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ing the Micropores in Lacustrine Shales of the Lat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of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NE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GE Mingna REN Shoumai +3 位作者 GUO Tianxu ZHOU Zhi WANG Shengjian BAO Shuj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2267-2279,共13页
Micropores of shale are significant to the gas content and production potential of shale, which has been verified in the research of marine shale gas; while, 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lacustrine shales. This ... Micropores of shale are significant to the gas content and production potential of shale, which has been verified in the research of marine shale gas; while, 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lacustrine shales. This study collected 42 samples from three wells in the Lat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of the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NE China, and investigated these samples by the focused ion bea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IB–SEM) and nitrogen adsorption analysis techniques. Four types of micropor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samples, i.e., intergranular pore, intracellular pore, organic matter pore and microfracture. The pore structure type is characterized by open slit pores and "ink type" pores which are mainly 1.5–5 nm in diameter with mesopores as the main pores. The mesopores account for 74.01% of the pore volume and 54.68% of the pore surface area. Compared with the lacustrine shales from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and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the intergranular clay mineral interlayer pores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main reservoir space for shale gas storage in the study area, followed by intraparticle pores, organic matter pores and microfractures. Maturity and micropore are the key controlling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shale gas content of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PORES lacustrine shal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下载PDF
New Discovery of Red Paleosols with Calcite and Zeolitic Rhizoliths in the Late Cretaceous Yaojia Formation, Southern Songliao Basin,NE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ZHANG Li BAO Zhidong +2 位作者 DOU Luxing WANG Hongjun JI Y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2462-2463,共2页
