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D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in the mideast segment of Zhangjiakou-Bohai tectonic zone: Anxin-Xianghe-Kuancheng DSS profile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Fu-yun(王夫运) ZHANG Xian-kang(张先康) +5 位作者 CHEN Yong(陈颙) LI Li(李丽) CHEN Qi-fu(陈棋福) ZHAO Jin-ren(赵金仁) ZHANG Jian-shi(张建狮) LIU Bao-feng(刘宝峰)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4年第z1期32-42,共11页
In order to get the 3-D fine velocity structure in the Capital-circle area of China, 6 explosions, ranging from 1800 to 2500 kg, were conducted and recorded by an array of 240 seismographs. A reflection/refraction su... In order to get the 3-D fine velocity structure in the Capital-circle area of China, 6 explosions, ranging from 1800 to 2500 kg, were conducted and recorded by an array of 240 seismographs. A reflection/refraction survey was carried out along the profile extending from Anxin county, Hebei Province northeastward to Yanshan Mountains, crossing the Zhangjiakou-Bohai tectonic zone. The 2-D velocity structure of P wave was imaging along the profi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bnormality exists in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Zhangjiakou-Bohai tectonic zone: The base- ment is significantly depressed, the interfaces and Moho are uplifted, and a strong velocity gradient layer is existed above the Moho that may be dislocated by deep fault. The crust of Huabei basin is thin and low velocity body ex- ists in the crust. The Yanshan Mountains′ crust is thick, the layers in the crust are quite clear and the velocity in the layer is homogeneous. Huabei basin differs from Yanshan Mountains in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rtificial explosion capital-circle area of China Zhangjia-kou-Bohai tectonic zone crust-mantle transition zone
下载PDF
首都圈地区地壳P波和S波三维速度结构及其与大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95
2
作者 齐诚 赵大鹏 +2 位作者 陈颙 陈棋福 王宝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05-815,共11页
选用华北地震遥测台网和首都圈数字化地震遥测台网1993~2005年记录的2866个地震事件中的33487条P波和31822条S波的到时资料,计算得到了水平分辨率25km到50km之间的首都圈地区(38.5°N^41°N,114°E^120°E)地壳三维P波... 选用华北地震遥测台网和首都圈数字化地震遥测台网1993~2005年记录的2866个地震事件中的33487条P波和31822条S波的到时资料,计算得到了水平分辨率25km到50km之间的首都圈地区(38.5°N^41°N,114°E^120°E)地壳三维P波和S波速度结构,并进一步获得泊松比分布.研究表明,首都圈地区P波和S波速度分布表现出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浅层速度分布同地表地质结构分布相一致.分析得出震区强震多发生在低速体与高速体之间、低泊松比地区,且震源下部存在低速、高泊松比异常体.经过与其他地区研究结果相比较,对地震触发与流体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流体在地震孕育及触发的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地震层析成像 地壳三维结构 泊松比
下载PDF
利用SPAC法估算地壳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62
3
作者 徐佩芬 李世豪 +2 位作者 凌甦群 郭慧丽 田宝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846-3854,共9页
S波速度结构能够反映地球介质的物性差异,是地壳内低速区结构特征判别的重要依据.本文尝试利用空间自相关法(SPAC法)从地震台站微动信号的垂直分量中提取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通过对频散曲线的反演获得地下介质的S波速度结构.以... S波速度结构能够反映地球介质的物性差异,是地壳内低速区结构特征判别的重要依据.本文尝试利用空间自相关法(SPAC法)从地震台站微动信号的垂直分量中提取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通过对频散曲线的反演获得地下介质的S波速度结构.以国家数字测震台网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实测微动数据为例,采用SPAC方法获得了首都圈地区北京附近约30km深度范围内的一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区结晶基底埋深较浅约2km;分别在5~8km和12~16km深处发育S波低速层;8km和20km处是S波速度差异较大的速度分界面.这一结果与以往地震学及人工地震探测结果较为吻合,表明SPAC法估算地壳s波速度结构是可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波速度结构 空间自相关法 频散曲线 微动信号 首都圈
下载PDF
张渤构造带中东段二维P波速度结构——安新—香河—宽城剖面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夫运 张先康 +5 位作者 陈颙 李丽 陈棋福 赵金仁 张建狮 刘宝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31-41,共11页
