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来凤革勒车地区铅锌-萤石矿流体包裹体与C-H-O-S-Pb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
作者 罗华 郭盼 +4 位作者 刘力 潘龙克 段先锋 毛启曦 廖明芳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50,共12页
鄂西南地区铅锌矿化分布广泛,但至今未发现大型矿床,对成矿系统的研究亦存在不足。对来凤革勒车地区铅锌-萤石矿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及C-H-O-S-Pb同位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区内萤石、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37~170℃之间... 鄂西南地区铅锌矿化分布广泛,但至今未发现大型矿床,对成矿系统的研究亦存在不足。对来凤革勒车地区铅锌-萤石矿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及C-H-O-S-Pb同位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区内萤石、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37~170℃之间,盐度变化范围为11.46%~16.89%,属低温度、中低盐度NaCl-H_(2)O体系流体,主要来源可能为含沉积硫酸盐(海相沉积物)的岩石建造变质脱水;δ^(34)S值介于9.5‰~11.8‰之间,均值为10.92‰;^(206)Pb/^(204)Pb<18.20,^(207)Pb/^(204)Pb>15.60,^(208)Pb/^(204)Pb<39.00,铅同位素具有比值变化小,具有高μ和高ω的特征。硫源和铅源均主要来自于上地壳古生代沉积盆地奥陶纪和寒武纪容矿地层,同生沉积成岩后生中低温热液改造作用是革勒车地区铅锌-萤石矿床的主导成因类型。与鄂湘西扬子地台区典型铅锌矿床进行对比发现,它们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同时在成矿流体、古生代沉积环境、构造背景3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铅锌 萤石 物质来源 鄂西南 流体包裹体
下载PDF
星斗山天然次生林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动态
2
作者 何江 徐来仙 艾训儒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82,共12页
[目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特有的天然林类型,作为亚热带山地的主要植被类型。探讨典型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动态变化,阐明短期群落发展中优势种的适应能力、种间关系和变化规律,为亚热带地区生物资... [目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特有的天然林类型,作为亚热带山地的主要植被类型。探讨典型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动态变化,阐明短期群落发展中优势种的适应能力、种间关系和变化规律,为亚热带地区生物资源保护、恢复和森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结合2013年和2018年的两次固定样地(48个)调查监测数据,对比分析重要值排名前10名的优势种(重要值大于2%)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方差比率法、χ^(2)检验、联结系数、Jaccard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动态变化。[结果](1)2013年和2018年物种组成变化较小,物种株数、科属种数减少;重要值排名前10名的优势种仅1名物种发生变动。(2)两次调查结果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以0.2~0.5之间为主,种对数随群落发展而增加,大部分物种对生境需求具有一定相似性、互补性。随着群落发展,多数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逐渐降低、生态位宽度逐渐变窄、利用资源能力逐渐减弱。(3)5年间,重要值排序与生态位宽度排序并不完全相同,群落资源未被完全充分利用。水榆花楸和翅柃一直占据优势地位,与其他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呈现稳定或增加趋势。(4)两次调查中优势种的总体联结性均为显著正关联,χ^(2)检验、联结系数、Jaccard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结果基本一致:正关联种对数大于负关联种对数,极显著或显著正关联种对数比极显著或显著负关联种对数多,不显著关联种对数也占有重要比例。随着群落发展,总体联结性的显著正关联逐渐增强,正相关对数和正负比值逐渐增加,负相关对数逐渐减少。[结论]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处于自然演替的早期至中期阶段,种间联结松散、不紧密,水榆花楸和翅柃竞争力强,长蕊杜鹃、多脉青冈和包果柯常绿树种对环境资源利用能力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鄂西南 重要值 生态位 种间联结性 次生林 动态
下载PDF
