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芝麻茎点枯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肖鸿勇 王丽红 +4 位作者 阴长发 黄建华 陈洪凡 兰波 杨迎青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8期119-125,共7页
介绍了芝麻茎点枯病的病原菌和发病症状;从发生条件、传播途径及流行时间和气候条件与发病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芝麻茎点枯病的流行规律;从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和合理轮作等方面介绍了芝麻茎点枯病的农业防治措施;从种子处理、土... 介绍了芝麻茎点枯病的病原菌和发病症状;从发生条件、传播途径及流行时间和气候条件与发病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芝麻茎点枯病的流行规律;从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和合理轮作等方面介绍了芝麻茎点枯病的农业防治措施;从种子处理、土壤消毒、杀菌剂对病菌抑制作用测定和农药防治等方面介绍了主要药剂防治措施。认为对芝麻茎点枯病的防治,应在以选用抗病品种、科学管理、合理轮作等农业防治措施的基础上,适时采取土壤消毒、种子处理、农药喷施等药剂防治措施的综合防控模式,既能较好地控制病害的发展,又能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茎点枯病 菜豆壳球孢 发病症状 流行规律 综合防控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国桉树感病叶片球腔菌科和畸腔菌科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2
作者 陈炳银 陈帅飞 《桉树科技》 2024年第1期82-94,共13页
球腔菌科(Mycosphaerellaceae)和畸腔菌科(Teratosphaeriaceae)真菌物种占从桉树感病叶片上分离到的至少382个真菌物种的44%以上。文章介绍了全球桉树感病叶片上球腔菌科和畸腔菌科真菌物种多样性特征;阐明了分子数据对球腔菌科和畸腔... 球腔菌科(Mycosphaerellaceae)和畸腔菌科(Teratosphaeriaceae)真菌物种占从桉树感病叶片上分离到的至少382个真菌物种的44%以上。文章介绍了全球桉树感病叶片上球腔菌科和畸腔菌科真菌物种多样性特征;阐明了分子数据对球腔菌科和畸腔菌科真菌分类的重要性;总结了分离于中国桉树感病叶片上基于分子数据鉴定的球腔菌科和畸腔菌科真菌各个物种的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等情况;概述了球腔菌科和畸腔菌科真菌物种的鉴定方法和在桉树上的致病力测试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叶斑病 桉树叶枯病 真菌病害 林木病害 病害防控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a Novel Rice Spotted-Leaf Mutant with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to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被引量:3
3
作者 SHEN Hai-chao SHI Yong-feng +5 位作者 FENG Bao-hua WANG Hui-mei XU Xia HUANG Qi-na Lü Xiang-guang WU Jian-l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713-721,共9页
A spotted-leaf mutant of rice HM143 was isolated from an EMS-induced IR64 mutant bank. Brown lesions randomly distributed on leaf blades were observed about 3 wk after sowing. The symptom lasted for the whole plant gr... A spotted-leaf mutant of rice HM143 was isolated from an EMS-induced IR64 mutant bank. Brown lesions randomly distributed on leaf blades were observed about 3 wk after sowing. The symptom lasted for the whole plant growth duration. Histochem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cell death occurred in and around the site of necrotic lesions accompanied with accumulation of hydrogen hyperoxide. Agronomic traits were largely similar to the wild type IR64 except seed setting rate and 1 000-grain weight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mutant. Disease resistance of the mutant to multiple races of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utation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recessive gene, tentatively termed splHM143. In addition, using molecular markers and 1023 mutant type individuals from an F2 segregating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he