Objective Paleosols in terrestrial deposits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 into paleoclimate and tectonic events(Gong Hujun et al., 2017). The Late Cretaceous continental red bed in the Songliao Basin of NE China records t... Objective Paleosols in terrestrial deposits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 into paleoclimate and tectonic events(Gong Hujun et al., 2017). The Late Cretaceous continental red bed in the Songliao Basin of NE China records the paleoclimat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Cretaceous greenhouse period. A series of data has been obtained from cores in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 wells(Wang, 2013). However, few investigations have reported on paleoclimatic and tecton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 China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下载PDF
A study on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gas in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被引量:4
3
作者 WANG Dehai KANG Haiping +4 位作者 ZHAO Yanwei ZHAO Dalin LV Shicong WU Jianan CHEN Chunguang 《Global Geology》 2013年第1期35-42,共8页
A number of isolated fault sags in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were develop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southern Songliao Basin,and unified to a depression basin in the late stage.Therefore,multiple isolated lower pet... A number of isolated fault sags in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were develop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southern Songliao Basin,and unified to a depression basin in the late stage.Therefore,multiple isolated lower petroliferous systems were formed with fault sags as source rocks.The source rocks of fault sags in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were mainly described with gas generation as favorable source rocks,leading to the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rich in natural gas resources combined with organic gas resources in Nenjiang Formation.A number of tectonic movements in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bundant structural traps and complex fault systems,and controlled the distribution strata and positions of sources rocks in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fault sags.The oil-gas reservoir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i.e.,primary and secondary ones.The primary oil-gas reservoir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fault sag strata and the bottom of overlying depression strata(lower Quan-1 Member).The oil-gas reservoir accumulation depended on the trap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distance from source rocks.The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of oil-gas reservoirs depended on the degree of reconstruction in the late tectonism.The secondary oil-gas reservoirs were distribution in the Quantou Formation of depression strata,where oil and gas reservoir accumulation depended on three conditions,i.e.,trap development situation,deep gas sources and the fault to connect the shallow traps and deep gas sources.The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is rich in lower coal type gas,upper oil-gas and biogas resources,which are important resource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fault sag oil and gas reservoir BIOGAS