为了获取首都圈地区 (3 8.5°N~ 41 .0°N ,1 1 4.0°E~ 1 2 0 .0°E)三维地壳精细结构 ,在该地区实施了 6次人工爆破 ,进行三维深地震测深 .利用纵测线安新三台、安次旧州、三河新集、遵化平安城 4炮的人工爆破资料 ... 为了获取首都圈地区 (3 8.5°N~ 41 .0°N ,1 1 4.0°E~ 1 2 0 .0°E)三维地壳精细结构 ,在该地区实施了 6次人工爆破 ,进行三维深地震测深 .利用纵测线安新三台、安次旧州、三河新集、遵化平安城 4炮的人工爆破资料 ,研究张渤带中东段的二维速度结构 .华北平原和燕山褶断带的深部分界位置大体在宝坻断裂一带 ,深部结构构造表现为宽约数十千米的一个异常带 .分界处的壳幔结构为 :结晶基底明显凹陷 ;壳幔边界之上为强正速度梯度层 ,厚约 3~ 4km ,可能是上地幔物质上涌到下地壳底部的结果 ;壳内界面和莫霍边界上隆 ,并可能存在错断 .华北盆地地壳薄 ,壳内存在低速体和局部结构异常 ;燕山褶断带地壳厚 ,壳内分层明显 ,速度分布均匀 .两构造单元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P波速度结构 人工爆破 首都圈地区 张渤构造带 壳幔过渡带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布局与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覃剑 巫细波 《城市观察》 2020年第1期7-18,共12页
通过经济总量、人口、就业、企业和城市联系强度空间分布的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度集中在内湾地区,东岸经济密度高于西岸,经济空间呈现层级分布特征。面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展现出五大趋势特征,即形成“井”字形空间战略协同... 通过经济总量、人口、就业、企业和城市联系强度空间分布的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度集中在内湾地区,东岸经济密度高于西岸,经济空间呈现层级分布特征。面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展现出五大趋势特征,即形成“井”字形空间战略协同框架、圈层向外溢出空间结构、具有影响力的大都市区、网络化分布空间增长极和多层次对外联系新空间。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可从强化响应速度、平台建设、功能提升、协同联动、要素配置、制度创新等六个方面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布局 空间协同 圈层结构 空间增长极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建设北京世界城市视角下的环首都圈发展规划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顾朝林 刘晓斌 +9 位作者 袁晓辉 王颖 胡伶倩 郝银燕 李阿琳 郭婧 姚瑶 王春丽 杨利平 王霞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2年第1期53-80,共28页
伴随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和中国国际地位崛起,中国巨型区域发展与世界城市建设成为关注的焦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面临人口快速增长、空间急剧扩大、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环首都地区在疏解城市功能、协调水和... 伴随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和中国国际地位崛起,中国巨型区域发展与世界城市建设成为关注的焦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面临人口快速增长、空间急剧扩大、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环首都地区在疏解城市功能、协调水和土地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能够为北京建设城市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的目标,环首都地区的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本研究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视角,以绿色、可持续、增长拉动与增长管理相结合为规划理念,建立分层次的规划目标和策略,从空间、人口、新城、产业、交通、水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统筹等方面提出规划方案和实施措施。实现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服务首都、对接北京、和谐发展的目标,将河北省环首都地区建设成为北京世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 北京世界城市 区域协调发展 首都圈空间结构 绿色产业体系
下载PDF
郑州与洛阳市区风环境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琦 周迪 +4 位作者 张若兰 李钰茜 杨航 李华威 何瑞珍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5期954-960,共7页
为探究市区尺度下平原城市与盆地城市风环境特征,基于世界气候网站发布的全球高分辨率风场数据,运用ArcGIS软件对地处相同纬度的郑州、洛阳市区风场进行量测分析,利用相关性分析探讨市区风速与高程的关系。结果表明,平原城市郑州最高平... 为探究市区尺度下平原城市与盆地城市风环境特征,基于世界气候网站发布的全球高分辨率风场数据,运用ArcGIS软件对地处相同纬度的郑州、洛阳市区风场进行量测分析,利用相关性分析探讨市区风速与高程的关系。结果表明,平原城市郑州最高平均风速为2.4 m·s^(-1),盆地城市洛阳为2.1m·s^(-1);平原城市与盆地城市风场均出现圈层式结构,郑州(651.35 km^(2))为4层,洛阳(240.51 km^(2))为2层,风场圈层式结构在冬、春季(11月~次年4月)表现更为明显;郑州市区全年平均风速与高程均呈正相关关系,洛阳市区在2月、6月和12月平均风速与高程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余月份风速与高程呈正相关关系。郑州、洛阳市区风场整体呈增加―降低―最低―增加―降低的趋势,郑州市区风速变化频率高于洛阳市区;盆地城市风速与高程的关系表现出季节性,风场圈层式结构与地形密切相关;城区规模和建筑高度是影响平原城市风场圈层式结构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环境 市区 风场 圈层结构 空间分辨率
下载PDF
从淘宝村到“互联网+”,是否将改变中国乡村空间格局? 被引量:8
8
作者 曹璐 《小城镇建设》 2016年第6期74-77,86,共5页
近几年来,电商平台快速发展,并激发大量新兴资本下乡,推动部分村镇实现"平民逆袭式"的成长。预计在宏观层面,互联网平台可能会使东中西部乡村地区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在中观、微观层面,短期内少数村镇的破格成长并不会使乡村空... 近几年来,电商平台快速发展,并激发大量新兴资本下乡,推动部分村镇实现"平民逆袭式"的成长。预计在宏观层面,互联网平台可能会使东中西部乡村地区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在中观、微观层面,短期内少数村镇的破格成长并不会使乡村空间格局发生颠覆性改变,但是在中长期,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日益均等化,将使县以下的乡村空间体系趋于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电子商务 城市资本 乡村空间体系