cross HM143/R9308, the spotted-leaf gene was finally delimited to an interval of 149 kb between markers XX25 and ID40 on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4. splHM143 is likely a novel rice spotted-leaf gene since no other similar genes have been identified near the chromosomal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spotted-leaf mutant hypersensitive response-like bacterial blight resistance molecular marker
下载PDF
欧洲种质对玉米主要叶部病害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4
作者 那明慧 陈晓旭 +3 位作者 赵睿杰 王应玲 王作英 高增贵 《种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0-73,80,共5页
为筛选抗玉米叶斑病资源,应用人工接种方法对51份欧洲种质进行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弯孢叶斑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种质表现为感病及高感,说明该批种质资源对以上3种叶斑病的抗性较差。筛选得到兼抗3种叶斑病的多抗性种质... 为筛选抗玉米叶斑病资源,应用人工接种方法对51份欧洲种质进行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弯孢叶斑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种质表现为感病及高感,说明该批种质资源对以上3种叶斑病的抗性较差。筛选得到兼抗3种叶斑病的多抗性种质2份,抗性均达到中抗,为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灰斑病 弯孢叶斑病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4模型的茶叶病害识别 被引量:9
5
作者 孙道宗 刘欢 +3 位作者 刘锦源 丁郑 谢家兴 王卫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5-154,共10页
【目的】提出了一种改进的YOLOv4模型,为自然环境下3种常见茶叶病害(茶白星病、茶云纹叶枯病和茶轮斑病)的快速精准识别提供支持。【方法】使用MobileNetv2和深度可分离卷积来降低YOLOv4模型的参数量,并引入卷积注意力模块对YOLOv4模型... 【目的】提出了一种改进的YOLOv4模型,为自然环境下3种常见茶叶病害(茶白星病、茶云纹叶枯病和茶轮斑病)的快速精准识别提供支持。【方法】使用MobileNetv2和深度可分离卷积来降低YOLOv4模型的参数量,并引入卷积注意力模块对YOLOv4模型进行识别精度改进。采用平均精度、平均精度均值、图像检测速度和模型大小作为模型性能评价指标,在相同的茶叶病害数据集和试验平台中,对改进YOLOv4模型与原始YOLOv4模型、其他目标检测模型(YOLOv3、SSD和Faster R-CNN)的病害识别效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与原始YOLOv4模型相比,改进YOLOv4模型的大小减少了83.2%,对茶白星病、茶云纹叶枯病和茶轮斑病识别的平均精度分别提高了6.2%,1.7%和1.6%,平均精度均值达到93.85%,图像检测速度为26.6帧/s。与YOLOv3、SSD和Faster R-CNN模型相比,改进YOLOv4模型的平均精度均值分别提高了6.0%,13.7%和3.4%,图像检测速度分别提高了5.5,7.3和11.7帧/s。【结论】对YOLOv4模型所使用的改进方法具备有效性,所提出的改进YOLOv4模型可以实现对自然环境下3种常见茶叶病害的快速精准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白星病 茶云纹叶枯病 茶轮斑病 YOLOv4模型 茶叶病害识别
下载PDF
氯氟醚·吡唑酯乳油对青贮玉米大小斑病防治及增产效果研究
6
作者 胡伟 靳彦卿 +4 位作者 沈晓强 赵慧琳 韩国兵 李春花 李卫伟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第10期38-39,43,共3页
采用田间喷施的方法,选用裕丰310和加多兴939青贮玉米品种,于玉米小喇叭口期和大喇叭口期各喷施240 g/L氯氟醚·吡唑酯乳油1次,以验证和评价对青贮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及提质增产作用。结果表明,氯氟醚·吡唑酯对青贮玉米大... 采用田间喷施的方法,选用裕丰310和加多兴939青贮玉米品种,于玉米小喇叭口期和大喇叭口期各喷施240 g/L氯氟醚·吡唑酯乳油1次,以验证和评价对青贮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及提质增产作用。结果表明,氯氟醚·吡唑酯对青贮玉米大小斑病具有显著防治效果,同时还可以增加玉米植珠茎秆粗度,提高植株高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氟醚·吡唑酯 青贮玉米 玉米大小斑病 生物产量
下载PDF
罗汉果新病害斑枯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室内筛选 被引量:10
7
作者 蒋妮 胡凤云 +2 位作者 叶云峰 蒋水元 黄汐洋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3-177,共5页
