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in a Small Catchment, and Buffer Function of Wetland in Longgan Lake, 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吴艳宏 王苏民 +1 位作者 R.W.Barttarbee 朱育新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4年第1期37-45,共9页
Wetland is the conjunction of lake and terrene where human activities are concentrated. From the viewpoints of material transport and cycling in the terrene-lake system, wetland is the buffer where sand and mud, heavy... Wetland is the conjunction of lake and terrene where human activities are concentrated. From the viewpoints of material transport and cycling in the terrene-lake system, wetland is the buffer where sand and mud, heavy metals, pollutants and nutrients are tarried. In this paper, we provide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in the Wangling River catchment, a small sub-catchment of Longgan Lak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e have found that wetland can buffer major heavy metals such as Cr, Cu, etc. significantly, but has a little buffer function to some active elements such as Fe and Mn, which are always transported as solutions. Human activities not only influence the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but also weaken the buffer function of wetland.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Longgan Lake area in the past 70 years have been recorded in stream, wetland and lake sediments, especially the human activity events such as deforesting and reclaiming on a large scale in 1958 and the 1980’s. Human activities caused the increase of sedimentation rates since the 1950’s, as well as the increase of elements’ concentrations. The extensive use of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since the 1960’s have led to the increase of total P concentrations. Increasing SO-2 emission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cation exchange in soil, and enhance the leaching of Mn out of soils. Permanent storing of water causes the soil gleyification that also intensifies the leaching of Mn. These are two major reasons for the obvious increase of manganese concentrations in recent 20 years in Longgan Lake.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since the 1950s’ have intensified the population in this region and thus destroyed the buffer function of wet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地 河沙 淤泥 沉积 重金属
下载PDF
POI点要素空间邻近图质量评价——以Delaunay三角网和缓冲区构建方法为例
2
作者 苏友能 徐青 +3 位作者 朱新铭 邹霓霄 武钰清 刘波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0,共7页
