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ulsed electrical stimulation protects neurons in the dorsal root and anterior horn of the spinal cord afte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被引量:3
1
作者 Bao-an Pei Jin-hua Zi +2 位作者 Li-sheng Wu Cun-hua Zhang Yun-zhen Che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1650-1655,共6页
Most studies o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have focused on repair at the site of injury, but very few hav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repair strategies on the more proximal neuronal cell bodies. In this study, an approximat... Most studies o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have focused on repair at the site of injury, but very few hav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repair strategies on the more proximal neuronal cell bodies. In this study, an approximately 10-mm-long nerve segment from the ischial tuberosity in the rat was transected and its proximal and distal ends were inverted and sutured. The spinal cord was subjected to pulsed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t T10 and L3, at a current of 6.5 m A and a stimulation frequency of 15 Hz, 15 minutes per session, twice a day for 56 days. After pulsed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 number of neurons in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 and anterior horn was increased in rats with sciatic nerve injury. The number of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was increased in the sciatic nerve. The ultrastructure of neurons in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 and spinal cord was noticeably improved. Conduction velocity of the sciatic nerve was also increased.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pulsed electrical stimulation protects sensory neurons in the dorsal root ganglia as well as motor neurons in the anterior horn of the spinal cord afte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and that it promotes the regeneration of peripheral nerve fib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eripheral nerve pulsed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pinal cord neurons dorsal root ganglion nerve conduction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GDNF对体外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吴淑玉 王丽琴 +2 位作者 宋学琴 王晓娟 李春岩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6,T006,共3页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对正常胎鼠脊髓运动神经元 (SMN)和背根神经节神经元 (DRG)生长活性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胚胎SMN和DRG单细胞培养体系 ,观察 1μg/L、10 μg/L、5 0 μg/L和 10 0 μg/LGDNF对SMN和DRG存活...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对正常胎鼠脊髓运动神经元 (SMN)和背根神经节神经元 (DRG)生长活性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胚胎SMN和DRG单细胞培养体系 ,观察 1μg/L、10 μg/L、5 0 μg/L和 10 0 μg/LGDNF对SMN和DRG存活及突起生长的影响。结果 :GDNF组培养的SMN和DRG存活数目明显增加 ,神经元突起长度比对照组明显增长 ,且具有剂量依赖趋势。结论 :GDNF对正常大鼠胚胎发育期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具有神经营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脊髓运动神经元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 细胞培养
下载PDF
Nogo-A在成年大鼠脊髓和背根节的分布 被引量:4
3
作者 程希平 刘惠玲 +4 位作者 宋朝君 金伯泉 焦西英 游思维 鞠躬 《神经科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1期77-81,共5页
目的研究NogoA在成年正常大鼠脊髓和背根节的分布。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法)和免疫荧光双标记法。结果正常成年大鼠的脊髓灰质分布有大量的NogoA免疫阳性的寡突胶质细胞、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免疫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细胞的... 目的研究NogoA在成年正常大鼠脊髓和背根节的分布。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法)和免疫荧光双标记法。结果正常成年大鼠的脊髓灰质分布有大量的NogoA免疫阳性的寡突胶质细胞、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免疫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细胞的胞体和部分突起中。NogoA广泛分布于穿行于脊髓白质的纤维包裹的髓鞘和轴突上。在脊髓前根、后根和坐骨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的有髓和无髓纤维也可观察到NogoA的表达。而背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也大量表达NogoA,其强度由弱至强不等,广泛分布于大、中、小各类感觉神经元的胞质及突起中。结论NogoA在成年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和外周神经纤维的广泛存在提示其在正常状态下的神经功能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go—A 脊髓 背根神经节 外周神经 髓鞘 神经元 寡突胶质细胞