鄂渝交界区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表征及其成因研究——以檐下空间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胡倩雯 陈斯亮 《华中建筑》 2023年第12期132-138,共7页
在多元文化影响背景下,同为土家族聚居区的鄂西南与渝东南交界区的传统民居呈现出整体相似但局部不同的特征。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比较分析渝鄂交界区传统民居,并聚焦建筑檐下空间,发现该空间在功能、尺度与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 在多元文化影响背景下,同为土家族聚居区的鄂西南与渝东南交界区的传统民居呈现出整体相似但局部不同的特征。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比较分析渝鄂交界区传统民居,并聚焦建筑檐下空间,发现该空间在功能、尺度与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进而尝试通过对气候、地理等要素的探讨,揭示其差异性产生的原因,以期为西南民族地区传统民居的表征认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南 渝东南 土家族 传统民居 檐下空间
下载PDF
从“小传统”到“大传统”:改土归流对鄂西南地区社会生活的影响
4
作者 黄柏权 范杨文灿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5-125,154,共12页
改土归流前,鄂西南地区在饮食习惯、宴饮礼俗、居住习惯、婚姻形态、基层社会组织、交往方式、信仰传统、思想教育等方面已形成特有的社会形态。改土归流后,中央政权实施一系列社会生活改良措施:一是更新农业生产理念,强调生产过程管理... 改土归流前,鄂西南地区在饮食习惯、宴饮礼俗、居住习惯、婚姻形态、基层社会组织、交往方式、信仰传统、思想教育等方面已形成特有的社会形态。改土归流后,中央政权实施一系列社会生活改良措施:一是更新农业生产理念,强调生产过程管理,鼓励开塘积肥,重视水利建设,积极开垦荒地;二是规范婚姻礼仪,严禁同姓为婚、姑舅表亲、童婚等,肃清悔婚和随意结亲行为,整顿女家外戚干涉婚嫁;三是倡导祭祀祖先,提倡在居室正中奉祀祖先木主,并由绅士阶层率先践行示范;四是严禁民间巫术活动,劝诫民众切勿参与巫术活动,肃清“罗神邪教之家”,依据清律严惩巫术活动组织者和责任人;五是普及礼义教育,遍设地方官学,提倡乡里义学。这些举措推动了地方生计农耕化、社会交往扩大化、社会生活礼法化、岁时节令一体化、祭祀活动多元化发展。这一社会变迁是主流“大传统”与地方“小传统”的互动过程,呈现出不同文化层次的动态交互关系,体现了王朝国家“大一统”观念的目标导向,促进了鄂西南社会生活整体面貌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全面融入更宏阔的历史进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活 大传统 小传统 改土归流 鄂西南地区
下载PDF
豫西南—鄂西北一带恐龙蛋化石演化序列与环境变迁 被引量:12
5
作者 方晓思 程政武 +4 位作者 张志军 庞其清 韩迎建 谢宏亮 李佩贤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7-110,共14页
中生代末期在秦岭大背斜的南翼发育了一系列北西-南东向构造凹陷,它们分别座落在河南的西峡-内乡、淅川、湖北的郧县一带,由北向南依次为:桑坪-夏馆盆地、西坪-赤眉盆地、淅川滔河盆地、郧县-郧西盆地。根据豫西南-鄂西北地区蛋化石地... 中生代末期在秦岭大背斜的南翼发育了一系列北西-南东向构造凹陷,它们分别座落在河南的西峡-内乡、淅川、湖北的郧县一带,由北向南依次为:桑坪-夏馆盆地、西坪-赤眉盆地、淅川滔河盆地、郧县-郧西盆地。根据豫西南-鄂西北地区蛋化石地层分布规律,可揭示出秦岭东端伏牛山南部地区白垩纪构造盆地是由北向南依次形成,盆地基底时代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变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化石 演化序列 白垩系 豫西南鄂西北
下载PDF
鄂西南民族地区民宿旅游发展现状、风险及对策探讨 被引量:67
6
作者 邓念梅 詹丽 黄进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4年第7期880-882,共3页
民宿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发展模式。鄂西南民族地区民宿旅游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但也有可能存在以下风险——产品雷同风险、低品质风险、品牌形成风险、环境退化风险和可持续发展风险,在延伸产业链条、错位发展、增加游客体验、产品有... 民宿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发展模式。鄂西南民族地区民宿旅游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但也有可能存在以下风险——产品雷同风险、低品质风险、品牌形成风险、环境退化风险和可持续发展风险,在延伸产业链条、错位发展、增加游客体验、产品有序开发和加强民宿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南民族地区 民宿旅游 发展风险 对策
下载PDF
鄂西南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白云岩化机制 被引量:6
7
作者 胡广成 鲍志东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6-102,共7页
