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and verification of the cytoplasmic-nuclear male sterile soybean line NJCMS1A and its maintainer NJCMS1B 被引量:2
1
作者 Derong Ding Junyi Gai +2 位作者 Zhanglin Cui Shouping Yang Jiaxun Qi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9年第2期191-192,共2页
THE first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soybean line was reported by Davis in a U.S. Patent, but no further information has been released since then. Sun et al. developed a cytoplasmic-nuclear male sterile soy-
关键词 gene line Development and verification of the cytoplasmic-nuclear male sterile soybean line NJCMS1A and its maintainer NJCMS1B
原文传递
Effect of closed circuits drip irrigation system and lateral lines length on growth, yield, quality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soybean crop
2
作者 Mohamed Yousif Tayel Hani Abdel-Ghani Mansour Sabreen Khalil Pibars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年第2期85-90,共6页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or one growing season (2012) in clay loam soil at the Experimental Farm of Faculty of Agricultur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 (SIUC), USA on soybean crop to study the ef...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or one growing season (2012) in clay loam soil at the Experimental Farm of Faculty of Agricultur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 (SIUC), USA on soybean crop to study the effect of: 1) the closed drip irrigation system: closed circuits with one and two a manifolds for lateral lines (CM1DIS;CM2DIS) and traditional drip irrigation system (TDIS) as a control;and 2) lateral lines length (LLL): LLL1, LLL2 and LLL3 (40, 60,80 m) on soybean growth, yield, oil, protein content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Plants were drip irrigated every 4 days. N, K2O and P2O5 fertilizers were added via irrigation water. Data obtained could be outlined as follows: 1) According to the mean values of soybean crop growth (leaf area;plant height), yield (grain and straw), both oil and protein content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the treatment used could be ranked in the following ascending orders: TDIS < CM1DIS < CM2DIS and LLL3 < LLL2 < LLL1;2) Differences in the means of the studied data among treatments used were significant at the 1% level;3) The effects of the DIC × LLL on the data obtained were significant at the 1 % level;And 4) the highest values of the obtained data and the lowest ones were achieved in the following interactions: CM2DIS × LLL1;TDIS × LLL3,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sed Circuits DRIP IRRIGATION Lateral lines soybean WUE
下载PDF
Analyses of Protein and Oil of Maize Offsprings Plants Introducing Soybean DNA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慧英 田夏红 +1 位作者 冯锐 刘爱花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8年第6期74-77,共4页