为有效促进地理空间数据邻近关系的快速构建与语义表达,基于结构、数量、空间、性能等多重视角,提出结合图结构分析、度频率分析、可视分析、推理性能分析的空间邻近图评价方法,并利用Delaunay三角网和缓冲区两种方法进行上海市交通服... 为有效促进地理空间数据邻近关系的快速构建与语义表达,基于结构、数量、空间、性能等多重视角,提出结合图结构分析、度频率分析、可视分析、推理性能分析的空间邻近图评价方法,并利用Delaunay三角网和缓冲区两种方法进行上海市交通服务设施POI点要素空间邻近图构建与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相比缓冲区方法,基于Delaunay三角网构建的空间邻近图具有如下优势:①在结构方面,规模小、图上节点聚集程度低、冗余邻近关系少;②在数量方面,邻近关系数量少且集中、局部邻近关系冗余度低;③在空间方面,邻近关系数量与POI空间分布情况相关性强;在性能方面,推理效率稳定。该方法能对空间邻近图进行全面评价,可为地理空间知识图谱构建过程中邻近关系建立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近关系 空间邻近图 DELAUNAY 缓冲区 POI 知识图谱
下载PDF
基于地理空间视角的南沙新区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分析
3
作者 李雷 何神佑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4年第5期37-40,共4页
完善的教育、医疗体系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和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在分析南沙新区交通路网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现状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的网络分析与缓冲区分析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完善的教育、医疗体系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和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在分析南沙新区交通路网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现状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的网络分析与缓冲区分析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南沙新区的教育、医疗机构等基础设施的可达性分析,从地理空间的角度评价南沙新区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为新区教育、医疗机构设施空间布局优化及未来新区基础设施规划选址提供技术方法与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设施空间布局 地理信息技术 网络分析 缓冲区分析
下载PDF
亚吉铁路与蒙内铁路沿线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4
作者 陈远见 郑玉涵 +3 位作者 张振振 林兴稳 吴超凡 张朝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12-218,共7页
为了研究非洲铁路建设对沿线土地覆盖的影响,以我国援非建设的亚吉铁路和蒙内铁路沿线10 km半径范围作为研究区,比较建成前(2010年)、建设时(2015年)和建成后(2020年)3个时期的土地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2条铁路沿线的土地利用面积... 为了研究非洲铁路建设对沿线土地覆盖的影响,以我国援非建设的亚吉铁路和蒙内铁路沿线10 km半径范围作为研究区,比较建成前(2010年)、建设时(2015年)和建成后(2020年)3个时期的土地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2条铁路沿线的土地利用面积大小分别为亚吉铁路:植被>其他>耕地>建设用地>水体,蒙内铁路:植被>耕地>建设用地>其他>水体;2)亚吉铁路的土地变化越来越剧烈,而蒙内铁路的土地变化呈相反情况;3)建设用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对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的贡献度最高;4)2条铁路在建成后对于植被的影响要超过施工阶段;5)2条铁路沿线的综合土地动态度都与距离呈负相关,2条铁路建成后偏远地区与核心区的综合土地动态度差异显著缩小,区域土地利用强度趋近于均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吉铁路 蒙内铁路 土地覆盖 缓冲区 土地动态度
下载PDF
缓冲区分析和空间叠加分析下的智慧石油管网时序标准化片段巡检技术
5
作者 谢锐 杨旸 +2 位作者 蒋丽琼 彭睿 刘永德 《石油化工设备》 CAS 2024年第2期45-49,共5页
