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财政扶持何以提升返乡创业者创新精神?
1
作者 姜竹 张丽 王轶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8,共16页
本文选取2019年全国2139家返乡创业企业的调查数据,运用有序评定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财政扶持对返乡创业者创新精神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扶持能够促进返乡创业者创新精神的产生,其中技能培训可以培育返乡创业者的创... 本文选取2019年全国2139家返乡创业企业的调查数据,运用有序评定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财政扶持对返乡创业者创新精神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扶持能够促进返乡创业者创新精神的产生,其中技能培训可以培育返乡创业者的创新精神,税收减免、土地优惠和产业扶贫可以激发返乡创业者的创新精神。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扶持能够通过优化外部营商环境,有效激发返乡创业者的创新精神。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东西部地区、第一二产业、中低端第三产业和生存型返乡创业者,财政扶持对中部地区、高端第三产业及发展型返乡创业者创新精神的激发效果更明显。因此,加大对返乡创业者的扶持力度、优化外部营商环境、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政策,将有利于进一步激发返乡创业者的创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财政扶持 营商环境 返乡创业 创新精神
下载PDF
生命本体与诗学本质之间的精神关联和文化省思——海子精神困境及其诗歌隐喻向度剖析
2
作者 张盛男 王巨川 《长白学刊》 2024年第3期147-156,共10页
人从自然生命走向生命本体的过程,是一种从“本我”到“超我”再到“非我”的建构与交融过程。而诗是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存在的隐喻,它在不断内生的隐喻和象征中无限接近人的生命本体,因此,在生命本体与诗学本质之间便产生了内在的精神... 人从自然生命走向生命本体的过程,是一种从“本我”到“超我”再到“非我”的建构与交融过程。而诗是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存在的隐喻,它在不断内生的隐喻和象征中无限接近人的生命本体,因此,在生命本体与诗学本质之间便产生了内在的精神关联。在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海子作为最具代表性和特质性的天才诗人,不仅以充满激情的诗歌语言表达出对世界和生命的态度,同时又在自身超越性的人格精神和个性化的诗歌写作中,为中国当代新诗赋予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意义。海子显见的人格精神与丰富的情感世界,是其诗歌写作的浓重底色和滋养空间。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土地”“乡村”“城市”以及“生命”等诗歌意象群,是他对象征性命题的深度思考和历史化隐喻的诗意探险,不仅确立了他在精神还乡之旅中对生命本源的寻踪姿态和文化原乡的抵进路径,也表征着一个时代中个人命运与现实生活、文化记忆与历史想象、外来文化与固有传统之间的冲突,以及沉浮在这个时代中的个体生命的精神困境与自我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本体 当代诗歌 海子诗歌 人格精神 生命还乡 文化省思
下载PDF
红色家书涵养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研究
3
作者 邵艳梅 张岩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4-72,共9页
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道德品质、优良作风等革命风范,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独特的政治优势。红色家书是革命先辈们情感的真实表达,更是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生动描绘。红色家书与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存在关联性... 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道德品质、优良作风等革命风范,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独特的政治优势。红色家书是革命先辈们情感的真实表达,更是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生动描绘。红色家书与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存在关联性。红色家书蕴含着丰富的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内涵,既有崇尚大义、胸怀大我的家国情怀,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又有对党忠诚、虽死犹生的英雄气概,追求真理、坚守理想的革命信念。新时代,要弘扬红色家书中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就要保护利用好红色家书,深挖革命精神内涵;加强红色家书教育教学,强化对革命精神的思想认知;推进红色家书教育实践,提升传承革命精神的行为自觉;拓宽红色家书传播渠道,增强革命精神影响力和感召力。这有助于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薪火不灭,代代相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家书 共产党人 革命精神
下载PDF
ICARE理念对县级敬老院养老护理员失能照护能力及职业精神与态度的影响
4
作者 李懿 杨茜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第7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ICARE理念对县级敬老院养老护理员失能照护能力及职业精神与态度的影响。方法将2023年1—6月绵阳市4家县级敬老院的养老护理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其中两家的40名养老护理员作为观察组,另外两家的40名养老护理员作... 目的探讨ICARE理念对县级敬老院养老护理员失能照护能力及职业精神与态度的影响。方法将2023年1—6月绵阳市4家县级敬老院的养老护理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其中两家的40名养老护理员作为观察组,另外两家的40名养老护理员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培训模式,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以ICARE理念为指引实施养老护理员培训。干预前后,对两组失能照护能力、职业精神与态度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两组失能照护能力、职业精神与态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失能照护能力、职业精神与态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融入ICARE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能提高养老护理员失能照护能力,转变其职业态度,有利于养老护理队伍整体水平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ARE理念 敬老院 养老护理员 失能照护能力 职业精神 职业态度
