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bitterness and astringency in the oral cavity induced by soyasaponin
1
作者 Lijie Zhu Yueying Pan +3 位作者 Yingyan Li Yingjie Zhou He Liu Xiuying Liu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3424-3433,共10页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soyasaponin(Ssa)and bitter receptors/mucin,as well as the saliva interface behavior of Ssa,were investigated to explore the presentation mechanism of Ssa bitterness and astringency(BA...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soyasaponin(Ssa)and bitter receptors/mucin,as well as the saliva interface behavior of Ssa,were investigated to explore the presentation mechanism of Ssa bitterness and astringency(BA).Strong bitterness arising from high Ssa concentrations(0.5–1.5 mg/mL)had a masking effect on astringency.At Ssa concentrations of 1.0–1.5 mg/mL,Ssa micelles altered the structure of mucin,exposing its internal tryptophan to a more polar environment.At Ssa concentrations of 0.05–1.50 mg/mL,its reaction with mucin increased the aggregation of particles in artificial saliva,which reduced the frictional lubricating properties of oral saliva.Ssa-mucin interactions affected the salivary interfacial adsorption layer,and their complexes synergistically reduced the interfacial tension.Ssa monomers and soyasapogenols bind to bitter receptors/mucin via hydrogen bonding and hydrophobic interactions.Class A Ssa binds more strongly than class B Ssa,and thus likely presents a higher BA.In conclusion,Ssa interacts with bitter receptors/mucin causing conformational changes and aggregation of salivary mucin,resulting in diminished frictional lubricating properties of oral saliva.This,in turn,affects taste perception and gustatory transmi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asaponin Bitterness and astringency Bitter taste receptor MUCIN
下载PDF
Evaluating effects of gypenosides and soyasaponins on differenti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as an in vitro model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婕 文铁桥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8年第1期91-94,共4页
Neural stem cell has a potential to differentiate into neurons, astrocytes and oligodendrocytes. It provides an in vitro model to screen herbal medicines on the cellular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level. In this ... Neural stem cell has a potential to differentiate into neurons, astrocytes and oligodendrocytes. It provides an in vitro model to screen herbal medicines on the cellular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level. In this work, active component from gypenosides and soyasaponins was prepared to investigate their effects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Both gypenosides and soyasaponins promot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This method provides speed and practicality for screening effective herbal medicine. It is well suited for studying the mechanism of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stem cell GYPENOSIDES soyasaponinS herbal medicine in vitro model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QTLs Associated with Total Soyasaponin Content in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被引量:1
