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5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posal of Landscape Space Transfer Index and Changes of Landscape Area Based on Transfer Matrix——With Yutian County in Xinjiang as a Study Case
1
作者 贺凌云 海米提.依米提 蔡永革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0年第7期26-29,共4页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nges of landscape in a certain period are landscape area changes and spatial changes of landscape patches.Based on transfer matrix and total amount change of landscape area,landscape space tran...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nges of landscape in a certain period are landscape area changes and spatial changes of landscape patches.Based on transfer matrix and total amount change of landscape area,landscape space transfer index and landscape area change index were established,and then applied to analyze plain oasis and desert in Yutian County,Xinjiang Uyghur Nationality Autonomous Reg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ndscape space transfer in this region was drastic,but total landscape area changed only slightly,thus space transfer index was much higher than area change index,which indicated that landscapes in arid area were given with particular spatial undulant features and sensitivity,while man-made landscapes(artificial oasis) are stable and expanding to some extent.With landscape space transfer index as the comprehensive indicator,space transfer intensity of landscape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can be demonstrated,which is favorable for the comparison of landscape change intensity among different types and within different periods,in addition,some macroscopic change features of landscapes can also be reflected by comprehensively analyzing landscape space transfer index and landscape area change ind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 area LANDSCAPE space transfer INDEX Area change INDEX
下载PDF
Design,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dual-channel real space transfer transistor
2
作者 Weilian GUO Shilin ZHANG Xin YU 《Frontiers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n China》 CSCD 2009年第2期234-238,共5页
In this paper,using aδ-doping dual-channel structure and GaAs substrate,a real space transfer transistor(RSTT)is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successfully.It has the standardΛ-shaped negative resistance I-V characteristi... In this paper,using aδ-doping dual-channel structure and GaAs substrate,a real space transfer transistor(RSTT)is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successfully.It has the standardΛ-shaped negative resistance I-V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a level and smooth valley region that the conventional RSTT has.The negative resistance parameters can be varied by changing gate voltage(VGS).For example,the PVCR varies from 2.1 to 10.6 while VGS changes from 0.6 V to 1.0 V.The transconductance for IP(ΔIP=ΔVGS)is 0.3 mS.The parameters of VP,VV and threshold gate voltage(VT)for negative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arising are all smaller than the value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Therefore,this device is suitable for low dissipation power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l space transfer transistor(RSTT) high speed compound three terminal function device three terminal negative resistance device hot electron device electron transfer device