下载PDF
“家无余赀”——略论宋代官员的轻财士风
5
作者 刘晓蒙 《济宁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1-78,共8页
在宋代官员的传记中,“既没,家无余赀”的人生结局频频出现,这类官员人数不少,很多甚至因近乎赤贫以致无法殓葬。关于宋代官员俸禄的探讨很多,也出现了宋代官员实际俸禄并不高的论点,但俸禄再低也不至于使这些官员面临“既没,家无余赀... 在宋代官员的传记中,“既没,家无余赀”的人生结局频频出现,这类官员人数不少,很多甚至因近乎赤贫以致无法殓葬。关于宋代官员俸禄的探讨很多,也出现了宋代官员实际俸禄并不高的论点,但俸禄再低也不至于使这些官员面临“既没,家无余赀”的境地,其中定然还有其它原因。历史文献表明,这类官员有着相近的士人之风,清廉自持、任侠好施、不吝钱财,展现了宋代官员的时代风貌,这也是其“既没,家无余赀”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人精神 任侠好施 家无余赀
下载PDF
试论“中国魂”的基本内涵、历史演进与教育价值
6
作者 叶延武 《教育史研究》 2024年第1期63-78,共16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文明赓续、强盛不衰,得益于强大的精神引领与灵魂支撑。家国情怀、忠孝观念、抗争精神、通变意识和天人境界构成“中国魂”的基本内涵。它是一种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生活方式、传递共同价值观念、反映民族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文明赓续、强盛不衰,得益于强大的精神引领与灵魂支撑。家国情怀、忠孝观念、抗争精神、通变意识和天人境界构成“中国魂”的基本内涵。它是一种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生活方式、传递共同价值观念、反映民族集体人格的感情、思想与精神,是国家和民族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的核心表达,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兴旺的强大精神力量。身处复杂多变的时代,追溯“中国魂”的源头,研究“中国魂”的历史演进,分析“中国魂”的核心要义,强化“中国魂”的教育功能,推动以“中国魂”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每个学生筑牢中国根基、坚守中国信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价值、维护中国利益、永续中国血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魂” 家国情怀 忠孝观念 抗争精神 通变意识 天人境界
下载PDF
家园的理念:芒福德城市学的诗性精神
7
作者 徐岱 杨智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2-182,共11页
城市为人类渴望美好生活提供了空间。千禧年后世界经济的普遍发展,在历史上首次让全球绝大多数人口成为城市居民。随之而来的各种“城市”研究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新的焦点。在形形色色的城市学说中,刘易斯·芒福德的思想再次成... 城市为人类渴望美好生活提供了空间。千禧年后世界经济的普遍发展,在历史上首次让全球绝大多数人口成为城市居民。随之而来的各种“城市”研究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新的焦点。在形形色色的城市学说中,刘易斯·芒福德的思想再次成为学术前沿。虽然对他的评价在其身前身后一直莫衷一是,但这些争议更多地表明当下城市学界的傲慢与偏见。如何从一系列相关争论和辨析中,深入领会和理解芒福德以“诗性精神”为基础构想“人类家园”伟大理念的意义所在,这已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与卡尔·马克思提出“改造世界”的畅想一样,芒福德基于“城市的作用在于改造人”的立场倡导创建“诗性城市”,呈现了广阔的文明史视野和生态学愿景。在根本上,一座城市的改变不仅意味着生活场所的改变,更意味着生存目的之改变。事实说明,芒福德充满人文情怀的思想遗产对当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易斯·芒福德 家园理念 区域城市 诗性精神
下载PDF
书写、认同和赓续:红色家书中伟大建党精神的多维映射 被引量:2
8
作者 齐尚晓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勾勒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主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人格。红色家书是建党百年历史中留存下来的鲜活的、生动的精神印记和基因宝藏,是承载红色记忆、传承... 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勾勒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主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人格。红色家书是建党百年历史中留存下来的鲜活的、生动的精神印记和基因宝藏,是承载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和赓续红色血脉的场域媒介,是探察革命先烈个体精神凝练、关联伟大建党精神的微视域,是从历史书写、场景建构、记忆唤醒、认同聚塑、精神赓续等多维度映射出伟大建党精神的原初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红色家书 书写风格 认同共塑 精神赓续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路”精神当代价值再阐释 被引量:6
9
作者 项露林 郭浪波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0-16,共7页
“两路”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凝练、多次强调的精神力量,是民族团结、万众一心建设新中国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中彰显。“两路”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向建设转型的过渡时期,是新中国交通建设领域涌现的以藏汉... “两路”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凝练、多次强调的精神力量,是民族团结、万众一心建设新中国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中彰显。“两路”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向建设转型的过渡时期,是新中国交通建设领域涌现的以藏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为核心要义的精神谱系类别。新时期深入阐释“两路”精神,有助于拓展其研究视域和空间,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两路”精神 中华民族 共同体 精神家园
下载PDF
新主流电影的时代建构与表达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程远 李斌娟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2-56,共5页