鄂西南恩施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为碳酸盐岩沉积,发育石灰岩与白云岩的互层,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表明,嘉二段主要发育两种类型的白云岩,即泥晶-粉晶白云岩和砂屑白云岩。在沉积环境和岩石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微量元素、碳氧同位... 鄂西南恩施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为碳酸盐岩沉积,发育石灰岩与白云岩的互层,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表明,嘉二段主要发育两种类型的白云岩,即泥晶-粉晶白云岩和砂屑白云岩。在沉积环境和岩石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和阴极发光等技术,对白云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泥晶-粉晶白云岩发育有鸟眼构造、窗格构造和石膏假晶等暴露沉积特征,有序度低,白云石发红色光、紫红色光,与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有关;砂屑白云岩有序度高、Mn和Fe含量高、Na含量和Mn/Sr小,具有较负的δ18 O值和较正的δ13 C值,形成于受大气淡水影响的氧化环境,砂屑发紫红色光,与混合水白云岩化作用有关;同时,部分砂屑白云岩的Sr含量异常也揭示了其叠加了埋藏白云岩化作用,白云岩化流体来自其上覆和/或下伏泥晶-粉晶白云岩中的富Mg2+卤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化 下三叠统 嘉陵江组 微量元素 碳氧同位素 阴极发光 鄂西南
下载PDF
浅析鄂西南南华纪大塘坡期沉积盆地形成与划分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宏伟 刘海 +5 位作者 秦元奎 郭威 姚敬劬 范玖琳 陈梦杰 王腾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7年第5期521-525,共5页
近几年大塘坡式锰矿勘查在湘黔渝鄂地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中国锰矿的一种重要类型。鄂西南长阳、神农架、鹤峰等地均有南华系大塘坡式锰矿产出,均发育于南华纪含锰沉积盆地中。在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的背景下,华南地区形成南华系裂... 近几年大塘坡式锰矿勘查在湘黔渝鄂地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中国锰矿的一种重要类型。鄂西南长阳、神农架、鹤峰等地均有南华系大塘坡式锰矿产出,均发育于南华纪含锰沉积盆地中。在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的背景下,华南地区形成南华系裂谷盆地,在鄂西南形成了神长鹤次级裂谷,发育神农架、长阳、鹤峰3个断陷盆地,神农架、跑马坪、古城、杨树坳、黄家坪、走马岭等6个次级凹陷,次级凹陷为鄂西"大塘坡式"锰矿找矿潜力区。神—长—鹤次级裂谷盆地控制了鄂西南地区锰矿的形成与分布,锰矿沉积于靠近活动性断裂和水体较深的冰湖盆地中心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大塘坡组 锰矿 鄂西南
下载PDF
鄂西南地区生态稳定性评价研究——以恩施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詹丽 张小月 黄蓉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4期1002-1006,共5页
从自然环境状态、人为干扰状况两个方面遴选了14项指标,建立了鄂西南地区生态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差异系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进而建立了鄂西南地区生态稳定性评价模型。通过所建立的模型,对恩施自治州8县(市)的生态稳定性进... 从自然环境状态、人为干扰状况两个方面遴选了14项指标,建立了鄂西南地区生态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差异系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进而建立了鄂西南地区生态稳定性评价模型。通过所建立的模型,对恩施自治州8县(市)的生态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自然环境状态最好的是咸丰县、鹤峰县;人为干扰状况最好的是宣恩县、鹤峰县、咸丰县;生态稳定性综合评价值较高的是咸丰县、宣恩县、鹤峰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稳定性 变异系数法 鄂西南 恩施州
下载PDF
郁江流域堡上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黎义勇 彭轲 +1 位作者 赵信文 刘洋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1年第1期69-75,共7页
