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model to forecast fishing ground of Scomber japonicus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5
1
作者 GAO Feng CHEN Xinjun +1 位作者 GUAN Wenjiang LI G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74-81,共8页
The pelagic spec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establishment of forecasting model of fishing ground with high accurac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for pelagic fishery. The chub mackerel(S... The pelagic spec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establishment of forecasting model of fishing ground with high accurac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for pelagic fishery. The chub mackerel(Scomber japonicus)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is an important fishing target for Chinese lighting purse seine fishery. Based on the fishery data from China's mainland large-type lighting purse seine fishery for chub mackerel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3 to 2010 and the environmental data including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gradient of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GSST), sea surface height(SSH) and geostrophic velocity(GV), we attempt to establish one new forecasting model of fishing ground based on boosted regression trees. In this study, the fishing areas with fishing effort is considered as one fishing ground, and the areas with no fishing ground a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a background field, in which the fishing areas have no records in the logbook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orecasting model of fishing ground is evaluated with the testing data from the actual fishing data in 2011.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ecasting model of fishing ground has a high prediction performance, and the 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urve(AUC) attains 0.897. The predicted fishing grounds are coincided with the actual fishing locations in 2011, and the movement route is also the same as the shift of fishing vessel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is forecasting model based on the boosted regression trees can be used to effectively forecast the fishing ground of chub mackerel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omber japonic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from remote sensing forecasting model of fishing ground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下载PDF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zooplankton biomass in the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19
2
作者 XUZhaoli CHAOMin CHENYaq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337-346,共10页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of oceanographic survey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four seasons during 1997-2000 (23°30'~33°00'N, 118°30'-128°E), the variation of total biomass and diet biomass ...