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reening of Transgenic Soybean Transformed by Means of Pollen-tube Using Kanamycin 被引量:2
1
作者 ZHANG Shuzhen XU Pengfei +4 位作者 ZHANG Dayong LIN Shifeng LI Wenbin HAN Yingpeng YANG Chuanpi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6年第1期7-10,共4页
Kanamycin was used to screen To seeds of the variety Dongnong 46 transformed by means of pollen-tub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400 mg·L^-1 kanamycin could inhibit growth of non-transgenic plants, and 2 posi... Kanamycin was used to screen To seeds of the variety Dongnong 46 transformed by means of pollen-tub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400 mg·L^-1 kanamycin could inhibit growth of non-transgenic plants, and 2 positive plants were gotten combined with Gus dyeing and PCR detection. It is proved that this method is economic and effective in preliminary screening the transgenic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pollen-tube method KANAMYCIN
下载PDF
Analyses of Protein and Oil of Maize Offsprings Plants Introducing Soybean DNA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慧英 田夏红 +1 位作者 冯锐 刘爱花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8年第6期74-77,共4页
[Objective] The experiment was aimed to explore character variation between different families after DNA introduction and select variant plants with good stability. [Method] The method of pollen-tube-pathway was used ... [Objective] The experiment was aimed to explore character variation between different families after DNA introduction and select variant plants with good stability. [Method] The method of pollen-tube-pathway was used to introduce total DNA of soybean into normal maize inbred line 7313 for selecting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When field characters of maize, grain colors, grain traits and panicle axis colors were stable, the crude protein, gliadin, glutelin and oil content of grains which were selected from variant strains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Result] The grain crude protein, gliadin, glutelin and oil content of line 26h-4-3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se of control treatment. The increments of D3 and D4 generation were 10.34% and 26.70%, 6.58% and 6.28%, 15.09% and 70.34%, 55.82% and 51.52% respectively. All indexes of line 26h-3-1 were also higher than these of control treatment and the increments of D3 and D4 generation were 5.67% and 21.63%,1.91% and 2.31%, 10.85% and 62.27%,22.49% and 9.67%. [Conclusion] The crude protein, gliadin, glutelin and oil content of variant line 26h-4-3 and 26h-3-1 were stable, so variant line 26h-4-3 and 26h-3-1 were excellent variant strains which satisfied the requirement of high protein br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DNA Method of pollen-tube-pathway MAIZE INBRED line Protein OIL
下载PDF
大豆雄蕊优势表达基因GmARFA1a通过调控花粉萌发影响结实率
3
作者 姚士恩 王一帆 +7 位作者 王宁 周铭辉 陈一飞 张曼婷 李嘉欣 宫雯珺 方小龙 李美娜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0-1000,共11页
