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stry and SHRIMP Zircon U-Pb Age of Post-Collisional Granites in the Southwest Tianshan Orogenic Belt of China:Examples from the Heiyingshan and Laohutai Plutons 被引量:19
1
作者 LONG Lingli GAO Jun +5 位作者 WANG Jingbin QIAN Qing XIONG Xianming WANG Yuwang WANG Lijuan GAO Lim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415-424,共10页
The Heiyingshan granite and the Laohutai granite plutons exposed in the Southwest Tianshan resemble A-type granites geochemically.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both are ferron calc-alkalic peraluminous or ferron alkali-cal... The Heiyingshan granite and the Laohutai granite plutons exposed in the Southwest Tianshan resemble A-type granites geochemically.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both are ferron calc-alkalic peraluminous or ferron alkali-calcic peraluminous with a relatively high concentration of SiO2 (〉70%), high alkali contents (Na20 + K20 = 7.14%-8.56%; K20〉N20; A/CNK = 0.99-1.20), and pronounced negative anomales in Eu, Ba, St, P and Ti. A SHRIMP zircon U-Pb age of 285±4 Ma was obtained for the Heiyingshan hornblende biotite granite intrusion. The geochemical and age dating data reported in this paper indicate that these granites were formed during the post-collisional crustal extension of the Southwest Tianshan orogenic belt, in agreement with the published data for the granites in the South Tiansh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njiang southwest tianshan granite GEOCHEMISTRY SHRIMP zircon U-Pb age
下载PDF
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Late Paleozoic Collision in the Southwest Tianshan Orogenic Belt, China: Evidence from the Baleigong Granites 被引量:2
2
作者 HUO Hailong CHEN Zhengle +5 位作者 ZHANG Qing HAN Fengbin ZHANG Wengao SUN Yue YANG Bin TANG Yanw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188-1204,共17页
The Baleigong granite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southwestern Tianshan Orogen(Kokshanyan region, China), records late Paleozoic magmatism during the late stages of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Tarim Block and the... The Baleigong granite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southwestern Tianshan Orogen(Kokshanyan region, China), records late Paleozoic magmatism during the late stages of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Tarim Block and the Central Tianshan Arc Terrane. We performed a detailed 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study of the Baleigong granites to better constrain the nature of collisional processes in the Southwest Tianshan Orogen. The LA-ICP-MS U-Pb zircon isotopic analyses indicate that magmatism commenced in the early Permian(~282 Ma). The granite sample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contents of SiO2(67.68-69.77 wt%) and Al2O3(13.93-14.76 wt%), are alkali-rich and Mg-poor, corresponding to the high-K calc-alkaline series. The aluminum saturation index(A/CNK) ranges from 0.93 to 1.02, indicating a metaluminous to slightly peraluminous composition.