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of oceanographic survey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four seasons during 1997-2000 (23°30'~33°00'N, 118°30'-128°E), the variation of total biomass and diet biomass of zooplankton and their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relationship with the fishing ground of Engraulis japonicus are approach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biomass is 65.32 mg/m3 in four seasons, autumn (86.18 mg/m3) being greater than summer (69.18 mg/m3) greater than spring (55.67 mg/m3) greater than winter (50.33 mg/m3). The average value of diet zooplankton biomass is 40.9 mg/m3. The trends of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both in the total biomass and the diet biomass of zooplankton are similar. The high biomass region (250-500 mg/m3) is very limited, only accounting for 1% of the investigation area.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biomass is very remarkable in the west and north parts of East China Sea coastal waters ( 29°30'N,125°E).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diet zooplankton depends on the abundance distribution of crustacean. The distribution of diet zooplankton is related to the fishing ground of Engraulis japonicus and the high-density area of young fish and larval. In spring, the central fishing ground of Engraulis japonicus (>100 kg/h) and the high-density area of young fish and larval (>100 individuals per net) are located at the same place of high-density (100-250 mg/m3)area of diet zooplankton in the middle-southern part of East China Sea or the edge of its wa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OOPLANKTON total biomass diet biomass east china sea fishing ground of Engraulis japonicus
下载PDF
Study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lanktonic amphipoda in the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4
3
作者 JIANGMei WANGYunlong YUANQi CHENYaq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329-336,共8页
Quantitative distribution of planktonic amphipoda in the East China Sea is analyzed and the rel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mackerel and scad fishing grounds is studi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haracteristi... Quantitative distribution of planktonic amphipoda in the East China Sea is analyzed and the rel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mackerel and scad fishing grounds is studi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 of biomass is great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ety during the passing three decades.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ktonic amphipoda basically reflects the movement, decay and intensification of the different water systems in the surve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china sea amphipoda biomass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mackerel and scad fishing grounds
下载PDF
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产卵场分布及其环境特征 被引量:53
4
作者 林龙山 程家骅 +3 位作者 姜亚洲 袁兴伟 李建生 高天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485-3494,共10页
根据2003~2005年和2007年4月份在黄海南部和东海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小黄鱼产卵场分布和产卵场环境特征等。结果表明,目前小黄鱼产卵场范围较过去有扩大,范围已经扩展到外海海域,产卵场可分为黄海南部产卵场和东海产... 根据2003~2005年和2007年4月份在黄海南部和东海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小黄鱼产卵场分布和产卵场环境特征等。结果表明,目前小黄鱼产卵场范围较过去有扩大,范围已经扩展到外海海域,产卵场可分为黄海南部产卵场和东海产卵场;其中黄海南部产卵场主要集中在33°00′~34°00′N,122°30′~124°00′E,产卵场最适水温范围为9.65~12.17℃,最适盐度范围为32.25~34.54,最适水深范围为29.74~76.49m;东海产卵场主要集中在30°30′~31°00′N,124°00′~125°00′E海域和30°30′~32°30′N,125°00′~126°00′E海域,产卵场最适水温范围为10.13~16.64℃,最适盐度范围为32.50~34.37,最适水深范围为40.23~85.61m;黄海南部和东海产卵场水温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小黄鱼产卵场较过去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过度捕捞等扰动因素的影响下,小黄鱼对环境适应性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产卵场 黄海南部 东海
