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enozoic Denudation and Vertical Faulting History of the Central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1
作者 TAN Xibin XU Xiwei +2 位作者 LEE Yuanhsi KANG Wenjun ZHAO Shil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1541-1542,共2页
Objective The uplift process and uplift mechanism of the Tibetan Plateau has been a research focus among geologists in recent years. This work put emphasis on the Cenozoic exhumation histories of the blocks bounded by... Objective The uplift process and uplift mechanism of the Tibetan Plateau has been a research focus among geologists in recent years. This work put emphasis on the Cenozoic exhumation histories of the blocks bounded by the major faults at the central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and the vertical faulting history, including the starting time and the total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the major faults. Then we quantitatively established a complete active process for the central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combining with the previous geophysical data in the deep and geologcial data. This study is critical for deeply and completely understanding the Cenozoic uplift history of the Longmenshan, and also provides thermochronology constraints to the different models for the uplift of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ozoic Denudation and Vertical faulting History of the Central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下载PDF
Analysis of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Horizontal Deformation in the South Segment of Longmenshan Fault Zone Revealed by GPS Data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2
作者 Xiong Xiaohui Jiang Zaisen +2 位作者 Wu Yanqiang Wang Qixin Li Shengle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6年第1期43-56,共14页
In order to obtain deformation parameters in the south segment of Longmenshan fault zone,Euler datum transformation and the least square collocation for data interpolation and smoothing are used to process GPS displac... In order to obtain deformation parameters in the south segment of Longmenshan fault zone,Euler datum transformation and the least square collocation for data interpolation and smoothing are used to process GPS displacement time series data in the south segment of Longmenshan fault zone,and the rigid and elastic-plastic block motion model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strain parameters in each subarea. Conjoint analysis of displacement,velocity of each station and strain parameters of each subarea reveals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n the south segment of Longmenshan fault zone increases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causing a highest deformation rate 6 times the background value and heighten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hidden faults on the difference of the earth surface along its two sides,which leads to the seismic risk of the southern segment increasing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comparison of seismic risk among subareas based on the tectonic and seismicity background indicates that the most dangerous area is on the southeast of Longmenshan faults,and the background strain accumulation and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dvanced the occurrence of Lushan earthquake and the sinistral strike-slip on the rupture plan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lso caused a slight two-year long continuous strain release in the south segment of Xianshuihe fault,but the influence is far less than the effect of the compressive strain caused by the Sichuan-Yunnan bl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segment of longmenshan fault zon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GPStime series the Least Square Collocation Euler transform Strainparameters Lushan earthquake