3
作者 HUANG Shan-shan HAN Ying-peng +3 位作者 LI Chang-suo TIAN Jun LI Wen-bin WANG Ji-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1976-1984,共9页
Soyasaponins are valuable compounds in certain drugs, industry, food additives and surfactants. Selecting cultivars with higher-soyasaponin content along with agronomic traits is a main goal for many soybean breeders.... Soyasaponins are valuable compounds in certain drugs, industry, food additives and surfactants. Selecting cultivars with higher-soyasaponin content along with agronomic traits is a main goal for many soybean breeder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associated with total soyasaponin content through a F2 population, which was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Ha 91016 (higher soyasaponin content cultivar, 16.8 mg gl) and N98-9445A (lower soyasaponin content, only 5.7 mg g-l). A genetic linkage map including a total of 162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 was constructed, which covered the total length 2 735.5 cM, and the average distance between markers was 16.96 cM. Two QTLs associated with total soyasaponin content were identified. One, qSAP1 (located in sat_044-satt102 of linkage group (LG) K), could explain 12.6% of phenotypic variance. The other, qSAP_2, was located between satt368 and sat413 of LG Dla, which could explain 15.8% of phenotypic variance.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two QTLs would have some potential value fo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for high-soyasaponin content breeding in soybe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 soybean soyasaponin
下载PDF
A recently evolved BAHD acetyltransferase,responsible for bitter soyasaponin A production,is indispensable for soybean seed germination 被引量:1
4
作者 Jia Yuan Liya Ma +7 位作者 Yan Wang Xindan Xu Rui Zhang Chengyuan Wang Wenxiang Meng Zhixi Tian Yihua Zhou Guodong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2490-2504,共15页
Soyasaponins are major small molecules that accumulate in soybean(Glycine max)seeds.Among them,type-A soyasaponins,fully acetylated at the terminal sugar of their C22 sugar chain,are responsible for the bitter taste o... Soyasaponins are major small molecules that accumulate in soybean(Glycine max)seeds.Among them,type-A soyasaponins,fully acetylated at the terminal sugar of their C22 sugar chain,are responsible for the bitter taste of soybean-derived foods.However,the molecular basis for the acetylation of type-A soyasaponins remains unclear.Here,we identify and characterize Gm SSAc T1,encoding a BADH-type soyasaponin acetyltransferase that catalyzes three or four consecutive acetylations on type-A soyasaponins in vitro and in planta.