下载PDF
借助雄安新区发展机遇打造环首都休闲旅游胜地
9
作者 陈胜 《经济论坛》 2019年第6期9-12,共4页
环首都旅游圈内环北京、天津和雄安新区三个国际旅游目的地,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休闲旅游市场规模庞大。雄安新区建设为河北省环首都旅游业大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拓展了新空间,旅游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当前环首都旅游圈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环首都旅游圈内环北京、天津和雄安新区三个国际旅游目的地,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休闲旅游市场规模庞大。雄安新区建设为河北省环首都旅游业大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拓展了新空间,旅游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当前环首都旅游圈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侧结构的不合理、不平衡。针对主要问题,文章提出了以构建十大旅游产业聚集区建设为抓手,推动环首都旅游圈供给侧改革,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环首都旅游圈 休闲旅游 供给侧改革
下载PDF
资本流动对大都市区旅游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研究——以南京都市区为例
10
作者 李磊 李涛 +1 位作者 陶卓民 陆林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51-2665,共15页
基于流动性理论,采用案例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对资本作用下大都市区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在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南京都市区为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大都市区旅游资本具有显著的流动性,其在... 基于流动性理论,采用案例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对资本作用下大都市区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在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南京都市区为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大都市区旅游资本具有显著的流动性,其在不同时期分别呈现出“进城—出城—下乡—跨界”的流动特征,资本流动促进了流入地域内的旅游发展。目前,大都市周边的乡土-生态、跨界地区已经成为旅游资本流动最活跃的区域。②资本流动促进了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推动了大都市区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导致都市旅游地在不同时期分别形成了“核心-边缘”“多节点-链式”“链式+乡村斑块”“链式+旅游飞地”等空间结构模式,并呈现出“中心化—多中心化—离心化—边缘化”的总体演变趋势。③“流动”是资本突破都市区空间限制,不断向上发展的重要手段,旅游资本在“流动—固化—再流动—再固化”的发展路径上循环往复,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都市旅游地的空间结构演变和游憩功能完善。通过上述研究,验证了该理论框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总结了当前都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新特征、新趋势,论证了资本流动对都市旅游发展的作用机制,深化了对都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理论认识。最后,文章还讨论了资本流动作用下,大都市区旅游空间结构演变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并对都市旅游的未来发展与管理提供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流动 流动性 都市旅游 旅游空间结构 乡土-生态空间 南京都市圈
原文传递
大黄石自然保护地集群空间结构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鹏 王丹宁 +3 位作者 李晨阳 吴宁远 Alan Watson 赵敏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58-1074,共17页
科学的空间关系和合理的空间结构是保护地治理的基础,美国大黄石生态系统(简称“大黄石”)是多种单元协调共生的保护地集群典范。经过150多年4个时期的建设,大黄石保护地单元空间关系中的边界重叠问题逐步解决,外部相依和内部嵌套相继建... 科学的空间关系和合理的空间结构是保护地治理的基础,美国大黄石生态系统(简称“大黄石”)是多种单元协调共生的保护地集群典范。经过150多年4个时期的建设,大黄石保护地单元空间关系中的边界重叠问题逐步解决,外部相依和内部嵌套相继建立,在更大范围形成土地利用共生圈层和景观尺度的空间相依关系;保护地集群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核心、国家森林为主体、其他类型保护地填补空缺的空间结构;“基础—路径—目标”框架可以解释该结构的形成原因,土地权属、政府治理及资源保护利用是保护地集群形成的物质基础、发展路径及建设目标。对中国的启示:空间管控要关注保护地单元的空间关系和保护地集群的空间结构;政府治理要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集群 空间关系 空间结构 圈层共生模式 大黄石生态系统(大黄石)
原文传递
中国“四化同步区”圈层结构时空演化与聚集经济圈优序组织 被引量:3
12
作者 唐根年 许紫岳 +2 位作者 舒季君 陈国亮 徐维祥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4,共9页
