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duction in nerve root compression by the nucleus pulposus after Feng's Spinal Manipulation 被引量:3
1
作者 Yu Feng Yan Gao +1 位作者 Wendong Yang Tianyou Fe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1139-1145,共7页
Ninety-four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Of these, 48 were treated with Feng's Spinal Manipulation, hot fomentation, and bed rest (treatment group). The remaining... Ninety-four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Of these, 48 were treated with Feng's Spinal Manipulation, hot fomentation, and bed rest (treatment group). The remaining 46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hot fomentation and bed rest only (control group). After 3 weeks of treatment, clinical parameters including the angle of straight-leg raising, visual analogue scale pain score, an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for low back pain were improved.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better improvement in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Magnetic resonance myelography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imaging of the vertebral canal demonstrated that filling of the compressed nerve root sleeve with cerebrospinal flui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diameter of the nerve root sleeve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However, the sagittal diameter index of the herniated nucleus pulposus and the angle between the nerve root sleeve and the thecal sac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in either the treatment or control groups. The effectiveness of Feng's Spinal Manip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may be attributable to the relief of nerve root compression, without affecting the herniated nucleus pulposus or changing the morphology or position of the nerve ro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regener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inal column rotating reduction manipulation Chinese medicine bone-setting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intervertebral disc nerve roo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iomechanics grants-supported paper NEUROREGENERATION
下载PDF
下颈椎椎弓根的显微形态学特征
2
作者 李琨 张少杰 +7 位作者 史君 王建 刘亚楠 朵岚 杨洋 郝韵腾 李志军 王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90-1894,共5页
背景:下颈椎椎弓根是脊柱后柱的主要应力部位,对人体重心稳定的维持及减轻振荡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其内部骨小梁特征、椎弓根与关节突及椎体的连接部位的特征研究鲜有报道,迫切需要了解椎弓根的精细解剖结构及其各部分关系和功能。目的:通... 背景:下颈椎椎弓根是脊柱后柱的主要应力部位,对人体重心稳定的维持及减轻振荡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其内部骨小梁特征、椎弓根与关节突及椎体的连接部位的特征研究鲜有报道,迫切需要了解椎弓根的精细解剖结构及其各部分关系和功能。目的:通过Micro-CT扫描下颈椎椎骨标本以观测椎弓根显微解剖学形态,测量和分析正常下颈椎椎弓根内骨小梁的微结构和形态计量学参数以评估颈椎的安全性能。方法:选取31套干燥成人下颈椎骨骼标本C3-C7进行Micro-CT扫描,通过对椎弓根内骨小梁感兴趣区的勾选与重建,观察下颈椎椎弓根内骨小梁的形态特征及走形方向,检测骨微细结构参数,并分析比较C3-C7椎弓根骨微细结构的差异性。结果与结论:①Micro-CT图像显示下颈椎椎弓根的蜂窝样骨小梁呈复杂的网状微结构,靠近皮质骨的骨小梁呈板层状,结构相对致密,并向前方椎体部和向后方关节突椎板部延伸;板状骨小梁向髓腔伸展转化为网状结构,再转化为杆状骨小梁,髓腔内杆状骨小梁分布稀疏;②骨小梁各形态参数统计结果显示,C4、C5椎弓根的骨小梁骨体积分数高于C7(P<0.05),C7椎弓根的骨表面积/骨体积高于C3、C4、C6(P<0.05),C7椎弓根的骨小梁骨表面密度高于C3、C4、C5、C6(P<0.05),C7椎弓根的骨小梁厚度高于C3、C4、C5(P<0.05),左侧椎弓根骨小梁的骨表面积/骨体积、骨表面密度比较大于右侧(P<0.05);③该文总结了C3-C7微结构变化规律,其中C7椎弓根的负荷能力及应力较差,该区发生损伤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下颈椎 椎弓根 MICRO-CT 显微形态 骨小梁