[Objective] The experiment was aimed to explore character variation between different families after DNA introduction and select variant plants with good stability. [Method] The method of pollen-tube-pathway was used ... [Objective] The experiment was aimed to explore character variation between different families after DNA introduction and select variant plants with good stability. [Method] The method of pollen-tube-pathway was used to introduce total DNA of soybean into normal maize inbred line 7313 for selecting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When field characters of maize, grain colors, grain traits and panicle axis colors were stable, the crude protein, gliadin, glutelin and oil content of grains which were selected from variant strains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Result] The grain crude protein, gliadin, glutelin and oil content of line 26h-4-3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se of control treatment. The increments of D3 and D4 generation were 10.34% and 26.70%, 6.58% and 6.28%, 15.09% and 70.34%, 55.82% and 51.52% respectively. All indexes of line 26h-3-1 were also higher than these of control treatment and the increments of D3 and D4 generation were 5.67% and 21.63%,1.91% and 2.31%, 10.85% and 62.27%,22.49% and 9.67%. [Conclusion] The crude protein, gliadin, glutelin and oil content of variant line 26h-4-3 and 26h-3-1 were stable, so variant line 26h-4-3 and 26h-3-1 were excellent variant strains which satisfied the requirement of high protein br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DNA Method of pollen-tube-pathway MAIZE INBRED line Protein OIL
下载PDF
Fine Mapping and Candidate Gene Analysis of Resistance Gene R_(SC3Q) to Soybean mosaic virus in Qihuang 1 被引量:12
4
作者 ZHENG Gui-jie YANG Yong-qing +6 位作者 MA Ying YANG Xiao-feng CHEN Shan-yu REN Rui WANG Da-gang YANG Zhong-lu ZHI Hai-ji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2608-2615,共8页
Soybean mosaic virus (SMV) disease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viral diseases in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SMV strain SC3 is the major prevalent strain in huang-huai and Yangtze valleys, China. The so... Soybean mosaic virus (SMV) disease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viral diseases in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SMV strain SC3 is the major prevalent strain in huang-huai and Yangtze valleys, China. The soybean cultivar Qihuang 1 is of a rich resistance spectrum and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 in breeding programs in China. In this study, F1, F2 and F2:3 from Qihuang 1×nannong 1138-2 were used to study inheritance and linkage mapping of the SC3 resistance gene in Qihuang 1. The secondary F2 population and near isogenic lines (nILs) derived from residual heterozygous lines (RhLs) of Qihuang 1×nannong 1138-2 were separatively used in the ifne mapping and candidate gene analysis of the resistance gen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single dominant gene (designated RSC3Q) controls resistance, which was located on chromosome 13. Two genomic-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s BARCSOYSSR_13_1114 and BARCSOYSSR_13_1136 were found lfanking the two sides of the RSC3Q.