大豆(Glycine max (L.) Merr.)是自花授粉作物,通过人工去雄的办法生产杂交种,不仅繁琐且成本高。雄性不育基因功能的研究是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提之一,大豆雄性不育位点报道较少,定位及功能研究进展缓慢。随着大豆转基因体系的成熟及... 大豆(Glycine max (L.) Merr.)是自花授粉作物,通过人工去雄的办法生产杂交种,不仅繁琐且成本高。雄性不育基因功能的研究是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提之一,大豆雄性不育位点报道较少,定位及功能研究进展缓慢。随着大豆转基因体系的成熟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反向遗传学研究大豆雄性不育基因的功能变得相对容易。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大豆中编码小G蛋白的GmARFA1a受到大豆雄性育性控制基因MS1(Male Sterile 1)和MS2的调控,公共数据库数据表明GmARFA1a在大豆未开放的花中表达量最高,而qRT-PCR数据进一步明确GmARFA1a在大豆授粉前雄蕊中优势表达。花粉萌发实验及结实率统计发现Gmarfa1a突变体花粉活力下降导致结实率受到明显抑制。本研究对GmARFA1a基因功能进行了初步解析,明确其对大豆雄性育性存在一定影响。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对GmARFA1a乃至ARF基因家族成员功能的认识,也为后续深入研究大豆GmARFA1a功能及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杂种优势 雄性不育基因 基因编辑技术 花粉活力
下载PDF
大豆结实率与花粉败育率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9
4
作者 赵丽梅 孙寰 +2 位作者 黄梅 王曙明 王跃强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9-252,共4页
以(YA×167)F2、(ZABC5×ZD8319)F2和(ZD8319×YB)F2三个育性分离群体为试材,在逐株检查花粉败育率的同时调查单株结荚数量,以搞清花粉败育与植株结实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吉育30和另外11个栽培大豆的正常花药中花粉粒的数量... 以(YA×167)F2、(ZABC5×ZD8319)F2和(ZD8319×YB)F2三个育性分离群体为试材,在逐株检查花粉败育率的同时调查单株结荚数量,以搞清花粉败育与植株结实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吉育30和另外11个栽培大豆的正常花药中花粉粒的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1)在不同F2群体中,花粉育性的变化对结实的影响略有不同,在(YA×167)F2群体中引起单株荚数显著减少的临界花粉败育率值为70%,而在另两个群体中则为60%。(2)每朵花中花粉粒数量多少不仅与品种有关,也与环境条件有关,一般为3200-5800个花粉粒/花。这也正是不同群体材料单株荚数显著减少的临界花粉败育率值不同的原因。(3)大豆配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可以应用于杂交种开发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结实率 花粉败育率 单株荚数 品种 环境条件
下载PDF
早熟大豆外源DNA导入的RAPD分子验证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希臣 雷勃钧 +5 位作者 卢翠华 钱华 周思君 吕云波 谢纬武 王斌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52-156,共5页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直接导入外源总DNA,从而进行农作物品种改良,在国内外许多作物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外源总DNA是否能够通过花粉管通道进入受体,后代的变异是不是由于外源总DNA片段与受体基因组整合、表达所引起的,...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直接导入外源总DNA,从而进行农作物品种改良,在国内外许多作物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外源总DNA是否能够通过花粉管通道进入受体,后代的变异是不是由于外源总DNA片段与受体基因组整合、表达所引起的,一直没有得到直接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本文报道了利用RAPD(RandomlyAmplifiedPolymorphicDNA)这一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总DNA所获得的大豆早熟后代进行了分子验证。结果表明:在后代基因组中找到了供体具有而受体没有的特异性DNA片段,直接从DNA分子水平上证明了外源总DNA片段可以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受体,并与其基因组DNA整合,在后代中得到表达和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花粉管通道 早熟 RAPD 育种
下载PDF
外源野生大豆DNA导入栽培大豆引起的变异 被引量:22
6
作者 雷勃钧 尹光初 +6 位作者 王树林 卢翠华 钱华 周思君 张开旺 隋德志 林忠平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1-14,共4页
本文利用花粉管通道在大豆自花受粉后,将野生大豆DNA导入栽培大豆,从而引起了后代性状的广泛变异。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外源DNA片段直接导入受体植物卵细胞、合子或早期胚细胞,部分片段可被受体细胞DNA整合乃至表达理论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大豆 外源DNA 导入 变异 基因转移
下载PDF
大豆花粉育性分类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孙寰 赵丽梅 +4 位作者 王曙明 王跃强 彭宝 程延喜 张井勇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9-343,共5页
