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tistical Assessment of Neighborhood Socioeconomic Deprivation Environment in Spatial Epidemiologic Studies
1
作者 Min Lian James Struthers Ying Liu 《Open Journal of Statistics》 2016年第3期436-442,共7页
Neighborhood socioeconomic deprivation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health behaviors and outcomes. However, neighborhood socioeconomic status has been measured inconsistently across studies. It remains unclear whether app... Neighborhood socioeconomic deprivation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health behaviors and outcomes. However, neighborhood socioeconomic status has been measured inconsistently across studies. It remains unclear whether appropriate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vary over geographic areas and geographic level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composite socioeconomic index to six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reflecting different aspects of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 by both geographic areas and levels. Using 2000 U.S. Census data, we performed a multivariate common factor analysis to identify significant socioeconomic resources and constructed 12 composite indexes at the county, the census tract, and the block group levels across the nation and for three states, respectively. We assessed the agreement between composite indexes and single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The component of the composite index varied across geographic areas. At a specific geographic region, the component of the composite index was similar at the levels of census tracts and block groups but different from that at the county level. The percentage of population below federal poverty line wa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or to the composite index, regardless of geographic areas and levels. Compared with non-component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component variables were more agreeable to the composite index.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we conclude that a composite index is better as a measure of neighborhood socioeconomic deprivation than a single indicator, and it should be constructed on an area- and unit-specific basis to accurately identify and quantify small-area socioeconomic inequalities over a specific study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SESSMENT neighborhood SOCIOECONOMIC DEPRIVATION spatial Epidemiology
下载PDF
Spatial Modeling of Residential Crowding in Alexandria Governorate, Egypt: A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 Technique 被引量:3
2
作者 Shawky Mansour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2015年第4期369-383,共15页
Despite growing research for residential crowding effects on housing market and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s, 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explore and model spatial patterns of residential crowding over ... Despite growing research for residential crowding effects on housing market and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s, 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explore and model spatial patterns of residential crowding over space. This paper focuses upon analyzing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sidential crowding and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in Alexandria