下载PDF
胸腰椎肿瘤整块切除的围术期并发症及危险因素
3
作者 唐彦超 刘杉杉 +5 位作者 刘家诚 李浩正 周华 韦峰 刘晓光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45,共7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肿瘤整块切除术后手术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以胸腰椎肿瘤就诊于我科并行整块切除和前柱重建手术的患者资料。2016年5月~2022年10月,有90例连续患者在我科根据Weinstein-Boriani-Biagini外... 目的:探讨胸腰椎肿瘤整块切除术后手术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以胸腰椎肿瘤就诊于我科并行整块切除和前柱重建手术的患者资料。2016年5月~2022年10月,有90例连续患者在我科根据Weinstein-Boriani-Biagini外科分期系统进行整块切除,使用3D打印人工椎体进行前柱重建。收集这些患者的人口学、肿瘤学和手术学数据,依据并发症对康复过程的影响将术中及术后3个月内发生的并发症分为严重并发症和轻微并发症(严重并发症指任何会显著改变患者的预期恢复过程的并发症,余为轻微并发症);依据既往手术史将所有患者分为初术组(n=67)和翻修组(n=23)。比较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累及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和围术期并发症等上的区别,并进行回归分析,探索严重和轻微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按计划完成了整块切除手术,其中全椎切除77例,矢状切除12例,椎体切除1例;平均手术时间553.4min(210~1208min),术中失血1534.1mL(260~5500mL)。共65例(72.2%)患者发生129例次围术期并发症,其中21例(23.3%)患者发生29例严重并发症,2例(2.2%)患者死亡。翻修组比初术组的多节段受累更多(P=0.000),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更高(P=0.038)。在单变量回归分析中,联合入路(OR=14.778,P=0.001)、总失血量(OR=1.004,P=0.004)、分期手术(OR=5.250,P=0.008)、既往手术史(OR=2.946,P=0.043)、肿瘤累及节段数(OR=1.607,P=0.023)和腰椎肿瘤(OR=3.509,P=0.015)是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联合入路(OR=6.375,P=0.036)是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胸腰椎肿瘤进行整块切除和前柱重建有很高的并发症风险,尤其是需要联合入路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肿瘤 胸腰椎 整块切除 前柱重建 并发症
下载PDF
脊柱旁正中短轴斜扫描超声定位行腰硬联合麻醉在肥胖产妇无痛分娩中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王金英 解焕芳 刘亚琴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4年第5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旁正中短轴斜扫描超声定位行腰硬联合麻醉在肥胖产妇无痛分娩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无痛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触摸体表进行标志定位,研究组采用脊柱旁正中短轴... 目的探讨脊柱旁正中短轴斜扫描超声定位行腰硬联合麻醉在肥胖产妇无痛分娩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无痛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触摸体表进行标志定位,研究组采用脊柱旁正中短轴斜扫描进行标记定位,比较两组穿刺成功时间、穿刺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穿刺成功时间短于对照组,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旁正中短轴斜扫描超声定位行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肥胖产妇无痛分娩中,能明显缩短穿刺时间,减少穿刺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痛分娩 柱旁正中短轴斜扫描超声定位 腰硬联合麻醉 肥胖 产妇
下载PDF
体表形态度量在脊柱弯曲异常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希鉴 赵斌 +1 位作者 柴火 刘海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62-1468,共7页
背景:随着光学技术的进步,现有体表形态度量方法的检测精度在不断提高,同时伴随软件技术的智能化,出现了各类新型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目的:文章回顾近年来体表形态度量应用在脊柱弯曲异常中的各类方法及研究进展,综述目前体表形态度量... 背景:随着光学技术的进步,现有体表形态度量方法的检测精度在不断提高,同时伴随软件技术的智能化,出现了各类新型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目的:文章回顾近年来体表形态度量应用在脊柱弯曲异常中的各类方法及研究进展,综述目前体表形态度量的局限之处及其发展趋势。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1980-2021年发表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vertebral column defects,spinal deformity,scoliosis,trunk surface,surface topography,TS,AIS,screening”;中文检索词为“脊柱弯曲异常、脊柱畸形、脊柱侧凸、体表形态、表面形貌、筛查”。排除重复及质量较差的研究,共纳入72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作为无辐射的检测方法,体表形态度量技术安全性较放射检查高。