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uid discrimination incorporating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angle inversion and squirt flow of the fluid
1
作者 Yu-Rong Wang Zhao-Yun Zong Xing-Yao Yi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592-1604,共13页
Pre-stack seismic inversion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fluid identification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 In this study, an effective fluid factor is initially established based on Biot por... Pre-stack seismic inversion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fluid identification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 In this study, an effective fluid factor is initially established based on Biot poroelastic theory, and a pre-stack seismic inversion method based on Bayesian framework is used to implement the fluid identificatio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elastic parameters, fluid factors are more sensitive to oil and gas. However, the coupling effect between rock porosity and fluid content is not considered in conventional fluid factors, which may lead to fuzzy fluid identification results. In addition,existing fluid factors do not adequately consider the physical mechanisms of fluid content, such as squirt flow between cracks and pores. Therefore, we propose a squirt fluid factor(SFF) that minimizes the fluid and pore mixing effects and takes into account the squirt flow. On this basis, a novel P-wav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equation is derived, and the squirt fluid factor is estimated by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AVO) inversion method. The new reflection coefficient equation has sufficient accuracy and can be utilized to estimate the parameters. The effectiveness and superior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n fluid identification are verified by the synthetic and field ex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id discrimination Poroelasticity theory Linearized seismic reflectivity Pre-stack seismic inversion squirt flow of fluid
下载PDF
P-and SV-wave dispersion and attenuation in saturated microcracked porous rock with aligned penny-shaped fractures
2
作者 Sheng-Qing Li Wen-Hao Wang +2 位作者 Yuan-Da Su Jun-Xin Guo Xiao-Ming Ta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43-161,共19页
P-and SV-wave dispersion and attenuation have bee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in saturated poroelastic media with aligned fractures.However,there are few existing models that incorporate the multiple wave attenuation me... P-and SV-wave dispersion and attenuation have bee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in saturated poroelastic media with aligned fractures.However,there are few existing models that incorporate the multiple wave attenuation mechanisms from the microscopic scale to the macroscopic scale.Hence,in this