下载PDF
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邻区岩石圈速度结构特征
3
作者 于悦颖 顾勤平 +4 位作者 张海江 李正楷 周昱辰 高磊 韩守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81-4697,共17页
大别—苏鲁造山带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碰撞造山带,精细的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里的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收集了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周缘各区域地震台网2008—2021年间记录的天然地震走时资料,其中添加了江苏、... 大别—苏鲁造山带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碰撞造山带,精细的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里的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收集了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周缘各区域地震台网2008—2021年间记录的天然地震走时资料,其中添加了江苏、安徽、河南三省103个自建台站的观测资料.结合区域内8~70 s瑞雷面波频散数据,采用体波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水平方向上0.5°×0.5°网格的Vp、Vs模型,并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研究表明:(1)大别和苏鲁造山带的壳内速度分布具有上凸下凹的相似结构,中地壳同时存在高、低速异常,但苏鲁造山带的岩石圈厚度相对更薄.(2)襄樊—广济断裂南侧、晓天—磨子潭断裂以及嘉山—响水断裂下方出现岩石圈地幔缺口,可能与岩石圈拆沉有关,推测中地壳高速体可能是热物质通过岩石圈薄弱位置上涌后在壳内冷却形成的结晶物.(3)大别山和苏鲁地体早期可能是同生构造,受扬子板块俯冲、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活动以及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等因素控制,造成现今岩石圈深部结构的差异.(4)研究区内的主要地质体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地震活动性,地震分布总体呈现出北多南少的特征,且地震主要发生在高、低速过渡带或高速异常区域.郯庐断裂带中段郯城下方的地震在纵向上呈高角度条带状展布,最大震源深度接近25 km,表明断裂面在深部可能存在高倾角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造山带 体波面波联合反演 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 地震重定位
下载PDF
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震构造机理及青衣江上游流域地貌的响应 被引量:17
4
作者 梁明剑 郭红梅 +1 位作者 李大虎 孔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1-28,共8页
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7.0级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文中通过分析震区青衣江上游流域地貌的构造响应与典型的震灾特征,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机理。对穿越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青衣江上游水系地貌特征及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 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7.0级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文中通过分析震区青衣江上游流域地貌的构造响应与典型的震灾特征,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机理。对穿越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青衣江上游水系地貌特征及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流域地貌发育对龙门山断裂带的新活动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在芦山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建筑物呈条带状分布,并产生大量次生地表张性地裂缝、串珠状砂土液化等地表破坏现象,其展布方向均与震区中的主断裂和背斜隆起相平行。余震分布表明,芦山地震与本区的双石—大川断裂、新开店断裂和大邑断裂的新活动有关。龙门山断裂带为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前展式发育特征,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就具有该特征。综合龙门山南段的地貌响应过程、芦山地震的地表破坏及余震分布特征,认为芦山7.0级地震应为龙门山断裂带持续向SE逆冲扩展、地壳挤压缩短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 0级地震 发震构造机理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青衣江 地貌响应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地应力状态与断裂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杜建军 陈群策 +4 位作者 马寅生 安其美 吴满路 孟文 李国岐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61-1170,共10页