但由于此类方法属于通过间接方式推断脊柱弯曲程度,其准确性仍有争议,目前仍无法取代放射检查在脊柱弯曲异常疾病诊治中的特殊地位。(2)目前体表形态度量分为3大类:第一类是以前屈试验、躯干旋转角测量为主的体格检查,长期应用于脊柱侧凸的筛查,为提高检查准确性需多种检查联合使用,检测效率较低;第二类是躯干美学临床评价、后躯干对称指数等为代表的二维图像测量方法,常用于对脊柱弯曲异常患者的定期监测;第三类是以莫尔图像、结构光、Formetric系统为代表的三维成像检测,近年来在突破了技术瓶颈后摆脱了其低效、苛刻的测量条件,测量精度高于二维图像测量,广泛应用于脊柱弯曲异常的临床工作中。(3)近年来依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开发的更高效的脊柱畸形筛查方法也时有报道,在改进现有的体表形态度量时,在满足采用直接方式测量、使用清晰准确的解剖标志、简化测量方案、明确指标正常阈值的情况下优化现有的体表形态度量或创建新型测量指标,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体表形态度量的精度及有效性,便于扩大其使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弯曲异常 体表形态 脊柱侧凸 筛查 X射线摄影 光栅立体成像 脊柱畸形
下载PDF
多节段Ponte截骨与全脊椎截骨矫正复杂脊柱畸形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
6
作者 叶小龙 田慧中 马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07-916,共10页
目的:系统比较多节段Ponte截骨与全脊椎截骨(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对于矫正复杂脊柱畸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23年6月之前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CBM数据库收录的有关Pont... 目的:系统比较多节段Ponte截骨与全脊椎截骨(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对于矫正复杂脊柱畸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23年6月之前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CBM数据库收录的有关Ponte截骨和VCR矫正复杂脊柱畸形效果对比的临床研究文献,由3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综合运用改良后的Jadad评分量表和NOS评分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纳入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脊柱主弯Cobb角矫正率、脊柱后凸矫正率、SRS-22量表评分、脊柱主弯Cobb角矫正丢失、脊柱后凸畸形矫正丢失,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均为队列研究,其中1篇Jadad量表评分为3分、质量等级评为B级,5篇Jadad以及NOS量表评分均大于5分。共纳入198例复杂脊柱畸形病例,其中多节段Ponte截骨118例(Ponte截骨),VCR 80例(VCR组)。分析结果显示,Ponte截骨比VCR手术时间更短[OR=-43.08,95%CI(-58.46,-27.70),Z=5.49,P<0.00001]、术中出血量更少[OR=-214.06,95%CI(-336.10,-92.02),Z=3.44,P=0.0006]、术后并发症更少[OR=0.13,95%CI(0.05,0.31),Z=4.50,P<0.00001],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种术式在主弯Cobb角矫正率[OR=1.53,95%CI(-3.24,6.31),Z=0.63,P>0.05]、后凸矫正率[OR=6.40,95%CI(-0.35,13.15),Z=1.89,P>0.05]、SRS-22量表评分[OR=-0.06,95%CI(-0.44,0.33),Z=0.29,P>0.05]、主弯Cobb角矫正丢失[OR=0.15,95%CI(-1.08,1.38),Z=0.24,P>0.05]、脊柱后凸畸形矫正丢失[OR=0.33,95%CI(-3.44,4.10),Z=0.17,P>0.05]等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多节段Ponte截骨与VCR对于矫正复杂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一致,但Ponte截骨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少于VCR,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多节段Ponte截骨 全脊椎截骨 脊柱侧凸 后凸畸形 META分析
下载PDF
综合护理模式预防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7
作者 林清霞 黄玲 +1 位作者 陈泳诗 吴运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26期110-114,共5页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模式预防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90例2020年1月—2022年8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以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4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模式预防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90例2020年1月—2022年8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以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术后DVT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同时对两组患者凝血指标、住院时间、下肢肿胀程度和疼痛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DVT发生率为22.22%(10/45),试验组为6.67%(3/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试验组,对照组术后1周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更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下肢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均更轻,住院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80.00%)相比,试验组护理总满意度(95.56%)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模式预防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DVT的效果显著,可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模式 