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RMAL EFFECTS OF BUILDING′S EXTERNAL SURFACES IN CITY——Characteristics of Heat Flux into and out of External Wall Surfaces 被引量:2
1
作者 ZHANGYi-ping HEYun-ling +3 位作者 LIUYu-hong MAYou-xin LIYou-rong DOUJun-xi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4年第4期343-349,共7页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thermal effects of building′s external wall surfaces,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 of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temperature, air temperature, and heat flux into and out of external ...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thermal effects of building′s external wall surfaces,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 of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temperature, air temperature, and heat flux into and out of external surfac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xternal wall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nearby air temperature vary with the change of orientation, height and season. In general, the external wall surface temperature is lower near the ground, and is higher near the roof, than nearby air temperature. But north wall surface temperature is mostly lower than nearby air temperature at the same height; south wall surface temperature during the daytime in December, and west wall surface temperature all day in August, is respectively higher than nearby air temperature. The heat fluxes into and out of external wall surfaces show the differences that exist in the various orientations, heights and seasons. In December, south wall surface at the lower sites emits heat and north wall surface at the higher sites absorbs heat. In April, all external wall surfaces, emit heat near the ground and absorb heat near the roof. In August, west wall surface all day emits heat, and other wall surfaces just show the commensurate behavior with that in Apr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效应 城市气候 空间-时间分布 热流密度
下载PDF
基于LAS观测的城镇感热通量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刘寿东 王璐瑶 +3 位作者 胡凝 王咏薇 王亮 赵翔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0-640,共11页
利用2018年4月—2019年4月南京盘城大孔径闪烁仪(Large Aperture Scintillometer,LAS)观测数据,分析了城镇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南京城镇感热通量呈单峰型日变化特征,白天明显大于夜间,且白天晴天明显大于阴天... 利用2018年4月—2019年4月南京盘城大孔径闪烁仪(Large Aperture Scintillometer,LAS)观测数据,分析了城镇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南京城镇感热通量呈单峰型日变化特征,白天明显大于夜间,且白天晴天明显大于阴天,夜间晴天略小于阴天,晴、阴天小时感热通量年平均分别在2.25~200.53 W·m^(-2)、13.10~132.52 W·m^(-2)波动。2)城镇感热通量夏季明显大于冬季,8月昼、夜分别为112.19、23.54 W·m^(-2),2月昼、夜分别为35.57、11.57 W·m^(-2)。3)晴天白天条件下,不同风向(通量贡献源区)城镇感热通量存在显著差异,即随着不透水层占比的增加,净辐射分配到感热通量的比例明显提高,当占比大于60%时提高趋势不明显。4)以莫宁-奥布霍夫长度判断大气稳定度为标准,C^(2)_(n)法在计算感热通量的5种大气稳定度判断方法中的误判率较低且数据源于LAS,是比较适宜城镇夜间大气稳定度的判断方法。5)在影响城镇感热通量的地表参数中,有效高度变化的影响最大,风速变化的影响较大特别在秋冬季节更为明显,波文比变化对城镇感热通量的影响较小,温度、地表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变化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 LAS 感热通量 时空特征 环境因子 地表参数
下载PDF
卫星红外特性及空间热流对其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5
3
作者 吴晓迪 凌永顺 +3 位作者 杨明 吕相银 杨华 黄超超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8-64,共7页