work,we developed a unified model to incorporate the wave attenuation mechanisms at different scales,which includes the microscopic squirt flow between the microcracks and pores,the mesoscopic wave-induced fluid flow between fractures and background(FB-WIFF),and the macroscopic Biot's global flow and elastic scattering(ES)from the fractures.Using Tang's modified Biot's theory and the mixed-boundary conditions,we derived the exact frequency-dependent solutions of the scattering problem for a single penny-shaped fracture with oblique incident P-and SV-waves.We then developed theoretical models for a set of aligned fractures and randomly oriented fractures using the Foldy approximatio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icrocrack squirt flow considerably influences the dispersion and attenuation of P-and SV-wave velocities.The coupling effects of microcrack squirt flow with the FB-WIFF and ES of fractures cause much higher velocity dispersion and attenuation for P waves than for SV waves.Randomly oriented fractures substantially reduce the attenuation caused by the FB-WIFF and ES,particularly for the ES attenuation of SV waves.Through a comparison with existing models in the limiting cases and previous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we validated our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igned fractures P-and SV-wave Dispersion and attenuation Microcracked porous background FB-WIFF Elastic scattering squirt flow
下载PDF
饱和碳酸盐岩地震频带弹性参数响应的实验机理分析研究:压力与孔隙流体影响
3
作者 贺艳晓 闫国庆 +7 位作者 未晛 唐跟阳 王尚旭 李皓 张家良 潘树林 马宵一 刘卫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141-5156,共16页
碳酸盐岩储层中蕴藏着全球近一半油气储量,也是我国深层、超深层的重点勘探领域.然而,深层碳酸盐岩复杂孔隙结构导致其储层条件下岩石物理响应机理不明,这对有效地震储层表征与流体预测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国内尚缺乏系统开展针对深层... 碳酸盐岩储层中蕴藏着全球近一半油气储量,也是我国深层、超深层的重点勘探领域.然而,深层碳酸盐岩复杂孔隙结构导致其储层条件下岩石物理响应机理不明,这对有效地震储层表征与流体预测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国内尚缺乏系统开展针对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频带岩石物理实验测试研究.厘清深层油藏开发中因流体流动而引起的储层压力场与孔隙流体性质变化对地震频带弹性参数影响机制,在一系列地球物理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开展跨频带(地震低频+超声高频)弹性参数实验测试,本文系统研究了压力与孔隙流体对深层碳酸盐岩弹性模量及其衰减的影响机制.针对中低孔渗碳酸盐岩储层岩芯,分别测量了其在干燥、饱和盐水与甘油下的弹性参数,分析了弹性模量对压力与频率敏感性.干燥岩芯杨氏模量频变特性显著低于饱和流体岩芯实测数据,且饱和甘油岩芯模量及其衰减均高于饱和盐水测量结果.部分饱和盐水岩芯的地震频带实测结果表明,杨氏模量与泊松比均随含水饱和度升高而增大,其频散程度却略有降低.此外,基于干燥岩芯弹性参数不依赖频率的前提,受迫振动法低频实验所得岩石弹性模量和衰减数据与三孔隙类型喷射流模型预测结果相一致,证实喷射流是引起复杂孔隙微观结构储层岩芯频变黏弹性响应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频带 频散与衰减 致密碳酸盐岩 喷射流 孔隙结构
下载PDF
致密碳酸盐岩跨频段岩石物理实验及频散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闯 赵建国 +4 位作者 王宏斌 潘建国 龙腾 邓继新 李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27-637,共11页