下载PDF
基于松辽盆地南部地震剖面中地质信息的砂岩型铀矿找矿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鑫 姜山 +2 位作者 高天栋 宁君 马树松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4年第3期522-539,共18页
砂岩型铀矿勘查队伍在进行铀矿勘查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勘查区内地震剖面,部分地震剖面中隐藏的地质信息未得到充分发掘,文章从地质、物探相结合的研究视角,依托历年铀矿勘查工作经验对收集的地震剖面进行综合分析和二次开发利用,提高地... 砂岩型铀矿勘查队伍在进行铀矿勘查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勘查区内地震剖面,部分地震剖面中隐藏的地质信息未得到充分发掘,文章从地质、物探相结合的研究视角,依托历年铀矿勘查工作经验对收集的地震剖面进行综合分析和二次开发利用,提高地震资料利用率,进一步发挥地震资料在砂岩型铀矿勘查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在地震剖面中识别构造、沉积等要素,将各类要素投影至平面图中进行叠合并筛选,进而确定铀成矿有利部位。该找矿预测方法综合反转与走滑构造预测成果、辫状河砂体预测成果、削截不整合预测成果、隆起构造预测成果、洼地预测成果,以岩性地化环境作为控制性指标,结合周围钻孔单孔、连孔信息,实现对铀成矿有利砂体的预测。文章提出松辽盆地南部坳陷期沉积地层处于右旋走滑构造背景下,走滑断裂的局部地区形成挤压应力场造成反转构造,进而形成了古隆起,这一过程同时伴生形成拉伸应力场,进而形成了深洼地,古隆起和深洼地之间过渡带形成一系列发育辫状河的山间河谷地形,应力场的转换形成一系列不整合界面和局部隆起构造,控制了铀矿化的具体位置,其能否最终形成富矿体取决于该具体位置是否处于氧化—还原的过渡带。文章预测了13片外围铀成矿潜力较大且可供下一步钻探工程查证的砂体,预测结果与部分外围铀矿体位置一致,在其中两片有利砂体附近勘查发现两处铀矿产地。文中基于地震剖面中地质信息的找矿预测方法对铀矿找矿具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铀矿找矿 地震剖面 成矿要素预测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区青山口组地热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
5
作者 杜先利 王泓博 +6 位作者 赵容生 季辉 朱焕来 代登亮 王颖 李迎九 肖红平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35,共14页
位于长岭凹陷鞍部的大情字井地区水热型地热资源丰富,其中储层温度较高、岩性好、含水量高的青山口组是最佳热储层,因此,阐明地热水的成因模式对于该区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青山口组7口井地热水样的水化学测试,... 位于长岭凹陷鞍部的大情字井地区水热型地热资源丰富,其中储层温度较高、岩性好、含水量高的青山口组是最佳热储层,因此,阐明地热水的成因模式对于该区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青山口组7口井地热水样的水化学测试,结合收集的8组氢氧同位素数据,研究了目标区地热水的来源及混合过程,并分析了成因模式。结果表明,青山口组地热水主要为部分平衡的Cl^(-)Na型流体,补给来源为长白山地区的大气降水和原生沉积水,补给高程为2347~2370 m;通过2210~3470 m的循环吸热过程形成现今温度为81.25~112.80℃的地热流体存储于半开放体系的青山口组碎屑岩储层中。另外,研究区NE、NW向2组断裂系统是地热流体循环的主要导水通道,地热流体在深循环过程中与围岩矿物发生水岩反应,碳酸盐岩及硅酸盐矿物的溶解,形成了以Na^(+)、Cl^(-)和HCO^(-)3离子为主的地热水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大情字井地区 地热水 水化学特征 成因模式 地热储层 碎屑岩储层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沉积充填与铀矿找矿方向
6
作者 肖菁 郭强 +5 位作者 秦明宽 蔡煜琦 宁君 刘鑫 严张磊 刘梦魁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4年第4期603-618,共16页
随着钱家店矿区及外围铀矿带内的找矿空间越来越小,目前铀矿勘查工作对松辽盆地南部新区、新层位的找矿需求越来越大。为重新系统认识松辽盆地南部区域上的青山口组,文章通过大量钻孔岩心、测井资料,结合地质背景及前人研究成果,对松辽... 随着钱家店矿区及外围铀矿带内的找矿空间越来越小,目前铀矿勘查工作对松辽盆地南部新区、新层位的找矿需求越来越大。为重新系统认识松辽盆地南部区域上的青山口组,文章通过大量钻孔岩心、测井资料,结合地质背景及前人研究成果,对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的沉积充填特征进行了阐述,认为:研究区青山口组受坳陷盆地结构及中部架玛吐隆起的影响,区域上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呈现凹隆相间的格局,整体表现为“中间薄、南北两侧厚;东部厚、西部整体缺失”的充填特征;研究区由南到北青山口组表现为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的沉积体系,且以古隆起为界构成“南河北洲”的沉积格局;砂体主要发育于西南部开鲁坳陷内,且河道存在向中部古隆起、“鞍部”汇聚的特点,水流汇聚的区域即为目前有利灰色成矿砂体的发育部位。在此基础上,运用沉积学及砂岩型铀成矿理论对研究区铀矿找矿方向提出了两点建议:新增青山口组为研究区主攻目标层位,且其赋矿段具有由南往北不断上移的变化规律;将河流相河道汇水-砂体叠置部位及末端沉积相变部位、古隆起和凹陷的衔接部位、具古隆起“鞍状沟谷”格局汇水地貌特征的部位作为研究区砂岩型铀矿找矿方向。本研究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的沉积充填特征,完善了该地区基础地质理论研究,同时对扩大研究区找矿空间,有效支持科研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隆起 青山口组 沉积充填 砂岩型铀矿 松辽盆地南部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坳陷期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36