neighborhoods, Egypt. Global and local geo-statistical techniques were employed within GIS-based platform to identify spatial?variations of residential crowding determinates. The global 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 model?assumes homogeneit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sponse variable and explanatory variables?across the study area. Consequently, it fails to account for heterogeneity of spatial relationships. Local model known as a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 was also employed using the same?response variable and explanatory variables to capture spatial non-stationary of residential?crowding. A comparison of the outputs of both models indicated that OLS explained 74 percent of?residential crowding variations while GWR model explained 79 percent. The GWR improvedstrength of the model and provided a better goodness of fit than OLS. In addit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analysis revealed that residential crowding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tructural measures particularly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household such as higher education and illiteracy. Similarly, population size of neighborhood and number of dwelling rooms were found to have direct impacts on residential crowding rate.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of these measures distinctly varies over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Modelling OLS GWR RESIDENTIAL CROWDING ALEXANDRIA neighborhoods
下载PDF
The Neighborhood Scale Variability of Airborne Particulates
3
作者 William A. Harrison David Lary +1 位作者 Brian Nathan Alec G. Moor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5年第5期464-476,共13页
Airborne particulates play a central role in both the earth’s radiation balance and as a trigger for a wide range of health impacts. Air quality monitors are placed in networks across many cities glob-ally. Typically... Airborne particulates play a central role in both the earth’s radiation balance and as a trigger for a wide range of health impacts. Air quality monitors are placed in networks across many cities glob-ally. Typically these provide at best a few recording locations per city. However, large spatial var-iability occurs on the neighborhood scale. This study sets out to comprehensively characterize a full size distribution from 0.25 - 32 μm of airborne particulates on a fine spatial scale (meters). The data are gathered on a near daily basis over the month of May, 2014 in a 100 km2 area encompassing parts of Richardson, and Garland, TX. Wind direction was determined to be the dominant factor in classifying the data. The highest mean PM2.5 concentration was 14.1 ± 5.7 μg·m-3 corresponding to periods when the wind was out of the south. The lowest PM2.5 concentrations were observed after several consecutive days of rainfall. The rainfall was found to not only “cleanse” the air, leaving a mean PM2.5 concentration as low as 3.0 ± 0.5 μg·m-3, but also leave the region with a more uniform PM2.5 concentration. Variogram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an appropriate spatial scale for future sensor placement to provide measurements on a neighborhood scale and found that the spatial scales varied, depending on the synoptic weather pattern, from 0.8 km to 5.2 km, with a typical length scale of 1.6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VARIOGRAMS neighborhood SCALE spatial LENGTH