传统的智慧石油管网时序标准化片段巡检技术仅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降噪处理,巡检效果不佳。设计了缓冲区分析和空间叠加分析下的智慧石油管网时序标准化片段巡检技术。利用红外图像采集设备,对石油管网运行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并对采集... 传统的智慧石油管网时序标准化片段巡检技术仅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降噪处理,巡检效果不佳。设计了缓冲区分析和空间叠加分析下的智慧石油管网时序标准化片段巡检技术。利用红外图像采集设备,对石油管网运行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灰度化、对比度增强和降噪处理。利用空间叠加分析的特性,将预处理的图像数据进行叠加,通过计算提取叠加后的图像数据特征,在缓冲区分析的作用下设定巡检路径规划三维空间,通过计算巡检点到虚拟直线之间的距离构建相应的巡检路径规划模型,通过对规划的巡检路径进行评价,判断当前路径是否符合要求,从而完成对石油管网时序标准化片段的巡检。仿真实验表明,缓冲区分析和空间叠加分析下的智慧石油管网时序标准化片段巡检技术的巡检安全性指标为0.954,与传统的智慧石油管网时序标准化片段巡检技术相比巡检效果更好,可靠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管网 时序标准化片段巡检 缓冲区分析 空间叠加分析
下载PDF
基于GIS的济南市历下区中小学空间覆盖度与可达性研究
6
作者 张旭辉 葛冠英 李明慧 《城市勘测》 2024年第2期40-43,48,共5页
以济南市历下区14个街道为例,运用GIS技术的缓冲区分析以及服务区分析法,基于城市道路网、居民居住区点和中小学点位数据,分析济南市历下区59所小学与27所中学的服务覆盖范围和空间可达性。结果表明:历下区总体中小学配置较为合理,学校... 以济南市历下区14个街道为例,运用GIS技术的缓冲区分析以及服务区分析法,基于城市道路网、居民居住区点和中小学点位数据,分析济南市历下区59所小学与27所中学的服务覆盖范围和空间可达性。结果表明:历下区总体中小学配置较为合理,学校空间覆盖度与可达性成正相关,由西部主城区向东中小学校的覆盖度与可达性逐步降低,靠近主城区的大明湖街道、解放路街道等中小学覆盖居民区范围较大、可达性较好,智远街道、舜华路街道等中小学覆盖居民区范围相对较小、可达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空间分析 覆盖度 可达性 缓冲区分析 服务区分析
下载PDF
珠三角城市群城间生态缓冲区的空间分布与林分特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毓琦 吴衍霖 +1 位作者 章驰 赵庆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1期48-54,共7页
研究从珠三角城市群城间尺度出发,识别并筛选出城间生态缓冲区共54个,分析其空间分布及林分结构特征等指标。结果表明:(1)珠三角城市群内城间生态缓冲区数量较多,面积多在200~1000 hm^(2),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莞—深圳—惠州以及中... 研究从珠三角城市群城间尺度出发,识别并筛选出城间生态缓冲区共54个,分析其空间分布及林分结构特征等指标。结果表明:(1)珠三角城市群内城间生态缓冲区数量较多,面积多在200~1000 hm^(2),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莞—深圳—惠州以及中山—珠海—江门的城间交界处;(2)城间生态缓冲区的整体斑块形状不规则,且破碎化程度较高;(3)城间生态缓冲区的林分结构不够合理。纯林占比较高,树种组成单一;人工林占比偏高,达80.6%,但林分生产力低下,且单位面积蓄积量明显低于全国人工林水平;年龄结构不合理,同龄林和中幼龄林比重较大;生态公益林占比偏低,为50.79%,森林质量整体偏低。因此,未来珠三角城市群城间生态缓冲区的建设应注重空间分布的均衡性,斑块形状的规则性与连续性,以及林分结构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城市群 城间生态缓冲区 空间分布 形状指数 林分特征
下载PDF
建筑热缓冲空间层的自然通风影响分析
8
作者 迟铭 陈晓扬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12期37-39,共3页
热缓冲空间环绕建筑的主要空间就形成了热缓冲空间层,它极具热调节和节能潜力。在自然通风方面,它对热压通风具有改善作用,但会影响非空调季的风压通风效果。通过风压通风模拟分析发现,缓冲空间宽度和迎风面双表皮开窗比是主要可优化因... 热缓冲空间环绕建筑的主要空间就形成了热缓冲空间层,它极具热调节和节能潜力。在自然通风方面,它对热压通风具有改善作用,但会影响非空调季的风压通风效果。通过风压通风模拟分析发现,缓冲空间宽度和迎风面双表皮开窗比是主要可优化因素,且存在相对优值。本次模拟显示:缓冲空间宽度宜控制,以保证穿堂风进深不大于层高的5倍;迎风面的缓冲空间宜设计成双表皮灵活开启形式,40%左右开窗比相对效益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缓冲空间层 自然通风 风压通风 热压通风 模拟分析
下载PDF
南京市主城区社会体育设施数量空间配置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居少捷 邵望格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5期83-85,共3页
在均等化原则指导下,考虑实际人口分布,文章认为应注重社会体育设施数量空间配置的平衡性以满足相应市民的生活需求。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以POI数据和百度人口热力图为支撑,将研究范围划分为422个空间单元,通过缓冲区分析法研究社会体... 在均等化原则指导下,考虑实际人口分布,文章认为应注重社会体育设施数量空间配置的平衡性以满足相应市民的生活需求。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以POI数据和百度人口热力图为支撑,将研究范围划分为422个空间单元,通过缓冲区分析法研究社会体育设施数量供给的空间配置特征,统计后发现疫情对各市辖区体育设施的影响差异较大,社会体育设施总量的空间分布呈现核心-边缘特征以及一主核、多副核的格局,而人均数量空间分布呈现出“多点开花”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设施 缓冲区分析 空间配置 数量特征 南京市
