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diovascular dysfunction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被引量:10
1
作者 Elizabeth Partida Eugene Mironets +1 位作者 Shaoping Hou Veronica J.Tom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89-194,共6页
Both sensorimotor and autonomic dysfunctions often occur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SCI). Particularly, a high thoracic or cervical SCI interrupts supraspinal vasomotor pathways and results in disordered hemodynamics ... Both sensorimotor and autonomic dysfunctions often occur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SCI). Particularly, a high thoracic or cervical SCI interrupts supraspinal vasomotor pathways and results in disordered hemodynamics due to deregulated sympathetic outflow. As a result of the reduced sympathetic activity, patients with SCI may experience hypotension, cardiac dysrhythmias, and hypothermia post-injury. In the chronic phase, changes within the CNS and blood vessels lead to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and life-threatening autonomic dysreflexia(AD). AD is characterized by an episodic, massive sympathetic discharge that causes severe hypertension associated with bradycardia. The syndrome is often triggered by unpleasant visceral or sensory stimuli below the injury level. Currently the only treatments are palliative - once a stimulus elicits AD, pharmacological vasodilators are administered to help reduce the spike i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However, a more effective means would be to mitigate AD development by attenuating contributing mechanisms, such as the reorganization of intraspinal circuits below the level of injury.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europathophysiology underlying cardiovascular dysfunction after SCI is essential to better develop novel therapeutic approaches to restore hemodynamic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autonomic dysreflexia hypertension BRADYCARDIA spinal cord lesion SPROUTING plasticity bladder distension relay sympathetic activity
下载PDF
Propofol application combined with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for aortic occlusion-induced spinal cord injury
2
作者 Qibin Ke Ya Jiang Qinghua Li Dehai Su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4期1084-1090,共7页
BACKGROUND: Propofol combined with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 could prevent sp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However, the effect of this combination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OBJECTIVE: To measure neuropro... BACKGROUND: Propofol combined with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 could prevent sp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However, the effect of this combination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OBJECTIVE: To measure neuroprotection of IPC in combination with propofol in a rabbit model of aorta occlusion-induced spinal injury.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animal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at the Laboratory of Anesthesiology, Wuhan University and Central Laboratory of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from October 2006 to April 2008. MATERIALS: Propofol was purchased from AstraZeneca, UK; malondialdehyde (MDA)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kits were purchased from Nanjing Jiancheng Bioengineering Institute, China. METHODS: A total of 32 male, Japanese White rabbi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model, IPC, propofol, and combination groups, with eight rabbits in each group, using 2×2 factorial experimental design. Spinal ischemiaJreperfusion injury was induced by abdominal aorta occlusion for 40 minutes and reperfusion for 7 days. The IPC group was subjected to IPC treatment for 30 minutes prior to occlusion; the propof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ropofol for 10 minutes before occlusion; and the combination group