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SPECT/CT对脊柱浓聚灶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肖红 秦永德 +4 位作者 王塞岗 孙晓琰 谢彬 巴雅 吕洁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评价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CT)显像在脊柱浓聚灶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0例99mTc-MDP骨显像可疑脊柱浓聚灶病人,进行SPECT/CT同机融合,与病理(含术中病理)对照25例,随访1年对照19例,CT与MRI共同对照56例。... 目的:评价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CT)显像在脊柱浓聚灶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0例99mTc-MDP骨显像可疑脊柱浓聚灶病人,进行SPECT/CT同机融合,与病理(含术中病理)对照25例,随访1年对照19例,CT与MRI共同对照56例。结果:SPECT/CT显像对可疑脊柱浓聚灶诊断骨转移性肿瘤的敏感度为83.87%,特异度为88.41%,准确度为87.00%,阳性预测值为76.47%,阴性预测值为92.42%,阳性似然比为7.23,阴性似然比为0.18。结论:SPECT/CT全身骨现象可提高对可疑脊柱浓聚灶骨转移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是诊断脊柱转移瘤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骨肿瘤 99MTC-MDP SPECT/CT 融合图象 脊柱
下载PDF
羟考酮复合舒芬太尼经静脉自控镇痛在脊柱外科术后的镇痛作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柏银 唐吉伟 +1 位作者 李峰 邓志英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经静脉自控镇痛(PCIA)在脊柱外科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脊柱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羟考酮(Q组)和舒芬太尼与羟考酮联合组(SQ组),分别予以不同方式镇痛,S组术后给予舒芬太尼... 目的探讨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经静脉自控镇痛(PCIA)在脊柱外科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脊柱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羟考酮(Q组)和舒芬太尼与羟考酮联合组(SQ组),分别予以不同方式镇痛,S组术后给予舒芬太尼100μg和昂单司琼8 mg自控镇痛;Q组手术缝皮前开始每10 min静脉推注羟考酮2 mg,共4次,总量8 mg,第4次静脉给药后按照S组方案给予镇痛;SQ组舒芬太尼自控镇痛,同时给予羟考酮0.2 mg/h持续泵注。观察术后1、4、8、12、24和48 h VAS镇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术后48 h舒芬太尼累积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48h舒芬太尼累积用量Q组[(78.50±4.67)ml]明显少于S组[(91.80±7.31)ml]和SQ组[(89.60±6.14)ml](P〈0.05)。术后1、4、8、12和24 h,Q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S组和SQ组(P〈0.05)。术后4、8、12和24 h,Q组和SQ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S组(P〈0.05)。术后6~24 h,SQ组恶心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组和Q组(P〈0.05)。结论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PCIA用于脊柱外科术后镇痛,能改善患者镇静、镇痛评分,减少镇痛药物消耗量,且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考酮 舒芬太尼 脊柱外科手术 自控镇痛
下载PDF
全脊柱MRI检查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10
作者 何仁建 程方东 +1 位作者 胡定祥 王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8期609-612,共4页
目的:探讨全脊柱MRI检查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86例脊柱结核患者的全脊柱MRI影像资料,观察脊柱结核的MRI信号改变。结果:发现1个部位脊柱结核40例(颈椎3例、胸椎15例、腰椎21、骶椎1例),2个部位2... 目的:探讨全脊柱MRI检查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86例脊柱结核患者的全脊柱MRI影像资料,观察脊柱结核的MRI信号改变。结果:发现1个部位脊柱结核40例(颈椎3例、胸椎15例、腰椎21、骶椎1例),2个部位29例(颈椎合并胸椎2例、胸椎合并腰椎15例、腰椎合并骶椎12例),3个部位及以上17例(颈椎合并胸腰椎4例、中心病灶为胸椎合并腰骶椎6例、中心病灶为腰椎合并胸、骶椎7例)。单椎体受累2例,2个椎体受累39例,3个及3个以上45例。发现脊柱结核伴随椎间盘突出、陈旧性骨折以及小关节骨性关节炎21例,其中颈椎间盘突出5例,腰椎间盘突出7例,陈旧性压缩骨折4例,椎体小关节骨性关节炎5例。结论:全脊柱MRI检查能清楚显示脊柱结核病变的空间信息,尤其利于发现多部位脊柱结核和并存疾病,有利于临床医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MRI 全脊柱 诊断 多部位
