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Zircon U-Pb Age of the Babu Ophiolites in Southeast Yunnan,China and Constrains of Plate Subduction Time 被引量:4
1
作者 HUANG Hu DU Yuansheng +1 位作者 YANG Jianghai YU Wench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151-1152,共2页
Objective The Babu ophiolite in Malipo County of southeastern Yunnan is interpreted as remanant ocean crust and represents a possible branch of Paleo-Tethyan Ocean in South China. It consists mainly of mafic and ultra... Objective The Babu ophiolite in Malipo County of southeastern Yunnan is interpreted as remanant ocean crust and represents a possible branch of Paleo-Tethyan Ocean in South China. It consists mainly of mafic and ultramafic rocks. These rocks are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Paleo-Tethyan Ocean. However, the Babu ophiolite is still disputed and the mafic and ultramafic rocks have been inferred to be part of the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LIP) by some researcher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zircon U-Pb data on the metabasalts in Malipo to reveal the formation time of mafic and ultramafic rocks and their tectonic n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 ICP MS Th is New Zircon U-Pb Age of the Babu Ophiolites in southeast Yunnan China and Constrains of plate Subduction Time of in
下载PDF
元古代华南洋的轮廓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明桂 姚悦 +3 位作者 熊燃 王光辉 胡青华 徐梅桂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0,共20页
地质界追寻华南洋的研究已有40年历史,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中国区域地质志·江西志》《中国矿产地质志·江西卷》及《华南洋-滨太平洋构造演化与成矿》专题对中新元古代华南洋的地质特征与相关地质构造及成矿问题有了进一... 地质界追寻华南洋的研究已有40年历史,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中国区域地质志·江西志》《中国矿产地质志·江西卷》及《华南洋-滨太平洋构造演化与成矿》专题对中新元古代华南洋的地质特征与相关地质构造及成矿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凭祥-歙县-苏州结合带与金沙江-红河结合带在河内市北面相连,为中新元古代华南洋的消亡潜没地带,构成了扬子板块与新厘定的华夏-东南亚板块分界(简称金沙江-红河-歙县-苏州结合带),现今是一条向南弯曲的纬向构造带;华南洋是扬子古板块与华夏-东南亚古板块间的中新元古代大洋,约闭合于820±Ma,板块碰撞发生了晋宁运动,扬子陆块与华夏-东南亚陆块基本固结,并连为一体;该区印支期以来为欧亚板块重要组成部分,新元古代晚期815±Ma至早古生代形成华南裂谷系,晚古生代以来先后受特提斯构造域、古太平洋构造域复合形成了中国南部及邻区高原、大陆、海域、岛弧的地质构造格局;在华南洋潜没地带的基础上经不断发展演化形成了以S、I型两大岩浆成矿系列为特色的钨锡铜金多金属贵稀金属“金沙江-红河-钦州湾-杭州湾”巨型成矿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洋 扬子板块 华夏-东南亚板块 结合带 大洋潜没地带
下载PDF
滇东南石炭系坝达组对比和南盘江晚古生代大洋板块演化 被引量:1
3
作者 赵云江 包佳凤 +5 位作者 李维科 何世军 刘军平 赵巧珍 田应贵 王晓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69-1284,共16页
右江盆地上世纪末发现了桂西晚古生代海相(洋岛)玄武岩,近期亦有报道。洋盆、洋脊玄武岩是判断洋岛存在的先行条件。滇东南坝达、里呼一带下石炭统的坝达组(C1b)主要为灰黑、灰白色薄层硅质岩、放射虫硅质岩、海绵骨针硅质岩、玄武岩夹... 右江盆地上世纪末发现了桂西晚古生代海相(洋岛)玄武岩,近期亦有报道。洋盆、洋脊玄武岩是判断洋岛存在的先行条件。滇东南坝达、里呼一带下石炭统的坝达组(C1b)主要为灰黑、灰白色薄层硅质岩、放射虫硅质岩、海绵骨针硅质岩、玄武岩夹凝灰岩、泥晶灰岩、泥岩,具有典型的硅质岩—玄武岩—灰岩—泥岩组合的洋盆沉积建造,含牙形石、三叶虫等。该组喷发于他披组之上的基性—超基性熔岩,具有显著的大洋拉斑玄武岩特征。因此,坝达组的划分和对比为研究右江盆地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多岛洋盆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研究华夏造山带与扬子陆块的拼贴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海绵骨针硅质岩 洋盆建造 坝达组 早石炭世 洋板块地层 滇东南里呼