underwent IPC treatment for 30 minutes and propofol for 10 minutes prior to occlusion. MAIN OUTCOME MEASURES: Serum MDA levels and SOD activity were detected 35 minutes prior to occlusion, immediately after reperfusion, and 60 minutes and 7 days after reperfusion, respectively. Rabbit hind limb nerve function and spinal pathological changes following injury were observed, and spinal neuronal apoptosis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 method. RESULTS: Serum MDA levels, spinal neuronal apoptosis, and palsy incidence following injury were greatest in the propofol group, followed by the IPC and combination groups (P 〈 0.01), while SOD activity and hind limb neurological scores were greatest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followed by the IPC and propofol groups. Spinal cord injury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was slight (P 〈 0.01). CONCLUSION: IPC and propofol treatment resulted in a synergistic effect for treating sp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Combined application was superior to IPC or propofol treatment, suggesting that the protec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 may relate with anti-peroxi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PROPOFOL aorta occlusion RABBITS spinal cord central lesion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应用壳聚糖导管生物活性载体系统修复大鼠脊髓损伤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晓光 杨朝阳 +7 位作者 张皑峰 鲁强 蔡青 王元身 刘玉军 徐群渊 刘岩 陈惟昌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研究壳聚糖导管 生物活性载体系统诱导神经再生的情况。方法 5 0只成年雌性Wister大鼠脊髓T7— 9节段行脊髓右侧半离断 ,分别植入含有 ( 4 0只 )或不含有 ( 10只 )生物活性载体的壳聚糖导管作桥梁 ,缝合硬脊膜 ,恢复脑脊液循环。结... 目的研究壳聚糖导管 生物活性载体系统诱导神经再生的情况。方法 5 0只成年雌性Wister大鼠脊髓T7— 9节段行脊髓右侧半离断 ,分别植入含有 ( 4 0只 )或不含有 ( 10只 )生物活性载体的壳聚糖导管作桥梁 ,缝合硬脊膜 ,恢复脑脊液循环。结果 6—12个月后 ,在含有生物活性载体的导管中脊髓缺损部位神经再生完成 ,经过WGA HRP进行顺行神经束路追踪 ,发现再生轴索已到达缺损部位的远端 ,并越过导管远端与宿主的界面进入损伤平面以下脊髓组织 ,超微结构观察到典型的神经纤维、髓鞘结构和突触。在不含生物活性载体的导管中 ,再生的轴突很少 ,且没有轴突穿过导管中点。结论内含生物活性载体的生物材料导管可诱导大鼠脊髓神经轴突的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壳聚糖导管 生物活性载体 神经再生 大鼠
下载PDF
眼镜蛇毒神经生长因子对去部分背根猫脊髓背角内GAP-4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陈丽华 王燕 +1 位作者 李光跃 李海燕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2-624,共3页
目的观察眼镜蛇毒分离纯化出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去部分背根猫脊髓背角内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对45只成年雄性家猫切除一侧L1-L5、L7-S2背根节,保留L6背根及背根节为备用背根,按给药剂量将动物分成小剂量NGF组(1μ... 目的观察眼镜蛇毒分离纯化出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去部分背根猫脊髓背角内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对45只成年雄性家猫切除一侧L1-L5、L7-S2背根节,保留L6背根及背根节为备用背根,按给药剂量将动物分成小剂量NGF组(1μg/kg)、大剂量NGF组(2μg/kg)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5只,术后分别存活3、6、12d,对L6节段脊髓作GAP-4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术后术侧GAP-43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脊髓、、板层的神经终末;中央管室管膜细胞呈阳性反应;脊髓前角神经毯呈阳性反应,整个脊髓板层未见阳性反应的神经元。术后3d,三组术侧、、板层即有GAP-43阳性神经纤维的表达;术后6d,三组GAP-43阳性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增多,至术后第12d,神经纤维数量增加达高峰,治疗组神经终末数量增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时间段均以大剂量组的增多尤为显著。结论蛇毒NGF能有效诱导脊髓损伤修复过程中神经元GAP-43的合成而促进保留背根的侧支出芽,其密度与蛇毒神经生长因子的治疗剂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 神经生长因子 生长相关蛋白-43 脊髓损伤 再生
下载PDF
椎管内血管性病变的MRI诊断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新瑜 邱士军 +4 位作者 张雪林 韩路军 魏根霞 曲华丽 彭旭红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46-749,共4页
目的总结不同类型椎管内血管性病变的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对33例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的椎管内血管性病变的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海绵状血管瘤11例(髓内8例,髓外硬脊膜外3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 目的总结不同类型椎管内血管性病变的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对33例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的椎管内血管性病变的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海绵状血管瘤11例(髓内8例,髓外硬脊膜外3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单发2例,多发2例),动静脉病变18例(动静脉瘘12例,动静脉畸形6例)。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椎管内血管性病变好发年龄在40岁左右,临床多表现为渐进性的神经系统受损症状。