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biochemical assays suggest that Gm SSAc T1 likely evolved from acyltransferases present in leguminous plants involved in isoflavonoid acylation.Loss-of-function mutants of Gm SSAc T1 exhibited impaired seed germination,which attribute to the excessive accumulation of null-acetylated type-A soyasaponins.We conclude that Gm SSAc T1 not only functions as a detoxification gene for high accumulation of type-A soyasaponins in soybean seeds but is also a promising target for breeding new soybean varieties with lower bitter soyasaponin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HD acyltransferase seed germination soyasaponin soybean
原文传递
大豆皂苷结构及生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朱力杰 潘月影 +4 位作者 李英燕 周英杰 白昕雯 刘秀英 刘贺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82,共14页
大豆皂苷大量存在于大豆的胚芽、胚轴等部分,尤其是在脱脂豆粕中含量丰富,可以作为一类高附加值的产品进行生产,提高大豆油加工副产物的利用率。大豆皂苷属于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种齐墩果烷型皂苷,由疏水性苷元和亲水性糖基组成,具有... 大豆皂苷大量存在于大豆的胚芽、胚轴等部分,尤其是在脱脂豆粕中含量丰富,可以作为一类高附加值的产品进行生产,提高大豆油加工副产物的利用率。大豆皂苷属于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种齐墩果烷型皂苷,由疏水性苷元和亲水性糖基组成,具有一定的两亲性,并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力、保护肝脏等多种生理活性。近年来,大豆皂苷的研究领域从活性验证到分子机制不断拓展,产出了一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不同结构与类型的大豆皂苷表现出的生理活性及作用机制不同,相关研究为大豆皂苷在食品和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大豆皂苷的结构与分类、生理活性及构效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加工方式对大豆皂苷结构的影响,总结了大豆皂苷发挥生理活性的机制及其基于生理活性的应用,剖析了大豆皂苷在未来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期为大豆皂苷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皂苷 化学结构 生物合成 生理活性 构效关系
下载PDF
基于发酵过程的淡豆豉HPLC-ELSD特征图谱建立及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
6
作者 付予劼 张琳 +2 位作者 白莹 袁继巧 王满元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11期1892-1899,共8页
目的:研究发酵过程中淡豆豉样品化学成分变化的特点,建立可用于淡豆豉质量评价的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特征图谱,并对淡豆豉中大豆异黄酮类和大豆皂苷类生物活性成分进行含量评价。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 C_(18... 目的:研究发酵过程中淡豆豉样品化学成分变化的特点,建立可用于淡豆豉质量评价的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特征图谱,并对淡豆豉中大豆异黄酮类和大豆皂苷类生物活性成分进行含量评价。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 C_(18)色谱柱(150 mm×4.6 mm,3.5μm),流动相A为0.1%乙酸水溶液,流动相B为0.1%乙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0℃,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气体流量为1.6 L·min~(–1)、漂移管温度为60℃、喷雾器温度为30℃。基于选定的过程样品,确定经发酵后含量升高的共有峰,进而建立淡豆豉特征图谱。以淡豆豉特征图谱为对照图谱,对15批市售淡豆豉样品的HPLC-ELSD色谱图进行相似度评价,并对其10个共有峰峰面积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评价。采用H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HPLC-DAD)对淡豆豉中6个大豆异黄酮类物质进行含量测定;采用HPLC-ELSD对淡豆豉中3个B族大豆皂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基于10批30个发酵过程样品,发现淡豆豉中存在多个含量升高的色谱峰;其中10个共有峰峰面积升高较显著,进而建立了淡豆豉的特征图谱;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指认了其中6个共有峰。根据市售淡豆豉样品的HPLC-ELSD特征图谱相似度是否大于0.95,可将15批市售淡豆豉分为优质淡豆豉和基本合格淡豆豉。10个共有峰峰面积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与相似度分析结果一致。