致密碳酸盐岩在成岩和后成岩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孔隙结构特征,其速度等地震弹性参数不仅与孔隙度有关,而且还与孔隙结构特征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研究致密碳酸盐岩内部流体相关的速度频散特征,针对致密碳酸盐岩进行实验室的频散测量与频... 致密碳酸盐岩在成岩和后成岩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孔隙结构特征,其速度等地震弹性参数不仅与孔隙度有关,而且还与孔隙结构特征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研究致密碳酸盐岩内部流体相关的速度频散特征,针对致密碳酸盐岩进行实验室的频散测量与频散理论分析尤为重要.本研究选用了一块典型的致密型碳酸盐岩样品,在对样品进行了精细的包括CT扫描与镜下薄片的孔隙结构描述基础上,进行了实验室跨频段(从地震频段-超声频段)的频散测量与频散响应分析.比较实验室跨频段岩石物理频散测量可以获得如下认识:1)较之于典型的"喷射流"机制,改进的"喷射流"模型可以半定量地解释频散测量的结果,这大大提高了对致密碳酸盐岩频散响应的理解与认识;2)改进的"喷射流"模型还不能完全精确地匹配实验室频散测量结果,这说明除了微观尺度下的"喷射流"机制,还存在着其他控制频散与衰减的机制;3)本项工作对研究致密碳酸盐岩储层中不同频段地震波响应以及对储层预测与流体识别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碳酸盐 频散 跨频段岩石物理 喷射流 储层预测
下载PDF
基于挤喷流效应的Russell流体因子推广及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张玉洁 刘洪 +2 位作者 崔栋 桂生 冯玲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901-3908,共8页
在油气勘探与开发过程中,寻求能够从地震资料中直接识别储层油气的流体指示因子至关重要.由于现存多数流体指示因子都是在Biot理论假设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双相孔隙介质条件下不能有效地识别流体.为此,本文基于前人提出的双孔介质... 在油气勘探与开发过程中,寻求能够从地震资料中直接识别储层油气的流体指示因子至关重要.由于现存多数流体指示因子都是在Biot理论假设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双相孔隙介质条件下不能有效地识别流体.为此,本文基于前人提出的双孔介质统一波动理论,考虑岩石裂缝间挤喷流效应,在经典流体指示因子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新的流体指示因子.该流体因子能够较好地反映岩石内孔隙流体的变化对波传播产生的影响.在实际资料的应用中,采用多种方法分析、对比该流体识别因子与以Biot理论为基础的传统流体因子的优劣,理论分析与实际资料的验证表明该流体因子对于储层中油气的检测有较高的精度和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因子 流体识别 挤喷流效应 Biot-Gassmann理论
下载PDF
频散作用对储层砂岩速度实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邓继新 王尚旭 俞军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5年第4期334-338,共5页
在不同围限压力下,利用超声波脉冲透射法对一套物性参数变化较大的储层砂岩弹性波速度进行了实验测量。基于Biot流与喷射流机制的理论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定量解释,给出了这2种速度频散机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分析了将实验高频速度应... 在不同围限压力下,利用超声波脉冲透射法对一套物性参数变化较大的储层砂岩弹性波速度进行了实验测量。基于Biot流与喷射流机制的理论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定量解释,给出了这2种速度频散机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分析了将实验高频速度应用于现场地震低频的可能性。根据研究结果指出,喷射流频散作用对速度的影响明显,对于以喷射流作用为主导频散机制的实验结果不能直接用于现场的地震频段;如果Biot流作用是主导频散机制,对实验速度结果影响不明显,可将实验结果直接用于地震频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频散Blot流 喷射流 GASSMANN方程 储层砂岩
下载PDF
弹性波在流体与饱和孔隙固体界面上的反射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尧 崔志文 +1 位作者 张玉君 王克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595-1599,共5页
针对流体与孔隙介质边界可能出现闭孔边界的情况,研究了从理想流体入射到黏滞流体饱和孔隙介质的弹性波反射问题,计算考察了采用顾及喷射流动动力学机制的BISQ模型下介质参数对反射系数的影响,并与开孔边界的情况和采用Biot模型的结果... 针对流体与孔隙介质边界可能出现闭孔边界的情况,研究了从理想流体入射到黏滞流体饱和孔隙介质的弹性波反射问题,计算考察了采用顾及喷射流动动力学机制的BISQ模型下介质参数对反射系数的影响,并与开孔边界的情况和采用Biot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边界状况对采用BISQ模型的反射系数影响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 孔隙固体 BIOT理论 喷射流 闭孔边界
下载PDF
微观与介观波致流下的速度频散与衰减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广智 何锋 +3 位作者 张佳佳 裴忠林 宋佳杰 印兴耀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43-751,共9页