建立了完善的卫星温度场与红外特性的理论计算模型。首先根据卫星、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计算了卫星接收的空间热流;其次利用有限元法求解瞬态热平衡方程,得到了卫星的表面温度分布;然后在3~6μm和6~16μm波段分别计算了卫星作为点源... 建立了完善的卫星温度场与红外特性的理论计算模型。首先根据卫星、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计算了卫星接收的空间热流;其次利用有限元法求解瞬态热平衡方程,得到了卫星的表面温度分布;然后在3~6μm和6~16μm波段分别计算了卫星作为点源时的红外辐射强度空间分布;最后比较了卫星、卫星本体和卫星太阳翼在红外双波段的辐射强度,并详细分析了空间热流对卫星红外特性的影响。文章的研究结果对于空间目标的红外探测与识别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卫星 空间热流 热平衡方程 表面温度分布 红外特性
下载PDF
中国土壤热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宏 胡波 +2 位作者 刘广仁 王跃思 赵瑞霞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5-522,共8页
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17个野外台站2004~2007年的实测土壤表层热通量资料,分析了土壤表层热通量的季节和空间变化规律。土壤热通量从2月份开始由负值转变为正值,9月份左右开始由正值转变为负值,在3~8月份土壤热通量的值... 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17个野外台站2004~2007年的实测土壤表层热通量资料,分析了土壤表层热通量的季节和空间变化规律。土壤热通量从2月份开始由负值转变为正值,9月份左右开始由正值转变为负值,在3~8月份土壤热通量的值都为正值,12月至次年1月土壤热通量都为负值。空间分布上,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季节变化明显,年变幅比较大,长江流域地区夏季增加幅度小,年变化幅度也比较小,青藏高原地区四季都相对为低值地区,年变幅比较小,总的空间变化趋势是春夏季北高南低,秋冬季节南高北低。土壤热通量年合计值在东北黑土地地区、西北荒漠地区、黄土高原陕北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是高值区,长江流域下游和黄河流域中下游冲积而成的区域为负值区。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土壤的生态环境形成和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土壤热通量 时空分布 特征
下载PDF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空间热流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吴晓迪 孙云辉 李秩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05-808,共4页
卫星空间热流的计算是卫星可见光特性与红外特性分析的基础,本文首先建立了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卫星空间热流计算模型,然后计算了太阳同步轨道对地三轴稳定卫星在轨运行一个周期内所接受的空间热流,最后对卫星的空间热流计算结果进行了详... 卫星空间热流的计算是卫星可见光特性与红外特性分析的基础,本文首先建立了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卫星空间热流计算模型,然后计算了太阳同步轨道对地三轴稳定卫星在轨运行一个周期内所接受的空间热流,最后对卫星的空间热流计算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对于空间目标可见光特性与红外特性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卫星 空间热流 蒙特卡洛法 可见光特性 红外特性
下载PDF
大孔径闪烁仪湍流通量印痕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22
6
作者 彭谷亮 蔡旭晖 刘绍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22-827,共6页
针对近年兴起的适用于大范围区域平均通量观测的大孔径闪烁仪(LAS),建立了一个基于欧拉分析方法的LAS印痕模型,用于对LAS测量数据的印痕分析和质量控制。作者介绍模式的建立方法并对模式的输入参数进行了讨论。另外,应用LAS印痕模式来分... 针对近年兴起的适用于大范围区域平均通量观测的大孔径闪烁仪(LAS),建立了一个基于欧拉分析方法的LAS印痕模型,用于对LAS测量数据的印痕分析和质量控制。作者介绍模式的建立方法并对模式的输入参数进行了讨论。另外,应用LAS印痕模式来分析2005年小汤山非均匀下垫面的观测实验数据,并与涡动相关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获得较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该LAS印痕模型在观测数据的分析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适用于非均匀下垫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痕分析 大孔径闪烁仪(LAS) 区域平均通量 空间代表性 非均匀
下载PDF
那曲地区两种空间尺度感热通量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孙根厚 胡泽勇 +4 位作者 王介民 刘火霖 谢志鹏 蔺筠 黄芳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5-296,共12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研究观测站那曲/BJ观测点2010年涡动相关仪(EC)和大孔径闪烁仪(LAS)数据,MODIS的地表温度(LST)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产品,结合印痕方法分析了由EC和LAS数据计算得到的感热通量的差异及造成这种差异的...