7
作者 孙钰 钟建华 +3 位作者 姜在兴 于雯泉 操应长 饶孟余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7,共7页
在综合分析钻井、测井、地震等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南部坳陷期的层序地层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此地区坳陷期的层序地层可划分为2个超层序,9个三级层序,其中三级层序的内部结构具有三分(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 在综合分析钻井、测井、地震等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南部坳陷期的层序地层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此地区坳陷期的层序地层可划分为2个超层序,9个三级层序,其中三级层序的内部结构具有三分(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和二分(湖侵体系域、湖退体系域)两种。在层序的划分过程中建立了浅水区域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即暴露剥蚀面、河道冲刷面、地层叠加型式转换面及泥岩颜色突变面。将ΔlgR法和锰、铁元素法用于深水区域层序界面的识别,层序界面对应ΔlgR和w(Mn)/w(Fe)的低值,最大湖泛面对应ΔlgR和w(Mn)/w(Fe)的峰值。详细研究了二分层序和三分层序的层序特征,并阐述了其与油气的分布关系,即二分层序以下生上储型油藏组合为主,三分层序以上生下储型油藏组合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坳陷期 层序地层 层序识别 层序特征 油气预测
下载PDF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盆地断陷期构造转换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6
8
作者 陈娟 张庆龙 +4 位作者 王良书 解国爱 徐士银 毕素萍 葛荣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27-1035,共9页
本文以平衡剖面理论为指导,对松辽盆地长岭断陷3条近东西走向的剖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岭断陷盆地在火石岭期初始张裂,沙河子期、营城期断陷强烈扩张,伸展速率均在沙河子期最大,分别为907.50m/Ma、1373.90m/Ma和1100.00m/Ma,两次... 本文以平衡剖面理论为指导,对松辽盆地长岭断陷3条近东西走向的剖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岭断陷盆地在火石岭期初始张裂,沙河子期、营城期断陷强烈扩张,伸展速率均在沙河子期最大,分别为907.50m/Ma、1373.90m/Ma和1100.00m/Ma,两次扩张末期都伴有构造反转。沙河子末期最大缩短量达2.11km,缩短率2.89%;营城末期最大缩短量达2.26km,缩短率3.21%。登娄库期断陷开始向坳陷转化,泉头期—嫩江期为断陷期后热冷却沉降,表现为弱伸展作用,随后进入嫩江末期以挤压作用为主的反转构造发育期。沙河子组、营城组既是主力源岩,又是优质盖层和储层,构成了近烃源自生自储式成藏组合。在沙河子末期、营城末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大范围的低幅褶皱构造是成藏有利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长岭断陷 平衡剖面 构造转换 反转构造 油气成藏
下载PDF
致密油流动孔隙度下限——高压压汞技术在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泉四段的应用 被引量:25
9
作者 公言杰 柳少波 +3 位作者 朱如凯 刘可禹 唐振兴 姜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1-688,共8页
以松辽盆地南部让字井斜坡区白垩系泉头组四段致密层密闭取心井30块样品为研究对象,根据高压压汞实验和氦气测定孔隙度,以及含油饱和度数据分析,确定其致密油流动孔隙度下限及流动孔隙度控制因素。将油藏条件毛管压力与压汞实验得到的... 以松辽盆地南部让字井斜坡区白垩系泉头组四段致密层密闭取心井30块样品为研究对象,根据高压压汞实验和氦气测定孔隙度,以及含油饱和度数据分析,确定其致密油流动孔隙度下限及流动孔隙度控制因素。将油藏条件毛管压力与压汞实验得到的毛管压力进行换算,可计算不同油藏注入压力条件下的流动孔隙度,通过求取含油样品流动孔隙度最小值与不含油样品流动孔隙度最大值,确定研究区含油样品的流动孔隙度下限为3.2%,对应油藏条件下注入压力为0.35 MPa,高于此注入压力致密油可发生有效流动与聚集。致密层流动孔隙度与孔喉比呈负相关,储集层孔喉连通性变差时,需要更高注入压力流动孔隙度才能达到3.2%;流动孔隙度达到3.2%所需注入压力与储集层质量系数呈较好负相关性,随着储集层质量系数增加,流动孔隙度达到3.2%需要的注入压力有降低趋势。基于致密油流动孔隙度下限和油藏条件下注入压力,建立了致密油有效聚集判别图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白垩系 致密油 孔隙度下限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埋藏史 被引量:27
10
作者 郭巍 于文祥 +1 位作者 刘招君 马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3-360,共8页