原文传递
Study on effect of heat transfer space non-uniformity of combustion chamber components on in-cylinder NOx emission formation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3
作者 吕继祖 白敏丽 周龙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11年第4期56-62,共7页
The components of combustion chamber (cylinder head-cylinder liner-piston assembly-oil film) were taken as a coupled body.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heat transfer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coupled body,a coupled... The components of combustion chamber (cylinder head-cylinder liner-piston assembly-oil film) were taken as a coupled body.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heat transfer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coupled body,a coupled three-dimensional calculation model for in-cylinder working process and the combustion chamber components was built with domain decomposition and boundary coupled method,which implements the coupled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 of in-cylinder working process and the combustion chamber components.The model was applied in the influence investigation of the space non-uniformity in heat transfer among combustion chamber components on the generation of in-cylinder emissions:NOx.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at transfer space non-uniformity of combustion chamber components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formation of in-cylinder NOx.The main area being influenced was the accessory area on the wall,while the influence on the generation of NOx in the central area couold be omit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transfer space non-uniformity NOx emission IN-CYLINDER DIESEL
下载PDF
钠液面高度对氩气空间耦合传热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陆道纲 冯佳琪 +3 位作者 王汉 于宗玉 张钰浩 刘璐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76-1883,共8页
锥顶盖作为快堆主容器重要的压力边界之一,其结构的完整性对快堆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锥顶盖结构完整性与其温度载荷密切相关,而温度载荷受氩气空间自然对流与辐射耦合传热特性影响显著,有必要开展深入研究。基于钠液面上部氩气空间传... 锥顶盖作为快堆主容器重要的压力边界之一,其结构的完整性对快堆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锥顶盖结构完整性与其温度载荷密切相关,而温度载荷受氩气空间自然对流与辐射耦合传热特性影响显著,有必要开展深入研究。基于钠液面上部氩气空间传热特性实验台架,开展了氩气空间传热特性实验研究,测量了锥顶盖、氩气空间和主泵支承的温度分布,阐明钠液面高度对传热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钠液面高度的增加,锥顶盖和氩气空间的温度随之升高,而且在高钠温时现象更加明显。此外,钠液面高度对主泵支承的温度分布和周向温差影响微弱。通过开展氩气空间钠液面高度对传热规律的影响研究,可为建立实验装置与原型反应堆之间的温度映射关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冷快堆 氩气空间 自然对流传热 辐射传热
下载PDF
双壳体核电厂空间减震结构的竖向动力试验研究
5
作者 刘文光 王宇端 张强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67,共10页
为降低核电厂内安全壳的竖向加速度,提出了一种双壳体空间减震结构,基于该结构的力学特性建立了简化三质点三自由度动力模型,进一步给出了结构响应传递函数并进行了参数分析,明确了结构质量比、阻尼比和频率比对结构竖向地震响应的影响... 为降低核电厂内安全壳的竖向加速度,提出了一种双壳体空间减震结构,基于该结构的力学特性建立了简化三质点三自由度动力模型,进一步给出了结构响应传递函数并进行了参数分析,明确了结构质量比、阻尼比和频率比对结构竖向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完成了双壳体空间减震结构的缩尺振动台动力试验。结果表明:双壳体空间减震结构可减小内安全壳的竖向加速度,减震率为12.23%~27.84%。双壳体空间减震结构的振动台试验响应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吻合较好,验证了所提出的双壳体空间减震结构简化模型的准确性以及双壳体空间减震系统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壳体核电厂 空间减震 传递函数 振动台试验 竖向减震
下载PDF
基于GIS的公交换乘网络构建及可达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程刚 郭磊善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197,共7页
