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ribution of external forcing to summer precipitation trends ove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Southwest China
1
作者 Yuying Xiang Tao Wang +1 位作者 Hongna Xu Huijun Wa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3年第5期29-34,共6页
在过去的60年中,全球气候经历了快速变暖和短暂的变暖停滞,而中国的区域降水也经历了多样而复杂的变化.本文分析了1961年至2014年外强迫因子对青藏高原和中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趋势的影响.观测数据显示,青藏高原的夏季降水呈增加趋势,而... 在过去的60年中,全球气候经历了快速变暖和短暂的变暖停滞,而中国的区域降水也经历了多样而复杂的变化.本文分析了1961年至2014年外强迫因子对青藏高原和中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趋势的影响.观测数据显示,青藏高原的夏季降水呈增加趋势,而中国西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呈减少趋势,这两个相邻地区的夏季降水变化趋势相反.利用CMIP6数据,本文研究了不同外强迫因子对两个区域夏季降水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气体对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增加具有显著影响,而气溶胶在中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减少中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青藏高原 中国西南 CMIP6 外强迫因子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侧九龙夏季非降水云的观测特征
2
作者 徐桂荣 王晓芳 +3 位作者 万蓉 李平 李雨生 王俊超 《暴雨灾害》 2024年第2期135-145,共11页
青藏高原东侧九龙地区是西南涡多发区,利用该地区新型探测设备开展云探测,有助于增强对西南涡多发区云特征的认识。利用2018—2019年6—8月九龙站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非降水云的出现率、液态水路径及过冷水路径的观测... 青藏高原东侧九龙地区是西南涡多发区,利用该地区新型探测设备开展云探测,有助于增强对西南涡多发区云特征的认识。利用2018—2019年6—8月九龙站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非降水云的出现率、液态水路径及过冷水路径的观测特征。结果表明:九龙夏季非降水云出现率月均值在67%~82%之间,以低云和中云为主,高云较少;低云出现率表现为白天低、夜间高,而中云和高云则相反;云出现率的垂直分布表现为单峰形态,在约2km高度存在云出现率峰值8.1%;受大气热力层结日变化影响,云出现率的单峰垂直分布呈现日夜差异。另外,九龙夏季非降水云的液态水路径均值为0.433kg·m^(-2),其中低云、中云、高云的液态水路径均值分别为0.665、0.240、0.102kg·m^(-2);低云的液态水路径日变化特征与其出现率相似,而中云和高云的液态水路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此外,九龙夏季非降水云中冷云的过冷水路径均值为0.154kg·m^(-2),其中低云、中云、高云的过冷水路径均值分别为0.065、0.166、0.102kg·m^(-2);总体上过冷水路径在液态水路径中的占比约为34.3%~38.8%,过冷水路径占比随云的高度而增大,这使得中云和高云的过冷水路径日变化与其液态水路径相似。与同纬度华中地区相比,九龙夏季非降水云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这与两地之间的大气水汽特征差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西南涡 非降水云 云出现率 液态水路径 过冷水路径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攀枝花市降水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3
作者 李永军 卢萍 《暴雨灾害》 2024年第1期101-109,共9页
为更好地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形复杂区降水特征及其成因,利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攀枝花市2015—2020年72个国家、区域气象观测站资料和欧洲中心0.25°×0.25°分辨率的ERA5再分析资料,对攀枝花降水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 为更好地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形复杂区降水特征及其成因,利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攀枝花市2015—2020年72个国家、区域气象观测站资料和欧洲中心0.25°×0.25°分辨率的ERA5再分析资料,对攀枝花降水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攀枝花降水具有地形作用突出、北多南少的特点,降水日数是造成降水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2)攀枝花夜雨特征显著,呈单峰型,降水峰值出现在03时(北京时),因攀枝花位于干热河谷区,日间湿度小、夜间湿度大,夜间较饱和的大气更容易凝结,触发降水,湿度的日变化是攀枝花易发生夜雨的原因之一。(3)攀枝花干湿季分明,6—10月为攀枝花湿季,11月至次年5月为攀枝花干季,6月和10月是干湿转换的过渡期。6月孟加拉湾西南季风爆发,攀枝花雨季开始,干季逐渐结束;10月干燥的高原南支西风气流加强,雨季趋于结束,干季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水特征 南亚高压 西南季风 南支绕流