下载PDF
空间地理与动态能力:街区慈善生态形成的双重逻辑——基于杭州慈善基地的双案例比较研究
4
作者 徐越倩 许文颖 《社会政策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81-92,134,135,共14页
基层慈善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已有研究多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分析单元剖析基层慈善的发展,忽略慈善活动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片区联动格局,因此构建跨行政区划的、注重多主体协同的基层慈善生态成为基层慈善发展中... 基层慈善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已有研究多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分析单元剖析基层慈善的发展,忽略慈善活动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片区联动格局,因此构建跨行政区划的、注重多主体协同的基层慈善生态成为基层慈善发展中的重要议题。本文提出基于“街区”场域的基层慈善生态概念,以空间地理和动态能力为分析维度,其中空间地理维度包括区位环境和政策支持环境等静态条件,动态能力维度包括合作网络形成和组织学习机制等动态条件。通过对杭州市两个慈善基地的比较研究发现,空间地理与动态能力共同作用于显性与隐性的慈善绩效,有利的政策与区位环境仅是街区慈善发展的基石,紧密的合作网络与持续的组织学习则是增强慈善主体适应力、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提升其整体能力与绩效表现的关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区慈善 空间地理 动态能力 合作网络 组织学习
下载PDF
历史街区的空间叙事图谱构建及应用研究
5
作者 徐虹 孙佳祺 《工业设计》 2024年第9期121-124,共4页
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焦点逐渐聚焦于历史街区空间,街区中保留着大量可挖掘的空间资源与文化内涵。现今历史街区的更新推进工作出现乱拆乱建等问题,导致空间文化特性逐渐模糊。空间叙事图谱的构建,将为历史街区的改造与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焦点逐渐聚焦于历史街区空间,街区中保留着大量可挖掘的空间资源与文化内涵。现今历史街区的更新推进工作出现乱拆乱建等问题,导致空间文化特性逐渐模糊。空间叙事图谱的构建,将为历史街区的改造与保护提供科学指导与方法支持。文章首先对历史街区与空间叙事图谱的相关概念进行说明,详细描述了图谱构成要素及三类概念模型。其次分析总结了历史街区的叙事时空特征,并结合知识图谱技术进行数据整理、本体构建、知识存储,使用相应的规则形成完整的历史街区空间叙事图谱构建流程,基于图谱特性提出空间应用的思路,以期为历史街区改造与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 历史街区 叙事空间 空间叙事图谱
下载PDF
伪三维激发的全局去噪研究
6
作者 李宵 袁景凌 +1 位作者 俞洋 钟忺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2-1128,共7页
纳米材料的三维原子结构是影响其功能特性的重要因素,电子显微三维重构技术已成为研究纳米材料和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重要手段.由于高能电子会破坏样品结构,导致重构图像中会出现伪影,因此对重构图像进行去噪处理是十分必要的.针对现... 纳米材料的三维原子结构是影响其功能特性的重要因素,电子显微三维重构技术已成为研究纳米材料和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重要手段.由于高能电子会破坏样品结构,导致重构图像中会出现伪影,因此对重构图像进行去噪处理是十分必要的.针对现有三维图像去噪方法采用分块局部处理,忽略空间邻域信息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伪三维激发的全局去噪网络P3E-Net.针对网络中三维卷积会带来巨大开销,设计了一种伪三维激发模块来降低网络参数量.首先将带噪声的重构图像送入P3E-Net,利用编码器提取图像特征,然后通过伪三维激发模块保存空间信息,最后利用解码器得到去噪后的三维图像.在FCCPt和STEMPt两个数据集上与多个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模型相比,峰值信噪比提升了3.3dB,原子识别正确率提升了5.6%,网络结构参数量降低了8.7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原子重构 图像去噪 伪三维激发 空间邻域信息 编码器-解码器
下载PDF
基于PSO-LSN算法的冲击响应谱时域波形合成方法研究
7
作者 蒋辰玮 王军评 严侠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02-107,118,共7页
针对冲击响应谱(shock response spectrum,SRS)试验过程中,试件受非线性、局部共振等因素影响导致控制易出现局部超差,需多次修正迭代时域基波波形参数的问题,通过分析冲击响应谱试验结果主要影响因素及变化机理,提出基于自适应学习的... 针对冲击响应谱(shock response spectrum,SRS)试验过程中,试件受非线性、局部共振等因素影响导致控制易出现局部超差,需多次修正迭代时域基波波形参数的问题,通过分析冲击响应谱试验结果主要影响因素及变化机理,提出基于自适应学习的空间邻域驱动策略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based on learning spatial neighborhood driven,PSO-LSN)。根据粒子邻域相似性增强局部空间搜索能力,共享最优位置与速度信息,并结合自适应学习机制调整更新步长,实现对基于合成基波法的冲击响应谱时域波形合成优化。结果表明,基于PSO-LSN算法的时域波形合成在迭代前期对决策域空间有着较好的全局搜索能力,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其局部精细搜索能力明显提升,可获得高精准度的仿真计算结果,有效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可为进一步提升冲击响应谱时域波形合成计算精度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响应谱(SRS) 时域波形合成 粒子群算法(PSO) 空间邻域驱动策略 自适应学习机制
下载PDF
基于图结构的空间同位模式挖掘
8
作者 王靖涵 艾廷华 +2 位作者 吴昊 徐海江 栗广岳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4-735,共12页