下载PDF
先天性无阴道33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高志敏 黄向华 +1 位作者 张俊峰 朱志洁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62-564,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无阴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合并其他畸形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74年至2006年间在我院就诊的339例先天性无阴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39例患者中,因青春期后无月经来潮和周期性腹痛而就诊的患者196例(57.8%),因婚后性生... 目的:探讨先天性无阴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合并其他畸形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74年至2006年间在我院就诊的339例先天性无阴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39例患者中,因青春期后无月经来潮和周期性腹痛而就诊的患者196例(57.8%),因婚后性生活困难而就诊的128例(37.8%)。检查无阴道或仅在阴道口处见一浅凹陷,前庭陷窝深度≤2 cm者占274例(80.8%)。剖腹探查的179例患者中,167例(93.3%)可见盆腔内有两个对称的肌性结节及发育正常的输卵管和卵巢。辅助检查发现25例(25/118,21.2%)合并泌尿系畸形,13例(13/135,9.6%)合并脊柱侧弯。结论:先天性无阴道较为少见,常合并泌尿和骨骼系统畸形,了解其临床特征对及早做出正确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无阴道 泌尿系统 脊柱 畸形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脊柱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向子云 肖树恺 +3 位作者 韦日宇 罗良平 王静波 张军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4-57,共4页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脊柱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36例脊柱损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 ,利用Syngo 3D软件进行多平面重建 (MPR)、表面遮盖显示 (SSD)、最大密度投影 (MIP)以及用Fly -Through作仿真内窥镜观察 ,全方位...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脊柱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36例脊柱损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 ,利用Syngo 3D软件进行多平面重建 (MPR)、表面遮盖显示 (SSD)、最大密度投影 (MIP)以及用Fly -Through作仿真内窥镜观察 ,全方位对病变部位、范围、解剖结构及邻近组织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全组病例的薄层重建及三维重建显示椎体骨折 36例 ,椎体骨折伴椎管狭窄 13例 ,小关节脱位 12例。多层螺旋CT能很好地显示相应的骨折、脱位及椎管情况 ,尤其是MPR及MIP对椎体骨折显示率为 10 0 % ;仿真内窥镜能多角度观察病变椎管内形态及狭窄状况。结论 :多层螺旋CT尤其是MPR、MIP及仿真内窥镜的应用能直观、立体、清晰、多角度地显示脊柱损伤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损伤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下载PDF
后路脊柱固定联合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腰骶椎结核 被引量:9
13
作者 朱明海 梁国辉 +1 位作者 蔡小利 冯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9-542,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脊柱固定联合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3月-2005年2月,采用后路脊柱固定、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16例椎体结核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21~56岁。结核部位:L34例,L46例,L54例,S12... 目的探讨后路脊柱固定联合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3月-2005年2月,采用后路脊柱固定、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16例椎体结核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21~56岁。结核部位:L34例,L46例,L54例,S12例。其中累及3个椎体1例,跳跃病变1例。病程6个月~6年,平均13个月。16例血沉平均40mm/h;14例WBC正常,2例稍高。X线片检查示5例椎间隙破坏变窄,7例出现病椎压缩,1例相邻2个椎体破坏严重,残余骨质嵌插重叠;16例均可见双侧腰大肌脓肿。16例CT扫描可见椎体骨质破坏、脓肿形成及数量不等的死骨。11例MRI显示椎体破坏、脓肿形成并流注到腰大肌内。患者术后进行常规抗痨治疗。结果1例术后1个月切口裂开,经对症处理后愈合;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获随访2~5年,平均29个月。术后即出现双大腿麻木3例,足背伸无力1例,大小便失禁1例,未作特殊处理,2周后均恢复正常;1例出现腹股沟斜疝,未作处理;6例出现视物模糊、眼睛干涩等;2例出现听力障碍,调整用药后恢复;1例再次出现低热、腰痛,卧床3个月并调整延长应用抗痨药物后痊愈。余患者均无复发。血沉均恢复正常,随访末期X线片示腰椎、腰骶椎获骨性融合13例,后凸畸形1例,椎体间形成骨桥2例。结论一次手术完成后路脊柱固定、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腰骶椎结核有较高的安全性、可行性,可减少手术次数、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骶椎 结核 病灶清除术 脊柱固定术
