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2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provincial new urbanization and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2004-2018 被引量:1
1
作者 SHEN Yang YANG Si-yuan ZHOU Peng-fei 《Ecological Economy》 2021年第1期2-18,共17页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is a necessary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ies,and a powerful support for coordinat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promoting high-qual...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is a necessary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ies,and a powerful support for coordinat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04 to 2018,the article constructs a new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ystem;then using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and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the paper empirically tests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the two systems degree and its spatial relevance.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 average level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and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period under study is at a barely coordinated level,with the highest level being moderately coordinated.There are significant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with a higher level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eastern regions and more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At this stage,the trend of"club convergence"is remarkable,with highhigh agglomeration and low-low agglomeration coexisting,and the polarization is serious.Therefore,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adhering to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and enhancing inter-regional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re powerful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joint progress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urbanization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spatial correlation
下载PDF
安徽省县域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及机制研究
2
作者 史晓红 庞有余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4-85,共12页
县域是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耦合协调是透视地区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文章首先构建了城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趋势面分析方法,定量测度了安徽省2010—2020年的城乡融合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县域是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耦合协调是透视地区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文章首先构建了城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趋势面分析方法,定量测度了安徽省2010—2020年的城乡融合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过程,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来探索影响城乡融合的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首先,2010—2020年,城乡融合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呈先下降后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整体波动幅度较小,各县区耦合度的变化出现“聚集—分散—聚集”的“东移南迁”现象,耦合协调度轻度失调的区县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出现了地域低值锁定现象,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带。其次,分区域来看,皖北、皖中、皖南的城乡融合耦合协调以2015年为转折点,先小幅上升后又持续升高。其中,皖南和皖北区域协调差异趋于直线式减弱;而皖中区域差异呈现波动发展。整体来看,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呈现出“北低南高—西低东高”的空间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淮河以北冷点区和长江以南热点区阶梯状新格局。最后,PM2.5浓度、人均GDP、流域、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产值占比、森林覆盖率、农村人均用电量、城镇化率、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是影响安徽省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城乡融合 耦合协调度 地理探测器 空间差异
下载PDF
高速铁路网络协同发展对城市群空间重构的分形研究
3
作者 陈晔 钱勇生 +1 位作者 曾俊伟 魏谞婷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9-127,171,共10页
高速铁路的建设发展,带动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与空间格局转变。为探索高速铁路网络协同发展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基于分形理论,运用盒子维数和长度-半径维数描述高速铁路网络的覆盖均匀度与复杂程度,将豪斯多夫维数与齐夫定律相结合... 高速铁路的建设发展,带动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与空间格局转变。为探索高速铁路网络协同发展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基于分形理论,运用盒子维数和长度-半径维数描述高速铁路网络的覆盖均匀度与复杂程度,将豪斯多夫维数与齐夫定律相结合分析城市群规模序列结构,通过关联维数和集聚维数分析城市群空间结构相关性和集聚性。以高速铁路网络发展较为完善的5个城市群为例,比较分析高速铁路开通前后其空间结构的演变。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网络覆盖均匀度不高,部分地区通达性良好,高速铁路建成后,辽中南等城市群的可达性明显得到改善,城市之间联络更加紧密,高速铁路的经济效应促进了城市群协同发展;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呈现出集聚分布的趋势,因此应加强以高速铁路为基础、城际铁路为辅的快速交通系统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理论 高速铁路 协同发展 城市群 空间结构
下载PDF
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视角
4
作者 栗向阳 王磊 张宇欣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10-122,共13页
在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的背景下,研究市域单元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程度对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 在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的背景下,研究市域单元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程度对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从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角度对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特征进行识别和刻画,并借助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析我国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其空间效应.研究表明:研究期间内,中国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低但呈持续上升特征,城际差异呈持续缩小特征,空间格局呈“东高西低”和“南高北低”的地带性特征.Moran s I指数表明中国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呈现出空间集聚分布,且集聚程度随时间不断增强;时间路径分析表明城镇化协调发展局部空间结构和空间依赖方向上稳定性较强,其空间格局演变呈动态整合的特征;时空跃迁分析表明城镇化协调发展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和空间锁定特征.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人力资本、科技创新、产业结构、政府能力对本地城市城镇化协调发展均具有正向直接效应;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对邻域城镇化协调发展具有负向溢出效应,人口规模对邻域城镇化协调发展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溢出效应,因地制宜地制定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方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协调发展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耦合协调度模型 空间计量模型
