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刺激大壁虎中脑诱发相反方向脊柱侧弯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文波 范佳 +1 位作者 蔡雷 戴振东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98-501,F0002,共5页
深入探索大壁虎Gekko gecko中脑运动调控功能,通过对头部固定的大壁虎(n=10)中脑脑区采用不锈钢微电极施加电刺激,发现对中脑不同深度脑区的电刺激能诱发出脊柱侧弯、四肢动等运动反应。在实验过程中,一些刺激针道在中脑围脑室灰质诱发... 深入探索大壁虎Gekko gecko中脑运动调控功能,通过对头部固定的大壁虎(n=10)中脑脑区采用不锈钢微电极施加电刺激,发现对中脑不同深度脑区的电刺激能诱发出脊柱侧弯、四肢动等运动反应。在实验过程中,一些刺激针道在中脑围脑室灰质诱发出脊柱同侧弯曲反应,而在中脑腹侧被盖诱发出脊柱对侧弯曲反应。通过对刺激脑区的组织学检验,确定了大壁虎中脑内控制相反方向脊柱侧弯运动核团分布的大致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壁虎 中脑 脊柱同侧弯曲 脊柱对侧弯曲
下载PDF
儿童脊髓损伤致伤原因变化特点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根林 周红俊 +9 位作者 李建军 王一吉 郑樱 郝春霞 张缨 卫波 康海琼 逯晓蕾 袁媛 蒙倩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3-376,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脊髓损伤致伤原因变化特点与预防策略。方法对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14岁以下脊髓损伤患儿进行致伤原因和人口学特点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脊髓损伤患儿共221例,其中男童62例,女童159例;在1~13岁各年龄段均... 目的探讨儿童脊髓损伤致伤原因变化特点与预防策略。方法对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14岁以下脊髓损伤患儿进行致伤原因和人口学特点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脊髓损伤患儿共221例,其中男童62例,女童159例;在1~13岁各年龄段均有分布,中位数6岁;4~7岁患儿最多(55.7%),以女童为主(83.7%)。儿童脊髓损伤的前5位致伤原因分别是体育运动损伤78例(35.3%)、非外伤性损伤56例(25.3%)、其他外伤48例(21.7%)、交通事故24例(10.9%)和高处坠落12例(5.4%)。在体育运动损伤病例中,下腰动作导致的脊髓损伤75例(96.2%),主要发生在5~7岁(80.0%),均为无骨折脱位型胸脊髓损伤,其中完全性脊髓损伤53例(70.7%)。结论近年来儿童因练习舞蹈下腰动作导致的脊髓损伤增多,应重视下腰训练前的专业评估和风险教育,积极采取防范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脊髓损伤 致伤原因 下腰 预防
下载PDF
儿童下腰后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及MRI特点 被引量:7
3
作者 刘根林 周红俊 +9 位作者 李建军 卫波 王一吉 张缨 蒙倩茹 郑樱 郝春霞 康海琼 逯晓蕾 袁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6-465,共10页
目的探讨儿童下腰后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及MRI特点。方法对2002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北京博爱医院收治的下腰后脊髓损伤儿童的住院病历及MR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下腰后脊髓损伤儿童共120例,其中女童119例,男童1例;年龄38~16... 目的探讨儿童下腰后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及MRI特点。方法对2002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北京博爱医院收治的下腰后脊髓损伤儿童的住院病历及MR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下腰后脊髓损伤儿童共120例,其中女童119例,男童1例;年龄38~162个月,中位数76个月;每年7月和9月发病人数较多(32例,26.7%),周末发病人数较多(67例,55.8%)。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和大小便障碍(120例,100%)。常见首发症状:突发腰疼(39例,32.5%)、下肢无力(30例,25.0%)和腿疼(10例,8.3%)。症状达顶峰时间5 min~2 d,中位数50 min。104例下腰后脊髓损伤儿童1周内MRI特点:脊髓信号异常涉及下颈段及其以下的所有脊髓节段,信号异常的节段数量2~15个,中位数7个。常见信号异常节段为:T996例(92.3%)、T1096例(92.3%)、T1190例(86.5%)。随访48例完全性脊髓损伤儿童MRI特点:伤后最早37 d即开始出现损伤节段以下至圆锥的广泛脊髓萎缩,随病程延长萎缩逐步加重,并可出现损伤节段以上的脊髓萎缩;随访31例不完全性SCI儿童的MRI,可见脊髓腰膨大局灶性脊髓信号异常,随病程延长出现脊髓腰膨大不同程度萎缩。所有病例均诊断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其中完全性胸段脊髓损伤89例(74.2%),不完全性胸、腰段脊髓损伤31例(25.8%)。常见并发症:脊柱侧弯、髋关节发育异常、泌尿系感染、肾积水、骨质疏松、下肢病理性骨折和膝外翻。结论下腰后儿童脊髓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腰疼、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和大小便障碍。大多数病例为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MRI特点为早期出现以T9、T10为中心的多节段脊髓信号异常,晚期出现损伤节段以下至圆锥的广泛脊髓明显萎缩,可伴有损伤节段以上脊髓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 儿童 脊髓损伤 症状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脊柱侧凸矫正的力学问题及其术式选择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振宇 姜鸿志 杨友庚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151-154,共4页