新主流电影作为一种主流文艺形态,对建构国家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社会同一性力量具有重要意义。新主流电影重视民族影像与工业美学间的相互融合,在理论内涵不断拓延下,既满足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语境需要,也展现出新的历史观... 新主流电影作为一种主流文艺形态,对建构国家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社会同一性力量具有重要意义。新主流电影重视民族影像与工业美学间的相互融合,在理论内涵不断拓延下,既满足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语境需要,也展现出新的历史观念。通过梳理新主流电影的发展脉络,可以探究新主流电影的历史演变与表达范式:首先,在内容建构上,着重放大叙事文本中的情感因子,刻画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以共情式策略搭建情感交流的互动场域;其次,在形式表征上,加强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深层耦合,注入商业元素赋能影像奇观,最终完成新主流电影的艺术创新、文化传承和情感建构等多重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主流电影 家国情怀 文化精神 历史观念
下载PDF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新时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山河 金炳镐 张艺凡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0,139,共11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的精神文化空间。“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重构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完整体系: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其旗帜;远大理想和中国当代共同理想是其主题;伟大民族精神是...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的精神文化空间。“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重构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完整体系: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其旗帜;远大理想和中国当代共同理想是其主题;伟大民族精神是其主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根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践是持续凝练时代精神的沃土。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构建了总体框架、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举旗定向;其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国当代主题,昭示中华民族“四个自信”更加坚定;其三,“四个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创新发展,其精义正是以“两个结合”融通伟大民族精神;其四,以“两个结合”融通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实践,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其五,根本方法是“六个必须坚持”;其六,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其七,一切理论和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党的领导”这个根本政治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总体框架 根本遵循
下载PDF
乡村幼儿园乡土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新样态
12
作者 黄小莲 李天元 孙利琴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3年第5期86-95,共10页
在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幼儿园乡土课程也要有新的生长点。乡土课程建设要回归劳动教育的价值,达成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要关照创意与智能时代的要求,顺应未来时代的文化主流;要举社会各群体之力,注重实践跨界整合。乡... 在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幼儿园乡土课程也要有新的生长点。乡土课程建设要回归劳动教育的价值,达成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要关照创意与智能时代的要求,顺应未来时代的文化主流;要举社会各群体之力,注重实践跨界整合。乡村幼儿园的乡土课程建设不应仅限于亲近自然乡土的家园情怀传承,还要有启蒙数字乡土的新工匠精神超越。乡土课程内容载体基于儿童年龄与文化适宜性的价值判断,自然和数字乡土资源的整合链接,通过沉浸乡土文化环境以及创生的劳动学习、仪式学习、行走学习、创客学习的实施路径,在发展乡土、彰显时代文化的同时,也能让家国情怀植根于幼儿的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课程 自然乡土 数字乡土 家国情怀 新工匠精神
下载PDF
论中医心、胆、脑与神的关系 被引量:16
13
作者 郝龙 韩斐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129-130,共2页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神在临床辨证治疗疾病、指导临床用药和预测疾病转归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关于神的概念,历代医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其一,言神为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其二,言神为人的生命活动及其现象的高度概括...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神在临床辨证治疗疾病、指导临床用药和预测疾病转归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关于神的概念,历代医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其一,言神为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其二,言神为人的生命活动及其现象的高度概括;其三,言神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笔者认为心、胆与脑相互配合,脏腑间协调为用,共同完成神的活动。探讨"心-脑-胆"体系对神的作用、对于神志病的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为神之主 脑为神之府 胆为神之枢
下载PDF
人类生存的家园——自然生态、社会关系与精神文化的协调和统一 被引量:10
14
作者 谭大友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5-61,共7页
当代人类由于自然生态的危机、社会关系的异化、信仰体系的崩塌,越来越感到"失去了存在的家"。帮助人们找回自己赖以生存、赋予价值寄托的家园并善待自己的家园,就成为哲学义不容辞的崇高职责。
关键词 自然之家 社会之家 精神文化家园
下载PDF
