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2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OF JIAJI (EX-B2) IN THE TREATMENT OF APOPLECTIC SPASTIC HEMIPLEGIA
1
作者 周君 谭源生 +2 位作者 梁云武 陈贵龙 王泽涛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05年第1期11-15,共5页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herape utic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f different acupoints in the treatment of spast ic hemiplegia of apoplexy. Methods: Eighty stro ke patients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were evenly randomized...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herape utic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f different acupoints in the treatment of spast ic hemiplegia of apoplexy. Methods: Eighty stro ke patients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were evenly randomized into control grou p and treatment group. Forty cases of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with acupun cture of Jiaji (夹脊 EX-B2) from T1 to L5, while forty cases of control gro 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acupoints as Jianyu (肩NFDA1 LI 15), Quchi (曲池 LI 11), Huantiao (环跳 GB 30), Zusanli (足三里 ST 36), Kunlun (昆仑 BL 60), etc. o n the diseased side, once daily, with 10 sessions being one therapeutic course, and 3 courses all together. 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and neurological d eficit grading scale (NDS) were used as the indexes to assess the therapeutic ef fect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NDS of both treat ment and control groups reduced and the difference value between post- and pre-treatment of tr ea 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igg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MAS showed a si milar tendency in both groups. Of the 40 cases in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6 and 1 were cured, 20 and 15 had marked improvement, 9 and 11 had improvement, 4 and 8 failed, 1 and 5 got worse, 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being 87.5% an d 67.5% respectivel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 y superior to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1). Conc lusion: Acupuncture of Jiaji ( EX-B2) is superior to acupuncture of conventional acupoints in alleviating the state of spastic hemiplegia of apoplex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观察 针刺疗法 中医治疗 中风 痉挛性麻痹 足三里穴 昆仑穴
下载PDF
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2
作者 刘前进 李思佳 +5 位作者 胡晓诗 冯天扬 冯阿美 李晓松 张燕庆 张通 《中国康复》 2024年第5期269-273,共5页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探索机器人康复训练能否替代人工训练。方法:将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4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4),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次;...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探索机器人康复训练能否替代人工训练。方法:将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4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4),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次;观察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次、上肢机器人训练1次,2组均训练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脑瘫儿童手功能分级(MACS)、墨尔本单侧上肢功能评定量表(MUUL)进行评定,测量患侧肘关节、肩关节水平位主动活动度(ROM)。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后2组MUUL评分均有显著增高(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MACS评分均较训练前有显著降低(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肩关节水平内收ROM均较训练前有显著增加(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肩关节水平外展及肘关节ROM较训练前均有显著增加(P<0.01),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促进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效果与人工效果相当,在某些方面要优于常规人工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机器人 痉挛型偏瘫 上肢 康复
下载PDF
中药封包联合推拿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
作者 孙亚宇 蒋涛 +1 位作者 王敏 陈飞 《四川中医》 2024年第5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究中药封包联合推拿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SHAS)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8月~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82例SHA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1例)和研究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予... 目的:探究中药封包联合推拿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SHAS)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8月~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82例SHA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1例)和研究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予以中药封包联合推拿+常规康复护理,时长为2周。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改良Ashworth(MAS)评分、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的差异。结果:干预后,两组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感觉评分和次证总分均低于同组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上下肢MAS、NIHSS评分均低于同组干预前,FMA、MBI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且研究组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SS-QOL量表中上肢功能、心情、自理、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封包联合推拿对SHAS患者的干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中医症状,缓解痉挛程度,减轻神经缺损程度,促进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封包 推拿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肢体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梅花针循经叩刺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尹蓁枝 韩为 +2 位作者 张国庆 童文倩 李岳楠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143-147,共5页