海绵状血管瘤髓内较髓外相对多见,髓内病变颈段好发,病变多局限,病灶周围T2低信号环较具特征性,强化多不明显;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少见,多发生在胸段,常为边界清楚梭型肿物,均匀明显强化。血管母细胞瘤较少见,可单发亦可多发,多发生在颈、胸段,当伴有较大范围脊髓空洞或囊变,并有明显强化结节时,诊断不难;动静脉病变最多见,MRI多能发现蜿蜒血管流空信号,较易诊断,但具体分型有赖于DSA或手术。结论椎管内不同类型的血管性病变具有相对特异的影像表现,MRI可较好地显示病变,并能准确定位,同时可以显示脊髓变性的程度和范围,有利于病变的诊治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 血管性病变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治疗长脊髓损害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海 董会卿 +2 位作者 刘峥 许二赫 贾建平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长脊髓损害(LESC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经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LESCL住院患者2例,治疗前2例患者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均为...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长脊髓损害(LESC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经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LESCL住院患者2例,治疗前2例患者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均为8.5分。对两患者均予利妥昔单抗500mg治疗1次,并随访6个月。分别于治疗后1周检测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CD19+CD20+细胞比例,评价治疗后6个月时的EDSS评分,并观察治疗期间(治疗之后至6个月)有无发热、寒战、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结果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1周后,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CD19+CD20+细胞比例均为0.00%。6个月后随访,病例1和病例2的EDSS评分分别为6.5分和2.5分,两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可能是一种治疗LESCL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长脊髓损害 治疗
下载PDF
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郑文济 王洪生 +3 位作者 王阳春 赵志 谭振美 李春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1996年第1期40-41,共2页
脊髓伤分原发伤与继发伤。一部分脊髓伤,解剖上未横断,伤后当时无截瘫,但由于继发血液循环障碍,出现脊髓缺血、出血及中心性坏死,使脊髓内重要结构产生继发性的不可逆性损害,导致完全截瘫的不良后果。本文报道犬、小白鼠的实验性脊髓伤... 脊髓伤分原发伤与继发伤。一部分脊髓伤,解剖上未横断,伤后当时无截瘫,但由于继发血液循环障碍,出现脊髓缺血、出血及中心性坏死,使脊髓内重要结构产生继发性的不可逆性损害,导致完全截瘫的不良后果。本文报道犬、小白鼠的实验性脊髓伤早期病理改变,并以23例继发性脊髓伤的分析,探讨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发生机理。实验提示早期应用钙通道阻断剂尼维地平,有利于改善脊髓缺血引起的继发性脊髓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继发性损伤 脊髓缺血 截瘫 临床研究 实验 早期应用 钙通道阻断剂 小白鼠 解剖 坏死
下载PDF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临床神经损害相关因素及电生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金娟 李妍 +3 位作者 朱皓月 赵珊珊 曲慧玲 赵传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15-718,共4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患者临床神经损害相关因素及神经电生理相关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既往未进行治疗,最终确诊为SCD的患者(29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神经损害... 目的回顾性研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患者临床神经损害相关因素及神经电生理相关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既往未进行治疗,最终确诊为SCD的患者(29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神经损害程度与病程、血清VB12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总结分析其临床及电生理资料。结果患者病程(8.11±11.65)个月,与SCD神经损害程度显著相关(P=0.001);血清VB12(62.69±44.84)pmol/L,与神经损害程度无显著相关(P>0.05)。电生理资料显示,共检测神经256条,运动神经异常率(15.20%)低于感觉神经(4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肢神经异常率(27.10%)低于下肢神经(30.87%),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78);运动神经中各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损害异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320),感觉神经中各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腓肠神经、腓浅神经)损害异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755);在肌电图记录的各个参数分析中,运动神经中各神经在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AMP)参数上损害异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感觉神经中各神经在CAMP、未引出参数上损害异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SCD神经损害程度与病程长短存在显著相关性;感觉神经较运动神经更易受累;运动神经中腓总神经在CAMP上较其他神经更易受累;感觉神经中胫神经在CAMP上较其他神经更易受累,且胫神经整体受累程度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维生素B12 神经损害 电生理学
下载PDF