下载PDF
藏西南高海拔地区青稞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1
4
作者 洛桑次仁 巴桑玉珍 +1 位作者 顿珠加布 旺姆 《农业展望》 2023年第7期87-91,共5页
藏西南频繁的干旱和短期的强降雨使农业条件成为问题,使具有抗寒、抗旱、耐瘠薄等特点的青稞(裸大麦)成为该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因而青稞产业在该地区农业经济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基于项目组2018—2020年在藏西南高海拔典型代表区... 藏西南频繁的干旱和短期的强降雨使农业条件成为问题,使具有抗寒、抗旱、耐瘠薄等特点的青稞(裸大麦)成为该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因而青稞产业在该地区农业经济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基于项目组2018—2020年在藏西南高海拔典型代表区——聂拉木县琐作乡实施的“高海拔边境地区青稞绿色增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及在该地区进一步实施的“西藏高海拔地区青稞优良品种示范与推广”项目相关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藏西南高海拔地区青稞产业发展实际,梳理当前藏西南青稞产业发展状况,指出了当前藏西南高海拔地区青稞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发展制约因素,并以藏西南地区青稞产业协调发展为目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西南 青稞产业 高海拔地区 品种
下载PDF
西藏西南部拉昂错地幔橄榄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5
5
作者 徐德明 黄圭成 雷义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3,共13页
拉昂错蛇绿岩位于西藏西南部雅鲁藏布缝合带(YZSZ)的西段,由地幔橄榄岩和侵入其中的基性岩墙组成。拉昂错地幔橄榄岩普遍发育碎斑结构及熔体注入和交代结构,尖晶石的Cr^#值具有较广泛的变化(0.32~0.70),大多数样品富集LREE并... 拉昂错蛇绿岩位于西藏西南部雅鲁藏布缝合带(YZSZ)的西段,由地幔橄榄岩和侵入其中的基性岩墙组成。拉昂错地幔橄榄岩普遍发育碎斑结构及熔体注入和交代结构,尖晶石的Cr^#值具有较广泛的变化(0.32~0.70),大多数样品富集LREE并伴随HFSE的明显增加,少数亏损LREE,前者部分熔融程度为15%~23%,后者为10%左右,这表明它们并不是地幔单阶段部分熔融的残余物,而是MORB型亏损橄榄岩在俯冲过程中再度部分熔融后熔体与残余地幔相互作用的产物,由于熔体不同程度的混合与交代,形成了各种再饱满程度不同的橄榄岩。对拉昂错地幔橄榄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为探讨YZSZ蛇绿岩带所代表的特提斯洋盆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橄榄岩 地球化学 地幔熔融 熔体/地幔相互作用 西藏西南部拉昂错
下载PDF
对滇藏铁路三江段工程地质问题的深化认识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加桂 张永双 +1 位作者 曲永新 曹鹤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81-789,共9页
滇藏铁路三江段东起云南省丽江城,西至西藏自治区八宿县城,是铁路建设最艰难的地段,特别是工程地质问题纷繁复杂。通过作者近几年来的工作,取得了对该区基础地质问题的一些新认识,据此从根本上来认识铁路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三江... 滇藏铁路三江段东起云南省丽江城,西至西藏自治区八宿县城,是铁路建设最艰难的地段,特别是工程地质问题纷繁复杂。通过作者近几年来的工作,取得了对该区基础地质问题的一些新认识,据此从根本上来认识铁路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三江地区广泛分布的地层岩性是古生界灰岩和中生界砂质泥岩,灰岩往往呈岛状被中生界砂质泥岩所围陷,以及燕山晚期岩浆岩。地震与活动断裂关系不密切,调查中未见区域性大断裂迹象。综合分析三江段存在的深层次铁路工程地质问题有:灰岩区岩溶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碎屑岩区易溶盐析出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坐滑体内工程地质问题、地震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高地温区工程地质问题和劈理化带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各类工程地质问题之间相互联系。工程地质问题严重的地段有玉龙县拉市海至香格里拉县虎跳镇街段、德钦县白马雪山段、德钦县梅里雪山段和八宿县冷曲段,对这些地段的工程地质问题应开展深入研究并采取工程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隧道变形 滑坡 塌陷 滇藏铁路 西南三江
下载PDF
历史视角下的向西开放与西南地区对南亚的通道建设 被引量:3
7
作者 李青 《区域经济评论》 2015年第4期91-95,共5页