为明确罗汉果新病害斑枯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并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根据菌落特征、菌株形态及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的鉴定;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制活性... 为明确罗汉果新病害斑枯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并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根据菌落特征、菌株形态及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的鉴定;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罗汉果新病害的病原菌为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供试的药剂中,60%咪鲜胺锰盐WP(0.5g/L)、80%戊唑醇WP(0.25g/L)、45%甲霜·恶霉灵WP(1g/L)、60%唑醚·代森联WP(0.5g/L)室内对该菌菌丝的抑制率均达100%,可进一步进行大田药效试验,将药效好的药剂推荐田间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斑枯病 病原鉴定 药剂筛选
下载PDF
不同铵硝比例对杭白菊次生代谢及抗病性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张朋 王康才 +3 位作者 赵杰 赵秀梅 郭庆海 陈志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88-1496,共9页
【目的】氮素形态与寄主营养和病害严重度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氮素营养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也多有研究。斑枯病为杭白菊常见病害,黄酮和酚酸类物质是杭白菊主要的资源性化学成分。针对杭白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不同... 【目的】氮素形态与寄主营养和病害严重度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氮素营养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也多有研究。斑枯病为杭白菊常见病害,黄酮和酚酸类物质是杭白菊主要的资源性化学成分。针对杭白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不同铵硝比例处理下杭白菊的次生代谢及斑枯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以期为杭白菊生产过程中的氮素配施、病害防治和次生代谢调控提供一定的技术借鉴。【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在总施氮水平相同的前提下,设置5个NH+4和NO-3比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管理措施一致,4次重复。采取对角线定点定株定期调查杭白菊斑枯病发病情况,采用描叶法和LI-3000C叶面积仪来确定植株病害状况,统计病情指数和病害发生率;测定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木质素、纤维素、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超氧阴离子(O-2)、丙二醛(MDA)等相关生理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等抗氧化酶;测定不同处理下杭白菊花中次生代谢产物绿原酸、木犀草苷、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以及根、茎、叶等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对相关生理指标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当铵硝比为25∶75时木质素、纤维素、可溶性总糖、POD、苯丙氨酸和O-2含量达到最大值,MDA含量和SOD活性相对较低;杭白菊根、茎、叶及花中总黄酮的含量在铵硝比为25∶75和0∶100时均表现出较高的含量,绿原酸、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两者的含量在铵硝比为25∶75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67%和1.84%。随着硝态氮比例的增加杭白菊斑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有所下降。相关性分析显示木质素、可溶性总糖、PAL活性、POD活性、超氧阴离子、绿原酸、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花中总黄酮的含量与杭白菊斑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负相关,且达到极显著水平;SOD活性、MDA含量与杭白菊斑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正相关,且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杭白菊斑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相关生理指标和次生代谢密切相关,不同铵硝比例对药用菊花次生代谢产物及斑枯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当铵硝比为25∶75时菊花斑枯病的发病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白菊 不同铵硝比例 斑枯病 次生代谢
下载PDF
主要黄瓜种质资源抗病性评价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东 辛明 +2 位作者 周秀艳 王春华 秦智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16,共7页