根据堡上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机制,堡上滑坡变形破坏主要是受降雨及库水位变化的影响。在野外调查及勘查的基础上应用垂直条分法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自重+408 m现状库水位的天然状态下,滑坡处于... 根据堡上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机制,堡上滑坡变形破坏主要是受降雨及库水位变化的影响。在野外调查及勘查的基础上应用垂直条分法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自重+408 m现状库水位的天然状态下,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与现场调查所得结论一致,在暴雨和库水位变化的情况下,堡上滑坡稳定性系数逐渐降低,当库水位从415 m骤降至400 m时,堡上滑坡将处于临界滑动状态,滑坡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机制 稳定性分析 堡上滑坡 鄂西南地区
下载PDF
鄂西南地区柚果实性状的分析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瑛 龙显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3348-3348,3350,共2页
对鄂西南地区柚果实的果重、果形指数、种子数、维生素C、总糖、总酸等17个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宣恩、来凤、宜昌等地,果实性状表现较优良的有宣恩的X金香柚、X李家河白柚、X台湾晚白柚、X广东沙田柚、X17和宜昌的Y杂、Y金香柚。
关键词 鄂西南 柚资源 果实性状 评价
下载PDF
鄂西南灯戏的源流及艺术特色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柏权 《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3-16,共4页
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灯戏是当地民间较早产生的戏曲剧种,根据有关资料和老艺人们的回忆,鄂西南灯戏是在改土归流后从原来的川东南地区传入的。鄂西南灯戏孕育在民间,生长在民间,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愿望,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 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灯戏是当地民间较早产生的戏曲剧种,根据有关资料和老艺人们的回忆,鄂西南灯戏是在改土归流后从原来的川东南地区传入的。鄂西南灯戏孕育在民间,生长在民间,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愿望,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鄂西南灯戏原始古朴,在声腔、行当、服装、道具、化妆等方面都很简单,很有地方特色;其艺术表演特色主要表现在群众性、娱乐性、灵活性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南灯戏 源流 表现内容 表现形式 艺术特色
下载PDF
湖北监利西南部赣语人称代词的典型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史秀菊 王惠敏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6,共6页
湖北监利西南部方言归属赣语,属于西南官话和赣语的过渡区。本文旨在研究这个过渡区人称代词的典型特点,探讨在语言接触过程中,过渡区人称代词多种复数标记形式的并存现象,人称代词在领属语位置上的音变及其相关的语法功能,人称代词在... 湖北监利西南部方言归属赣语,属于西南官话和赣语的过渡区。本文旨在研究这个过渡区人称代词的典型特点,探讨在语言接触过程中,过渡区人称代词多种复数标记形式的并存现象,人称代词在领属语位置上的音变及其相关的语法功能,人称代词在领属语位置上复数形式单数化的类型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方言 赣语 监西南 人称代词
下载PDF
鄂西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14
作者 汤景明 徐红梅 段敬超 《湖北林业科技》 2014年第4期32-35,共4页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特有的自然植被类型和天然林类型,也是鄂西南武陵山区中山地带最典型、最重要的天然林类型。由于长期过度采伐利用,退化严重。采取全面禁伐的强制性保护措施,恢复进程缓慢,一些严重退化群落甚至难以恢复。遵循...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特有的自然植被类型和天然林类型,也是鄂西南武陵山区中山地带最典型、最重要的天然林类型。由于长期过度采伐利用,退化严重。采取全面禁伐的强制性保护措施,恢复进程缓慢,一些严重退化群落甚至难以恢复。遵循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演替规律,借助自然力,通过以积极的人为干预措施,可以快速恢复与重建鄂西南武陵山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鄂西南武陵山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演替动态和恢复的可能性,分析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恢复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恢复的3种方式即人工恢复、人工促进天然恢复和人工重建,以及封禁保护、抚育间伐、补植(播)、封山育林、林分改造和人工重建等恢复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生态恢复 鄂西南