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shows depletions in Nb, Ta, and Ti, a moderately negative Eu anomaly(δEu=0.40-0.56), enrichment in LREE, and depletion in HREE((La/Yb)N=7.46-11.78). These geochemical signatures are characteristic of an I-type granite generat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a magmatic arc. The I-type nature of the Baleigong granites is also supported by the main mafic minerals being Fe-rich calcic hornblende and biotite. We suggest that the high-K, calc-alkaline I-type granitic magmatism was generat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possibly triggered by underplating by basaltic magma. These conditions were likely achieved in a collisional tectonic setting, thus supporting the suggestion that closure of the South Tianshan Ocean was completed prior to the Permian and was followed(in the late Paleozoic) by collision between the Tarim Block and the Central Tianshan Arc Terra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type GRANITE Late PALEOZOIC ZIRCON U–Pb dating Baleigong GRANITES southwest tianshan
下载PDF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ceanic-type UHP metamorphic belts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 Case studies from Southwest Tianshan and North Qaidam in NW China 被引量:22
3
作者 ZHANG LiFei LU Zeng ZHANG GuiBin SONG ShuGu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20期3120-3130,共11页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ultrahigh-pressure (UHP) metamorphic belts formed by deep subduction of oceanic crust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Oceanic-type UHP metamorphic bel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protolith...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ultrahigh-pressure (UHP) metamorphic belts formed by deep subduction of oceanic crust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Oceanic-type UHP metamorphic bel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protolithic assemblage of typical oceanic crust, the peak metamorphic temperature <600℃, P-T path undergoing blueschist facies during prograde and retrograde metamorphic evolution, respectively, with low geothermal gradient of cold subduction. The further study of oceanic-type UHP metamorphic belt is very significant for constructing metamorphic reaction series of cold subduction zone, for understanding how aqueous fluids were transported into deep mantle and for classifying the types of UHP metamorphism in cold subduction zone. The uplift and exhumation mechanism of oceanic UHP metamorphic rocks i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UHP metamorphism,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geodynamic mechanism of solid Earth. As a traveler subducted into the mantle depth and then uplifted to the surface, oceanic-type UHP metamorphic belts witness the bulk process from the subduction to exhumation and is an ideal target to study the geochemical behavior and cycling of elements in subduction zones.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one convergent orogenic belt can be usually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of oceanic subduction and followed continental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 and the two best-established examples of orogenic belts are Alps and Himalaya. Therefore, the study of oceanic-type UHP metamorphic belt is the frontier of the current plate tectonic theory. As two case studi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oceanic-type UHP metamorphic belts in Southwest Tianshan and North Qaidam, NW China,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运动 超高压变质带 潜没地带 天山 中国