我国沿边地区自古就与邻国进行商品往来、文化交流,在长期历史交往中形成了许多对外通道,它们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向西开放、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完善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对外开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阶段的重要特征,将... 我国沿边地区自古就与邻国进行商品往来、文化交流,在长期历史交往中形成了许多对外通道,它们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向西开放、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完善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对外开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阶段的重要特征,将为沿边地区带来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回顾边境地区对外通道和对外交往情况,有助于认识其在向西开放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其作为对外开放前沿的功能。在沿边开放中,南亚通道的建设相对薄弱,特别是毗邻南亚、占全国边境线总长近1/4的西藏,构建与邻国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对南亚现代化的通道尤为重要,需要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西开放 西南地区 西藏 南亚通道
下载PDF
藏西南某地金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找矿预测 被引量:3
8
作者 毛大发 刘长生 《江西地质》 2000年第4期287-291,共5页
本文对藏西南某地金的异常地球化学特征作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 ,对区内的找金远景作了初步评价 ,为今后在区内找矿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金异常 找矿预测 金矿床 西藏
下载PDF
康藏与西南:近代以来西南边疆的区域重构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轲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3-149,共7页
近代的内边分野格局造就了我国特殊的"内方区"观念。在内方区观念的干扰下,康、藏经常被看做是西部边疆、西北边疆的组成部分,而早期的"西南"或"西南边疆"一般不包括康、藏在内。1930年代以来,受到抗战... 近代的内边分野格局造就了我国特殊的"内方区"观念。在内方区观念的干扰下,康、藏经常被看做是西部边疆、西北边疆的组成部分,而早期的"西南"或"西南边疆"一般不包括康、藏在内。1930年代以来,受到抗战地域格局的影响,康、藏越来越被看做是"西南"和"西南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张其昀等学者提出的区划思路,明确体现出"西南边疆"的重构态势。近代以来西南边疆的区域重构历程,体现出地域格局主导下的区划内涵变化,亦即"经济第一"还是"国防优先"区划原则在不同阶段下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藏 西南 西南边疆 内边分野 内方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积雪异常与西南地区春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1
10
作者 胡豪然 《干旱气象》 2016年第3期423-430,493,共9页
选取1961/1962—2011/2012年青藏高原东部积雪和西南地区降水的测站资料,应用奇异值分解方法,结合相关分析和统计检验,分析前期积雪与春季降水的关系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12月、1月积雪对西南地区西南部春季降... 选取1961/1962—2011/2012年青藏高原东部积雪和西南地区降水的测站资料,应用奇异值分解方法,结合相关分析和统计检验,分析前期积雪与春季降水的关系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12月、1月积雪对西南地区西南部春季降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积雪影响关键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青南高原东南部、川西高原西北部和东部的藏东峡谷,分别以班玛、石渠、丁青为中心;春季降水以正响应为主,显著区域覆盖西南地区除滇西北和滇西南以外的整个西南部,以会理、华坪为中心的川滇交界周边地区最为突出;近50 a来,青藏高原东部关键区前期积雪异常与西南地区西南部春季降水间的关系始终保持正相关且表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根据滑动相关结果可分为3个阶段,各阶段之间的过渡均以气候突变的形式完成,1961—1984年相关低于95%置信水平,1985—1995年相关高于99%置信水平,1996—2011年相关介于95%与99%置信水平之间;两者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与高原东部冬季积雪的年代际变化基本一致,即高相关阶段对应积雪偏多期,反之亦然;近年来,两者间的相关稳定保持在95%的置信水平以上,较前一阶段略有下降,但仍可作为预测西南地区西南部春季降水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异常 西南地区 春季降水
下载PDF
近几十年青藏高原热源影响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余莲 封彩云 +1 位作者 李小兰 崔洋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5年第4期91-95,共5页