为了提高公交换乘效率、优化公交系统,基于GIS软件构建公交换乘网络,运用该网络对换乘可达性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合Space-P模型和网络分析法,以拉萨市城关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公交线路路径、站点、交叉口等基本信息构建同站换乘子网络.结... 为了提高公交换乘效率、优化公交系统,基于GIS软件构建公交换乘网络,运用该网络对换乘可达性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合Space-P模型和网络分析法,以拉萨市城关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公交线路路径、站点、交叉口等基本信息构建同站换乘子网络.结合公交站点服务范围、步行通道路径、交叉口等信息构建异站换乘子网络.二者协同实现了基于ArcGIS的公交换乘网络构建,并依据该网络对公交线路的乘客在车时间和换乘系数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换乘网络能够对乘客在车时间进行良好的测度,乘客在车时间最大值为68.68 min,最小值为2.00 min,乘客换乘在车时间平均值为29.90 min.该换乘网络能够对换乘系数进行良好的测度,得到有效换乘线路90 300条,换乘系数最大为4条(线路为62条),最小为0条(线路为1 354条).采用可达性度量模型,可实现对公交站点时间可达性和换乘可达性的良好测度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交通 公交网络 换乘网络 GIS 可达性 space-P模型 网络分析法
下载PDF
基于主动激励的掘进机回转台振动抑制研究
7
作者 谢苗 王贺 +1 位作者 李玉岐 刘治翔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5-196,共12页
悬臂式掘进机截割过程由于煤岩形状、硬度分布的随机性,当截割到硬岩时截割头会产生无规则的剧烈振动,瞬时高强度的冲击对掘进机关键受力部件回转台影响最大,其动态可靠性和寿命影响着截割效率和截割稳定性,为减弱截割过程回转台的振动... 悬臂式掘进机截割过程由于煤岩形状、硬度分布的随机性,当截割到硬岩时截割头会产生无规则的剧烈振动,瞬时高强度的冲击对掘进机关键受力部件回转台影响最大,其动态可靠性和寿命影响着截割效率和截割稳定性,为减弱截割过程回转台的振动,首先,基于截割现场回转台易失效损坏现象,建立截割过程回转台力学模型,推导回转台力学方程,研究回转台受力随截割参数变化规律;通过搭建截割试验台,测试截割过程回转台振动响应,结合有限元进行回转台振动模态分析,求解回转台前6阶固有频率及振型,分析回转台剧烈振动的原因。其次,基于工况路径分析理论,建立截割过程回转台工况传递路径分析模型,模拟回转台合成振动,分析各激励点对回转台振动贡献量及贡献程度,准确找到回转台主要激振源。最后,通过施加外部主动激励的方式,分析不同激励频率加载下回转台振动情况,探寻能够降低截割过程回转台振动的激励频段。试验结果表明:外部激振频率处于20~60 Hz,回转台振动幅值降低明显,此频段激励频率对回转台振动控制效果良好,有益于提高回转台寿命,且激振频率为40 Hz时回转台振动最小,回转台振动抑制效果最佳。研究结果有益于丰富回转台振动相关研究理论,实现在不改变机械结构基础上,降低回转台受力与结构变形,可为掘进机回转台的振动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机回转台 空间力学模型 工况传递路径 激振源 主动激励 振动控制
下载PDF
利用转移矩阵模型研究江苏省长江岸线变化
8
作者 陈年松 徐贵阳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5期74-76,92,共4页
开展长江生态环境监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以2015-2021年江苏省沿江2 km岸线范围内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转移矩阵模型计算研究区域内各时间节点的转移矩阵表,... 开展长江生态环境监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以2015-2021年江苏省沿江2 km岸线范围内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转移矩阵模型计算研究区域内各时间节点的转移矩阵表,分析生态、生活和生产空间用地的转入转出以及增减情况;再采用高斯-赛德尔迭代法绘制三生空间流转的桑基图,对江苏省长江岸线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为长江经济带(江苏段)的生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长江岸线 转移矩阵模型 土地利用 桑基图
下载PDF
池式钠冷快堆复杂空间内流动与传热特性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综述
9
作者 张钰浩 赵海琦 +4 位作者 沈熙昊 袁晓晓 宋海洁 陆道纲 隋丹婷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71-283,共13页
钠冷快堆是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重要堆型之一。池式钠冷快堆安全裕量大,但结构较为复杂,其堆内一回路循环流动呈多尺度、复杂空间、多路径、三维流动等特点,给池式钠冷快堆计算与实验带来一定困难。近年来,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快速发... 钠冷快堆是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重要堆型之一。池式钠冷快堆安全裕量大,但结构较为复杂,其堆内一回路循环流动呈多尺度、复杂空间、多路径、三维流动等特点,给池式钠冷快堆计算与实验带来一定困难。近年来,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快速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重要技术路径,本文对池式钠冷快堆复杂空间内流动与传热特性三维数值模拟研究进行综述。对于全堆一体化整体计算,获取池式钠冷快堆典型对称/非对称工况下的三维温度场分布及关键热工参数瞬态变化,评价其余热排出能力;对于局部部件或区域精细化计算,获取局部三维流动与传热特征参数,也为全堆一体化计算提供关键输入。相关研究为池式钠冷快堆安全稳定运行及设计优化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式钠冷快堆 池式复杂空间 多路径流动 传热特性 三维数值模拟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增强MRI定量参数变化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10
作者 杨川桦 姜萍 谢刚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3期148-151,共4页