空间同位模式反映了不同地理要素分布的依存关系,是地理学第一定律的体现,也符合空间大数据分析重在揭示事物关联特征的目标。空间同位模式挖掘需要顾及空间分布耦合机制,探测空间邻近关系及基于支持度等指标分析高频共生模式。现有方... 空间同位模式反映了不同地理要素分布的依存关系,是地理学第一定律的体现,也符合空间大数据分析重在揭示事物关联特征的目标。空间同位模式挖掘需要顾及空间分布耦合机制,探测空间邻近关系及基于支持度等指标分析高频共生模式。现有方法多在判定邻近关系的同时搜索共生模式,导致在挖掘高阶共生模式时需要实时修正几何邻近关系,在复杂系统下丧失计算过程的灵活性。考虑到图数据蕴含的拓扑连接信息与空间同位模式相契合,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图结构的空间同位模式挖掘方法。该方法一步完成几何上的邻近关系探测,然后在图数据库中通过子图搜索完成逻辑上的同位模式判别。首先,基于Delaunay三角网构建自适应邻接图,利用自适应邻接过滤器删除无效连接。然后,通过候选子图的不断连接、剪枝、生长,逐步从N元递推获取N+1元候选同位模式。最后,通过计算支持度指标并与预定义阈值比较以确定空间同位模式。本文基于不断生长迭代的图遍历思想提升了空间同位模式挖掘面向更复杂的空间场景的普适性。试验表明本文方法具备高效的挖掘能力,相较传统算法,在多元空间同位模式的挖掘任务中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同位模式 自适应邻接图 图遍历 APRIORI算法
下载PDF
基于XGBoost分类和数值模式“配料”的浙江强对流预报方法
9
作者 李文娟 郦敏杰 +2 位作者 马昊 黄旋旋 张智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43-1358,共16页
如何提高强对流天气的客观分类和时空预报的准确性一直是天气预报中的难点。文章将机器学习分类算法融合中尺度模式,实现了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的逐小时预报。具体算法为:首先利用XGBoost分类算法和10年以上历史数据建立强对流分类潜... 如何提高强对流天气的客观分类和时空预报的准确性一直是天气预报中的难点。文章将机器学习分类算法融合中尺度模式,实现了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的逐小时预报。具体算法为:首先利用XGBoost分类算法和10年以上历史数据建立强对流分类潜势预报模型;其次通过统计CMA-SH9模式要素的最佳空间邻域半径和概率密度分布特征,基于组合最优评分提取要素阈值,建立要素空间邻域“配料”模型;最后通过联合判别将机器学习分类方法和要素空间邻域“配料法”融合,建立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的逐小时预报模型。检验表明:该融合方法显著优于数值模式预报结果和国家下发指导产品,2021—2022年短时强降水24小时逐小时预报的平均命中率为0.51,TS为0.15,相比模式的改进率分别为82%和36%;雷暴大风24小时逐小时预报的平均命中率达到0.37,TS为0.07,相比模式(反射率因子≥45 dBz)的改进率分别为68%和133%,显著提高了雷暴大风的预报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强对流 XGBoost算法 中尺度模式 空间邻域 概率密度分布
下载PDF
福州苍霞街区空间特征分析及活力研究
10
作者 林丁丁 徐子涵 +2 位作者 陈冰滢 蔡镇群 郑玮锋 《山东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28-35,共8页
街区是延续城市活力与城市记忆的物质承载体。本文以福州苍霞街区为例,采用空间形态演替的定性研究方法结合空间句法定量分析,从街区空间形态、人群活力热度、街区商业空间功能三方面探讨苍霞街区的空间形态特征及时空演变与下街区各空... 街区是延续城市活力与城市记忆的物质承载体。本文以福州苍霞街区为例,采用空间形态演替的定性研究方法结合空间句法定量分析,从街区空间形态、人群活力热度、街区商业空间功能三方面探讨苍霞街区的空间形态特征及时空演变与下街区各空间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苍霞街区缺乏人流量,空间可达性有待提升,空间感知度偏低导致街区活力分布不均。最后,针对问题,提出重组商业结构、改善交通通达性、增强街区整体感知与可识别性的规划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霞街区 街区活力 空间特征 空间句法 POI数据
下载PDF
基于卡诺模型和多源数据的城市街区步行适宜性评价与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力伟 宣蔚 +2 位作者 姚宇超 肖佳琦 彭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98-4710,共13页
科学评价与优化街区步行适宜性对提升城市活力、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Maslow's demand theory)和卡诺模型(Kano model)构建包含五个维度共十五个指标的城市街区步行适宜性评价模型... 科学评价与优化街区步行适宜性对提升城市活力、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Maslow's demand theory)和卡诺模型(Kano model)构建包含五个维度共十五个指标的城市街区步行适宜性评价模型,结合多源数据和改进的CRITIC(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熵权赋权法以合肥市为例进行测度;随后结合热点分析识别各维度高、低值的空间聚类情况,并分析产生原因;最后引入街区活力,利用双变量莫兰指数探讨二者的空间匹配关系,进而提出步行适宜性优化方法。结果表明,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和卡诺模型可从通畅性、便捷性、安全性、丰富性和舒适性五个维度对步行适宜性展开评价;研究区内的步行适宜性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性和自相关性,且与街区活力存在较多不匹配区域。在此基础上提出街区步行适宜性优化策略,可为合肥市未来步行空间设计和改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行适宜性 卡诺模型 马斯洛需求理论 街区活力 多源数据 街区尺度 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句法的老旧居住区空间应急疏散能力评价研究——以大连市香炉礁街道为例
12
作者 李子行 吴亮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8期187-190,共4页
受建设年代、空间布局及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影响,老旧社区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能力往往不足。文章以大连市香炉礁街道的老旧社区为例,从应急避难所的分布和可达性两方面对其疏散能力进行评估。首先,确定应急避难场所的实际容量半径,并运... 受建设年代、空间布局及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影响,老旧社区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能力往往不足。文章以大连市香炉礁街道的老旧社区为例,从应急避难所的分布和可达性两方面对其疏散能力进行评估。首先,确定应急避难场所的实际容量半径,并运用ArcGIS进行缓冲区分析以评估避难场所的分布合理性;其次,使用DepthmapX软件建立路网线段模型,并计算全局和局部整合度指标,以评估避难场所的可达性。根据分析结果,对该区域的应急疏散能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旧社区 避难场所 应急疏散 可达性 空间句法