下载PDF
陕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时空交互关系研究
5
作者 安骐岷 员学锋 +1 位作者 陈锦鸿 赵雨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5-286,共12页
[目的]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生态安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城镇化是影响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因素,厘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为陕西省城镇化开发和促进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陕西省为研... [目的]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生态安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城镇化是影响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因素,厘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为陕西省城镇化开发和促进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栅格尺度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在分析2000—2020年每隔五年陕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剖析了二者耦合关系及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2000—2020年间,陕西省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综合城镇化率提高了111.45%。整体RSEI均值呈稳步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呈现出好转的态势,但地区间的差异依旧显著,整体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2)陕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陕西省内部各县域的生态环境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长期存在明显差距,但随着时间推移,发展协调的地区逐渐增多。空间格局上以关中地区为核心总体呈现“中部高两边低”的分布特征。(3)陕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协调存在一定短板,相比之下陕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呈现相对滞后的情况。[结论]2000—2020年陕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明显差距但整体呈变好趋势,建议在城镇化的道路上,陕西省能够强化绿色生态发展能力、补齐生态短板、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区域良性互动格局,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乡村振兴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质量 耦合协调度 空间自相关 陕西省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协调度及其空间相关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明斗 周川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实证分析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协调度及其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水平整体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其空间格局具有“东高西低”的...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实证分析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协调度及其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水平整体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其空间格局具有“东高西低”的特征,且这一特征日益弱化,但南北差异不断扩大、“南高北低”的特征日渐凸显;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也展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协调度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其中西部地区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率为2.00%,东部地区增长速度最慢,年均增长率为1.07%;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协调度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其中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且呈现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延伸的态势;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且其空间聚集程度呈现减弱趋势;低-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北地区。据此,建议差异化制定乡村振兴策略,构建城乡区域均衡发展体系,形成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间科学有效的互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 协调度 空间相关性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经济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研究
7
作者 谢世钊 谢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206-211,共6页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战略经济带,探究其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经济的协调关系对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基于2011—2020年我国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新型城镇化和数字经济的面板数据,建立复合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战略经济带,探究其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经济的协调关系对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基于2011—2020年我国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新型城镇化和数字经济的面板数据,建立复合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数字经济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且数字经济水平普遍滞后于新型城镇化;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和数字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因此,我国应探索差异化地区数字经济推广的方案和策略,发挥长三角地区的辐射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早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数字经济 耦合协调 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滇中城市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时空耦合分析
8
作者 龙晓惠 陈国平 +3 位作者 林伊琳 赵俊三 王荣耀 冯怡翔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7-378,共12页