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two markers was 651 kb.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analysis of the candidate genes showed that ifve genes (Glyma13g25730, 25750, 25950, 25970 and 26000) were likely involved in soybean SMV resistance. These results would have utility in cloning of RSC3Q resistance candidate gene and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 in resistance breeding to S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mosaic virus (SMV) resistance gene ifne mapping residual heterozygous line (RHLs) near isogenic lines (nILs) QRT-PCR
下载PDF
基于不同遗传群体的大豆分枝数QTL定位分析
5
作者 朱晨博 张东梅 +7 位作者 孙明明 刘淼 袁明 贾晓轲 赵艳强 张艳婷 杨明亮 陈庆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7-1028,共12页
分枝数是大豆重要的农艺性状,与大豆株型结构、产量潜力和适应性密切相关。为挖掘大豆分枝数稳定遗传位点,本研究以多分枝大豆Charleston和主茎型大豆东农594为亲本构建的148份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和以主茎型大豆绥农14和多分枝野生大... 分枝数是大豆重要的农艺性状,与大豆株型结构、产量潜力和适应性密切相关。为挖掘大豆分枝数稳定遗传位点,本研究以多分枝大豆Charleston和主茎型大豆东农594为亲本构建的148份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和以主茎型大豆绥农14和多分枝野生大豆ZYD00006为亲本构建的213份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s)2个遗传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ICIMapping软件中的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ICIM)和Win-QTL-Cart 2.5软件中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对2018-2021年两个遗传群体的分枝数表型数据进行QTL分析,对QTL置信区间内的候选基因进行挖掘。共检测到17个与大豆分枝数性状相关的QTL位点,其中qBNA2_1和qBNK_1在不同年份和不同群体中稳定出现,分布在第8和9号染色体。根据基因注释等信息对两个QTL区间内的候选基因进行筛选,并通过qRT-PCR预测Glyma.08G053700、Glyma.08G068200、Glyma.08G082400和Glyma.09G167100为调控分枝数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探明大豆分枝数形成的遗传机制,为大豆理想株型研究提供候选基因与材料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重组自交系(RIL)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 分枝数 QTL 候选基因
下载PDF
苏北地区适宜玉米-大豆间作的耐荫大豆品种(系)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
6
作者 刘书华 张黎杰 +7 位作者 周玲玲 余翔 田福发 孟佳丽 吴绍军 沈虹 杨年福 章燕柳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2期15-25,共11页
【目的】筛选适宜苏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的耐荫大豆品种(系),构建准确合理的大豆耐荫评价体系。【方法】以苏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所创造的田间自然荫蔽环境为处理,清种为对照,于成熟期测定24个大豆品种(系)的株高、结荚高度、... 【目的】筛选适宜苏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的耐荫大豆品种(系),构建准确合理的大豆耐荫评价体系。【方法】以苏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所创造的田间自然荫蔽环境为处理,清种为对照,于成熟期测定24个大豆品种(系)的株高、结荚高度、分枝数等12个农艺性状,运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耐荫系数,评价各大豆品种(系)在间作模式下的综合耐荫能力。【结果】12个农艺性状耐荫系数指标转化为4个彼此独立的综合指标,代表74.771%的原始数据信息量。综合耐荫性评价值(D)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4个大豆品种(系)根据荫蔽胁迫下的适应能力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其中,强耐荫品种(系)6个、中度耐荫品种(系)9个、弱耐荫品种(系)9个。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耐荫回归方程:D=-1.158+0.062X_(2)+0.249X5+0.201X_(7)+1.002X_(10)+0.665X_(11)(R^(2)=0.9722),检验其拟合精度在89.14%以上,筛选出结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产量5个耐荫鉴定指标。【结论】参试的24个大豆品种(系)按照耐荫能力划分为强耐荫、中度耐荫、弱耐荫3类;苏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可选择结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产量5个性状进行大豆耐荫能力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大豆品种(系) 耐荫性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法 逐步回归