汶川8.0级地震以后,龙门山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作者根据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的地质构造特征和15个钻孔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数据,分析研究区的地应力状态与断裂活动关系,探讨沿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发生强余震的可能性... 汶川8.0级地震以后,龙门山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作者根据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的地质构造特征和15个钻孔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数据,分析研究区的地应力状态与断裂活动关系,探讨沿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发生强余震的可能性.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地应力状态有利于逆断层和走滑断层活动.不同断裂也表现出和地应力状态一致的活动特征.区内断裂处于长期的应力积累状态,长期的应变能量积累导致了汶川强震的发生.汶川地震和多次余震释放的能量向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迁移、积累.因此,不排除本区发生较强余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 水压致裂 地应力状态 地震
下载PDF
汶川M_w 7.9级地震同震断层陡坎类型与级联破裂模型 被引量:8
6
作者 于贵华 徐锡伟 +10 位作者 Yann Klinger 刁桂苓 陈桂华 冯向东 李陈侠 朱艾斓 袁仁茂 郭婷婷 谭锡斌 安艳芬 孙鑫喆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8,共18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级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沿龙门山逆冲断裂带中段形成了两条NE向和一条NW向逆冲走滑型地表破裂。依据同震地表陡坎形态特征,将其分为8种类型:逆断层陡坎、上盘垮塌陡坎、挤压推覆陡坎、右旋挤压推覆陡坎、断层相关... 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级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沿龙门山逆冲断裂带中段形成了两条NE向和一条NW向逆冲走滑型地表破裂。依据同震地表陡坎形态特征,将其分为8种类型:逆断层陡坎、上盘垮塌陡坎、挤压推覆陡坎、右旋挤压推覆陡坎、断层相关褶皱陡坎、后冲挤压陡坎、上冲叠覆陡坎和局部正断层陡坎。汶川地震所形成的同震地表破裂主要由以逆冲为主的映秀破裂段和兼具逆冲、右旋走滑的北川破裂段两部分组成,这两个破裂段分别对应于Mw7.8与Mw7.6级地震事件;它们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分别对应于Mw7.5、Mw7.7、Mw7.0和Mw7.5等4个次级事件的4个次级破裂段。这些次级破裂段的级联破裂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汶川地震的持续时间长达110 s。余震震源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发震断层的倾角随深度的增加而变缓,且从西南向北东逐渐变陡可以用来解释走滑分量增加的成因。此次大地震还表明,沿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抬高的主要驱动力可能是地壳挤压缩短,而不一定是下地壳物质流动和膨胀引起上地壳的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断层分段 级联破裂 龙门山冲断裂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山前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证据 被引量:4
7
作者 任俊杰 徐锡伟 +4 位作者 孙鑫喆 谭锡斌 李康 康文君 刘保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29-1941,共13页
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段山前断裂的存在和最新活动时代一直是个争论的问题.石油地震探测资料和浅层地震剖面揭示该断裂的存在,并断错了第四系;野外调查表明,龙门山中段山前存在明显的线性地貌特征,山前断裂断错晚了更新世晚期的洪积台... 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段山前断裂的存在和最新活动时代一直是个争论的问题.石油地震探测资料和浅层地震剖面揭示该断裂的存在,并断错了第四系;野外调查表明,龙门山中段山前存在明显的线性地貌特征,山前断裂断错晚了更新世晚期的洪积台地;探槽剖面揭示距今约1500a之前在山前断裂上曾发生过一次地表破裂型事件,而该断裂未来具备发生强震的潜势.断错地貌的差分GPS测量和年代学分析显示山前断裂晚第四纪垂直滑动速率大于0.36mm/a,其与龙门山中段主干断裂活动强度相当,说明龙门山山前断裂在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变形中也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不仅能为成都平原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基础资料,也有助于全面理解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中段 山前断裂 断错地貌 探槽 青藏高原东缘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典型强震震前跨断层形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陈长云 郑智江 +1 位作者 李腊月 畅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60,共14页
基于南北地震带中南段18个不同震级的典型震例震前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特征,结合《中国震例》已有研究结果,定性分析了各地震震前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的类型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于8.0级以下地震,震前2-3年异常数量明显增多、震... 基于南北地震带中南段18个不同震级的典型震例震前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特征,结合《中国震例》已有研究结果,定性分析了各地震震前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的类型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于8.0级以下地震,震前2-3年异常数量明显增多、震前1-1年半左右异常达到峰值、震前部分场地异常恢复的特征对区域强震预测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中期或短期前兆意义;震前跨断层场地异常震中距和异常类型对强震震级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无论是跨断层异常类型、空间分布,还是异常的时间进程特征均与区域强震发生地点没有显著的统计关系。汶川MS8.0地震前出现趋势异常多、中短期异常较少、外围异常多和中心异常少的特征;异常最早出现在7-8年前,震前3年左右明显增加,震前部分异常恢复;异常以趋势异常和速度变化为主,没有破年变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形变 地震预测 南北地震带中南段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近期强震趋势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邵志刚 张浪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36,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可能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跃期。