[目的]探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及发展水平状况,阐明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的自然、经济及人文数据,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建立人口-经济... [目的]探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及发展水平状况,阐明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的自然、经济及人文数据,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建立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序关系分析法(G1)与熵权法(EW)确定综合权重,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定量分析了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演变状况,探析其发展规律。[结果](1)3个时段内,研究区人口在县域尺度呈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呈现西部低人口密度聚集和中部高人口密度聚集态势且常年稳定;(2)2010—2020年,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综合发展水平有微弱提升,严重失调的协调类型逐渐消除,濒临失调占比46.94%成为最主要的协调类型;(3)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两两耦合协调分布不均,其中2020年人口-经济综合耦合协调指数最低为0.4543,协调度水平时空分布与三系统协调评价结果吻合度是两两耦合协调评价中最高的,对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评价结果影响最大;(4)在主体功能区划实施前后,国家重点开发区两两耦合协调水平变化显著,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且有倒退趋势,省级重点开发区长期稳定可控;(5)研究区的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关系,但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制约状况。[结论]高耦合协调性主要依赖于人口对市县区经济的带动作用。重点开发区的有效实施必须抓好人口与经济协同发展,人口和经济协调是未来优化主体功能区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重点开发区 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模型 滇中城市群 人口时空演变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绩效与系统协调性演变研究
9
作者 潘鑫 张尚武 沈逸菲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4-142,共9页
城市空间绩效评价能够揭示城市空间发展的效率和均衡性问题,为城市空间发展预警,提高政府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能力。在阐释城市空间绩效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环境”视角构建空间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层次分析复合模型、耦... 城市空间绩效评价能够揭示城市空间发展的效率和均衡性问题,为城市空间发展预警,提高政府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能力。在阐释城市空间绩效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环境”视角构建空间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层次分析复合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对长三角地区26个中心城市的空间绩效与系统协调性演变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空间综合绩效处于加速提升阶段,3大子系统内部结构存在明显演变,综合绩效正从效率优先向社会服务均衡优先转变。(2)城市空间“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度总体程度仍然较低,但两两耦合协调水平发现3大系统均处于正向协调优化阶段,且“经济—社会”协调度演进速度较高。(3)城市空间绩效系统协调性基本遵循从低度协调到中度协调的演化路径,各类问题城市存在空间集聚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城市空间绩效 绩效评价 系统协调性
下载PDF
安徽省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时空演化
10
作者 解华明 佟宁宁 +3 位作者 吴钱娇 张婷 徐通 舒莹 《中国环境管理》 2024年第2期82-91,共10页
研究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探寻两者之间本质联系,可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测度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并借助耦合协调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安徽... 研究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探寻两者之间本质联系,可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测度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并借助耦合协调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水平以及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2005—2020年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均值由0.937上升至1.055,有效决策单元数量占比77.3%,空间上呈现以合肥、铜陵为中心向西北—东南方向辐射的特征;②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指数均值从0.217上升至0.413,且具有“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③安徽省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度处于耦合阶段,协调度以中度协调类型为主,但城市间差异明显,制约了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④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高—高和低—高集聚区集中在安徽省南部地区,低—低集聚区则分布在北部地区。为促进区域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两系统协调发展,政府未来应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产业转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效率 生态环境质量 耦合协调度 时空演化 安徽省
下载PDF
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质量的耦合协调关系及空间差异
11
作者 谢余初 刘秋华 +3 位作者 张宇 潘新潮 邵梦军 胡宝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1-431,共11页
[目的]揭示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特征,阐明人口-土地城镇化质量耦合协调度及规律,进而为区域城镇化过程人地资源管理与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分析人口-土地城镇化相互作用关系框架基础上,构建人口城镇... [目的]揭示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特征,阐明人口-土地城镇化质量耦合协调度及规律,进而为区域城镇化过程人地资源管理与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分析人口-土地城镇化相互作用关系框架基础上,构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弹性系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等方法,定量测度和分析了2005—2019年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质量及耦合协调发展演变特征。[结果]2005—2019年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质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水平相对不高,且各城市单元之间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约60%的城市属于土地城镇化质量滞后型,26.67%的城市是人口城镇化质量滞后型,13.33%的城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质量协调同步。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整体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断上升,且空间差异性呈缩小趋势;空间上表现为海口市耦合协调度较高(优质协调型),南宁和北海两市为良好协调型,其他城市属于轻度或中等协调类型。[结论]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空间差异明显、总体趋好,可分为五种类型城市,并针对性地提出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 空间格局 北部湾城市群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研究
12
作者 柯新利 邓洁 宋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773-5785,共13页