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癌(EC)增强MRI定量参数变化与临床特征关系,分析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EC患者9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增强MRI定量参数[速率常数(... 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癌(EC)增强MRI定量参数变化与临床特征关系,分析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EC患者9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增强MRI定量参数[速率常数(K_(ep))、容量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_(e))]。比较研究组不同临床特征患者增强MRI定量参数,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相关性。比较研究组不同预后患者增强MRI定量参数,分析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K_(ep)、K^(trans)、V_(e)高于对照组(P<0.05);K_(ep)、K^(trans)、V_(e)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宫颈间质累及情况、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呈正相关,而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预后不良者K_(ep)、K^(trans)、V_(e)高于预后良好者,且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P<0.05);K_(ep)、K^(trans)、V_(e)联合预测预后不良的AUC大于各参数独独预测(P<0.05)。结论 EC患者增强MRI定量参数K_(ep)、K^(trans)、V_(e)升高,且与临床特征、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各参数对预后不良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增强MRI 临床特征 预后 预测 速率常数 容量转移常数 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
下载PDF
宾县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的碳流转路径动态研究
11
作者 尚雅婕 王蕾 +2 位作者 贾佳 翟雅琳 陈媛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6-335,共10页
[目的]揭示宾县碳流转空间分布与碳要素转移关键路径,把握宾县三生空间生态环境现存问题,进而为宾县地区未来低碳乡村规划和土地利用弹性规划管理决策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宾县为例,构建乡村“碳要素”整体代谢网络模型,识别与掌握三... [目的]揭示宾县碳流转空间分布与碳要素转移关键路径,把握宾县三生空间生态环境现存问题,进而为宾县地区未来低碳乡村规划和土地利用弹性规划管理决策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宾县为例,构建乡村“碳要素”整体代谢网络模型,识别与掌握三生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定量测度宾县碳源、碳汇特征以及碳要素时空动态变化。[结果](1)耕地生产空间仍是主要利用类型,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规模呈不同的波动模式,生态环境受到影响。(2)宾县生活空间的扩张导致总碳排放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2010年宾县总碳排放量增长了3.07倍并达到峰值,2020年宾县排放量相比减少225万t;碳汇量则呈现增加趋势,与生态空间面积的变化相关。(3)高碳汇—源密度空间分布主要聚集在宾县中部及西部。耕地生产空间与城镇生活空间分别是两个时期碳流转的关键分室,同时两个用地之间相互碳流转也是不同时期的主导转移路径。[结论]宾县碳流转空间分布与碳要素转移关键路径主要集中在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生态环境存在较严重问题,未来土地利用弹性规划可通过制定可持续的乡村低碳减排战略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碳流转 土地利用 格局演变 宾县
下载PDF
土地出让市场化对城市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检验分析
12
作者 钟文 郑明贵 钟昌标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84,共10页
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算地级市土地出让市场化水平与地级市碳排放绩效,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工具变量法及调节效应模型等实证方法,检验了土地出让市场化对城市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土地出让市... 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算地级市土地出让市场化水平与地级市碳排放绩效,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工具变量法及调节效应模型等实证方法,检验了土地出让市场化对城市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土地出让市场化与城市碳排放绩效之间呈显著的“U”型非线性关系,且通过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升级在土地出让市场化对城市碳排放绩效的作用机制中发挥中介作用;调节效应检验表明,双重目标约束在土地出让市场化与碳排放绩效关系中发挥显著调节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入理解土地出让市场化对城市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效果和内在机理,为推进土地出让市场化发展、提升城市碳排放绩效和优化目标约束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出让市场化 城市低碳发展 目标约束 空间溢出
下载PDF
受限空间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热传递仿真研究
13