从汶川8.0级地震以来ML≥5.0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近期南北地震带北段与中、南段存在较大差异。由南北地震带强震前孕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并结合当前5级地...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可能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跃期。从汶川8.0级地震以来ML≥5.0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近期南北地震带北段与中、南段存在较大差异。由南北地震带强震前孕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并结合当前5级地震活动情况,认为应同时关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北段的强震危险性。甘东南地区出现的4级地震空区被2011年2月23日迭部-岷县交界ML4.4地震打破后,2011年11月1日空区周边又发生了青川MS5.4地震,表明该空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增强。类比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前的空区演化过程,认为甘东南地区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结合对甘东南地区主要大型断裂7级地震复发周期的综合分析认为,需关注南北带北段毛毛山断裂和金强河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东段、黄河断裂灵武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六盘山-宝鸡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沁-玛曲段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强震趋势 地震空区 断层活动
下载PDF
南海西缘断裂带走滑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高红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7-543,共7页
南海西缘断裂带是南海西部最主要的构造要素,从北到南贯穿了该区主要的沉积盆地,具有走滑断裂的性质。由于不同地质时期走滑方向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断层组合,主要表现为负花状构造和北东向、北西向两组雁列断层以及平面上双马尾状构造... 南海西缘断裂带是南海西部最主要的构造要素,从北到南贯穿了该区主要的沉积盆地,具有走滑断裂的性质。由于不同地质时期走滑方向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断层组合,主要表现为负花状构造和北东向、北西向两组雁列断层以及平面上双马尾状构造组合。主体断裂带以单条式为主,区段式活动特征明显。在南北盆地之间的构造转换带表现为负花状构造-犁式断裂-多米诺式反向调节正断层的组合。综合分析认为,南海西缘断裂是一组长期活动的断裂带,大规模走滑活动从中始新世至第四纪时期,主要为右旋走滑,应力以张扭作用为主;但是在中中新世末期,走滑方向曾经发生转变,为左旋走滑,转为压扭应力,造成区域隆升,导致地层被剥蚀,南海西部盆地现今沉积-构造格局基本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缘断裂带 走滑断裂 分段式活动 构造转换带
下载PDF
利用GPS数据研究南北地震带北段近期地壳水平形变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楠 许文俊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2-573,共12页
采用中国地震局"陆态网络"GPS基准站和流动站观测数据,利用MIT的开源软件GAMIT/GLOBK解算南北地震带北段(33°~42°N,97°~110°E),特别是六盘山地区、祁连地块、银川地堑1999年以来在欧亚框架下、以鄂尔多... 采用中国地震局"陆态网络"GPS基准站和流动站观测数据,利用MIT的开源软件GAMIT/GLOBK解算南北地震带北段(33°~42°N,97°~110°E),特别是六盘山地区、祁连地块、银川地堑1999年以来在欧亚框架下、以鄂尔多斯块体作为参考的GPS速度场。计算南北地震带北段5条断裂两侧50~350km范围内各站垂直/平行于断裂走向的速度投影,以及14个基准站18条基线2010年以来的长度时间序列,试图进一步估计关心区域的应力积累情况,探索断层闭锁段。结合地震活动性,认为南北地震带北段未来50年有发生M8地震的可能性;该段1900年以来的第4个M6、M7地震活跃期可能已经拉开序幕,未来2年有发生M7以上地震的可能性;祁连断裂带、海原断裂、西秦岭北缘地震带具备发生M6和M7地震的优先条件,尤其是海原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GPS 速度场 速度剖面 基线 祁连断裂 海原断裂 六盘山断裂 西秦岭北缘断裂
下载PDF
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后南北地震带北段面波速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严珊 杨立明 +2 位作者 周龙泉 张辉 王芃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3-430,共8页
基于南北地震带北段94个固定地震台站2013年1—9月的连续波形资料,利用背景噪声方法和层析成像技术反演该地区在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不同时间段、两个月相同时间窗长的瑞利面波速度结构与波速演化。相速度成像结果表... 基于南北地震带北段94个固定地震台站2013年1—9月的连续波形资料,利用背景噪声方法和层析成像技术反演该地区在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不同时间段、两个月相同时间窗长的瑞利面波速度结构与波速演化。相速度成像结果表明:岷县漳县地震前5—6月相对于3—4月,临潭—宕昌断裂带及周边地区出现了波速降低的现象,而震后8—9月相对于5—6月波速逐渐恢复升高,这说明在岷县漳县地震前两个月出现了波速低值异常,并且在低速异常区域的边界处发生了此次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 背景噪声 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临潭—宕昌断裂带 波速低值异常 祁连山中段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强震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成帅 杨建思 +3 位作者 郑钰 田宝峰 姜旭东 徐志强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3年第5期24-31,共8页