下载PDF
鄂西南地区稻瘟病菌AVR-Pia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旭晨 董岩 +6 位作者 韩豪杰 谭艳平 刘学群 刘新琼 徐鑫 李开 王春台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21期112-121,共10页
为了解鄂西南地区稻瘟病菌AVR-Pia的分布和动态变化,于2017—2020年在鄂西南9个地点同时种植特定100个水稻品种,采集感病稻杆并分离稻瘟病菌;利用水稻单基因系IRBLa-A进行致病性鉴定,设计无毒基因AVR-Pia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 为了解鄂西南地区稻瘟病菌AVR-Pia的分布和动态变化,于2017—2020年在鄂西南9个地点同时种植特定100个水稻品种,采集感病稻杆并分离稻瘟病菌;利用水稻单基因系IRBLa-A进行致病性鉴定,设计无毒基因AVR-Pia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017—2020年分离保存的661株稻瘟病菌菌株中,有49株含有无毒基因AVR-Pia(占7.4%),不同年份及不同地点AVR-Pia出现频率差异明显,2017—2020年分别为7.5%、16.0%、3.1%、5.0%,AVR-Pia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野三关(15.8%),其次是柏杨和来凤(都是14.6%),咸丰、建始和太平未出现。含Pia的单基因系IRBLa-A对其中91个菌株(13.8%)具有抗性。49个菌株能扩增出463 bp的特异性条带,序列分析发现其CDS区域未发现突变,起始密码子上游109 bp位点发生碱基突变G/T,该位点变异是否与表达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说明鄂西南地区无毒基因AVR-Pia存在较少,抗性基因Pia不适合在鄂西南地区作为主效抗病基因来选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AVR-Pia 动态变化 鄂西南地区 变异机理
下载PDF
鄂西南香蒲科、黑三棱科、眼子菜科和茨藻科植物区系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景彪 周凌云 王徽勤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89年第4期329-338,共10页
本文在采集标本基础上,结合分析大量有关资料,讨论了鄂西南香蒲科等四科植物区系特征。结果表明:1.区系组成包括5属20种2变种1杂种。其中有1新种1新变种和3个湖北分布新记录。2.区系种类丰富,起源古老,对湖北同类区系具有代表性。3.有... 本文在采集标本基础上,结合分析大量有关资料,讨论了鄂西南香蒲科等四科植物区系特征。结果表明:1.区系组成包括5属20种2变种1杂种。其中有1新种1新变种和3个湖北分布新记录。2.区系种类丰富,起源古老,对湖北同类区系具有代表性。3.有一定比例的特有成分(8.70%)。4.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但主要具有东亚亚热带一温带分布(26.09%)和世界性分布(26.09%)的性质。5.本区四科植物区系主要与处于我国地貌第三级阶梯上的省区发生密切联系。其区系分区,在亚区的划分上与陆生种子植物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蒲科 黑三棱科 植物区系 鄂西南
下载PDF
鄂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岩溶带结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慈华 尹伟 +1 位作者 周宁 龙绍军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9年第1期40-42,78,共4页
通过对鄂西南建始县建阳坝、恩施市太阳河、恩施市白杨坪、宣恩县椒园、咸丰县龙坪等八个地段总计238 km2范围内1∶1万的表层岩溶带调查,划分了表层岩溶带的单层、双层、三层结构类型,同时结合全区表层岩溶带遥感解译成果,分析研究了其... 通过对鄂西南建始县建阳坝、恩施市太阳河、恩施市白杨坪、宣恩县椒园、咸丰县龙坪等八个地段总计238 km2范围内1∶1万的表层岩溶带调查,划分了表层岩溶带的单层、双层、三层结构类型,同时结合全区表层岩溶带遥感解译成果,分析研究了其分布发育规律,为鄂西南贫困岩溶石山地区表层岩溶带的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南表层岩溶带 结构类型划分 分布发育规律
下载PDF
鄂西南利川三叠纪须家河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风化、物源与构造背景的指示 被引量:29
18
作者 田洋 赵小明 +3 位作者 王令占 涂兵 谢国刚 曾波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1-272,共12页