目的:观察梅花针循经叩刺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72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予脑卒中基础治疗联合针刺治疗,每周5次,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 目的:观察梅花针循经叩刺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72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予脑卒中基础治疗联合针刺治疗,每周5次,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采用梅花针叩刺阳明经,上肢叩刺手阳明大肠经,下肢叩刺足阳明胃经,每周3次,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分级变化,并比较2组间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评分、BI评分和上下肢MAS分级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以上3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花针循经叩刺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较单纯的针刺治疗更为显著,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痉挛状态,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偏瘫 梅花针 脑卒中 手足阳明经 疗效
下载PDF
针刺灵骨、大白穴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5
作者 肖观伟 曾科学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219-1224,共6页
目的观察常规针刺基础上加刺灵骨、大白穴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3年1—8月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84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中风... 目的观察常规针刺基础上加刺灵骨、大白穴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3年1—8月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84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中风病康复分期针刺疗法”痉挛期的针刺选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灵骨穴、大白穴治疗,1次/d,30 min/次,6次/周,12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步行能力(10 m步行测试速度)、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生活质量[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血清神经功能相关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甘氨酸(Gly)]水平,评价2组康复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疗程和治疗2个疗程后2组M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M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患者的10 m步行测试速度均明显快于治疗前(P均<0.05),BBS评分、FMA评分、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10 m步行测试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BBS评分、FMA评分、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1个疗程后2组SF-36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患者血清NSE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血清Gly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Gl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48%(38/42),对照组为73.81%(31/4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针刺基础上加刺灵骨、大白穴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肢体痉挛程度,降低肌张力,改善步行和平衡能力,提高患者肢体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其起效可能与调节血清NSE、Gly水平以促进神经元修复、缓解肌痉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痉挛性偏瘫 中风 灵骨穴 大白穴
下载PDF
穴位埋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
6
作者 郑贺彬 王强力 +1 位作者 陈宁宁 林定艺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4期114-118,共5页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埋线治疗...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埋线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痉挛程度、上肢功能、生活活动能力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4周后,2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试验组MAS、C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量表(UEFT)、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试验组UEFT、FMA-U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社会功能活动问卷(FA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FAQ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98%,对照组无不良事件发生,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上肢功能,提高生活活动能力,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穴位埋线 康复训练 上肢功能 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透刺加电针对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的疗效观察
7
作者 位娜娜 潘俊晓 陈艳萍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透刺加电针对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68例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组42例。甲组给予常规治疗,乙组在甲组的基础上加... 目的探讨透刺加电针对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68例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组42例。甲组给予常规治疗,乙组在甲组的基础上加之电针治疗,丙组在甲组的基础上加之透刺治疗,丁组在甲组的基础上加之透刺加电针治疗。采用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改良Ashworth量表(MAS)、美国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痉挛严重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比四组治疗前后步态变化,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四组FMA、MBI评分及步速、步频、步幅均变大(P<0.05),其中乙组、丙组、丁组均大于甲组(P<0.05),丁组大于乙组和丙组(P<0.05);治疗后,丁组MAS评级中的0~Ⅰ+级所占比例为78.57%,高于甲组的57.14%(P<0.05);治疗后,四组NIHSS评分均降低(P<0.05),其中乙组、丙组、丁组均低于甲组(P<0.05),丁组低于乙组和丙组(P<0.05);丁组总有效率为90.48%,高于甲组的64.29%(P<0.05)。结论透刺加电针治疗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可明显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和步态变化,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痉挛程度,降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刺 电针 脑梗死 痉挛型偏瘫
下载PDF