下载PDF
2002-2004年国家大豆区试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评价 被引量:34
7
作者 智海剑 盖钧镒 +5 位作者 陈应志 廖琴 郭东全 王延伟 李凯 李海潮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9-194,共6页
在接种东北大豆产区SMV主要株系N1、N3和黄淮与南方大豆产区SMV株系Sa、SC3条件下,对最新育成的参加2002—2004年国家大豆区试的134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接种4个株系后,分别有13个品种(东农L13、汾豆56、汾豆60、汾豆61... 在接种东北大豆产区SMV主要株系N1、N3和黄淮与南方大豆产区SMV株系Sa、SC3条件下,对最新育成的参加2002—2004年国家大豆区试的134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接种4个株系后,分别有13个品种(东农L13、汾豆56、汾豆60、汾豆61、晋大74、K丰52—1、航天2号、辽03—20、辽95025—5—4、中作2—29、中豆32、科9208、油春32)和5个品种(铁95025 —5—5、铁94037—6、汾豆69、冀99、冀鉴27)分别对4个株系和3个株系表现抗侵染,中黄4、中作016、吉林2001—14等25个品种对1—2个株系表现抗侵染;5个品种(公交03-1212、冀鉴37、秦豆9、淮02-02、滑豆20)对4个株系表现抗扩展。以上品种除可用于生产外,还可作为抗SMV 育种的抗源。该批参试品种中,黄淮地区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最轻,其次是东北地区品种,然后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品种的病情最重。从不同类型品种的病情分析,按黄淮夏大豆、北方春大豆、南方夏大豆、南方春大豆、菜用大豆、热带多熟制大豆的顺序逐步加重。在田间条件下,免疫品种数量不多,占参试品种的7.9%,严重度为1级的高抗品种占47.5%,未发现严重度为4级的高感品种,表明多数品种田间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新大豆区试品种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 鉴定
下载PDF
大豆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新品系SSR标记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袁翠平 卢为国 +5 位作者 刘章雄 李英慧 李卫东 关荣霞 常汝镇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858-1864,共7页
培育抗病品种是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病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利用130个SSR标记对26份抗SCN4号生理小种(SCN4)新品系和15份感病品系进行基因型分析,旨在明确抗病品系与SCN4抗性相关联的SSR标记,提出抗性基因分子标... 培育抗病品种是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病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利用130个SSR标记对26份抗SCN4号生理小种(SCN4)新品系和15份感病品系进行基因型分析,旨在明确抗病品系与SCN4抗性相关联的SSR标记,提出抗性基因分子标记鉴定方法,以提高抗病品系在育种中的利用效率。研究表明,Hartwig与晋品系亲本具有不同的SCN4抗病基因,其遗传相似系数为0.362。与抗性显著关联的22个SSR位点分布在11个连锁群(LG),推测LGD1b上分布的SSR标记附近存在1个新的SCN4抗病基因;而Satt684、Sat_230、Sat_222、Satt615和Satt231位点,来自亲本Hartwig等位基因与抗病相关联,而来自晋品系的等位基因与感病相关联,在Sat_400、Satt329和Satt557等其他17个SSR位点,来自Hartwig等位基因与感病相关联,来自晋品系亲本的等位基因与抗病相关联。利用非连锁不平衡SSR标记Satt684和Sat_400可对供试品系进行有效的抗性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品系 胞囊线虫 抗性 SSR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情况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吴秀红 文景芝 +3 位作者 马淑梅 丁俊杰 郑天祺 王洪武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4-117,共4页
对 1 999~ 2 0 0 1年黑龙江省各大豆育种单位育成的 2 1 1份大豆新品系进行大豆灰斑病菌的混合菌种接种鉴定 ,三年的鉴定结果是 ,表现高抗的只有 1份 ,表现抗病的 39份 ,占供试材料的1 8.4 8% ,中抗的 78份 ,比例是 36 .97% ,表现感病... 对 1 999~ 2 0 0 1年黑龙江省各大豆育种单位育成的 2 1 1份大豆新品系进行大豆灰斑病菌的混合菌种接种鉴定 ,三年的鉴定结果是 ,表现高抗的只有 1份 ,表现抗病的 39份 ,占供试材料的1 8.4 8% ,中抗的 78份 ,比例是 36 .97% ,表现感病的 93份 ,比例为 4 4.0 8%。对来自 7个生态区的大豆品系抗性分析结果表明 ,各生态区供试材料中 ,抗病品系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 :八一农大 -绥化 -哈尔滨 -佳木斯 -北安 -九三局 -黑河 ;中抗品系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哈尔滨 -佳木斯 -绥化 -北安 -九三局 -八一农大 -黑河 ;感病品系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黑河 -九三局 -北安 -绥化-佳木斯 -哈尔滨 -八一农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大豆 品系 灰斑病 抗性 育种