在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背景下,探究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是解决耕地保护、生态保育与经济建设之间冲突的关键。从人地关系视角剖析了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 在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背景下,探究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是解决耕地保护、生态保育与经济建设之间冲突的关键。从人地关系视角剖析了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机理;通过解读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构建了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地级市为例,基于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指数由0.208增至0.294,增幅为40.802%,呈现“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分布特征。(2)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指数由0.465增至0.492,增幅为5.858%,呈现“中东部高西南部低”的分布特征。(3)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由0.556上升到0.612,增幅为11.065%,呈现“中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特征;耦合协调类型从基本协调型转变为中度协调型。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差异较大,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各子系统中,模式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城乡融合发展各子系统中,人口融合、空间融合与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耦合协调度较低。(4)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中的模式转型,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人口融合、空间融合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需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经济带耕地资源的优化利用、生态保护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耕地利用绿色转型 城乡融合发展 耦合协调度 时空演变
下载PDF
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
13
作者 佘士永 李焱求 聂续东 《中国商论》 2024年第5期135-141,共7页
文章基于全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现阶段产业集聚在总体上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存在空间集聚和路径依... 文章基于全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现阶段产业集聚在总体上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存在空间集聚和路径依赖现象;从区域角度看,东中部、中西部和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均作用显著。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建议科学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和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加大农业技术投入,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入,优化农村劳动力职业转移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溢出 农业生产 劳动力转移 产业升级 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劳动力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与建筑业协调发展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14
作者 徐坚 钱宇佳 +1 位作者 何冰玥 张蓝天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3期60-68,共9页
文章采用熵值法及耦合协调模型测算2012—2020年云南省各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建筑业之间的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格局特征,并通过GeoDa软件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二者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从时序发展来看,新型城镇化与建... 文章采用熵值法及耦合协调模型测算2012—2020年云南省各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建筑业之间的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格局特征,并通过GeoDa软件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二者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从时序发展来看,新型城镇化与建筑业协调度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协同发展效应均有大幅度增强,区域差异正逐渐缩小,呈现均衡发展趋势;2)从空间格局来看,新型城镇化与建筑业中度协调关系不断向滇中和滇西部深入,主要表现为“中部高,西南低”的分布格局;3)从空间自相关来看,新型城镇化与建筑业协调度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空间关联性明显;4)从影响因素来看,经济驱动因素>环境导向因素>产业结构因素>政府调控因素,不同影响因素对新型城镇化与建筑业协调发展的作用程度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据此,加强二者互动效应以维稳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以确保区域合理发展,缩小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建筑业 耦合协调模型 时空格局特征 灰色关联度 云南省
下载PDF
空间城市化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评估——以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核心区为例
15
作者 胡亮 徐亚龙 尚正永 《城市建筑》 2024年第3期61-63,93,共4页
生态科技城区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空间城市化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关系是评估生态科技城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扬州生态科技新城核心区2022年度空间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扬州生态... 生态科技城区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空间城市化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关系是评估生态科技城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扬州生态科技新城核心区2022年度空间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扬州生态科技新城核心区2022年度空间城市化与水环境的耦合度C=0.97,处于高水平耦合等级,耦合协调度D=0.66,处于初级协调阶段,空间城市化与水环境和谐共融。最后,进一步结合扬州生态科技新城核心区规划基期年和2022年的建成区面积、路网密度、公园绿地覆盖率、水面率、水系连通度等数据以及相关政策文件,阐明了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空间城市化与水环境和谐共融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城市化 水环境 耦合协调 生态科技新城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市功能联系网络及其协调发展空间效应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白永亮 康振楠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32,共17页
城市功能联系网络的空间外部性对解释区际互联互助、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探究产业联系下的城市功能网络结构及其协调发展空间效应:首先,根据城市产业分类及功能特性构建... 城市功能联系网络的空间外部性对解释区际互联互助、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探究产业联系下的城市功能网络结构及其协调发展空间效应:首先,根据城市产业分类及功能特性构建了城市功能结构体系;其次,基于产业联系角度,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测算城市功能网络联系强度,并借助重尾分级法确定网络层级结构;再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空间分布结构、网络密度效率和网络边界效应三个层面剖析各类功能网络结构特征;最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城市功能联系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全域内各类城市功能网络结构形态存在差异,流通和公共服务功能网络呈跳跃式交织联结分布,其余三类功能网络均呈“东密西疏”梯度化递减的网状分布;全域内各类功能联系网络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异性,上游以成渝双核引擎式联动发展,中游形成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三足鼎立式”轮轴辐射结构,下游呈“一核多中心式”扁平化结构;城市综合功能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这种空间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产业联系的分功能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的作用程度存在差异,生产功能溢出效应最大,流通和公共服务功能的溢出效应尚不显著;在城市规模异质性条件下,大城市间功能联系网络呈负向溢出,中小城市功能网络呈正向溢出。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城市功能网络连通性;夯实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释放功能网络协调效应;优化产业分工协作体系,避免城市功能定位同质化。创新之处:从网络外部性视角,分别从区域异质性、功能异质性和规模异质性维度探究城市功能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的空间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功能联系网络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空间效应 产业联系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级市为例