中医推拿联合中药封包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彩云 王鹏远 +1 位作者 曾琳瑶 杨士杰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1888-1891,1895,共5页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联合中药封包治疗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该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常规组(常规西医治疗)和联合组(常规西医治疗+...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联合中药封包治疗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该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常规组(常规西医治疗)和联合组(常规西医治疗+中医推拿+中药封包),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肌肉张力(改良Ashworth分级标准)、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平衡能力(Berg平衡评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91.07%)高于常规组(7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改良Ashworth分级情况优于常规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Berg平衡评定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应用中医推拿联合中药封包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缓解肌肉张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痉挛性偏瘫 并发症 中医推拿 中药封包 肢体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手足三阴经推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
9
作者 马芳芳 梅麟凤 +1 位作者 吕莹 戴德纯 《中医康复》 2024年第7期18-22,共5页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手足三阴经推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将12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手足三阴...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手足三阴经推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将12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手足三阴经推拿治疗,于治疗前后及随访时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化Fugl-Meyer量表(FMA)、临床痉挛指数(CS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FD)进行疗效评价,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和随访时,观察组FMA评分、MAS评分、CSI评分和CNFD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手足三阴经推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促进肢体运动功能,且远期随访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痉挛性瘫痪 醒脑开窍针法 手足三阴经推拿
下载PDF
基于“形神一体”理论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体会 被引量:1
10
作者 兰玉娟 王隐羽 +4 位作者 杨硕 廖越 司元红 彭克江 刘明辉 《中医康复》 2024年第4期58-61,共4页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后常见的后遗症,其发生关键在于毒邪损伤元神、残害形体,属于“形神共病”之疾病,治疗上需“形”“神”同调。吾师刘明辉医师在“形神一体”理论指导下总结了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处方,即调神取背部夹脊穴(双侧1...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后常见的后遗症,其发生关键在于毒邪损伤元神、残害形体,属于“形神共病”之疾病,治疗上需“形”“神”同调。吾师刘明辉医师在“形神一体”理论指导下总结了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处方,即调神取背部夹脊穴(双侧1、3、5、7、9、11、13、15、17与2、4、6、8、10、12、14、16,两组穴位隔日交替使用)+头针(病灶同侧)顶颞前斜线中2/5、顶颞后斜线中2/5、顶旁2线行针刺;调形取患肢拮抗肌筋节点行小针刀,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总结刘明辉医师的临床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痉挛性偏瘫 形神一体 针刺
下载PDF
膝关节等速训练对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轻中度肌痉挛的影响
11
作者 戴亚圆 王晓军 +2 位作者 尹杰 董秋平 苏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7-174,共8页
目的观察膝关节等速训练对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轻中度肌痉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8月至2023年12月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收治的卒中偏瘫患者130例,按收集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完全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等速... 目的观察膝关节等速训练对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轻中度肌痉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8月至2023年12月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收治的卒中偏瘫患者130例,按收集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完全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等速组,每组6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5 d/周,40 min/d),等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等速肌力训练(5 d/周,20 min/d),治疗周期均为6周。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患侧股直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均方根值(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膝关节屈伸肌的峰力矩值及其比值、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和10 m步行测试来对比2组患者股直肌表面肌电、下肢肌肉痉挛程度和运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股直肌表面肌电RMS、iEMG、MAS评分、屈伸肌峰力矩值及其比值、FMA-LE评分和步行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股直肌表面肌电RMS、iEMG、MAS评分、膝关节屈伸肌的峰力矩值及其比值、FMA-LE评分和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改善[(12.3±2.2)μV比(15.5±2.9)μV,(24.8±2.3)μV·s比(29.2±3.1)μV·s,(1.34±0.15)分比(1.56±0.25)分,(20.8±3.4)N·m比(12.3±2.5)N·m、(34.5±2.3)N·m比(26.3±3.6)N·m、0.60±0.16比0.47±0.14、(26.1±2.9)分比(21.3±2.4)分、(0.61±0.14)m/s比(0.46±0.15)m/s;均P<0.05]。等速组治疗后股直肌表面肌电RMS、iEMG和MAS评分、膝关节屈伸肌的峰力矩值及其比值、FMA-LE评分和步行速度分别为(10.9±1.8)μV、(22.4±2.1)μV·s、(1.25±0.18)分、(28.7±3.0)N·m、(41.5±2.8)N·m、0.69±0.18、(29.0±2.3)分、(0.69±0.18)m/s,与治疗前[分别为(15.4±2.2)μV、(29.6±3.0)μV·s、(1.58±0.34)分、(12.6±2.3)N·m、(26.1±3.1)N·m、0.48±0.17、(21.5±2.1)分、(0.48±0.17)m/s]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等速组轻度痉挛患者和中度痉挛患者与对照组内相应轻度痉挛和中度痉挛患者股直肌表面肌电RMS、iEM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等速组内的轻度痉挛患者股直肌表面肌电RMS、iEMG[分别为(10.2±1.0)μV、(20.2±2.0)μV·s]与其治疗前[分别为(14.1±2.3)μV、(28.1±3.2)μV·s]以及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11.4±1.7)μV、(23.6±2.5)μV·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等速组内的中度痉挛患者股直肌表面肌电RMS、iEMG较治疗前改善[分别为(11.8±1.5)μV比(16.9±2.6)μV,(24.9±2.2)μV·s比(31.3±3.8)μV·s;均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RMS、iEMG分别为(13.2±2.5)μV、(26.1±2.7)μV·s]比较,R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E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对改善下肢伸膝肌轻中度肌痉挛状态有积极效果,且痉挛程度越轻效果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等速肌力训练 肌痉挛 表面肌电