地震波在含软、硬孔隙斑块饱和介质传播过程中会诱发多个尺度孔隙流体流动而产生衰减和速度频散,并且多个尺度间的流体流动相互影响。综合考虑微观喷射流与介观尺度流体流动的相互作用,从Biot理论出发,推导出一个新的衰减模型——双尺... 地震波在含软、硬孔隙斑块饱和介质传播过程中会诱发多个尺度孔隙流体流动而产生衰减和速度频散,并且多个尺度间的流体流动相互影响。综合考虑微观喷射流与介观尺度流体流动的相互作用,从Biot理论出发,推导出一个新的衰减模型——双尺度模型,以及该模型下流体流动引起的固体相位移、弹性模量、相速度及衰减系数的表达式,并与层状斑块饱和模型进行了对比。同时基于双尺度模型,分析了改进湿岩石骨架参数以及不同的储层物性参数对纵波传播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进湿岩石骨架会增加岩石骨架刚度,减小介观尺度下界面处流体流动引起的固体相位移,增加速度频散与衰减,进而解释了微观喷射流与介观波致流相互作用的机理;当上、下层介质饱含不同的流体类型时,双尺度模型在整个频段上会出现两到三个"频散台阶",喷射流与介观流有可能作用于同一频段;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大,纵波衰减峰值增大,且向低频移动,当含水饱和度达到较大值时,衰减峰值移向高频、衰减减小,速度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喷射流 介观波致流 双尺度模型 速度频散 衰减
下载PDF
储层砂岩纵波衰减的实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邓继新 王尚旭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8年第4期346-351,17-18,共6页
在超声波频率下,利用脉冲透射法,探讨了实验室条件下流体饱和岩石的频散和衰减机制,对不同围限压力下的干燥和不同粘度流体饱和砂岩样品的衰减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给出了岩石样品衰减的测量方法,分别对干燥样品和流体饱和样品进行了... 在超声波频率下,利用脉冲透射法,探讨了实验室条件下流体饱和岩石的频散和衰减机制,对不同围限压力下的干燥和不同粘度流体饱和砂岩样品的衰减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给出了岩石样品衰减的测量方法,分别对干燥样品和流体饱和样品进行了频谱分析,对衰减机制进行了讨论。利用Biot流模型和BISQ模型分析了流体饱和岩石中与流体流动作用有关的衰减。定量分析了各种衰减机制对弹性波总衰减的相对贡献。讨论了将实验结果引入地震勘探时,与流体流动相关的各种衰减机制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分析 超声波频率 纵波衰减 Blot流 喷射流BISQ模型
下载PDF
裂隙挤喷流对孔隙介质排水体积模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宋永佳 胡恒山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5-405,共11页
实际岩石比如沉积形成的岩石往往是裂隙和孔隙并存的孔隙介质.由于扁状的裂隙与近似球形或圆管形的孔隙具有不同的可压缩性,当孔隙介质受压时,液体会从易压缩的裂隙中挤出流入不易压缩的孔隙中,这种挤喷流会引起弹性模量的频散和能量的... 实际岩石比如沉积形成的岩石往往是裂隙和孔隙并存的孔隙介质.由于扁状的裂隙与近似球形或圆管形的孔隙具有不同的可压缩性,当孔隙介质受压时,液体会从易压缩的裂隙中挤出流入不易压缩的孔隙中,这种挤喷流会引起弹性模量的频散和能量的耗散.着重研究了裂隙挤喷流和液体可压缩性对孔道变形的影响,推导出了动载荷作用下排水体积模量的表达式.与挤喷流相关的裂隙附加柔度会引起排水体积模量随频率变化,使得孔隙介质呈现黏弹性.频率越高,模量的实部越大,岩石抵抗变形的能力越强.而模量的虚部体现了挤喷流对能量的耗散.裂隙密度主要决定模量频散的幅度以及能量耗散的强度,且裂隙密度越大,模量频散幅度越大,能量耗散也越强.裂隙的纵横比主要决定模量频散速率最快或能量耗散最强时对应的特征频率.若孔隙介质中不含有裂隙,即裂隙密度是0时,排水体积模量退化为Biot理论中的排水体积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 孔隙介质 挤喷流 排水体积模量 附加柔度 模量频散
下载PDF
BISQ模型中岩石喷射流对井孔声导波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崔志文 刘金霞 王克协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03-808,共6页
用B iot-喷射流统一模型(B ISQ模型)模拟孔隙地层,研究岩石喷射流对充流体井孔中声导波传播特点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顾及喷射流机制后,单极、偶极和四极声源激发的井孔导波的衰减都增大,激发幅度变小,但它们的频散特性几乎不受喷射流... 用B iot-喷射流统一模型(B ISQ模型)模拟孔隙地层,研究岩石喷射流对充流体井孔中声导波传播特点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顾及喷射流机制后,单极、偶极和四极声源激发的井孔导波的衰减都增大,激发幅度变小,但它们的频散特性几乎不受喷射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孔声导波 孔隙介质 喷射流 频散 衰减
下载PDF
VTI孔隙地层喷射流机制对井孔导波频散与衰减的影响
12
作者 丛令梅 马俊 王克协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91-496,共6页
采用同时考虑Biot流动和喷射流动机制的横向各向同性BISQ模型模拟横向各向同性孔隙地层,理论求解该地层中多极源激发的裸眼井孔导波声场,通过数值求解井孔复频散方程的复根获得最低阶导波的相速度和衰减系数,并考察了特征喷射流对充流... 采用同时考虑Biot流动和喷射流动机制的横向各向同性BISQ模型模拟横向各向同性孔隙地层,理论求解该地层中多极源激发的裸眼井孔导波声场,通过数值求解井孔复频散方程的复根获得最低阶导波的相速度和衰减系数,并考察了特征喷射流对充流体井孔中Stoneley波和弯曲波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喷射流机制后,喷射流变化不影响Stoneley波和弯曲波的频散,但衰减均显著增大;其衰减随水平和垂直特征喷射流长度变化的趋势相反,其中弯曲波的衰减特性在低频段和高频段的变化规律还发生反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流 横向各向同性 Stoneley波 弯曲波 频散 衰减
下载PDF