以完全不育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完全可育的保持系、恢复系为对照,以5个分离群体为主要试材,将花粉败育率分为11个等级,观察、分析了花粉败育率的分布情况。不育对照花粉败育率均在95.1%以上,实际观察值为99%以上。可育对照... 以完全不育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完全可育的保持系、恢复系为对照,以5个分离群体为主要试材,将花粉败育率分为11个等级,观察、分析了花粉败育率的分布情况。不育对照花粉败育率均在95.1%以上,实际观察值为99%以上。可育对照败育率均在10%以内,实际观察值在5%以内。分离群体花粉败育率有三个高峰,第一个峰值出现在败育率0~10%,植株高度可育,其中95%植株集中在0~5%之间。第二个峰值出现在败育率为95.1%~100%,实际观察值均高于98%,植株高度不育。另一个峰值出现在败育率40.1%~60%之间,是典型的半不育。以此为中心向可育和不育两个方向递减。花粉败育率10%和95%是两个明显的分界点。依据分离群体和对照的花粉败育率的分布情况,将大豆花粉育性分为4类。1、可育:花粉败育率0~5%。2、不育:花粉败育率95.1%~100%。3、半不育:花粉败育率10.1%~95%。4、典型半不育:花粉败育率40.1%~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花粉败育 分类标准
下载PDF
自然条件下大豆花粉的田间漂移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丽梅 孙寰 +4 位作者 王曙明 王跃强 彭宝 程延喜 黄梅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4-86,共3页
将带有固定液的凹形载玻片放置于开花期间大豆田间的不同位置,通过统计载玻片上截获花粉的数量,推测风为大豆传粉的可能性。结果表明,2002年在大豆生产田,每小时每平方毫米截获花粉的数量为0.004个;不同高度截获花粉的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将带有固定液的凹形载玻片放置于开花期间大豆田间的不同位置,通过统计载玻片上截获花粉的数量,推测风为大豆传粉的可能性。结果表明,2002年在大豆生产田,每小时每平方毫米截获花粉的数量为0.004个;不同高度截获花粉的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在相同时间内,40cm高处截获花粉的数量是26cm高处的2倍;2003年在不育系和恢复系1∶1相间种植的杂交大豆制种田,累计120分钟没有截获到大豆花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传粉 风媒
下载PDF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大豆的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庆凯 曹越平 +1 位作者 崔岩 周思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20,共4页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Bt基因导入大豆品种。对132株D1代植株进行PCR检测,得到5株阳性转化植株。再将获得的5株D1代阳性转化植株的种子放在温箱中发芽,提取DNA进行检测,结果得到2株D2代稳定遗传的阳性转化植株。用X-Glue溶液对转Bt基因...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Bt基因导入大豆品种。对132株D1代植株进行PCR检测,得到5株阳性转化植株。再将获得的5株D1代阳性转化植株的种子放在温箱中发芽,提取DNA进行检测,结果得到2株D2代稳定遗传的阳性转化植株。用X-Glue溶液对转Bt基因132株D1代植株进行检测,结果没有发现阳性反应。另外,本实验还采用荧光制片方法从植物组织结构的角度证明利用花粉管通道方法导入外源基因的可行性,并提出花粉管通道方法操作的最佳时间为授粉后6~20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管通道技术 抗虫基因 大豆 BT基因
下载PDF
利用卡那霉素对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大豆的筛选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徐鹏飞 张淑珍 +4 位作者 吴俊江 韩英鹏 张大勇 李文滨 杨传平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用卡那霉素对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东农46转化当代种子进行初步筛选,结果表明:400ppm卡那霉素能有效抑制非转化大豆植株的正常生长;经Gus染色和PCR检测,从中可以筛选到阳性植株。可见,用此法对转化植株进行初步筛选是经济有效的。
关键词 大豆 花粉管通道法 卡那霉素
下载PDF
外源DNA导入大豆变异后代的SOD同工酶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德璞 袁鹰 庄炳昌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94-199,共6页
以花粉管通道途径向大豆导入外源DNA,变异后代已达D_4代。 受体为栽培品种吉林20号、吉林16号;供体足野生豆、半野生豆和栽培豆。从439个D_1植株中得12株变异株,变异率为3%。变异性状明显表现供体特征,并且是可遗传的。超氧物歧化酶(S... 以花粉管通道途径向大豆导入外源DNA,变异后代已达D_4代。 受体为栽培品种吉林20号、吉林16号;供体足野生豆、半野生豆和栽培豆。从439个D_1植株中得12株变异株,变异率为3%。变异性状明显表现供体特征,并且是可遗传的。超氧物歧化酶(SOD)同工酶电泳鉴定,在有的变异株中检测到供体具有的亚基谱带b_1、b_2。结果表明,外源DNA导入技术在大豆育种上是可以利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外源DNA 后代 SOD 同功酶
下载PDF
大豆属Soja亚属植物花粉形态的比较观察 被引量:6
12
作者 庄炳昌 王玉民 +1 位作者 徐豹 席以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1-113,共3页
对野生、半野生、半栽培、栽培大豆花粉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发现不同进化类型大豆花粉的沟、内孔及纹饰存在明显的差异,可以做为大豆分类、进化研究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半野生大豆 花粉 形态 观察
下载PDF
乙烯对大豆产量及花器官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程云清 杨君 +2 位作者 安利佳 陈智文 刘剑锋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40-545,共6页