下载PDF
边缘校正方法对空间结构参数影响的尺度效应
10
作者 于帅 蔡体久 +3 位作者 张丕德 任铭磊 张海宇 琚存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7-65,共9页
【目的】选择合适的边缘校正方法,消除边缘效应对样地空间结构参数的影响,为森林空间结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不同大小样地,采用3种边缘校正方法(缓冲区校正法、Voronoi图近邻校正法和NN近邻校正法)消除边缘效应,计算样地空... 【目的】选择合适的边缘校正方法,消除边缘效应对样地空间结构参数的影响,为森林空间结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不同大小样地,采用3种边缘校正方法(缓冲区校正法、Voronoi图近邻校正法和NN近邻校正法)消除边缘效应,计算样地空间结构参数,比较不同边缘校正方法计算的空间结构参数随样地大小的变化情况,判断不同边缘校正方法在不同样地上的适用性。【结果】当样地边长小于等于40 m时,缓冲区校正法消除边缘木最少,随着样地增大,缓冲区校正法成为消除边缘木最多的方法;NN近邻校正法消除边缘木株数多于Voronoi图近邻校正法,但差别不大;小样地空间分布格局多以随机或团状分布方式出现,大样地空间分布格局趋于一致且多为接近随机的团状分布方式;各样地大小比数林分均值随样地边长增大林分逐渐向中庸木过渡;简单混交度各均值曲线呈强混交趋势,树种多样性混交度介于中混交和强混交之间。【结论】当样地边长小于等于40 m时,空间结构参数随样地大小变化较大;当样地边长大于60 m时,边缘校正与否对空间结构参数大小比数、简单混交度、树种多样性混交度的影响不大。缓冲区校正法在角尺度计算中有适用局限性,其未像Voronoi图近邻校正法和NN近邻校正法一样随着样地增大角尺度收敛于林分均值;从对3个空间结构参数的综合影响看,NN近邻校正法相较缓冲区校正法对样地尺度依赖性小,是3种边缘校正方法中表现最优的方法。空间结构参数计算与样地内保留木数量有关,镜像复制或八邻域平移校正法组成一个大样地来抵消边缘效应,其是否存在尺度效应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效应 缓冲区法 最近邻法 空间分布 混交度
下载PDF
基于GIS的山地城市网络空间覆盖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鹏 方丽媛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4期77-86,共10页
网络覆盖的普及和发展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文章在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综合分析山地城市——汉中市网络覆盖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推动其经济发展并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为类似山地城市网... 网络覆盖的普及和发展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文章在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综合分析山地城市——汉中市网络覆盖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推动其经济发展并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为类似山地城市网络覆盖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汉中市网络覆盖空间集聚效果明显,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区和郊县城镇区高度集聚,山地区域覆盖稀疏;(2)网络覆盖格局影响因子以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为主,土地利用、地形和交通因素为辅;不同区县、街道网络覆盖差异较大,网络覆盖高密度区呈现连片分布,逐渐向外变为低值;(3)交通路网对通信基站覆盖的影响显著大于宽带网络覆盖,主干道路对山地城市网络覆盖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核密度 最近邻指数 缓冲区分析 汉中市
下载PDF
陕西榆林石窟寺分布与地质环境关系研究
12
作者 卢斌荧 高雅慧 《科技通报》 2023年第9期1-6,共6页