原文传递
Petrology and phase equilibrium of newly found eclogites from Kekesu Valley in eastern part of southwest Tianshan HP-UHP metamorphic belt,China,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3
4
作者 XIA Bin ZHANG LiFei XIA Y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117-131,共15页
Eclogites and omphacite-bearing blueschists have been newly found i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southwest Tianshan orogenic belt,Xinjiang,northwest China.After detailed petrological study,three samples including one f... Eclogites and omphacite-bearing blueschists have been newly found i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southwest Tianshan orogenic belt,Xinjiang,northwest China.After detailed petrological study,three samples including one fresh eclogite TK003,one blueschist sample TK026-8 and one retrograded eclogite TK027,were selected for phase equilibrium modeling under NC(K)MnFMASHO(N2O-CaO-K2O-MnO-FeO-MgO-Al2O3-SiO2-H2O-O)system,by thermocalc 3.33 software.Composition analyses of garnets in these three samples show typical growth zoning with Xpy and Xgrs increasing,Xspss decreasing from core to rim.Pseudosection modeling of the garnet zonation reflects that the eclogites and blueschist experienced a similar P-T evolution trajectory,with a near iso-baric heating in the early stage,and reached eclogite facies metamorphic field with peak P-T regime of 480–515°C,2.00–2.30 GPa.Subsequently the rocks experienced an early iso-thermal decompression retrograde stage with P-T conditions of 515–519°C,1.78–1.93 GPa.Variations of mineralogy and modes of these rocks are probably due to different retrograde paths as a consequence of different bulk-rock composition,as well as a variation in fluid activity during exhumation.P-T calculation and a peak geothermal gradient of 6–7°C/km indicate HP rocks in the Kekesu Valley experienced cold subducted eclogite facies metamorphism.Thus a huge oceanic subduction eclogite facies metamorphic belt in southwest Tianshan has been recognized,extending from the Kekesu Valley in the east to the Muzhaerte Valley in the west for nearly200 km.However,UHP evidence has not been found in the Kekesu terrane,perhaps because the slab in east part of southwest Tianshan did not subduct into such a great dep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带 退变榴辉岩 西南天山 岩石学 构造意义 中国 相平衡 西北地区东部
原文传递
新疆西南天山吉根锰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指示的探讨
5
作者 银花 包亮亮 《中国锰业》 2024年第1期25-30,共6页
研究通过对吉根锰矿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的分析,发现围岩与矿石敏感元素比值明显不同,反映吉根锰矿形成时的水体为常氧-贫氧条件,少部分锰矿形成于厌氧条件下,而围岩则为贫氧-厌氧的环境特征。对其地区化学特征及物源指示... 研究通过对吉根锰矿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的分析,发现围岩与矿石敏感元素比值明显不同,反映吉根锰矿形成时的水体为常氧-贫氧条件,少部分锰矿形成于厌氧条件下,而围岩则为贫氧-厌氧的环境特征。对其地区化学特征及物源指示进行探讨,对成矿过程及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锰矿 地球化学 物源
下载PDF
西南天山西段有色金属资源基地生态资源环境评价
6
作者 鲁佳 王磊 +1 位作者 方维萱 张建国 《矿产勘查》 2023年第9期1759-1765,共7页