搜集整理南北地震带区域自史料记载(公元前193年)到2012年9月的强震(M_S≥6.0)资料,初步分析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区域的地震发震构造活动性和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震一般发生在断层带上,具有空间分布的集群性特征和时间群集性质。研... 搜集整理南北地震带区域自史料记载(公元前193年)到2012年9月的强震(M_S≥6.0)资料,初步分析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区域的地震发震构造活动性和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震一般发生在断层带上,具有空间分布的集群性特征和时间群集性质。研究发现,地震带南段发生6.0≤M_S≤7.9地震次数明显高于北段和中段,而发生M_S≥8.0地震的可能性较低,中段与南段较接近,与北段有明显差异;南北地震带存在明显的纬向、经向强震活动迁移现象,纬向尤其明显;190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已经有4次明显的能量释放阶段,并给出M≥6.0地震的震级—频度统计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断裂带 分段活动性 时空分布 震级—频度关系
下载PDF
地貌参数提取方法以及与构造活动的关系——以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汉永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7年第3期343-351,共9页
利用地貌特征来反映构造活动是活动构造的常用研究方法,而借助多种计算机软件和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提取各种地貌参数。介绍利用Arc GIS、River Tools以及Matlab等软件快速提取面积高程积分、河流分支比、河流坡降指数... 利用地貌特征来反映构造活动是活动构造的常用研究方法,而借助多种计算机软件和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提取各种地貌参数。介绍利用Arc GIS、River Tools以及Matlab等软件快速提取面积高程积分、河流分支比、河流坡降指数、Hack剖面、地貌起伏度以及坡度等地貌因子的方法,并以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为例,介绍地貌特征与构造活动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参数 构造活动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下载PDF
郯庐带中南段及邻区井水位同震响应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华 王伟 +3 位作者 张军 冯恩国 陈其锋 刘保华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2年第3期67-71,共5页
分析郯庐带中南段与其邻区井水位对汶川8.0级与日本9.0级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指出汶川地震时同震阶升井集中出现在安徽地区,之后该区发生Ms3.8中等地震的事实,指出日本地震后该区无一口同震阶升井,由此推测,未来1—2年内郯庐带中南段发... 分析郯庐带中南段与其邻区井水位对汶川8.0级与日本9.0级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指出汶川地震时同震阶升井集中出现在安徽地区,之后该区发生Ms3.8中等地震的事实,指出日本地震后该区无一口同震阶升井,由此推测,未来1—2年内郯庐带中南段发生中等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水位 同震阶变 地震危险区 郯庐带中南段地区
下载PDF
从反射地震剖面中认识芦山地区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 被引量:16
16
作者 冯杨洋 于常青 +4 位作者 范柱国 宋丽蓉 梁姗姗 何俊杰 梅中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48-3259,共12页
采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结合地表地质信息,本文对芦山地区的地壳结构、深浅构造和隐伏活动断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上地壳结构特征清晰,深度约为15km左右;区内断裂由于受青藏高原向东南方向的推挤和坚硬的四川盆地阻挡的联合... 采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结合地表地质信息,本文对芦山地区的地壳结构、深浅构造和隐伏活动断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上地壳结构特征清晰,深度约为15km左右;区内断裂由于受青藏高原向东南方向的推挤和坚硬的四川盆地阻挡的联合作用均属逆冲断裂,其中双石—大川断裂以低角度向深部延伸,主要表现为纯逆冲的运动学性质,并与周边小断裂共同组成叠瓦状断层构造.而广元—大邑断裂为上陡下缓式逆冲断裂,与其六条分支断裂共同组成了"正花状"构造,断裂活动是以逆冲为主,并伴随着小的水平滑动,是一条斜向逆冲的断裂.在芦山地震发震断裂的2km范围内推测存在一陡一缓两条断裂,并根据三者形态推测其在18km或以上收敛到一起并向深部延伸,从而使它们在芦山地震中被同时激活.研究结果揭示了研究区近地表活动断裂和地壳深部构造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构造环境、深浅构造关系以及断裂的活动性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结构和构造 芦山地震
下载PDF
龙门山大川—双石断裂在都江堰隐伏段的综合探测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黎厚富 王世元 +3 位作者 周亚东 赵德军 刘韶 梁明剑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97-1506,共10页
大川—双石断裂位于龙门山前山断裂南段,因其在都江堰地区隐伏于岷江河流阶地之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发震能力评估。因此,掌握大川—双石断裂的地下分布特征和活动性,对都江堰城区的避灾规划和重... 大川—双石断裂位于龙门山前山断裂南段,因其在都江堰地区隐伏于岷江河流阶地之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发震能力评估。因此,掌握大川—双石断裂的地下分布特征和活动性,对都江堰城区的避灾规划和重大工程选址意义重大。本项研究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垂直断裂走向布设浅层地震反射剖面、高密度电阻率剖面和钻孔联合剖面。通过多种方法共同揭示了大川—双石断裂在都江堰地区的精确空间展布位置、近地表构造形态、上断点埋深及断裂活动性。大川—双石断裂在都江堰地区的岷江西岸阶地处隐伏通过,为逆断层,倾向NW,倾角在地表浅层为60°~70°,近地面为20°~30°;且破碎带向地面逐渐变浅变薄,上断点向上延伸至第四系灰褐色黏土层和棕黄色粗砂夹砾石层,埋深约3.5 m。上述研究表明大川—双石断裂在都江堰市区附近具有全新世活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川—双石断裂 隐伏活断层 地震反射剖面 钻孔联合剖面 都江堰 龙门山南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