下载PDF
助行电刺激协同头针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行走功能及足底压力影响的对照研究
12
作者 章马兰 周园 +3 位作者 姚宝滢 程吉祥 林晓宏 李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4-499,共6页
目的:观察助行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or,FES)协同头针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行走功能及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FES组联合头针)20例和对照组(头针组)20例。前者采用FES治... 目的:观察助行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or,FES)协同头针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行走功能及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FES组联合头针)20例和对照组(头针组)20例。前者采用FES治疗协同头针和常规康复治疗,头针组给予头针和常规康复治疗。FES隔日治疗1次,每次20min,10次为1个小疗程,共治疗1个小疗程。采用10m步行速度、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足底压力测试评价患儿治疗前后行走功能和足底压力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患儿治疗后GMFM-88中的C评分、E评分和总分均有提高,10m步行速度增加,左右足底压力偏差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患儿GMFM-88中的E评分和总分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试验组GMFM-88中的E评分和总分升高明显,10min步行速度增加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左右脚足底压力偏差和身体重心移动范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肢体FES协同头针治疗有助于提升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改善行走功能和足底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头针 儿童 脑性瘫痪 痉挛型偏瘫 运动功能
下载PDF
“滋水涵木”针刺法结合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
13
作者 房慧岭 王迅 赵鹏飞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2期264-269,共6页
目的:研究“滋水涵木”法针灸结合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常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和康复锻炼,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取患侧腧穴采用毫火针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 目的:研究“滋水涵木”法针灸结合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常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和康复锻炼,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取患侧腧穴采用毫火针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滋水涵木”法针灸合毫火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8 d,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简化Fugl-Meyer功能量表评分,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采用CT灌注成像测量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7.10%和64.52%(P<0.05),观察组治疗28 d中医证候积分和NDS评分低于对照组,Fugl-Meyer、MBI评分和Lovett肌力分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两组血清bFGF和VEGF水平及病灶部位CBV和CBF均明显升高(P<0.05),MTT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bFGF、VEGF、CBV和CBF高于对照组,MT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水涵木”法针灸结合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有利于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脑微循环,对促进患者康复和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偏瘫 中风 针灸 滋水涵木 毫火针
下载PDF
鼓圈音乐治疗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的影响
14
作者 杨阳 刘合增 +5 位作者 李志林 赵勇 李诺 徐磊 刘晓佩 张紫瑶 《中国康复》 2024年第6期340-343,共4页
目的:观察鼓圈音乐治疗对痉挛型偏瘫脑瘫(SHCP)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HCP患儿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鼓圈音乐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肌张力评... 目的:观察鼓圈音乐治疗对痉挛型偏瘫脑瘫(SHCP)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HCP患儿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鼓圈音乐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腕关节背伸角度(AROM)、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量表(UEFT),从上肢、关节活动度、精细运动能力、健手与患手的功能能力4个方面评价上肢功能及日常社会参与的改变。结果:治疗后,2组MAS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AROM活动度、FMFM及UEF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鼓圈音乐治疗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及社会参与度都有提高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偏瘫脑瘫 音乐治疗 团体 上肢功能
下载PDF
“手足十二针”针刺法对脑梗死痉挛性偏瘫疗效的研究
15
作者 闫瑾 房位昊 郭泽春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5期599-603,共5页
目的探讨“手足十二针”针刺法结合新Bobath技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痉挛性偏瘫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脑梗死恢复期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2组均采用新Bobath技术治疗,观察组另外联合“手足十二针”... 目的探讨“手足十二针”针刺法结合新Bobath技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痉挛性偏瘫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脑梗死恢复期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2组均采用新Bobath技术治疗,观察组另外联合“手足十二针”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各项量表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血清谷氨酸、γ-氨基酸指标变化,并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MAS评分、CSS评分、谷氨酸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评分、SF-36评分、γ-氨基酸指标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出现不良治疗事件。结论“手足十二针”针刺法结合新Bobath技术能够调节血清谷氨酸、γ-氨基酸表达,减轻肢体痉挛程度,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十二针 针刺法 新Bobath技术 脑梗死恢复期 痉挛性偏瘫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大活络胶囊配合循经针灸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电生理指标的影响
16
作者 邓紫刚 周丛斌 肖双虹 《药品评价》 CAS 2024年第3期305-307,共3页