西南天山西段有色金属资源基地是中国重要有色资源基地之一,具有巨大的现有资源量及找矿潜力,同时面临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寻求新的找矿方法促进资源基地发展的难题。本研究通过生态资源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查明矿业开... 西南天山西段有色金属资源基地是中国重要有色资源基地之一,具有巨大的现有资源量及找矿潜力,同时面临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寻求新的找矿方法促进资源基地发展的难题。本研究通过生态资源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查明矿业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创建了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五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技术方法,建立了生态环境资源功能区划方案,划分了鼓励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及禁止开发区,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绿色矿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金属矿产 资源基地 综合评价 西南天山西段 新疆
下载PDF
西南天山中元古界阿克苏群原岩恢复与铜金富集成矿规律
7
作者 贾润幸 方维萱 +1 位作者 胡雷雷 刘得磊 《矿产勘查》 2023年第3期360-376,共17页
西南天山萨热克地区沉积盆地下基底为长城系阿克苏群,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片岩、黑云片岩、云母片岩和大理岩等,总厚度达6700 m,其中发现了多处铜金矿化点。研究表明长城系阿克苏群原岩主要以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并含有一定的火山岩组分... 西南天山萨热克地区沉积盆地下基底为长城系阿克苏群,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片岩、黑云片岩、云母片岩和大理岩等,总厚度达6700 m,其中发现了多处铜金矿化点。研究表明长城系阿克苏群原岩主要以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并含有一定的火山岩组分,岩石形成的构造背景表现为被动大陆边缘的陆源碎屑岩沉积,由于地壳的多次升降形成了多层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并伴有火山喷发沉积作用。从长城系阿克苏群黑云片岩锆石测年结果来看,其不一致线与谐和曲线上交点的^(207)Pb/^(206)Pb年龄(1609±190)Ma,推断长城系阿克苏群形成于中元古代。从长城系阿克苏群铜金矿化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来看,热液流体主体平均温度为165.80~201.54℃,部分单个包裹体达到352℃,平均盐度(wt%NaCl)为16.87~18.40;金(铜)矿化包裹体中气相成分以CH_(4)为主,铜(金)矿化包裹体中气相成分以CO_(2)和N_(2)为主,含少量的CH_(4)。结合本区构造变形过程认为该区长城系阿克苏群的铜金矿化主要来源于该层岩石本身,构造运动使岩石发育大型褶皱断裂带和剪切破碎带,岩石中的Au、Cu等有用组分随着不断增加的温压变化而发生活化形成热液流体,富含Au、Cu等有用组分的热液流体沿构造裂隙或韧性剪切裂隙沉淀富集形成含铜石英脉或含金微细脉,热液流体在演化后期盐度(wt%NaCl)有降低趋势。本区不同岩(矿)石中硫同位素差异较大,这主要与其所处的不同形成环境有关,也与沉积盆地长期的构造演化有关。中元古界长城系阿克苏群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期重要的剥蚀物源区,为沉积型铜铅锌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萨热克铜矿床 长城系阿克苏群 中元古界 锆石测年 金铜矿化
下载PDF
西南天山阿沙哇义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和H-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造山型金矿成因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涛 陈正乐 +8 位作者 周振菊 张文高 张青 潘家永 韩凤彬 孙岳 冯宏业 马骥 杨斌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13-1531,共19页
【研究目的】阿沙哇义金矿位于西南天山,处在“亚洲金腰带”的中南缘,是最近几年新探明、中型规模的金矿,矿床基础研究程度较低。【研究方法】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开展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成分分析、测温、H-O同位素等研究。【研究结... 【研究目的】阿沙哇义金矿位于西南天山,处在“亚洲金腰带”的中南缘,是最近几年新探明、中型规模的金矿,矿床基础研究程度较低。【研究方法】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开展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成分分析、测温、H-O同位素等研究。【研究结果】提出矿床的含矿地层为上石炭统喀拉治尔加组,矿体产于NEE走向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的次级断裂内;成矿可分为3阶段,早—中阶段发育H_(2)O溶液型、CO_(2)-H_(2)O型及纯CO_(2)型三种流体包裹体,但晚期仅发育纯H_(2)O溶液型包裹体。其中早期均一温度236~386℃,盐度1.6%~9.7%NaCl eqv.;中期均一温度225~301℃,盐度1.4%~12.5%NaCl eqv.;晚期均一温度139~222℃,盐度1.4%~7.3%NaCl eqv.;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图谱显示液体成分为H_(2)O和CO_(2),含CH_(4)和N_(2);表明成矿流体具中低温、富CO_(2)、含CH_(4)和N_(2)、低盐度的变质流体特征;根据CO_(2)-H_(2)O型包裹体估算早—中期压力分别为140~180 MPa和130~160 MPa,对应的静岩压力深度分别为5~7 km和5~6 km;石英的H-O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从早期深源变质流体,经中期变质流体与大气降水混合流体,晚期向浅源大气降水热液演化。【结论】综合分析认为,压力降低,流体不混溶或沸腾,CO_(2)、CH_(4)等气体逃逸,发育硫化、碳酸盐化这一过程是阿沙哇义金矿床金快速沉淀的主要机制,矿床属于典型的中浅成造山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激光拉曼 H-O同位素 造山型金矿 阿沙哇义金矿床 矿产勘查工程 西南天山
下载PDF
板片俯冲过程中Co、Ni的分布及迁移特征——以西南天山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闫立志 苏本勋 +2 位作者 王静 李文君 李继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03-1216,共14页