采用苗期接种法,对50份黄瓜种质资源作霜霉病、白粉病、棒孢叶斑病及黑斑病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抗白粉病材料有6份;高抗棒孢叶斑病材料有9份;高抗黑斑病材料有3份;抗霜霉病材料有11份。通过比较50份材料多抗性,仅50号材料(华南型)抗... 采用苗期接种法,对50份黄瓜种质资源作霜霉病、白粉病、棒孢叶斑病及黑斑病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抗白粉病材料有6份;高抗棒孢叶斑病材料有9份;高抗黑斑病材料有3份;抗霜霉病材料有11份。通过比较50份材料多抗性,仅50号材料(华南型)抗4种病害;5份材料抗3种病害,分别为16号、28号、31号、36号和38号。其中16号(西方鲜用型)、31号(华北型)和38号(华南型)抗霜霉病、棒孢叶斑病和黑斑病;36号(华南型)抗棒孢叶斑病、黑斑病和白粉病;28号(腌渍型)抗霜霉病、棒孢叶斑病和白粉病。在4种生态类型中,华南型黄瓜多抗性最好。16号、28号、31号、36号、38号和50号材料可作为培育黄瓜广谱抗病品种优良抗病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霜霉病 白粉病 棒孢叶斑病 黑斑病 抗病性评价
下载PDF
几种药剂防治玄参斑枯病药效试验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大霞 李隆云 +2 位作者 宋春泉 曾凡明 吴叶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3340-13341,13403,共3页
[目的]研究几种药剂防治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斑枯病的药效。[方法]玄参在栽种前以4种杀菌剂进行子芽浸种处理,田间发病后调查不同处理的防治效果;在玄参斑枯病发病初期,以5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剂防效试验。[结果]用4... [目的]研究几种药剂防治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斑枯病的药效。[方法]玄参在栽种前以4种杀菌剂进行子芽浸种处理,田间发病后调查不同处理的防治效果;在玄参斑枯病发病初期,以5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剂防效试验。[结果]用4种杀菌剂浸种后均能有效的防治玄参斑枯病,且能显著提高保苗率;5种杀菌剂的田间药剂防效以80%多菌灵800倍液(67.1%)和70%甲托1 000倍液(65.6%)的防效最好,在斑枯病发病初期,能达到较理想的控制效果。[结论]采用药剂处理玄参子芽,结合田间施药防治可有效的防治玄参斑枯病,使损失降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 斑枯病 防治效果
下载PDF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对寄主细胞质膜伤害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叶建仁 祁高富 +1 位作者 包宏 封维忠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2-86,共5页
用毒素粗提液处理寄主愈伤组织 2d后 ,可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严重的细胞原生质泡囊化现象 ,这是寄主受到毒素作用后于细胞水平所表现出的伤害症状。经毒素诱导后用ESR仪检测 ,寄主愈伤组织于 2h内即可产生比对照高得多的超氧阴离子自由... 用毒素粗提液处理寄主愈伤组织 2d后 ,可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严重的细胞原生质泡囊化现象 ,这是寄主受到毒素作用后于细胞水平所表现出的伤害症状。经毒素诱导后用ESR仪检测 ,寄主愈伤组织于 2h内即可产生比对照高得多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继而诱发膜脂脂过氧化反应 ;随着毒素作用时间的延长 ,寄主细胞膜脂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 ,总的变化趋势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 ,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 ;毒素作用后于 4h以内即可产生大量的MDA ,6h内则可检测到严重的离子渗漏 ,造成膜的破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针褐斑病菌 毒素 致病机理 细胞膜
下载PDF
松针褐斑病菌的产毒培养和毒素粗提方法 被引量:12
12
作者 叶建仁 杨斌 +1 位作者 包宏 祁高富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10,共5页
松针褐斑病菌在PD和MS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能产生毒素。在这两种培养基中加入敏感寄主火炬松的针叶浸汁对毒素的产生和活性没有明显影响。甲醇、乙醇、正丁醇、氯仿甲醇 (氯仿∶甲醇 =2∶3)混合溶剂等均能把毒素物质充分提取出来 ,苯、... 松针褐斑病菌在PD和MS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能产生毒素。在这两种培养基中加入敏感寄主火炬松的针叶浸汁对毒素的产生和活性没有明显影响。甲醇、乙醇、正丁醇、氯仿甲醇 (氯仿∶甲醇 =2∶3)混合溶剂等均能把毒素物质充分提取出来 ,苯、氯仿、乙酸乙酯等极性小的溶剂不能充分提取毒素。通过生测和高效液相 (HPLC)比较分析表明 ,采用MS培养液培养病菌 ,以氯仿甲醇混合溶剂提取毒素 ,将有利于毒素的产生和毒素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针褐斑病 真菌毒素 松针褐斑病菌 松树病害 产毒培养 粗提
下载PDF
采用播期、轮作和刈割防治光叶紫花苕病害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勇 周俗 +4 位作者 陈莉敏 康晓慧 白春海 胡蓉 罗飚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8期1929-1936,共8页