克隆人“能做”与“应做”的伦理思考 被引量:4
15
作者 窦立春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2期31-33,共3页
有关克隆人的争议围绕“能做”与“应做”展开 ,“能做”与“应做”的问题实质上是科技与伦理的矛盾在克隆人身上的凸显。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论证表明 ,克隆人即使在技术上能做 ,在现实的伦理秩序层面也不应该做。这一结论并不是外界的强... 有关克隆人的争议围绕“能做”与“应做”展开 ,“能做”与“应做”的问题实质上是科技与伦理的矛盾在克隆人身上的凸显。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论证表明 ,克隆人即使在技术上能做 ,在现实的伦理秩序层面也不应该做。这一结论并不是外界的强加 ,相反 ,它是关于克隆人“能做”与“应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人 生命 精神家园
下载PDF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互动关系 被引量:7
16
作者 宫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15,共4页
从学理上阐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明确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指导方向,整合思想资源,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二者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民族共... 从学理上阐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明确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指导方向,整合思想资源,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二者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元素,马克思主义能够为精神家园的建构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导以把握方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的提升与理论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互动
下载PDF
荷尔德林诗的精神旨趣探微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时红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21,共7页
想象希腊与怀念故乡构成了荷尔德林诗的两个基本主题。沿着这样两个基本主题,我们可以很好地去解读、去接近荷尔德林诗的精神旨趣的三个基本方面。那就是荷尔德林的诗,可以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其对于自由、理想与美的热烈追求;可以让我... 想象希腊与怀念故乡构成了荷尔德林诗的两个基本主题。沿着这样两个基本主题,我们可以很好地去解读、去接近荷尔德林诗的精神旨趣的三个基本方面。那就是荷尔德林的诗,可以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其对于自由、理想与美的热烈追求;可以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以及真正的诗对于人类精神家园的执着守护与热情拥抱;可以让我们清晰地体会到其诗思合一或"诗"与"思""相遇而同一"的审美特性。也正是在最后的这个"精神旨趣"上,荷尔德林的诗与海德格尔的哲学,才真正地实现了心有灵犀与"精神的相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尔德林诗 想象希腊 怀念故乡 精神家园 诗思舍一
下载PDF
审美——自由的需要,生命的升华 被引量:6
18
作者 岳友熙 曾耀农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58-63,共6页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 ,借助精神分析和完形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指出由于艺术作品中的力的结构与人的心理“力”的结构存在着异质同构的关系 ,故审美教育对实现完美人格 。
关键词 异化 审美 审美教育 自由 人格 精神家园 精神分析 艺术作品 辩证唯物主义 完形心理学
下载PDF
疏离与退缩:论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2
19
作者 程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6年第2期21-28,共8页
柳永羁旅行役词集中展现了其文化身份的矛盾性,自陈身世的主体切入视角,使其不同于代言应歌之词,而是自述情志的为己之作,是其感性生命困境体验的直接表现形式。在表达家国乡愁主题上,柳词有回归古典传统的趋势,但突出了疏离政治本体、... 柳永羁旅行役词集中展现了其文化身份的矛盾性,自陈身世的主体切入视角,使其不同于代言应歌之词,而是自述情志的为己之作,是其感性生命困境体验的直接表现形式。在表达家国乡愁主题上,柳词有回归古典传统的趋势,但突出了疏离政治本体、放弃士大夫政治人格的特点。彰显个体感性、追求情爱人生是其文化身份的本质所在,追忆旧欢、思慕佳人成为其羁泊无据时补偿家园失落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反映出沉溺感性而无法确立价值感的退缩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永 羁旅行役词 家园 疏离 退缩
下载PDF
关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概念阐释 被引量:2
20
作者 乔清举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民族"的概念形成于近代欧洲,20世纪初随着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被引入中国。"中华民族"是近代中国在面临外部侵略和内部危机的现实下逐步形成的现代中国人自我认同的标志性概念,其内涵是多民族团结统... "民族"的概念形成于近代欧洲,20世纪初随着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被引入中国。"中华民族"是近代中国在面临外部侵略和内部危机的现实下逐步形成的现代中国人自我认同的标志性概念,其内涵是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共同体。民族性是民族概念的深化,其内涵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民族性与现代性形成对立是对二者的内涵的误解,作为一对观察社会问题的范畴具有遮蔽的特点,需要去蔽。"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存在世界,其内容既包括各个民族所共同具有的核心价值观,也包括每个民族所独有的具有普遍性和积极意义的观念、风俗习惯等。精神价值是一种内在价值。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重在建设,即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用包容的、建设性的态度,发扬文化传统固有的、永恒的内在价值,建设一种既有传统基础又有时代特点,既能解决当代问题又能为人类未来提供重要指导意义的新的文化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有 精神家园 建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