本文对近几十年关于青藏高原热源、西南地区降水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影响研究进行了回顾。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热源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季节性和时间阶段性。不同来源和时间长度的资料,对热源计算结果有一定影响,但对于夏季热源的... 本文对近几十年关于青藏高原热源、西南地区降水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影响研究进行了回顾。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热源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季节性和时间阶段性。不同来源和时间长度的资料,对热源计算结果有一定影响,但对于夏季热源的结论都比较一致。2)西南川渝地区的降水,在川西高原、云南中部以北高海拔地区年总降水量呈明显增加趋势,而在四川盆地、贵州东部丘陵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降水的减少和增加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区域性和季节性变化明显。3)青藏高原热源与西南地区降水之间有明显的关联。但对于不同热源区对于西南地区降水的影响研究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源 西南夏季降水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年代际尺度的拉尼娜事件对中国西南地区冬季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袁媛 申乐琳 晏红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9-185,共17页
本文利用多种资料并基于统计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1970—2019年期间的拉尼娜事件与我国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冬季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拉尼娜事件对西南地区冬季气温的影响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70—1996年期间的拉尼娜年冬... 本文利用多种资料并基于统计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1970—2019年期间的拉尼娜事件与我国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冬季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拉尼娜事件对西南地区冬季气温的影响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70—1996年期间的拉尼娜年冬季西南地区气温均偏低,并表现为“冷干型”特征;而1997—2019年期间的拉尼娜年冬季西南地区则可能为“冷湿型”或“暖干型”.进一步分析发现青藏高原500 hPa高度场是拉尼娜事件影响西南地区冬季气温的重要桥梁,并且高原高度场明显滞后热带海温异常,其与赤道中太平洋海温的正相关关系表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1970—1996年期间,高原高度场与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显著正相关,这期间的拉尼娜事件会导致高原高度场偏低,配合蒙古气旋偏强、冷空气以偏西北路径南下影响西南地区,从而共同导致该地区冬季气温偏低.而在1997—2019年期间,高原高度场与热带海温相互独立,只有强度较强且冷海温范围较大的拉尼娜事件才会导致高原高度场偏低,进而西南冬季低温;而较弱的拉尼娜事件对高原高度场影响不明显,在这些年冬季,高原高度场偏高,冷空气不易南下影响我国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冬季气温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 西南地区 拉尼娜 青藏高原高度场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侧MCC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薛春芳 侯建忠 +2 位作者 陈小婷 井宇 薛荣 《干旱气象》 2017年第2期214-224,共11页
从卫星云图、环流形势、水汽输送和冷平流作用等方面出发,对2000—2015年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侧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进行综合分析,寻求该区域MCC特征,以有效提高该地区此类天气的预报、预警及防灾减灾服务能力。结果表明,2000—2015... 从卫星云图、环流形势、水汽输送和冷平流作用等方面出发,对2000—2015年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侧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进行综合分析,寻求该区域MCC特征,以有效提高该地区此类天气的预报、预警及防灾减灾服务能力。结果表明,2000—2015年,青藏高原东北侧MCC出现在秦岭南侧的占66%,多形成于后半夜;秦岭北侧的占34%,基本发生于傍晚至凌晨。MCC多出现在200 h Pa南亚高压反气旋的东北侧;对流层中低层,甘南、四川东部地区有低涡或切变配合;地面上,四川东部及陕南多为稳定少动的热低压控制。MCC发生时,南亚高压、低涡或切变相应东移,地面热低压北移,其北侧的冷高压同步南压明显。秦岭南侧的MCC多以对流单体发展或对流云团合并加强形成,此类MCC北伸、东移特征明显;秦岭北侧的MCC多为冷锋云系前部暖区的对流云团发展形成,该类MCC东移特征明显。青藏高原东北侧MCC的强降水往往出现在TBB梯度最大一侧,最大小时降雨量与TBB最低时段匹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侧 MCC 合成分析 西南涡(武都涡) 高空反气旋环流 地面冷锋或冷平流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与西南亚地区野生二棱大麦性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得泉 《大麦科学》 2002年第2期1-5,共5页