盆地沉降史和埋藏史分析是油气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松辽盆地南部测井资料,在地层剥蚀量计算的基础上,开展了沉积速率、沉降速率和埋藏史研究。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模拟结果表明:沙河子组、营城组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最高,泉头组、明... 盆地沉降史和埋藏史分析是油气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松辽盆地南部测井资料,在地层剥蚀量计算的基础上,开展了沉积速率、沉降速率和埋藏史研究。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模拟结果表明:沙河子组、营城组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最高,泉头组、明水组较高,而登娄库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四方台组较低。埋藏史研究结果表明:沙河子组—营城组时期,具有快速沉降、快速沉积和快速埋藏特征;营城组末期遭受剥蚀,地层缺失和剥蚀自西向东有增大的趋势;登娄库组—明水组时期,埋藏史特征表现为较快速的沉降、沉积和埋藏;姚家组以下的地层保存相对完整,嫩江组上部—明水组地层剥蚀较大,东南隆起区基本缺失嫩江组三段—明水组;古近纪—新近纪,总体特征是缓慢抬升,之后缓慢下降、缓慢沉积、缓慢埋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埋藏史 剥蚀量 沉积速率 沉降速率
下载PDF
松辽南部大情字井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 被引量:25
11
作者 李建忠 杨涛 +1 位作者 王立武 江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20,共3页
根据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的三维地震和钻探资料,分析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该地区发育北东和北西向两组断裂系统,其中北东向的中央断裂带是具有左行走滑性质的基底主断裂,控制北北西和北西向次级断层发育。中央断裂带以西发育... 根据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的三维地震和钻探资料,分析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该地区发育北东和北西向两组断裂系统,其中北东向的中央断裂带是具有左行走滑性质的基底主断裂,控制北北西和北西向次级断层发育。中央断裂带以西发育3条北西向浅层断裂带,呈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中央断裂带以东浅层断层不发育,为西南倾的平缓斜坡带。断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控制着局部构造圈闭的形成并为岩性圈闭提供侧向遮挡条件。中央断裂带通过控制其两侧断层发育程度和变形样式控制油气分布总体特征:其以西地区以构造及构造 岩性油藏为主,油气分布于3个断垒带;以东地区以岩性油藏为主,大面积含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长岭凹陷 大情字井地区 断裂构造 岩性油藏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泉头组—嫩江组层序地层与油气藏成因成藏组合 被引量:25
12
作者 刘鸿友 沈安江 +1 位作者 王艳清 陆俊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9-473,共5页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泉头组—嫩江组层序地层分析揭示,青二段顶至青三段底及嫩一、二段为湖域范围最广的两个时期,分别与两个二级旋回的凝缩段(CS1、CS2)相当,也是松辽盆地南部两套区域性烃源岩和区域性盖层发育的时期。这两套区...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泉头组—嫩江组层序地层分析揭示,青二段顶至青三段底及嫩一、二段为湖域范围最广的两个时期,分别与两个二级旋回的凝缩段(CS1、CS2)相当,也是松辽盆地南部两套区域性烃源岩和区域性盖层发育的时期。这两套区域性盖层将泉三、四段至嫩江组油层自然地划分为上、中、下3套有成因联系的油气成藏组合:泉三、四段至青一、二段为下部成藏组合,青三段至姚家组为中部成藏组合,嫩江组为上部成藏组合,同一成藏组合具共同的区域性盖层。同传统年代划分方案相比,新的划分方案以层序地层学为基础,以成藏控制因素———区域性盖层为划分依据,这对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藏的进一步勘探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层序地层学 区域性盖层 油气成藏组合 泉头组-嫩江组
下载PDF
松南地区构造-地层层序与盆地演化 被引量:19
13
作者 陈为佳 何登发 +2 位作者 桂宝玲 高丽明 李瑞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32-942,共11页
松南地区地跨兴蒙-吉黑褶皱带、华北板块及其北缘增生带等大地构造单元,主要发育一系列晚中生代小规模、强改造断陷盆地,目前已在陆家堡、张强、彰武等断陷发现了油气田。剖析这些强烈改造断陷的构造-地层层序及其演化历史,是深入认识... 松南地区地跨兴蒙-吉黑褶皱带、华北板块及其北缘增生带等大地构造单元,主要发育一系列晚中生代小规模、强改造断陷盆地,目前已在陆家堡、张强、彰武等断陷发现了油气田。剖析这些强烈改造断陷的构造-地层层序及其演化历史,是深入认识地区的含油气潜力、持续拓展油气发现的基础。本文基于研究区最新的探井和地震资料,并结合周缘1∶250 000区域地质填图成果,建立研究区内的地层系统;依据区域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划分构造-地层层序与盆地演化阶段,探讨盆地形成历史。研究认为,松南地区主要受环太平洋构造带晚中生代伸展构造体制的控制,发育一系列白垩纪的"小规模、多旋回、强改造"断陷-坳陷盆地;发育下白垩统义县组底部、泉头组底部和上白垩统四方台组底部等3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据此划分出基底构造层、断陷构造层、坳陷构造层、盆地反转构造层等4套构造层;松南盆地群经历了早白垩世断陷期、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坳陷期、晚白垩世末反转期等3个盆地演化阶段;构造演化控制了区内含油气系统的发育与油气分布规律,成藏演化经历了早白垩世深埋成烃成藏,晚白垩世末抬升调整的过程,油气藏具有"规模小、环生油洼陷分布"的特征;断陷构造层是目前勘探的主要目的层,油气地质条件优越,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构造地层层序 盆地演化 油气潜力 松南地区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断陷层碎屑岩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以长岭断陷龙凤山次凹为例 被引量:26