下载PDF
经枕颈后外侧入路齿状突切除治疗寰枢椎陈旧性脱位 被引量:10
14
作者 宋跃明 黄思庆 +1 位作者 龚全 李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6期346-349,共4页
目的 为解决难复性寰枢椎陈旧性脱位的外科治疗,探索手术入路措施。方法采用经枕颈后外侧入路切除齿状突并一期行枕颈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陈旧性脱位5例。结果5 例手术经过顺利,术后神经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肌力均有一级以上恢复。无感... 目的 为解决难复性寰枢椎陈旧性脱位的外科治疗,探索手术入路措施。方法采用经枕颈后外侧入路切除齿状突并一期行枕颈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陈旧性脱位5例。结果5 例手术经过顺利,术后神经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肌力均有一级以上恢复。无感染及死亡。结论 对难复性寰枢椎陈旧性脱位,尤其是压迫因素来自前方者,经枕颈后外侧入路切除齿状突和颈2 椎体后上份,能同时达到脊髓前、后方彻底减压及一期枕颈融合。此手术入路齿状突显露清楚,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脱位 陈旧性脱位 脊柱重建 关节脱位
下载PDF
脊柱外伤的CT和MRI诊断价值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何涌 曾阳东 +1 位作者 邱维加 胡军祖 《广西医学》 CAS 2009年第8期1074-1076,共3页
目的探讨CT、MRI对脊柱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6例脊柱外伤的CT、MRI资料,对比分析CT、MRI对损伤脊柱的椎体骨折检出率、椎弓骨折检出率,以及对碎骨片移位率、椎间盘损伤、韧带损伤、椎管容积改变、脊柱曲度改变、脊髓损伤、神经根... 目的探讨CT、MRI对脊柱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6例脊柱外伤的CT、MRI资料,对比分析CT、MRI对损伤脊柱的椎体骨折检出率、椎弓骨折检出率,以及对碎骨片移位率、椎间盘损伤、韧带损伤、椎管容积改变、脊柱曲度改变、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椎旁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效果。结果CT对显示椎体、椎弓骨折线和骨折片的移位优于MRI;MRI对显示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韧带损伤、椎体挫伤、软组织损伤比CT更敏感、更清楚,显示损伤范围比CT更大、更明确。结论CT、MR对显示脊柱外伤各有优缺点,所有脊柱外伤应首选MR检查,对爆裂骨折,两种方法结合能达到相互弥补不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伤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腰椎退行性病变中医历史溯源与传承发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韩涛 展嘉文 +4 位作者 冯敏山 王尚全 陈明 李玲慧 尹逊路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9期115-117,共3页
历代中医典籍中关于腰椎退行性病变出现了许多相关的中医病名,如腰痛、腰腿痛、腰脚痛、腰脊痛、腰膝痛、腰背痛、腰重等等,该文拟从有关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症状描述以及病因病机、方药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病症特点,进而... 历代中医典籍中关于腰椎退行性病变出现了许多相关的中医病名,如腰痛、腰腿痛、腰脚痛、腰脊痛、腰膝痛、腰背痛、腰重等等,该文拟从有关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症状描述以及病因病机、方药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病症特点,进而溯源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中医病名、症状、病因病机、理法方药,为深入挖掘整理中医药防治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传统理论和有效方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病变 病名 腰痛 腰腿痛 腰脊痛 腰重
下载PDF
脊柱骨折手术后患者拔除尿管后首次排尿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樊帆 汤爱玲 叶文琴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5年第2期150-152,共3页
目的 :探讨脊柱手术患者术后留置导尿时间、拔除导尿管情况、拔管后首次排尿时间及影响拔管后排尿的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脊柱骨折手术后患者124例进行病历回顾分析,提取患者基本情况、医嘱及护理项目... 目的 :探讨脊柱手术患者术后留置导尿时间、拔除导尿管情况、拔管后首次排尿时间及影响拔管后排尿的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脊柱骨折手术后患者124例进行病历回顾分析,提取患者基本情况、医嘱及护理项目,分析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拔除尿管后排尿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74例(59.7%)患者在出院前拔除尿管并成功排尿,拔除尿管后第一次排尿平均时间为在拔除后(5.28±1.96)h。住院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留置导尿时间、年龄和首次排尿量等5个因素联合解释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拔除尿管第一次排尿时间变异的57.8%。结论 :ADL评分越高(自理能力越差)、焦虑、年龄越大、留置导尿时间越长、首次排尿量越少,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拔除尿管后第一次排尿时间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留置导尿 拔除尿管 影响因素
