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vB/spvC基因对沙门菌毒力及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晓艳 陈强 +4 位作者 李红 朱春晖 吴春雪 王文杏 余晓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49-1654,共6页
目的研究spv B/spv C基因对沙门菌毒力及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野生型沙门菌(STM.211)、敲除spv B基因的沙门菌(STM.211-Δspv B)、敲除spv C基因的沙门菌(STM.211-Δspv C)、敲除spv B及spv C基因的沙门菌(STM.211-Δspv B.spv C)... 目的研究spv B/spv C基因对沙门菌毒力及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野生型沙门菌(STM.211)、敲除spv B基因的沙门菌(STM.211-Δspv B)、敲除spv C基因的沙门菌(STM.211-Δspv C)、敲除spv B及spv C基因的沙门菌(STM.211-Δspv B.spv C)和PBS组分别经腹腔注射0.2 m L105CFU的STM.211、STM.211-Δspv B、STM.211-Δspv C、STM.211-Δspv B.spv C感染BALB/c小鼠,观察小鼠精神状态、运动情况、腹泻、体质量、毛发改变等感染中毒症状,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IL-10、IL-12、IFN-γ水平;并分离小鼠肝、脾,观察靶器官大体观及显微镜下的病理改变。结果(1)STM.211、STM.211-Δspv B和STM.211-Δspv C组的中毒症状明显较PBS组严重,STM.211-Δspv B.spv C组与PBS组间无明显差异;(2)STM.211组、STM.211-Δspv B组、STM.211-Δspv C组的IFN-γ和IL-12分泌量均显著低于STM.211-Δspv B.spv C组(P<0.05),而IL-10的分泌量明显高于STM.211-Δspv B.spv C组(P<0.05);STM.211组、STM.211-Δspv B组、STM.211-Δspv 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spv B/spv C基因缺失对沙门菌毒力影响不明显,但spv B.spv C基因共同缺失,使沙门菌毒力减弱;(2)spv B/spv C基因相对抑制TH1细胞因子IFN-γ和IL-12的分泌,促进TH2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使免疫应答向TH2方向偏移,从而有利于病原菌抵抗和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加重感染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菌 spv基因 毒力 免疫功能
下载PDF
绵羊痘病毒RPO30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赵志荀 吴国华 +4 位作者 颜新敏 李健 朱海霞 孙晓林 张强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04-308,共5页
选择羊痘病毒RNA聚合酶RPO30进行分析,为进行RNAi羊痘病毒研究,进行目的基因的初步筛选。PCR扩增RPO30基因,连入pMD18-T simple载体并转化DH5a大肠杆菌。经蓝白斑筛选挑选白斑制备质粒,经双酶切、PCR及测序鉴定。结果成功克隆了RPO30基... 选择羊痘病毒RNA聚合酶RPO30进行分析,为进行RNAi羊痘病毒研究,进行目的基因的初步筛选。PCR扩增RPO30基因,连入pMD18-T simple载体并转化DH5a大肠杆菌。经蓝白斑筛选挑选白斑制备质粒,经双酶切、PCR及测序鉴定。结果成功克隆了RPO30基因,克隆的SSPV RPO30基因ORF为585bp,编码193个氨基酸,阅读框内有一个HindIII酶切位点,测序结果与Gen Bank数据库中不同痘病毒毒株之间同源性存在着明显区别。进一步经过生物学软件分析表明RPO30蛋白质氨基酸4—12、18—26、50—61、68—92,176—190位之间区域形成活性中心的可能性较大,选择这些区域进行作用可能会造成该基因产物酶的失活,从而高效抑制病毒的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痘病毒 RPO30基因 序列分析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两种用于鉴别山羊痘病毒和绵羊痘病毒方法的应用与比较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颜新敏 张强 +2 位作者 吴国华 李健 朱海霞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0-53,共4页
为探讨鉴别山羊痘病毒和绵羊痘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3株山羊痘病毒和2株绵羊痘病毒进行p32基因和GpCR基因扩增、克隆及序列分析。将获得的p32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登陆的羊痘病毒p32基因进行HinfⅠ酶切位点分析表明,... 为探讨鉴别山羊痘病毒和绵羊痘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3株山羊痘病毒和2株绵羊痘病毒进行p32基因和GpCR基因扩增、克隆及序列分析。将获得的p32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登陆的羊痘病毒p32基因进行HinfⅠ酶切位点分析表明,所有绵羊痘病毒p32基因在391 bp和691 bp处存在2处酶切位点,而山羊痘病毒仅在688 bp处存在1个酶切位点。将获得的GpCR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31条相应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根据GpCR基因序列信息可将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分成两个独立的进化分枝。这些结果表明,利用p32基因的HinfⅠ酶切位点信息和对GpCR基因进行分子进化分析可鉴别山羊痘病毒和绵羊痘病毒,p32基因和GpCR基因可作为鉴别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的特异性标记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32基因 GpCR基因 山羊痘病毒 绵羊痘病毒 鉴别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