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Spiked协方差模型与“相变”现象的电网不平衡扰动评估 被引量:4
1
作者 毛钧毅 韩松 +1 位作者 李洪乾 周忠强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08-216,共9页
为了提升随机矩阵理论在电网不平衡扰动场景中的适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Spiked协方差模型与"相变"现象的电网扰动识别与定位方法。首先,通过含噪声三相数据源的采集,构造Spiked协方差模型与样本协方差矩阵。然后,利用特征值&qu... 为了提升随机矩阵理论在电网不平衡扰动场景中的适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Spiked协方差模型与"相变"现象的电网扰动识别与定位方法。首先,通过含噪声三相数据源的采集,构造Spiked协方差模型与样本协方差矩阵。然后,利用特征值"相变"现象构建样本最大特征值评价指标及对应的动态阈值。当该指标越过其阈值,即判定电网中有扰动事件发生时,根据Spiked与样本最小特征向量元素改变量的网络位置,结合特征向量"相变"现象以实现电网不平衡扰动的快速定位。最后,借助DIgSILENT和MATLAB R2014a软件,案例分析在一个IEEE 118母线177支路系统和一个德国872母线1 840支路实际配电系统中展开,涉及负荷突变和线路故障等不平衡扰动事件,与传统随机矩阵理论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平衡扰动 识别与定位 spiked协方差模型 “相变”现象 样本协方差矩阵 最小特征向量
下载PDF
光泵远红外激光拉曼光谱中的频谱尖峰现象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迅 肖冬梅 +2 位作者 张萍 陈伟斌 罗锡璋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7-39,共3页
在半经典密度矩阵理论的基础上,理论研究了多纵模CO2-9R(30)光泵小型腔式NH3分子远红外激光的spike尖峰现象,提出spike现象是由于AC Stark分裂的双光子过程产生竞争效应,导致一个AC Stark分裂峰比另一个AC Stark分裂峰的输出光谱强度大... 在半经典密度矩阵理论的基础上,理论研究了多纵模CO2-9R(30)光泵小型腔式NH3分子远红外激光的spike尖峰现象,提出spike现象是由于AC Stark分裂的双光子过程产生竞争效应,导致一个AC Stark分裂峰比另一个AC Stark分裂峰的输出光谱强度大,再加上激光共振腔输出的纵模频谱特性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泵远红外激光 spike尖峰现象 频谱特性
下载PDF
指数型谐振管内非线性声场的模拟研究
3
作者 冯和英 彭叶辉 李学军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9-76,共8页
采用气体动理学方法模拟研究五种不同驱动强度下,=0的圆直热声谐振管和=2 2的指数型热声谐振管内的非线性声场特征。研究发现:指数型管能抑制激波及声饱和现象,但管内会出现尖峰现象。尖峰处的压力波形发生了畸变;它们是非线性的能量传... 采用气体动理学方法模拟研究五种不同驱动强度下,=0的圆直热声谐振管和=2 2的指数型热声谐振管内的非线性声场特征。研究发现:指数型管能抑制激波及声饱和现象,但管内会出现尖峰现象。尖峰处的压力波形发生了畸变;它们是非线性的能量传递与各种耗散的竞争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形态的波特征;当活塞驱动位移幅值400μm时,指数型管内压力振幅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动理学方法 指数型热声谐振管 非线性 压力波 尖峰现象
下载PDF
基于样本协方差矩阵特征特性的电网多重扰动定位方法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洪乾 韩松 周忠强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46-655,共10页
为提升随机矩阵理论在电网扰动定位应用中的计算效率和适应性,基于样本协方差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最小特征向量(即特征特性),提出一种适用于多重扰动场景的电网扰动定位方法。首先,针对考虑负荷随机波动及噪声干扰工况的电网数据源矩阵,... 为提升随机矩阵理论在电网扰动定位应用中的计算效率和适应性,基于样本协方差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最小特征向量(即特征特性),提出一种适用于多重扰动场景的电网扰动定位方法。首先,针对考虑负荷随机波动及噪声干扰工况的电网数据源矩阵,通过构建其窗口矩阵和标准矩阵,进而形成其样本协方差矩阵。其次,获取当前时刻最大特征值并计算基于Spiked模型的最大特征值阈值。最后,当最大特征值越过其动态阈值时,说明电网中有扰动事件发生,通过最小特征向量中异常元素的位置与受扰节点编号之间的对应关系,依据特征向量的“相变”现象可实现电网多重扰动定位。借助DIgSILENT和Matlab R2014a软件,案例分析在IEEE 118节点标准系统中展开,涉及两处同时扰动事件、相继扰动事件和同时故障事件,计算结果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本协方差矩阵 特征特性 多重扰动 spiked模型 “相变”现象 扰动定位
下载PDF
脑电图额-枕同步放电现象的电临床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海坡 卢娇杨 +4 位作者 管巧 贾晨露 张意萍 刘晓燕 杨志仙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0-283,共4页
目的分析癫痫患儿发作间期脑电图(EEG)额-枕同步放电现象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3年7月至2018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行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且存在额-枕同步放电现象的患儿临床及EE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例存在额-枕同步放... 目的分析癫痫患儿发作间期脑电图(EEG)额-枕同步放电现象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3年7月至2018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行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且存在额-枕同步放电现象的患儿临床及EE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例存在额-枕同步放电现象,其中男34例、女21例。EEG记录到额-枕同步放电年龄为2岁6个月至14岁,中位年龄6岁6个月。12例为额-枕同侧同步放电,12例为对侧同步放电,17例为双侧同步放电,7例为双侧同步偏同侧同步放电以及7例双侧同步偏对侧同步放电。额-枕同步放电在位相上存在时间差,42例枕区放电较额区提前出现,3例额区放电在枕区放电之前,10例不易分辨前后。结合病因学,33例诊断为Panayiotopoulos综合征、13例为结构性病因导致癫痫、1例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后继发癫痫、2例代谢性疾病导致癫痫及6例为病因不明性癫痫。结论额-枕同步放电现象常在儿童期出现或由早期其他放电形式演变而来。该现象可表现为同侧同步或双侧交叉同步模式,多数为枕区放电较额区提前出现。该放电现象在Panayiotopoulos综合征中最常见,也可见于其他不同病因导致的癫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图 癫痫 额-枕同步放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