下载PDF
MRI对陈旧与新鲜椎体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8
作者 伍忠根 刘飙 +3 位作者 邹建军 万林 周仁辉 刘小涛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7年第10期102-104,共3页
目的:探讨MRI对陈旧与新鲜椎体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45例(62个椎体)椎体骨折患者于外伤后1 d内行MRI检查,并分别于3、6、9个月行MRI随访复查。结果:62个椎体骨折中,54个椎体为新鲜骨折,SE序列T1WI上呈低信号或低信号中混有少... 目的:探讨MRI对陈旧与新鲜椎体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45例(62个椎体)椎体骨折患者于外伤后1 d内行MRI检查,并分别于3、6、9个月行MRI随访复查。结果:62个椎体骨折中,54个椎体为新鲜骨折,SE序列T1WI上呈低信号或低信号中混有少许高信号,FSE序列T2WI呈高信号,STIR序列上呈更亮的高信号;随访3-9个月,3个月时有8个椎体T1WI、T2WI信号基本恢复正常,STIR序列仍呈高信号;6个月时有31个椎体T1WI、T2WI信号基本恢复正常,其中有19个椎体STIR序列仍呈高信号;9个月时54个椎体T1WI、T2WI、STIR序列均恢复正常信号。8个椎体为陈旧性骨折,在T1WI、、T2WI、STIR序列上与正常椎体信号相近。结论:MRI对鉴别陈旧与新鲜椎体骨折敏感,尤其是STIR序列更具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脊柱骨折 骨折 闭合性
下载PDF
泼尼松龙硬膜外给药用于脊柱术后镇痛的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马正良 王志萍 +3 位作者 季勇 齐敦益 刘金东 曾因明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178-180,共3页
目的 观察泼尼松龙硬膜外给药对脊柱手术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42例ASAⅠ~Ⅱ级 ,年龄 43~ 6 5岁 ,体重 45~ 92kg的择期脊柱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E组 )和对照组 (C组 ) ,每组 2 1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在手术结束前 0 .5h... 目的 观察泼尼松龙硬膜外给药对脊柱手术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42例ASAⅠ~Ⅱ级 ,年龄 43~ 6 5岁 ,体重 45~ 92kg的择期脊柱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E组 )和对照组 (C组 ) ,每组 2 1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在手术结束前 0 .5h ,E组患者经硬膜外导管给予泼尼松龙溶液 10~ 15ml,C组患者则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手术结束后 4h、8h、12h、2 4h、48h观察患者疼痛、镇静程度和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等并发症的发生状况 ,同时观察各时刻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结果 E组患者术后各时刻的疼痛评分均低于 2分 ,无镇静 ,无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等并发症发生。C组在各时刻的疼痛评分均明显高于E组 ,分别为 8.2 6±2 .34、6 .5 7± 1.6 9、5 .48± 2 .2 5、5 .36± 1.14和 4.35± 1.18,而且每隔 8~ 12h需给患者静脉滴注镇痛药曲马多 ;患者在除术后 4h和 8h外的各时刻的镇静程度评分明显高于或有高于E组的趋势 ,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E组 ,但无皮肤瘙痒发生。结论 泼尼松龙硬膜外给药能明显控制脊柱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 ,且无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等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泼尼松龙 脊柱手术 手术后镇痛 硬膜外给药
下载PDF
良恶性多椎体压缩性骨折的MRI诊断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晓萍 马强华 +3 位作者 叶建军 陈纲 罗樱 朱小花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28-429,共2页
目的:探讨良、恶性多椎体压缩性骨折的MR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220例(良性104例,恶性116例)460个压缩椎体,比较病变椎体排列特性及MRI征象。结果:恶性多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跳跃式侵犯多见,66%的病灶集中在椎体后2/3髓质,T1WI呈穿凿样、... 目的:探讨良、恶性多椎体压缩性骨折的MR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220例(良性104例,恶性116例)460个压缩椎体,比较病变椎体排列特性及MRI征象。结果:恶性多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跳跃式侵犯多见,66%的病灶集中在椎体后2/3髓质,T1WI呈穿凿样、片状低信号,并椎弓根、椎板表现膨胀性骨质破坏,椎间盘形态正常;良性多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连续性病变多见,终板表现带状异常信号,常伴椎间盘撕裂、椎间隙狭窄或增宽,椎体碎裂,但无软组织肿块。结论:MR的特征性改变能准确鉴别良、恶性压缩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脊柱 转移瘤 压缩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