在板片俯冲过程中,基性洋壳、下伏蛇纹石化岩石圈地幔和覆盖在俯冲洋壳上的大洋沉积物在不同深度会依次发生板片脱水作用和沉积物熔融,形成的俯冲带熔/流体可携带某些元素交代地幔楔,进而通过弧岩浆作用返回地壳。同时,俯冲板片内不同... 在板片俯冲过程中,基性洋壳、下伏蛇纹石化岩石圈地幔和覆盖在俯冲洋壳上的大洋沉积物在不同深度会依次发生板片脱水作用和沉积物熔融,形成的俯冲带熔/流体可携带某些元素交代地幔楔,进而通过弧岩浆作用返回地壳。同时,俯冲板片内不同组分之间也会发生化学成分的迁移和交换,并最终进入深部地幔,造成地幔不均一性和不同程度壳幔相互作用。本文报道了我国西南天山典型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蛇纹岩、辉石岩、绿片岩、蓝片岩和榴辉岩内各矿物相的主量元素及Cu、Co、Ni含量数据。结果表明,除辉石岩中透辉石的Cu含量较高(1.26×10^(-6)~76.9×10^(-6))外,其它硅酸盐矿物的Cu含量均在1.0×10^(-6)~10.0×10^(-6)左右;而Co和Ni在不同岩性及不同矿物之间显示较大的含量差异:蛇纹岩中蛇纹石的Co和Ni含量分别为22.6×10^(-6)~49.6×10^(-6)和482×10^(-6)~1097×10^(-6),榴辉岩中绿辉石的Co和Ni含量分别为6.0×10^(-6)~66.2×10^(-6)和21.6×10^(-6)~506×10^(-6),辉石岩中透辉石的Co和Ni含量分别为20.8×10^(-6)~289×10^(-6)和69.5×10^(-6)~351×10^(-6),蓝片岩中蓝闪石的Co和Ni含量分别为9.0×10^(-6)~94.3×10^(-6)和75.5×10^(-6)~495×10^(-6)。绿片岩、蓝片岩和榴辉岩中均含石榴子石,Co、Ni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2×10^(-6)~134×10^(-6)和7.7×10^(-6)~26.9×10^(-6)。相较于绿片岩,蓝片岩和榴辉岩中石榴子石的Co、Ni含量较高。矿物成分剖面分析表明,蓝片岩和榴辉岩的石榴子石中由核至边Co含量明显增加,而Ni含量无太大变化。这些矿物中Cu、Co和Ni的分布特征揭示,随着板片持续俯冲深度的增加,变质作用程度从绿片岩至榴辉岩,硅酸盐矿物中Cu含量几乎不发生变化,而Co和Ni的含量显示升高的趋势,这可能与蛇纹岩和辉石岩的参与程度有关,也显示Co具有较强的熔流体活动性和可迁移性。三种元素的迁移特征和变化规律表明俯冲板片对产于俯冲带的富Cu矿床中金属Cu的贡献可能主要来自于其中的硫化物而非硅酸盐矿物,残余板片中硅酸盐矿物的熔融可能对俯冲结束后形成的岩浆Cu-Ni硫化物矿床提供Ni和Co元素的贡献。结合西南天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所揭示的俯冲熔/流体的还原性特征,上述推论可为解释中亚造山带南缘古生代斑岩铜矿,尤其是还原性斑岩铜矿的发现,并对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时空分布和成矿特征提供重要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 西南天山 变质基性岩 元素迁移
下载PDF
西南天山二叠纪中酸性侵入岩的地质学和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 被引量:58
10
作者 张招崇 董书云 +4 位作者 黄河 马乐天 张东阳 张舒 薛春纪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827-1839,共13页
选择3个典型岩体,即位于西南天山东段的拜城县英买来岩体和位于西段阔克萨岭区的川乌鲁岩体、巴雷公岩体(为了对比,也选择了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麻扎山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岩体具有不同的特点。英买来... 选择3个典型岩体,即位于西南天山东段的拜城县英买来岩体和位于西段阔克萨岭区的川乌鲁岩体、巴雷公岩体(为了对比,也选择了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麻扎山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岩体具有不同的特点。英买来岩体为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的SiO2含量,弱过铝,高的Sr同位素初始值(约0.710)和负的εNd(t)值(-4~-6),属于S—A型之间的过渡类型。麻扎山岩体由正长岩组成,属于碱性岩,微量元素标准化图解和其他岩体明显不同的是没有明显的Nb和Ta的负异常。川乌鲁岩体是一个由3个不同期次岩石组成的杂岩体,主体为正长岩-二长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是由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不同程度混合形成的。位于同一构造区的巴雷公岩体则与川乌鲁岩体中的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综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推测,南天山东段的英买来岩体是地壳熔融的结果,没有任何地幔物质加入的地球化学信息,西段的阔克萨岭地区酸性岩浆的形成则可能是来自于幔源底侵的基性岩浆导致薄的地壳发生熔融的结果。麻扎山岩体则完全是不同构造背景的产物,有可能与发生在塔里木盆地的二叠纪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有关。因此,二叠纪岩浆活动的性质主要受地壳成分和结构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酸性侵入岩 地壳厚度 岩石圈地幔 软流圈地幔 底侵作用 西南天山
下载PDF
新疆西南天山金矿床主要类型、特征及成矿作用 被引量:35
11
作者 杨富全 毛景文 +3 位作者 王义天 赵财胜 张岩 刘亚玲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1-379,共19页
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论述了西南天山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金矿床的时空分布和基本特征。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将西南天山的金矿划分为与剪切带有关的金矿床、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床(包括斑岩型)、石英-重晶石脉... 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论述了西南天山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金矿床的时空分布和基本特征。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将西南天山的金矿划分为与剪切带有关的金矿床、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床(包括斑岩型)、石英-重晶石脉型金矿床、与火山岩有关的金矿床和矽卡岩型金矿床5类,其中与剪切带有关的金矿床是最重要的矿床类型。