以大豆品种铁丰31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浓度乙烯抑制剂AVG(aminoethoxyvinylglycine)和促进剂ACC(1-aminocy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对大豆花形态、花粉及单株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经AVG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成花量、花长... 以大豆品种铁丰31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浓度乙烯抑制剂AVG(aminoethoxyvinylglycine)和促进剂ACC(1-aminocy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对大豆花形态、花粉及单株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经AVG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成花量、花长度、花瓣长度、雄蕊柱长、花粉量、花粉管长度、秸杆重、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随浓度增加而上升,花粉败育率下降,ACC处理的效果与AVG相反.两种处理对大豆花粉萌发率无明显影响.花粉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VG处理的花粉长度增加,ACC处理的花粉部分出现扭曲与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花粉 乙烯 AVG ACC
下载PDF
大豆自花授粉后外源DNA导入技术 被引量:15
14
作者 黄承彦 颜廷进 +4 位作者 战明奎 赵经荣 粟翼玟 周同度 赵双宜 《山东农业科学》 1990年第5期8-11,共4页
以花生为DNA供体,以大豆为DNA受体。在大豆白花授粉后,采用液滴法和注射法导入花生DNA。在受体大豆植株后代中获得了大豆多种变异类型.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大豆自花授粉后外源DNA的导入技术,并提出液滴法和注射法的具体操作细则。
关键词 大豆 授粉 DNA 导入技术
下载PDF
外源乙烯调控大豆花粉育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程云清 张奇 +2 位作者 刘剑锋 张会弟 张春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32,共8页
使用质量浓度为400mg/L的乙烯利水剂对大豆进行喷施处理,探讨乙烯对大豆花粉育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外源乙烯处理后,大豆植株的成花量与花粉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而花粉败育率极显著高于对照,外源乙烯处理对大豆花粉育性的抑制作用十... 使用质量浓度为400mg/L的乙烯利水剂对大豆进行喷施处理,探讨乙烯对大豆花粉育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外源乙烯处理后,大豆植株的成花量与花粉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而花粉败育率极显著高于对照,外源乙烯处理对大豆花粉育性的抑制作用十分明显;乙烯利与对照处理基因的差异表达谱及实时定量PCR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应答饥饿、花粉管生长、花粉外壁形成等多个大豆花粉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出现显著差异;相同时间段相比,乙烯处理的花芽组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淀粉、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而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本研究为外源乙烯制剂调控大豆育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花粉 乙烯 育性
下载PDF
大豆花粉活力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曹芳 李志刚 +2 位作者 李旭新 于德彬 郭宇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17期66-69,共4页
为研究不同方法测定大豆花粉活力的问题,选取‘绥农4’、‘吉林47’和‘CK-P’为研究对象,通过蔗糖、琼脂、硼酸、温度单因子正交试验筛选出的培养基进行离体萌发,比较I2-KI染色法、TTC染色法和离体萌发法3种花粉活力测定方法的不同。... 为研究不同方法测定大豆花粉活力的问题,选取‘绥农4’、‘吉林47’和‘CK-P’为研究对象,通过蔗糖、琼脂、硼酸、温度单因子正交试验筛选出的培养基进行离体萌发,比较I2-KI染色法、TTC染色法和离体萌发法3种花粉活力测定方法的不同。结果表明:I2-KI染色法容易操作,因这种方法较离体萌发法简单,测定结果比较准确,成本低,所需时间短,常用来观测大豆花粉活力。TTC法染色效果与I2-KI染色法接近,没有差异,也可作为检测大豆花粉活力的方法。离体萌发法测定大豆花粉活力的方法和很多因素有关,与I2-KI染色法和TTC染色法有显著差异,且其培养基的配制繁琐,所以用I2-KI染色法和TTC染色法来测定大豆的花粉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花粉活力 离体培养 染色法
下载PDF
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的研究 被引量:68
17
作者 雷勃钧 尹光初 +4 位作者 卢翠华 钱华 张开旺 周思君 王树林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58-63,共6页
本文报道了在大豆自花授粉后,利用其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直接导入栽培大豆的研究结果。 通过对10组大豆实验材料进行外源DNA导入的结果看出:转化的后代主要表现在熟期、株型、花色、种皮包、百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变异的D_2... 本文报道了在大豆自花授粉后,利用其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直接导入栽培大豆的研究结果。 通过对10组大豆实验材料进行外源DNA导入的结果看出:转化的后代主要表现在熟期、株型、花色、种皮包、百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变异的D_2代单株或株系的过氧化物同功酶酶谱和酶活性显示了明显的差异,其中发生“疯狂分离”的单株,其酶带显示不规律;表型变异不明显而蛋白质含量高于受体的8701组合的D_2代各株系,其酶活性明显增强,并主要表现在A_1和B区。 实验结果表明:外源DNA片段直接导入受体植物卵细胞、合子或早期胚细胞,部分片段可以被受体细胞DNA整合和表达。还表明:利用花粉管通道途径来实现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进行大豆种质创新和品质改良也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外源DNA 导入 花粉管通道