本文分析了应用6种脊柱装置在侧凸矫正中的力学特点,其结果表明:Harrington装置对大于50°的侧凸可提供较大的矫正弯矩,Luque氏装置对侧弯及旋转均有矫正效果。Zielke装置有明显的去旋转作用。若按生物力学原理联合应用两种内固定... 本文分析了应用6种脊柱装置在侧凸矫正中的力学特点,其结果表明:Harrington装置对大于50°的侧凸可提供较大的矫正弯矩,Luque氏装置对侧弯及旋转均有矫正效果。Zielke装置有明显的去旋转作用。若按生物力学原理联合应用两种内固定可获得理想的矫正效果,并能减少脊柱各种併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矫正术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前屈滚腰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侯宇 李泽晖 +2 位作者 梁以豪 陈树东 林定坤 《新中医》 CAS 2019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目的:对前屈滚腰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进行临床研究。方法:纳入患者随机分为前屈滚腰法组与综合疗法组,分别采用前屈滚腰法干预,以及综合疗法(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护胃药及营养神经药)干预,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目的:对前屈滚腰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进行临床研究。方法:纳入患者随机分为前屈滚腰法组与综合疗法组,分别采用前屈滚腰法干预,以及综合疗法(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护胃药及营养神经药)干预,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整形外科协会腰椎疾病疗效评定方法 (JOA)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VAS、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2组治疗后JO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前屈滚腰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应用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对于存在一定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禁忌症的患者,使用前屈滚腰法进行治疗不失为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前屈滚腰法 中医疗法 疼痛 临床疗效评价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柱侧弯三维矫形手术中的相关护理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闵甜甜 阮娜 徐勇 《骨科》 CAS 2020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脊柱侧弯三维矫形术中的护理应用,总结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应用于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脊柱侧弯三维矫形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和自由肌电图(FEMG...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脊柱侧弯三维矫形术中的护理应用,总结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应用于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脊柱侧弯三维矫形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和自由肌电图(FEMG)的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5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围手术期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制定详细的护理方案,观察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50例病人术中发生电灼伤和Ⅱ期压力性损伤各1例,术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均治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异常电位报警4例,其中3例矫形过程中双下肢SEP下降50%~70%,及时提醒术者后暂停手术,改变手术方案,待SEP稍恢复后继续手术,术后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1例SEP波幅下降70%~90%,潜伏期延长50%,MEP波形消失。预警后采取紧急处理,未见明显好转,术后病人脐平面以下感觉、运动消失,采取高压氧疗和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下肢肌力未见明显变化,现仍处于恢复期。结论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预防脊柱侧弯三维矫形手术的并发症。在应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同时,更需要整个医护团队科学的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生理监测 脊柱侧弯 护理
下载PDF
用骨架折弯进行蜗轮建模及其齿廓成型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易 陈建龙 +1 位作者 余德艳 刘帮松 《机械与电子》 2004年第5期75-78,共4页
讨论了利用骨架折弯进行蜗轮建模的可能性,并根据对蜗轮齿面成型原理分析设计出一个较合理的方案。
关键词 蜗轮 成形原理 骨架折弯 变形曲线
下载PDF
PRO-E中的直齿锥齿轮骨架折弯建模方案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易 胡琴 《现代机械》 2004年第4期39-41,共3页
本文讨论了在PRO_E中用骨架折弯进行锥齿轮建模方案的可行性 ,并给出了一套锥齿轮折弯前平板基件上的齿廓线亦即所谓展平渐开线逆变形曲线参数方程 ;最后 ,以一个定尺寸参数的锥齿轮为例 。
关键词 PRO-E 直齿锥齿轮 骨架折弯 建模 齿廓线
下载PDF
用变截面扫描及骨架折弯高效建立直齿轮模型
9
作者 陈定华 刘易 《现代机械》 2008年第3期61-62,共2页
本文讨论了采用PRO_E中的变截面扫描特征命令直接切剪齿槽,对直齿轮骨架折弯建模方案进行优化,以简化建模操作,提高建模效率,使原方案更具备实用性和可扩展性等。
关键词 变截面扫描 骨架折弯 直齿轮 关系式
下载PDF
浑圆桩练习增进健康效果的实验分析及推广建议 被引量:1
10
作者 范晓峰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92-96,共5页
目的:探索浑圆桩练习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方法:以3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4个月的站桩练习,分别于站桩前、站桩过程中、站桩结束2个月对测试者的部分生理指标进行测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浑圆桩练习有助于人体大脑产生α波... 目的:探索浑圆桩练习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方法:以3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4个月的站桩练习,分别于站桩前、站桩过程中、站桩结束2个月对测试者的部分生理指标进行测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浑圆桩练习有助于人体大脑产生α波;能够有效改善颈部和腰部的生理弯曲,使之趋于正常并得以保持;能够有效增进肌肉力量、柔韧性和骨密度,但站桩结束2个月后,力量和柔韧性有所降低。结论:浑圆桩练习可有效增进人体健康。建议:应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做好辅导和创新工作,推动站桩健身活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站桩 浑圆桩 脑电波 脊柱生理弯曲 肌肉力量 柔韧性 骨密度 推广
下载PDF
骨架折弯进行直齿轮建模及其齿廓逆变形曲线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易 袁正伦 余德艳 《现代机械》 2004年第3期49-51,共3页
