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ROJECTION LINKAGE BETWEEN THE SPINAL DORSAL HORN NEURONS AND BOTH THE SOLITARY TRACT AND DORSAL COLUMN NUCLEI 被引量:6
1
作者 吕国蔚 孟卓 +1 位作者 罗蕾 山上芳雄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1年第2期171-183,共13页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solitary tract nucleus (SN) and dorsal column nuclei (DCN)as well as microelectrode recording from the lumbal spinal dorsal horn have been used tofind and identify the axonal projection o...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solitary tract nucleus (SN) and dorsal column nuclei (DCN)as well as microelectrode recording from the lumbal spinal dorsal horn have been used tofind and identify the axonal projection of and the afferent innervation on the spinal neuronsof pentobarbital- anesthetized rats. A total of 92 neurons was recorded and identified mainly in laminae Ⅲ-Ⅴ of the lumbarspinal dorsal horn. Of them, 38 neurons were activated antidromically from stimulation ofboth the SN and DCN. The other 54 neurons responded synaptically to both the SN andDCN stimulations. The initial antidromic responses of 8 neurons in the first group werefollowed by one or more responses synaptically driven from the SN and/or DCN stimulation.Conduction velocities were in the range of A delta fibers, but faster in the antidromicresponses and slower in the synaptic respons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 some spinal neurons issue branched axons of larger-sizedA delta fibers and double project to both the SN 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al dorsal HORN SOLITARY TRACT nucleus dorsal column nuclei antidromic RESPONSES SYNAPTIC RESPONSES
原文传递
内脏伤害性刺激在脊髓突触后背柱神经元的信号转导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瑞娟 王云 +1 位作者 吴安石 岳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6-370,共5页
内脏痛是急慢性胃肠道、盆腔、泌尿道和其它实体器官疾病的最常见症状之一。许多疾病伴发的内脏性疼痛十分顽固,如肠道激惹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胰腺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癌性内脏痛等,给临床医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内脏疼痛机制十分... 内脏痛是急慢性胃肠道、盆腔、泌尿道和其它实体器官疾病的最常见症状之一。许多疾病伴发的内脏性疼痛十分顽固,如肠道激惹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胰腺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癌性内脏痛等,给临床医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内脏疼痛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痛 信号转导 脊髓 背柱
下载PDF
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与背索核的投射联系 被引量:2
3
作者 罗蕾 吕国蔚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159-164,共6页
对麻醉大鼠用颈髓背索逆向刺激和腰髓背角细胞内或细胞外记录的方法,在腰髓背角Ⅱ一Ⅳ层记录到52个单位,其中32个单位的反应符合逆向反应标准,为背索突触后(DCPS)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中有15例在逆向反应后间隔不等的时间出现一至多个突触... 对麻醉大鼠用颈髓背索逆向刺激和腰髓背角细胞内或细胞外记录的方法,在腰髓背角Ⅱ一Ⅳ层记录到52个单位,其中32个单位的反应符合逆向反应标准,为背索突触后(DCPS)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中有15例在逆向反应后间隔不等的时间出现一至多个突触后反应,提示某些DCPS神经元接受来自背索核的下行支配,其余21个单位仅产生突触后反应,可能为背角中接受DCN下行投射的中间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背角 神经元 背索核 投射
下载PDF
大鼠脊髓白质后索内P物质受体阳性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及其联系
4
作者 吴利平 王文 +3 位作者 李辉 张华 黄晨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7-70,共4页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技术,观察了大鼠脊髓白质后索内的P物质(SP)受体(SPR)阳性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及其联系。结果表明,脊髓白质后索内存在SPR阳性神经元,它们的胞体较小,常集中在两侧后索的中线上,呈三角形...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技术,观察了大鼠脊髓白质后索内的P物质(SP)受体(SPR)阳性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及其联系。结果表明,脊髓白质后索内存在SPR阳性神经元,它们的胞体较小,常集中在两侧后索的中线上,呈三角形、圆形和多极形;它们的短树突在胞体周围呈放射状,但向后索表面行走的树突较直,且可达脊髓表面;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这些SPR阳性神经元呈NeuN阳性,但GFAP呈阴性;它们的胞体及其突起与SP、谷氨酸脱羧酶(GAD)、脑啡肽(ENK)和5-HT阳性纤维及终末形成紧密接触。上述结果说明脊髓白质后索内存在神经元,且呈SPR阳性;这些SPR阳性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受到多种来源神经信号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P物质受体 脊髓白质 后索 大鼠
下载PDF
大鼠脊髓向后柱核投射的纤维行径的研究