下载PDF
LAMP法检测转基因大豆A2704-12品系 被引量:12
10
作者 邵碧英 陈文炳 +4 位作者 曾莹 陈彬 郑晶 缪婷玉 彭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202-207,共6页
根据转基因大豆A2704-12品系的特异序列设计了4套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通过反应温度优化、特异性测定,筛选出1套特异性强的LAMP引物。对筛选到的LAMP引物进行反应条件、反应体系的优化,建立了转基因大豆A2704-12品系的LAMP检测方... 根据转基因大豆A2704-12品系的特异序列设计了4套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通过反应温度优化、特异性测定,筛选出1套特异性强的LAMP引物。对筛选到的LAMP引物进行反应条件、反应体系的优化,建立了转基因大豆A2704-12品系的LAMP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能特异、稳定地检测转基因大豆A2704-12品系,检测限达到0.1%(m/m)。应用建立的LAMP方法检测大豆及其制品中转基因大豆A2704-12品系,检测结果与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果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介导等温扩增 转基因大豆A2704 12品系 特异性检测
下载PDF
大豆导入系群体芽期耐低温位点的基因型分析及QTL定位 被引量:23
11
作者 蒋洪蔚 李灿东 +6 位作者 刘春燕 张闻博 邱鹏程 李文福 高运来 胡国华 陈庆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68-1273,共6页
利用美国大豆品种Clark(供体亲本)与主栽品种红丰11(轮回亲本)所构建的回交导入系,经过严格的芽期耐低温筛选鉴定,得到46个在芽期耐低温性状上明显超过轮回亲本的导入系个体。利用这套选择群体结合随机对照群体和基因型分析,通过基于遗... 利用美国大豆品种Clark(供体亲本)与主栽品种红丰11(轮回亲本)所构建的回交导入系,经过严格的芽期耐低温筛选鉴定,得到46个在芽期耐低温性状上明显超过轮回亲本的导入系个体。利用这套选择群体结合随机对照群体和基因型分析,通过基于遗传搭车原理的卡方分析和单向方差分析方法,检测到分布于大豆8个连锁群的12个与大豆芽期耐低温相关的QTL。其中卡方分析检测到9个供体片段的超导入位点,对芽期耐低温性状表现为正效应。方差分析检测到5个位点,也表现为正效应,且其中Satt237和SOYPRP1两个位点是两种方法共同检测到的,应视为与耐低温直接相关的QTL。本研究旨在创建大豆芽期耐低温分子育种的检测方法平台,为大豆芽期耐低温研究提供有用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导入系 芽期 耐低温 QTL定位
下载PDF
利用选择导入系分析大豆芽期和苗期耐旱性的遗传重叠 被引量:13
12
作者 邱鹏程 张闻博 +6 位作者 李灿东 蒋洪蔚 刘春燕 范冬梅 曾庆力 胡国华 陈庆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7-483,共7页
以黑龙江主栽品种红丰11为母本,与美国品种Clark杂交,再以红丰11为轮回亲本,对回交后代的芽期和苗期的耐旱性进行筛选。结果获得芽期耐旱导入系44个,采用单项方差分析检测到10个控制芽期耐旱性的QTL;获得苗期耐旱导入系46个,检测到影响... 以黑龙江主栽品种红丰11为母本,与美国品种Clark杂交,再以红丰11为轮回亲本,对回交后代的芽期和苗期的耐旱性进行筛选。结果获得芽期耐旱导入系44个,采用单项方差分析检测到10个控制芽期耐旱性的QTL;获得苗期耐旱导入系46个,检测到影响苗期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持水能力、胁迫期间株高变化量的21个QTL。大多数位点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只有分布于A1、K、I和H连锁群上的Satt449、Satt499、Satt440和Sat_180位点是在芽期、苗期干旱条件下共同检测到的,表明芽期和苗期的耐旱性存在部分的遗传重叠。以上结果为深入研究大豆耐旱性以及进行分子设计育种以累加芽期苗期重要耐旱QTL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导入系 耐旱性 遗传重叠
下载PDF
大豆芽期耐盐和耐低温位点的遗传重叠 被引量:13
13
作者 邱鹏程 张闻博 +7 位作者 蒋洪蔚 刘春燕 李灿东 范冬梅 曾庆力 韩冬伟 胡国华 陈庆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980-1988,共9页
【目的】利用大豆回交导入系为材料定位芽期耐盐性QTL和耐低温QTL位点,并对芽期耐盐和耐低温的QTL位点进行遗传重叠分析。这些重叠QTL的辅助选择可用于培育芽期耐盐且耐低温的大豆品种,提高大豆抗逆育种效率。【方法】将Harosoy导入到... 【目的】利用大豆回交导入系为材料定位芽期耐盐性QTL和耐低温QTL位点,并对芽期耐盐和耐低温的QTL位点进行遗传重叠分析。这些重叠QTL的辅助选择可用于培育芽期耐盐且耐低温的大豆品种,提高大豆抗逆育种效率。【方法】将Harosoy导入到以红丰11为背景的回交导入系中,对BC2F4世代进行大豆芽期耐盐性和耐低温筛选,获得的超亲导入系用卡方检测和方差分析的方法定位QTL。【结果】芽期耐盐性筛选获得48个耐盐选择导入系,采用单项方差分析和卡方检测共定位了22个控制芽期耐盐QTL。芽期耐低温筛选获得40个耐低温选择导入系,采用2种遗传分析方法共定位到15个控制芽期耐低温QTL。分布于A1、B2、C2、E、J和O连锁群上的7个位点(Sat_271、Satt556、Satt726、Satt640、Satt411、Satt529和Sat_108)是大豆芽期盐胁迫和低温条件下共同检测到的。【结论】从整体上,31.81%大豆芽期耐盐性和耐低温位点存在遗传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回交导入系 耐盐性 耐低温性 遗传重叠