在凉山州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主要种植区,设置早播、中播和晚播3个播期,轮作、混播和单播3种植模式以及不刈割和刈割1~5次等农业措施,研究其对光叶紫花苕白粉病(Leveillula leguminosarum)、斑枯病(Fusarium equiseti)和叶斑病(Se... 在凉山州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主要种植区,设置早播、中播和晚播3个播期,轮作、混播和单播3种植模式以及不刈割和刈割1~5次等农业措施,研究其对光叶紫花苕白粉病(Leveillula leguminosarum)、斑枯病(Fusarium equiseti)和叶斑病(Septoria medicaginis)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叶紫花苕病害的发生与不同的农业措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适宜的延迟播期、增加刈割强度、混播可降低光叶紫花苕病害的发生,中播的光叶紫花苕白粉病、斑枯病和叶斑病的发病率较早播的分别降低了15.4%、43.5%和50.5%。光叶紫花苕刈割3次以上,各病害发病率降低至10%以下,甚至不发病。与单播光叶紫花苕相比,光叶紫花苕与黑麦草混播的白粉病、斑枯病和叶斑病的发病率分别降低8.2%、41.9%和25.6%;与单播光叶紫花苕相比,轮作使光叶紫花苕斑枯病和叶斑病发病率分别降低23.8%~30.6%和6.8%~19.7%,病情指数分别降低17.2~20.3和6.2~9.3,但对白粉病无显著影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斑枯病 叶斑病 白粉病 混播
下载PDF
辽宁轮叶党参斑枯病发生初报 被引量:4
14
作者 傅俊范 石建华 +3 位作者 周如军 严雪瑞 史会岩 苏丹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0-132,共3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辽宁省药用植物轮叶党参斑枯病的发生危害、症状描述及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分离得到的菌株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轮叶党参斑枯病是由真菌党参壳针孢(Septoria cod... 本文首次报道了辽宁省药用植物轮叶党参斑枯病的发生危害、症状描述及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分离得到的菌株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轮叶党参斑枯病是由真菌党参壳针孢(Septoria codonopsidis Ziling)侵染所致。针对此病害的发生特点,本文初步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叶党参 斑枯病 党参壳针孢
下载PDF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确定及其基本性质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祁高富 叶建仁 包宏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7-21,共5页
以MS液体培养基培养20d左右至菌丝大量生长并紧密交织成团时病菌即可大量产生毒素,病菌是否产孢对产毒量大小无显著影响。毒素原液中仅非蛋白质部分具致病活性,经高温高压灭菌15min后活性仍不丧失,且有所加强。该毒素在冷... 以MS液体培养基培养20d左右至菌丝大量生长并紧密交织成团时病菌即可大量产生毒素,病菌是否产孢对产毒量大小无显著影响。毒素原液中仅非蛋白质部分具致病活性,经高温高压灭菌15min后活性仍不丧失,且有所加强。该毒素在冷冻条件或灭菌后于室温下可保存两个月以上而不失活。毒素粗提液中活性成分为一类极性较大的物质,易溶于水、甲醇、乙醇,可溶于正丁醇,微溶于乙酸乙酯,不溶于苯,可被活性炭吸附并为甲醇所洗脱。毒素粗提液的pH值为60,渗透势为-122kPa,经试验确定毒素粗提液的毒性非溶液的酸度或渗透势所致,从而进一步确定了病菌人工培养滤液中存在具致病活性的毒素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树 病害 松针褐斑病菌 真菌毒素
下载PDF
广西猫豆主要病害种类调查及病原鉴定 被引量:3
16
作者 叶云峰 付岗 +2 位作者 蒋妮 刘威 胡凤云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38-542,共5页
猫豆是广西种植的一种特色药用植物,近年来发生一些重要病害,为明确这些病害种类,对广西猫豆主产区进行主要病害种类调查和病原鉴定。每块地采取5点取样法进行取样调查,并通过形态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研究结果... 猫豆是广西种植的一种特色药用植物,近年来发生一些重要病害,为明确这些病害种类,对广西猫豆主产区进行主要病害种类调查和病原鉴定。每块地采取5点取样法进行取样调查,并通过形态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研究结果发现,猫豆上发生的主要病害有4种,分别为猫豆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猫豆茎溃疡病(Phomopsis sp.)、猫豆斑枯病(Alternaria sp.)和猫豆褐斑病(Pseudocercospora sp.),这些病害的发病率达3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猫豆 褐斑病 炭疽病 茎溃疡病 斑枯病
下载PDF
北京草坪早熟禾叶斑(枯)病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贾春虹 江国铿 武菊英 《草业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38-43,共6页