17
作者 刘祖容 郭慧娟 《科技通报》 2023年第5期29-41,124,共14页
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大背景下,研究广西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益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能明晰各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加快推动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本文运用基于CRITIC-熵权的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ESDA等方法探究2010—2019... 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大背景下,研究广西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益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能明晰各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加快推动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本文运用基于CRITIC-熵权的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ESDA等方法探究2010—2019年广西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协调关系、时空演变情况及空间分异特征,最后通过障碍度模型找出影响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广西各市城市韧性指数与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均逐年提高,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2)广西各市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分布在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这5个类型;(3)全区耦合协调度呈弱负相关的随机分布,南宁与柳州为耦合协调度的极化地区;(4)影响耦合协调度的障碍因子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民生保障、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广西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益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各市应加强多方联系,利用高耦合协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低耦合协调城市发展,因城施策,促进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 土地利用效益 耦合协调度 空间自相关 障碍度 广西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探析
18
作者 周金城 李琳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81-85,共5页
为了探究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促进两系统协同发展,本研究选取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沿线9省2市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共27个指标,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此,构建耦合协调度模... 为了探究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促进两系统协同发展,本研究选取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沿线9省2市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共27个指标,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此,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探析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显示,2010—2020年,11个省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0.517~0.673之间波动。针对长江经济带两系统间耦合协调度波动的问题,提出注重建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以促进两系统向优质协调发展阶段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 时空格局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江苏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测度及空间冲突诊断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希朝 李效顺 +3 位作者 陈鑫 张驭航 李光亮 沈春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38-248,共11页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探索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提出协调发展建议十分必要。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一方面从指标数值视角构建评价体系,测算2000—2020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另一方面从空间格局视...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探索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提出协调发展建议十分必要。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一方面从指标数值视角构建评价体系,测算2000—2020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另一方面从空间格局视角构建空间冲突指数,诊断2000—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与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空间冲突。结果表明:1)江苏省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水平均提升,苏南整体属于“高度协调—生态环境滞后”类型,苏中和苏北徐州属于“中/高度协调—城镇化滞后”类型,苏北整体属于“基本协调/失调—城镇化滞后/阻碍”类型。2)江苏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幅度达203.65%,生态环境保护等级高的区域分布在洪泽湖、太湖等水体、低洼平原以及低丘陵地区。空间冲突强度值先下降后上升,并呈现西部大于东部、北部大于南部的空间特征。3)苏南应针对生态短板指标,提升生态环境水平,空间冲突显著的市域应严格规范建设用地扩张。苏中和苏北的城镇化水平仍有待提高,空间冲突显著的市域应合理引导建设用地扩张方向,加强空间管控。该研究融合指标数值和空间格局双重视角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江苏省及相似区域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城市增长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空间冲突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系统耦合协调空间格局发展与联系
20
作者 路世昌 时间 《住宅科技》 2023年第5期24-30,共7页
深刻把握城市数字化系统内部耦合协调机制,是数字中国战略下激发长三角城市群数字活力、提升数字经济竞争力的核心问题。文章以长三角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引力模型,对城市数字化建设和数字... 深刻把握城市数字化系统内部耦合协调机制,是数字中国战略下激发长三角城市群数字活力、提升数字经济竞争力的核心问题。文章以长三角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引力模型,对城市数字化建设和数字经济耦合协调空间状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区域数字化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一超多强”、阶梯式发展,以上海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地区辐射状发展;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地区耦合协调度较高,表明系统结构发展平衡有序,而安徽省内城市发展存在落差,相比其他城市差距较大;长三角地区空间集聚特征较明显,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局部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城市群之间已形成良好的闭合网络结构,且无锡和苏州空间城市联系引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数字化发展评价体系 空间结构 耦合协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