下载PDF
大豆定向选择群体耐旱性位点基因型分析及QTL定位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灿东 蒋洪蔚 +6 位作者 刘春燕 邱鹏程 张闻博 李文福 高运来 陈庆山 胡国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5-292,共8页
利用Clark导入到红丰11为背景的回交导入系进行萌芽期和苗期的连续性耐旱鉴定,经萌芽期鉴定,获得36个耐旱定向选择导入系。对耐旱选择导入系进行全基因组SSR标记扫描,并以随机群体作为对照,计算供体基因型的导入频率,利用卡方测验检测... 利用Clark导入到红丰11为背景的回交导入系进行萌芽期和苗期的连续性耐旱鉴定,经萌芽期鉴定,获得36个耐旱定向选择导入系。对耐旱选择导入系进行全基因组SSR标记扫描,并以随机群体作为对照,计算供体基因型的导入频率,利用卡方测验检测显著偏分离的SSR标记位点,并结合GGT图示基因型软件对各染色体连锁群进行分析。其中在L连锁群的Satt398和Satt156两个位点有显著的供体片段"超导入"现象,供体基因型导入频率为0.916 7和0.958 3,卡方值高达182和201.5。另外,在F连锁群的Satt423,K连锁群的Satt167以及N连锁群的Sat_084等位点也出现供体导入片段的偏分离现象。同时,对萌芽期耐旱鉴定中相对发芽率表现超亲的35个株系采用性状-标记间的单向方差分析(P<0.01)和QTL定位,共检测到14个控制相对发芽率的QTL,分布在4个连锁群上,其中与卡方测验检测的结果相比较,在Satt156,Satt423,Sattt167等位点具有一致性,说明这些位点是与大豆耐旱性紧密相关的QTL位点。以上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大豆耐旱性有利基因的精细定位、克隆和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导入系 耐旱性 基因型分析 QTL定位
下载PDF
线粒体ISSR与SCAR标记鉴定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春宝 李玉秋 +3 位作者 彭宝 王鹏年 董英山 赵丽梅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22,27,共5页
通过提取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的线粒体基因组DNA,用100条ISSR引物进行筛选,发现引物ISSR829的扩增片段在不育系和保持系间存在差异。对差异片段进行测序发现,该序列仅存在于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中,且位于基因Atp6上游2 000 bp处... 通过提取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的线粒体基因组DNA,用100条ISSR引物进行筛选,发现引物ISSR829的扩增片段在不育系和保持系间存在差异。对差异片段进行测序发现,该序列仅存在于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中,且位于基因Atp6上游2 000 bp处,推断其可能与不育有关。利用测序获得片段设计引物,用目前已育成的5个大豆杂交种的不育系母本和同型保持系的基因组DNA为模版,进行PCR扩增,发现不育系母本未出现特异片段,而对应保持系出现目的片段,表明该特异片段转化为SCAR标记,可用于不育系的筛选和不育系种子纯度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不育系 保持系 杂交种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利用高世代回交群体对大豆小粒性状的基因型分析及QTL定位 被引量:11
16
作者 曾庆力 蒋洪蔚 +5 位作者 刘春燕 范冬梅 马占洲 王宏光 胡国华 陈庆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3-477,共5页
利用野生型大豆ZYD00006(供体亲本)与主栽品种绥农14(轮回亲本)所构建的高世代回交导入系,经过严格的百粒重筛选鉴定,得到43个百粒重性状明显小于轮回亲本的导入系个体。利用这套选择群体结合随机对照群体和基因型分析,通过基于遗传搭... 利用野生型大豆ZYD00006(供体亲本)与主栽品种绥农14(轮回亲本)所构建的高世代回交导入系,经过严格的百粒重筛选鉴定,得到43个百粒重性状明显小于轮回亲本的导入系个体。利用这套选择群体结合随机对照群体和基因型分析,通过基于遗传搭车原理的卡方分析,检测到分布于7个连锁群上的9个与大豆小粒性状相关的QTL位点,对小粒性状表现为正效应,为大豆小粒性状分子辅助育种提供有用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导入系 小粒 QTL定位
下载PDF
大豆骨干恢复系花和花粉数量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丽梅 彭宝 +5 位作者 程延喜 孙寰 王曙明 张伟龙 王跃强 张井勇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8-241,共4页
制种产量低已成为制约杂交大豆产业化的瓶颈,父本恢复系花粉数量直接影响母本不育系的结实率,选育花粉数量多的恢复系对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至关重要,花粉数量也是衡量一个恢复系授粉能力的一个指标。采用田间调查和显微镜镜检对已育成... 制种产量低已成为制约杂交大豆产业化的瓶颈,父本恢复系花粉数量直接影响母本不育系的结实率,选育花粉数量多的恢复系对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至关重要,花粉数量也是衡量一个恢复系授粉能力的一个指标。采用田间调查和显微镜镜检对已育成的12个骨干恢复系的开花持续时间、开花数量和花粉数量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恢复系单株花的数量存在明显差异,12个恢复系的单株花数量为74.8~408.9个,单株花数量最多的是恢复系JLR104,最少的是恢复系JLR75,而大多数的恢复系单株花数量为120~160个;大豆每朵花的花粉数量没有明显差异,为3400~4900个。单株花的数量决定了花粉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恢复系 授粉 花粉数量