陕西省榆林市石窟寺分布范围广,总共225处,保存至今的有98处。石窟寺的分布与诸多因素有关,本文利用1∶20万地质数据集和30 m分辨率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地形数据分析榆林石窟的开凿环境,研究石窟寺与河流沟谷及地层岩性的关系... 陕西省榆林市石窟寺分布范围广,总共225处,保存至今的有98处。石窟寺的分布与诸多因素有关,本文利用1∶20万地质数据集和30 m分辨率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地形数据分析榆林石窟的开凿环境,研究石窟寺与河流沟谷及地层岩性的关系。利用核密度分析和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研究区石窟寺文化遗址的聚集程度以及石窟寺的分布方向和格局。综合研究区地貌、地层岩性和地层分区信息,探究榆林石窟寺分布依附的地质环境。通过研究得出:(1)榆林市石窟寺整体呈现不平衡的分布特征,石窟寺主要分布在榆林市河流水系发育最好的地方。(2)榆林市石窟寺分布格局与河流沟谷方向一致,随着沟谷缓冲区距离的增加,石窟寺数量呈递减的趋势。(3)榆林市石窟寺的分布与地层岩性有关。(4)榆林市整体上分别为5个地层大区,每个地层大区石窟寺分布数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寺 地层岩性 缓冲区分析 空间分布 陕西榆林
下载PDF
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扶余市为例
13
作者 王智颖 黄静怡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1期205-208,共4页
科学认识乡村地域结构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基础。本文以扶余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空间分析软件,运用规模分析、核密度估算、缓冲区分析,从用地规模和分布格局方面探讨扶余市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 科学认识乡村地域结构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基础。本文以扶余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空间分析软件,运用规模分析、核密度估算、缓冲区分析,从用地规模和分布格局方面探讨扶余市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扶余市以微、小型居民点居多,居民点数量随着规模的增大逐渐减少,总体呈现大散居、小聚居的不均匀分散分布;农村居民点的平均核密度为0.4个/km2,且核密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居民点分布呈现较强的城镇指向性,交通用地对居民点有集聚的作用,河流对微型居民点和大型居民点有集聚吸引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GIS 空间分布 核密度 缓冲分析 吉林扶余
下载PDF
一种基于空间对象的缓冲区分析算法 被引量:24
14
作者 崔爽 苏鸿 +1 位作者 叶良松 李景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8-41,共4页
在传统缓冲区分析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空间对象缓冲区分析定义,区别在于邻域半径:前者为常量,后者为变量。设计实现基于空间对象缓冲区分析算法,该算法以空间对象为计算粒度,分为计算缓冲区边界点、生成缓冲区多边形、筛选缓冲区... 在传统缓冲区分析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空间对象缓冲区分析定义,区别在于邻域半径:前者为常量,后者为变量。设计实现基于空间对象缓冲区分析算法,该算法以空间对象为计算粒度,分为计算缓冲区边界点、生成缓冲区多边形、筛选缓冲区多边形内空间对象3个步骤,并从算法执行机理的角度对其做定性与定量评估。结果表明,该算法解决了传统缓冲区分析难以处理图层内以空间实体为分析粒度的问题,时间和空间复杂度亦优于传统缓冲区分析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析 缓冲区分析 空间对象 阻碍效应
下载PDF
成都平原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7
15
作者 陈肖 张世熔 +2 位作者 黄丽琴 代英 吴若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共7页
根据2002年117个随机格网和分层抽样样点的耕层(0—20 cm)土壤氮素含量数据,在ArcGIS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成都平原区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全氮含量达1.29±... 根据2002年117个随机格网和分层抽样样点的耕层(0—20 cm)土壤氮素含量数据,在ArcGIS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成都平原区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全氮含量达1.29±0.50 g/kg,碱解氮含量达72.2±40.9 mg/kg。土壤全氮含量高值区(>2.00 g/kg)位于崇州中部,并以此为中心向两侧呈带状减少,在郫县—温江一带和龙泉驿的西南部形成两个低值区(<0.85 g/kg);土壤碱解氮含量以崇州为中心向东和向西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向南和向北都逐渐增加,其高值区(>110 mg/kg)主要位于彭州、新津和新都的部分地区,低值区(>30 mg/kg)位于崇州东南部和平原西南部边缘的大邑—邛崃一带。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在成都平原主要的4种第四系成土母质中,灰棕色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全氮含量极显著高于成都粘土和老冲积物,但与灰色冲积物差异不明显;菜地和水田的全氮含量显著高于花卉地和旱地。由近年来施氮量的统计可知,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高值区的施用量明显高于低值区;缓冲区分析表明,在距成都市主城区3.0 km以内的城乡交错带,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随距离的增加呈极显著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空间分布 地统计学 缓冲区分析