下载PDF
东海生态系统中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35
5
作者 万瑞景 曾定勇 +1 位作者 卞晓东 倪晓波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75-1398,共24页
为了解当前东海生态系统中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现状及其变化与物理环境因素的关系,根据2006年11月—2008年6月5个航次的鱼卵、仔稚鱼和物理环境调查资料,对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产卵场物理环境进行分析,探讨... 为了解当前东海生态系统中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现状及其变化与物理环境因素的关系,根据2006年11月—2008年6月5个航次的鱼卵、仔稚鱼和物理环境调查资料,对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产卵场物理环境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季节、不同年份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变化及其与物理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5个航次采集到74 813粒鱼卵、16 826尾仔稚鱼,共有135个种类。其中,鉴定到种的有109种,隶属于15目67科99属,还有17个种类仅能鉴定到属、6个种类仅能鉴定到科和3个种类仅能鉴定到目。2006年—2007年秋季、冬季和春季鱼卵、仔稚鱼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季节变化逐渐增多;2008年春季的种类和数量较2007年春季明显偏少;2008年初夏种类的数量与2008年春季基本相近,但鱼卵的数量明显增多,仔稚鱼的数量基本相近。42种优势种类、重要种类和主要种类构成当前东海生态系统中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的主要成分。东海表层水温和盐度分布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秋、冬季表层水温锋面强度最强,春季次之,初夏最弱;锋面的位置秋季离岸最近,冬季次之,春季和初夏离岸最远,冬季偏南,初夏季节北移。表层盐度锋面主要分布在近岸区域,与岸线大致平行,其强度冬季最强,春、秋季次之,初夏季节最弱。秋、冬季节陆架深水海域的水温较沿岸海域高,鱼类生殖群体在陆架深水高温区产卵;春季和初夏季节沿岸海域明显升温,鱼类生殖群体由深水区向近岸海域进行生殖洄游,产卵场分布由陆架中部向近岸海域扩展,并在近岸海域形成了中心产卵场。鱼卵和仔稚鱼的分布与温、盐锋面和种类的温、盐属性的关系密切,主要分布在温度锋面暖水一侧,并有各自最适宜的温度和盐度范围。水温、盐度与种类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是导致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适宜的温度和盐度范围、锋区的辐聚和卷夹作用以及种类的生物学属性是影响鱼卵和仔稚鱼数量分布以及密集分布区形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卵 仔稚鱼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产卵场 温度 盐度 锋面 东海
下载PDF
春季东海产卵场及其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 被引量:24
6
作者 谭书杰 宫相忠 +3 位作者 孙军 倪晓波 宋书群 何青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10,共6页
根据2007年5月在东海产卵场及其邻近海域(26°50′~34°07′N,120°50′~123°59′E)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调查,研究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经Utermohl方法分析,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55属144种,其主要类群... 根据2007年5月在东海产卵场及其邻近海域(26°50′~34°07′N,120°50′~123°59′E)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调查,研究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经Utermohl方法分析,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55属144种,其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优势物种为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具齿原甲藻(Prorocendrum dentatum=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介于0.1×10^3~1158.6×10^3个/L,平均值为78.9×10^3个/L;细胞丰度在表层较高,随水深增加而降低;袁层的高值主要分布在长江口至南麂列岛的咸淡水交汇处以及象山外海域。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总体水平较低,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均与细胞丰度呈镶嵌分布,细胞丰度较高的区域多样性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东海产卵场
下载PDF
2008年春季东海近海浮游植物群落 被引量:17
7
作者 田伟 孙军 +1 位作者 樊孝鹏 汪岷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0-178,共9页