北京地区早熟禾叶斑(枯)病病原菌为早熟禾德斯霉,病原生物学研究表明:孢子萌芽的适宜温度为16~32℃,菌丝体生长的适宜温度是24~32℃。早熟禾榨出液对孢子萌芽有显著促进作用。24℃下病菌产孢量显著高于其他温度;PS... 北京地区早熟禾叶斑(枯)病病原菌为早熟禾德斯霉,病原生物学研究表明:孢子萌芽的适宜温度为16~32℃,菌丝体生长的适宜温度是24~32℃。早熟禾榨出液对孢子萌芽有显著促进作用。24℃下病菌产孢量显著高于其他温度;PS2A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多。20℃和25℃下的病情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杀菌剂试验表明:70%代森锰锌、80%大生和50%扑海因对该病有很好的预防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 早熟禾叶斑病 防治 早熟禾叶枯病
下载PDF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与抗松针褐斑病的关系 被引量:16
18
作者 叶建仁 黄素红 +1 位作者 李传道 程淑婉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430-436,共7页
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acicola)是我国南方重要病害。在湿地松(Pinuselliottii)抗褐斑病选育研究的基础上对湿地松针叶中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与抗病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 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acicola)是我国南方重要病害。在湿地松(Pinuselliottii)抗褐斑病选育研究的基础上对湿地松针叶中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与抗病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二年生健康针叶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活性水平与针叶的抗病性有密切关系。在测定的13个无性系和单株中,4个易感株的酶活性较低,9个抗病无性系中除个别酶活性与易感株相近外,其余无性系的酶活性和比活性都明显比易感株高。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株间差异相对较小,但在总体水平上,抗病无性系的酶活性和比活性也比易感株略高。用松针褐斑病菌毒素液处理后,无论是抗病针叶还是易感针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升幅为0.5—1倍,但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在用毒素处理后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斑病 湿地松 苯丙氨酸 解氨酶
下载PDF
湿地松针叶中的松脂含量及其单萜、倍半萜的组成与抗褐斑病的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叶建仁 尚征贤 李传道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65-269,共5页
研究分析了湿地松20个抗病无性系和14个易感株针叶中的松脂含量,结果表明抗病湿地松针叶中的松脂含量为7.17%,明显比易感株含量5.46%高。顶冠针叶的松脂含量与侧枝针叶的含量基本相近。对9个抗病无性系和4个易感株针叶挥发油中的单萜... 研究分析了湿地松20个抗病无性系和14个易感株针叶中的松脂含量,结果表明抗病湿地松针叶中的松脂含量为7.17%,明显比易感株含量5.46%高。顶冠针叶的松脂含量与侧枝针叶的含量基本相近。对9个抗病无性系和4个易感株针叶挥发油中的单萜和倍半萜研究表明,湿地松针叶中的单萜和倍半萜的种类较多,不同无性系(或单株)间高含量单萜和倍半萜种类较稳定,某些低含单萜组分与抗病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抗病无性系针叶中都缺乏在感病针叶中普遍存在的异龙脑和香草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松针 褐斑病 松脂 单萜 倍半萜 抗病性
下载PDF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活性的生物检测 被引量:4
20
作者 叶建仁 杨斌 包宏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7-31,共5页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不仅能伤害湿地松、火炬松等寄主植物的幼苗、针叶、根及愈伤组织 ,对非寄主植物水花生、紫茎泽兰的叶片也有伤害作用。在试验的几种生测材料中 ,湿地松愈伤组织对毒素伤害最敏感 ,湿地松幼苗、幼针叶 ,火炬松幼针叶和...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不仅能伤害湿地松、火炬松等寄主植物的幼苗、针叶、根及愈伤组织 ,对非寄主植物水花生、紫茎泽兰的叶片也有伤害作用。在试验的几种生测材料中 ,湿地松愈伤组织对毒素伤害最敏感 ,湿地松幼苗、幼针叶 ,火炬松幼针叶和紫茎泽兰叶片次之 ,湿地松幼根、老针叶 ,火炬松老针叶 ,水花生和小麦叶片最不敏感。根据生测材料的敏感程度及表现症状的特异性分析可知 ,用湿地松、火炬松幼苗和幼针叶作生测材料较好。比较针刺法、浸渍法和涂抹法等几种生测方法表明 ,用针刺法接种毒素效果最好 ,其反应速度快 ,用量少 ,症状明显。因此建议在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生物检测中 ,以湿地松或火炬松幼苗或幼针叶作为材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树病害 松针褐斑病菌 真菌毒素 松针褐斑病 生物检测 针刺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