探讨了西南天山金矿的成矿时代、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以及成矿地球动力学机制。提出与剪切带有关的金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和海相碳酸盐岩,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或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混合少量岩浆水。石英-重晶石脉型金矿床成矿物质来自容矿地层,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沉积建造水。与剪切带有关的金矿、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石英重晶石脉型金矿和矽卡岩型金矿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二叠纪—三叠纪,形成于后碰撞构造演化阶段。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形成于岛弧挤压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金矿床 成矿作用 地球动力学背景 西南天山 新疆 综述
下载PDF
西南天山晚古生代后碰撞岩浆作用:以阔克萨彦岭地区巴雷公花岗岩为例 被引量:56
12
作者 王超 刘良 +4 位作者 罗金海 车自成 滕志宏 曹宣铎 张静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830-1840,共11页
西南天山阔克萨彦岭地区巴雷公钾长花岗岩出露于蛇绿混杂岩南侧。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岩石富碱(K2O+Na2O为8.25~8.72%〉8%),富钾(K2O/Na2O为1.34~1.56),准铝质(A/CNK为0.94~1.05),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富集... 西南天山阔克萨彦岭地区巴雷公钾长花岗岩出露于蛇绿混杂岩南侧。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岩石富碱(K2O+Na2O为8.25~8.72%〉8%),富钾(K2O/Na2O为1.34~1.56),准铝质(A/CNK为0.94~1.05),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亏损Sr、P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Nb、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中等的负铕异常(δEu=0.49~0.59),为向A型花岗岩过渡的后碰撞高钾花岗岩特征;岩石的Nd/Th(1.64~3.19)、Th/U(5.95~7.11)、Nb/Ta(7.26~9.17)和高K2O/Na2O比值、低Sr/Ba比值特征表明,巴雷公花岗岩来源于中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残留相为斜长角闪岩。阴极发光图像显示,该岩石中锆石多呈完好的自形晶,具有岩浆锆石特有的韵律环带结构,LA-ICP-MS微区原位U-Pb定年结果表明该花岗岩的结晶侵位年龄为273±2Ma。综合南天山已有研究成果,推测南天山造山带后碰撞花岗质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282~259Ma之间,具有从高钾钙碱系列(282~266Ma)向碱性系列(266~259Ma)演化的特征,暗示了一个后碰撞阶段的造山带垮塌、陆壳连续伸展减薄的过程。巴雷公高钾花岗岩应为南天山造山带碰撞造山峰期变质后垮塌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或碰撞造山到后造山的一个转折阶段的中下地壳熔融的产物,指示南天山西段古洋盆在中二叠世以前已经闭合,西南天山已进入后碰撞演化阶段,代表了古亚洲洋南部的闭合和中亚南部增生造山作用的结束。这一认识为深入探讨中亚后碰撞岩浆作用的时限和机制提供了新的约束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后碰撞 高钾花岗岩 阔克萨彦岭 南天山
下载PDF
西南天山马达尔地区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9
13
作者 康健丽 张招崇 +4 位作者 董书云 马乐天 张舒 张东阳 黄河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89,共11页
西南天山马达尔地区乌帕塔尔坎群硅质岩与玄武岩以逆冲断层接触产出,但其时代缺乏依据。本次研究的硅质岩中含有放射虫,经鉴定时代为D3—C1。11件硅质岩样品的SiO2含量为88.80%~93.28%,Al2O3含量为2.02%~3.72%,其中只有4件样品为纯硅... 西南天山马达尔地区乌帕塔尔坎群硅质岩与玄武岩以逆冲断层接触产出,但其时代缺乏依据。本次研究的硅质岩中含有放射虫,经鉴定时代为D3—C1。11件硅质岩样品的SiO2含量为88.80%~93.28%,Al2O3含量为2.02%~3.72%,其中只有4件样品为纯硅质岩(SiO2的含量为91.0%~99.8%),所有样品的SiO2/Al2O3值(23.84~46.11)远低于纯硅质岩(SiO2/Al2O3=80~1400),表明其含有较高比例的陆源泥质沉积物。Al/(Al+Fe+Mn)=0.57~0.72,Ce/Ce*=0.90~1.21,显示出生物沉积硅质岩的特点。此外,其Al2O3/(Al2O3+Fe2O3)=0.64~0.77,V含量为10.92×10-6~26.70×10-6,Cu含量为2.15×10-6~34.10×10-6,Ti/V=25.53~44.93,∑REE为30.78×10-6~59.26×10-6,平均值为45.46×10-6,(La/Yb)N=0.88~1.33,平均值为1.09,(La/Ce)N=0.81~1.12,介于洋盆沉积物和大陆边缘沉积物之间,反映其沉积环境为接近陆源的深水-半深水的沉积环境。Ceanom值均大于-0.1,为-0.06~0.08,并且出现Eu的负异常,推测岩石沉积时水体贫氧。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推测,乌帕塔尔坎群硅质岩形成于南天山洋盆闭合期的小洋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硅质岩 地球化学 成因 沉积环境 西南天山
下载PDF
西南天山成矿规律及其与境外对比研究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杨建国 闫晔轶 +3 位作者 徐学义 马中平 赵仁夫 姚文光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0-30,共11页