碳酸盐岩跨频段岩石物理测量与理论建模——不同孔隙结构对碳酸盐岩频散与衰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龙腾 赵建国 +4 位作者 刘欣泽 李智 肖增佳 王子振 欧阳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502-4516,共15页
碳酸盐岩孔隙结构类型复杂多样,当地震波经过含有不同孔隙结构的流体饱和岩石后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波频散和衰减特征,这使得根据波的不同响应特征来推断碳酸盐岩的孔隙结构类型,甚至孔隙流体性质信息成为可能.本文针对白云岩、灰岩以及人... 碳酸盐岩孔隙结构类型复杂多样,当地震波经过含有不同孔隙结构的流体饱和岩石后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波频散和衰减特征,这使得根据波的不同响应特征来推断碳酸盐岩的孔隙结构类型,甚至孔隙流体性质信息成为可能.本文针对白云岩、灰岩以及人工碳酸盐岩样品开展了跨频段(超声+低频)实验测量和理论建模,探索碳酸盐岩的孔隙结构类型和孔隙流体对模量频散和衰减的影响机制.首先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的图像对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孔隙结构类型分析,并将样品主要分为裂缝型、裂缝-孔隙型、孔洞型三类,然后测量了相应样品完全饱和流体后在不同围压下的模量频散与衰减.在完全饱和甘油并处于低围压时,裂缝型与孔洞型样品均出现一个衰减峰,分别位于1 Hz与100 Hz附近,而裂缝-孔隙型样品则具有两个衰减峰,一个在1 Hz附近,另一个在100 Hz附近.裂缝型样品(裂缝主导)的衰减峰相比孔洞型样品(中等刚度孔隙主导)对应的衰减峰在低围压下幅度更大,且对围压变化更敏感.在测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纵横比分布的软孔隙和中等刚度孔隙的喷射流模型,认为该模型能一定程度上解释裂缝型、裂缝-孔隙型、孔洞型三种类型碳酸盐岩在测量频带的频散.以上研究加深了对不同孔隙类型主导的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的认识,对储层预测工作的进一步精细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储层预测 跨频段岩石物理 频散 衰减 喷射流 孔隙结构类型
下载PDF
含横向喷射流的部分饱和介质的纵波衰减和频散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正阳 印兴耀 宗兆云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6,共10页
当纵波在部分饱和多孔介质中传播时,孔隙内的流体会同时产生宏观、微观和中观流动,这3种尺度的流体流动共同作用,使纵波在较宽的频带范围内产生衰减和速度频散现象。目前同时考虑3种尺度流体流动的研究不多。为了研究流体的多尺度流动... 当纵波在部分饱和多孔介质中传播时,孔隙内的流体会同时产生宏观、微观和中观流动,这3种尺度的流体流动共同作用,使纵波在较宽的频带范围内产生衰减和速度频散现象。目前同时考虑3种尺度流体流动的研究不多。为了研究流体的多尺度流动对纵波传播的影响,在层状双孔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横向喷射流,建立了含横向喷射流的层状部分饱和模型。通过求解模型介质内的平均流体压力,推导了含横向喷射流的层状部分饱和模型的波动方程。利用平面波分析,得到了快纵波和两类慢纵波的相速度和品质因子,研究了3种尺度流体流动同时存在时的纵波衰减和速度频散特性,同时分析了岩石参数对纵波衰减和速度频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尺度流体流动的共同作用下,快纵波在低频和高频范围内都出现了衰减和速度频散现象,且由于喷射流的影响,快纵波在高频范围内出现了强衰减和高频散。快纵波相速度对模型的含气饱和度较为敏感,且随着模型孔隙度的减小,低频范围内的频散曲线和衰减峰向低频方向移动;随着喷射长度的增加,高频范围内的频散曲线和衰减峰向低频方向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饱和介质 层状双孔模型 横向喷射流 喷射长度 纵波衰减 速度频散 波动方程
下载PDF
饱和致密砂岩中动态剪切模量硬化的实验研究与理论模拟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东庆 司文朋 +2 位作者 陈胜红 魏建新 狄帮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916-2926,共11页
Gassmann理论认为岩石的剪切模量在饱和流体前后保持不变,这一认识被广泛应用于高孔高渗常规储层中.然而,致密砂岩等非常规储层通常具有低孔、低渗以及孔隙结构复杂等岩石物理特征,因此Gassmann流体替换理论在此类储层的适用性尚不明确... Gassmann理论认为岩石的剪切模量在饱和流体前后保持不变,这一认识被广泛应用于高孔高渗常规储层中.然而,致密砂岩等非常规储层通常具有低孔、低渗以及孔隙结构复杂等岩石物理特征,因此Gassmann流体替换理论在此类储层的适用性尚不明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1~60 MPa有效压力内分别测量了干燥与饱水致密砂岩样品的超声纵、横波速度,并对饱水前后砂岩的剪切模量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致密砂岩的剪切模量在饱水前后可能出现弱化或硬化现象.通过对致密砂岩样品的孔隙纵横比进行定量化分析,发现对于微裂缝主要分布在颗粒间以及颗粒内,并且软孔隙纵横比分布范围宽、软孔隙含量较高的样品更容易表现出剪切硬化的特征.利用一般形式的喷射流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剪切硬化现象,但要考虑微裂缝的闭合情况对输入参数的影响.剪切硬化主要来源于高频弹性波激励下流体的喷射流频散作用.考虑到特定条件下在地震和测井频带也会产生频散现象,因此致密砂岩等非常规储层在进行流体替换时需考虑剪切模量可能会发生变化,盲目使用Gassmann流体替换理论的剪切模量不变假设可能会引起较大的预测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剪切模量 Gassmann流体替换 喷射流 微裂缝