下载PDF
大豆花粉管通道技术转化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 被引量:18
18
作者 刘德璞 袁鹰 +13 位作者 唐克轩 郑培和 王兴智 刘宝 周正平 姜昱 孙小芬 肖乃仲 朱筱娟 孔祥梅 郝文媛 徐文静 刘娜 李晓辉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6年第5期663-669,共7页
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用雪花莲凝集素基因(Galanthusnivalisagglutinin,GNA)转化吉林省主推品种吉林20号、吉林30号、吉林45号品种大豆。通过接蚜鉴定和PCR鉴定,从所获得的种子苗中筛选出转基因植株。对转基因植株的后代进行分子生物学鉴... 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用雪花莲凝集素基因(Galanthusnivalisagglutinin,GNA)转化吉林省主推品种吉林20号、吉林30号、吉林45号品种大豆。通过接蚜鉴定和PCR鉴定,从所获得的种子苗中筛选出转基因植株。对转基因植株的后代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1)PCR分析,转基因植株97TGR1和97TGR2的T2代表现阳性,第5代表现阳性纯合;97TGR1、97TGR2和98FD1 ̄98FD20的T3代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证明,GNA基因在蛋白质水平有表达,最高表达量占总可溶性蛋白的0.7%;97TGR1、98TGR2和99JI45TGR2的Southern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GNA基因已插入大豆基因组;(2)遗传学分析,97TRG1的T2代呈孟德尔3:1分离,97TGR2的T3代出现种皮颜色不规则分离。经过抗蚜性鉴定和连续的筛选,获得抗性纯系;(3)抗蚜性鉴定,转基因株的T1、T2世代转基因植株可抑制蚜虫繁殖量50% ̄90%;(4)品系鉴定,转基因大豆的抗蚜性达到农学标准抗(R)和高抗(HR)水平;大面积环境释放试验自然感蚜鉴定,转基因系蚜虫发生的高峰比对照延迟,高峰期过后群体蚜量的下降速度也比对照快。本研究认为,大豆花粉管通道技术可以利用于大豆的转基因研究和应用中,GNA基因在改良大豆的抗蚜性上是可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转基因 GNA 花粉管通道 遗传 抗蚜性
下载PDF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大豆的分子表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利华 刘明 +2 位作者 苏乔 高晓蓉 安利佳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93-196,共4页
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含有 gus基因的pBI12 1质粒DNA导入辽豆 14 ,从处理的 10 0朵花中获得 5 3粒种子。经PCR检测 5 3粒种子的幼苗 ,共检测出 6株阳性植株。采用RT PCR和GUS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所获得阳性植株进行检测 ,其中 2株幼苗 (T0 ... 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含有 gus基因的pBI12 1质粒DNA导入辽豆 14 ,从处理的 10 0朵花中获得 5 3粒种子。经PCR检测 5 3粒种子的幼苗 ,共检测出 6株阳性植株。采用RT PCR和GUS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所获得阳性植株进行检测 ,其中 2株幼苗 (T0 代 17号和 33号 )均出现阳性结果 ,进一步对这 2株阳性植株进行Southernblot检测 ,同样获得了阳性结果。上述检测结果表明 ,gus基因已整合到染色体上并得到了表达。对转基因植株后代进行了PCR跟踪检测 ,结果从 17号株系的 2 8株中检测出 19株阳性植株 ,33号株系的 35株幼苗中检测出 17株阳性植株 ,表明 gus基因可以在转基因植株后代遗传。本研究结果为大豆花粉管通道转化技术提供了比较充分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花粉管通道法 转基因植株 分子生物学 GUS基因
下载PDF
大豆花粉管通道法转化lkt50基因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文霞 李文滨 +1 位作者 宁海龙 吕文河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53-656,共4页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外源基因lkt50向大豆品种东农48和品系东农96-02导入。通过卡那霉素筛选,从所获得的种子苗中初选转化植株,进一步进行PCR、Southern blot及RT-PCR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在14株卡那霉素抗性材料中利用nptⅡ基因...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外源基因lkt50向大豆品种东农48和品系东农96-02导入。通过卡那霉素筛选,从所获得的种子苗中初选转化植株,进一步进行PCR、Southern blot及RT-PCR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在14株卡那霉素抗性材料中利用nptⅡ基因的特异性引物有7株PCR阳性,利用lkt50基因特异性引物有2株PCR阳性,并且2株Southern blot及RT-PCR检测均呈现阳性,因此认为花粉管通道法可以用于大豆的转基因研究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花粉管通道法 lkt50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