文章依据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含矿岩石建造、成矿时代和主要矿种 ,在简要论述中国西南天山成矿带中金属矿床地质成矿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与境外南天山成矿带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 ,进而明确了境内外成矿的差异性 ,指出该区的主攻... 文章依据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含矿岩石建造、成矿时代和主要矿种 ,在简要论述中国西南天山成矿带中金属矿床地质成矿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与境外南天山成矿带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 ,进而明确了境内外成矿的差异性 ,指出该区的主攻矿种及其主攻矿床类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规律 地质学 金属矿床 对比
下载PDF
西南天山乌拉根铅锌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15
作者 韩凤彬 陈正乐 +5 位作者 刘增仁 陈柏林 崔玲玲 丁文君 蒋荣宝 李丽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1-602,共12页
乌拉根铅锌矿床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喀什凹陷中,含矿岩石为一套中-新生代砂砾岩,矿区伴随铅锌矿化普遍产出大量油气残留物、干沥青等有机质。文章通过有机碳、硫、氯仿沥青"A"及其族组成和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等有机地球化... 乌拉根铅锌矿床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喀什凹陷中,含矿岩石为一套中-新生代砂砾岩,矿区伴随铅锌矿化普遍产出大量油气残留物、干沥青等有机质。文章通过有机碳、硫、氯仿沥青"A"及其族组成和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等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乌拉根铅锌矿的有机质进行测试分析,进而探讨了有机质在铅锌矿床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测试结果显示,乌拉根矿区铅锌的有机碳、硫含量均较高,表明其铅锌的成矿作用与油气的还原作用关系密切,铅锌等成矿元素是在还原状态下沉淀富集的。矿区有机质的氯仿沥青"A"变化不大(0·004%~0·025%)。A的族组分中,总烃平均为46·22%,"非烃+沥青质"平均为53·77%,饱和烃/芳香烃平均为9·59,具I型有机母质特征。饱和烃气相色谱参数特征分析显示,有机质以海相为主,母质来源以藻类为主。矿区样品中,Pr/Ph为0·41~1·84,平均为1·04,说明有机质是处在还原环境中的;OEP为0·75~1·07,平均为0·92,显示了有机质高成熟的特征;CPI为1·03~1·30,平均为1·16,指示热演化程度较高。综合野外证据和测试结果,表明油气活动参与了乌拉根铅锌矿床的成矿作用,油气还原是成矿金属元素富集沉淀成矿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有机地球化学 铅锌矿床 乌拉根 西南天山
下载PDF
塔西南山前晚新生代构造生长地层与变形时代 被引量:43
16
作者 刘胜 汪新 +1 位作者 伍秀芳 邱斌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4-28,共5页
通过野外观测和二维地震测线研究发现 ,帕米尔 西昆仑山 西南天山山前发育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通过确定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的层位 ,结合磁性地层年代学资料 ,初步判定西南天山山前阿图什背斜、喀什背斜开始变形的时间在距今 1 0 ... 通过野外观测和二维地震测线研究发现 ,帕米尔 西昆仑山 西南天山山前发育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通过确定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的层位 ,结合磁性地层年代学资料 ,初步判定西南天山山前阿图什背斜、喀什背斜开始变形的时间在距今 1 0 7Ma以内 ,帕米尔北麓乌泊尔断层变形时代为晚更新世 ,西昆仑山北麓苏盖特背斜形成于上新世 (距今 4 0Ma) ,英吉莎背斜形成于晚更新世 (距今在 1 0Ma以内 ) ,阿克陶背斜形成于更新世末期 ,柯克亚背斜、固满背斜形成于晚上新世—早更新世 (距今 2 14~ 1 8Ma)。由此推断 ,帕米尔 西昆仑 西南天山山前变形发生在上新世—第四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山前 生长地层 变形时代 磁性地层 晚新生代
下载PDF
新疆欧西达坂花岗质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LA-ICP-MS定年:西南天山古生代洋盆俯冲作用过程的启示 被引量:28
17
作者 王超 罗金海 +2 位作者 车自成 刘良 张敬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2-283,共12页
本文对出露于南天山南缘断裂带的欧西达坂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重点讨论了其岩石成因、源区性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组成,并且显示了强烈的后期变形特征。L... 本文对出露于南天山南缘断裂带的欧西达坂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重点讨论了其岩石成因、源区性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组成,并且显示了强烈的后期变形特征。LA-ICP-MS微区定年获得了两组年龄:421±3Ma,273±2Ma,前者为二长花岗岩结晶年龄,而后者则代表了南天山后碰撞伸展走滑作用的时代。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二长花岗岩的SiO2含量介于65.16%~75.50%之间,Mg#值低(0.23~0.41),A/CNK=0.86~1.15,为过铝-强过铝质,钙碱-高钾钙碱系列花岗岩;(La/Yb)N为4.40~6.32,δEu=0.58~0.77。与二长花岗岩相比,石英闪长岩的SiO2含量较低(55.46%~58.29%),相对富钛、钙、铁、铝和MgO等;铝饱和指数A/CNK=0.88~1.04,Mg#值高(0.45~0.50),为钙碱性系列。二长花岗岩的(La/Yb)N为7.84~9.48,δEu=0.52~0.78。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样品均明显富集Rb、Ba、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而二长花岗岩表现为更加亏损Nb、Ta、P、Ti等元素,并具有明显的Sr负异常。该岩体高的Al2O3、La/Nb、Th/Ta值和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中Nb-Ti的负异常说明该套岩石形成于板块边缘环境或来自岛弧环境下的陆壳源区。石英闪长岩可能来源于镁铁质岩浆底侵导致的下地壳部分熔融,二长花岗岩可能是来自于中下地壳的无水熔融。欧西达坂岩体体现了南天山洋早古生代向南短暂而局部的平坦的低角度板片俯冲。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推测在早古生代南天山洋可能存在双向俯冲,从而形成同一洋盆中的蛇绿岩在南天山南北两侧的就位;而在晚古生代南天山洋一直向北俯冲,具有长期、多阶段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弧花岗质岩石 LA-ICP-MS锆石定年 欧西达坂 南天山