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研究观测站那曲/BJ观测点2010年涡动相关仪(EC)和大孔径闪烁仪(LAS)数据,MODIS的地表温度(LST)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产品,结合印痕方法分析了由EC和LAS数据计算得到的感热通量的差异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研究了两种空间尺度下地表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感热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季和雨季时,EC与LAS的感热通量(H_EC和H_LAS)总体而言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风向造成印痕差异;7月的感热通量与净辐射、风向的时间序列分析表明,云遮蔽导致的净辐射空间分布不均匀是造成H_EC和H_LAS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EC和LAS的印痕加权LST平均值与两者感热通量的统计分析表明,印痕内加权LST越高,感热通量越大;对雨季时的EC和LAS印痕内加权NDVI平均值表明,印痕加权NDVI越大,感热通量与净辐射之比越小;EC和LAS两种通量结果分析表明,空间尺度对藏北地区半小时尺度和月尺度感热通量结果都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曲地区 感热通量 空间尺度 EC和LAS 印痕分析
下载PDF
空间气球的红外特性分析(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晓迪 凌永顺 +2 位作者 吕相银 杨华 黄超超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7-32,共6页
建立了完善的空间气球温度场与红外辐射特征的理论计算模型。首先建立了计算所需要的空间坐标系并计算了空间气球接收到的空间辐射热流,其次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10.0求解瞬态热平衡方程得到了空间气球的表面温度分布,然后在3~6μm和6... 建立了完善的空间气球温度场与红外辐射特征的理论计算模型。首先建立了计算所需要的空间坐标系并计算了空间气球接收到的空间辐射热流,其次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10.0求解瞬态热平衡方程得到了空间气球的表面温度分布,然后在3~6μm和6~16μm红外波段分别计算了空间气球作为点源时的红外辐射强度空间分布,最后详细比较并分析了空间气球与空间弹道式目标在表面温度分布和红外辐射强度空间分布的不同。文章的研究结果对于空间目标的红外探测与识别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气球 空间热流 热平衡方程 表面温度分布 红外辐射强度
下载PDF
南京地区地表热通量的遥感反演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煜东 赵小艳 +2 位作者 徐向华 牛建龙 王亚戈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6-646,共11页
利用南京地区2013年8月11日、2013年10月14日、2014年1月2日和2014年5月26日的4景Landsat 8 OLI/TIRS1B遥感影像,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借助SEBAL模型反演了南京地区地表热通量,并利用地表温度实测数据进行验证,且与他人研究结果进行了... 利用南京地区2013年8月11日、2013年10月14日、2014年1月2日和2014年5月26日的4景Landsat 8 OLI/TIRS1B遥感影像,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借助SEBAL模型反演了南京地区地表热通量,并利用地表温度实测数据进行验证,且与他人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南京净辐射通量与土壤热通量表现为春季最大,夏季次之,冬季最小;感热通量呈暖季(春、夏)大于冷季(秋、冬)的特征;秋季潜热通量最大,冬季最低,夏春季居中。(2)南京净辐射通量值为长江最高,均值达614.8 W·m^(-2);湖泊与林地次高,均值大于500 W·m^(-2);旧城、草地、农田较高,均值在480~500 W·m^(-2)之间;裸地与新城最低,均低于460 W·m^(-2)。土壤热通量值为旧城、裸地、新城最高,均值在75~85 W·m^(-2)之间;湖泊、农田、草地次之,均值在65~75 W·m^(-2)之间;长江与林地最低,均值低于60 W·m^(-2)。感热通量值为城区最高,均值均高于200 W·m^(-2);林地、裸地、农田、草地次之,均值在100~200 W·m^(-2)之间;水体区域最低,均低于60 W·m^(-2)。潜热通量值为水体区域最高,均值高于400 W·m^(-2);林地、草地、农田、裸地次高,均值在220~320 W·m^(-2)之间;城区潜热通量最低,均低于200 W·m^(-2)。(3)土壤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值除冬季均低于0.1外,其余季节均在0.05~0.25之间;新老城区的感热通量占净辐射比值在四季典型日均高于0.4,除春季的裸地和冬季外,其余土地利用类型均低于0.3,水体区域均低于0.15。潜热通量占净辐射比值为水体区域在四季均高于0.7,新老城区均低于0.5,除春夏季裸地和冬季的林地外,其余土地利用类型均高于0.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波文比呈现"新城>旧城>裸地>林地>农田>草地>湖泊>长江"的空间分布和"春季>冬季>夏季>秋季"的时间分布。新城区的波文比在四季典型日均为最高,且均值大于1,而水体的均为最低,均值小于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BAL模型 地表热通量 时空分布 遥感反演
下载PDF
青藏高原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2
10
作者 郄秀书 袁铁 +1 位作者 谢毅然 马耀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97-1002,共6页