本文讨论了用骨架折弯进行直齿轮建模方案的可行性 ,并对折弯前平板基件上的齿廓线即所谓变形曲线参数方程进行了推导 ;最后还以一个定尺寸参数齿轮为例 ,演示了按此方案建模的全过程。
关键词 骨架折弯 直齿轮 建模 齿廓逆变形曲线 变形参数方程 渐开线
下载PDF
中药熏蒸联合前屈滚腰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温志鹏 李刚 +1 位作者 谢伟雄 吴伟强 《中外医药研究》 2022年第3期63-65,共3页
目的:分析中药熏蒸联合前屈滚腰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针刺... 目的:分析中药熏蒸联合前屈滚腰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针刺、非甾体消炎药及中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蒸联合前屈滚腰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明显下降,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JOA评分明显提升,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采用中药熏蒸联合前屈滚腰法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熏蒸 前屈滚腰法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后脊柱畸形患者主弯置钉情况对矫形效果的影响
13
作者 舒冬平 李绍刚 +3 位作者 王艳芳 邓汉华 彭勇骏 马兵 《临床骨科杂志》 2016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后脊柱畸形患者主弯置钉情况与矫形效果。方法对35例脊柱畸形患者行PVCR,术前根据X线检查将畸形主弯分为主弯上段、主弯中段、主弯下段,分别于手术前后测量主弯各段Cobb角,计算主弯各段贡献率,并统计主...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后脊柱畸形患者主弯置钉情况与矫形效果。方法对35例脊柱畸形患者行PVCR,术前根据X线检查将畸形主弯分为主弯上段、主弯中段、主弯下段,分别于手术前后测量主弯各段Cobb角,计算主弯各段贡献率,并统计主弯置钉情况与矫形效果的关系。结果术后3个月患者主弯及主弯各段Cobb角均显著降低,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主弯中段矫正度、贡献率均显著高于主弯上段和主弯下段(P<0.001),主弯上段和主弯下段矫正度、贡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例在切除脊椎相邻上下椎至少置入1枚椎弓根螺钉,置钉患者主弯中段矫正度为37.4°±9.7°,18例未置钉患者主弯中段矫正度为20.7°±6.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主弯中段对脊柱畸形矫正的贡献率最大,在切除脊椎的相邻上下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对脊柱畸形的矫正、重建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 矫形效果 主弯 COBB角
下载PDF
Toxicity assessment and hist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nano-ZnO against marine fish(Mugilogobius chulae) embryos 被引量:5
14
作者 Jianjun Li Zhanming Chen +3 位作者 Ren Huang Zongyu Miao Lei Cai Qingping D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78-88,共11页
The toxicity of nano-materials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Nevertheless, relatively 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ir oceanic distributions and toxicities. In this study, we assessed nano-ZnO to... The toxicity of nano-materials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Nevertheless, relatively 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ir oceanic distributions and toxicities. In this study, we assessed nano-ZnO toxicity in marine organisms using the yellowstriped goby (Mugilogobius chulae). The relative differences in nano-ZnO dissolution and dispersal in seawater and fresh water were also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nano-ZnO on embryonic development, deformity, hatching, mortality, and histopathology were analyzed. In addition, the effects of the Zn2+ concentration on M. chulae hatching and mortality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ano-ZnO had higher solubility in seawater than in fresh water. Nano-ZnO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hatching. By the fifth day of exposure, the LC50 of nano-ZnO was 45.40 mg/L, and the mortality rate spiked. Hatching inhibition and lethality were dose-dependent over a range of 1-25 mg/L nano-ZnO. Zn2+ inhibited hatching and increased lethality, but its effects were weaker than those of nano-ZnO at the same concentrations. Nano-ZnO also induced spinal bending, oedema, hypoplasia, and other deformities in M. chulae embryos and larvae. Histopathology revealed vacuolar degeneration, hepatocyte and enterocyte enlargement, and morphological abnormalities of the vertebrae. Therefore, nano-ZnO caused malformations in M. chulae by affecting embryon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e conclude that nano-ZnO toxicity in seawater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ssociated Zn2+ concentration and sedimentary behaviour. The toxicity of nano-ZnO was cumulative and showed a critical point, beyond which embryonic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 in marine fish was obser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ZNO Mugilogobius chulae SOLUBILITY HISTOPATHOLOGY spinal bending