根据2008年春季对东海产卵场及邻近水域的33个大面站位的调查,对春季东海产卵场及邻近水域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通过Utermohl方法对调查区样品的初步分析,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66属155种(不包括未定名种),硅藻占主要优势,甲藻... 根据2008年春季对东海产卵场及邻近水域的33个大面站位的调查,对春季东海产卵场及邻近水域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通过Utermohl方法对调查区样品的初步分析,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66属155种(不包括未定名种),硅藻占主要优势,甲藻在物种组成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浮游植物生态类型主要以温带近岸种为主,少数为暖水种和大洋种,主要的优势种为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rn)、锥状斯比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介于0.311~22273.15×10^3cell/L,平均为266.36×10^3 cell/L。在表层水体,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由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在长江口门附近存在高值区,杭州湾南部存在另一个次高值区;在垂直方向上,细胞丰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值存在表层。调查水域表层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分布基本一致,在调查区域长江口门附近和杭州湾南部的多样性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东海产卵场 生物多样性 春季
下载PDF
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产卵亲体分布特征与繁殖力的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林龙山 姜亚洲 +2 位作者 严利平 高天翔 王金辉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3-459,共7页
根据2007年4月在黄海南部和东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小黄鱼产卵亲体空间分布和分布海域的环境特征,以及小黄鱼个体繁殖力及其与体长、体重的关系等。结果表明,目前在近海海域和外海海域均有小黄鱼产卵亲体分布;产卵亲体分布海... 根据2007年4月在黄海南部和东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小黄鱼产卵亲体空间分布和分布海域的环境特征,以及小黄鱼个体繁殖力及其与体长、体重的关系等。结果表明,目前在近海海域和外海海域均有小黄鱼产卵亲体分布;产卵亲体分布海域的水温分布范围为9.77~18.85℃,平均13.46℃;盐度分布范围为31.59~34.65,平均为33.46;分布水深范围为13.21~104.67m,平均为57.56m;小黄鱼绝对繁殖力范围为2753~46657粒/尾,平均为15676粒/尾,体长相对繁殖力(FL)范围为21~323粒/mm,平均为113粒/mm,体重相对繁殖力(FW)范围为85~1307粒/g,平均为360粒/g;卵径大小范围为0.48~1.15mm,平均0.809mm。与历史资料相比较,小黄鱼产卵亲体分布范围已经扩大,产卵亲体分布海域的环境特征已经改变,相对繁殖力也显著提高,卵径变小。这些变化是小黄鱼本身对环境压力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映,也是小黄鱼为延续种群所采取的一种生存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产卵亲体 繁殖力 黄海南部 东海
下载PDF
东海中部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产卵群体繁殖力特征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建生 胡芬 +1 位作者 严利平 张辉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15,共6页
利用2010–2012年春季在东海中部获得的日本鲭产卵群体样品的生物学及繁殖力测定数据,对其群体结构、性腺指数GSI和繁殖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东海中部日本鲭产卵群体年龄结构由1–5龄组成,以2–4龄占优势。日本鲭的个体绝对... 利用2010–2012年春季在东海中部获得的日本鲭产卵群体样品的生物学及繁殖力测定数据,对其群体结构、性腺指数GSI和繁殖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东海中部日本鲭产卵群体年龄结构由1–5龄组成,以2–4龄占优势。日本鲭的个体绝对繁殖力为24770–734684粒,平均为(145575±10067)粒;纯体重相对繁殖力为175–1404 grain/g,平均为(524±24)grain/g;叉长相对繁殖力为102–2070 grain/mm,平均为(483±29)grain/mm。ANOV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叉长组间的性腺指数GSI(F=2.34,P<0.05)、绝对繁殖力(F=8.57,P<0.01)和叉长相对繁殖力(F=5.59,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体重相对繁殖力差异不明显(F=2.03,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绝对繁殖力与体高、肝重关系密切。为了应对高强度的捕捞压力,日本鲭主要采用降低性成熟年龄,减小最小性成熟叉长和卵径、增加繁殖力等策略来维持种群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日本鲭 产卵群体 性腺指数 繁殖力
下载PDF
东海区北部小黄鱼生殖群体分布及与水团关系 被引量:23
10
作者 丁峰元 林龙山 +1 位作者 李建生 程家骅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3-1019,共7页
根据2003~2005年每年4月东海区北部小黄鱼CPUE、海水温度和盐度数据,分析了春季小黄鱼分布与水团间关系。结果表明,2003~2005年每年4月小黄鱼的平均CPUE分别为4.72、3.47和1.96 kg/h;小黄鱼的主要分布区可分为4个海域:A,黄海南部近海... 根据2003~2005年每年4月东海区北部小黄鱼CPUE、海水温度和盐度数据,分析了春季小黄鱼分布与水团间关系。结果表明,2003~2005年每年4月小黄鱼的平均CPUE分别为4.72、3.47和1.96 kg/h;小黄鱼的主要分布区可分为4个海域:A,黄海南部近海;B,黄、东海交界海域;C,长江口外海域;D,东海中北部海域;小黄鱼最适生存的底层温度为10~14℃,底层盐度为32~34.3;研究海域内底层水团包括:东海北部底层冷水团、黄海水团、黄-东海混合水团以及东海混合水团;分布区C内的小黄鱼主要位于东海混合水团和黄-东海混合水团的交汇处,其它3个分布区内的小黄鱼都是在东海北部底层冷水团与其它水团的交汇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生殖群体 水团 东海区
