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续激光辐照面阵CCD串扰现象时空分布特性
1
作者 于程浩 叶继飞 +3 位作者 常浩 李南雷 李兰 韩枭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43,共5页
研究了532 nm连续激光辐照面阵CCD串扰现象的时空分布特性。以CCD垂直传输沟道的最上游、中游、最下游三个部位作为典型辐照部位。研究结果表明,激光辐照CCD垂直沟道方向上不同位置,不会影响主光斑出现的时序,只要连续激光开始辐照时刻... 研究了532 nm连续激光辐照面阵CCD串扰现象的时空分布特性。以CCD垂直传输沟道的最上游、中游、最下游三个部位作为典型辐照部位。研究结果表明,激光辐照CCD垂直沟道方向上不同位置,不会影响主光斑出现的时序,只要连续激光开始辐照时刻或结束辐照时刻在读出转移动作之前,主体信号电荷将形成干扰图像中的主光斑;但辐照部位对串扰线的时空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串扰线长度和空间分布位置,在激光结束辐照于读出转移时刻之前时,与携带溢出电荷的垂直传输势在读出转移时刻到达的位置有关;在激光结束辐照于读出转移时刻之后时,与获得溢出电荷的垂直传输势阱对应的绑定像素位置有关。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了连续激光对面阵CCD成像器件的干扰效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干扰 连续激光 面阵CCD 串扰现象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密度对不同生态区马铃薯产量及块茎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郑顺林 王良俊 +3 位作者 万年鑫 胡建军 何卫 袁继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23,共9页
【目的】探究群体密度对四川不同生态区马铃薯产量及空间分布的影响,为马铃薯机械化采收提供依据。【方法】以"川芋117"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平原生态区(四川成都温江)和盆周山地生态区(四川雅安汉源)研究5个密... 【目的】探究群体密度对四川不同生态区马铃薯产量及空间分布的影响,为马铃薯机械化采收提供依据。【方法】以"川芋117"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平原生态区(四川成都温江)和盆周山地生态区(四川雅安汉源)研究5个密度(分别为6,9,12,15,18万株/hm^2)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块茎横向和纵向分布距离、不同质量块茎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1)在试验密度范围内,平原生态区马铃薯产量与密度呈凸二次函数关系,在密度为15.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山地生态区马铃薯产量与密度呈递增的线性关系,在密度为18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密度对两个生态区单薯质量影响较大,但提高产量的主攻方向不同,平原生态区以提高单株产量为核心,山地生态区则以提高群体产量为目标。3)随密度的增加,两个生态区马铃薯块茎在纵向分布距离的集中度降低,横向分布距离上的集中度增加,块茎平均纵向分布距离与密度呈正向递增的双曲线函数关系,平原生态区和山地生态区纵向分布距离的最大值分别为8.415 2和8.413 0cm,差异不大;平均横向分布距离与密度呈正向递减的双曲线函数关系,平原生态区和山地生态区横向分布距离的最小值分别为8.766 6和8.544 1cm。4)通过建立的单薯质量空间分布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发现,密度主要影响80g以上块茎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情况;80g以上块茎主要分布于纵向6~10cm和横向12~20cm的空间,且高密度下,80g以上块茎的数量和横向分布范围显著降低。当横向分布距离大于20cm时,平原生态区以40g及以下块茎为主,山地生态区则以40~80g块茎为主。【结论】改变密度能影响单位面积结薯数,从而有效控制块茎大小,最终影响块茎在纵向和横向分布距离上的集中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生态区 种植密度 空间分布 产量构成 人工神经网络
下载PDF
2000-2009年中国火灾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何宁 韩晓鹏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0-213,共4页
以2000-2009年中国内地34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火灾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火灾损失4项指标进行了无量纲处理,计算出火灾综合损失,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对火灾综合损失进行分类分级(5级)和可视化表达。研究... 以2000-2009年中国内地34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火灾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火灾损失4项指标进行了无量纲处理,计算出火灾综合损失,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对火灾综合损失进行分类分级(5级)和可视化表达。研究表明,火灾综合损失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于黑河-腾冲线以东地区,火灾综合损失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低值聚集区分布于西部内陆地区随着年度变化,高值聚集区和低值聚集区呈现出聚集范围同步缩小的趋势,说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火灾损失区域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低火灾损失区域正在从集中向分散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统计 主成分分析法 时空特征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自相关分析法
下载PDF
我国霾日和API分布特征及典型大城市中它们与气象条件关系 被引量:15
4
作者 陶丽 周宇桐 李瑞芬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0-125,共16页