下载PDF
扬子地块东南陆缘寒武系上升流沉积特征 被引量:16
4
作者 胡望水 吕炳全 +2 位作者 王红罡 张玉兰 沈伟锋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11,共3页
通过下扬子地块东南陆缘区 1 9条寒武系剖面的实测、分析和对比 ,认为该区寒武系中的黑色炭质页岩、硅质页岩、硅质条带和结核以及磷矿层和磷结核等是古特提斯海中上升流作用在这被动大陆边缘区形成的 ,上升流引发缺氧事件 ,造成有机质... 通过下扬子地块东南陆缘区 1 9条寒武系剖面的实测、分析和对比 ,认为该区寒武系中的黑色炭质页岩、硅质页岩、硅质条带和结核以及磷矿层和磷结核等是古特提斯海中上升流作用在这被动大陆边缘区形成的 ,上升流引发缺氧事件 ,造成有机质丰富的沉积 ,形成烃源岩、石煤和磷矿等 ,分析了该区上升流沉积的特征、形成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升流沉积 缺氧环境 石油与天然气 扬子地块 东南缘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与日本中生代岩浆作用差异性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希林 于胜尧 +5 位作者 李三忠 彭银彪 姜杨 邢光福 余明刚 刘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82,共18页
中国东南部和日本同处西太平洋构造-岩浆岩带,中生代均发育了大规模的侵入岩浆作用,但两者对比研究尚相对缺乏。通过对比中国东南部和日本中生代岩浆作用,发现二者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中国东南部和日本均经历了印支期后... 中国东南部和日本同处西太平洋构造-岩浆岩带,中生代均发育了大规模的侵入岩浆作用,但两者对比研究尚相对缺乏。通过对比中国东南部和日本中生代岩浆作用,发现二者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中国东南部和日本均经历了印支期后的岩浆作用沉寂期,中国东南部岩浆沉寂期为210~185 Ma,持续了约25Ma;而后中国东南部在170~150 Ma期间岩石圈发生伸展-减薄,导致大量的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体的"改造型"或"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在南岭及其周边地区广泛出现,而在南岭以东的武夷山地区,发育大量的同时代的S型花岗岩及地壳增厚背景下形成的具埃达克质特征的花岗岩类,表明太平洋板块俯冲效应在该区已经显现。然而,日本未见该时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日本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沉寂期持续了约50Ma(180~130Ma)。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主要发生在145~80 Ma之间,并经历了121~117 Ma的动力变形作用;日本在140~100 Ma之间的花岗岩浆活动并不强烈,早期发育大洋俯冲板块熔融相关的埃达克质TTG和高镁安山岩组合,而峰期年龄介于100~60 Ma的花岗质岩石则部分经历了90~87 Ma的动力变形作用。日本晚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动力变形作用明显比中国东南部大规模的花岗质岩浆活动晚约30~40 Ma。西南日本内带花岗质侵入岩在地质年代上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变年轻的趋势,这一现象同中国东南部岩浆活动的迁移性是相同的,而且西南日本内带岩浆岩的同位素组成上也显示出明显的区域性变化。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岩浆作用结束于80 Ma左右,以A型花岗岩及双峰式的岩浆岩的出现为主要标志;而日本的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则延续到古近纪,以挤压性地壳重熔的富含石榴石/白云母的S型花岗岩的出现为标志;这种差异性可能是由于两地地壳物质组成和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别所致,中国东南部地壳是经历了多次造山构造旋回的高成熟度老地壳,而日本则可能是成熟度低的年轻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作用 太平洋板块 中国东南部 日本 中生代
下载PDF
东欧南部阿普塞尼-巴纳特-蒂莫克-斯雷德诺戈里斯基(ABTS)铜-金成矿带地质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韩宁 江思宏 +3 位作者 白大明 陈春良 刘源 康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20-1937,共18页