鄂西南利川地区三叠纪须家河组砂岩碎屑颗粒富石英(Q),贫岩屑(L)与长石(F),平均值分别为:76.23%、7.08%与4.88%,Q/(Q+F+L)平均值为0.86,具有锆石-板钛矿-磁铁矿-电气石重矿物组合,指示源岩以酸性岩或低级变质... 鄂西南利川地区三叠纪须家河组砂岩碎屑颗粒富石英(Q),贫岩屑(L)与长石(F),平均值分别为:76.23%、7.08%与4.88%,Q/(Q+F+L)平均值为0.86,具有锆石-板钛矿-磁铁矿-电气石重矿物组合,指示源岩以酸性岩或低级变质岩为主。砂岩主量元素SiO2含量高(77.14%~92.79%,平均84.14%),Al2O3次之(3.86%~14.15%,平均9.69%),(Fe2O3^T+MgO)^*(0.98%~3.20%,平均1.50%)、TiO2^*(0.09%~1.09%,平均0.39%)含量低,Al2O3/SiO2比值低(0.04~0.18,平均0.12),K2O/Na2O比值高(4.90~82.41,平均40.01),最接近被动大陆边缘特征值。样品具有与上地壳相似的高场强元素与大离子亲石元素组成,EREE分布于62×10^-6~495×10^-6之间,平均181×10^-6,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型式与上地壳极为相似,呈现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中度Eu、Ce负异常特征,特征微量、稀土元素含量及比值,如:Th、La、Ce、Rb/Sr、Th/U、La/Sc,指示了晚三叠世构造背景为被动与活动大陆边缘。样品成分变异指数ICV均〈1(0.18~0.68,平均0.45),指示物源主要为再循环的沉积物,而沉积物再循环会导致粘土矿物比例增加,从而使化学风化指标CIA值得到累积。较高的CIA值(72.10~96.28,平均81.18)表明沉积物累积经历的化学风化作用强烈,而CIA与ICV强烈负相关,则表明CIA值的变化主要是由不同时期输入碎屑物成分不同引起的。结合物源、构造背景判别图解,上述特征综合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为主)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其物源来自东南的雪峰隆起区(为主)与北侧的秦岭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 地球化学 风化作用 物源 构造背景 须家河组 鄂西南
下载PDF
鄂西南泽泻科植物的分布 被引量:1
19
作者 姚作五 周凌云 +1 位作者 王徽勤 孙祥钟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89年第3期241-250,共10页
在鄂西南,泽泻科植物主要集中在利川、恩施、鹤峰和建始四县市,常见于沼泽和水田,多生在腐殖质丰富而略带酸性(pH<7)的土壤上。在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该科植物种数增加;但分布量以低山最多,其次是高山。除少数广布种外,其余多数... 在鄂西南,泽泻科植物主要集中在利川、恩施、鹤峰和建始四县市,常见于沼泽和水田,多生在腐殖质丰富而略带酸性(pH<7)的土壤上。在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该科植物种数增加;但分布量以低山最多,其次是高山。除少数广布种外,其余多数种类分布范围狭窄,对生境有特定选择,这与鄂西南沼泽和水田等生境的分布状况密切相关。鄂西南泽泻科植物主要属东亚亚热带温带分布,该科区系与江西、江苏和日本的同类区系关系十分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泻科 分布 鄂西南
下载PDF
鄂西南利川二叠纪吴家坪组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26
20
作者 田洋 赵小明 +5 位作者 牛志军 王令占 涂兵 谢国刚 吴俊 曾波夫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0-599,共10页
鄂西南利川吴家坪组硅质岩与海相石煤及多层火山粘土岩共生,产海绵骨针及放射虫化石,放射虫组合以泡沫虫类为主,内射球虫类次之,隐管虫类很少,代表外陆棚沉积环境。硅质岩的陆源元素Al、Ti含量较高,热水来源元素Fe、Mn含量较低,Al/(Al+F... 鄂西南利川吴家坪组硅质岩与海相石煤及多层火山粘土岩共生,产海绵骨针及放射虫化石,放射虫组合以泡沫虫类为主,内射球虫类次之,隐管虫类很少,代表外陆棚沉积环境。硅质岩的陆源元素Al、Ti含量较高,热水来源元素Fe、Mn含量较低,Al/(Al+Fe+Mn)值在0.64~0.83之间,平均值0.73。在Al—Fe—Mn三角图中,样品位于或紧邻非热水沉积区,在SiO2—(K2O+Na2O)、SiO2—Al2O3、(K2O+Na2O)—Al2O3图解中大多数样品落在火山成因区,少数位于火山成因与生物成因区之间。相对于沉积岩的微量元素丰度,生命元素Mo、V富集,指示热水沉积的特征元素Ba、As、Sc亏损。∑REE较低,∑LREE/∑HREE平均值为3.02,Ce、Eu均轻度负异常(δCe:0.75~0.83,平均值0.79;δEu:0.61~0.95,平均值0.84),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后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近水平。以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硅质岩属火山成因,并伴有生物作用。氧化还原判别指标U/Th、V/(V+Ni)及Ceanom,沉积环境判别指标MnO/TiO2、LaN/YbN与判别图解100×TFe2O3/SiO2—100×Al2O3/SiO2、TFe2O3/(100-SiO2)—Al2O3/(100-SiO2)、TFe2O3/TiO2—Al2O3/(Al2O3+TFe2O3)、LaN/CeN—Al2O3/(Al2O3+TFe2O3)与∑LREE/∑HREE—100×Eu/∑REE一致表明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缺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成因 地球化学 二叠纪 吴家坪组 鄂西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