运动诱发电位监护在脊髓病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车晓明 徐启武 +1 位作者 鲍伟民 古金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研究经硬脊膜表面刺激、诱发肢体运动诱发电位(MEP)对脊髓手术实施术中运动功能监护的可行性。方法对18例患者脊髓手术中MEP监护情况与术前、术后运动功能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术中MEP的改变与术后肌力的转归情况相吻合... 目的研究经硬脊膜表面刺激、诱发肢体运动诱发电位(MEP)对脊髓手术实施术中运动功能监护的可行性。方法对18例患者脊髓手术中MEP监护情况与术前、术后运动功能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术中MEP的改变与术后肌力的转归情况相吻合,可以反映锥体束的完整性,且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和准确性。结论经硬脊膜表面直接刺激诱发MEP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病变 运动诱发电位 外科手术 监护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在小儿脊髓疾病中定位诊断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农 兰兴惠 +1 位作者 王莉 冯成功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6期732-733,共2页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 (SEP)在小儿脊髓疾病中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以 180例 0~ 14岁小儿刺激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值为标准 ,对临床诊断脊髓疾病的 71例年龄 2个月~ 13岁小儿的体感诱发电位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7...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 (SEP)在小儿脊髓疾病中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以 180例 0~ 14岁小儿刺激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值为标准 ,对临床诊断脊髓疾病的 71例年龄 2个月~ 13岁小儿的体感诱发电位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71例临床诊断脊髓疾病的小儿SEP总异常率 95 8% (6 8/ 71) ,3例脊柱畸形SEP正常。其中周围神经SEP异常率为2 9 4 % (2 0 / 6 8) ,脊髓SEP异常率为 88 2 % (6 0 / 6 8) ,皮层SEP异常率为 75 % (5 1/ 6 8)。表现为峰潜伏期记录延长或消失 ;6 8例异常SEP中 ,除 1例颈椎外伤病人正中神经SEP异常外 ,其余 6 7例患儿的正中神经SEP均为正常。结论 正确利用正中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 脊髓疾病 诊断
下载PDF
颈椎骨折类型与脊髓损伤关系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三元 陈庄洪 +2 位作者 徐永年 郑玉明 马盛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1995年第3期111-114,共4页
通过对92例颈椎骨折病例的分析,发现屈曲型损伤最多见(53%),其次为过伸型(26%),压缩型(21%)。屈曲型和压缩型多见于年轻人,而屈曲损伤导致的脱位及过伸型则多见于年龄较大者。爆裂骨折引起的神经损害最重,其次为... 通过对92例颈椎骨折病例的分析,发现屈曲型损伤最多见(53%),其次为过伸型(26%),压缩型(21%)。屈曲型和压缩型多见于年轻人,而屈曲损伤导致的脱位及过伸型则多见于年龄较大者。爆裂骨折引起的神经损害最重,其次为屈曲型、过伸型及压缩(非爆裂)骨折。神经功能改善率以爆裂型骨折最差,死亡率亦最高,以压缩(非爆裂型)骨折最好,其次为过伸型及屈曲型。文内对各型的特点进行了详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骨折 骨折 类型 脊髓损伤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假瘤样脱髓鞘病变—脊髓手术的误区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亚楠 曹依群 +4 位作者 戴冬伟 韩国胜 张煜辉 王来兴 岳志健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脊髓的假瘤样脱髓鞘病变(TDLs)与肿瘤之间的鉴别非常困难。由于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对于脊髓TDLs的误诊往往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方法对5例收治的脊髓TDLs的患者进行了总结,从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归纳分析... 目的脊髓的假瘤样脱髓鞘病变(TDLs)与肿瘤之间的鉴别非常困难。由于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对于脊髓TDLs的误诊往往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方法对5例收治的脊髓TDLs的患者进行了总结,从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4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肢体肌力下降、疼痛及麻木等;脊柱所有节段均可能受累及;影像学表现包括:占位效应、病灶周边水肿、不规则环形强化等;1例接受病灶活检,另外4例接受病灶手术切除;术中冰冻病理无法正确判断病理类型;在病理结果证实为TDLs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激素治疗;所有患者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随访中未见病灶复发及症状加重。结论由于不同的诊断会直接导致不同的治疗手段,因此对于脊髓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需要谨慎处理:术前应尽量完善各种辅助检查;术中以保留正常脊髓功能为主,不追求病灶全切除,并可进行活检;在病理分析遇到困难时应寻求神经病理学帮助;对于术前高度怀疑为脊髓TDLs的患者可考虑给予诊断性激素治疗,但需从临床及影像学方面密切动态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样脱髓鞘病变 脊髓 活检 激素治疗 肿瘤
下载PDF
夹脊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病理形态及组织中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付豪 梅继林 +1 位作者 李庆琳 李晓宁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1期66-70,共5页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的肢体运动功能、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以及组织中IL-18、IL-1β和cleaved caspase-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36只雌性SD大鼠,所有样本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12只、模型组(Model组)12只及夹...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的肢体运动功能、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以及组织中IL-18、IL-1β和cleaved caspase-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36只雌性SD大鼠,所有样本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12只、模型组(Model组)12只及夹脊电针组(EA组)12只,共3组。每组大鼠再按两个时间点分为3天组与7天组。夹脊电针组每日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结束后,各组大鼠运动功能通过BBB评分法测定;经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IL-18、IL-1β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组织中cleaved caspase-1的表达。