5
作者 高秀来 松下松雄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167-171,共5页
后柱核由薄束核、楔束核和外楔核组成。用菜豆白细胞凝集素(PHA-L)倾行追踪技术研究大鼠脊髓向后柱核的纤维投射。结果显示,颈膨大注入例的标记纤维见于后索背侧部的外侧区(腹侧部行径皮质脊髓束),标记末梢分布于楔束核和外... 后柱核由薄束核、楔束核和外楔核组成。用菜豆白细胞凝集素(PHA-L)倾行追踪技术研究大鼠脊髓向后柱核的纤维投射。结果显示,颈膨大注入例的标记纤维见于后索背侧部的外侧区(腹侧部行径皮质脊髓束),标记末梢分布于楔束核和外楔核;胸髓注入例的标记纤维见于后索背侧部的中间区,标记末梢分布于楔束核内侧部和薄束核外侧部;腰膨大注入例的标记纤维见于后索背侧部的内侧区,标记末梢分布于薄束核大部;骶髓注入例的标记纤维见于后索背侧部的最内区,标记末梢分布于薄束核的最内侧部。实验结果表明,大鼠脊髓向后柱核的投射行径存在明确的定位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后索 后柱核 传入神经纤维 PHA-L 大鼠
下载PDF
猫后根初级传入纤维终未在后索核内的超微结构及其突触联系
6
作者 王滨 张书琴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用顺行溃变方法对猫后索核内后根初级传入纤维终末的超微结构和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在切断C4~T1和 L4~S1脊神经后根3~4天后,电镜下发现后索核内有三种溃变终末,出现最多的是电子致密型溃变,此外,也观察到了少量的神经微丝型溃变和电... 用顺行溃变方法对猫后索核内后根初级传入纤维终末的超微结构和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在切断C4~T1和 L4~S1脊神经后根3~4天后,电镜下发现后索核内有三种溃变终末,出现最多的是电子致密型溃变,此外,也观察到了少量的神经微丝型溃变和电子透明型溃变.溃变的初级传入终末多数较大,含有圆形突触小泡.溃变初级传入终末作为突触前成分主要与后索核内的树突形成轴-树突触,而轴-体突触和轴-轴突触较少.此外,还观察到溃变轴突终末参与形成突触复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 后索核 突触
下载PDF
大鼠后索核传入纤维的起源
7
作者 史丽敏 王绍坤 +1 位作者 郭连魁 阎八一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0-43,共4页
将30%HRP导入一侧大鼠后索核(DCN)内,以观察其传入纤维来源。结果,在双侧大脑皮质的第一体感区、第二体感区,感觉运动区的前肢区、后肢区,双侧延髓网状结构内侧区及同侧脊髓灰质第IV板层及相邻板层内发现被HRP标记的细胞。
关键词 后索核 体感区 感觉运动区 脊髓
下载PDF
延髓感觉核向丘脑和下丘的投射——荧光素双标记法
8
作者 叶建平 施际武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7年第2期223-228,共6页
本文应用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了后索核、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向下丘和丘脑投射神经元的分布及其分支投射。作者将Propidium Iodide注入大白鼠右侧丘脑,Bisbenzimide注入右侧下丘,结果如下:楔束核内被标记的神经元中有88.2%向丘脑投射... 本文应用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了后索核、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向下丘和丘脑投射神经元的分布及其分支投射。作者将Propidium Iodide注入大白鼠右侧丘脑,Bisbenzimide注入右侧下丘,结果如下:楔束核内被标记的神经元中有88.2%向丘脑投射,它们位于核的主部;11.2%向下丘投射,它们在尾侧主要位于核的边缘部,向吻侧(至闩平面)主要位于核的背外侧端。薄束核内被标记的神经元中向下丘投射者(10.9%)与向丘脑投射者(86.7%)混杂在一起。在此两核内仅有极少量分支投射的双标神经元。孤束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内被标记的神经元中约有2/3投向丘脑,1/3投向下丘,未见分支投射的双标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 下丘 后索核 孤束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荧光素双标记法 大白鼠
下载PDF
不同置管部位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颈胸段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吴逸伦 胡鑫 +7 位作者 赵鹏 黄恒艺 叶小龙 耿泽阳 许圣荣 周增华 何睿林 蒋宗滨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80-187,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置管部位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颈胸段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疗效比较。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51例患者,年龄36~98岁,性别不限,按植入电极不同部位分为背根神... 目的探讨不同置管部位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颈胸段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疗效比较。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51例患者,年龄36~98岁,性别不限,按植入电极不同部位分为背根神经电刺激(DNRS)组和脊髓背柱电刺激(DCS)组,DNRS组25例,DCS组26例,均采用频率小于300 Hz,脉宽60~360μs的低频电脉冲模式,电压根据患者主诉调节。于患者术前(T0)及术后1 d(T1)、3 d(T2)、7 d(T3)、1个月(T4)、2个月(T5)、3个月(T6)时采用数字等级评分法(NRS)、睡眠质量评分(QS)、总有效率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于患者术前(T0)、术后1个月(T4)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并记录术后患者电极程控次数,进行疗效评定和分析。结果与T0相比,两种术式T1~T6时患者的NRS、QS、HADS评分均显著下降(P均<0.001);两组间各时点NRS、QS、HA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NRS组术后各时点总有效率分别为80%(20/25例)、76%(19/25例)、76%(19/25例)、80%(20/25例)、64%(16/25例)、60%(15/25例),DCS组治术后各时点总有效率分别为65%(17/26例),81%(21/26例),77%(20/26例),73%(19/26例),62%(16/26例),58%(15/26例);两组间各时点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0.679、0.938、0.560、0.856、0.867,均>0.05);DNRS组患者的术后平均程控次数较DCS组低[(3.8±1.9)<(5.9±1.5),t=4.29,P<0.001]。结论短时程背根神经电刺激和脊髓背柱电刺激都能有效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但背根神经电刺激具有电刺激覆盖范围精准稳定、程控次数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 短时程脊髓电刺 背根神经电刺激 脊髓背柱电刺激 程控次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