东欧南部阿普塞尼-巴纳特-蒂莫克-斯雷德诺戈里斯基(ABTS)成矿带位于特提斯巨型成矿域的西段,矿床类型主要包括斑岩型铜-金-钼矿床、矽卡岩型钼-铁-铅-锌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等,成矿作用主要与晚白垩世钙碱性岩浆活动有关... 东欧南部阿普塞尼-巴纳特-蒂莫克-斯雷德诺戈里斯基(ABTS)成矿带位于特提斯巨型成矿域的西段,矿床类型主要包括斑岩型铜-金-钼矿床、矽卡岩型钼-铁-铅-锌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等,成矿作用主要与晚白垩世钙碱性岩浆活动有关。整个成矿带的矿床形成于20Ma,为短期构造成矿。空间上,斯雷德诺戈里斯基地区成岩成矿年龄有自北向南减小的趋势。目前,该矿带成矿模型主要为板块折返模型,在板块俯冲的过程中,受非洲和欧洲板块之间的远程作用力的影响,俯冲角度逐渐变陡,导致上地幔和软流圈物质上涌,并伴随上盘的伸展,熔体上升到浅部层位形成相关的岩体和矿床。伴随着板块折返,岩浆侵位轨迹南移,导致斯雷德诺戈里斯基和蒂莫克地区自北向南成岩成矿年龄逐渐降低。该成矿带与国内冈底斯成矿带具有相似的矿床类型和成岩年龄空间分布特征,在成矿时代、成矿构造环境上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TS铜-金成矿带 斑岩型矿床 矽卡岩型矿床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 板块折返 东欧南部
下载PDF
扬子地台东南缘武陵凹陷区新生代以来的隆升剥蚀过程——来自碎屑岩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7
作者 叶飞 舒多友 +6 位作者 潘文 左勇 蒋天锐 周宁 覃智贵 孟锟鹏 何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58-2166,共9页
为揭示扬子板块东南缘新生代以来的热隆升历史,选取扬子地台东南缘武陵凹陷区为研究区,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和热演化史模拟,揭示扬子地台东南缘武陵凹陷区古近纪以来的构造-热演化过程。测年结果显示,武陵凹陷区自晚中生代以来经历... 为揭示扬子板块东南缘新生代以来的热隆升历史,选取扬子地台东南缘武陵凹陷区为研究区,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和热演化史模拟,揭示扬子地台东南缘武陵凹陷区古近纪以来的构造-热演化过程。测年结果显示,武陵凹陷区自晚中生代以来经历了晚三叠世—白垩纪的坳陷沉降和白垩纪末期以后的持续隆升剥蚀2个构造发展演化阶段。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新生代以来的隆升可分为2期:Ⅰ期自约80 Ma开始,该隆升事件的启动应与四川运动有关;Ⅱ期自约28 Ma开始,该时期持续的隆升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在雅鲁藏布江带的碰撞有关。扬子地台东南缘武陵凹陷区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揭示了武陵凹陷区的构造-热演化过程,弥补了该区热年代学研究的不足,对揭示武陵凹陷区乃至整个中上扬子中—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东南缘 隆升剥蚀 磷灰石 裂变径迹 新生代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侏罗纪—第三纪陆相地层沉积特征 被引量:35
8
作者 余心起 舒良树 +2 位作者 邓平 王彬 祖辅平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4-263,共10页
系统分析、总结了中国东南部地区中新生代地层的分布状况、沉积作用、构造特征 ,反映出地层分布总体上具 NE走向、SE— NW的分带现象 ,现今盆地的面貌有五种不同类型及相应的几何形态。分析认为 ,中国东南部早、中侏罗世普遍为拉张裂陷... 系统分析、总结了中国东南部地区中新生代地层的分布状况、沉积作用、构造特征 ,反映出地层分布总体上具 NE走向、SE— NW的分带现象 ,现今盆地的面貌有五种不同类型及相应的几何形态。分析认为 ,中国东南部早、中侏罗世普遍为拉张裂陷沉积环境 ,在赣南、粤北、闽西一带发育双峰式火山岩 ;稍后可能受到区域性挤压 ,如皖南、浙西、赣东北等地有南东向北西逆冲的压性构造 ;早白垩世为火山喷发高峰期 ,研究区均不同程度发生了火山喷发 ,其中东南沿海发育大面积的火山岩 ;早白垩世以后华南全区转为拉张 ,发育大量中、小型断陷盆地等伸展型盆地 ;晚白垩世—第三纪地壳继续处于拉张松弛环境 ,形成以裂谷环境为主要特征的火山—沉积岩石组合。这些结果表明 ,早—中侏罗世受古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的共同影响 ,中侏罗世之后太平洋板块占主导 ,上述现象主要系太平洋板块在晚中生代不同阶段对中国东南部俯冲作用的方位、俯冲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侏罗纪 第三纪 陆相地层 沉积特征 白垩纪 地层分布 太平洋扳块 中生代 区域地层单位
原文传递
广东惠州花岗岩体及其地热意义 被引量:27
9
作者 旷健 祁士华 +4 位作者 王帅 肖志才 张敏 赵旭 甘浩男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66-1480,共15页
为洞悉东南地区地热的形成演化,以惠州黄沙洞-石坝地区高温地热田为例,综合地震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等方法来解译该地热田的形成模式.研究区岩体主要为燕山期高分异高含产热元素的I型花岗岩,形成背景为古太平板块俯冲的前... 为洞悉东南地区地热的形成演化,以惠州黄沙洞-石坝地区高温地热田为例,综合地震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等方法来解译该地热田的形成模式.研究区岩体主要为燕山期高分异高含产热元素的I型花岗岩,形成背景为古太平板块俯冲的前进与后撤;深部花岗岩体连为一体且厚度达3.5 km.高导热率的花岗岩促进地幔热传导至地表和花岗岩中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是惠州高温地热形成的两大重要原因.研究区深部花岗岩生热量及干热岩地热资源储量巨大.研究区地热产出模式对惠州乃至东南地区的能源供给系统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 地震反演 燕山期花岗岩 古太平洋板块 产热 东南地区 地热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