利用全国756基准站1994—2013年MICAPS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47个城市2002—2012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the Air Pollution Index,API)数据,对北京、南京、重庆沙坪坝、广州4个大城市霾日和API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 利用全国756基准站1994—2013年MICAPS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47个城市2002—2012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the Air Pollution Index,API)数据,对北京、南京、重庆沙坪坝、广州4个大城市霾日和API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霾日和API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年霾日自1998年开始上升,并持续增长,到2013年达到最多。1月霾日最多,8月霾日最少。2002—2012年期间,与年霾日不同,年API呈下降趋势,12月API最高,8月API最低。四大城市的霾日和API的年际变化和月际变化均存在较大差异。2)一般情况下,霾发生时,北京、南京、重庆沙坪坝、广州对应的相对湿度较高;霾发生时,北京西南风占主导作用,南京和广州均东南风占主导作用,重庆沙坪坝西北风占主导作用,风速多集中在1~4 m/s,负变压及低层大气稳定时更易产生霾日。3)低层稳定度(γ850)对四大城市的API的影响各不相同,北京和重庆沙坪坝与γ850呈负相关,即越稳定,API值越高,南京和广州与γ850呈正相关,即越不稳定,API值越高。4)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结果表明:热力因子(相对湿度、γ850)和动力因子(地面风速、24 h变压)对四大城市冬季霾日能见度和冬季API各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指数 时空特征 气象条件 相对湿度 风速 低层稳定度 热力因子 动力因子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带东段古生代花岗岩浆作用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楠 吴才来 马昌前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33-37,共5页
造山带花岗岩浆作用一直是地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它记录了地球动力学深部过程的信息,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可以更好的了解板块汇聚环境的陆壳生长和再造以及壳幔之间的相互作用。北祁连造山带是一典型的早古生代造山带,先后经历了洋盆的打... 造山带花岗岩浆作用一直是地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它记录了地球动力学深部过程的信息,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可以更好的了解板块汇聚环境的陆壳生长和再造以及壳幔之间的相互作用。北祁连造山带是一典型的早古生代造山带,先后经历了洋盆的打开到闭合,敦煌地块则是主要由前寒武纪TTG片麻岩和变质表壳岩组成。北祁连造山带和敦煌地块分别位于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的东南侧和西北侧,且均出露有大面积的古生代花岗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带 北祁连造山带 敦煌地块 花岗岩类 岩石成因 时空分布 动力学意义
下载PDF
珠海市雷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仇健 陈惜茂 +2 位作者 黎红源 梁振辉 梁伟汉 《广东气象》 2016年第1期27-31,共5页
根据1962—2013年珠海市雷暴日观测数据和1999—2009年云地闪电定位资料,通过采用数理统计、气候倾向分析、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雷暴日变化的周期性、地闪电流幅值及发生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珠海近52年来... 根据1962—2013年珠海市雷暴日观测数据和1999—2009年云地闪电定位资料,通过采用数理统计、气候倾向分析、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雷暴日变化的周期性、地闪电流幅值及发生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珠海近52年来雷暴日呈整体下降的趋势,其年际变化存在28年的主周期、18年的次周期和7年的第3周期;1968—1990年期间雷暴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1991—2013年雷暴日呈下降趋势,但趋势不明显。地闪电流幅值年际差异较大但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空间分布大体呈现出"东、南、西三面高,北部低"以及"沿海沿江高、内陆低"的特点。地闪发生频次年际变化上呈现周期性波动,波动周期约为5年;空间分布大体上呈现由北侧内陆向南面沿海逐渐减小的趋势。该特征表明地闪幅值和发生频次与土壤电阻率的分布高度相关,即土壤电阻率低,地闪幅值大,地闪密度小;反之,地闪幅值小,地闪密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雷电活动 M—K检验 小波分析 时空分布 珠海市
下载PDF
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CPUE时空分布及其与关键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3
7
作者 闫敏 张衡 +2 位作者 樊伟 靳少非 杨胜龙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191-3197,共7页
根据2009—2012年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延绳钓生产统计数据及遥感获取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Chl-a)和海面高度距平(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 根据2009—2012年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延绳钓生产统计数据及遥感获取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Chl-a)和海面高度距平(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等环境数据,分析了长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fishing effort,CPUE)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鳍金枪鱼作业渔场主要集中在4°S—28°S、158°E—176°E附近海域;长鳍金枪鱼渔场CPUE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1—3月CPUE值较低(〈12.5尾·千钩-1),随后逐渐增加,至7月达到最大值为18.1尾·千钩-1,而8—12月基本呈逐渐降低趋势;1月渔场重心位于16°S、168°E附近海域,2—3月向西北偏移,而在3—7月逐渐向东南方向转移,8月以后开始逐渐回撤至西北方向,在9—12月渔场重心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主要位于15°S—16°S、168°E—169°E海域;总体来说,长鳍金枪鱼中心渔场最适SST为27.0~30.5℃,次适SST为20~24℃;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02~0.08mg·m-3,最适海面高度距平为3~23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南太平洋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时空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