15批市售品中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总质量分数为0.12%±0.06%,大豆皂苷Ba、大豆皂苷Bb和大豆皂苷Bc的总质量分数为0.59%±0.09%;优质淡豆豉中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总质量分数为0.15%±0.07%,大豆皂苷Ba、大豆皂苷Bb、大豆皂苷Bc总质量分数为0.63%±0.10%,大豆皂苷Bb质量分数为0.46%±0.08%;基本合格淡豆豉中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总质量分数为0.09%±0.04%,大豆皂苷Ba、大豆皂苷Bb、大豆皂苷Bc总质量分数为0.56%±0.07%,大豆皂苷Bb质量分数为0.41%±0.06%。结论:建立的HPLC-ELSD特征图谱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能够体现淡豆豉中大豆皂苷与异黄酮多种组分的含量特点,可用于提升淡豆豉的质量控制水平。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方面,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总量的限量标准,且可增加大豆皂苷Bb含量测定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豆豉 质量标准提升 特征图谱 大豆异黄酮苷元 B族大豆皂苷
下载PDF
大豆皂苷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全吉淑 尹学哲 +1 位作者 金明 沈明化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54-656,共3页
目的 :研究大豆皂苷对α 葡萄糖苷酶 (EC3 2 1 2 0 )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C18反相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从大豆胚轴分离大豆皂苷 ,比色法测定大豆皂苷单体对α 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结果 :大豆皂苷具有很强的α 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 ... 目的 :研究大豆皂苷对α 葡萄糖苷酶 (EC3 2 1 2 0 )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C18反相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从大豆胚轴分离大豆皂苷 ,比色法测定大豆皂苷单体对α 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结果 :大豆皂苷具有很强的α 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 ,且表现为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其中B类、E类和DDMP皂苷的抑制作用为最强 ,其半抑制浓度 (IC50 )值为 10~ 4 0 μmol/L ;A类皂苷的抑制作用则较弱。结论 :大豆皂苷是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经常食用可能有助于延缓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持续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皂苷 Α-葡萄糖苷酶 抑制作用 研究 糖尿病 大鼠
下载PDF
大豆皂甙的免疫增强作用 被引量:21
8
作者 董文彦 张东平 +2 位作者 高学敏 靳莉 汪锦邦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11,共3页
用从大豆粕中提取的大豆皂甙溶液和生理盐水分别灌胃 6周龄BALB/C近交系雄性小鼠 ,5 0天后测定 5项免疫指标。结果是大豆皂甙组与对照组比较 ,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分别增加 2 5 .7%和 16 .0 % (P <0 .0 1) ;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分... 用从大豆粕中提取的大豆皂甙溶液和生理盐水分别灌胃 6周龄BALB/C近交系雄性小鼠 ,5 0天后测定 5项免疫指标。结果是大豆皂甙组与对照组比较 ,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分别增加 2 5 .7%和 16 .0 % (P <0 .0 1) ;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分别提高 5 5 .3%和 6 2 .8% (P <0 .0 1) ;血清绵羊红细胞抗体 ,即溶血素(HC50 )和迟发型过敏反应分别提高 4 4 .6 %和 10 4 .7% (P <0 .0 1)。此结果表明 ,大豆皂甙可能显著增进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皂甙 免疫功能 巨噬细胞吞噬率 胸腺指数 溶血素
下载PDF
大豆皂甙最新研究概况 被引量:28
9
作者 唐传核 杨晓泉 彭志英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0-65,共6页
详细地论述了大豆皂甙的化学结构、在大豆中的分布以及含量。大豆皂甙种类包括有 A、B、E系列以及最近发现的 DDMP型系列 ,而 DDMP大豆皂甙是大豆中的真正皂甙存在形式 ,由于不稳定较易降解生成通常所称的 B或 E系列大豆皂甙。本文还综... 详细地论述了大豆皂甙的化学结构、在大豆中的分布以及含量。大豆皂甙种类包括有 A、B、E系列以及最近发现的 DDMP型系列 ,而 DDMP大豆皂甙是大豆中的真正皂甙存在形式 ,由于不稳定较易降解生成通常所称的 B或 E系列大豆皂甙。本文还综述了大豆皂甙的最新生理功能进展 ,包括大豆皂甙的抗癌活性、抗 HIV活性以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皂甙 DDMP皂甙 抗癌活性 抗HIV活性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负离子串联质谱分析大豆皂甙 被引量:8