目的 探究大活络胶囊配合循经针灸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电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收治的8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中风基础治疗... 目的 探究大活络胶囊配合循经针灸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电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收治的8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中风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取大活络胶囊配合循经针灸。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8周的肌电生理指标[均方根值(RMS)、表面肌电值(iEMG)、中位频率(MF)、H反射H/M值],肢体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BI)]。结果 治疗后,两组iEMG、MF、RMS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比对照组高,H反射H/M值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FMA量表总分、改良BI指数比治疗前高,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大活络胶囊配合循经针灸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电生理指标及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痉挛性偏瘫 大活络胶囊 肌电生理 肢体功能
下载PDF
正中神经重复外周磁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和手功能的疗效分析
17
作者 王敏 仇爱珍 +1 位作者 吴野 孟露露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3期302-306,共5页
目的分析正中神经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和手功能的疗效。方法招募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偏瘫患儿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两... 目的分析正中神经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和手功能的疗效。方法招募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偏瘫患儿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之前进行正中神经rPMS,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之前进行正中神经伪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通过Ca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组块测试(BBT)和复旦中文版脑瘫幼儿手功能分级系统(Mini-MACS)对患儿上肢和手功能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抓握能力、协调性明显改善,且UEFT总分、BBT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抓握能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UEFT总分、BB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Mini-MAC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ini-MACS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中神经rPMS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和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偏瘫 正中神经重复外周磁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手功能
下载PDF
化痰通络方联合穴位推拿按摩对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
18
作者 梁倩莹 李志明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3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化瘀通络方联合穴位推拿按摩对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SH)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收治的86例脑梗死后S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及康复锻炼治疗,观察组加用化... 目的:探讨化瘀通络方联合穴位推拿按摩对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SH)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收治的86例脑梗死后S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及康复锻炼治疗,观察组加用化痰通络方联合穴位推拿按摩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肢体痉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中医症状积分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治疗后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较对照组低,Barthel指数(B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手足拘急、肢体麻木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化痰通络方联合穴位推拿按摩应用于脑梗死后SH患者中疗效确切,能减轻肢体痉挛,改善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 化痰通络方 穴位推拿按摩 肢体痉挛程度
下载PDF
新Bobath技术联合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19
作者 闫俊棚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6期2962-2965,共4页
目的探讨新Bobath技术联合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于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至河南省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就诊的96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探讨新Bobath技术联合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于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至河南省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就诊的96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新Bobath技术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干预,两组均连续干预4周。对比干预前、干预4周后上肢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MAS)]、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MBI)]。结果干预4周后,两组FMA评分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两组MA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两组NIHS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两组MBI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Bobath技术联合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神经功能,降低上肢偏瘫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痉挛性偏瘫 BOBATH技术 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
下载PDF
中医特色护理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生命质量与睡眠质量的影响
20
作者 彭琳惠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530-533,共4页
目的:综合分析中医特色护理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生命质量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目的:综合分析中医特色护理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生命质量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加以中医特色护理,对2组护理后的生命质量(SS-QOL)以及睡眠质量(PSQI)、肢体痉挛状态(Ashworth)、肢体功能(FMA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SS-QOL、FMAS高于对照组,PSQI、Ashworth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低于对照组的26.32%(P<0.05)。结论:在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中采用中医特色护理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睡眠质量,预防不良反应,并可提高生命质量,优化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特色护理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生命质量 睡眠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