14
作者 秦都 黄桂雄 +3 位作者 李瑞磊 朱建峰 陈杏霞 徐文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61,共10页
以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龙凤山次凹为例,通过对烃源岩、储层、盖层及成藏输导匹配等成藏条件进行分析,认为长岭断陷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发育断裂—砂体的垂向和侧向双重输导体系,深层构造定型时间早于主成藏期,有... 以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龙凤山次凹为例,通过对烃源岩、储层、盖层及成藏输导匹配等成藏条件进行分析,认为长岭断陷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发育断裂—砂体的垂向和侧向双重输导体系,深层构造定型时间早于主成藏期,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成藏。长岭断陷营城组碎屑岩天然气成藏主要有4个基本控制因素:深洼区沙河子组及营城组烃源岩质量及热演化程度控制了油气源条件;优势沉积微相控制有利砂体分布,储层物性决定了油气富集程度,次生孔隙发育对含气性贡献较大;营城组上部稳定的泥岩盖层与晚期断裂的组合控制保存条件,决定了油气主要富集层系;成藏期构造背景下断裂—砂体输导体系有效性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研究认为,长岭断陷层碎屑岩领域具有"洼陷区供烃、断裂—砂体双重输导、构造—盖层控制聚集"的天然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长岭断陷 龙凤山次凹 碎屑岩 天然气 成藏条件 主控因素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系天然气成藏规律 被引量:55
15
作者 张玉明 李明 李瑞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1-848,共8页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系发育了既相互分割又有成因联系的断陷群,多具有生烃能力。以十屋、长岭断陷为例对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系断陷群的天然气成藏规律进行分析,认为天然气成藏受控于烃源岩的分布与演化、大型构造带与沉积相带的配置关系及保...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系发育了既相互分割又有成因联系的断陷群,多具有生烃能力。以十屋、长岭断陷为例对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系断陷群的天然气成藏规律进行分析,认为天然气成藏受控于烃源岩的分布与演化、大型构造带与沉积相带的配置关系及保存条件。深层系天然气的两期成藏,分别是登娄库期和嫩江期,晚期成藏是关键。中-高生烃强度区内的大型构造带对油气聚集成藏至关重要。大型构造带内的有利储集体和断裂控制了油气的局部富集;但由于缺乏邻近烃源岩的区域性盖层,保存条件不甚理想。烃源、构造、沉积、保存因素的互相配合可形成多种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十屋断陷中央构造、东部秦家屯走滑构造、北部超覆尖灭复式油气聚集带及长岭断陷东部斜坡区东岭复式油气聚集带、中部低隆起复式油气聚集带是勘探的重点目标,长岭断陷西部陡坡区大型水下冲积扇是潜在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 深部层系 天然气 成藏规律 松辽盆地南部
下载PDF
油伴生CO_2气的成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16
作者 曲希玉 刘立 +3 位作者 杨会东 刘娜 张立东 王卫学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46,共6页
以松辽盆地南部油伴生CO2气为研究对象,通过组分分析及碳、氧及氦同位素分析,结合中国已有伴生CO2气的含量及同位素数据,研究油伴生CO2气的成因及其意义。结果表明:中国油伴生气中CO2的含量为0~99.53%,大部分在5%以下;油伴生CO2气的δ1... 以松辽盆地南部油伴生CO2气为研究对象,通过组分分析及碳、氧及氦同位素分析,结合中国已有伴生CO2气的含量及同位素数据,研究油伴生CO2气的成因及其意义。结果表明:中国油伴生气中CO2的含量为0~99.53%,大部分在5%以下;油伴生CO2气的δ13CCO2值为-15.91‰~+6.49‰,集中分布于-13‰~-4‰,以无机成因气为主;松辽盆地南部油伴生CO2气的含量为1.43%~54.22%,δ13CCO2值为-5.32‰~-6.76‰,为幔源-岩浆成因;幔源-岩浆成因油伴生CO2气与气藏中的CO2气成因一致,注入时间一般晚于油气大规模充注时间,CO2充注驱油普遍存在;在幔源-岩浆CO2与油气混合成藏地区(如松辽盆地南部)寻找幔源-岩浆CO2充注驱油成因的次生油气藏将是一个新的勘探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生气 幔源-岩浆CO2 驱油 松辽盆地南部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晚白垩世坳陷盆地坡折带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杜江峰 刘招君 +1 位作者 董清水 何玉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0-176,共7页