10
作者 肖军霞 彭光华 +2 位作者 朱彩平 任丹丹 张声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18-221,共4页
采用大孔树脂柱层析分离得到大豆皂甙SS-Ⅰ、SS-Ⅱ、SS-Ⅲ三个级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负离子串联质谱对SS-Ⅲ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线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负离子一级质谱提供了准分子离子峰,二级质谱出现大量的糖链碎片信... 采用大孔树脂柱层析分离得到大豆皂甙SS-Ⅰ、SS-Ⅱ、SS-Ⅲ三个级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负离子串联质谱对SS-Ⅲ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线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负离子一级质谱提供了准分子离子峰,二级质谱出现大量的糖链碎片信息,通过分析确定SS-Ⅲ中含有四种B组大豆皂甙,一种E组大豆皂甙,并发现一种未见报道的E组皂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皂甙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负离了串联质谱 B组皂甙 E组皂甙
下载PDF
大豆异黄酮和皂甙抗脂蛋白氧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全吉淑 尹学哲 +1 位作者 沈明化 张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21-123,共3页
14名健康受试者空腹食用大豆异黄酮和皂甙(SPE)后抽取静脉血制备血浆,采用序列超速离心法分离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并观察血浆脂蛋白脂质过氧化程度以及氧化易感性的变化。结果表明,SPE食... 14名健康受试者空腹食用大豆异黄酮和皂甙(SPE)后抽取静脉血制备血浆,采用序列超速离心法分离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并观察血浆脂蛋白脂质过氧化程度以及氧化易感性的变化。结果表明,SPE食用后受试者血浆VLDL、LDL和HDL过氧化脂质水平明显降低;在体外进行氧化修饰时,LDL氧化延滞时间明显延长,表示LDL氧化易感性下降。结果提示,SPE可增强人血浆抗氧化能力,尤其增强LDL抗氧化修饰能力,因此能够起到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皂甙 过氧化脂质 氧化易感性 血浆脂蛋白 大豆异黄酮 抗氧化 抗肿瘤
下载PDF
大豆异黄酮与大豆皂甙抗疲劳作用 被引量:16
12
作者 袁晓洁 郭英 +2 位作者 孙维琦 张义全 靖雪妍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7-328,共2页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甙对体力疲劳的缓解作用。方法雄性ICR小鼠12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2个亚组,每亚组又分为5个小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大豆异黄酮低剂量组、大豆异黄酮高剂量组、大豆皂甙低剂量组、大豆皂甙高剂量组,每组12只。...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甙对体力疲劳的缓解作用。方法雄性ICR小鼠12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2个亚组,每亚组又分为5个小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大豆异黄酮低剂量组、大豆异黄酮高剂量组、大豆皂甙低剂量组、大豆皂甙高剂量组,每组12只。各受试样品组小鼠经口灌胃,分别给予受试物30 d,第1亚组小鼠测定负重游泳时间;第2亚组小鼠不负重游泳90 min,休息60 min后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肝糖原及肌糖原含量。结果大豆异黄酮低、高剂量组和大豆皂甙低、高剂量组小鼠负重游泳平均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延长;小鼠游泳后大豆异黄酮低、高剂量组和大豆皂甙低、高剂量组小鼠血清尿素氮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小鼠游泳后平均肝糖原、平均肌糖原含量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大豆异黄酮与大豆皂甙均具有缓解体力疲劳的作用,二者的抗疲劳作用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大豆皂甙 疲劳
下载PDF
比色法测定大豆中的总皂甙 被引量:39
13
作者 谷利伟 谷文英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8-42,共5页
脱脂大豆样品的乙醇提取物以AB - 8大孔吸附树脂快速纯化得到总皂甙 ,用香草醛 -高氯酸体系显色后测定总皂甙含量。以大豆皂甙B6为标样建立的回归曲线高度显著 ,线性和稳定性可靠。样品重复测定的变异系数CV =5.72 % ,平均加标回收率为 ... 脱脂大豆样品的乙醇提取物以AB - 8大孔吸附树脂快速纯化得到总皂甙 ,用香草醛 -高氯酸体系显色后测定总皂甙含量。以大豆皂甙B6为标样建立的回归曲线高度显著 ,线性和稳定性可靠。样品重复测定的变异系数CV =5.72 % ,平均加标回收率为 10 1.7%。测定结果表明脱脂大豆粕、子叶和胚芽中的皂甙含量分别为 1.0 5%~ 1.2 5% ,1.0 5%和 4 .8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比色法 总皂甙 测定 香草醛 高氯酸