下载PDF
基于提升回归树的东、黄海鲐鱼渔场预报 被引量:25
11
作者 高峰 陈新军 +1 位作者 官文江 李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9-48,共10页
为提高东、黄海鲐鱼渔场预报准确率、降低渔业生产成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提升回归树的渔场预报模型。研究采用2003—2010年我国大型灯光围网渔捞日志数据,以有网次记录的小渔区为渔场,以渔捞日志未记录的区域作为背景场随机选择假定... 为提高东、黄海鲐鱼渔场预报准确率、降低渔业生产成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提升回归树的渔场预报模型。研究采用2003—2010年我国大型灯光围网渔捞日志数据,以有网次记录的小渔区为渔场,以渔捞日志未记录的区域作为背景场随机选择假定非渔场数据,以海表水温等环境因子作为预测变量构建东、黄海鲐鱼渔场预报模型并以2011年的实际作业记录对预报模型进行精度验证。验证计算得到预报模型的AUC(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urve)值为0.897,表明模型的预报精度较高。模型的空间预测结果表明,预报渔场与实际作业位置基本吻合,其位置移动也与实际情况相符。这表明基于提升回归树的渔场预报模型可以用来进行东、黄海鲐鱼渔场的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升回归树 鲐鱼 渔场预报 东、黄海
下载PDF
春季东海产卵场及其邻近海域的束毛藻与网采浮游植物群落 被引量:11
12
作者 丁昌玲 孙军 汪岷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56,共7页
对2007年5月东海产卵场及其邻近海域32个采样站位的蓝藻及其网样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初步研究,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33属90种(不包括未定名物种),物种以硅藻为主,甲藻在群落中也较显著,由于气象和水文因素的影响,蓝藻在个别站位成为优势群... 对2007年5月东海产卵场及其邻近海域32个采样站位的蓝藻及其网样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初步研究,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33属90种(不包括未定名物种),物种以硅藻为主,甲藻在群落中也较显著,由于气象和水文因素的影响,蓝藻在个别站位成为优势群体。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和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细胞丰度以硅藻为优势,其平面分布主要由硅藻和甲藻所刻画,浮游植物高值区在调查区西北部海域,硅藻高值区与浮游植物的高值区相一致,甲藻高值区主要在调查区中部偏北海域和东部外海海域。浮游植物的Margalef物种丰富度在调查区东部和南部较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在调查区中部和东部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铁氏束毛藻 群落结构 东海 产卵场
下载PDF
我国沿海小黄鱼渔场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18
13
作者 陈佳杰 徐兆礼 陈雪忠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6-244,共9页
根据1971-1982年渤、黄、东海的渔业捕捞统计资料,描述了该时期小黄鱼渔场空间变化、不同渔场的产量的年间变化,并与近年来小黄鱼渔场的资料做了比较,对小黄鱼的空间分布、渔场变化和各渔场的重要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小黄鱼渔场... 根据1971-1982年渤、黄、东海的渔业捕捞统计资料,描述了该时期小黄鱼渔场空间变化、不同渔场的产量的年间变化,并与近年来小黄鱼渔场的资料做了比较,对小黄鱼的空间分布、渔场变化和各渔场的重要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小黄鱼渔场可分为3类,即春季产卵场渔场,主要位于长江口及江浙沿海;夏季索饵场渔场,主要位于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近海;冬季越冬场渔场,主要集中在黄海中南部外海和东海北部外海。1974年后渤海区小黄鱼产量明显下降,自1979年后东海小黄鱼产量明显上升,并且超过了黄海区的产量。在本文所统计的水域范围内,不同渔场小黄鱼贡献率分布格局显示出两种模式:冬夏(12、1-2月和7-9月)季模式,渔场位置稳定,鱼群密集,产量集中,其中冬季主要位于黄海南部外海和东海北部外海,夏季主要位于黄海南部近海和东海北部近海,这些水域往往是专门捕捞小黄鱼的优质渔场;另一种是春秋季(3-6月和10-11月)模式,以洄游过路鱼群为主要渔获对象,鱼群相对分散,在这些水域,小黄鱼往往是兼捕对象。1971-1982年小黄鱼鱼群的分布与近年来分布格局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渔场产量 东海 黄海 渤海
下载PDF
东海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及优势种 被引量:29
14