原文传递
俯卧拔伸微调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被引量:35
15
作者 丁海涛 王庆甫 +1 位作者 唐学章 张思德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39-2142,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俯卧拔伸微调法与传统推拿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3名CSR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拔伸微调组和传统推拿组,分别将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VAS评分、NDI指数及颈椎功能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拔伸微调... 目的:对比研究俯卧拔伸微调法与传统推拿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3名CSR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拔伸微调组和传统推拿组,分别将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VAS评分、NDI指数及颈椎功能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拔伸微调组及传统推拿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51%和82.89%,痊愈率分别为35.06%和18.42%;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VAS评分、NDI指数及颈椎功能评定均有显著改善(P<0.01),而拔伸微调组较传统推拿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P<0.05)。结论:俯卧拔伸微调法及传统推拿法治疗CSR疗效肯定,且俯卧拔伸微调法疗效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 脊柱微调法 俯卧拔伸微调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
原文传递
基于过伸位CT定位像预测成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锐 于海洋 +5 位作者 张伟 柴子豪 郑国辉 胡晓明 张浩然 陆海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9-595,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过伸位CT定位像预测成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可行性以及相关预测指标。方法以2017年3月—2020年3月符合选择标准的31例成人脊柱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女26例;年... 目的探讨基于过伸位CT定位像预测成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可行性以及相关预测指标。方法以2017年3月—2020年3月符合选择标准的31例成人脊柱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女26例;年龄30~77岁,平均62.5岁。均接受后路截骨长节段融合固定矫形术治疗;最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e,UIV)位置:T_(5)1例,T61例,T_(9)13例,T_(1)012例,T_(11)4例;最下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e,LIV)位置:L13例,L_(2)3例,L_(3)10例,L_(4)7例,L55例,S13例。基于手术前后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术前过伸位CT定位像,获得脊柱矢状面序列,分别测算以下指标。①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计算上述指标术前不同体位差值(回复值);②脊柱后凸柔韧度;③过伸位矢状面垂直轴(hyperextension sagittal vertical axis,hSVA);④T_(2)~L5过伸位C_(7)-椎体矢状位偏移(hyperextension C_(7)-vertebral sagittal offset,hC_(7)-VSO),记为hC_(7)-节段;⑤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末次随访时近端交界性后凸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末次随访时根据PJA判断患者是否发生PJK,分为PJK组和非PJK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融合节段数量、合并冠状面畸形例数、骨密度T值、UIV位置、LIV位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脊柱矫形截骨分级以及相关影像学测量指标差异。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节段椎体的hC_(7)-VSO,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其预测PJK发生的准确性。结果3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52个月,平均30.0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PJA为1.4°~29.0°,平均10.4°;其中8例(25.8%)发生PJK。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融合节段数量、合并冠状面畸形例数、骨密度T值、UIV位置、LIV位置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脊柱截骨矫形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测量示,PJK组LL回复值以及T_(8)~L_(3)椎体hC_(7)-VSO高于非PJ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过伸位TK、过伸位LL、过伸位LKCA、TK回复值、LL回复值、脊柱后凸柔韧度、hSVA以及T_(2)~T_(7)、L_(4)、L5椎体hC_(7)-VS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T_(8)~L_(3)椎体hC_(7)-VSO进行ROC曲线分析,结合ROC曲线下面积与敏感度、特异度综合评估得出最佳预测指标为hC_(7)-L_(2),阈值为2.54 cm,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0.9%。结论术前过伸位CT定位像可用于预测成人脊柱畸形患者后路截骨长节段融合固定矫形术后PJK的发生,如患者T_(8)~L_(2)椎体hC_(7)-VSO过大提示术后PJK发生风险较高,其中最佳预测指标为hC_(7)-L_(2),阈值为2.54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伸位CT定位像 成人脊柱畸形 长节段融合固定矫形术 近端交界性后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