作者 张青松 贾燕 +1 位作者 翟祺悦 刘添添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72,共8页
为探究锂离子电池在航空运输等受限空间条件下的热失控热传递来源及占比,以正极材料钴酸锂(LCO)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100%荷电状态)为研究对象。通过ANSYS Fluent软件建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热传递模型,将第1节电池及其热失控产生的热解... 为探究锂离子电池在航空运输等受限空间条件下的热失控热传递来源及占比,以正极材料钴酸锂(LCO)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100%荷电状态)为研究对象。通过ANSYS Fluent软件建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热传递模型,将第1节电池及其热失控产生的热解气体作为热源,通过辐射传热和对流换热对第2节电池进行加热至热失控。研究结果表明:第2节电池达到热失控温度时,电池内部副反应产热占总能量的30.01%;第1节电池热失控产生的气体燃烧为第2节电池热失控提供能量,且占总能量的5.64%;第2节电池达到最高温度时,电池内部产热占比87.39%,气体燃烧提供的能量占比为1.76%;热解气体的燃烧虽然加速第2节电池的热失控进程,但提供的能量所占比例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限空间 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热传递 FLUENT 内部副反应 气体燃烧
下载PDF
天水市三生空间功能转移及驱动力研究
14
作者 刘沛松 王天鹏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期212-219,共8页
以天水市近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指标与研究方法分析空间变化特征与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天水市生产空间缩减,生活、生态空间扩张;农业生产用... 以天水市近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指标与研究方法分析空间变化特征与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天水市生产空间缩减,生活、生态空间扩张;农业生产用地综合转移面积最大;工矿生产用地动态变化最为明显;土地利用程度各区县总体格局不变;人为因素中规划与社会政策、人口数量与分布和自然因素中高程坡度、水文气象、资源分布对空间格局、变化方向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转移方向 动态度 驱动力
下载PDF
基于Anylogic仿真的空铁联运枢纽换乘效率优化研究——以成都双流机场T2航站楼为例
15
作者 兰娇娇 王晓南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第8期155-157,共3页
空铁联运枢纽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提高旅客的换乘效率有利于空铁联运枢纽的发展,文章利用Anylogic对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换乘空间进行仿真模拟,从出口数量、空间路径、空间位置、空间尺度、设施设备等方面针对空铁联运枢纽换乘空... 空铁联运枢纽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提高旅客的换乘效率有利于空铁联运枢纽的发展,文章利用Anylogic对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换乘空间进行仿真模拟,从出口数量、空间路径、空间位置、空间尺度、设施设备等方面针对空铁联运枢纽换乘空间提出优化策略,减缓拥堵现象,提升旅客的换乘效率,为建设快速便捷的空铁联运枢纽,营造高效舒适的旅客换乘感受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铁联运 换乘空间 换乘效率 仿真模拟
下载PDF
临近空间紫外辐射环境及影响因素研究
16
作者 安源 王先华 +4 位作者 叶函函 施海亮 吴时超 李超 孙二昌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0-194,共15页
临近空间的紫外辐射对天体生物学、飞行器材料等产生重要影响,为加深对其的认知,基于OH与O3的光化学关系改变紫外辐射强度的原理,利用戈达德地球观测系统—化学模型对中国区域临近空间OH与O3浓度的时空变化特性进行分析。根据OH和O3浓... 临近空间的紫外辐射对天体生物学、飞行器材料等产生重要影响,为加深对其的认知,基于OH与O3的光化学关系改变紫外辐射强度的原理,利用戈达德地球观测系统—化学模型对中国区域临近空间OH与O3浓度的时空变化特性进行分析。根据OH和O3浓度的变化,利用对流层紫外和可见光辐射传输模型对紫外B波段辐射进行模拟计算,揭示了高度在22~42 km之间的辐照度在3.43~16.15 W·m^(-2)之间;华北区域、华中和华南区域以及南海区域等的辐照度呈现出双峰和振荡相结合的特征,辐照度极值出现的月份在各区域并不一致;受O3吸收作用影响,辐照度的年较差最大值2.29 W·m^(-2)出现在华北区域的32 km高度处,最小值0.53 W·m^(-2)为南海区域的42 km高度处;辐照度变化最为剧烈的情况均出现在22 km高度处,可达2.42%~32.79%。结果表明在不同条件下紫外辐射对天体生物、飞行器材料等的影响与作用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在开展相关的研究时须具有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空间 紫外辐射 辐射传输 时空分析 OH O3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板式扩散焊矩形微通道换热器扰流格栅结构优化研究
17
作者 任燕 王沛东 +4 位作者 李洪 刘婧楠 武卫东 章立新 杨其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850-4858,I0020,共10页