利用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所获取的 8年闪电资料 (1995~ 2 0 0 2 )对青藏高原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以及高原季风期间闪电活动对地面热力学特征的响应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高原上的平均闪电密度为3fl·a-1·km-2 ,并在高原中... 利用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所获取的 8年闪电资料 (1995~ 2 0 0 2 )对青藏高原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以及高原季风期间闪电活动对地面热力学特征的响应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高原上的平均闪电密度为3fl·a-1·km-2 ,并在高原中部 (32 °N ,88°E)出现闪电密度峰值 5 .1fl·a-1·km-2 .闪电活动主要发生在 6~ 8月 ,并在6月下旬至 7月中旬最为活跃 .大部分地区的闪电活动日变化峰值出现在 14 :0 0~ 16 :0 0LT ,在中西部的显著高山地区早于这一时刻 ,而在显著低海拔的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晚于这一时刻 .夏季季风期间高原上的闪电活动明显依赖于地表的热力学特征 ,并与地表鲍恩比和感热通量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7和 0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闪电活动 时空分布 鲍恩比 感热通量
下载PDF
卫星双波段红外热像仿真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晓迪 凌永顺 +3 位作者 杨明 吕相银 黄超超 冯云松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09-212,共4页
建立了完善的卫星温度场与红外特性的理论计算模型,并对卫星3~6μm和6~16μm波段的红外热像进行了可视化仿真。首先根据卫星、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计算了卫星接收的空间热流;然后利用有限元法求解瞬态热平衡方程得到了卫星的表面温... 建立了完善的卫星温度场与红外特性的理论计算模型,并对卫星3~6μm和6~16μm波段的红外热像进行了可视化仿真。首先根据卫星、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计算了卫星接收的空间热流;然后利用有限元法求解瞬态热平衡方程得到了卫星的表面温度分布;最后在3~6μm和6~16μm波段分别计算了卫星的红外辐射出射度并对卫星的红外热像进行了可视化仿真。研究结果对于空间目标的红外探测与识别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卫星 空间热流 热平衡方程 表面温度分布 红外热像仿真
下载PDF
陆气双向耦合模式中全球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时空特征模拟 被引量:7
12
作者 丹利 符传博 吴涧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3-125,共13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CAS)含有动态植被过程的海-陆-气耦合模式AVIM-GOALS的积分结果,与ERA-40再分析资料的感热和潜热通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VIM-GOALS模拟的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气候态、季节变化等特征和ERA-40一致...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CAS)含有动态植被过程的海-陆-气耦合模式AVIM-GOALS的积分结果,与ERA-40再分析资料的感热和潜热通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VIM-GOALS模拟的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气候态、季节变化等特征和ERA-40一致,其中感热通量的纬向分布为双峰型,而潜热通量从1~7月是一个从单峰型到双峰型的转变过程。空间分布特征说明,1月的通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低纬地区,7月北半球的中高纬度感热和潜热通量有很大的增加,而7月南半球的地表通量仍保持较大数值的分布,变化相对较小,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感热和潜热通量标准差分布均表现为低纬地区小、高纬地区大的特征,模拟效果与ERA-40资料较为一致。北半球的年变化相关系数(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89)大于南半球。进一步分析感热、潜热通量模拟结果和再分析资料的年变化相关系数空间分布特征表明,相关系数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地区,其中30°N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南部和南美洲南部以及南极洲地区都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这也说明耦合模式在这几个地区有较强的感热、潜热通量模拟能力。另外,对耦合模式输出的感热、潜热通量和全球平均的感热、潜热通量相关系数分析表明,北半球的相关系数大部分地区在0.6以上,这和再分析资料的结果比较一致,且20°N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及20°S附近的非洲地区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上述地区在全球平均的尺度上地表通量年变化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式 再分析资料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时空特征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水和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20
13
作者 刘晶淼 周秀骥 +1 位作者 余锦华 丁裕国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9-145,I005,共8页