作者 徐兆礼 崔雪森 陈卫忠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5-40,共6页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水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及优势种作了探讨。东海浮游桡足类经鉴定共有226种,呈外海高近海低的分布趋势,夏季(163种)>秋季(152种)>...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水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及优势种作了探讨。东海浮游桡足类经鉴定共有226种,呈外海高近海低的分布趋势,夏季(163种)>秋季(152种)>春季(140种)>冬季(123种),4个季节皆出现的有78种。优势种(优势度Y≥0.02的17种,主要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精致真刺水蚤(Euchate conicina)和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等,季节更替明显,在秋、冬季优势种中还新出现了多种中、小型桡足类。北部近海(29°~32°N、125°E以西)春季中华哲水蚤、夏秋季精致真刺水蚤与水温、盐度多元一次逐步回归相关性显著(P<0.05),秋季普通波水蚤与水温、盐度相关性非常显著(P<0.01),春季鳀(Engraulis japonicus)中心渔场(>100kg·h^(-1))分布与中华哲水蚤高密集区(50~100ind·m^(-3))平面分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春、夏季鳀鱼仔、稚鱼高密度区(≥100ind·net^(-1))与中华哲水蚤高丰度区(50~100ind·m^(-3))相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浮游桡足类 种类组成 优势种 水温 盐度 水产资源
下载PDF
东海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31
15
作者 徐兆礼 晁敏 陈亚瞿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3-101,共9页
根据1997~2000年东海海域23°30′~33°00′N,118°30′~128°00′E分别进行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区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及饵料生物量的数量变动,时空分布及与鱼渔场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季总生物量均值... 根据1997~2000年东海海域23°30′~33°00′N,118°30′~128°00′E分别进行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区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及饵料生物量的数量变动,时空分布及与鱼渔场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季总生物量均值为65 32mg/m3,其中秋季大于夏季大于春季大于冬季;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均值为40 9mg/m3,约占总生物量的60%,其中秋季大于夏季大于冬季大于春季.总生物量与饵料生物量平面分布趋势基本一致,高生物量(250~500mg/m3)区分布范围极小,一般占总调查面积的1%~4%.东海北部近海125°00′E以西,29°30′N以北水域生物量季节变化最明显.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平面分布取决于甲壳动物丰度的分布.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与鱼中心渔场及其仔、稚鱼高密集区分布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春季鱼中心渔场(>100kg/h1)和仔、稚鱼高密集区(≥100尾/网)位于东海中南部(28°00′~29°30′N)饵料浮游动物最高生物量(100~250mg/m3)密集区内或边缘水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总生物量 饵料生物量 东海 鳀鱼渔场
下载PDF
基于鱼卵仔鱼数据的东海中南部日本鲭产卵场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胡芬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9,共10页
利用2016年4—5月在东海中南部海域的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鱼卵仔鱼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产卵场的划分展开讨论及提出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结果显示:4月,日本鲭鱼卵仔鱼主要出现在台湾海峡和东海南部海域,... 利用2016年4—5月在东海中南部海域的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鱼卵仔鱼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产卵场的划分展开讨论及提出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结果显示:4月,日本鲭鱼卵仔鱼主要出现在台湾海峡和东海南部海域,出现率均大于25%,但仔鱼在东海南部外海的出现率和丰度均较低,分别为5.00%和0.01个·100m-3。5月,日本鲭鱼卵仔鱼在台湾海峡的出现率和丰度均显著降低,分别下降至5.88%和0.22个·100m^-3;东海南部外海日本鲭鱼卵仔鱼的出现率和丰度则均显著升高,分别升至50%和36.48个·100m^-3,其中鱼卵集中出现在南部外海,出现率和丰度分别达到了40%和36.46个·100m^-3;东海中部外海从5月开始出现日本鲭鱼卵和仔鱼。结合历史资料,可以判断东海中南部日本鲭产卵场主要有台湾海峡、东海中南部近海、东海南部外海、东海中部外海等4个。日本鲭鱼卵丰度与表层水温呈显著相关关系(R=0.37,P<0.05),与表层盐度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仔鱼丰度与表层水温及表层盐度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果表明,水温对日本鲭的产卵活动影响较大,随着水温的逐步升高,性腺发育速度加快,开始产卵的亲体数量也大量增加,这从鱼卵仔鱼的数量大量增加得以体现;而盐度变化对日本鲭的产卵活动影响相对较小。针对日本鲭不同的产卵场,建议制定差异化的繁殖亲体和幼鱼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中南部 日本鲭 鱼卵仔鱼 产卵场
下载PDF
东海区小黄鱼繁殖模型优化选择及其管理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辉 袁兴伟 程家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00-1308,共9页