跨区域空间连续性视角研究"四化同步区"圈层结构时空演化与聚集经济圈优序组织,借用均值定理的思路和方法测度观察样本城市"四化同步"与否的"二元离散"属性(1-同步,0-异步),并构建Probit二元离散模型,以中国287个地级以上样本... 跨区域空间连续性视角研究"四化同步区"圈层结构时空演化与聚集经济圈优序组织,借用均值定理的思路和方法测度观察样本城市"四化同步"与否的"二元离散"属性(1-同步,0-异步),并构建Probit二元离散模型,以中国287个地级以上样本城市"四化同步"的概率大小识别跨区域空间连续性的"四化同步区"空间边界优序组织。研究发现:1地级市四化中各化发展偏离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明显收敛态势,并体现出明显的俱乐部效应;2"问题区域"和"区域问题"普遍存在,虽"四化同步"发展城市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在胡焕庸线(黑河—腾冲)西北侧"四化同步"发展城市仅零星呈现,成为突出的"问题区域",而总体上表现出来的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成为一些城市"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3"四化同步"发展城市密集区表现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区域涟漪的圈层空间结构特征,而异质性大国区间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的差异性主宰不同层级"四化同步区"圈层空间结构的地理分布,并与当今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有惊人的吻合;4"四化同步区"圈层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特征有利于特定区域分工更趋合理、一体化程度更高、空间效率得以提升的聚集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研究结果所隐含的政策含义显而易见,以异质性大国不同区域涌现的不同层级"四化同步区"圈层空间结构为基础形成的特定区域聚集经济圈,并表现出空间边界外拓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化同步区 圈层结构 时空演化 聚集经济圈 优序组织
原文传递
首都圈“京津冀”三轴线城市空间格局的遥感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隆学文 马新辉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7-373,共7页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基础研究内容之一,特别是以城市群综合发展的区域经济体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以首都北京为核心的首都圈则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群,许多学者将该区域作为城市格局研究的首选对象。本文针对首都圈...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基础研究内容之一,特别是以城市群综合发展的区域经济体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以首都北京为核心的首都圈则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群,许多学者将该区域作为城市格局研究的首选对象。本文针对首都圈"京津塘、京唐秦、京保石"三条发展轴线内的主要城市,从区域内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道路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城市扩展动态分析三方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2008年三个时间段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进行了遥感分析。其揭示出首都圈三轴线城市空间发展变化规律,为北京世界城市区域建设和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三轴线城镇均沿中心城向外扩展,城市之间的空间扩展和集聚表现出明显的辐射效应和方向性,城市扩展空间形态日趋复杂。另外,三轴线城市发展也表现出差异性,"京保石"发展轴线上的城镇密度相对较大,"京津塘"发展轴线上的交通设施分布相对密集,城市扩展及变化的速度和规模最大,"京保石"发展轴线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首都圈 三轴线 城市空间格局
原文传递
首都生态经济区的空间结构及建设机理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春腊 张义丰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68-1073,1064,共7页
建设首都生态经济区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和科学价值。综合比较北京各区县的生态经济价值,认为首都生态经济区的地域范围即北京的7个山区县。根据生态连续性、文化相关性、地域临近性等原则:①首都生态经济区的空间载体为"两山、五... 建设首都生态经济区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和科学价值。综合比较北京各区县的生态经济价值,认为首都生态经济区的地域范围即北京的7个山区县。根据生态连续性、文化相关性、地域临近性等原则:①首都生态经济区的空间载体为"两山、五河、七组团",即倚靠太行山、燕山,依托永定河、潮白河、拒马河、温榆河和泃河,立足平谷区、密云县、怀柔区、延庆县、昌平区、门头沟区和房山区等7个山区县;②要实现的3个基本框架性目标为"一区、三基地、一平台",即建设生态经济产业区,打造生态沟域经济平台,建设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生态经济区 空间结构 建设机理 北京山区
原文传递
基于多源数据的沈阳市容积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一洋 雷国平 +1 位作者 张露洋 路中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1-77,15,共8页
容积率(Floor Area Ratio, FAR)是反映土地开发强度的核心指标,可作为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测度指标,其空间特征分析对城市相关因素影响机理研究、评价城市规划成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多以居住区FAR为研究对象,难以全面分析... 容积率(Floor Area Ratio, FAR)是反映土地开发强度的核心指标,可作为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测度指标,其空间特征分析对城市相关因素影响机理研究、评价城市规划成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多以居住区FAR为研究对象,难以全面分析整个城市建筑,本研究将高德地图的建筑矢量数据与测绘数据结合计算FAR,结合土地利用信息在不同尺度上对其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包括空间总体特征、空间集聚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建筑主要功能为居住功能和生产功能,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强度仍有提升空间;街道尺度的FAR空间集聚特征为单中心结构;地块尺度的FAR空间集聚特征为多中心结构;利用圈层结构模型计算各地类圈层FAR,不同地类表现出不同规律,城市扩张态势明显,而公共服务等配套建设不足;利用核密度法根据地块FAR识别出沈阳城市中心13个,当前的多中心结构尚不能满足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率 空间集聚 空间结构 圈层结构 核密度 沈阳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