下载PDF
社区邻里中心空间布局模式创新研究
13
作者 林善桂 《住宅产业》 2024年第8期29-31,共3页
本文以福建省莆田市社区邻里中心专项规划编制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社区生活圈营建要求,提炼邻里中心内涵、创新空间布局模式,探索建立覆盖社区全体居民、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的社区邻里中心体系,分类打造城市、... 本文以福建省莆田市社区邻里中心专项规划编制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社区生活圈营建要求,提炼邻里中心内涵、创新空间布局模式,探索建立覆盖社区全体居民、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的社区邻里中心体系,分类打造城市、产业、乡村三类服务场景,通过倡导全民友好、重构社区单元、保障均好服务、响应多元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等创新措施,驱动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和治理效能提升,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技术路线和模式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里中心 社区生活圈 空间布局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句法的邻里社区商业空间活力提升研究——以苏州工业园社区商业空间为例
14
作者 李畅 孙国城 杨玉菡 《城市建筑》 2024年第20期58-62,共5页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居民需要更多的休闲和娱乐空间为生活增添色彩。邻里社区模式下的社区商业空间作为社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为居民提供了购物、娱乐、休闲、卫生等多元化的服务,...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居民需要更多的休闲和娱乐空间为生活增添色彩。邻里社区模式下的社区商业空间作为社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为居民提供了购物、娱乐、休闲、卫生等多元化的服务,而且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激发邻里社区商业空间的活力至关重要。文章以苏州工业园社区商业空间为例,运用空间句法理论,通过构建轴线空间、视域空间模型对其空间布局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如何增强社区商业空间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里社区 社区商业空间 空间句法 空间活力
下载PDF
全龄友好邻里中心的空间转译与设计策略研究
15
作者 黄争争 袁雁 《城市建筑》 2024年第8期32-35,40,共5页
近年来,居民对居住环境、社区服务的需求,伴随着城市建设的高歌猛进而不断提高,邻里中心作为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一站式建筑,在未来的社区生活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这种邻里中心的建设模式在我国尚... 近年来,居民对居住环境、社区服务的需求,伴随着城市建设的高歌猛进而不断提高,邻里中心作为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一站式建筑,在未来的社区生活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这种邻里中心的建设模式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同时我国又处在人口年龄结构愈发突出的一个时期,所以本研究寄希望于从“全龄友好”的角度出发,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探寻不同年龄群体对于邻里中心的普遍使用需求,并总结有关全龄友好邻里中心的空间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里中心 全龄友好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空间设计
下载PDF
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对上海三个社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21
16
作者 李志刚 吴缚龙 卢汉龙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0-67,共8页
全球化下西方后福特主义城市转型的主要特征是社会空间极化。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伴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空间的重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空间转型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社会空间异质性的增加。这一新变化反映了全球化下城市转型的普遍规律... 全球化下西方后福特主义城市转型的主要特征是社会空间极化。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伴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空间的重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空间转型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社会空间异质性的增加。这一新变化反映了全球化下城市转型的普遍规律。本文以上海为考察对象,选取三个典型社区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上海社会空间分异在微观空间层次上的现状和特征,对其主要机制进行了分析。我们的研究表明,社区建设的历史时段对其社会空间构成具有重要影响;社区内部的均质化与社区之间的异质化两种趋向正同时发生;市场因素正逐步成为影响社会空间重构的主要因子。由此,本文强调分异中的社会空间形态对城市规划的新要求,市场转型迫切需要规划师拓展视野,关注空间资源配置的公平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城市空间 城市规划 空间资源 社会空间分异 社区