下载PDF
针刺下大鼠脊髓背根神经元放电的时间结构
4
作者 陈颖源 王江 +2 位作者 邓斌 魏熙乐 于海涛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94-501,共8页
神经元放电的时间结构包含了大量的编码信息.为了研究针刺作用下神经元放电的时间结构,通过不同手法针刺刺激大鼠足三里穴在脊髓背根处获取神经放电序列,运用fano因子和分散分析等方法对神经充放电序列进行分形分析.结果表明:部分神经... 神经元放电的时间结构包含了大量的编码信息.为了研究针刺作用下神经元放电的时间结构,通过不同手法针刺刺激大鼠足三里穴在脊髓背根处获取神经放电序列,运用fano因子和分散分析等方法对神经充放电序列进行分形分析.结果表明:部分神经元放电序列的fano因子随统计时间窗的增加而增加,具有长时程相关性.部分神经元序列的fano因子在小时间窗处出现明显的峰值,具有短时程相关性.放电特征分析显示该峰值是由于簇放电所致.这些结果说明针刺能引起脊髓背根神经元放电时间结构的变化,针刺效应是长时程效应和短时程效应相结合的产物.这些结果为针刺注重时间效应提供了合理解释,也为量化针刺手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时间结构 脊髓背根神经元 长时程相关性 短时程相关性
下载PDF
脊髓和脊神经节原代分离培养中GABA能神经元的形态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查向明 陶宗晋 鲍璿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67-75,共9页
选用12—14天胚胎小鼠(C 57 BL/6J),取脊髓及脊神经节原代培养。观察神经元的发育并用GABA抗血清、PAP方法显示GABA能神经元。脊髓神经元呈各种形态大小,随着培养的进行它们的突起和胞体不断生长;脊神经节细胞有不同大小,其体积在培养... 选用12—14天胚胎小鼠(C 57 BL/6J),取脊髓及脊神经节原代培养。观察神经元的发育并用GABA抗血清、PAP方法显示GABA能神经元。脊髓神经元呈各种形态大小,随着培养的进行它们的突起和胞体不断生长;脊神经节细胞有不同大小,其体积在培养中保持恒定。随着神经元的逐渐成熟,它们的核质比不断增大。GABA免疫细胞化学阳性脊髓神经元大小不等,可分为两类:1.突起和胞体阳性,核不着色而核仁着色;2.只在突起和细胞膜上有阳性反应而胞体及核为阴性(可能为GABA摄取的结果)。有不同大小的脊神经节细胞呈阳性反应,其胞体及核仁着色而核呈阴性反应。证实了培养条件下处于胚胎发育阶段的阳性脊神经节细胞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脊髓 脊神经节 神经细胞培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发育和损伤过程中微管动态性的差异比较
6
作者 柏为娟 马超 +2 位作者 巫荣华 刘炎 刘梅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6期497-501,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微管蛋白的酪氨酸化、去酪氨酸化水平,分析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发育和损伤后微管动态变化。方法:分离培养Sprague-Dawley(SD)大鼠孕18 d(E18)胎鼠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和海马神经元,采用免疫细胞荧光化学方法检测... 目的:通过比较微管蛋白的酪氨酸化、去酪氨酸化水平,分析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发育和损伤后微管动态变化。方法:分离培养Sprague-Dawley(SD)大鼠孕18 d(E18)胎鼠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和海马神经元,采用免疫细胞荧光化学方法检测不同修饰微管蛋白的表达和定位,对培养的神经元进行划伤,采用活细胞拍摄对神经元胞体及轴突生长进行分析比较。提取SD大鼠生后发育不同时间点的坐骨神经和脊髓组织,同时建立SD大鼠的脊髓挫伤和坐骨神经夹伤模型,于术后不同时间提取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修饰(酪氨酸化、去酪氨酸化)的微管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与神经元种植1 d相比,在3 d时,背根神经节神经元,酪氨酸化、去酪氨酸化微管蛋白均维持较高水平,而海马神经元中酪氨酸化微管蛋白表达较低;活细胞摄像观察显示,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和海马神经元在体外发育和损伤再生过程中轴突的平均生长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胞体运动速率显著高于海马神经元胞体。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发育过程中,坐骨神经组织维持较高的酪氨酸化微管蛋白水平,而在脊髓组织中酪氨酸化微管蛋白的表达逐步下降;在神经损伤后,酪氨酸化微管蛋白在坐骨神经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脊髓酪氨酸化微管蛋白。结论:与中枢神经相比,周围神经在发育和损伤后酪氨酸化修饰微管蛋白水平均高于中枢神经,提示周围神经具有更强的微管动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化微管蛋白 去酪氨酸化微管蛋白 海马神经元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 脊髓 坐骨神经 神经损伤 大鼠
下载PDF
810 nm弱激光抑制M1型骨髓源性巨噬细胞极化促进脊髓背根神经元轴突生长 被引量:3
7
作者 戴晨 孙嘉锴 +4 位作者 张家玮 梁卓文 王哲 胡学昱 罗卓荆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85-392,共8页