通过对晚白垩世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的综合研究,从基底构造、古地理位置、地层产状和厚度、钻井和地震资料特征及构造发育情况等方面表明,该区在青山口组-嫩江组坳陷期发育侵蚀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构造坡折带。由于多种类型坡折带... 通过对晚白垩世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的综合研究,从基底构造、古地理位置、地层产状和厚度、钻井和地震资料特征及构造发育情况等方面表明,该区在青山口组-嫩江组坳陷期发育侵蚀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构造坡折带。由于多种类型坡折带的存在,制约着盆地充填可容空间的变化,控制了区内的层序发育、沉积体系展布和非构造圈闭类型。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湖盆坡折带附近是非构造油气藏发育的有利部位,可以应用坡折带理论指导本区的隐蔽油气藏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折带 松辽盆地南部 西部斜坡 坳陷盆地 隐蔽油气藏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湖相风暴沉积 被引量:17
18
作者 孙钰 钟建华 +1 位作者 姜在兴 饶孟余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6,共5页
用岩心观察、粒度分析、薄片鉴定等方法,研究了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湖相风暴沉积。结果表明,本区风暴沉积具有:a.丘状交错层理、冲刷面、渠模、截切构造、泄水构造及生物扰动成因等沉积构造;b.以跳跃总体为主、悬浮总体不发育的粒度特... 用岩心观察、粒度分析、薄片鉴定等方法,研究了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湖相风暴沉积。结果表明,本区风暴沉积具有:a.丘状交错层理、冲刷面、渠模、截切构造、泄水构造及生物扰动成因等沉积构造;b.以跳跃总体为主、悬浮总体不发育的粒度特征;c.典型的“似鲍玛序列”。风暴沉积物源来自于西部斜坡区的(扇)三角洲及滨浅湖滩坝沉积,按其沉积特征及与物源的关系,又可进一步分为原地风暴岩和异地风暴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岩 沉积特征 沉积序列 青山口组 松辽盆地南部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藏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8
19
作者 毛超林 赵占银 +2 位作者 马玉天 宋立忠 刘珂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5年第6期1-5,37,共6页
在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已发现的岩性圈闭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总结。目前松南共发现6种岩性油气藏类型: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断层—岩性油气藏、水动力圈闭油... 在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已发现的岩性圈闭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总结。目前松南共发现6种岩性油气藏类型: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断层—岩性油气藏、水动力圈闭油气藏及泥岩裂缝油气藏。通过总结,认为松南岩性油气藏具备5条成藏规律,还有近10×108t的勘探潜力,下一步的勘探重点仍然是西部、西南及东南三大沉积体系的前缘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岩性油气藏 分布规律 勘探潜力 沉积体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黑帝庙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杨光 苗红波 +2 位作者 郭巍 刘万洙 徐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34-738,共5页
应用生物标记化合物m/z191萜烷、藿烷系列和m/z217甾烷系列进行了油源对比,证实下白垩统姚家组葡萄花油层油气来源于上覆地层嫩江组一段,嫩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通过断裂运移到该油层。属于上生下储的组合型式,断裂是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 应用生物标记化合物m/z191萜烷、藿烷系列和m/z217甾烷系列进行了油源对比,证实下白垩统姚家组葡萄花油层油气来源于上覆地层嫩江组一段,嫩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通过断裂运移到该油层。属于上生下储的组合型式,断裂是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类型是其主要的成藏模式,该层是黑帝庙地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精细研究姚家组的断裂、低幅度构造与砂体间的配置关系,是今后突破该油层油气勘探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生储盖组合 构造-岩性圈闭 成藏模式 松辽盆地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