比较研究了青藏高原和西南亚地区野生二棱大麦的生活型、形态性状、变种性状、特性性状、经济性状。结果表明 :在生活型、碎穗、三联小穗颖型、小穗轴毛长、侧小穗柄、护颖、芒型和芒性等性状上 ,它们基本相同。结合他人有关染色体和核... 比较研究了青藏高原和西南亚地区野生二棱大麦的生活型、形态性状、变种性状、特性性状、经济性状。结果表明 :在生活型、碎穗、三联小穗颖型、小穗轴毛长、侧小穗柄、护颖、芒型和芒性等性状上 ,它们基本相同。结合他人有关染色体和核型等有关报道 ,认为它们可能起源于共同祖先 ,即有真正野生群落的原始野生二棱大麦。然而 ,两个地区生态环境迥然有异 ,导致它们在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 12个性状上 ,存在着明显的生态型或变种间的差异。研究结果对研究大麦的起源与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西南亚地区 野生二棱大麦 变种性状 形态性状 经济性状
下载PDF
南亚夏季西南季风成因的数值试验研究
15
作者 刘晓东 蒋理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2期112-116,共5页
本文利用一个有限区域的大气环流格点模式研究了南亚夏季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一系列数值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1)大尺度地形的热力作用在西南季风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而其动力作用的贡献甚小.3000米以上青藏高原的热力影响对高... 本文利用一个有限区域的大气环流格点模式研究了南亚夏季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一系列数值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1)大尺度地形的热力作用在西南季风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而其动力作用的贡献甚小.3000米以上青藏高原的热力影响对高原附近1000公里以内西南季风形成的作用更为重要.(2)索马里急流对南亚15°N 以北西南季风的形成作用不大,且西南季风的强弱也与索马里急流的存在及强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季风 数值模式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远谋与近虑的兼容——对“驱准保藏”前后清朝西南边政决策调整的透视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国君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7-155,共9页
中国西南地区地连西北,东接中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康乾时期,这一地区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交织,叛服无常,成了清朝内陆国防的隐忧。但由于国内政局未稳、边疆亦复多事,使得清前期西南施政决策经历了由康熙时期的"绥抚"之策,到... 中国西南地区地连西北,东接中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康乾时期,这一地区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交织,叛服无常,成了清朝内陆国防的隐忧。但由于国内政局未稳、边疆亦复多事,使得清前期西南施政决策经历了由康熙时期的"绥抚"之策,到雍乾时期大力推行政治军事改革的调整过程。这一决策调整最终为西南边防的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漠西蒙古 驱准保藏 土司制度
下载PDF
我国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对前期青藏高原热力作用的响应 被引量:3
17
作者 龙园 严锐 +2 位作者 任倩 张润琼 孙翔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9年第4期10-16,共7页
利用我国西南地区97个国家地面基准观测站的逐日观测资料、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PCC)月平均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由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Tibetan Plateau surface heatinganomaly index,简称TPSHAI)所... 利用我国西南地区97个国家地面基准观测站的逐日观测资料、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PCC)月平均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由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Tibetan Plateau surface heatinganomaly index,简称TPSHAI)所表征的青藏高原热力作用与当年西南地区春季降水之间存在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月份的TPSHAI在2001年以前呈逐年减弱的趋势,近几年又开始出现显著增强。当1月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异常偏高(低),即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异常偏强(弱)时,在后期春季的青藏高原南侧副热带低层大气和西北太平洋上激发出异常反气旋和异常气旋式环流,使得西南地区的南部与北部处在不同垂直运动及水汽输送的环流背景之下,加上对流层高层西风带中欧亚地区的Rossby波列传播引起的东亚大槽异常偏东、南支槽活动异常偏北的影响,西南地区的春季降水容易出现东北部异常偏多(少),而在广大的中部以西以南地区异常偏少(多)的分布特征。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春季降水 青藏高原 环流异常