结果:Sham组大鼠未见明显运动功能障碍,而Model组大鼠造模后运动功能障碍明显,3天、7天BBB评分均明显降低,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大鼠术后BBB评分,在3天、7天较术前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形态正常,而Model组3天时大鼠脊髓组织可见明显的病理学改变,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炎性反应明显,3天、7天时脊髓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及胶质细胞增生。夹脊电针治疗后可见组织结构趋于完整,炎性细胞及胶质细胞减少。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可以明显看出有一小部分IL-18、IL-1β表达,在3天、7天节点中处于稳定状态。在3天、7天节点中,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IL-18、IL-1β表达出现升高情况,相较于Sham组情况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EA组大鼠脊髓组织中IL-18、IL-1β的表达均较治疗前减少,在7天节点中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中可以见到少量的cleaved caspase-1呈阳性表达,在3天、7天节点表达情况稳定。在3天、7天节点中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cleaved caspase-1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有明显的变化,且呈现升高的趋势,与Sha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大鼠在经针刺治疗后,其脊髓组织中cleaved caspase-1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降低,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电针能够通过抑制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IL-18、IL-1β、cleaved caspase-1的表达,从而减轻炎性反应,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脊 电针 脊髓损伤 炎性损伤 病理学变化
下载PDF
Seropositivity rates of water channel protein 4 antibodies compared between a cell-based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and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in neuromyelitis optica patients 被引量:2
14
作者 Xiaoli Wu Zhangyuan Liao +3 位作者 Jing Ye Huiqing Dong ChaodongWang Piu Cha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2期2490-2494,共5页
A total of 66 samples (from 27 cases with neuromyelitis optica, 26 case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aa 13 cases with optic neuritis) were tested for aquaporin-4 antibody by a cell-based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and an... A total of 66 samples (from 27 cases with neuromyelitis optica, 26 case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aa 13 cases with optic neuritis) were tested for aquaporin-4 antibody by a cell-based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and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The sensitivities and specificities of the two assays were similar. We further analyzed an additional 68 patients and 93 healthy controls using th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 Kappa test showed good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in terms of detection of anti-aquaporin-4 antibody in the se of neuromyelitis optica patient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identified with onset age or disea duration, suggesting that aquaporin-4 antibody is a good marker for neuromyelitis optica. Th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can be used for quantifying aquaporin-4 antibody concentrations and may be useful to dynamically monitor changes in the levels of aquaporin-4 antibody during disease du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omyelitis optica cell-based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anti-aquaporin 4 antibod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long and extended spinal cord lesions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手术减压时间对损伤脊髓轴索病理和损伤区面积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强 邹德威 +2 位作者 马华松 海涌 彭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手术减压时间对大鼠脊髓轴索病理和损伤区面积的影响。方法将动物分为两组:大鼠脊髓挫伤2h手术减压组(A组),大鼠脊髓挫伤8h手术减压组(B组)。手术后1、3、7、14、28d进行轴索病理变化的观察并测量脊髓损伤面积,...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手术减压时间对大鼠脊髓轴索病理和损伤区面积的影响。方法将动物分为两组:大鼠脊髓挫伤2h手术减压组(A组),大鼠脊髓挫伤8h手术减压组(B组)。手术后1、3、7、14、28d进行轴索病理变化的观察并测量脊髓损伤面积,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计算Tarlv评分并检测感觉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图象分析发现:脊髓损伤后B组轴索丢失明显多于A组。脊髓损伤面积B组亦明显大于A组;大鼠后肢功能Tarlv评分和电生理检查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早期手术减压对损伤的大鼠脊髓轴索有保护作用,能减少脊髓损伤面积,并促进大鼠后肢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手术减压 时间 轴索 损伤面积