下载PDF
高含量大豆皂苷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苏宝根 马杰 +2 位作者 吴彩娟 杨亦文 任其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41-245,共5页
为了得到高含量大豆皂苷,该文对6种大孔吸附树脂即AB-8,XAD-2,HPD-100,ADS-7,HPD-300,HPD-600进行优选,以上样量、洗脱率和产品纯度为指标,用柱层析法对低含量的大豆皂苷提取液进行初步分离,得到大豆皂苷粗品。然后通过结晶进一步提高... 为了得到高含量大豆皂苷,该文对6种大孔吸附树脂即AB-8,XAD-2,HPD-100,ADS-7,HPD-300,HPD-600进行优选,以上样量、洗脱率和产品纯度为指标,用柱层析法对低含量的大豆皂苷提取液进行初步分离,得到大豆皂苷粗品。然后通过结晶进一步提高其纯度。考察并优化了结晶时的溶剂、大豆皂苷的初始浓度、降温速率等工艺条件。结果表明:ADS-7树脂为合适的吸附剂;优化的柱层析条件为:上样和洗脱温度60℃,上样原料浓度6mg/mL,上样和洗脱流量均为1.0BV/h;优化的结晶工艺条件为:结晶溶剂30%~40%乙醇,大豆皂苷初始浓度165mg/mL,降温速率3.2℃/h。在上述条件下,用柱层析法可使大豆皂苷的含量从原料中的3.0%提高至45%以上,大豆皂苷收率大于90%。再通过结晶可得含量大于96.0%的大豆皂苷,大豆皂苷收率大于50%。说明该文研究的制备工艺明显优于现有的萃取工艺,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皂苷 大孔吸附树脂 柱层析 结晶
下载PDF
大豆萌发期功能性营养成分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莘 王艳梅 +2 位作者 闵卫红 苏玉春 董浩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32,共3页
本文通过对大豆 (Glycinemax(Linn .Merr .)在萌发期蛋白质、氨基酸、总糖、还原糖、矿质元素、异黄酮和皂甙的含量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除总糖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含量下降外 ,其余物质含量在萌发期均较对照增加。萌发 2 0h后 ,皂甙的含量... 本文通过对大豆 (Glycinemax(Linn .Merr .)在萌发期蛋白质、氨基酸、总糖、还原糖、矿质元素、异黄酮和皂甙的含量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除总糖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含量下降外 ,其余物质含量在萌发期均较对照增加。萌发 2 0h后 ,皂甙的含量出现最大值 ,较对照增加 6 8.6 %。萌发 4 0h后 ,蛋白质、氨基酸、异黄酮的含量均出现最大值 ,分别较对照增加 2 3.4 %、83.9%和 6 6 .7%。矿质元素中Zn、Cu、Mg的含量变化较大。萌发达2 0h时Mg含量出现最大值 ,较对照增加 183%;萌发达 4 0h后 ,Zn和Cu的含量出现最大值 ,分别较对照增加17.9%和 39.8%。得出结论为大豆在萌发期营养价值要高于末萌发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萌发期 营养成分 测定 蛋白质 氨基酸 总糖 还原糖 矿质元素
下载PDF
大豆皂甙的研究初步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晓庚 陈梅梅 陈学恒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8-22,共5页
通过测定大豆中皂甙的含量分布 ,得到大豆皂甙在各器官的分布情况为 :胚芽 ( 1 .82 %~ 1 .98% )>绿叶 ( 0 .72 %~ 0 .84 % ) >全粒种籽 ( 0 .31 %~ 0 .36% ) >豆节 ( 0 .30 %~ 0 .34 % ) >子叶 ( 0 .2 4 %~ 0 .30 % ) ... 通过测定大豆中皂甙的含量分布 ,得到大豆皂甙在各器官的分布情况为 :胚芽 ( 1 .82 %~ 1 .98% )>绿叶 ( 0 .72 %~ 0 .84 % ) >全粒种籽 ( 0 .31 %~ 0 .36% ) >豆节 ( 0 .30 %~ 0 .34 % ) >子叶 ( 0 .2 4 %~ 0 .30 % ) >侧根 ( 0 .1 9%~ 0 .2 1 % ) >豆荚 ( 0 .1 4%~ 0 .1 6% ) >主根和豆茎 ( 0 .0 6%~ 0 .0 9% ) >种皮 (未检出 ) ;从品种上看 ,全粒种籽皂甙的含量是青刀豆 ( 0 .4 0 %~ 0 .4 4 % ) >豇豆 ( 0 .37%~ 0 .4 0 % ) >赤豆 ( 0 .35%~ 0 .39% ) >黄大豆 ( 0 .31 %~ 0 .35% ) >绿皮大豆 ( 0 .30 %~ 0 .33% ) >黑豆 ( 0 .2 3%~ 0 .2 8% ) >绿豆 ( 0 .0 7%~ 0 .0 9% ) ;同品种不同生长期的不同器官的皂甙含量呈规律性变化 ;不同区域的同品种的种籽的皂甙含量存在着南方高于北方 ;不同播种期各器官皂甙含量存在着 :地上的部分是秋播高于春播 ,而地下的部分则是春播高于秋播。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脱脂大豆粉为原料 ,用 60 %~ 80 %的乙醇水溶液在温度为 65℃~ 85℃下进行连续 2~ 3次浸提4~ 6h ,效果最佳 ,得率可达 5.6%~ 6.5%。本文对大豆皂甙的组成成分、性质、开发利用的价值和前景等也作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皂甙 含量分布 提取 成分 利用
下载PDF
大豆皂苷药理活性及抗癌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7
作者 刘宏帅 吴晓俊 胡之璧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1期79-84,共6页