下载PDF
一次西南低涡影响下的川渝地区暴雨个例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高松 陈贵川 +3 位作者 吴钲 杜钦 赵磊 呼延李豆 《干旱气象》 2019年第4期597-612,共1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以及雷达资料对2015年8月16—18日影响川渝地区的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亚洲中高纬和低纬相对稳定的环流背景下,两次高原涡东移、两次冷空气南下侵入四川盆地共同促进了...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以及雷达资料对2015年8月16—18日影响川渝地区的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亚洲中高纬和低纬相对稳定的环流背景下,两次高原涡东移、两次冷空气南下侵入四川盆地共同促进了西南低涡生成发展,造成此次大暴雨过程。西南低涡“初生形成”阶段,地面热低压东北侧有冷锋侵入,中心偏北形成暖锋,低涡近于正压;“稳定持续发展”阶段,冷锋南段移至地面热低压南侧,北段与暖锋结合形成准静止锋,低涡斜压性明显且呈近圆形,持续性暴雨主要出现在西南低涡的暖切变线附近和冷槽东侧;“东移变形减弱”阶段,冷空气第二次侵入,冷锋持续增强,西南低涡东移变形减弱。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充沛的水汽输送以及不稳定能量的累积为西南低涡的加深、发展和强降水的维持提供了重要条件。西南低涡暖切变线和南侧冷槽附近发展起来的对流云团是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强降水主要发生在云团上风方TBB梯度相对较大的区域。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局地环流有低空急流和低空辐合线或切变线配合,雷达体积速度处理(velocity volume processing,VVP)法反演的风矢图可更直观地判断风向风速、天气系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判识辐合线或切变线,低空辐合线或切变线的演变以及低空急流的强度和移向对强降水天气产生的动力条件、维持时间和回波外推预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高原涡 强降水 对流云团 VVP风场反演
下载PDF
2000年以来西南低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海文 毛江南 杨朝虹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6-344,共9页
西南低涡是形成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南侧的一种α中尺度涡旋,是导致中国夏半年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文中简要回顾了2000年以来有关西南低涡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西南低涡的人工智能识别、西南低涡频数的长期变化及其气候学特征、西... 西南低涡是形成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南侧的一种α中尺度涡旋,是导致中国夏半年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文中简要回顾了2000年以来有关西南低涡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西南低涡的人工智能识别、西南低涡频数的长期变化及其气候学特征、西南低涡的集合预报、双核西南低涡的首次发现等。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该研究领域需要深入探讨的若干问题,包括西南低涡频数变化的外强迫因素,青藏高原特殊地形导致的地形Rossby波、重力波与西南低涡之间的相互关系,双核西南低涡的形成机制以及双核西南低涡与经典西南低涡形成机制的差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双核西南低涡 青藏高原 回顾与展望
下载PDF
藏西南仲巴—带古人类活动遗迹的发现与研究
20
作者 张振利 李广栋 +5 位作者 孙肖 张计东 刘洪章 专少鹏 李先 魏文通 《贵州地质》 2006年第1期12-19,共8页
于2000-2005年在藏西南地区进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先后发现了古人类活动遗迹点13处,共采集到各类石器、古陶片、骨片等1697件,为雪域高原古人类发展演化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经研究认为,主要为中石器文化时代的产物,部分有... 于2000-2005年在藏西南地区进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先后发现了古人类活动遗迹点13处,共采集到各类石器、古陶片、骨片等1697件,为雪域高原古人类发展演化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经研究认为,主要为中石器文化时代的产物,部分有新石器文化的叠加,仅个别为旧石器文化时代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西南仲巴一带 古人类活动遗迹 石器 古陶片 骨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