根据1999-2008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底拖网大面定点调查获取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渔业生物学资料,利用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与BIC(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对小黄鱼的Ricker、Beverton-Holt和Cushing繁... 根据1999-2008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底拖网大面定点调查获取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渔业生物学资料,利用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与BIC(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对小黄鱼的Ricker、Beverton-Holt和Cushing繁殖模型进行了拟合优度检验。针对选择的繁殖模型,经单因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对繁殖模型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子,经模型的拟合和检验,确定东海区小黄鱼的适用繁殖模型。结果表明:3种繁殖模型中,Ricker繁殖模型更适合模拟小黄鱼亲体与补充量关系,但吕泗渔场海域3-4月平均海水表温、7月海水表温和5月长江径流量、7-8月长江平均径流量以及当年夏季风速对模型中的补充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优化后的Ricker繁殖模型不仅可以提高东海区小黄鱼亲鱼量与补充量的拟合精度,而且可参考该模型修正当年度小黄鱼的资源管理目标,提高资源管理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小黄鱼 亲体量 补充量 繁殖模型 AIC BIC
下载PDF
基于案例推理的东海区鲐鱼中心渔场预报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月霞 丘仲锋 +1 位作者 伍玉梅 苗振清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11,共4页
根据1998-2005年的东海区上海、宁波、江苏和舟山四大渔业公司的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生产统计数据以及同期的卫星资料反演的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数据,利用案例推理方法,设定了上级结果的相似距对下级检索的影响权重因... 根据1998-2005年的东海区上海、宁波、江苏和舟山四大渔业公司的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生产统计数据以及同期的卫星资料反演的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数据,利用案例推理方法,设定了上级结果的相似距对下级检索的影响权重因子,进一步研究渔场渔情的分析预报。通过试验性预报实例的预报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表明,预测精度达到75%,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渔场的分布,为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渔场 智能预报 案例推理 东海 鲐鱼(Pneumato phorus japonicus)
下载PDF
GLM和GAM模型研究东黄海鲐资源渔场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6
19
作者 郑波 陈新军 李纲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9-386,共8页
鲐是我国近海重要中上层鱼类,研究其资源变动、渔场分布与时空、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根据1998-2004年我国东黄海大型鲐围网渔业的生产统计和时间、空间、表温、表层盐度、表温梯度、表温的月差异等环... 鲐是我国近海重要中上层鱼类,研究其资源变动、渔场分布与时空、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根据1998-2004年我国东黄海大型鲐围网渔业的生产统计和时间、空间、表温、表层盐度、表温梯度、表温的月差异等环境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和广义线性模型(GLM)对鲐资源丰度和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南部海域,作业渔场集中在122.5°E^124°E、26.5°N^28°N,适宜表温26.5~30℃,适宜表层盐度33.3~34.3,并明显集中在锋区周边海域;在北部海域,作业渔场集中在122.5°E^125.5°E、33°N^37.5°N,适宜表温15~20℃,适宜表层盐度31.3~32.3,集中在冷水区边缘海域。相对资源密度指数大于0.5的海域为122°30′E^124°30′E、26°30′N^28°N,122°30′E^125°30′E、33°N^34°30′N和124°E^125°E、34°30′N^37°N。研究认为,南北不同海域鲐分布的适宜表温和表层盐度差异明显。影响鲐资源丰度的环境因子重要性依次为时间、空间和海洋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线性模型 广义可加模型 资源与渔场 海洋环境因子 东黄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蓝圆产卵场的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国宝 李永振 陈丕茂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2-28,共7页
根据1997年12月到1999年6月在南海北部陆架区进行1a的4个季度共9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区蓝圆Decapterusmaruadsi性腺成熟度的组成及分布、季节变化和水深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北部... 根据1997年12月到1999年6月在南海北部陆架区进行1a的4个季度共9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区蓝圆Decapterusmaruadsi性腺成熟度的组成及分布、季节变化和水深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蓝圆的产卵场位于海南岛东部近岸海区和北部湾湾口海区;产卵期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历史资料相比产卵期有明显缩短;产卵水深增加,有外移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卵场 性成熟度 蓝圆鲹Decapterusmaruadsi 陆架区海域 南海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