大豆皂苷是豆科植物的主要药效成分之一,作为保健品、食品添加剂及化妆品长期应用,具有降血脂以及抗衰老的作用。近年来发现,其在抗炎、抗凝血、抗诱变、抗肿瘤和抑制肾素等方面亦有广泛的作用。目前大豆皂苷的抗肿瘤作用日益成为研究... 大豆皂苷是豆科植物的主要药效成分之一,作为保健品、食品添加剂及化妆品长期应用,具有降血脂以及抗衰老的作用。近年来发现,其在抗炎、抗凝血、抗诱变、抗肿瘤和抑制肾素等方面亦有广泛的作用。目前大豆皂苷的抗肿瘤作用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唾液酸的表达、降低蛋白激酶活性、干扰细胞周期、破坏细胞膜及诱导凋亡有关。本文从化学组成、药理活性和抗癌作用机制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大豆皂苷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皂苷 化学结构 药理活性 抗肿瘤 机制
下载PDF
大豆皂甙预防小鼠高脂血症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肖军霞 彭光华 张声华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讨大豆皂甙(soyasaponins,SS)预防小鼠高脂血症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56只昆明雌性小鼠,根据胆固醇水平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饲料对照组、高脂饲料对照组、高脂饲料+绞股蓝(gypenosides,GP)20mg/kg.d对照组、高脂饲料+大豆皂甙... 目的:探讨大豆皂甙(soyasaponins,SS)预防小鼠高脂血症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56只昆明雌性小鼠,根据胆固醇水平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饲料对照组、高脂饲料对照组、高脂饲料+绞股蓝(gypenosides,GP)20mg/kg.d对照组、高脂饲料+大豆皂甙5、10、20、30mg/kg.d四个剂量组,连续实验6w。结果:摄入适量的SS能够显著降低喂以高脂饲料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SS还能降低肝脏组织中TC和TG的含量。SS能显著降低进食高脂饲料小鼠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能提高肝脏组织中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lipase,LPL)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实验显示高脂饲料降低小鼠LPLmRNA水平,SS能升高LPLmRNA水平。结论:SS是通过调节肝脏LPL转录水平和提高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物而达到预防高脂血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皂甙 高脂血症 抗氧化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大豆皂甙研究进展与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孟凡钢 富健 +2 位作者 王新风 于志晶 马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66-72,共7页
大豆是我国的传统食品,营养丰富,并且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大豆皂甙由皂甙元和低聚糖构成,由于组成大豆皂甙的甙元和多聚糖的种类不同,大豆皂甙具有多种生物学和药学性质,如降低血脂、抗癌、抑制血小板凝聚、抗病毒等作用。本文总结... 大豆是我国的传统食品,营养丰富,并且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大豆皂甙由皂甙元和低聚糖构成,由于组成大豆皂甙的甙元和多聚糖的种类不同,大豆皂甙具有多种生物学和药学性质,如降低血脂、抗癌、抑制血小板凝聚、抗病毒等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大豆皂甙的一些研究进展,包括大豆皂甙的成分、含量、性质、作用机理及分析检测方法等,展望了开发利用大豆皂甙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皂甙 研究 应用
下载PDF
不同大豆品种大豆皂苷组成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岳爱琴 王卫东 +4 位作者 徐海军 王敏 郭春绒 赵晋忠 杜维俊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8-42,共5页
为明确山西大豆资源胚和子叶中大豆皂苷含量的分布情况,筛选特异资源在育种中应用,本研究以71份山西大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串联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MS)分析不同材料中大豆皂苷组成和含量的差异。结果表... 为明确山西大豆资源胚和子叶中大豆皂苷含量的分布情况,筛选特异资源在育种中应用,本研究以71份山西大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串联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MS)分析不同材料中大豆皂苷组成和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参试材料胚和子叶中大豆皂苷含量变异范围分别为17.02~83.51 mg/g和6.53~50.11 mg/g。A类、DDMP类、B类和E类皂苷均与总皂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小粒型大豆材料胚中B类和E类皂苷含量、子叶总皂苷和DDMP类皂苷含量显著高于中粒和大粒型材料。野生、半野生大豆材料胚中B类、E类大豆皂苷含量显著高于栽培品种;野生大豆子叶总皂苷、DDMP类皂苷含量显著高于半野生和栽培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皂苷 HPLC-ESI-MS/MS 百粒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