下载PDF
自适应空间邻域分析和瑞利-高斯分布的多时相遥感影像变化检测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桂婷 王幼亮 焦李成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1-646,共16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空间邻域分析和瑞利-高斯模型(Rayleigh-Gaussmodels,RGM)分布的多时相遥感影像自动变化检测方法。该方法把自适应空间邻域信息和改进的差值影像与比值影像乘积变换融合法(improved multiplying transform fusion,I... 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空间邻域分析和瑞利-高斯模型(Rayleigh-Gaussmodels,RGM)分布的多时相遥感影像自动变化检测方法。该方法把自适应空间邻域信息和改进的差值影像与比值影像乘积变换融合法(improved multiplying transform fusion,IMTF)结合构造差异影像,可以有效地抑制噪声和消除多时相影像之间配准误差的影响,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在对差异影像的分割处理中,运用瑞利和高斯模型分别模拟变化类像元和非变化类像元的分布情况,然后估计出两类像元的概率密度参数,最后采用改进的KI(Kittler-Illingworth)阈值选择算法自动高效地确定最佳变化检测阈值,提取变化区域。通过对模拟的和真实的MTRSI数据集的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是有效的和鲁棒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检测 空间邻域分析 瑞利-高斯模型 阈值选择
下载PDF
基于核模糊C-均值和EM混合聚类算法的遥感图像分割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民 张鑫 +2 位作者 贠卫国 卫铭斐 王静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99-1005,共7页
针对聚类算法在应用中分割速度慢、抑制噪声能力弱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核模糊C-均值(Kernel Fuzzy Cmeans,KFCM)和融合期望最大化(EM)算法混合聚类的遥感图像分割。首先给原始KFCM算法引入隐含变量来对像素预定义类别,然后利用EM算... 针对聚类算法在应用中分割速度慢、抑制噪声能力弱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核模糊C-均值(Kernel Fuzzy Cmeans,KFCM)和融合期望最大化(EM)算法混合聚类的遥感图像分割。首先给原始KFCM算法引入隐含变量来对像素预定义类别,然后利用EM算法评价预定义的类别是否最优,以此完成对遥感图像的聚类分割。在利用EM算法进行评价时,对KFCM引入空间邻域信息,采用惯性权重对其初始化参数进行优化增强算法效率。与传统的聚类分割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速度快、效果好、精度也能满足应用要求,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图像 核模糊C-均值 EM 空间邻域 惯性权重
下载PDF
采伐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5
19
作者 李建 彭鹏 +4 位作者 何怀江 谭凌照 张新娜 吴相菊 刘兆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8-57,共10页
探讨不同采伐强度下林分空间结构的变化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指导意义。在吉林省蛟河次生针阔混交林内,设置采伐强度分别为0%(对照,CK)、14.3%(弱度,LT)、29.4%(中度,MT)和50.4%(重度,HT)的4块样地,样地面积各1 hm^2,利用角尺度、大小... 探讨不同采伐强度下林分空间结构的变化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指导意义。在吉林省蛟河次生针阔混交林内,设置采伐强度分别为0%(对照,CK)、14.3%(弱度,LT)、29.4%(中度,MT)和50.4%(重度,HT)的4块样地,样地面积各1 hm^2,利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密集度4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探讨林分整体以及春榆、红松、色木槭、水曲柳和紫椴5个主要树种的林分空间结构在采伐3年后的变化。结果表明,从采伐干扰对林分整体的影响来看,LT处理后林分的水平分布格局更合理,混交度较高,林分结构相比CK处理更稳定;采伐干扰对林分大小分化程度的影响不显著;林木密集度随采伐强度增加逐渐降低,林内较稀疏的林木比例逐渐增加;从采伐干扰对主要树种的影响来看,不同树种对采伐干扰的响应差异显著,采伐对5种树种的水平分布格局均有显著影响,但对确定采伐强度不具指导意义;从树种的大小分化程度和混交度考虑,LT处理对春榆、水曲柳和紫椴更有利,MT处理对红松和色木槭更有利;除紫椴外其他树种的密集度随采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综合考虑,采伐干扰在短期内对林分整体的空间结构影响较小,对主要树种的空间结构影响较大,采伐强度在15%左右比较合理,也可以结合森林经营需求针对个别树种适当提高采伐强度,建议不超过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伐强度 林分空间结构 角尺度 大小比数 混交度 密集度
下载PDF
基于邻近图的点群层次聚类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8
20
作者 郭庆胜 郑春燕 胡华科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6-261,共6页
空间聚类是点状空间目标群在地图综合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分析点群的几种常用邻近图的特征及其层次关系,并基于原始的点集合生成的DT构建相应的GG,UG,MST和NNG,然后在所选择的密度适应性约束、距离适应性约束和偏差适应性约束这三种条件... 空间聚类是点状空间目标群在地图综合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分析点群的几种常用邻近图的特征及其层次关系,并基于原始的点集合生成的DT构建相应的GG,UG,MST和NNG,然后在所选择的密度适应性约束、距离适应性约束和偏差适应性约束这三种条件下,利用所生成的邻近图进行了点群的层次聚类。研究并改进现有的点状空间目标群的无监督层次聚类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聚类 邻近图 点群 适应性约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