下载PDF
低频地震岩石物理测量系统改进及致密砂岩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立明 唐跟阳 +5 位作者 王尚旭 董春晖 贺艳晓 赵建国 孙超 韩旭 《石油科学通报》 2019年第2期111-122,共12页
低频地震岩石物理测量系统能够直接测量岩石地震频段的弹性参数,这些弹性参数的直接获取对地震波传播特征研究及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改进原有低频地震岩石物理测量系统基础上开展了低频岩石物理实验和岩石物理模型模拟分析... 低频地震岩石物理测量系统能够直接测量岩石地震频段的弹性参数,这些弹性参数的直接获取对地震波传播特征研究及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改进原有低频地震岩石物理测量系统基础上开展了低频岩石物理实验和岩石物理模型模拟分析,建立了致密砂岩低频实验测试与建模模拟流程.原有测量系统通过优化激振器增益函数和选取高效的锁相环信号提取算法进行改进,将测量频段拓展到1~2000 Hz并减少了信号采集时间.通过标准样品(铝和有机玻璃)的标定实验,验证了改进后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利用改进后的系统对致密砂岩在干燥和完全饱和白油条件下开展了低频岩石物理实验,结果显示:干燥岩样的弹性参数在低频和超声频段一致,再次验证了改进后系统的可靠性;而饱和白油致密砂岩弹性参数在1~2000 Hz频段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频散特性.对比分析实测饱和白油致密砂岩纵横波速度与基于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喷射流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喷射流是引起饱和白油致密砂岩频散的主要原因;模拟横波速度与实测值大致吻合,模拟纵波速度与实测值存在一定偏差,实测纵波速度的频散特征更加明显及频散频段更为宽广,可能是因为实际岩石的孔隙结构比理论模型更加复杂造成的.改进后的低频地震岩石物理测量系统为定量研究具有弹性频散特征的含流体岩石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能够建立储层参数与地震响应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发展新的储层和流体地震预测技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 低频 锁相环算法 频散 喷射流 孔隙结构
下载PDF
数字岩心宽频带动态应力应变模拟方法及其对含裂隙致密岩石频散和衰减特征的表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伟 赵峦啸 王一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86-2096,共11页
利用数字岩石物理技术表征复杂非均质多孔岩石跨频段的频散和衰减特征对于综合利用多尺度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地层非均质性的刻画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的描述波致流体流动引起的频散和衰减效应的数字岩心动态应力应变模拟方法主要为单频... 利用数字岩石物理技术表征复杂非均质多孔岩石跨频段的频散和衰减特征对于综合利用多尺度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地层非均质性的刻画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的描述波致流体流动引起的频散和衰减效应的数字岩心动态应力应变模拟方法主要为单频率模拟方法,需要在不同的频率进行多次模拟才能刻画频散和衰减特征.本文提出了宽频带动态应力应变模拟方法,通过给数字岩心加载一个快速趋于恒定的宏观应变,采用波场正演技术求解数字岩心内部流固耦合的应变场和应力场,模拟数字岩心内部的应力松弛过程,从而通过一次模拟计算目标频段范围内连续的频散和衰减曲线.该方法可以成功地用于刻画含裂隙致密岩石挤喷流效应引起的速度频散和衰减特征,并通过数值模拟较为系统地揭示致密地层中控制挤喷流效应的主控物理因素,这些认识也与现有挤喷流效应的理论模型有较好的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岩心 宽频带动态应力应变模拟 频散 衰减 挤喷流
下载PDF
基于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致密砂岩部分饱和岩石物理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春芳 巴晶 +2 位作者 José M.Carcione Tobias M.Müller 张琳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147-160,306,共15页
储层的复杂微观孔隙结构对于弹性波诱导的孔隙流体发生流体流动的影响十分复杂。深入的调查流体流动机制有利于更加精确的描述储层弹性波传播特征与规律。在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实际储层大多是部分饱和的,因此,需要开展部分饱和储层... 储层的复杂微观孔隙结构对于弹性波诱导的孔隙流体发生流体流动的影响十分复杂。深入的调查流体流动机制有利于更加精确的描述储层弹性波传播特征与规律。在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实际储层大多是部分饱和的,因此,需要开展部分饱和储层弹性波传播机理的研究。本文基于等效介质理论,利用不同压力下干燥状态的超声波实验数据,获取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将部分饱和理论模型与考虑不同裂隙纵横比喷射流模型进行结合,形成部分饱和-扩展Gurevich喷射流弹性波传播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含水饱和度、外部球体半径及粘度等参数对弹性波传播特征的影响。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庆阳地区致密砂岩样本,开展不同压力下部分饱和岩石的超声波实验观测,并利用理论模型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相比于部分饱和模型,本文模型综合考虑了部分饱和效应与不同裂隙纵横比喷射流效应对弹性波传播的影响,所预测的纵波速度与衰减结果更符合于实验测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部分饱和效应 喷射流效应 速度频散与衰减 孔隙弹性介质