文中利用改进的K B模式和牛顿扩散方法及 196 1年以来的长江三角洲 (2 8~ 33°N ,118~ 12 3°E)地区的 4 8个测站的常规气象资料 ,估计了该地区近 4 0a来的蒸散量和感热通量。结合该地区的气温、太阳辐射等气候资料和 196 0... 文中利用改进的K B模式和牛顿扩散方法及 196 1年以来的长江三角洲 (2 8~ 33°N ,118~ 12 3°E)地区的 4 8个测站的常规气象资料 ,估计了该地区近 4 0a来的蒸散量和感热通量。结合该地区的气温、太阳辐射等气候资料和 196 0年以来该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等有关信息对该地区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时 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地区自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平均蒸散量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与 1980年相比 ,1998年区域年平均蒸散量减小了 2 4mm。区域平均感热通量与蒸散量相比在此期间变化并不明显。通过对该地区的云量、太阳辐射及土地利用变化资料分析认为 ,造成该地区平均蒸散量减少趋势的的原因之一是用于蒸发的能量即太阳辐射的减少 ,而造成太阳辐射减少的可能原因为云量及大气透明度的变化所至 ;原因之二是该地区地表覆盖条件的改变。近 2 0a来 ,该地区的水田、旱地及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率分别减少 1.35 3% ,4 .4 4 2 %和2 .5 97% ,而城镇建设、工矿及其它建设用地面积则增加 3.345 %。耕地及水面的减小和城镇及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从整体上使区域平均蒸发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和牛 水田 旱地 时空变化特征 地表覆盖 利用 感热通量 云量 太阳辐射
下载PDF
直喷式柴油机缸内热辐射多区(多维)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严兆大 芮阳 +2 位作者 陈红岩 俞小莉 张镇顺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7-139,共3页
以准维现象学多区喷雾燃烧模型和碳粒生成预测子模型为基础 ,建立了缸内空间辐射多区 (多维 )模型 ,并以 G4 135直喷式柴油机为研究对象 ,用蒙特卡洛 ( Monte-Carlo)法计算和分析了燃烧室壁面辐射热量的分布。结果表明 :热流量分布规律... 以准维现象学多区喷雾燃烧模型和碳粒生成预测子模型为基础 ,建立了缸内空间辐射多区 (多维 )模型 ,并以 G4 135直喷式柴油机为研究对象 ,用蒙特卡洛 ( Monte-Carlo)法计算和分析了燃烧室壁面辐射热量的分布。结果表明 :热流量分布规律和数值与柴油机缸内燃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特卡洛法 缸内热辐射 直喷式柴油机 计算
下载PDF
填料粒子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瑾 何燕 张晓光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418-422,共5页
应用ANSYS Workbench软件中的稳态热分析模块,主要针对填料的几何形态、空间取向和空间堆积方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发现:体系的导热系数随着填充填料的几何形状变化而变化,其中填充纤维状填料的体系导热系数最优;纤维状填料/橡胶基体... 应用ANSYS Workbench软件中的稳态热分析模块,主要针对填料的几何形态、空间取向和空间堆积方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发现:体系的导热系数随着填充填料的几何形状变化而变化,其中填充纤维状填料的体系导热系数最优;纤维状填料/橡胶基体的导热系数随着纤维填料长径比的增加而变大;纤维填料的空间取向对导热性能有显著影响,不同粒径的颗粒混杂及颗粒与纤维混杂都能使体系具有更高的导热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导热系数 热流密度 空间取向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近60年青藏高原地区地面感热通量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37
16
作者 王学佳 杨梅学 万国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57-1567,共11页
利用NCEP/NCAR地面感热通量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1951-2010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地面感热通量的基本气候特征、年际与年代际变化及其空间分布,采用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研究了高原年平均感热通量变化的突变特征,并分析了影响高原感... 利用NCEP/NCAR地面感热通量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1951-2010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地面感热通量的基本气候特征、年际与年代际变化及其空间分布,采用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研究了高原年平均感热通量变化的突变特征,并分析了影响高原感热变化的因素以及探讨了高原感热的变化对东亚、南亚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全年平均而言,高原感热通量大部分地区为正值,说明高原为热源;冬季是全年感热通量最小的季节,为负值;其余季节感热均为正值,即由地面向大气输送感热。近60年高原的感热通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春、夏季呈现出不显著的下降趋势,秋、冬季和年平均感热通量的下降趋势比较显著,分别为0.94,0.50和0.49 W·m-2·(10a)-1。感热线性趋势的空间分布具有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由于1969年前后的突变,导致高原感热在1970-1981年的下降趋势显著。高原感热的变化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风速和地温呈正相关,与降水的关系不明显。年际尺度上,春季、年平均高原感热的减弱(增强)区域和东亚、南亚夏季风指数有很好的正(负)相关,其显著变化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东亚、南亚夏季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感热通量 青藏高原地区 演变特征 NCEP NCAR 南亚夏季风 时空 基本气候特征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沙河流域地表通量的定量遥感估算 被引量:2
17