下载PDF
盐渍化灌区节水改造后土壤盐分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史海滨 吴迪 +3 位作者 闫建文 李仙岳 朱科 迟碧璇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8-331,共14页
为探明沈乌灌域节水改造后因地下水水位变化造成的土壤盐分重分布规律,采用区域土壤信息定点监测,并结合经典统计学、空间插值、缓冲区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节水改造前后沈乌灌域土壤盐分空间变异、时空分布规律及不同改造年... 为探明沈乌灌域节水改造后因地下水水位变化造成的土壤盐分重分布规律,采用区域土壤信息定点监测,并结合经典统计学、空间插值、缓冲区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节水改造前后沈乌灌域土壤盐分空间变异、时空分布规律及不同改造年限区域土壤盐分变化差异。结果表明:节水改造后,秋浇前土壤整体含盐量平均降幅7.30%,秋浇水量减少,秋浇后土壤盐分淋洗效果减弱9.26%;空间上,土壤盐分高值区(大于6 g/kg)多位于地下水埋深较浅的东北和南部区域,低值区(小于2 g/kg)位于西南和东部沙区。节水改造后,秋浇前土壤盐分全局Moran’s I指数平均增幅为5%,空间相关性增强;秋浇水量减少,全局Moran’s I指数变化不显著,秋浇作用对土壤盐分空间自相关影响度减弱。由LISA集聚分析可知,改造后、秋浇前南部高-高显著区向不显著和高-低区转变,秋浇后南部集聚特征仍十分显著,存在盐渍化风险,改造后仍是盐渍化防治重点区域。针对中度耐盐作物,沈乌灌域耕层作物生长安全区和深层非盐渍土面积比例分别为49.66%和71.57%;改造后,秋浇前耕层作物生长安全区和深层非盐渍土分别增加4.82、1.85个百分点,秋浇后,耕层作物生长安全区面积增幅下降5.02个百分点,深层变化不显著。不同距离缓冲区对平均土壤含盐量的解释能力较强,长期改造区和短期改造区受渠道影响半径分别为1.5km和0.7km,长期改造区缓冲区内平均土壤含盐量下降速率高于短期改造区,均一化程度较高。综上所述,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后,土壤盐渍化程度减轻,作物生长安全区面积增加,表聚作用弱化,秋浇水量减少,土壤盐分淋洗效果减弱,土壤环境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分 空间变异 节水改造 地统计学 空间自相关 缓冲区分析
下载PDF
基于条带扫描思想的线目标缓冲区快速构建 被引量:25
17
作者 朱熀 艾廷华 王洪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1-176,共6页
空间目标缓冲区建立的传统算法是基于平行双线扩展思想,在基线复杂分布情形下,该算法对于岛屿和多边形外环的构建及空间关系的处理十分困难。将计算几何的旨在提高运算速度的“条带扫描”思想引入到缓冲区建立过程,对曲线分离出多个两... 空间目标缓冲区建立的传统算法是基于平行双线扩展思想,在基线复杂分布情形下,该算法对于岛屿和多边形外环的构建及空间关系的处理十分困难。将计算几何的旨在提高运算速度的“条带扫描”思想引入到缓冲区建立过程,对曲线分离出多个两点连接的线段集,生成每条线段的椭圆形基元缓冲区,通过条带扫描法对基元缓冲区叠置生成岛屿内环与多边形外环,判断其间的套合关系。该算法在严密的逻辑组合分析条件下能够对单条或多条基线的复杂情形生成正确的缓冲区多边形,同时运算速度得到改进,达到O(nlo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区 空间分析 多边形 几何算法
下载PDF
成都平原土壤Hg和Pb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代英 张世熔 +2 位作者 李婷 魏甦 刘英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45-750,共6页
以土壤有机质层Hg和Pb为研究对象,在ArcGIS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成都平原核心区域土壤Hg和Pb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土壤Hg和Pb的含量分别为(0.15±0.13)mg·... 以土壤有机质层Hg和Pb为研究对象,在ArcGIS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成都平原核心区域土壤Hg和Pb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土壤Hg和Pb的含量分别为(0.15±0.13)mg·kg-1和(25.41±9.95)mg·kg-1。