑流亚相。空间展布上,由琼东南盆地至珠江口盆地,火山活动逐渐增强;由浅水区至中央海盆,火山岩体规模增大,时代逐渐变新。新生代火山活动提高了地层温度,降低了生烃门限深度,促进了油气成藏。文昌组(E2w)—珠江组(N1z)火山岩具有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在深层勘探中应给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珠江口盆地 琼东南盆地 新生界 火山岩 火山熔岩 火山碎屑岩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利用WAVEWATCH和SWAN嵌套计算珠江口附近海域的风浪场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洪生 辜俊波 +1 位作者 王海龙 王乐铭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7,共10页
基于CCMP(Cross Calibrated Multi-platform)卫星遥感海面风场数据,通过将WAVEWATCH和SWAN(SimulatingWAves Nearshore)模型嵌套的方法,数值模拟了珠江口附近海域的风浪场。将总计10个月的数值模拟的有效波高、波周期和波向分别与相应... 基于CCMP(Cross Calibrated Multi-platform)卫星遥感海面风场数据,通过将WAVEWATCH和SWAN(SimulatingWAves Nearshore)模型嵌套的方法,数值模拟了珠江口附近海域的风浪场。将总计10个月的数值模拟的有效波高、波周期和波向分别与相应的观测值进行了定量比较。结果说明,有效波高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5.4cm,分散系数SI为0.240,相关系数为0.925;波周期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9s,分散系数SI为0.433,相关系数为0.636;波向的平均绝对误差为23.9°。计算的波高和波向与观测结果的变化趋势相吻合。由于第三代海浪模式本身的缺陷,导致所计算的波周期偏小。总体说来,本文所采用的数值模式能较好地模拟珠江口附近海域的风浪场。另外,还设计了6个算例以探讨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和风场对计算结果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本文的数值方法和高精度的CCMP风场确实可以提高计算结果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MP风场 WAVEWATCH SWAN 风浪场 南海 珠江口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河流及南海近海区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及分布 被引量:37
16
作者 罗孝俊 陈社军 +3 位作者 麦碧娴 曾永平 盛国英 傅家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272-1279,共8页
利用GCECD检测了珠江三角洲主要河流、珠江河口及南海近海岸带共计50个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主要检测出DDTs、HCHs和七氯等农药.有机氯农药含量范围为0.176~12.85ng·g-1,分布特征为珠江、东江>西江>珠江口>南海近海... 利用GCECD检测了珠江三角洲主要河流、珠江河口及南海近海岸带共计50个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主要检测出DDTs、HCHs和七氯等农药.有机氯农药含量范围为0.176~12.85ng·g-1,分布特征为珠江、东江>西江>珠江口>南海近海;南海样品的含量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下降.与1997年的样品相比较,珠江三角洲河流中有机氯农药含量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有机物的降解作用.但DDTs农药仍然对该区生物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DDTs农药的组成特征表明,除西江有新近使用的DDT外,其余区域以农药残留为主.DDTs主要以还原产物为主,但随传输距离的增加,氧化产物逐渐成为主要组分.有机质含量与有机氯农药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质在控制有机氯农药在沉积物中的分布上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珠江三角洲 南海 沉积物
下载PDF
珠江及南海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及来源 被引量:80
17
作者 罗孝俊 陈社军 +3 位作者 麦碧娴 曾永平 盛国英 傅家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9-134,共6页
珠江三角洲河流、河口及南海北部近海区域多环芳烃(PAHs)分析表明,PAHs总量分布范围在255.9~16 670.3 ng/g,整体污染水平处于中偏低下水平.分布特征为珠三角河流>伶仃洋>南海;珠江广州段是高污染区;沿南海近海海域4条剖面,随离岸距... 珠江三角洲河流、河口及南海北部近海区域多环芳烃(PAHs)分析表明,PAHs总量分布范围在255.9~16 670.3 ng/g,整体污染水平处于中偏低下水平.分布特征为珠三角河流>伶仃洋>南海;珠江广州段是高污染区;沿南海近海海域4条剖面,随离岸距离增加,浓度下降.西江、伶仃洋及珠江部分站点石油污染比重大,南海近海则受燃烧来源比重大.PAHs来源诊断指标表明,珠江三角河流及伶仃洋更多受石化燃料燃烧的影响,南海近海区则主要受木柴、煤燃烧的影响.与1997年样品的对比表明,多环芳烃污染程度无明显下降,但区域内PAHs来源从以煤燃烧为主转变为以油燃烧为主,这种近期能源结构的转变在沉积速率较快的珠三角河流及伶仃洋表层沉积物中得到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珠江三角洲 南海 沉积物
下载PDF
农村城市化:“苏南模式”与“珠江模式”比较研究 被引量:90
18
作者 张敏 顾朝林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2-486,共5页
“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分别为我国江苏南部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同时也代表了我国两种典型的农村城市化模式。文章首先探讨了“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的农村城市化特征和趋势 ,然后从乡村工业化、农村剩余... “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分别为我国江苏南部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同时也代表了我国两种典型的农村城市化模式。文章首先探讨了“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的农村城市化特征和趋势 ,然后从乡村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角度对两种模式下农村城市化的机制进行比较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城市化 乡村工业化 苏南模式 珠江模式
下载PDF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沉积特征、过程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李华 王英民 +5 位作者 徐强 卓海腾 吴嘉鹏 唐武 李冬 徐艳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20-1129,共10页
通过地震及钻孔资料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重力流及等深流沉积进行了研究。南海北部重力流及等深流沉积类型多样,包括峡谷、单向迁移水道、堤岸、朵叶及漂积体。单向迁移水道迁移方向分别为北东向和南西西向,为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 通过地震及钻孔资料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重力流及等深流沉积进行了研究。南海北部重力流及等深流沉积类型多样,包括峡谷、单向迁移水道、堤岸、朵叶及漂积体。单向迁移水道迁移方向分别为北东向和南西西向,为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形成。漂积体有大型长条状漂积体、限制型漂积体和陆坡席状漂积体,岩性为粘土、泥质粉沙。南海北部陆坡水深200-1200m范围内发育北东向迁移水道及小规模的漂积体,而水深约1200~3000m内则以朵叶及大规模的漂积体为主,见少量南西西向迁移水道。其中,漂积体多分布于峡谷、水道及朵叶的两侧,为等深流改造堤岸、朵叶等“细粒”沉积物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等深流沉积 等深流 漂积体 交互作用 南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新生代碳酸盐岩形成地质条件 被引量:7
20
作者 傅恒 曾驿 +4 位作者 周小康 卫哲 吴婷婷 高雁飞 鲁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349-2358,共10页
珠江口盆地新生代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大,已发现我国海上最大生物礁油田,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根据南海新生代构造演化及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研究碳酸盐岩形成地质条件。发现南海新生代碳酸盐岩分布与新生代古南海消亡及新南... 珠江口盆地新生代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大,已发现我国海上最大生物礁油田,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根据南海新生代构造演化及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研究碳酸盐岩形成地质条件。发现南海新生代碳酸盐岩分布与新生代古南海消亡及新南海扩张密切相关,适宜碳酸盐岩发育的窗口期正是新南海扩张期,明显受新南海扩张的控制。新南海在渐新世—中新世的两期扩张,与新特提斯弧后扩张有关。珠江口盆地发育两种类型的碳酸盐台地,即古隆起镶边碳酸盐台地和火山建隆孤立碳酸盐台地。古隆起或火山建隆分布、构造沉降及全球海平面升降是珠江口盆地碳酸盐岩及生物礁发育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珠江口盆地 碳酸盐岩 生物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