下载PDF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大豆生育期主基因的效应 被引量:18
18
作者 王英 吴存祥 +2 位作者 张学明 王云鹏 韩天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60-1168,共9页
以大豆生育期近等基因系为材料,比较12h短日照(SD)及16h长日照(LD)条件下E1/e1、E2/e2、E3/e3、E4/e4、E5/e5、E7/e7等6对生育期相关主基因的效应。结果表明,在大多数生育期基因型中,显性位点延迟大豆的开花期和成熟期,隐性位点提早开... 以大豆生育期近等基因系为材料,比较12h短日照(SD)及16h长日照(LD)条件下E1/e1、E2/e2、E3/e3、E4/e4、E5/e5、E7/e7等6对生育期相关主基因的效应。结果表明,在大多数生育期基因型中,显性位点延迟大豆的开花期和成熟期,隐性位点提早开花期和成熟期。同一基因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效应值不同,显性位点可增强其他基因的效应,说明各基因间存在互作。生育期基因的效应受光周期影响很大,长日照可增强大豆生育期相关基因的效应,短日照则相反。此外,光周期对基因效应的影响因发育阶段不同而变化,其中,E1基因在大豆营养生长阶段、E4基因在生殖生长阶段受光周期影响较大,而E3基因在营养生长和生殖发育阶段均受光周期的严格调控。不同光照条件下生育期基因效应的分析结果,可为不同生态区大豆品种生育期性状的定量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近等基因系 生育期基因 光周期
下载PDF
利用RAPD技术分析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后代品系遗传组成 被引量:3
19
作者 郑翠明 常汝镇 +2 位作者 邱丽娟 李玉清 郭蓓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7-104,共8页
本研究通过对育成品系及亲本 DNA组成位点的分析 ,探讨亲本遗传物质在后代中所占的比例 ,为大豆育种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所用的三个优良品系 870 2 -2-4、870 2 -2 -8、8650 -1 -4是从种间杂交组合 { (固新野生大豆 (P1) (承豆 1号(P2 ... 本研究通过对育成品系及亲本 DNA组成位点的分析 ,探讨亲本遗传物质在后代中所占的比例 ,为大豆育种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所用的三个优良品系 870 2 -2-4、870 2 -2 -8、8650 -1 -4是从种间杂交组合 { (固新野生大豆 (P1) (承豆 1号(P2 ) (通交 81 -1 543 (P3) }选育出的。前 2个姊妹系是在组合 (P1× P2 )的 F2 代用P3进行回交选育成的 ,8650 -1 -4是在组合 (P1× P2 )的 F1代用 P3回交选育成的。用 79个引物进行 RAPD分析亲本及后代品系细胞核 DNA,其中 1 5个引物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 ,这 1 5个引物总扩增位点 1 2 1个 ,P1、P2 、P3的特异位点数分别是 1 9、4、9个 ,表明野生大豆的遗传基础丰富。 870 2 -2 -4具有 P1、P2 、P3的特异位点数分别是 2、2、5个。 870 2 -2 -8具有 P1、P2 、P3的特异位点数分别为 1、2、8个 ,农艺性状表现更象 P3,如荚熟色、褐斑率。8650 -1 -4具有 P1、P2 、P3的特异位点数分别为 1 1、1、2个 ,在农艺性状上更多的继承了野生大豆的遗传特点 ,如多荚、多分枝。证明RAPD技术对于研究亲本和后代遗传关系是有效的。另外 ,亲本的一些特异位点在后代中加强 ,可能与杂种优势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品系 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RAPD 遗传 杂交
下载PDF
赤峰地区大豆品种(系)生育期组划分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晓荣 魏云山 +3 位作者 曹磊 王燕春 杨学文 丁素荣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1-575,共5页
以本地区主栽品种、新近选育的品种(系)、本区域国家和省级试验对照品种、生育期相近的美国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共58个材料为基础资料(标准对照品种13个),通过2年3点(2012~2013年,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梁上试验地、六号地试验地... 以本地区主栽品种、新近选育的品种(系)、本区域国家和省级试验对照品种、生育期相近的美国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共58个材料为基础资料(标准对照品种13个),通过2年3点(2012~2013年,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梁上试验地、六号地试验地和巴彦淖尔市蹬口县头道桥原种场试验基地)试验,共对45份主栽品种和新近选育品种(系)的生育期组进行了鉴定和划分。结果表明:除2013年选择的MGⅣ标准对照品种PI614155、PI534646、PI598222和参试品种8157在2013年收获时未成熟外,其余标准品种均能正常成熟,参试的45份材料生育期组介于MG0~MGⅢ。其中,适应性好且生育期组明确的品种及归属划分为:MG0:蒙豆26、铁峰31、抗线2号、黑农34、九农13、东农46、兴豆4号、东农48、吉育67、东农47、合丰50、兴豆3号、重茬168、绥农26、绥农22;MGⅠ:黑农48、吉育57、九农21、赤豆1号;MGⅡ:赤豆3号;MGⅢ:中黄35、蒙豆25、吉林30、吉林39、吉育93、长农17、蒙豆24,所划分结果可为全国的大豆生育期组系统的建立和新育成品种的种植区域的划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峰 大豆 品种(系) 生育期组 划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