下载PDF
313例脊髓损伤患者FIM评定结果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桂芸 郭华珍 黄文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0期917-918,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损伤平面、不同损伤程度的脊髓损伤(SCI)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状况的特点。方法对313例SCI住院患者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分,根据损伤平面和损伤程度的不同,将FIM评定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胸、腰... 目的探讨不同损伤平面、不同损伤程度的脊髓损伤(SCI)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状况的特点。方法对313例SCI住院患者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分,根据损伤平面和损伤程度的不同,将FIM评定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胸、腰髓损伤患者的得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随损伤平面的降低,FIM评分升高;同一损伤平面不同损伤程度的SCI患者的FIM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但腰髓完全性和不完全性SCI患者的FI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FIM评分可客观反映不同损伤平面、不同损伤程度SCI患者的ADL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损伤平面 损伤程度 功能独立性评定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脊髓损伤早期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刘文革 罗永湘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5期291-294,共4页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 G F)对脊髓损伤的早期保护作用。方法 选34 只 S 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采用 Allen 氏技术,以10 g×2.5 cm 致伤力造成大鼠 T8 急性脊髓损伤...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 G F)对脊髓损伤的早期保护作用。方法 选34 只 S 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采用 Allen 氏技术,以10 g×2.5 cm 致伤力造成大鼠 T8 急性脊髓损伤,并于损伤平面以下蛛网膜下腔置入细塑料管,治疗组给予b F G F治疗,对照组同时注入生理盐水。术后切取损伤区脊髓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化指标测定。结果受损伤段脊髓组织水含量增多,钙离子水平升高,镁离子水平下降,白质内髓鞘结构紊乱,囊性变严重,而b F G F可明显改变上述变化。结论 b F G F对脊髓损伤早期的继发性损害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成纤维细胞 生长因子 BFGF
下载PDF
3.0TMR全景矩阵成像在全脊柱扫描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涛 韩善清 李大鹏 《中国医疗设备》 2014年第1期151-153,共3页
目的探讨3.0T全景矩阵成像技术在磁共振成像(MRI)全脊柱扫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33例疑有颈、胸、腰椎疾病的患者,应用全景矩阵成像技术行MRI全脊柱扫描,先行各部位脊柱的矢状位扫描,然后应用Composing(合成)软件对图像进行拼接,最终... 目的探讨3.0T全景矩阵成像技术在磁共振成像(MRI)全脊柱扫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33例疑有颈、胸、腰椎疾病的患者,应用全景矩阵成像技术行MRI全脊柱扫描,先行各部位脊柱的矢状位扫描,然后应用Composing(合成)软件对图像进行拼接,最终完成全脊柱图像。结果133例均能直观、准确地获得椎管内脊髓、椎体结构等的连续图像。结论应用3.0T全景矩阵成像技术行MRI全脊柱扫描,可以全面地观察脊髓及脊柱多发性疾病,很好地显示病灶的部位、数目及临近组织和结构被侵犯的范围及程度,对病变定位诊断的准确性有显著提高,有利于手术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全脊柱图像 脊髓病变 全景矩阵成像技术 全脊柱扫描
下载PDF
格林-巴利综合征合并脊髓损害2例病例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韩寒 耿德勤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347-349,共3页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合并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方法报道2例GBS合并脊髓损害的临床病例。结果2例均有典型的GBS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异常,且均合并脊髓损害。结论GBS为周围神经脱髓鞘所引起,而合并的脊髓损害症状可...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合并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方法报道2例GBS合并脊髓损害的临床病例。结果2例均有典型的GBS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异常,且均合并脊髓损害。结论GBS为周围神经脱髓鞘所引起,而合并的脊髓损害症状可能为脱髓鞘损害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脊髓)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巴利综合征 脊髓损害
下载PDF
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被引量:3
20
作者 贺斌 吴萍嘉 +4 位作者 邵福源 周晖 赵忠新 吴维华 董淑桢 《临床脑电学杂志》 1998年第4期203-206,共4页
目的:研究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通过经皮恒流电刺激胫后神经,采用髂棘、脐部和头皮Fpz作参考电极,分别于第4腰椎棘突、第12胸椎棘突和头皮Cz’置记录电极,依次记录CE、N24和P40电位之峰潜伏期。共... 目的:研究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通过经皮恒流电刺激胫后神经,采用髂棘、脐部和头皮Fpz作参考电极,分别于第4腰椎棘突、第12胸椎棘突和头皮Cz’置记录电极,依次记录CE、N24和P40电位之峰潜伏期。共检测15例健康成人和29例经核磁共振证实的腰骶神经根或脊髓病变患者。结果:①CE、N24和P40电位均异常,见于腰骶神经根病变;②CE正常,N24和P40异常,见于腰骶髓病变;③CE、N24正常,P40异常,见于颈胸髓病变。结论: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能够鉴别腰骶神经根或不同节段的脊髓病变,临床上具有定位诊断价值。但对于轻度的腰骶神经根或脊髓腹侧病变,结果可出现“假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神经 定位诊断 脊髓病变 体感诱发电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