为提升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中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rinted circuit heat exchanger,PCHE)的流动传热综合性能,该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一种全蚀刻工艺的新型矩形截面PCHE,建立以... 为提升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中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rinted circuit heat exchanger,PCHE)的流动传热综合性能,该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一种全蚀刻工艺的新型矩形截面PCHE,建立以冷热通道换热单元为研究对象的数学物理模型。研究不同运行工况下,通道内扰流格栅间距对S-CO_(2)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机理和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格栅间距的热通道内S-CO_(2)的流速均沿程逐渐减小,而冷通道内S-CO_(2)的流速反而沿程逐渐增大。冷热通道内的流动摩擦阻力系数(f)和努塞尔数(Nu)均随着格栅间距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但不同格栅间距的冷通道内的f和Nu均大于其对应的热通道内的f和Nu。当格栅间距为5.97 mm时,矩形截面通道具有相对最优的综合性能,可以在阻力损失较小的情况下实现强化换热。研究结果可为全蚀刻工艺矩形截面PCHE的性能提升和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 矩形截面 格栅间距 综合传热增强因子
下载PDF
能源连续墙对室内侧壁面热湿耦合传递行为的影响
18
作者 周旭 吴浪 +2 位作者 曹晓玲 冷子瑜 袁艳平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3-900,共8页
目前国内外针对能源连续墙的研究主要集热交换性能,鲜有研究关注其对邻近地下建筑热湿环境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热湿耦合传递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能源连续墙对相邻地下室墙体壁面热湿状态和与室内环境热湿交互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国内外针对能源连续墙的研究主要集热交换性能,鲜有研究关注其对邻近地下建筑热湿环境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热湿耦合传递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能源连续墙对相邻地下室墙体壁面热湿状态和与室内环境热湿交互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能源连续墙的运行明显改变了室内侧壁面的热湿流方向和热湿流密度大小;与纯传热结果相比,虽然传湿过程对壁面温度的影响小于0.2℃,但是这部分差异会造成显热热流密度预测偏差超过10%;不计潜热热流会造成对地下室内热负荷的低估超过2.4%;绝缘层的隔热防潮作用能够阻碍流向室内的热量和湿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连续墙 热湿耦合传递 地下空间 壁面热湿流
下载PDF
空间站舱段平转式转位方案设计与验证
19
作者 罗超 罗文成 +1 位作者 刘冬雨 史纪鑫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5,共7页
根据我国空间站实验舱在转位前后对天/地指向不变的任务需求,提出舱段平转式转位方案,设计基于转位机构的舱段转位实现方案。转位期间,空间站组合体采用重力梯度被动稳定姿态飞行,解决姿态主动停控时空间站稳定指向的难题。通过设计选... 根据我国空间站实验舱在转位前后对天/地指向不变的任务需求,提出舱段平转式转位方案,设计基于转位机构的舱段转位实现方案。转位期间,空间站组合体采用重力梯度被动稳定姿态飞行,解决姿态主动停控时空间站稳定指向的难题。通过设计选取合适的转位任务窗口,确保转位全程测控链路畅通、光照充足,以提高任务安全性和可靠性。地面试验和在轨实验舱转位任务实施,全面验证了空间站舱段平转式转位方案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站 组装建造 平转式 转位机构
下载PDF
基于MR-T2WI的深度学习与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预测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宝金 龙先凤 +4 位作者 吴朝霞 梁莉莉 卢子红 甘武田 朱超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6,共7页
目的观察基于MR-T2WI的深度迁移学习(deep transfer learning,DTL)特征、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列线图)在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经术... 目的观察基于MR-T2WI的深度迁移学习(deep transfer learning,DTL)特征、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列线图)在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宫颈癌的患者病例,其中70例LVSI(+)、108例LVSI(-),按照8∶2划分为训练集[142例,54例LVSI(+)、88例LVSI(-)]和测试集[36例,16例LVSI(+)、20例LVSI(-)]。对临床因素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出LVSI(+)独立预测因素。使用DTL方法和传统影像组学方法提取矢状位T2WI图像中病灶的DTL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DTL特征数据集、影像组学特征数据集和DTL特征与影像组学特征融合的数据集,分别以t检验、Pearson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对训练集各特征数据集进行特征降维,以其最佳者构建影像组学(radiomics,Rad)模型、DTL模型、融合模型(Rad+DTL模型),并筛选最佳影像组学模型;基于上述最佳影像组学模型评分与临床独立因子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以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校准度,以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淋巴结转移、粒细胞比率均为LVSI(+)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Rad+DTL模型为最佳影像组学模型。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高于Rad+DTL模型(0.984 vs.0.966,P<0.05;0.912 vs.0.759,P=0.05)。联合模型的校准度较高,临床净收益更大。结论基于MR-T2WI的DTL特征、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可有效预测宫颈癌LV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深度迁移学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