目的研究810 nm弱激光对原代培养M1型骨髓源性巨噬细胞(BMDM)表型极化及分泌对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轴突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BMDM,经脂多糖(LPS)联合γ干扰素(IFN-γ)诱导BMDM向M1表型极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F4/80和CD16/32表达... 目的研究810 nm弱激光对原代培养M1型骨髓源性巨噬细胞(BMDM)表型极化及分泌对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轴突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BMDM,经脂多糖(LPS)联合γ干扰素(IFN-γ)诱导BMDM向M1表型极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F4/80和CD16/32表达。将诱导成熟的M1型BMDM随机分为弱激光照射组与对照组。照射组分别采用波长810 nm,0.4J、 4J和10J的弱激光进行照射;对照组不进行照射。照射后24 h,反转录PCR法检测M1型BMDM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mRNA水平, Western blot法检测iNOS的蛋白水平, ELISA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含量,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元核蛋白(NeuN)和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的表达,确定M1型BMDM上清液培养对DRG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能量参数弱激光照射后24h, M1型BMDM iNOS mRNA水平均显著下调, 4J弱激光照射组下调最显著;0.4J及4J弱激光照射组iNOS蛋白水平显著下调, 4J弱激光照射组下调水平较0.4J弱激光照射组更显著。4J和10J弱激光照射组M1型BMDM TNF-α的分泌明显减少,各照射组M1型BMDM IL-1β的分泌明显下调, 0.4J及4J弱激光照射组抑制程度较10J弱激光照射组更为显著。4J弱激光照射组明显促进M1型BMDM的BDNF和NGF分泌。采用照射后的BMDM上清液过继培养DRG 24 h后, 4J及10J弱激光照射组上清液可显著促进DRG神经元轴突的生长。结论弱激光照射可以抑制M1型BMDM表型极化及促炎因子TNF-α、 IL-1β分泌,上调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NGF的分泌,促进DRG神经元轴突的生长,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10nm弱激光 脊髓损伤 M1型巨噬细胞 炎症因子 背根节神经元 轴突
下载PDF
电刺激干预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模型的构建
8
作者 段丽红 王春宝 +5 位作者 刘铨权 张晓丽 李利民 曾嫱 李映红 吴正治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14期1-4,F0003,共5页
目的:探索微电流影响背根神经节(DRG)细胞神经元生长的机制,为三维支架材料应用于人工脊髓及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大鼠DRG神经元为研究对象,在其生长过程中引入电刺激,从双相(BI)/单相(MO)、刺激时间、刺激电压、... 目的:探索微电流影响背根神经节(DRG)细胞神经元生长的机制,为三维支架材料应用于人工脊髓及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大鼠DRG神经元为研究对象,在其生长过程中引入电刺激,从双相(BI)/单相(MO)、刺激时间、刺激电压、刺激频率这4个方面对神经元进行电刺激干预,免疫荧光鉴定神经元并计数神经元纯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果:显微镜和免疫荧光均鉴定出本研究成功分离DRG神经元,纯度高达(91±6)%;扫描电镜观察到细胞生长状况良好。经不同刺激条件干预后的细胞经显微镜观察发现,6 V·cm^-1直流电刺激刺激30 min的细胞存活量最多,形成的神经网络最为致密。结论:6 V·cm^-1直流电刺激刺激30 min的条件干预最为合适构建研究模型,为后续人工脊髓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背根神经节 人工脊髓 神经元细胞模型 动物实验 大鼠
下载PDF
神经端侧缝合后趋化性的神经元逆行示踪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虞庆 王涛 顾玉东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应用神经元荧光逆行示踪技术探讨外周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的趋化性问题。方法选用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端侧缝合肌皮神经主干标记组、正常肌皮神经主干标记组、端侧缝合肌皮神经肌支标记组和正常肌皮神经肌支标记组,每... 目的应用神经元荧光逆行示踪技术探讨外周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的趋化性问题。方法选用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端侧缝合肌皮神经主干标记组、正常肌皮神经主干标记组、端侧缝合肌皮神经肌支标记组和正常肌皮神经肌支标记组,每组10只。端侧缝合的两组切断肌皮神经,尺神经后内侧方外膜开窗,将肌皮神经和开窗的尺神经外膜做端侧缝合.正常对照两组仅显露肌皮神经和尺神经。5个月后采用Fluoro-Gold荧光逆行示踪技术,标记第一、二组肌皮神经主干和第三、四组肌皮神经肌支,精确计数各组大鼠脊髓C5~T1前角和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结果在肌皮神经主干标记两组中,端侧组脊髓前角神经元数目占正常组的30.0%(P〈0.01);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数目占正常组的28.1%(P〈0.01),运动神经元比例为0.36±0.09,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肌皮神经肌支标记两组中,端侧组脊髓前角神经元数目占正常组的38.1%(P〈0.01),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数目占正常组的70.2%(P〉0.05),运动神经元比例为0.40±0.14,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周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侧方出芽对特定靶器官的趋化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神经 端侧缝合 神经元 神经趋化性 脊髓 背根神经节
原文传递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参与病理性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姜伟 肖智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106,共5页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是一种新的模式识别受体,在免疫细胞和神经细胞均有表达。研究显示,RAGE的异常激活参与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通过抑制RAGE激活可预防或缓解动物的病理性疼痛症状。本文围绕近年来RAGE参与病理性疼痛机制...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是一种新的模式识别受体,在免疫细胞和神经细胞均有表达。研究显示,RAGE的异常激活参与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通过抑制RAGE激活可预防或缓解动物的病理性疼痛症状。本文围绕近年来RAGE参与病理性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讨RAGE作为病理性疼痛治疗靶点的可能性以及面临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病理性疼痛 背根神经节 脊髓背角 神经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