土壤Hg的高值区域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0.5~0.8mg·kg-1)和都江堰城区(0.4~0.5mg·kg-1),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递减;土壤Pb的高值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新都和青白江的部分区域(35 ̄46mg·kg-1),并向两侧逐渐减少。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不同城区固体垃圾排放量对该区土壤Hg和Pb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样点距中心城区的距离(<4km)与土壤Hg含量关系不显著,而与Pb含量呈显著指数相关关系;方差分析和缓冲区分析表明,土壤Hg和Pb在不同的路段和流域具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G PB 空间分析 新复极差法 缓冲区分析
下载PDF
汶川5.12大地震地表次生灾害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孙晓宇 周成虎 +5 位作者 郭兆成 张俊 苏奋振 仉天宇 张丹丹 吕婷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83-1291,共9页
针对汶川5.12大地震,对由地震引起的地质次生灾害发生的坡度和坡向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地表破坏的易发坡度、坡向及其与震中的关系等。另外,分别以不同震中距为缓冲区、以平行中央断裂带的各级缓冲区、以等烈度区为缓冲区对地震引起的地... 针对汶川5.12大地震,对由地震引起的地质次生灾害发生的坡度和坡向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地表破坏的易发坡度、坡向及其与震中的关系等。另外,分别以不同震中距为缓冲区、以平行中央断裂带的各级缓冲区、以等烈度区为缓冲区对地震引起的地表破坏的空间分布以及发生地表破坏的坡度在各级缓冲区中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地震引发的滑坡及滑坡群共5093个,总面积大约958km2;②在30°~44°坡度区间地表破坏发生的数量最大,42°坡度为地表破坏发生概率的拐点。主要的地表破坏发生在迎着地震波传播的坡向上;③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表破坏的发生概率逐渐减小,震中距40km以内的速度减小非常迅速,40km以外则整体上缓慢减少,局部略有起伏。各缓冲区中发生地表破坏的平均坡度比缓冲区内的地形平均坡度大4°左右。④地震引发的地表破坏主要受到断裂带的控制,有64.17%的地表破坏发生在中央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⑤高地震烈度区域引发的地表破坏率远远大于低烈度区域,在烈度为Ⅺ度的区域内发生地表破坏率达到14.5%,而Ⅶ度烈度带上引发地表破坏率仅为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汶川 次生地质灾害 缓冲区 空间分析
下载PDF
邛海盆地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胡玉福 邓良基 +3 位作者 肖海华 舒向阳 黄成毅 罗澜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2-140,共9页
以西昌市邛海盆地为研究区域,随机均匀布点采集386个耕作层土壤样点,分析化验土壤理化性质,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研究邛海盆地表层土壤氮素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利用方差分析、缓冲区分析和回归分析定量分析区域内土壤氮素空间变异... 以西昌市邛海盆地为研究区域,随机均匀布点采集386个耕作层土壤样点,分析化验土壤理化性质,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研究邛海盆地表层土壤氮素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利用方差分析、缓冲区分析和回归分析定量分析区域内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分别为(1.85±0.51)g/kg和(138.5±47.7)mg/kg,属较丰富水平,变异系数分别为27.52%和32.24%,属中等差异强度;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变异均以随机变异为主,具有各向异性特征,在西北-东南方向上空间变异相对剧烈;研究区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总体上呈条带状或斑块状分布特征,高值区主要位于西昌市的东南郊区,并以此高值中心向南、向东和向北3个方向逐步递减,低值区主要出现在邛海北面近湖岸地带。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母质、土壤质地、土壤p H值、城镇、河流、邛海湖对土壤全氮和速效氮空间变异具有显著影响,而道路对土壤氮素空间变异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素 地统计学 空间变异 GIS 缓冲区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