下载PDF
新疆霍什布拉克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张志斌 叶霖 +4 位作者 李文铅 李朝阳 高珍权 李建峰 徐力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5-217,共13页
新疆霍什布拉克铅锌矿床的矿体和含矿地层的产状一致,主矿体的矿石具有条带状、纹层状构造,矿石中大量发育霉球状、管状和环带状生物结构,显示出层控、热水沉积成因的特点。含矿地层和矿石样品的主量元素PER图解显示含矿碳酸盐岩以含石... 新疆霍什布拉克铅锌矿床的矿体和含矿地层的产状一致,主矿体的矿石具有条带状、纹层状构造,矿石中大量发育霉球状、管状和环带状生物结构,显示出层控、热水沉积成因的特点。含矿地层和矿石样品的主量元素PER图解显示含矿碳酸盐岩以含石膏的灰岩为主,围岩的白云岩化微弱,矿化与硅化关系密切。矿石、含矿碳酸盐岩和页岩、粉砂质灰岩和泥质粉砂岩等碎屑岩具有各自鲜明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上层矿体矿石中较强的富集过渡族元素Ti、V、Cr、Mn、Co、Ni、非活动性元素Zr、Hf及大离子亲石元素Sr和Pb,亏损活动性元素Na、K、Rb、Ba和非活动性元素Nb、Th。其围岩重结晶泥晶灰岩富集Ti、Mn、Ni、Sr和Pb,亏损Na、K、V、Fe、Rb、Ba、Zr、Hf、Nb和Th。下层矿体的围岩页岩和泥质、粉砂质灰岩样品的微量元素分布在平均上地壳线附近,部分样品较明显的富集Ti、V、Cr、Mn、Co、Ni、Rb、Y、Zr和Hf,亏损Na、Fe、Sr、Nb。上层矿体矿石和下层矿体围岩中的部分碎屑岩富集强亲岩浆元素Cr、Co、Ni,且上层矿体矿石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具有强的正Eu异常,部分下层矿体围岩具有较明显的正Eu异常。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矿床属于热水沉积矿床中的SEDEX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霍什布拉克铅锌矿床 热水沉积矿床 矿床地质 矿床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中亚地区中、南天山造山带构造演化及成矿背景分析 被引量:40
19
作者 左国朝 刘义科 +1 位作者 张招崇 黄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4,共14页
横贯中亚地区的中、南天山造山带,在元古宙末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时,先后以中天山南缘断裂为主线分裂出被洋区围限的众多大小不一的地块群。斜贯全区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在古生代演化过程中具有转换断层性质,明显控制了南天山东西两... 横贯中亚地区的中、南天山造山带,在元古宙末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时,先后以中天山南缘断裂为主线分裂出被洋区围限的众多大小不一的地块群。斜贯全区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在古生代演化过程中具有转换断层性质,明显控制了南天山东西两侧的构造演化及成矿过程的差异性发展。中天山微板块北缘发育寒武纪—奥陶纪古洋盆,其南缘西段由寒武纪到中泥盆世经历两次扩张,形成多岛洋的构造格局,其中志留纪洋区被动陆缘上的碳硅质砂页岩建造成为金矿床的最佳赋存层位;东段洋区从震旦纪开始扩张,直到晚泥盆世闭合,晚石炭世南天山东西两侧在造山构造极性上发生西段由南向北、而东段由北向南呈相反方向逆掩推覆的造山过程,同时伴有碰撞型花岗岩浆活动,形成了钨、锡、铌-钽、钼、铜、铅锌等多金属矿床。晚二叠世—三叠纪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以右旋走滑运动为特征,伴随有后碰撞型花岗岩浆活动,从而为汞锑成矿带的生成奠定了基础。侏罗纪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进入走滑拉分期。新生代印度板块向北推挤,致使南天山发生挤压缩短而强烈抬升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成矿背景 多岛洋 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 西南天山造山带
下载PDF
柯坪塔格断裂西段古地震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闵伟 宋方敏 +1 位作者 韩竹军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4-244,共11页
柯坪塔格断裂位于西南天山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的最前缘,以皮羌断裂为界分成东西两段。在柯坪塔格断裂西段开挖了6个规模较大的探槽,6个探槽都揭露出断层,但其中3个探槽的古地震事件不清晰,另外3个探槽有古地震遗迹。通过分析研究,共... 柯坪塔格断裂位于西南天山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的最前缘,以皮羌断裂为界分成东西两段。在柯坪塔格断裂西段开挖了6个规模较大的探槽,6个探槽都揭露出断层,但其中3个探槽的古地震事件不清晰,另外3个探槽有古地震遗迹。通过分析研究,共确定了全新世以来的4次古地震事件:第1次古地震事件发生于距今约12ka,第2次事件发生于距今约8.6ka,第3次事件大致发生于距今约5ka,第4次事件发生于距今(1.73±0.15)ka以来,很可能是1961年西克尔6.8级地震。这4次古地震事件具有约3—5ka的准周期重复特征。天山南麓有5—6排推覆体,每排推覆体的前缘都发育活动逆断裂,它们向下收敛于寒武系底部的滑脱面,因此,天山南麓的地震破裂非常复杂,这4次古地震事件的震级、发震构造等问题都有待于今后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柯坪塔格断裂 西南天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