作者 尹剑 王会肖 +2 位作者 占车生 牛存稳 高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6-571,共6页
地表通量遥感估算对植物长势监测、灾害监测和地区能量水循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北京市沙河流域2002-10-16和2003-04-07LandSat TM影像反演研究区春秋季地表特征参数和地表通量,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利用二层遥感模型对该地... 地表通量遥感估算对植物长势监测、灾害监测和地区能量水循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北京市沙河流域2002-10-16和2003-04-07LandSat TM影像反演研究区春秋季地表特征参数和地表通量,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利用二层遥感模型对该地区的植被、土壤地表通量分别进行了遥感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能量平衡各分量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春、秋季晴日植被通量和土壤通量的估算结果空间分布态势保持一致,植被通量略大于土壤分量,土壤通量的空间分异性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通量 遥感资料 时空特征 沙河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前地表潜热通量异常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美 康春丽 +3 位作者 李志雄 荆凤 薛艳 闫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4-71,共8页
本文处理了汶川MS8.0大地震前后部分地表潜热通量(SLHF)数据,发现SLHF异常信息出现在地震前7天。SLHF异常时间上经历弱—强—弱变化过程,地震发生在强异常时段,异常两个高值点出现在活动断层较为发育的应力低值区,地震发生后,异常信息... 本文处理了汶川MS8.0大地震前后部分地表潜热通量(SLHF)数据,发现SLHF异常信息出现在地震前7天。SLHF异常时间上经历弱—强—弱变化过程,地震发生在强异常时段,异常两个高值点出现在活动断层较为发育的应力低值区,地震发生后,异常信息很快衰减。SLHF异常随时间有沿发震断裂带走向运移的规律。震前7天的综合SLHF异常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周围地区,震中位于异常区的中心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潜热通量 汶川8.0级地震 地表潜热通量异常 时空分布特征
下载PDF
南海地区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戴彩悌 王学忠 李宏群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2期8-14,共7页
本文利用美国NCEP1958—1998年高斯网格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及周边地区(0~20°N.100~125°E)热通量(包括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该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转换特征。南海中部海区是潜热... 本文利用美国NCEP1958—1998年高斯网格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及周边地区(0~20°N.100~125°E)热通量(包括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该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转换特征。南海中部海区是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季节变化最剧烈的关键区,南海季风对潜热、感热输送均有影响,并且蒸发潜热输送大于感热输送。EOF分析表明,风速对潜热、感热输送贡献较大.另外气温和相对湿度对潜热输送有贡献.而水温与气温差对感热输送有贡献。整个南海地区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潜热通量存在5~8 a以及2 a左右的周期振动.而感热通量只有5~8 a的周期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地区 热通量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典型外形高超声速气动力/气动热数值计算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毅 王刚 叶正寅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9-175,共7页
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综合研究,比较了网格密度不同对计算的影响,研究了中心格式和3种迎风格式(AUSM+格式、AUSM+up格式、Roe格式)的计算性能,探讨了壁面温度变化对气动力/气动热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网格密度变化对气动力计算影... 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综合研究,比较了网格密度不同对计算的影响,研究了中心格式和3种迎风格式(AUSM+格式、AUSM+up格式、Roe格式)的计算性能,探讨了壁面温度变化对气动力/气动热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网格密度变化对气动力计算影响不大,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热流的计算及流动分离的模拟;各空间格式都能准确地计算出流场压力分布,有较高的激波分辨率,但鲁棒性有所差异,其中AUSM+up格式在高超声速流场计算中鲁棒性较好;壁面温度升高会导致所得分离区增大,气动力/气动热分布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在分离区后的流动再附会很大程度上增大该区域的热流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数值模拟 气动力/气动热 网格 空间离散格式 壁面温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