下载PDF
流体黏度对砂岩弹性模量频散与衰减影响规律的实验及理论验证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智 欧阳芳 +3 位作者 肖增佳 刘欣泽 贺艳晓 赵建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79-2197,共19页
波诱导的孔隙流体流动是造成地震波速度频散与衰减的重要机制,其中孔隙流体性质(尤其是黏度)是影响速度频散变化特征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研究孔隙流体黏度对速度频散的影响,本文在饱和不同黏度流体条件下对2块低孔隙度砂岩和3块中孔隙... 波诱导的孔隙流体流动是造成地震波速度频散与衰减的重要机制,其中孔隙流体性质(尤其是黏度)是影响速度频散变化特征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研究孔隙流体黏度对速度频散的影响,本文在饱和不同黏度流体条件下对2块低孔隙度砂岩和3块中孔隙度砂岩样品进行了低频应力-应变岩石物理测试,获得了岩石样品1~3 kHz的杨氏模量、泊松比和衰减曲线.实验结果发现:两种砂岩样品都表现出随着有效压力增加,杨氏模量增加,频散程度减弱的特征;同时随着流体黏度增大,频散梯度增大,特征频率向较低频率移动.为了更好地解释不同流体黏度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本文采用现有经典岩石物理频散模型对实测速度频散进行了描述.研究结果表明,经典的Gurevich喷射流模型、Biot模型、White模型、Gassmann方程和BISQ模型在数值上和趋势上均难以定量刻画实测低频数据,其预测结果存在明显的特征频率且中间过渡频段较小,而实测速度则随频率的增大呈缓慢递增趋势,且具有较宽的中间过渡频段.对于中孔隙度砂岩样品,考虑Biot宏观流作用、软孔与软孔以及软孔与硬孔喷射流效应的扩展Gurevich喷射流模型能够给出与实验数据较为吻合的预测结果;对于低孔隙度砂岩,扩展Gurevich喷射流模型的预测结果也能在趋势上与实验数据保持一致.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共同指出归一化参数E(f)/E(1 Hz)具有提高储层流体预测与流体识别精度的潜力和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实验 频散理论 喷射流模型 孔隙结构 流体黏度
下载PDF
Effects of the Biot and the squirt-flow coupling interaction on anisotropic elastic waves 被引量:33
20
作者 YANG Dinghui & ZHANG Zhongji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23期2130-2138,共9页
Considering the velocity anisotropy of the solid/fluid relative motion and employment of the BISQ theory based on the one-dimensional porous isotropic case, we establish a two-phase anisotropic elastic wave equation t... Considering the velocity anisotropy of the solid/fluid relative motion and employment of the BISQ theory based on the one-dimensional porous isotropic case, we establish a two-phase anisotropic elastic wave equation to simultaneously include the Biot and the squirt mechanisms in terms of bot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fluid’s mass conservation and the elastic-wave dynamical equations in the two-phase anisotropic rock. Numerical results, while the Biot-flow and the squirt-flow effects are simultaneously considered in the transversely isotropic (Tl) poroelastic medium, show that the attenuation of the quasi P-wave and the quasi SV-wave strongly depend on the permeability anisotropy, and the attenuation behavior at low and high frequencies is contrary. Meanwhile, the attenuation and dispersion of the quasi P-wave are also affected seriously by the anisotropic solid/fluid coupling additional den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PHASE ANISOTROPY Biot flow squirt-flow ELASTIC wave ATTENUATION and dispersion BISQ mode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